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481-500)


   日期:2022/4/6 13: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481)

  师问僧:“从什么处来?”云:“南方来。”师云:“共什么人为伴?”云:“水牯牛。”师云:“好个师僧,因什么与畜生为伴?”云:“不异故。”师云:“好个畜生。”云:“争肯。”师云:“不肯且从,还我伴来。”

  “共什么人为伴?”,无论动时静时,人皆可引以自问。那僧是老参,行脚万里,早知这“水牯牛”之说,故以为答。赵州有择法眼,不会如此放过他,拶云:“好个师僧,因什么与畜生为伴?”那僧会则会矣,熟则未熟,“不异故”,已是露出情解的尾巴来。若是宗师,决不如此答话。故赵州似赞似讥地说了一句“好个畜生”时,那僧云:“争肯”,不欲当下承当,已在语句中失却鼻孔。故赵州伸出擒龙手云:“不肯且从,还我伴来。”

  真参实悟乃已之大事,切不可颟顸自误,更不可以会佛言佛语、几则公案而自以为是。参悟是性命攸关之事,若不在本地性分上实参,情解分别终究无益。当年圆悟在见五祖之前,已为不少宗师赞许,“佥指为法器”。晦堂和尚亦赞他“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及见五祖,“尽其机用”,五祖皆不肯。圆悟不服,以为五祖“强移换人”,出语不逊,忿然而去。五祖云:“待你他日著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后圆悟到金山,染伤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追忆五祖之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间,即归五祖。”病愈后果再依五祖,久之方了大事。此等曲折于灯录中甚多,皆今日习禅之良药也。

  (482)

  师问僧:“堂中还有祖师也无?”云:“有。”师云:“唤来与老僧洗脚。”

  丛林建筑,除了法堂僧堂外,都建有祖堂或祖师殿,以表示对道法的尊重和传统的继承。虽然如此,也不碍唐五代宗师们“喝佛骂祖”。德山、临济、云门等大师当是“喝佛骂祖”中最著名的人物,相比之下,赵州则相对温和一些,但也有“佛之一字,吾不喜闻”,“金佛不度炉”等类似语句。在此,则又有“唤来与老僧洗脚”的不恭敬语。

  雪窦重显禅师在“颂古百则”的第一则,即“圣谛无为”颂中颂云:

  圣谛无为,何为辨的。
  对朕者谁?还云不识。
  因之暗渡江,岂免生荆棘。
  阖国人追不再来,
  千古万古空相憶。
  休相憶,清风匝地有何极?

  师(雪窦)环顾左右云:“这里还有祖师么?”自云:“有,唤来与老僧洗脚。”圆悟于《碧岩录》中评唱道:“雪窦拈千古万古之事,抛向面前。非止雪窦当时有何极,尔诸人分上亦有何极。他又怕人执在这里,再著方便高声云:‘这里还有祖师么?’自云:‘有。’雪窦到这里不妨为人赤心片片。又自云:‘唤来与老僧洗脚。’太杀减人威光,当时也好与本分手脚。且道雪窦意在何处?到这里,唤作驴则是,唤作马则是,唤作祖师则是,如何名邈?往往唤作雪窦使祖师去也,且喜没交涉。且道,毕竟作么生?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

  (483)

  堂中有二僧,相推不肯作第一座。主事白和尚,师云:“总教他作第二座。”云:“教谁作第一座?”师云:“装香著。”云:“装香了也。”师云:“戒香?定香?”

  丛林规制,僧堂之前版谓之前堂,前堂之首座为诸首座中之最上者,居住持之次席。因之而有第一座、座元、禅头、首众等别称。僧堂坐禅号令之权,在首座不在住持。首座谓之禅头,众僧皆听首座之命也。主事者,禅林之监事、维那、典座、直岁为主事之四员。而院主,又称寺主,为禅林监事之旧名,今之监事,古称院主或寺主。后因避让住持之尊,故称监事。

  禅林中僧,多逃名避誉者,故重修行而无意名位,此古今皆然也。重修行淡名利则有德望,方可统领僧众,德化一方。恰此有德望者,又不欲于名位,是令住持头疼之事也。如北宋黄龙派著名尊宿泐潭洪英禅师,就因寺内知事内哄,制之不听,云:“领众不肃,正座无德,吾有愧于黄龙”,因而坐化。于此可见禅林监事之重要。

  赵州老汉对“相推不肯作第一座”的二僧,自有他的办法。不欲作第一座,就让其作第二座可也。无第一座,第二座即是首座。但主事不明其理,云:“教谁作第一座?”赵州老汉又是作怪,叫主事装香。当主事装香了毕,赵州问:“戒香?定香?”——唯缺慧香。不肯为首座之二僧与主事,知慧香么?赵州老汉示此告诫修行者,知戒知定,尚须知慧。若无智慧,法眼不开,虽戒定亦不圆满。

  (484)

  师问僧:“离什么处?”云:“离京中。”师云:“你还从潼关过么?”云:“不历。”师云:“今日捉得者私盐汉。”

  赵州对往来之僧人,从不少与向上之提持。“如何是衲僧行脚事?”这是唐末五代丛林中常见的话头,要在使行脚僧于行脚时将念头提起,朝夕参究,于万般境缘中透出本来面目来。

  赵州问那僧“离什么处?”那僧据实云:“离京中。”赵州以“过得潼关么”以询其是否破参见道。那僧亦据实云:“不历”——未曾破参。禅林中有“破三关”,或“过三关”之说。若不知此,便不知赵州机锋所在。那僧虽未过关,但赵州慈悲,为他点出本分光明,“今日捉得这私盐汉。”

  赵州有同门子湖和尚,一夜在僧堂上叫曰:“有贼!”众皆惊动。有一僧从堂内出,子湖擒住云:“维那,捉得也,捉得也!”那僧云:“和尚,不是某甲。”子湖云:“是即是,只是汝不肯承当。”是知祖师婆子心切,端的是不惜眉毛,竭力为学人点出光明来,只是“肯承当”者惜少也。

  (485)

  因送亡僧,师云:“只是一个死人,得无量人送。”又云:“许多死汉,送一个生汉。”时有僧问:“是心生,是身生?”师云:“身心俱不生。”云:“者个作么生?”师云:“死汉!”

  学修佛法之根本目的,在于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然此事唯有面对生死时方有紧迫感,常人来日方长,又何尝去思索此事。

  赵州于送亡僧之时,将此话头提起,一正一反,引人深思:谁是死人?谁是活人?大慧宗杲禅师曾有化亡僧偈云:

  山下麦熟蚕已断,
  一队死人送活汉。
  活人宛如铁金刚,
  打入洪炉再锻炼。

  此则公案中,僧问:“是心生?是身生?”是具眼之问,生死事大,岂可含糊了得。此为众多学佛者所难解之问也。赵州云:“身心俱不生。”真如佛性不生不灭,当从何处瞥见?就在这“身心俱不生”处见。那僧将“身心”和“者(这)个”打作两截,并问:“者个作么生?”亦是参禅者最易落入的误区。身、心、真如是一还是三?学佛者谁不知是一。然知之非悟,悟当现证。若非悟非证,虽知,亦不牢靠,遇事则迷矣。如僧问长沙:“亡僧迁化,什么处去也?”长沙以偈示之,云:

  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
  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

  知此,则知亡僧何处去也,亦知赵州所云“身心俱不生”的落处。亦知赵州之所以斥那僧“死汉”之锋刃所在了。长沙有颂南泉真之偈,正好与此对应,南泉寂后在何处?偈云:

  堂堂南泉,三世之源。
  金刚常住,十方无边。
  生佛无尽,现已却还。

  (486)

  有僧见猫儿,问云:“某甲唤作猫儿,未审和尚唤作什么?”师云:“是你唤作猫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乃略知中华文化典故之人皆能道出的格言。然能道者非知也,知者亦未必会也。且就“名可名,非常名”而言,禅内不知有多少宗师,于中兴云播雾,旋乾转坤,以为学人开眼。“不得唤作净瓶,老僧道了也”,“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如是等等,此处又来个“猫儿”,且问,当如何下语。赵州云:“是你唤作猫儿。”赵州老汉浑身都是活路,些须小技,岂瞒他得过?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唯心唯识,全都“唯”在当人之念头中。万法莫不是“你唤作……”岂有他哉!真如自性,正令全行,杀活予夺,无不是其自编自演的剧目。迷也是他,悟也是他,生也是他,死也是他。若要从中透出个模样来,且道是什么模样?

  (487)

  因镇州大王来访师,侍者来报师,云:“大王来。”师云:“大王万福。”侍者云:“未在,方到三门下。”师云:“又道大王来也。”

  这里,侍者探竿影草,欲探老和尚根由。而赵州则宠辱不惊,稳若泰山。赵王驾临观音院,其声势可知,侍者来报,仅报其信而已,赵王则尚未面到。赵州云:“大王万福”,乃对侍者言,非对赵王言也,赵州岂不知赵王未到哉!所谓击鼓鼓响,敲钟钟鸣。钟鼓之声,则非他器可比。侍者亦会作怪,云:“未在,方到三门下。”赵州有“禅床上接”赵王之规,哪管三门内外,故兀自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只是口中有所交代:“又道大王来也。”佛来亦不起身,何况赵王。于此楚安慧方禅师有颂云:

  报客传言信已通,
  叉手低头便鞠躬。
  对面一双清白眼,
  当头蹉过住山翁。
  天童正觉禅师亦有颂云:
  侍者来言报大王,
  赵州曾揖下禅床。
  怜儿不觉旁观丑,
  争奈全身在帝乡。

  (488)

  因上东司,召文远,文远应诺。师云:“东司上不可与你说佛法也。”

  “东司”乃唐代设于东都洛阳官署的总称。但在丛林里,则为东序之厕所也,又称东净。于西序则曰西司或西净。

  赵州老汉让人捧腹者甚多,此又一例也。虽然,亦可发人深省。赵州于入厕时唤侍者文远,文远应诺。此即击鼓鼓响,敲钟钟鸣。捉贼拿脏,贼赃俱在也。这老汉却施出欲盖弥彰的手段来,云:“东司上不可与你说佛法也。”赵州多次于厕上演法,沁人骨髓,效果亦胜平时,不知闻法者知恩否?于此,鼓山士珪禅师有颂云:

  老僧正在东司上,
  不将佛法为人说。
  一般屎臭旃檀香,
  父子之机俱漏泄。
  大慧宗杲禅师亦有颂云:
  赵州有密语,
  文远不复藏。
  演出大藏教,
  功德实难量。
  蒙庵聪禅师还颂云:
  明明道不说,
  此理凭谁识?
  春风一阵来,
  满径花狼藉。

  (489)

  因在殿上过,乃唤侍者,侍者应诺。师云:“好一殿功德。”侍者无对。

  此与上则,乃两唤侍者之公案也。“唤侍者”公案,是千七百则中重要的一则,有“国师三唤侍者”,“赵州唤侍者”,及后来“云门唤侍者”等等。“唤侍者”被选为公案,究竟有何奥义?云:奥义深矣。须知人与人之间呼唤应答,乃交流之始元所在。有此“始元”为契机,思想方重重叠叠,如长江之浪滚滚而来。人于思维中,竟不知自己本元念头从何而起,又何从去识本来面目。

  南阳惠忠国师,六祖弟子也。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如是三召三应。国师曰:“将谓吾辜负汝,却是汝辜负吾。”后僧问赵州:“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赵州云:“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而文彩已彰。”

  赵州在此下语,妙不可言,实非常人所能洞悉其机趣。惜赵州语录竟未将其录入。此亦可为赵州唤侍者之注脚。念头在人心中往来生灭,端的如“暗里书字”,直可无穷无尽去。然虽无尽书写,外人观之不见,自己亦常熟视无睹。赵州点出“文彩已彰”,且道“文彩”在何处?又何处得“彰”去?人若能于被唤之时,蓦地桶底脱落,见大光明,便知这“文彩已彰”的实处。此亦赵州所云:“好一殿功德”也。与此,讷堂梵思禅师有颂云:

  唤应寻常谁不晓,
  及手按剑总茫然。
  分明好个神仙诀,
  父子从来不许传。
  照堂了一禅师亦有颂曰:
  殿上从来好功德,
  如何侍者却疑惑?
  赵州露出赤心肝,
  问著依然墨漆黑。

  (490)

  师到临济,方始洗脚,临济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正值洗脚。”临济乃近前侧移,师云:“若会便会,若不会,更莫啖啄作么!”临济拂袖而去。师云:“三十年行脚,今日为人错下注脚。”

  临济乃黄檗高弟,行激箭似禅道。当时德山棒、临济喝令参禅人胆寒,可知其威势。临济住镇州,开法于何时,学者论说不一。考仰山曾对临济云:“老兄向后北去,有个住处。有一人佐辅汝。此人只是有头无尾,有始无终。”此“辅佐”临济者,普化也。普化于咸通初(860)圆寂,可推知临济于镇州开法当于860年略前。

  在临济语录中,洗脚者为临济,问话者为赵州。且不论其中宾主,两尊宿见面确有其事。若以南泉圆寂之年(835)赵州始行脚算起,三十年后为咸通六年(865)年,此时赵州已八十七岁,当行脚之终结时也,而临济开法亦不过六七年或七八年。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正值洗脚。”祖师见道,因缘各异,见色闻声,于棒于喝,乃至闻鸡犬之声,皆可以触发。“洗脚”亦有何不可?无奈赵州临济,皆是明眼人,虽有问答,不外吹胡子瞪眼。临济(或赵州)作“聆”听状,示其老到也。至于“若会便会,若不会,更莫啖啄作么!”以下,虽语句平常,却表示大善知识于此挥洒自如。也不如人们所期望的“华山论剑”,以至精彩绝伦。大慧宗杲禅师于此有颂云:

  一人眼似鼓椎,
  一人头如木杓。
  两个老不识羞,
  至今无处安著。
  雪庵从谨禅师亦有颂云:
  临济赵州,禅林宗匠。
  特地相逢,恰似扑相。
  撞见今时行脚僧,
  呼为两个闲和尚。

  (491)

  师因到天台国清寺,见寒山、拾得。师云:“久向寒山、拾得,到来只见两头水牯牛。”寒山拾得便作牛斗。师云:“叱叱。”寒山、拾得咬齿相看。师便归堂,二人来堂内问师:“适来因缘么生?”师乃呵呵大笑。

  寒山拾得乃初唐时僧,何得两百年后与赵州相见?《宋高僧传》亦载寒山拾得与沩山相见,此为学者所疑。此则不论所疑,作为公案,则甚有情致。

  赵州见寒山拾得,以“水牯牛”呼之,唯知道者方能以“不名”为名,而不拘常名。寒山拾得随即以牛斗状应之。此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遇诗人莫吟诗。”羊入羊群,狮入狮群,方能不因异类而惊也,因其同类而和也。赵州作牧牛状,以“叱叱”呼唤之。而寒山拾得以“咬齿”作不驯服状——天性自然,不受人驯也。后问:“适来因缘作么生?”赵州呵呵大笑,此皆彼此意会,何须他人言也,亦不足为他人道也。

  (492)

  一日,二人问师:“什么处去?”师云:“礼拜五百尊者来。”二人云:“五百头水牯牛, !尊者?”师云:“为什么作五百头水牯牛去?”山云:“苍天苍天!”师呵呵大笑。

  “”,一为“呢、哩”类语助词;二为鬼魅之名,如《聊斋·章阿瑞》云:“人死为鬼,鬼死为。鬼之畏,犹人之畏鬼。”此二义于文中俱可通,而以鬼解最生动。

  寒山拾得问赵州何处去来,赵州云:“礼五百尊者”———五百罗汉去来。寒山拾得与赵州一样,将尊者与水牯牛,乃至与鬼齐观。庄子“齐物论”中于此已不足为怪,更何况佛法禅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非唯在义理上建立,更应在践履中表现。“为什么作五百头水牯牛去?”赵州于此无话找话。寒山呼“苍天”,亦是画蛇添足。赵州又是“呵呵大笑”,如前所引颂云:“撞见今时行脚僧,呼为两个闲和尚。”唯不受陶冶之人,方能有如此之自在。

  (493)

  师行脚时,见二庵主,一人作丫角童。师问讯,二人殊不顾。来日早晨,丫角童将一铛饭来,放地上作三分。庵主将席子近前坐。丫角童亦将席近前,相对坐,亦不唤师。师亦将席子近前坐。丫角童目顾于师。庵主云:“莫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师云:“何不教诏这行者?”庵主云:“他是人家男女。”师云:“洎合放过。”丫童便起,顾视庵主云:“多口作么!”丫童从此入山不见。

  佛门中,多入山避世之修行者,因其见地与方法之差别,世人若有缘相逢,便可见千奇百异。入山建一小草庵而居,主人即被称为庵主。但赵州于此所见这两位庵主,又有别矣。未道别形相者仍是比丘相,“丫角童”则现童子相,亦为行者相。赵州行脚时相逢,虽问讯,二人如持言语戒,或不足为外人道,居然“不顾”——须知赵州应是八十岁上下的老汉!“铛”者,古人用以烙饼之平底锅也。赵州不知借宿于哪一庵,或露宿于庵旁,总之一宿无话。来日早晨,丫童庵主将一铛饭来,“分作三分”,虽不语,却未冷落赵州。各自“将席近前坐”时,亦不语。丫童“目顾” 赵州,是以为同类,或是异类?心已浮动,非止于静也。庵主云:“莫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是知赵州高明于己二人也。赵州此时,已知二人深浅,对庵主云:“何不教诏(训)这行者?”庵主云:“他是人家男女”——非我道中之人,就放过一旁,无须调教了。丫角闻后,心中忿然,尤不快于庵主,故云:“多口作么!”——多口饶舌,已扰其心,是知功夫尚不足称上流。以至“从此入山不见”。下举另一庵主,以观其风采:

  大章契如庵主,玄沙高弟也。隐于小界山刳大朽杉若小庵,但容身而已。凡经游僧至,随叩而应,无定开示。清豁、冲煦二长老闻师名,同访之。值师采栗,豁问:“道者如庵主在何处?”师曰:“从什么处来?”曰:“山下来。”师曰:“因什么到这里来?”曰:“这里是什么所在?”师揖曰:“那不吃茶去。”二公方省是师,遂诣庵所,颇味高论。晤坐于左右,不觉及夜。睹豺虎奔自庵前,自然驯服。豁因有诗曰:

  行不等闲处,谁知去处情?
  一飧犹未饱,万户勿聊生。
  非道应难优,空拳莫与争。
  龙吟云起处,闲啸两三声。

  二公寻于大章山创庵,请师居之。两处孤坐,垂五十年而卒。

  (494)

  师因看经次,沙弥文远入来,师乃将经侧视之。沙弥乃出去。师随后把住,云:“速道!速道!”文远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师便归方丈。

  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着黑,又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也。文远虽是沙弥,与赵州年纪相差约百岁,老汉伎俩,且不奈他何。且道,赵州因何“便归方丈?”于此公案中亦透出消息,杰出如赵州,也“看经”。

  (495)

  因沙弥童行参,师向侍者道:“教伊去。”侍者向行者道:“和尚教去。”行者便珍重。师云:“沙弥童行得入门,侍者在门外。”

  “童行”者,入寺尚未剃度为沙弥之童子,故又称沙弥童行。此可见赵州老汉之平等无分别心,虽沙弥童行,亦可入室参请。“教伊去”,耐人寻味,丛林中有因之一生受用之僧人。“伊”者谁也?侍者云:“和尚教(你)去,”于此画蛇添足。童行“珍重”,天真本朴,心无动无染,故赵州称之“得入门”。此就机而言,学人当自省之。

  有僧参法眼,法眼指帘。时有二僧同去卷。法眼云:“一得一失。”此公案无踪无影,即是二僧“同去卷”,何为“一得”,何为“一失”?不妨叫人疑着。

  (496)

  师行脚时,到一尊宿院,才入门相见,便云:“有么?有么?”尊宿竖起拳头。师云:“水浅船难泊。”便出去。又到一院,见尊宿,便云:“有么?有么?”尊宿竖起拳头。师云:“能纵能夺,能取能撮。”礼拜便出去。

  在灯录中,此为“二庵主”。赵州末后云:“能纵能夺,能杀能活。”语句虽稍有异,而其意无别。

  “有么?有么?”赵州从空中露出爪牙,亦是“探竿影草”,试这尊宿(或庵主)的浅深。这二尊宿(或庵主),虽一拳一指,赵州无处藏身矣。赵州也然作怪,于前云:“水浅船难泊”,贬语也,似不肯。于后云:“能纵能夺,能取能撮”,并礼拜,赞语也,肯也。同为一个“拳头”,何来两种对待,莫前者有仇,后者有亲么?若如是见,真小儿也。赵州正是欲让人疑去,能了此疑,则可与赵州把手共行矣。于此,文殊心道禅师有颂云:

  匹马单枪战祖关,
  死生只在刹那间。
  赵州最是难容汉,
  庵主当头吃两拳。
  佛性法泰禅师亦有颂云:
  无心秤子两头平,
  提起须应见得明。
  若向个中争分两,
  知渠错认定盤星。
  自得慧晖禅师亦有颂云:
  庵主当年用得亲,
  衲僧眼里要生筋。
  赵州舌有龙泉剑,
  开口等闲疑杀人。

  (497)

  师一日拈数珠,问新罗长老:“彼中还有者个也无?”云:“有。”师云:“何似这个?”云:“不似这个。”师云:“既有,为什么不似?”长老无语。师自代云:“不见道,新罗大唐。”

  当时新罗(今韩国)入唐学禅的僧人极多,非唯南泉赵州门下,雪峰、九峰、谷山、长庆、法眼等门下,亦多新罗高丽之僧。而日本,则迟至南宗时,才有如此规模之僧人来华习禅。

  “数珠”是有相之物,“者个”是无相之体。赵州问话,欲从“有相”中入“无相”也。新罗长者只见物物有别,相相不同。却不知分别者谁,亦不知异中之不异。赵州拶云:“既有,为什么不似?”新罗长老无语可对。赵州慈悲,旁开一线,代云:“不见道,新罗大唐。”新罗自新罗,大唐自大唐,何须得相似。宗门中最忌著于语句。著于语句,或死于句下,怎能见鲜活处之真如!后世宗师常有“鹞子过新罗”之语句,亦可见中韩两国禅宗关系之密切。

  (498)

  问新到:“什么处来?”云:“南方来。”师竖起指,云:“会么?”云:“不会。”师云:“动止万福不会!”

  丛林中津津乐道的“天龙一指禅”,或“俱胝一指禅”,原来出自赵州。赵州对“南方”来者,均要折腾一番,“竖起指”问“会么”?当时当无人能会,至今亦无人能会。若说会,皆属情解之意识分别。若不会,又枉自修行多年,竟识不得这机关,奈何?那僧知“不会”则可,“会”则不可,然“不会”亦不可。赵州云:“动止万福(都)不会!”若会“动止万福”,又奈赵州何!是知欲过“赵州关”,难矣!

  (499)

  师行脚时,问大慈:“般若以何为体?”慈云:“般若以何为体。”师便呵呵大笑而出。大慈来日见师扫地次,问:“般若以何为体?”师放下扫帚,呵呵大笑而去。大慈便归方丈。

  大慈环中禅师(780—862),百丈高弟也。当年坐庵时南泉曾相访,云:“如何是庵中主?”大慈云:“苍天!苍天!”南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大慈云:“会即便会,莫忉忉。”南泉拂袖而去。是知其难缠也。更有语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若行得一寸,”大为丛林称道,洞山曾和之云:“说取行不得的,行取说不得的。”是其名德,高出丛林。

  赵州相访,问:“般若以何为体?”似义学僧之问。大慈眼明,早知是赵州,亦是功夫纯熟,顺口即答“般若以何为体”。当年泗州僧伽大圣,人尝问:“师何姓?”大圣云:“姓何。”问:“何国人?”云:“何国人。”大慈之答,与僧伽大圣一般,机趣而不失自然。赵州“呵呵大笑”而出,疑云密布,人莫测其涯。

  次日大慈见赵州扫地,反问之,赵州亦“呵呵大笑而去”,大慈便归方丈。是高手过招,尊宿相见,直如无影人相似。只是苦煞后世学人,于中难窥一招半式。且道,般若以何为体?于此,心闻昙贲禅师有颂云:

  以何为体呵呵笑,
  推倒当头陷虎机。
  鸟带香从花里出,
  龙含雨向洞中归。

  (500)

  师到百丈,百丈问:“从什么处来?”云:“南泉来。”百丈云:“南泉有何言句示人?”师云:“有时道:未得之人,亦须峭然去。”百丈叱之,师容愕然。百丈云:“大好峭然。”师便作舞而出。

  百丈于814年圆寂,赵州参百丈,当应在三十余岁之时。百丈南泉,乃马祖门下最为尊宿,赵州以师侄之礼参,百丈亦不少假颜色。“未得之人,亦须峭然去。”“峭然”者,道气也,学道之人,应有“峭然”之道气。若无警省觉照之心,焉能有此“峭然”之貌。此因位也,若参见道开悟,得大自在,又何须“峭然”。故南泉云之为“未得之人。”

  既荷南泉之教而参百丈,怎能是“未得之人”,故百丈“叱之”,眼明也,赵州无所遁矣。赵州见被说破,因之“容愕然”,此亦赵州初出茅庐,初见南泉外之第一等尊宿。“愕然”者,惊服之状也。百丈云:“大好峭然。”讥赵州“愕然”而非“峭然”也。赵州自有转身处,也不再客气拘礼,现出本来面目,“作舞而出”。且仔细看这从“峭然”到“愕然”,再到“作舞而出”,赵州端的是“知礼”者也。

  灯录中,载有赵州斗黄檗公案,煞是精彩,与参百丈又有别矣:

  师到黄檗,檗见来,便闭方丈门。师乃把火于法堂内,叫曰:“救火!救火!”檗开门捉住云:“道!道!”师曰:“贼过后张弓。”

  黄檗当年在南泉,常与南泉“较劲”,赵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知宗门“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之用处。若有“人情”可言,宗门作略,当塗地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