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海的海眼(二)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


   日期:2022/4/12 21: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天台宗的意识万花筒

  佛教修行的目的,是“断烦恼,了生死”,这需要“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这一艰巨的修行过程。众生们沉溺于烦恼生死苦海的原因在于对“人我”、“法我”的执着,而“人我”、“法我”的根子在于八识中的末那识,修行的最大障碍也在于这个末那识。

  在唯识学的论述中,要断除或转变烦恼是极为艰巨的,时间也是漫长的,因为末那识在人们的精神中根深蒂固,是那么的难以动摇,不仅有“见所断”的烦恼,还有“修所断”的烦恼。这都因为无始以来的烦恼,以“种子”的形态被“藏”在阿赖耶识之中,生生世世难以除尽。何况修行成功与否,关键也在“种子”上,有善“种子”就可以修得善果,没有善的“种子”是谈不上修得善果的。以此类推,要修成罗汉,得先有罗汉的“种子”;要修成菩萨,得先有菩萨的“种子”;要成佛,当然也得先有成佛的“种子”。有因方有果,天经地义,所以唯识学认为“一阐提”人——不信佛法之人不能成佛,因为他们不具备成佛的“种子”。“种子”学说精细严密,逻辑理性极强,论证也似乎无懈可击,但无意中却在佛与众生间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与佛教广泛宣扬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理论相矛盾。玄奘大师在印度时就提出过这样的疑问,认为会影响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但玄奘的老师戒贤法师却呵斥他,说这是根本义,你们支那人懂什么!玄奘大师回国后囿守师说,因而使这套唯识学难以普及推广——中国人信就信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既然那一套学问不能使我们成佛,又何必去学呢!

  相比之下,《起信论》就荣幸得多,它那个“一心二门”把佛菩萨真如心和众生的生灭心统一在一起,中间没有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要如法修行,自然会有所成就的。你看,生灭心与真如心是相通的、一体的。有念心动,真如门就成了生灭门;无念心息,生灭门就成了真如门,多么方便。

  虽然如此,生灭心和真如心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特别是真如心的内涵到底是怎么回事?《起信论》因其结构简略未能明说、细说。还有,中国人大多怕麻烦,都希望当世就解脱成佛。所以历来就有渐悟和顿悟之辩,而趋向于顿悟。《起信论》对此没有详细的答复。

  天台宗是最早把印度佛教转变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从南北朝后期的慧文、慧思两位大师开始,到陈隋间智者大师集其大成,盛于唐宋,延至明清,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特别在中国佛教中有特别的意义。天台宗的中心理论就是“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

  一念三千的念,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念头。这个小小的“念”可以贯穿唯识学的心法、色法和心所有法,也可以贯通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这个小小的“念”,在《起信论》中,一面可以是真如门,一面可以是生灭门。当然,这只是在这里临时发挥,其根据就在天台宗的这个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中;也在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和事事无碍中;也在于禅宗的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中。

  以念头与念头的差别而言,恶与善、烦恼与菩提是根本不同类的。要完成从恶到善、从烦恼到菩提的转变,是一种漫长的精神转变过程。基于以上道理,佛教的渐修渐悟是牢实可靠的,也是稳妥可行的。念头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念头是有缘的,这个缘,可以是外面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可以是内面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或六识,但根本之根本在于识。而识的根子则是真如。依照《起信论》的宗旨,念头之根就是真如,念头在真如中生起、显示,又消失、潜藏在真如之中——这就是真如缘起之说。依据真如缘起之说,念头本身就是真如,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所觉悟。悟——一切皆是真如;迷——一切都是生灭。在这样的原理下,顿悟在修行中是有依据的,能够取得成功的。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建立一念三千之说,可以说把真如缘起的道理发挥得淋漓尽至。智者大师在其重要著作《摩诃止观》中说;

  一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心无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舍一切法者,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

  “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介尔就是那么一点点,也可以说是刹那一念。三千是什么意思呢?天台宗认为,一念之生, 就具有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和本末究竟十个方面的内容和性质。分别指念头的形相、性能、本体、业力、作用、内因、外缘及相应的后果和实际的获得(报),还有本末究竟——包括这一切的,从因到果的所有因素。这十大方面又称为“十如是”。如是,即“就是那样”或“就是这样”,无须推论证明的客观存在。

  因一念之中就具有这“十如是”,所以必然与“十法界”相应。天台宗以迷悟为尺度,将一切众生分为凡圣两大类,凡即六凡、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天人这种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圣即四圣,指佛教中的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上面还有佛。这六凡四圣就是“十法界”。智者大师认为,这“十法界”是因主观意识而产生的,你是地狱意识就有地狱果报,是天人意识就有天人果报,是佛菩萨意识就有佛菩萨果报。另外,这“十法界”不是绝对隔离不变的,“心生种种法生”主观意识的转变可以使自己所处的“法界”得到相应的转变,既可向上通向佛菩萨的“法界”,也可以向下通向地狱的“法界”。因此“十法界”是相互舍摄、可以转化的,每一“法界”都与其它九“法界”相通。这样,“十法界”就是“百法界”。

  另外,不论“十法界”也好,“百法界”也好,其体性都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构成,所以是“五蕴世间”。“五蕴世间”是广义,如人类社会一样,是由具体的、个别的众生单元所组成,这些众生都是有情意识活动的,所以叫“有情世间”。“有情世间”的众生不是生活在虚空里,他们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依据——山河大地这样的生存环境,这就是“器世间”。所以,每一个“法界”必然具有这三种“世间”,而“百法界”则具“三百世间”。“十如是”再与这“三百世间配合,当然就成了“三千世间”,又称为“三千如”。这个“三千”包容了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包容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千差万别、无量无边的现象和事物全都归摄于一心或一念之中,并且圆融无碍,这就是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之说。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特有的教义及修行的门径之一,看起来深奥玄远,难以臆度,其实不外用佛教的方式说出了人们的意识和心理的那种多层次、多内容的复杂结构;善于思索的人不难发现,人们日常起心动念,原本就有这个“一念三千”’的藤葛纠缠在其中。不说成年人,在幼儿的心念中,也可以清楚地发现这种趋向。一个幼小的儿童,常常向其父母或老师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并穷追到底,如:面包是从哪儿来的?是面包房烤出来的。用什么烤的?用面粉烤的。面粉从哪儿来的?用麦子磨的。麦子是从哪儿来的?是地里种的。地为什么要生麦子?农民伯伯种的。农民伯伯为什么要种麦子?……再如:什么是英雄?英雄是英勇顽强;舍己为人,敢于与坏人作斗争。那什么又是英勇?什么又是舍已为人?什么又叫坏人呢……每一个问题都与无数问题相联系,无数的问题又通向无数的问题,其中有善有恶,有是有非,都与相、体、性、力、作、因、缘、果、报这“十如是”相连,农民、英雄、坏人,国王、公主、王子、妖婆等童话表现的儿童心理,就已与“十法界”相联了。在性情未显、智力未熟的儿童心理意识中尚有这样的层次界域,何况一个成年之人,一个在社会大染缸中浸泡几十年的人。

  如果说“一念三千”主要是社会伦理式的说教,那么“十如是”则更注重于思维的功能和作用。一念之萌动如能自觉地与“十如是”相应,那么在生活和事业中必然具有前瞻性,并能获得相应的自由和成功。

  中国佛教的修行实践最注重止观,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师 在《摩诃止观》这一巨著中提出来的,是天台宗最根本的教旨和观法之一。除了这个一念三千之外,天台宗还有一根本教旨和观法与之相应,这就是三谛圆融。

  天台宗的初祖慧文禅师是禅教俱通的大师,慧文在修习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智度论》和《中观》时,领悟到 “一心三观”的妙旨。“一心三观”就是在一念之中,同时观照到“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这分别是小乘、大乘和佛乘所具的智慧,彼此有很大的层次和差别,需要漫长的修行方可逐步达到,但慧文则认为无需这样的渐修,可以通过“一心三观”而顿悟。他在思考《中观》“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时,就达到了这样的顿悟感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真谛,万物因缘而起,没有固定不相之相,所以是空,可以通往一切智;“亦为是假名”——万物因缘而有,虽空,但不妨碍其为“假有”,万物万法是幻,是“假有”,这是“俗谛”,可以通往道种智;“亦是中道义”——中道即非真非假,空不妨碍那个假有,假有也不妨碍那个真空,这就是中道,是“中谛”,可以通往“一切种智”。这个“空、假、中”把“三智一心”、“三谛一心”用在观法上,就是“一心三观”。通过“一心三观”这样的禅修,就可以达到佛法的最高境界,并可顿悟而得。

  智者大师把“一心三观”的禅法,加以发挥就成了圆融三谛的教法和观法。智者大师认为空假中三谛原本就是一体的圆融,说到底就是人们一念之中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而已。在一念之中,偏着于空是真谛,偏着于假是俗谛,偏着于中是中谛。但不论偏着于什么地方都不行,因为中、假、空三谛本来是无碍自在的,一念也本来是无碍自在的。因假而有空,因空而有假,因空假而有中,有中必有空假。其间在时间上是并立的,在空间上是并行的,在心念中是同一的。所以不仅一念具有三千,而且一念具有三谛,一与三无碍无别,与三千无碍无别,都是人们的心念中的实际。

  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可以说是天台宗对“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特殊表达方式。一念也好,一心也好,是不必去分别众生和佛的,佛与众生都平等地居于这个心内。而三谛和三千则涵融了一切精神内容——一切善恶、高下、美丑、凡圣的境界,从地狱饿鬼到佛菩萨们都同居于这个三谛或三千之中,这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了。

  从人们的常识采看,地狱饿鬼之类是穷凶极恶的,纯恶无善的;而佛菩萨则相反,他们大慈大悲,舍己为人,功德无量,神通无边,是纯善无恶的。但天台宗却认为真正的佛性不是纯善,同样含具了恶性,不含具恶性的善不能称为至善。因为这种至善不包含恶,那么这种至善的佛性就是有限的,不全面的,有缺漏的。所以真正的佛性就是一切种,一切种当然就包容了一切。不过佛的这个一切种又是一切种智,虽包容了恶性,但却断绝了恶行,一切恶性在佛的行为中都表现了普度众生的方便善巧,都为大慈大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然的话,释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到这个五浊恶世来教化众生了,地藏王菩萨则更不可能到地狱中去普度众生了。

  天台宗的这个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虽为佛教修行的禅法和观法,但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在现代心理学中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心病还要心药医,对那些失意的、得意的、心理失调的、患有各种心理暗疾的人,若能帮助他们在这个一念之中“圆融”起来,将会得到莫大的效益。如那些所作所为有愧于天理人心、惶惶不安的人,若有所觉悟,有所反悔,当知自己的心念仍然与善相通,奋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从头作起,以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创造自己的事业。再如一些功德累累的,若居功自傲,或因步自封,则当警惕一念逆转,衰相即露,稍不留意,反成苦境。

  智者大师在领悟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之时,有一种由衷的喜悦和自在感,他的弟子灌顶大师在记录整理《摩诃止观》时说他:“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说己心中所行法门”,这就超越了墨守印度经典的窠臼,有那种大彻大悟、雄视古今的气概,并使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就这个意义上说,智者大师的成就甚至优于后来的玄奘大师,因为玄奘大师一生,都固守于“述而不作”,没有那种“说己心中所行法门”的创意。相比之下,后来的华严、禅宗就在这条路上大踏步地走了下去,如唐末著名的岩头禅师对雪峰说,“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

  人的心念是活的,不是死的,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地接受和容纳过去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又可以不断创新,开 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既然一念可以通往三千世界,或一念本身就具备了三千世间,并且是把三谛均圆融在这一念中,那么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在这里就有了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容,人们尽可能在这一念之中去开发、去创造、去发挥,找到和确立自己的人格和存在的价值,并奉献给我们共同的这个世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