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郁文教授:分别与无分别


   日期:2022/4/25 10: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分别与无分别

杨郁文

中华佛学研究所

研究员

提要

‘分别’与‘无分别’,两词在一起,若前词是则后词非,若后词正确则前词为错误,所谓“自语相违”在佛法的谈论中,两词各具多样的歧义;或者是正确的说法,或者错误的论述;或属生理官能或是心理机能的表示;或者是凡夫的分别事物或是圣者明辨事理;有时是世俗谛的说明,有时是第一义谛的表态。

于今,利用Word排版功能,将字型分细体字

粗体字

正体字

与斜体字并且加上红、黑、绿及蓝等四种色彩复合使用,减少歧义的误会;将两词作种种不同字体而暂时定义,方便文章的论述如下:黑色细斜体字‘无分别’指

凡夫无知或应分别而不能分别;黑色粗斜体字‘分别’指

凡夫无明及错误的分别

;红色细正体字‘分别’指凡、圣正确的分别,包括世俗谛及第一义谛的正见;红色细正体字‘无’及黑色粗斜体字‘分别’合成语‘无分别’,指

圣者具正见、正思惟的分别,构成“没有‘有漏、有取的分别’”,红色细正体字‘无分别’则指无分别智现观法性实相;法性实相以及重要‘名相’,用绿色字如‘无分别’提示。

正文,论述凡夫错误的‘分别’与‘无分别’,目的是要建构正确的、离漏的‘分别’与‘无分别’,究竟得以作证圣人的‘无分别’。

后记,提议确立、树立、建立三个概念,有助于学佛乃至成佛。

关键词:1.分别(vikalpa)2.无分别(nir-vikalpa)3.世俗谛4.第一义谛

【目次】

壹、前言

贰、正文

一、无分别 及 无分别

(一)愚痴者的‘无分别’

(二)冷漠无情者的‘无分别’

(三)生理上的‘无分别’,心理上的‘无分别’

(四)法理上的‘无分别’

(五)‘无分别’是菩提、正觉,非不分别

二、不正确的‘分别’

(一)因为愚痴而于本‘无分别’的法界而生分别

(二)三种‘分别’ ── 不如理分别、执着分别、散动分别

(三)十二种妄计自性差别相

三、正确的‘分别’及正确的‘无分别’

四、何故‘无分别’?

五、如何修习心无分别

、后记

壹、前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记录惠能(638-713)大师离开五祖之后,首度指导学生开悟的案例,独特的方法是:在不思善、不思恶的当时见本来面目得大悟,[1] 如此参禅得以顿悟,对已开悟者无庸置疑;然而,误以为“无思考、无分别的境界,即可显现佛性”,参禅未得开悟如摩诃衍(Mahā-yāna [人名]),所谓大乘和尚,于唐.德宗(780-805 在位)时入西藏传汉土禅法。与寂护的弟子莲华戒(Kamala?īla)在桑耶寺进行教义论辩,论败,被逐出西藏。[2] 显然,不经如理作意正思惟,法眼不开、慧眼未清净者,如何分辨已显佛性、已见法性、已证菩提?

不可以戏论、妄想,不要思考有绝对常、恒、久住、不变易的我、有情或世界;也不要对“十四无记问”浪费时间分别,追究其答案;凡夫面对能力所不及之事物强求理解,如欲知诸佛境界,究竟不可能。如《显扬圣教论》所说:

有九种事不可思议:一、我,二、有情,三、世界,四、业报,五、静虑者境界,六、诸佛境界,七、十四不可记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烦恼之所引摄。[3]

《显扬圣教论》祖述早期佛教的说法,[4] 并继承《大方便佛报恩经》六种不可思议,[5] 再扩大说明之。 并且指出思惟如是九事,会产生邪见、异忍、不正推寻、妄求利养及使心散乱。[6]  若然,则产生烦恼障,增生所知障,造作业障,引生三种过失[7] ;阻挡菩提的开展,阻碍作证究竟涅槃。

分别:有邪见、邪思惟的‘邪分别’,或有世、俗、正见、正思惟的‘正分别’,更有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具足正见、正志、正行的‘无分别’∕无漏的分别’。无分别:有白痴的‘不会分别’,熟睡无梦以及昏厥时的‘无任何分别’,五官触对五境虽然有共相、总相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不能分别细相、别相’,没有像五后意识的分别识。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学法行道,在在需要‘正分别’,建立正见、消灭邪见,时时发起正思惟、纠正邪志,处处辨别善业、恶业,随时随缘改过迁善,到处修福修慧;如是,通过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正见、正志’、正行,延伸到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正见、正志’、正行。然而,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正见、正志’则是圣者的‘无分别’;圣者的‘无分别’并不是没有‘正分别’,只是排除、消灭有漏、有取的邪分别。

使用中华佛典协会出版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06/02)检索“无分别”字串共得7490组,数目庞大,主要分布在般若部512组、华严部287组,瑜伽部类的《摄大乘论》《摄大乘论本》《摄大乘论释》合有1153组,《瑜伽师地论》有115组,《大智度论》有107组,其他散布各部类经论乃至律部亦有4组,最早期的阿含部类仅仅2组字串。

佛教学术界资料收集,经由Namazu???全文检索????(index最终更新字:2006-01-21),得到45篇有关“无分别”的文章;Google资料库存有数十篇相关的学术界及宗教界的文章  处理内容与本篇论文设定的方针不同,暂且搁置不对谈。

‘分别’、‘分别’、‘无分别’及‘无分别’,牵涉无明、邪见、正见,生理、心理,俗谛、圣谛,行道、证道。论文受篇幅所限,并无法将所有撷取到的资料全部呈现并一一讨论,留待将来处理。现在只针对下列各项作必须的论述:

一、无分别 及 无分别

(一)愚痴者的‘无分别’

(二)冷漠无情者的‘无分别’

(三)生理上的‘无分别’,心理上的‘无分别’

(四)法理上的‘无分别’

(五)‘无分别’是菩提、正觉,非不分别

二、不正确的‘分别’

(一)因为愚痴而于本‘无分别’的法界而生分别

(二)三种‘分别’ ── 不如理分别、执着分别、散动分别

(三)十二种妄计自性差别相

三、正确的‘分别’及正确的‘无分别’

四、何故‘无分别’?

五、如何修习心无分别

一、无分别 及 无分别

(一)愚痴者的‘无分别’

功德施菩萨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中,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释尊前世为忍辱仙人修习忍辱波罗蜜,虽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不起我相、人相的分别,对歌利王不生嗔恨心的本生故事。[8] 讨论是时释尊的‘无分别’并不是愚痴者的‘无分别’。论文如下:

经曰:“须菩提!如来忍辱波罗蜜即非波罗蜜。”如是等非波罗蜜者,远离此分别心故。云何无分别?经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支体,我于尔时无我想、无众生想、无命想、无取者想。”如是等此义云何?若有我等想,即见有自、他,他来犯己 必生嗔恨。若谓无分别想,是愚痴心。痴心作因,嗔念还起,于彼王所 孰能不校!以不校故证知无想亦非无想。无想者,所谓无我等想,无自他想及嗔恨想;非无想者,谓非愚痴。何故愚痴名为无想?不能观察是应作、是不应作故。复次,无想亦非无想者,离于想、无想染着分别故。此已说被虐害时摄持忍辱。复欲显示余时摄持。”[9]

愚痴者的‘无分别 ’也就是没有觉力、不具正见、正志,不行正道作证究竟涅槃,如《杂阿含667经》所示:

何等为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10]

《杂阿含750经》所示: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者,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11]

(二)冷漠无情者的‘无分别 ’

佛陀教导人们以惭愧心、慈悲心持戒护生,依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心,开展慈、悲、喜、舍“四等心”应用般若慧达成慈、悲、喜、舍“四心解脱”,圆满人格。可是,舍无量心、舍等心并非面对求离苦得乐的众生,不必分别他们需要拔苦与乐,舍置慈悲心的反应,落入冷漠无情者的‘无分别 ’心。印顺导师,对这种状态,曾经加以教诫:

若仅有舍心──平等观念,还是不能成就大悲而激发菩提心,这比方大街上有成千成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穷的富的,美的丑的,而当我们走过时,不加注意,总是一律平等,没有什么好恶之感的,这当然可算是平等的无分别心,但这种无所谓的平等心,对于大悲的修学,并不能发生有效作用,因为这完全是漠视一切,不关切众生,所以修习菩提心,既须等视一切众生,养成一视同仁的心境;又要能够关切一切众生,心中养成一团和气,一片生机,在平等的观念上,养成一种相关切,彼此和谐的情愫,对大乘悲心,菩提心的成就,是极端重要的![12]

(三)生理上的‘无分别’,心理上的‘无分别’

熟睡、昏厥时不作意,没有分别识的反应,是生理上的‘无分别’。入无寻无伺三昧者(第二禅那以上至入实非有想亦非无想处),心理上没有语言思考的分别反应。住灭受想定者,没有想阴受阴的分别反应。这些‘无分别’不是‘无分别’亦非‘无分别’;但是灭受想定者出定作观时,则具有‘无分别’的功德。《摄大乘论释论》作如是论述:

论曰:“此无分别智自性离五种相:离非思惟故,离过觉观地故,离灭受想定故,离色自性故,离计度真实义种种相故。离此等五种相,是无分别智应知。”

释曰:“五种相中,若不作意是无分别者,则重睡、耽YIN、极醉等应是无分别智,复次,若过觉观地是无分别者,则二禅已上皆应是无分别知,若尔世间人亦应得无分别智,复次,若心及心法不行故,是无分别智者,住灭受想定等应是无分别智,此智不成,何以故?以住灭定等时 无有心故,……”[13]

(四)法理上的‘无分别’

1. 缘起性、缘起法、法性‘无分别’

缘起性、缘起法、法性非佛作亦非余人作[14],属道理,对任何人、事、物,不具分别。《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开示:

一切众生及与菩提,从‘无分别’生,应以是平等法教诸众生,此平等法,于一切法中无与等者,此平等菩提从‘无分别’生。[15]

道理上,一切无明的众生,随顺缘起而生灭,所有具菩提的圣者随顺缘起而成贤成圣;悉皆随顺缘起而有,并无差异。但是,事实上,圣、凡的德行及福慧就有天壤之别了。

2. 诸法实相即‘无分别’,有漏心无法分别实相,无分别(智)具足七个条件。如《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3自知4不随他,  5寂灭6无戏论,  7无异2无分别,  是则名1实相。”[16]

印顺导师讲解记录如下:

“无分别”,是(1)说诸法的真性,(2)不可以寻思的有漏心去分别他,能具备(3)自知,(4)不随他,(5)寂灭,(6)无戏论,(7)无异,无分别的七个条件,“是”即“名”为“实相”般若的现证。[17]

3.‘无分别’与‘无差别’第一义谛中圣者以为同义词,同属非言说道。《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

佛告:“须菩提!世间言说故有差别,非第一义。第一义中无有分别说。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言说道,断结故说后际。”[18]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举喻说明如下:

譬如四河未会大海则有别名,既入大海则无差别;菩萨亦如是,世俗谛中有差别,第一义谛则无分别。[19]

(五)‘无分别’是菩提、正觉,非不分别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诸有所行皆有所是,无所是是菩提,诸有所行皆是分别,无分别是菩提,诸有所行皆是起作,无起作是菩提,诸有所行皆是戏论,无戏论是菩提。[20]

所有无明带来的无明行 则有所自以为是,伴随有漏的分别 ,有漏的造作,热衷于妄想、戏论 ,不能开展三菩提作证涅槃。反之,无无明 而具足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正见、正志、正行,具足三菩提,排除有漏的分别、造作、妄想、戏论 ,作证究竟涅槃。

二、不正确的‘分别’

(一)因为愚痴而于本‘无分别’的法界而生分别

如《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所云:

佛言:“善男子!法界本无分别。”普贤菩萨言:“世尊!若法界不可分别者,云何凡夫众生而能解了?”佛言:“善男子!有分别者即是一切愚迷众生于无分别而生分别。”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菩提如是甚深微妙难解。”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佛复告言:“善男子!菩提者即一切法也,离诸戏论,是故无有分别。”[21]

(二)三种‘分别 ’── 不如理分别、执着分别、散动分别

《摄大乘论本》列举十种分别,概括一切分别,其中,第七、不如理分别,第九、执着分别以及第十、散动分别,为不正确的‘分别 ’。十种分别如下:

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

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

二、缘相分别,谓色(、声、香、味、触)等识。

三、显相分别,谓眼(、耳、鼻、舌、身、意)识等并所依识。

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病、死)等变异,乐(、苦、舍)受等变异,贪(、嗔、痴)等变异,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奈落迦等诸趣变异。及欲界(色界、无色)等诸界变异。

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

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

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

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

九、执着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

十、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

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22]

(三)十二种妄计自性差别相

《大乘入楞伽经》举出十二种不正确的分别,妄计自性差别相:

复次,大慧  我今当说妄计自性差别相,令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义,超诸妄想,证圣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于依他起种种相中 不更取着妄所计相。

大慧  云何妄计自性差别相。所谓(1)言说分别,(2)所说分别,(3)相分别,(4)财分别,(5)自性分别,(6)因分别,(7)见分别,(8)理分别,(9)生分别,(10)不生分别,(11)相属分别,(12)缚解分别。大慧  此是妄计自性差别相。

云何言说分别?谓执着种种美妙音词,是名言说分别。

云何所说分别?谓执有所说事,是圣智所证境依此起说,是名所说分别。

云何相分别?谓即于彼所说事中,如渴兽想,分别执着坚、湿、暖、动等一切诸相,是名相分别。

云何财分别?谓取着种种金银等宝,而起言说,是名财分别。

云何自性分别?谓以恶见如是分别此自性,决定非余,是名自性分别。

云何因分别?谓于因缘分别有无,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是名因分别。

云何见分别?谓诸外道恶见,执着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是名见分别。

云何理分别?谓有执着我、我所相,而起言说,是名理分别。

云何生分别?谓计诸法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分别。

云何不生分别?谓计一切法本来不生,未有诸缘而先有体,不从因起,是名不生分别。

云何相属分别?谓此与彼递相系属,如针与线,是名相属分别。

云何缚、解分别?谓执因能缚而有所缚,如人以绳方便力故;缚已,复解。是名缚解分别。

大慧  此是妄计性差别相,一切凡愚于中执着若有、若无。大慧  于缘起中,执着种种妄计自性,如依于幻见种种物,凡愚分别见异于幻。大慧  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应幻非种种因;若一者,幻与种种应无差别;然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大慧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于幻有、无,不应生着。[23]

三、正确的‘分别’及正确的‘无分别 ’

世俗凡夫有漏、有取地妄分别,起惑、造业落入有漏的生死轮回中,不得脱离。佛教内凡弟子,由闻、思、修而能符合世俗谛而正确地‘分别’,具足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正见、正志而法次法向地正行。具法眼以清净慧眼操作正确的、胜义的‘分别’,破除错误的‘分别 ’,成就‘无分别智’,具有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正见、正志、正行,以无分别智作证三菩提、究竟涅槃。[24] 印顺导师《辨法法性论讲记》即如此举例说明:

众生一向是虚妄分别,处处分别,所以流转生死,要离分别,却不可能一下无分别,佛法的方便善巧,就是用分别来破除分别,无分别观察,观察能取、所取,能诠、所诠不可得,这种观察慧,也是一种分别,但不是随顺世俗的分别,虽还是分别,而是随顺胜义,向于胜义的分别,有破坏分别,破坏种种妄识的功能,所以修唯识无分别观,无分别观也是分别抉择;依无分别的分别,渐次深入,达到虚妄分别的彻底除遣,证入无分别法性,以分别观智,遣除虚妄分别,譬喻很多,例如以小橛出大橛,如竹管里本来是空的,但有木橛塞在里面,有什么办法恢复竹管的中空呢?可以另取一根小木橛,对准大的木橛,用力推击他,等到大木橛出来了,小木橛也跟着出来了,恢复了竹管中空的本相,分别抉择的无分别观慧,是分别而遣除分别,所以名为加行无分别智。[25]

修习唯识无分别观如上述,而修习中观行的无分别,即是以正观分别而“无”那“自性的分别”;现观人、事、物的或有、或无,从缘生而‘有’、从缘灭而‘无’,正分别因、缘、果悉皆无自性、自性不可得,由现观而入于无分别法性的现证。[26]

《杂阿含262经》纪录尊者阿难,应用佛陀教授摩诃迦旃延的内容,指导阐陀比丘,言:

我亲从佛闻,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  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27] 

立足于中道,即从‘缘起的生灭面’观察日常生活中世俗谛的“此有故彼有”,‘正分别’一系列的惑、业、苦形成而“有”;就此‘缘起的寂灭面’观察宗教生活(∕修持)中胜义(∕圣义)的“此无故彼无”,‘正分别’一连串的惑、业、苦的消灭而“无”。离缘起而分别“有”“无”,皆由妄分别有绝对常、住、不变易法的有自性的我,执受、取着极端的“有”或“无”。由‘无分别’的正见,随顺缘起,如法修习八支圣道,作证惑、业、苦尽,验证由无明、分别引起有漏、有取的成分断除干净,就是涅槃──‘无分别法’。

安慧菩萨造《大乘中观释论》释曰:

诸有‘分别 ’于胜义谛中悉不成故,若有‘分别’皆是世俗施设所得,胜义谛中即‘无分别 ’,遣有性故;世俗谛中有所得法,皆如幻化。[28]

吕澄居士以“印度佛学”为辞条,说明他所了解的‘无分别’:

佛学的前后发展中,对“智慧”的形式和内容,有不同的说法,到大乘佛学阶段,便提出了“无分别智”来,所谓“无分别”并不是不要分别,而是指去掉不必要的分别;去掉在道德修养上无益的、有害的、颠倒的分别,并且在达到这种无分别境界前后,也还有许多活动的过程和形式。[29]

四、何故‘无分别’?

因为第一义谛,诸法入如法性实际的缘故,实际无相、不可得、无所分别;世俗谛诸法幻有。例如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佛陀为尊者须菩提所开示:

“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得般若波罗蜜,若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般若波罗蜜,是时见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亦不得是法,何以故?是诸法与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何以故?诸法入如法性实际故无分别。”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无相无分别,云何说是善、是不善?是有漏、是无漏?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为、是无为?”“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诸法实相中有法可说是善、是不善……乃至是有为、是无为?是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是辟支佛、是菩萨、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世尊!不可说也。”“须菩提!以是因缘故,当知一切法无相、无分别、无生、无定、不可示。”[30]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师子频申比丘尼对善财童子说明能种种不分别的缘故:

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即为说般若波罗蜜。善男子!我见一切众生,不分别众生相,智眼明见故。听一切语言,不分别语言相,心无所着故。见一切如来,不分别如来相,了达法身故。住持一切*轮,不分别*轮相,悟法自性故。一念遍知一切法,不分别诸法相,知法如幻故。[31]

那是因为自己深达第一义谛,智眼明见、心无所着、了达法身、悟法自性、知法如幻,而与空相应故说无所分别;然而,于世俗谛则见一切众生、听一切语言、见一切如来、住持一切*轮、遍知一切法。

五、如何修习心无分别

中国佛教徒,虽然归依三宝时发四弘愿之一,“法门无量誓愿学”,其目的为愿断无尽的烦恼、愿成就无上的佛道而度脱无边的众生。可是,印顺导师感慨部分佛教徒有错误的观念:

以为证悟,证悟可说么?不可说。可思惟么?不可思惟。修学经论,是要分别的,那不是愈分别愈不对吗!所以讥为“以水洗水”。如不可说,所以非文字相;非能取、所取,所以非心缘相,于是有直下不作分别去参证的方便,这是中国禅者的见解。唯识是印度佛学,不是这样说的。要悟入法性,须依一切法、一切经去闻思修学。这不是分别么?不是分别更多吗?依印度所传佛法,小乘、大乘,唯识与中观,都重视闻、思,依分别入无分别,依名言入离名言,依世俗入胜义。如一切不加分别,无知无见,怎能方便证悟法性呢?例如要去总统府,先要分别:向东或是向南,向中正路呢,还是南京东路?左转或是右转。要知道路线,才能到达总统府。到了总统府,总统府自身,没有东南西北可说,可是如没有东南西北的指示,怎么也不能到达的。总统府自身无所谓东南西北,却要依东南西北的指示才能到达,这就是方便。佛能化度众生,就有赖方便。法性是无能取、所取,无能诠、所诠,却说种种法门,从了解分别中,引导趣入,这就是佛的伟大,不可思议的方便![32]

今引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所开示法门:六度、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止观、佛法僧三随念等等,为庄严净土、成熟众生而如法修习而不起我相、众生相、法相的分别执着:

虽行布施,而无所舍。虽持净戒,而离戒相。虽修安忍,而心无尽。虽修精进,而离其相。虽修静虑,而无所寂。虽修般若,而无所缘。虽修念住,而无所取。虽修正断,而心平等。虽修神足,而离戏论。虽修根、力,而不分别有情诸根及离愆失。虽修觉支,而无分别。虽修道支,而无功用。虽修净信,而无所着。自然智慧忆念诸法平等智心。修诸妙定,无分别心。观察妙慧,无止息心。修奢摩他,无所见心。修毗钵舍那,无所念心。修佛随念,通达法界平等之心。修法随念,无所住心。修僧随念,本心清净。教化有情,不起分别。法界之心摄一切法。如虚空心严净佛土。无所得心,得无生忍。无进退心,得不退转。远离相心,不见有相。三界平等心,庄严菩提座。无所觉心,知一切法。虽转*轮,不见说听。虽现涅槃,而知生死本性平等。[33]

、后记

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是因为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的觉者。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成为佛陀。觉,就是觉悟。而觉悟就是明白一切染净因果、一切有情的性情、一切有情的所作所为,以及如何净化身心的方法。他强调理性,理性是在分别是非、对错、善恶的,透过理性才能鉴别感情是否适当,意志是否为盲目的意志。

要成佛,“知、情、意”都要完全正确、适当、妥善。但是如果情感与意志不能没有非常明白的理性来照顾的话,情感可能会反过来拖累你,而不是协助你。其他宗教强调只要“信、望、爱”就够了,可是佛教强调的是“自作证”,而这一切都要靠分别。没有分别,怎么能够成就三菩提,使诸漏尽,惑、业、苦尽?所以要注意,不要把‘无分别’当作是错误的‘无分别’,也就是不办别善恶、是非、对错,不动用脑筋生活。畜生道是无知的,它不必透过理性来指导它度过一生,只凭情感和盲目的意志来统理。

所以无分别不是无知的不分别,也不是错误的不分别、邪分别,我们亲近三宝就是要建立正确的分别。不分别、邪分别属于无明或是邪见。有邪见就走上八邪道、十邪行、十恶业,有无明就导引无尽的无明、行、识、爱、取、有,到老死,纯大苦聚集。

亲近三宝要建立的是正确的无分别法、无分别智。正确的、超凡的“无”就是排除、超越惑、业、苦,是由菩提所构成的,而菩提就是道,就是觉。正觉,正道,就是要有‘分别’,即‘正分别’、‘妙分别’。

《杂阿含249经》云:

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

这是在谈阿含最重要的修行模式。六触入处是‘报’,可是凡夫六触入处必定会产生无明,而圣人因为有正确的“无”,没有错误的“分别”,所以就会有“明”。唯有六触入处明,才能够去除无明。去除无明 的结果,就是离欲、灭一切惑、业、苦。所以明是有“正确的分别”,透过明才能使三界的欲爱消失,一切惑、业、苦灭尽,这样才能得究竟涅槃。

惑、业、苦、盲目的意爱都是虚伪的。巴利语papa?ca-nirodha(灭尽戏论),其中papa?ca跟人讨论就是戏论,自我错误的思考是妄想,或者称为邪念。我们说“不可思议”,是因为凡夫的思考不能离开papa?ca,不能离开戏论、妄想,凡夫的思考是妄想式、邪念式的思考,凡夫自我或是与人对谈都是戏论。消灭戏论、妄想,要有明,展现出来就是没有戏论妄想的分别,而作证不可思议的涅槃。不可思议的“不可”,指不可以、不可能,是还在思考,提醒不要有错误的思考与分别而已,不能以有漏的分别识遍计妄分别作证涅槃;“作证”则验证∕证实,是属‘妙鉴别’。六触入处明也就能达到离诸虚伪,而作证涅槃。

所以,‘无分别’不是没有任何分别的意思,是指有正确的分别,而可以排除戏论、妄想、惑、业、苦三轮转,使错误的分别消失。这是第一个要确立的概念。

“我、我所”的见、爱、慢 都是错误的分别、邪分别,没有“我、我所”的见、爱、慢就是无分别。所以无分别处理的是我们整个的人格、人性,只是把错误、失当的知、情、意有效排除,构成人格中不但没有错误、失当的知、情、意,还充实了正确、适当的知、情、意。正确、适当的知、情、意就是般若、慈悲、 信愿,也就是成佛三要,构成五分法身。这是第二个要树立的概念。

“我、我所”的“我”是能取,“我所”是所取。“能、所”的分别本来没有对错,但是因为有错误的我,才变成是错误的能取、所取。不要误会佛教否定“能、所”,佛教要排除的是因为错误的“我、我所”,所导致错误的能取、所取。如果一切的主观(能见)、客观(所见)都不存在,那就会产生认识的问题了。其实,六识缘六根对六境都一直处在“能对、所对∕能缘、所缘”的状态。“六根能对六境,六境为六识所缘。”其中六识为能缘,六境为所缘;六根为能对,六境为所对。所以在世俗谛随顺缘起,十八界不能离开“能、所”,没有“能、所”就没有任何身心活动,没有生命,没有生活,也就不能生存了。在世俗谛日常生活中、宗教修持中,维持正确的、适当的根  境  识互动,需要“能、所”的正分别,然而,在第一义谛与空相应,绝无“能、所”可思议  这是第三个要建立的概念。

佛陀是“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为什么有这样的称呼呢?“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佛陀”是正觉者。“三佛陀”(sa?buddha)就是具有三菩提(sa?bodhi)者,阿罗汉、辟支佛陀也都有三菩提(sa?bodhi),但是佛陀才有“阿耨多罗三藐(anuttara-samyak) 的”三菩提。唯有佛陀的正觉是正等、普遍,即没有高估低估、不多也不少,是最正确的。也就是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陀觉悟的内容,又称为正觉、真道。因为佛陀觉悟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他是“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在世俗谛可说佛陀是“能”取证的人,而正觉、真道是“所”取证的内容,即使佛陀也没有离开“能、所”。因此,佛教要排除的是错误的“能、所”,即错误的“我、我所”的主客观互动。于第一义谛,则不谈有绝对的“佛陀”能取证“佛道”,有绝对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绝对的“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所证。

注脚

1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CBETA, T48, no. 2008, p. 349b22-26。

2 戴密微着、耿升译,《吐蕃僧诤记》,pp. 14-16、pp. 224-230 及布顿着、郭和顺译,《布顿佛教史(上)》pp. 258-261。

3 见CBETA, T31, no. 1602, p. 563 c19-22。

4 《增壹阿含苦乐品第五经≒A. IV. 77. Acintita.》“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事终不可思惟。云何为四?众生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龙国不可思议、佛国境界不可思议。所以然者,不由此处得至灭尽涅槃。’”CBETA, T02, no. 125, p. 657a19-22。

参考《大宝积经》:“如来所宣布四不思议,以是得成无上正真之道,逮最正觉。何谓为四?所造立业不可思议,志如龙王行不可计,禅思一心不可称限,诸佛所行无有边际。是为四事。仁者当知,是四不可思议。”CBETA, T11, no. 310, p. 43c14-19。

5 《大方便佛报恩经》“当知如来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业报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禅定不可思议、龙王不可思议。”CBETA, T03, no. 156, p. 128a15-18。

6 《显扬圣教论》:“若有思惟如是九事,必定依止五种处所方起思惟:一、见,二、忍,三、推寻,四、利养,五、散乱。依止于见,思惟我及有情;依止于忍思惟世界;依止推寻,思惟业报、静虑者境界、诸佛境界及十四种不可记事;依止利养,思惟非正法;依止散乱,思惟一切烦恼之所引摄。”CBETA, T31, no. 1602, p. 563c22-28。

7 《显扬圣教论》“若有思议如是等事,当知能引三种过失:一、起心乱过失,二、生非福过失,三、不得善过失。”CBETA, T31, no. 1602, p. 564a4-7。

8 参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CBETA, T08, no. 235, p. 750b13-18。

9 见CBETA, T25, no. 1515, p. 891c6--18。

10 见CBETA, T02, no. 99, p. 184c23-26。

11 见CBETA, T02, no. 99, p. 198c4-12。

12 印顺导师,《学佛三要》,页104。

13 见CBETA, T31, no. 1596, p. 307b3-12。

14 参阅《杂阿含299经》CBETA, T02, no. 0, p. 85b24-29。又参阅《大宝积经》“所言‘文’者,称扬赞叹涅槃功德;所言‘义’者,谓诸法性、涅槃、无分别性。”CBETA, T11, no. 310, p. 303c5-7。

15 见CBETA, T09, no. 268, p. 266a23-26。又参阅《大乘宝要义论》CBETA, T32, no. 1635, p. 69b29-c10。

16 见CBETA, T30, no. 1564, p. 24a7-8。

17 见《中观论颂讲记》,p. 337。又,T. R. V. Murti着、郭忠生译,〈中观辩证法与解脱〉(摘录自《中观哲学》第十章)指出:“解脱即是“妄想分别”之完全止息──“无分别”之谓也(sarva-kalpanā-k?ayo hi nirvā?am)。”页420。

18 见CBETA, T08, no. 223, p. 376a12-15。

19 见CBETA, T25, no. 1509, p. 611c9-11。

20 见CBETA, T15, no. 587, p. 77c15-18。

21 见CBETA, T10, no. 299, p. 884c18-25。

22 见CBETA, T31, no. 1594, pp. 139c19-140a7。

23 见CBETA, T16, no. 672, p. 606a16- b21。

24 参阅《杂阿含785经》CBETA, T02, no. 99, pp. 203a19-204a14。

25 见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一册》,页306-307。

26 参阅印顺导师,《成佛之道》,页355-356。

27 见CBETA, T02, no. 99, p. 66c25-67a8。

28 见CBETA, T30, no. 1567, p. 154 c1-4。

29 见《印顺.吕澄佛学辞典 中册》,p. 691-692。

30 见CBETA, T08, no. 223, p. 392a11-24。又,《大智度论》

CBETA, T25, no. 1509, pp. 677b16-677c25。对类似法句,

作详细解释。主旨为:第一义谛诸法无相、无分别、空故,

于世俗谛才能够修习六波罗蜜多。  又,《佛说佛母宝德藏

般若波罗蜜经》云:“过去未来及现在,一切佛法及声闻,

一切如实不可得,不可得故无分别。”CBETA, T08, no. 229, p.

680b18-19。又,《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不分别诸法相。

知法如幻故。”CBETA, T10, no. 279, p. 365a7。

31 见CBETA, T10, no. 279, p. 365a1-7。

32 见《华雨集第一册》,pp. 252-253。

33 见CBETA, T07, no. 220e, p. 938b11-2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