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501-520)


   日期:2022/4/6 21: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501)

  师到投子处,对坐斋。投子将蒸饼与师吃,师云:“不吃。”不久下胡饼,投子教沙弥度与师。师接得饼,却礼沙弥三拜,投子默然。

  “胡饼”者,烧饼也,汉时其制作由胡地(西域)传入,故名。赵州这里太煞作怪,一对忘年交,好不容易聚在一处,不去切磋禅法,却来暗斗“心机”。“对坐斋”者,面相对而用斋也。投子将蒸饼与赵州,赵州何得云“不吃”?而沙弥将胡饼与赵州,赵州又何故礼拜?傲于上而礼于下,出于无而通于有。赵州非唯“喝佛骂祖”,对世俗礼法,乃至丛林礼法亦尽漠视之,此冲决牢笼,大自在人之用也。不然后来“禅床上接”、“三门外接”之风骨又何以得见。投子虽大善知识,于此亦“默然”。后观投子之禅风,亦有效赵州处,可知赵州于此用处大矣。

  投子大同禅师(819—914),住安徽舒州投子山三十余载,赵州若于住院之前相访,其不过四十余岁,住庵而已,尚未住持丛林。赵州相访,逸趣甚多,且禅机甚浓。

  投子参翠微有悟,辞而放意周游。后还故里,隐于投子山,结茅而居。一日赵州至桐城,投子亦出山行乞,途中相遇。赵州以法眼观之,知是投子,乃问:“莫是投子山主么?”投子云:“盐茶钱布施我。”赵州先归坐庵中,投子化得一瓶油归。赵州云:“久向投子,及乎到来,只见个卖油翁。”投子云:“汝只见卖油翁,且不识投子。”赵州问:“如何是投子?”投子举起油瓶云:“油油。”“油油”,云水之流动貌。司马相如《封禅书》云:“自我天覆,云之油油,”汉刘向辞云:“油油江湘,长流汩兮。”赵州因感知己,遂留住庵中。一日问投子:“大死的人,却活时如何?”投子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赵州赞云:“我早候(猴)白,伊更候(猴)黑。”

  以上公案,赵州语录不载,而投子语录及灯录有载。此极显宗师作略,故雪窦于“颂古百则”中颂之,圆悟于《碧岩录》评唱之。圆悟评唱云:“是非交结处,圣亦不能知。逆顺纵横时,佛亦不能辨。为绝世超伦之士,显逸群大士之能。向冰凌上行,剑锋上走。直下如麒麟头角,似火里莲花。宛见超方,始知同道,谁是好手?”先看雪窦禅师之颂:

  活中有眼还同死,
  药忌何须鉴作家?
  古佛尚言未曾到,
  不知谁解撒尘沙?
  佛印了元禅师亦有颂云:
  大死的人同活人,
  三千豪侠又随尘。
  李陵本是收番将,
  却作降番上将身。
  再看正堂法辨禅师所颂:
  我疑千年苍玉精,
  化为一片秋水骨。
  海神欲护护不得,
  鳌头一日忽擎出。

  (有关的一些诠释,在拙作《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中有较详的说明,望读者参照对看。)

  (502)

  因僧写师真呈师,师云:“若似老僧,即打杀我;若不似,即烧却。”

  如今许多名星,都有“写真集“,乃摄影也。古时高僧亦有“写真”,乃徒众信士为之笔绘也。赵州于此事上,提起向上一路,对那写真僧云:“若似老僧,即打杀我。”洞山过水睹影之偈亦云:“我今不是渠,”真如之性,岂在皮囊相上,此非褒渎真如么?“若不似,即烧却,”既不似真如,又何须留在世上误人,烧了岂不干净。《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为佛祖造形留影,原是善事,却也须看破这一著。不如此,则枉受佛祖之教矣。

  (503)

  师因与文远行次,乃以手指一片地云:“这里好造一个巡铺子。”文远便去彼中立,云:“把将公验来。”师便打一掴,远云“公验分明过。”

  “巡铺子”者,如今之检查站也。赵州老汉于日用动静中,仍均不忘为弟子们说上一通无上大法,或勘磨检验。“这里好造一个巡铺子。”非但“这里好造”,一切处莫不是“巡铺子”,一切处都可以勘验学人。唯有过关之人,任性自在,自有“通关文书”或“通关公验”在身,岂畏盘查?文远年纪虽幼,但久沾赵州法雨,是他家之人,自会他家之事。于赵州言毕,便去“彼中立”,且云:“把将公验来,”是衙役反验长官,临机不让师也。赵州给他一巴掌,乃为呈“公验”也。有“公验”者,胆气自壮,无须畏葸也。文远依例放行,“公验分明过。”

  (504)

  师问新到:“近离甚处?”云:“台山。”师云:“还见文殊也无?”僧展手。师云:“展手颇多,文殊谁睹?”云:“只管气急杀人。”师云:“不睹云中雁,焉知沙塞寒。”

  僧人行脚于五台山,自是礼拜文殊。然文殊可睹否?有谁曾见文殊来?赵州于此,为新到僧建一“巡铺”,欲验其“公验”。那僧却是会家,“展手”示之。“还见文殊也无?”此极难答也,若说见,事涉妖妄;若不见,修行无力。而“展手”以示本分风光,文殊亦不离此。然赵州老汉人老心细,察验“公验”甚为仔细,云:“展手颇多,文殊谁睹?”自洞山以“鸟道、玄路、展手”三路示人以来,似者不少,是者不多,赵州老汉不得不留意。那僧真是会家,出语突兀,出人意外,乃胸中流出,非拾唾者也。“只管气急杀人”,是“睹文殊”而或是未睹文殊而“气急杀人”?是不欲与问者道,而让问者“气急杀人”?若顶门无眼,鼻孔则被这僧穿却了也。赵州老汉知他已“睹文殊”,心中宽慰,云:“不睹云中雁,焉知沙塞寒。”赵州极难以如此之语赞人,唯惜这“新到僧”亦是僧中隐者,其名不可得而知也。

  “气急杀人”在北宋尚有一则佳话。洞山晓聪禅师,时之尊宿也,常于山上栽松。自宝礼洞山,见晓聪栽松。问讯次,晓聪云:“上岭一句,作么生道?”自宝云:“气急杀人。”晓聪拄锄云:“从何得此随语生解阿师,见问上岭,便言气急,佛法却成流布。”因赵州处原有此语,故晓聪斥其:“随语生解。”自宝云:“和尚自答一句看。”晓聪云:“何不道气喘杀人逍遥。”自宝由是服膺。后晓聪寂时,举自宝继席洞山,洞山道场益见兴旺。

  (505)

  问:“远来投师,请师一接。”师云:“孙膑门下,因什么钻龟?”僧拂袖出去。师云:“将为当荣,折他双足。”

  赵州于此,涉语怪异,不因文字,亦难会他。孙膑者,战国兵家之杰也,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孙膑与庞涓同师鬼谷子,庞涓先出,为魏将,威镇诸侯。孙膑出,见庞涓。庞涓忌其能欲杀之,先膑其足,孙膑装颠疯以避之。后孙膑逃至齐,齐以为军师,围魏救赵一役,孙膑射杀庞涓于马陵,此战国故事也。钻龟者,龟卜也,殷周时盛行此术以卜吉凶。孙膑智者,运筹帷幄而不涉龟卜之事。

  那僧来,请赵州“接”。 赵州云:“孙膑门下,因什么钻龟?”是弃上谋而取下策,弃人谋而取鬼谋也。赵州以此暗喻舍内求外、舍己求人之愚也。那僧亦是会家,知赵州之讥,故“拂袖出去”。当年西堂、百丈、南泉侍马祖,玩月次,马祖云:“正恁么时如何?”西堂云:“正好供养。”百丈云:“正好修行。”南泉拂袖便行。马祖云:“经归藏,法归海,唯有普愿(南泉),独超物外。”能“拂袖而去”,不受牢笼也。若非见地明白,胆识过人,谁敢于师尊前行之。赵州见一语中的,其效已彰,故云:“将为当荣,折他双足。”此亦孙膑故事,当初孙膑依投庞涓,“将(以)为当荣”也。谁知庞涓心险,膑其双足,尚欲杀之。孙膑经此折难,智慧大长,日后之所以胜庞涓,之所以为孙膑也。那僧于赵州处亦因“折双足”,而眼地明矣。

  (506)

  师与首座看石桥,乃问首座:“是什么人造?”云:“李膺造。”师云:“造时向什么处下手?”座无对。师云:“寻常说石桥,问著下手处也不知。”

  隋李春(此处言李膺)所造之赵州石桥,名甲天下。但“造时向什么处下手?”却非常人所能答,赵州首座,在这里也居然“无对”。

  造时向什么处下手?非石桥也,人与万物之关系莫不如此。某个念头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何以生此念,不生彼念?何以为此,何以为彼?此彻法源底处,见真如自性处。首座未必没有破参,至少其见地未圆,故于赵州问处而不知如何应对。

  《易》云:“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世机如此,禅机又岂有别哉。赵州老汉所尊贵处,能将佛法化为真佛法,实佛法,通一切法,通一切处,理事无碍,圆融无碍,学佛者当于此省之。

  (507)

  有新罗院主请师斋,师到门首,问:“此是什么院?”云:“新罗院。”师云:“我与你隔海。”

  唐代,在中国学修佛法的韩国僧人不少,在赵州,居然也有新罗僧人自建的禅院,而且院名就叫“新罗院”。 赵州被迎往赴斋,也不忘以法示人,虽是考校那新罗院主,亦是向上提持也。此所谓法法随人,法幢随处建立也。

  “此是什么院?”赵州须不是明知故问,而是欲在一问端上看那院主的见地。院主也不含糊,虚锋不如实对,故云:“新罗院。”赵州偏能于此再生波涛,“我与你隔海”。在此,赵州与新罗院主是隔,是不隔?可惜没有下文,不知那院主尚有何答语?若是学人在旁,于此又当如何下语?

  (508)

  问僧:“什么处来?”云:“云居来。”师云:“云居有什么言句?”云:“有僧问:‘羚羊挂角时如何?’云居云:‘六六三十六’”师云:“云居师兄犹在。”僧却问:“未审和尚意如何?”师云:“九九八十一。”

  当年黄檗会上,有六人新到。五人作礼,一人提起坐具,作一圆相。黄檗云:“我闻有一只猎犬甚恶。”那僧云:“寻羚羊声来。”黄檗云:“羚羊无声到汝寻。”云:“寻羚羊迹来。”黄檗云:“羚羊无迹到汝寻。”云:“寻羚羊踪来。”黄檗云:“羚羊无踪到汝寻。”僧云:“与么则死羚羊也。”黄檗休去。明日升堂,云:“昨日寻羚羊僧出来。”僧便出。黄檗云:“昨日公案未了,老僧休去,你作么生?”僧无语。黄檗云:“将谓是本色衲僧,原来只是义学沙门。”便打趁出。

  此即“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公案的源头。灯录又载有云居上堂,云:“如人将三贯钱买个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的。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踪迹,气息也无。”僧问:“羚羊挂角时如何?”云居云:“六六三十六。”僧又问:“挂角后如何?”云居云:“六六三十六。”僧礼拜,云居云:“会么?”僧云:“不会。”云居云:“不见道无踪迹。”其僧后举似赵州,赵州云:“云居师兄犹在。”僧便问:“羚羊挂角时如何?”赵州云:“九九八十一。”僧又问:“挂后如何?”赵州云:“九九八十一。”僧云:“得恁么难会。”赵州云:“有什么难会。”僧云:“请和尚指示。”赵州云:“新罗,新罗。”

  《五灯会元》于此较赵州语录为祥,故录出。人的思维,的确如条猎狗,成天嗅嗅寻寻,不知休歇,此人之苦也。所嗅寻者,踪迹也,而此踪迹之源头何在?云居云:“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踪迹,气息也无。”已为学者点明渊源。那僧偏会画舌添足,自生葛藤,问:“羚羊挂角时如何?”云居云:“六六三十六。”“六六三十六”,小儿习算而已,岂足道哉,又何以道哉!那僧仍是不省,又问:“挂角后如何?”云居亦云:“六六三十六。”那僧虽礼拜,仍是不会,云居云:“不见道无踪迹。”此处已是将天机泄尽。欲见本来面目么,只这是。

  曹山曾云:“牛角不用无,兔角不用有。”此法之当然,牛有角,何须人证其“有”,兔无角,何须人证其“无”。人能于此省去,则妄息而真现也。“六六三十六”,虽小儿亦不疑,无须证也,无踪迹可寻之心行也。故赵州赞云:“云居师兄犹在。”那僧问赵州,赵州云:“九九八十一。”且道“九九”与“六六”,于心于念有何差别?镜中有虎,镜中有羊,其于镜光,又有何差别?虽赵州两番“九九”,那僧仍叹“得恁么难会”。 赵州后云:“新罗,新罗”,这僧仍隔山隔海去也。于此,正觉本逸禅师有颂云:

  羚羊挂角向瓯峰,
  猎犬茫茫不见踪。
  却是石桥桥畔老,
  三千里外解相逢。
  草堂善清禅师亦有颂云:
  羚羊挂角,六六三十六。
  贫儿得古钱,瘦马飧枯粟。
  报你参玄人,听取无声曲。
  昨夜火烧空,跳出水中浴。

  (509)

  有一婆子晚入院来,师云:“作什么?”婆云:“寄宿。”师云:“者里是什么所在?”婆呵呵大笑而去。

  丛林中往来之婆子不可思议,往来赵州门下之婆子尤不可思议。一女众“晚入院来”,已是不宜,更道“寄宿”,是何用心哉?不是他家人,怎肯他家“宿”,婆子此番,却欲折腾赵州一番。赵州云:“者里是什么所在?”一语双“关”,既察“公验”,又验“正身”。婆子受用已极,“呵呵大笑而去”。自有家园,何须“寄宿”,若是旁人,当出一身冷汗。

  (510)

  师出外,逢见一个婆子提一个篮子。师便问:“什么处去?”云:“偷赵州笋去。”师云:“忽见赵州,又作什么?”婆子近前,打一掌。

  灯录中载于婆子“打一掌”后,尚有“师休去”之续文。提篮婆子自行路,与赵州何关,老汉何得问:“什么处去?”婆子得以“见利便上”云:“偷赵州笋去。”非惯熟室中之物,岂肯轻言“偷”,这婆子之于赵州,早视为囊中物矣,是熟知赵州伎俩欤?赵州老汉虽忍气吞声,也不得不站出来相抗:“忽见赵州,又作么生?”难见赵州如此居于下风。婆子乘势,“近前,打一掌。”赵州竟无可奈何,只得“休去”。于此公案,海印信禅师有颂云:

  弯弓直势射难当,
  陷虎之机理最长。
  虽是贪他一粒米,
  谁知失却半年粮。
  佛鉴慧懃禅师亦有颂云:
  从来柔弱胜刚强,
  捉贼分明已见赃。
  当下被他挥一拳,
  犹如哑子吃生姜。

  (511)

  师因见院主送生饭,鸦子见便总飞去。师云:“鸦子见你为什么总飞去?”院主云:“怕某甲。”师云:“是什么语话?”师代云:“为某甲有杀心在。”

  于前“兔子”公案中,赵州曾云:“老僧好杀。”此处又云:“为某甲有杀心在。”赵州是何心哉?僧人自幼出家,受佛教及师友之训,虽慈悲为怀,总不应为东郭先生去。赵州深知其弊,以“杀心”救之,以开示“实际理地”也。后临济宗师,如汾阳、慈明类,多用赵州这般手段,方有“临济道出常情”之规式。若不知“反者道之动”,其于法亦偏枯矣。故学佛者最忌落于虚幻空寂之中,须在世上脚踏“实地”,方显大丈夫本色。“为某甲有杀心在”,谁奈何我哉!

  (512)

  师问僧:“什么处来?”云:“江西来。”师云:“赵州著在什么处?”僧无对。

  “什么处来?”“江西来。”原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得因一句“著在什么处?”便心里茫然,不知应对?心意有通达时,有壅塞时。通达时为何通达?壅塞时为何壅塞?此事往往当局者迷。悟人无迷,迷人无悟。若能通达,则条条大路通长安,何有壅塞之艰?“赵州著在什么处?”若有偷笋婆子气概,不妨上去一掌。若无气概,礼拜也是好事。亲到赵州,已到赵州,竟不知“赵州著在什么处?”,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且道,如何得不醉不迷去?

  (513)

  师从殿上过,见一僧礼拜。师打一棒。云:“礼拜也是好事。”师云:“好事不如无。”(灯录中载文“侍者文远礼拜”)

  上面才说:“礼拜也是好事”, 赵州这里却对礼拜者云:“好事不如无。”真是欲不颠倒反颠倒,知翻身处且翻身。“好事不如无”,非心胸淡泊,且看破大千世界,怎能有如此惊天动地之语!今人于“好事多磨”处感叹甚多,若能会赵州老汉此语之意,天下岂不太平。成都宝光寺有联云: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妄念不息,偷心不死,安能有“好事不如无”之心胸。德山云:“毫厘系念,三塗业因;暼尔情生,万劫羁锁。”古德云:求一个无事道人也难。谁能挈手而共游于此?于此,大慧宗杲禅师有颂云:

  文远修行不落空,
  时时瞻礼紫金容。
  赵州柱杖虽然短,
  分破华山千万重。
  照堂了一禅师亦有颂云:
  礼佛无端撞赵州,
  却将知己作冤仇。
  如今四海平如掌,
  云自高飞水自流。

  (514)

  师因参潼关,潼关问师云:“你还知有潼关么?”师云:“知有潼关。”云:“有公验者即得过,无公验者不得过。”师云:“忽遇銮驾来时如何?”关云:“也须检点过。”云:“你要造反!”

  这位“潼关”禅师,遍寻灯录,也不见其踪迹,唯赵州语录中留此一则记载。赵州既是去“参”,乃知其当为马祖石头下之尊宿。故能于赵州参时,据“关”而言,问:“你还知有潼关么?”若是他人,或会于“关”下踌躇。赵州乃目视霄汉,脚遍九州之人,岂不识“潼关”,故云:“知有潼关。”潼关禅师公事公办,毫不含糊,非要验明“公验”方肯放行。无奈赵州肩高一寸,脚亦高一寸,云:“忽遇銮驾来时如何?”潼关禅师却欲作周亚夫,屯兵细柳营,虽“銮驾”亦不放过,“也须验点过”,此已是强弩之末,贼后张弓,不识赵州。赵州云:“你要造反!”潼关禅师著于“公验”,拘于守“关”,不知赵州早是金牌在手,更有尚方宝剑,尽可斩抗命者。

  圆悟于《碧岩录》有评唱云:“定乾坤句,万世共遵;擒虎兕机,千圣莫辨。直下更无纤翳,全机随处齐彰。要明向上钳鎚,须是作家炉鞴。且道从上来还有恁么家风也无?”以此拈提此则公案,当妙不可言。

  (515)

  师到宝寿,宝寿见师来,遂乃背面而坐,师便展坐具。宝寿起立,师便出去。

  镇州宝寿沼禅师,临济弟子也。赵州住院前,宝寿已出世。赵州见宝寿,当与见临济同时。宝寿见赵州来,不与争锋,却能暗布机阱,“背面而坐”,此所谓惹不起,躲得起也。赵州亦因其机而随之。“坐具”者,乃因梵文所译,有随坐衣、坐卧具、坐具三译,乃比丘行脚时随身之法具也,行时搭在肩上。丛林中之禅僧,于礼拜前先“展坐具”。宝寿“背面”, 赵州“展坐具”,乃欲拜也。赵州乃宝寿叔师公辈,宝寿不敢受礼,故“起立”,亦不言语。赵州便“出去”。

  此一出戏,如京剧“三叉口”,但见剑风刀光,而不闻人语。作家相见,运眸而知,何须多语。有此相识于前,后方有“胡铰铰”之事也(已见468则,保寿即宝寿之误也)。

  〈〈五灯会元〉〉中,尚有赵州见关南道吾和尚一则,为赵州语录所载。此道吾乃盐官齐安国师法孙,关南道常和尚法子,非药山门下之道吾宗智也。这位道吾和尚,自住后“凡上堂,戴莲花笠,披襕执简,击鼓吹笛,口称:“鲁三郎神,识神不识神。神从空里来,却往空里去。”有时云:“打动关南鼓,唱起德山歌。”行持甚是奇特。关南在襄州(今湖北襄阳),赵州行脚时闻其名而访之。道吾乃“著豹皮裩,执吉獠棒,在三门外翘一足等待。”才见赵州,便高声唱诺而立。赵州云:“小心侍候著。”道吾又唱诺一声而去。此关赵州事,故于此录之。

  (516)

  师在南泉时,泉牵一头水牯牛入僧堂内,巡堂而转。首座乃向牛背上拍三拍,泉便休去。师后将一束草安在首座面前,首座无对。

  此则公案,原应放在语录之初始上,历代版本因循已久,此亦因循之。南泉于僧堂内,自巡查可也,何得牵水牯牛而入?非水牯牛,不得识南泉也。首座乃僧堂之首,号令从出,知南泉行事,故能于“牛背上拍三拍”,以示亲近南泉之“法身”也。首座知南泉,却不知赵州,赵州乃“深知”南泉者也。故“将一束草安首座面前”,而“首座无对”。演戏亦当深入角色,且一演到底,方为名角。退场者,皆不能尽其戏也,首座其然乎?唯赵州能将“水牯牛”之戏演完,是得南泉髓矣。

  〈〈五灯会元〉〉中,马祖门下有“浮杯和尚”之传,实写“凌行婆”也。此“凌行婆”,实乃马祖门下人也。“赵州眼光,烁破天下”,即出于凌行婆之口。惜赵州语录未载,于此补之。

  浮杯和尚,凌行婆来礼拜,师与坐吃茶。婆乃问:“尽力道不得的句,吩付阿谁?”师曰:“浮杯无剩语。”婆曰:“未到浮杯,不妨疑着。”师曰:“别有疑处,不妨拈出。”婆敛手哭曰:“苍天中更添冤苦。”师无语。婆曰:“语不知偏正,理不识倒邪,为人即祸生。”后有僧举似南泉,泉曰:“苦哉浮杯,被这老婆摧折一上。”婆闻后笑曰:“王老师犹少机关在。”澄一禅客逢见凌行婆,便问:“怎生是南泉犹少机关在?”婆乃哭曰:“可悲可痛。”一罔措。婆曰:“会么?”一合掌而立。婆曰:“伎死禅和,如麻似粟。”一举似赵州,州曰:“我若见者臭老婆,问教口哑。”一曰:“未审和尚怎生问他?”州便打。一曰:“为什么打某甲?”州曰:“似这伎死汉不打,更待几时。”连打数棒。婆闻,却曰:“赵州合吃婆手里棒。”后僧举似赵州,州曰:“可悲可痛。”婆闻此语,合掌叹曰:“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州令僧问:“如何是赵州眼?”婆乃竖起拳头。僧回,举似赵州。州作偈曰:“当机觌面提,觌面当机疾。报汝凌行婆,哭声何得失?”婆以偈答曰:“哭声师已晓,已晓复谁知?当时摩竭国,几丧目前机。”

  此公案曲折跌荡,从浮杯、凌行婆、澄一、南泉和数僧,重重疑云而推出赵州。“尽力道不得的句分付阿谁?”“语不知偏正,理不识倒邪,为人即祸生”凌行婆此数语,虽一流宗师亦不过如此矣。再与南泉之问答,更疑杀天下人。“澄一禅客”在这拳风剑影中被弄得团团转,落得个“伎死禅和”之名。“当机觌面提,觌面当机疾”,此十字乃一字,又一字也无,却活泼泼地,真如焕然于人前。一“提”一“疾”,俱当机觌面,又觌面当机。凌行婆之“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诚非虚语也。大慧宗杲禅师于此曾连下三颂,以尽其意。其一颂云:

  掌内摩尼曾不顾,
  谁能护惜娘生袴?
  浮杯不会老婆禅,
  直至如今遭点污。
  其二颂云:
  电光石火留犹迟,
  伎死禅和哪得知。
  转面回头拟寻讨,
  夕阳已过绿梢西。
  其三颂云:
  眼光烁破四天下,
  婆子拳头无缝罅。
  当机觌面事如何,
  猛虎脊梁谁解跨?

  (517)

  有秀才见师,乃赞叹师云:“和尚是古佛。”师云:“秀才是新如来。”

  读此公案,犹如诵〈〈妙法莲华经〉〉。“和尚是古佛”,犹诵“见宝塔品”;“秀才是新如来”,犹诵“授记品”乃至诵“常不轻菩萨品”。古德云:“接人当有活人句。”一句“新如来”,秀才亦当知“具足圆满”矣。学人读赵州语录至此,亦应当知己为“新如来”。能如此承当,方不负赵州老汉之婆心。于此,南叟茂禅师有颂云:

  广寒宫殿净无埃,
  已是逢君八字开。
  丹桂不须零落折,
  等闭和树拨将来。

  (518)

  有僧问:“如何是涅槃?”师云;“我耳重。”僧再问,师云:“我不害耳聋。”乃有颂云:

  腾腾大道者,对面涅槃门。
  但坐念无际,来年春又春。

  “如何是涅槃?”是以义理答,还是以宗门本分答?赵州从不以义理接人,当然以本分答。于第一问,赵州云:“我耳重“;于第二问,赵州云:“我不害耳聋。”此何谓也?

  赵州寂后,玄沙一日对众,垂语云:“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只如三种病人,汝作么生接?患盲者,拈槌竖拂他又不见;患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患哑者,教伊说又说不得。若接不得,佛法无灵验。”后有僧请益云门,云门云:“汝礼拜著。”僧礼拜起,云门以柱杖桎之,僧后退。云门云:“汝不是患盲么?”复唤:“近前来。”僧近前,云门云:“汝不是患聋么?”云门复云:“会么?”云:“不会。”云门云:“汝不是患哑么?”僧于是有省。于此可见,赵州“耳重、耳聋”,在玄沙云门那里是如虎添翼,教化无穷,赵州用处于此显矣。赵州虽以宗师手段接引那僧,又慈悲与以一颂,机蕴深矣。

  “腾腾大道者,对面涅槃门。”大道者,生生不息,弥漫于乾坤之内。冠之以“腾腾”,以显其动相。然大道虽生生不息,却又未尝动著分毫,如涅槃一般。从此看是“腾腾”,从彼看是“涅槃”,是所谓不生不灭,动静不二也。学道之人若能见此,于“坐”之时,其念归体,其念即是“无际”。所谓“明心见性”,“顿见真如本性”,就是于一念中“明见”、“顿见”而已。云门后云:“日日是好日”,可为“来年春又春”之注脚。见道之人,得解脱自在矣,烦恼已转,自然春风永在。

  (519)

  有僧问:“生死二路,是同是别?”师乃有颂:

  道人问生死,生死若为论?
  双林一池水,朗月耀乾坤。
  唤他句上识,此是弄精魂,
  欲会个生死,颠人说梦春。

  “生死二路,是同是别?”人们所知的,不论说同说别,都是知识,是比量。若欲从现量中去领会,须“大死”一回方可。殡仪馆里的死人是不能回答此问题的,里面的员工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者们对此论著虽多,但又有几人相信?唯见道之人,体证生死一如,其所言者,人虽能信,却未必能懂。

  赵州因之有颂,此颂虽出,人亦未必能会。“道人问生死,生死若为论?”学道之人问生死之事,但此事又怎样方能表达呢?“双林一池水,朗月耀乾坤。”释迦佛涅槃于双林,犹如一池碧水,又犹如一轮“朗月”,光辉上下交映,照耀于乾坤之中。“唤他句上识,此是弄精魂”。“句上识”者,比量也,情识分别也,虽“弄精魂”,却不见“耀乾坤”之“朗月”。“欲会(这)个生死,颠人说梦春。”若欲于“句下”领会这个生死,如“颠人说梦”、“梦人说春”一般可笑。于此,赵州老汉回答了生死么?回答了。在哪里呢?就在“双林一池水,朗月耀乾坤”中,要会自己去会吧。不过千万别去“句上识”,亦万不可“弄精魂”。

  (520)

  有僧问:“诸佛有难,火焰里藏身;和尚有难,向什么处藏身?”师乃有颂:

  渠说佛有难,我说渠有灾。
  但看我避难,何处有相随。
  有无不足说,去来非去来。
  为你说难法,对面识得来。

  诸佛皆住自受用净土中,何难之有?佛有四智十力,何难可伤?佛自住于常寂光或火焰三昧中,又怎是藏身?这僧之问,失之千里矣。更问:“和尚有难,向什么处藏身?”虽唐突且张狂,因涉及修行要害,赵州亦为之颂答。

  “渠说佛有难,我说渠有灾。”修行者非为观众,实乃演员。要演好自己生死之戏才行,演好自己的解脱之戏才行。不知自己在生死苦难中不得解脱,反说佛有难,欲度佛欤?故赵州毫不客气,直斥云“我说渠有灾”,还是把自己的生死解脱之事看住吧!

  “但看我避难,何处有相随?”生死到来,如何回避?佛涅槃了,人能“相随”么?赵州自有“避难”处,那僧知其“处”么,又能“相随”么?南泉将顺世,首座问:“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南泉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首座云:“某甲随和尚去,还是也无?”南泉云:“汝者随我,即须衔取一茎草来。”不知首座能否“相随”?

  “有无不是说,去来非去来。”于此可见赵州得力处。说有说无者,未必真知“有无”也,真实之“有”,与真实之“无”,决不在“说”上,唯真道人能体之。故知“去来”——生死,并非如常人所以为的“去来”——生死。唯真道人能知此“去来非去来”的落脚处。此是功夫,非关言说,慎之。

  “为你说难法,对面识得来。”赵州因那僧问“难”,而与之说“难法”——避难“藏身”之法。此法在何处?“对面识得来”,前面赵州已于“腾腾大道者,对面涅槃门”中有所开示。何为“对面”?洞山云:“分明觌面别无真,休向迷头犹认影。”本来面目,真如佛性与自己觌面相对,不离不异,若能当下“识得来”,则知此“避难法”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