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奘法师:明奘法师解读“和谐伟业,从心开始”


   日期:2022/4/26 14: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明奘法师解读“和谐伟业,从心开始”
——2007年1月14日于紫泉心智讲座,根据明奘法师与嘉宾的互动问答录音整理

嘉宾:

有时候会陷入一些相对主义的误区,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肯定是对的,是因为你信仰他所以才对,这应该怎么样去理解呢?怎么样才是对的?

奘师:

 这应该有些类似于虚无主义,因为你信了,它才灵,才存在,也就是信佛则佛在,信神则神在。但实际上佛法与这还有些根本上的不同。信,是因为我自己想把自己交给一个全能的、不可知的、能力超过我的,这样的一个信仰对象,或称为教主,或称为神。但是佛法不是这样,跟信不信没有关系,就好比说在中越战争期间的雷区,地雷被埋上了,知道的踩上去会被炸死,不知道的踩上去也会被炸死。佛法也是这样,你知道、你相信,它是这个道理;你不知道,你不相信,它也是这个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佛所发现的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几个实相,它不叫真理,因为真理和谬论又是相对的。几个实相放在英国如此,放在俄罗斯也如此,放在五千年以前如此,放在五万年以后还是如此,这就是佛法的实相。这个实相,任何人拿身心作为实验器,不拿信仰做实验器做交换,来体验这几个实相是否经得住考验。经得起考验,就能帮助你的生命流程喜悦快乐;经不起考验,抛弃它,不需要信。所以,这是佛法与信仰的最大不同。

 因此,陷在虚无主义信仰的层面也很正常,鼓励大家虚无一下,否则大家信仰得死死呆呆的——哎呀,我今天还有几个头没有磕,菩萨是不是在他的计算器上给我记录了一个旷工?这样菩萨多累呀。善人烧香作揖,菩萨保佑他;那恶人也来了,烧香作揖……你说菩萨多为难。所以不信也罢。但是,佛法是一个实相,这个实相是拿身心来体验的。所以,佛法最根本的一个核心叫做:向内看,并且是大家一起向内看。不是看对方、看外在,是看自己的内心,看看我的心是否符合缘起法,我的心是否尊崇生住异灭的无常法,我的心是不是尊崇一个心影响身、身又互动地影响心这样一个互动的缘起,互相支持、又互相破坏的这样的一个状态。因此,你相不相信相对论,相不相信虚无论都无关紧要,只要你体验到了,无所谓。

佛法不是宗教,而为人心所必需

嘉宾:
师父,你还是先给我们开示一段吧,先启发一下我们的思维我们才更容易提问。

奘师:

前两天写了个博客——《佛法非宗教,而为人心所必需》。民国年间有一位叫欧阳竞无学者,写到:佛法非宗教,非科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具体的文章我没有看到,但名字我很熟悉,根据这个名字,依据我的思考,写了《佛法非宗教,而为人心所必需》。为什么佛法为人心所必需呢?我给佛法高度地概括了十五个字——身口意、贪嗔痴、戒定慧、佛法僧、觉正净。

“身、口、意”叫三业,那如果这三业给坏用了、往下去用了,也就是越来越不争气了,就是“贪、嗔、痴”,叫三毒。过分的贪心、过分的嗔心、过分的愚痴心,这叫“贪、嗔、痴”。作为一位修行人,明白了 “贪、嗔、痴”是坏用的,不离“身、口、意”,不离生命本来的这个东西,用“戒、定、慧”来铲除。佛教徒就把形象为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叫做“戒”,其实这是一种错会的意思。什么是“戒”呢?一种内省的、道德的、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流程喜悦快乐的生活态度,就叫“戒”。什么是“定”呢?对内心的做主,我们经常想做一些事,却感到力不从心,或者是心不从力,为什么呢?就是心经常会成为我们习性的奴隶,而不能做习惯的主人。所以“定”就是一种对习性的反叛。那么,“慧”是什么?是深刻的洞见力,觉知到实相的运转,这就是“慧”。

这样的“戒、定、慧”不是佛教徒的专利,不是出家师父、和尚的专利,是每个人的专利,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必需的。

每个生命的“身、口、意”,是人人所不可缺的,我们每天的眼见、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识上的判别累计推究等这些东西都在走一种偏激的状态。过分“贪”,想要的抓住不放,不想要的恨不得赶紧推开,这种过分的“贪”和“嗔”是烦恼、是麻烦,所以,以“戒、定、慧”铲除“贪、嗔、痴”,而它所期望的工具就是“身、口、意”。

所以,无论是从“戒、定、慧”的层面上,还是从“身、口、意”的层面上,还是从“贪、嗔、痴”的层面上,都是和宗教毫不相干,你信不信佛,你信不信释迦牟尼,你信不信基督,都是如此。过分的“贪”就是烦恼,不但自己烦恼,也给家人、朋友带来烦恼,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过分的“嗔”,从小斗争,慢慢地从经济纠纷到政治纠纷,接着到军事来解决,最后以消灭肉体为唯一的目的。所以从一战、二战人类历史上各种的战争等都是这种过分“嗔心”的发作。“贪、嗔、痴”跟宗教不相干,每个人都这样。一个宗教徒也许利用宗教想要这个世界变成一个宗教的净土,结果却伤害了那些不信仰、不遵从的人,所以它很可怕。

那么,这个“戒、定、慧”从哪里了知?从哪里了解?又如何加以操作,运用在“身、口、意”之中?通过“佛”、“法”、“僧”三宝。

佛,它不是一个信仰对象,而是教给你一个方法的老师。印度话梵文叫“佛陀耶”、“布达耶”,汉译为“佛陀”,慢慢简称叫“佛”,意思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什么意思呢?自己的身心的实相了知了,外在生命的实相了知了,这样觉行圆满,就是佛陀。所以,佛陀只是一位老师。

这个老师所教授的方法,简称“法”,也叫佛法。白纸黑字所记载的,只是记载而已,你对着经书磕破了头,也不会从书里跳出来一个精灵告诉你,“善男子,善女人,磕了头够十万了,你可以得一个阿罗汉果了”,那不一定。佛法是要靠智慧来领悟,领悟之后,从理上的闻思还不够,还要通过“身、口、意”这三个东西的实践来完成、次第地积累,逐渐达到圆满。所以“法”也不是宗教。

那“僧”呢?就是按照佛祖所教的灭苦之道这个方法践行的人,就叫做“僧”。所以,“僧”不只是指光了头、穿着袈裟的人,而是那些实践了佛法的人。

佛法有很多的教育方法,上次在紫泉会馆有人问,“为什么基督教、伊斯兰教全是一本《圣经》或《古兰经》,为什么佛教不能拿出一部经,来全世界共遵呢?”这是一个定位的问题。宗教,不用去怀疑,教主把一切都创造好了、安排好了,信了就够了。但是佛法,三藏十二部,有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就是有八万四千种方法、八万四千个门,可以让不同的人、不同的根性,走不同的门,而走进自己的内心,从内心里面彻底地根除了“贪、嗔、痴”,成为一个觉悟的圣人,叫做佛。所以,从“佛”、“法”、“僧”的界定,又和宗教毫不相干。

透过自己的“身、口、意”,实践“戒、定、慧”,铲除“贪、嗔、痴”,依据“佛”、“法”、“僧”,这样实践的一个人,最后达到的目的就是“觉、正、浄”。自己的智慧层面上完全是觉悟的,生活品质方面完全没有偏离中道,是正的,然后自己的“身、口、意”散发出去的力量,是和谐的、喜悦的、清净的、无染的,这样的就叫“觉、正、浄”。一个“觉、正、浄”圆满的人,叫他阿罗汉也好,叫他菩萨也好,叫他佛也好,叫他大阿罗汉也好,都是“同出而异名”。所以,从这十五个字来看,佛法与宗教毫不相干。

但是,佛教在人类历史上已经传播了两千五百五十一年,释迦牟尼的出生比孔老夫子晚了五年。佛教,作为一个传播佛法的载体,它要遵从世间法的规则,要有自己的教团组织,有教徒的生活方式,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有固定的信教人群,这个离不开社会上的任何物质层面上的约束和限制。哪怕在深山老林里面的一个小庙,一间房,一个和尚,一个僧,他也要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缺一不可。哪怕他禅定功夫深,一坐坐了十年,这十年还不是坐在空中,坐在树下、小屋里、坟边?他还要一个物理空间。而只要占有空间、体积、形象、在时间上有一个延续性,他就必然要遵从这个世间法则。

所以,佛教传播了两千五百多年,产生了种种弊端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佛教有好多不好的方面,但是我们所了解的佛法又有它特别纯粹的一面,能区分得开,我们就会很开心。区分不开,就像端上来一碗八宝粥,因为我不喜欢里面的一个红豆,而把整碗粥给倒掉了,自己饿肚子,这是傻瓜型的作为。这也是现在很多学佛的知识分子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不相信佛法所说的“六道轮回”,我也不认为吃素就能修行。好,他仅仅不喜欢佛教的这两件事,就否定了整个佛法,这就关闭了一个走向自我醒觉的路。这也是知识分子学佛的通病——以“我”的见解、习性来套,看它与现代的文明是否接轨,与现代科技知识能否沟通,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否合拍,一看不行,非我属类,就把它放弃了,这个挺可惜的。

而在唐宋时期、元明时期、清初时期的禅宗、佛法,都是上智者不敢不信、不能不信的。

宋朝有个著名的宰相张商英,是儒家的大学者,原来他要做《排佛论》,认为无佛,他太太说,“先生呀,既然无佛,何需要排呢?”张商英一听,觉得有点道理。有一天,读到一本《维摩诘经》,里面有一句话“病并非四大,亦不离四大”,惊讶胡人原来也有如此智慧。《维摩诘经》是佛教所有经书里面阐述“不二”最究竟的一部经典,并且不是一个出家人讲的,是一位“维摩诘”长者居士来讲的,因此它特别有生命力。张商英看过后感到豁然贯通。像王安石、范仲淹、苏东坡之类的大家都是参“禅”悟道的。所以上智者不能不信。

下愚者不敢不信。下愚者普通老百姓,哪懂得“即心即佛”的道理,哪里懂得“百姓平常日用而不知”的道理?但是有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理告诉你,“做了好事,天堂等着你;做了坏事,地狱等你”,自然地就“诸恶”不敢做了,所以下愚者不敢不信。佛法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

佛陀出生在印度,转*轮在印度,尽管佛法的根在印度,但是它的果,以及由这个果又产生出来的新的种子却在大陆,在中国。后来在佛陀去世一千年后,又传到了西藏。当时一面与婆罗门教斗争,一面建立自己的藏传密乘,这已经是远远地晚于佛法进入中国的时期。

公元67年,汉明帝时期,佛法来到洛阳白马寺。到了隋唐时期,建立了佛家的十个宗派,后来两个宗派消失了。禅宗一派自身后来又分了五家七宗。所以,传播到现在,日本、韩国、越南与柬埔寨的佛教都是汉传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的天下,传到日本去的还有“天台宗”、“净土宗”“密宗”……其它的宗派都是默默无闻。

“唯识宗”在清末杨仁山做清政府驻日大使的时候,又把它从日本搬回到大陆来,在南京创立了“支那内学院”和“金陵刻经处”,“唯识宗”因此得到复兴。“唯识宗”是唐代玄奘法师开创的,也称为佛教的心理学。研究唯识学的人,需要有严谨的治学的逻辑思维、丰富繁琐的辨析能力、锐利的判别能力,还要有悟性,必须要有这四种能力,因此它传了四代,就传不下去了。

以上全当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嘉宾:

请问,修佛讲究吃素、不杀生,可是所谓素的植物就没有生命吗?

奘师:

佛教对生命的判定叫做“色、受、想、行、识”五蕴,五个方面。“色蕴”就是占有空间、体积、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植物有;“受蕴”植物有没有?有;“想蕴”有没有?没有;“行蕴”呢?没有;“识蕴”呢?也没有。所以它只有“色蕴”、“受蕴”。但是动物有“受、想、行、识、色”五蕴。如果你杀一条鱼,它们是会有记忆的,而这种记忆是一种力量,叫做“心力”,这种“心力”能够产生一种仇恨和恐惧,先是仇恨后是恐惧,这两种力量会累积,所以因果的递传会把它继续下去。

但是吃素与学佛无关,要了解这一点。吃素是梁武帝两道圣旨的结果,是皇权行为。而佛法叫托钵乞食,你到了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早晨会看到大街小巷,比丘托着钵,施主做什么,他们就吃什么。所以托钵乞食才是佛教的传统。而过午不食才是戒,就是过了日午,就不再进食任何东西,这是佛教的戒。吃素是梁武帝提倡的,率先在皇宫流行,遭到皇太后的反对,也破坏了很多次。他又自称为菩萨皇帝,四次舍身到南京同泰寺出家,这是梁武帝的作为。皇帝好这一口,大臣们、老百姓自然地也就跟着吃素,慢慢地规定取代了戒律,所以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清规与戒律并存,而南传佛教保持了传统就是戒律,没有清规。

所以,不吃素照样可以念佛。但是,不杀生是戒,一定要尊重生命的尊严,尊重生命平等的权利,尊重生命来之不易的艰难,所以不吃它,不杀它。

嘉宾:

那么站在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只吃素是不是会营养不足呀?

奘师:

你喜欢看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吗?爆发力强的动物是吃肉的,相反的,力气最大的,像牛、骆驼等确实吃素的,所以营养绝对够了。再有,到码头看看那些扛麻袋的,一天扛12个小时,晚上喝点小酒,休息一晚,第二天照样精力充沛。但是你如果坐下来写两个小时的稿子,最后谁更累?写稿的最累。所以妄想耗损心力,它支出的生命能量远远超出身体或语言支出的能量。因此,当你习惯了让心定祥和了,反而不累。你到海南去看看长寿村的老人们,再看看寺庙的长寿的和尚们,看看他们是吃素的多,还是吃荤的多。

因此,营养学只是现代科学的看法。那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分阶段的学科,所以是阶段性的。今天这本书说这是对的,明天那本书说那样是科学的,如果真要照他们说的那样,我们早就要饿死了。所以这些东西姑妄听之、姑妄信之、姑妄行之,别当真,有一个中道的智慧来观望就好了。中道,既不偏左,又不偏右,偏向某一方都会出现问题。

嘉宾:

师父,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为何又有“不二法门”的说法呢?

奘师:

印度把玄奘法师作为民族英雄来推崇,1873年英国的考古学家按照《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把十一世纪以来被伊斯兰所毁灭的佛教圣迹一一挖掘出来,印度人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有如此璀璨的古老文明。它是一个没有时间,没有大小的民族,所谓的八万四千只是一个虚数。你看佛经里动不动就说“多如恒河沙数”,只是一个虚数。我们中国的华夏文明从一创始就是一个市侩的文明,任何事情都记的很清楚。皇帝还有一个史官年官负责记载,像汉献帝,把国家给献了;汉哀帝,多难过;汉文帝、汉武帝,一听,文治武功都有了。但印度不是这样,所说的八万四千可能就是“一”,就是“不二”。真正的不二是什么?说一也错,说二也错,所以禅宗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一切只是随缘而起,依据条件。我要打人了,就示拳头,我要爱人了,就伸手摸摸他,只是因缘法,没有实法,所以佛法讲“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嘉宾:

大家都提“轮回”,可是到底有没有确凿的依据呢?

奘师:

我到处讲课,也不喜欢轮回,到底想不通是怎么回事,后来突然悟到:你看呼吸,前一个呼吸,现在的呼吸,下一个呼吸,不就是一个轮回呀?所以,佛家讲“当下”,就是“此时、此地、此人、此心、此念”,这个念,就是心念。一念转了,就是一个轮回,所以它不是指的“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讲你前生是孔老夫子或是关云长,而本世是你,下世又成了阿猫阿狗了,这对现实根本没有任何帮助,相反会增加人的“迷闷”,让你不得开悟,不得欢喜。

相反,让你注重“当下的轮回”才是要解决的,因为它能直指人心,让你能心远烦恼。这个连续的生命构成体,每一个当下每一念都是清净无染的,你就不用担心它以后的走向。所以,过去种种和你毫不相干,你只从眼前做起就够了。佛法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头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是岸了,或离岸不远了。相反,你根本不知道回头,就永远在苦海中漂流,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嘉宾:

缘起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一种是什么呢?

奘师:

是“法界无尽缘起”。

佛教缘起有四类。一是早期的“业感缘起”,就是“因果报应”,这个是当时的印度教、婆罗门教等都有的,都认为是人不可造恶,行善积德能上天,作恶多端会下地狱。但是佛法不承认有轮回的主体,既然没有了主体,那么谁来决定轮回的方向呢?

所以发展到“阿赖耶识”,也称为“唯识学”,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把“阿赖耶识”作为轮回的一个主体。但“阿赖耶识”又存在一个问题——它是纯染的呢,还是一个纯清净的呢?如果它本来是清净的就不会被染污;如果它本来是染污的又怎么清净?受到这样一个推问,回答不了。

所以,又上升到“真如缘起”,就是禅宗所强调的,“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本来是佛”,回到这样一个位置上来。但是因为一念不守“真如”,就是一念不能安定在清净真如的状态,就开始有轮回了。但它仍然受到一定质疑,就是既然流转了,何时才能回归?“真如”到底是被外在环境熏染的呢,还是“真如”自己创造了要流转、要生灭、要染污的呢?

所以,最后又上升到“法界无尽缘起”。所谓“法界”,包括一切,生命的、非生命的;有形的、无形的;动物、植物、矿物、山河大地等万事万物,互为缘起,谁也离不开谁,这样一下就圆融了,从任何一个角度都推不翻它。佛教自身有因明,就是逻辑学,它很圆融。恩格斯说:懂得辩证法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古希腊人,一个是佛教徒。佛教自己要把理论完备起来。

但是,我们现在讲的缘起不是这四类。我们讲的缘起是“性空缘起”,也就是,一切法不论是有形、无形、有生命、无生命,它本来是空性的。大家有缘坐在一起,显现一个物体的成立;缘不在了,就显现一个事物的消亡,所以叫做“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谁见到这个缘起,谁就见到法了,谁见到这个法,谁就见到佛了。所以佛说,不用拜偶像,不用诵经典,但是必须要见缘起、见性空。光看到缘起,那是外在的显现,看不到空性的话,是烦恼的。所以一定要见到空性的缘起,就因为它是空性的,所以才能随缘而起;因为它是随缘而起,不能独立做主的,所以它自然也就是性空的。佛法与宗教、与科学、哲学完全不共的地方,就这四字——缘起性空。

嘉宾:

那第一念“无明”是怎么产生的呢?既然“人人即佛”那么为什么又会有“无明”呢?

奘师:

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楞严经》,第五品里佛陀回答了阿难的问题之后,也就明白了心之所在。然后,富楼那也问了同样的问题——既然本来清净湛染,云何突然出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呢?既然是佛,为何还有第一念的“无明”呢?佛陀的回答是四个字“觉明为咎”。觉悟这个迷,想要了解这个迷,为咎。因此理论没有办法教给你,只有通过打坐,自己亲身体验,当你的内心纯正、了无一念、清净本然的时候,云何就会有一个“无明”产生。

因此理论上讲,有些人能悟到,有些人悟不到。在这一点上,要坦白地承认,我也不是一下子就明白的,费了好久好久的力气明白这些的。所以它是非理论的,需要在实证层面上来证知。

嘉宾:

既然“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根源,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却非常快乐呢?

奘师:

我们总说“心定”,比如说高空王子阿迪利,他在高空行走的那种专注是一种定,但它导向的不是烦恼的止息,而是“高空王子”的称号,物质、利益、名誉等一些都来了,不能让烦恼止息。所以对“无明”的铲除的结局就是智慧的完善。那种傻呼呼的快乐导向的并不是智慧的完善,只是用他的“心识”创造了一个快乐的生活,但是这并不圆满,比如衰老、疾病、求不得等逼迫、烦恼依然存在,所以佛法讲的“苦”,不是苦恼的苦,而是“不圆满,残缺”的意思。

嘉宾:那么说求不得也苦,求得了怕失去也是苦,想要求也苦,那到底要不要求呀?

奘师:

作为在家人来讲,要正确地追求,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确的语言,正确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要求的。但修行是干什么的呢?它是剔除求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求功名”要求,否则,大家都不求了,等待希特勒来统治我们行吗?不行,还是要求。但是要把这个求的过程中出现的杂质剔掉,这就是“修行”——“修正行为”的意思。所以,作为一位菩萨,他承担的精神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该做还得要做,该求必得求。

嘉宾:南怀谨有一位女弟子在坐“禅七”的时候,开始时发现一个个的骷髅迎面扑来,她怜悲泪流,接着有一个金灿灿的骷髅飞来,她说了一句:好脏、好脏!结果一切景象都没有了,后来师父告诉她说“你错过了一次得道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

奘师:

这里讲到佛法是“易行之法”,很难相信。

佛法里教的“四念住”就包括了修不净观,就是先观察自己的身体不净。记得一次我在清华讲课时说到:我们称公认的美女为行动的厕所。为什么这么叫呢?佛法里讲“九孔长流不净”,“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眼里出什么呢?出眼屎。这样谁还会去爱她呢?修不净观时可以看这两部经——《坐禅三昧经》和南怀谨先生的《禅观正脉研究》,专门从修不净观的白骨观开始。首先是一个骷髅,接着亮亮的白白的,最后要发金光了,差不多就要得道了。这个是真的,但是必须经过自身的体验才能印证,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被现代科技的理性约束住了,再也无法深入到这个层面了。比如我们用眼睛看东西,只能看到180度的范围;用身体感知温度,只能感受到摄氏40至50度以内的范围,否则就要受伤。所以,我们原本的那种不受大小、远近、高低、空间等约束的认知能力,已经被后天的科技理性给蒙蔽住了,而成为了理性认知能力。

“易行之法”的“易行”在那里?你每天打坐四个小时修不净观,两周就会感受到。而现代人呢?先拿理性的认知来胡说八道,妄以自己的理性来判断对错。不知为不知,不知要给别人留有一个不知的空间才对,这就是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宽容。

嘉宾:出家之后还可以还俗吗?

奘师:

有没有去过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畔的?如果有喜欢喝普洱的,春节和我一起去玩吧。南传地区的,小男孩夏天都穿着黄袍,因为南传地区的男子必须出家一次,但是这次出家是不受戒的,没有受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所以他出家一百次也没有问题。

佛陀允许男子一生出家七次,这七次是指受了戒的。出家是自由的,还俗也是自由的,找到任何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告知他舍去你所秉承的戒律,然后再去杀生,就只有杀生的罪,没有犯戒律的罪,非常人性。

嘉宾:修行人相信命运吗?

奘师:

我给你讲一个不信命故事:宋代有个黄山谷,监天官徐子平要给他算命,他说,我不用你算,我有一个大的命法,“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徐子平一听也就不给他算了。为什么呢?你恶语伤人必被恶语所伤,你偷盗或不该得的财物也势必通过其他变故散去。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佛法把这个大的算命原则叫做:此生故彼生,此念故彼念,此无故彼无,此有故彼有。就是我不害人,也不被人害。这时,就会有人问了“我从来不害人,但为什么却总被人算计呢?佛法称之为——过去所积累的业的反映,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就是,用智慧观察到它的时候,自身撤出,不与之纠缠,自然就会越来越祥和。儒家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道家讲“我命在我,不在天”;佛家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完成菩萨,完成在自己。

嘉宾:什么叫“无分别心”?

奘师:

这个“无分别”和我们外用的“有分别”是圆融的。一般人会认为既然“无分别”了,一出门就可以将钱包送给乞丐,这行吗?不行。这个“无分别”是指“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从一切法的构成缘起来看,一切都在变化,称为“无常法则”;一切都不能独立做主,称为“无我法则”;那一切事物的显现,成或者败,或者顺或者逆,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懂得这些,这个“无分别”就会自然显前。

但是,要在“无分别”中有一个“分别”,就是“火车跑得快,汽车跑得次之,马车更慢,蜗牛就更不用说了”。但是从达到目的这一层面来讲,又是平等的。二十四小时,从广州到北京,二十四小时,蜗牛从这个屋到那个屋,都达到了目的,这也验证了“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句谚语。比如你回北京,不管是从南门、北门、航空、铁路还是水运都可以,但当回到北京走进家里,则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无分别”和“有分别”之间是圆融的、不是分开的。

我们现代的世人总爱用“二元”认知理论,经常非此即彼,或舍彼抓此,总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去认知,那么我们很难契入到佛法的“不二”,也很难理解佛法圆融的智慧。所以禅师们教学,一看学生们在分辨之中,从理上答对了给三十棒,答错了也给三十棒,不答,三十棒。禅师的教育方法可谓赶尽杀绝,不留活路,目的是让你置之死地而后生,让你把“分别”彻底剿灭,最后,“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法身就是“无分别”的智慧,“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

嘉宾:“贪、嗔、痴”只是一种叫法,那是不是任何一种新技术新科技的发明都是起源于“贪、嗔、痴”,不满足于现状,才去发明,去创造,如果人要削除了“贪、嗔、痴”,是不是就不会有发明和创造了?

奘师:

善法欲要的。但是要知道,所有的欲望,本来是动物的习性,没有善恶之别。但是我非普洱茶不喝,非三十年以上不喝,是不是闹得谁都烦恼,自己也烦恼?这就过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时候,本来是用来劈山倒海愚公移山的,但最后却成了毁灭性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一下子从冷兵器发展到了现代武器。核的发现本来是要利益人,最后却先毁灭了人。所以,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把握度。

现在西方科学也包括东方科学,在这个心的所使用物和认知物上是越来越发展,但是对于这颗心越来越失控,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灾难。如果真像美国的大片所体现的一样,将来机器人横行天下,就麻烦了,人成了机器人的奴隶,人成为了自己创造物的奴隶。

反过来又说到宗教,有一类研究者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不管是谁创造了谁,如果是人创造了上帝,那么人同样是所创造物的奴隶。只不过坚船大炮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而精神上的上帝真主是形而上的、抓不住摸不着的精神元素,他们同样是心的创造物,最后又把心又迷失给那个所创造物,成为它的奴隶,这就是佛法要铲除的那个迷信。因此,迷任何东西都要铲除。

嘉宾:我们在您讲话的时候,感觉到您博览群书,记忆力特别好,你是有特别记忆方法呢,还是有过目不忘之才?

奘师:

平时累积。当然,随着禅修越多好像你不需要去记,它自然就会来。

这颗心好比一潭水,“水清月现”,水上面的垃圾逐步漂走,水平静的时候,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会自然显现。所以我对在家学生们有三个要求:一是月收入的1%要回馈社会,回馈人类,不限于捐建寺院,照顾三宝;二是每个星期坚持去做三个小时的义工,去捡垃圾,擦公交车站牌,清理小广告等等都可以;第三是不要求你每天诵经,但每天拿十五分钟禅修,要坚持的。它的好处就是一无好处,一无好处到最后就是所有的好处无不具备,“万法齐备于心”。你如果带着“有好处”的目的去打坐,就不如不坐。因为禅在心法方面,完全是把二元对立“我付出就必须得到”抛弃。你带着“有好处”的心去修,就叫相似禅修,不是真禅。

嘉宾:宗教在中国传播的现状,就您所知的状况是什么样呢?

奘师:

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一条令,恢复宗教,从那之后,汉地陆陆续续开放了一百多家寺庙。一些大的寺庙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一些老的修行者成了工人,有的结婚,有的去世。1982年落实政策,那些老和尚重新剃头,成为当时一大风景。所以说,那一代和尚是最坎坷的,无缘无故念个佛,被打成异种。

落实政策主要以建设寺院为主,但是获得建设寺院的审批权很难,如果曾经是寺院,满足六个条件:有固定的信教人群,有固定的传教者,有固定的合法收入,有固定的宗教场所,有固定的宗教活动,还有成熟的管理体系。满足这六个,县级以上的行政部门才可以审批。大多数寺庙在文革中改了用途,有做工厂的,有做学校的,所以说落实政策很难,这是普遍性问题。

1982-2000年,寺庙在做两件事情:恢复寺庙,让世人、政府、管理部门了解佛教是什么。将“佛教是迷信”这五个字改变成“佛教是传统文化的有机力量”,二十年就做了这两件事。

2000年,在上海玉佛寺,开了一个“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研讨会,十五大报告里也提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生力量,宗教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生力量。所以,它不应该是被统战的,而是建设者。从那次会议以后,对宗教的定位就越来越开明、开放。但还没开明到我们想的那种程度,是渐次开明。

美国科教的一个记者访问我们,结果《参考消息》把我们的访谈摘取了一段放参考消息报上,本来访谈的题目叫《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宗教繁荣》,结果《参考消息》一刊登出来,却变了味道,题目是什么我忘了,反正第一句话就是“明奘不用为衣食忧愁,来自于信徒的供养”。当时我一看就笑了,这是断章取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佛教已经走入社会,净化社会,但影响还远远不够。

纯净的佛法和负有佛法载体功效的佛教有本质的差别,一个是超越宗教的,一个是具有宗教味道的,所以说是不同的。那么,如何让佛法与承载器皿的宗教溶入社会,需要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还经常会有摩擦点、磨合点,不一定处处啃得牢,啃得和谐。

但是,作为纯净的佛法,它只解决普遍存在人类所遇到的心灵问题,它有生命力,超越宗教,超越任何政体,超越任何一个经济,所以有市场有空间,因为每个人活着就要快乐,要快乐就要剔除烦恼,当靠信仰、科学、医学不能解决的时候,他可以去学习佛法。

嘉宾:像法师这样的,这么多年来,性别意识是越来越模糊,还是越来越清晰?

奘师:

讲个诗,唐代的张拙秀才的诗,他也是参禅的,在山里闭关下山了,看到男欢女爱的,他的师兄就问他,你对此做何评价啊?他说,“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假如分辨不出男女那不是傻瓜一个吗?但是,在乎男女,更是一个大傻瓜。所以要超越男女相,又要尊重男女相。超越相又尊重相这个挺难的,但又很容易。道家说“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炼精化气是什么意思?禅修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眠,精满不思淫”。

弗洛伊德的“需求层次论”提法太狭隘了,他只研究了精神病人就得出了全人类的结论,他总觉得都是有问题的人,以偏概全,对部分人的研究代替了全人类。

嘉宾:刚才您提到的“正业”,像在座的也有很有企业界人士,正业,企业,这两个业是不是不一样?二是,对于企业来讲,如果想做业从什么方向着手?

奘师:

“业”从文字来讲,本意来讲就是造作。所谓造作,身体的造作、语言的造作、意的造作。语上的业,像雷锋的“对敌人像冬天般的寒冷,对朋友像春天般的温暖”;意上的业,比如说,同样的杀人,一个是正当防卫过度,过失杀人;一个是手术刀,突然停电,导致杀人。同样是杀人,因为意业不同,导致的业的结果就不同。在法庭上判的不一样的,更何况冥冥中宇宙中的力量。

正业、企业,“业”从字面的意思上相同,但佛法的正业是,作为一个要想让自己的生命现在快乐、将来快乐、永远快乐,那么,所做的业就要跟人、跟生命、跟这个宇宙空间结善缘。同样是卖东西,卖肥皂也是赚钱,卖核子弹也是赚钱,何必要卖核子弹呢?佛教的菩萨戒有很多规定,在家的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可以卖棺材,不可以卖钓鱼的,不可以卖原子弹,不可以卖炸药等等。这些规定,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他人的生命,也为了宇宙空间恒久和谐地传递下去,所以在“正业”上就跟企业有所区分。

有的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去破坏生态环境、污染水源,表面上得到了利益,但实际上结了与所有饮用这个水的人的恶缘,将来都是要还的。所以,做企业来讲就要区分——何所当为,何所不为,何所可为,何所不可为,有个区分。所以,要遵从佛教的法则、宇宙的法则,还要遵从人间的法则。作为一个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你们是最想营销的是人心呢,还是产品?上等的超一流的营销的不是产品而是人心。所以,人心在,企业在,人心不在,貌合神离,夫妻两人都如此,何况企业?最关键的,从我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营销人心。

(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明奘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明奘法师)  

 明奘法师:禅修开示 

 明奘法师:禅宗思想和人生智慧 

 明奘法师:石佛寺第一届动中禅 

 明奘法师:石佛寺第一届动中禅开营 

 明奘法师:北大讲座:云在青天水在瓶——禅的生命意境 

 明奘法师:物本人本心本——奘师在“少林问禅”高峰禅会演讲 

 明奘法师:最优秀的人才来做和尚 

 明奘法师:禅茶一味——复星集团CEO沙龙无我禅茶会的开示 

 明奘法师:圣泉之旅·朝阳之道第二届秋令禅修营精彩开示 

 明奘法师:与新浪网友的问答 

 明奘法师:也许会引发争议的答问 

 明奘法师:企业家的心灵环保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