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郁文教授:阿含经上的“道”


   日期:2022/4/26 14: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阿含经上的“道”

杨郁文

一、道之含义

此“道”,巴利文有三,一为magga,即中文译为八正道之“道”。magga原意指人践踏出来之道路。二为pa?pad,即中文苦集灭道之“道”,或译为苦集灭道迹之“道迹”,系指留有解脱者足迹之道路,循迹前行,可同得解脱。三为gati,即中文译为三善三恶道之“道”,系指行方去向。

八正道为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为佛陀成佛前所觅而见之道。佛陀见此道已,即随其道而行,从彼道见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成等正觉。即由八正道见苦灭道迹及缘起、缘灭法,而得解脱。此八正道,苦灭道迹及缘起、缘灭法,分而言之,各各均是道,合而言之,亦是道,虽然如此,其间仍有次第存在,不容颠倒,即应先见八正道之道,随所见之八正道之道而行,才能从彼道见苦灭道迹——缘起法还灭门之缘灭道迹,顺行而成等正觉。

二、道之相似词

关于道之名称很多,惟其名虽异,其义则同。约言之,有下列数种:

(一)杂阿含经上之一乘道(杂五六三)、正真道(杂一二四八)、古仙人道(杂二八七)、正觉道(杂九七四)、正直平等道(杂五八七)、出离道(杂一○二八)、离苦道(杂一二一七)、涅槃道(杂一二一八)、清净道(杂一一六○)。

(二)别译杂阿含经上之菩提道(二○七经)。

(三)增一阿含经上之甘露道(三三品第一○经)、解脱真道(五○品第四经)、佛道(二九品第一经)。

三、道之性质

佛陀所开示显发之道,有其特性。对于道性之了解,做为修习之指针。道之性质,有如下数项,分述之:

[一]整体性:

佛陀所见之正道,虽然分为八支,但彼此相摄而具整体性。修道之过程上,由正见引发正志(愿),在行为上有正语、正业,在生活上,以正确方法求得活命之正命,并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一直精进,保持正见、正念,由正念生正定,由正念生正定,由正定得正解脱。八正道有世俗八正道及出世间八正道,先由世俗八正道之正见引发具足世俗八正道,而后进入圣出世间八正道。佛陀由此八正道见古仙人道,见古仙人道迹,即十二缘起,由无明灭、行灭至老病忧悲苦恼大苦聚灭之灭苦道迹。每一步均为灭苦脚印,至大苦集灭,方证无漏,此种智慧为无漏智。整个道是由世俗八正道,连接出世间圣八支道,到十二缘起还灭道,整体一贯,不可分割。故八正道又称八“支”圣道,如人体四肢或五脏六腑,率行工作,虽然肢体器官有主、从,先后运转之别,惟均需整体连贯配合,否则无法发挥应有功能。

[二]次第性:

道有一定之次序,自修道以至成道,应寻序而进,非一蹴可举。如增一阿含经所载,王乘七车入城为例,王先乘一车至二车,即舍第一车而乘二车,前行至三车处,……乃至舍六车而乘七车,以至于城中,若问王乘何车来至宫中?必说各车展转相因得至,单指任何一车,或三车,或四车,或五车,或六车,均不正确。由戒清净必至涅槃亦复如是。戒清净者能使心清净,心清净者能使见清净,见清净者能使无犹豫清净,无犹豫清净者能使行迹清净,行迹清净者能使道清净,道清净者能使知见清净,知见清净者能使入涅槃(卷三三第一○经)。

[三]连贯性:

道具有连贯性,即所谓法法相依、法法相成、法法相因。一个接一个,犹如流水,不能分断。如经上所载,六触入处能三妙行满足,三妙行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能七觉分满足,七觉分能令明解脱福利满足(杂阿含二八一经)。又,持戒便得不悔,不悔便得欢悦,欢悦便得喜,喜便得止,止便得乐,乐便得定,定便得实知如真,见实知如真便得厌,厌便得无欲,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法法相益、法法相因(中阿含卷一○第四二经)。

[四]缘起性:

整个道是缘起性的,由八正道发现之道,是十二缘起。缘起法包括缘生法与缘灭法。缘生法是流转生死,缘灭法是出离生死至涅槃。中五五经指出由无明十二支缘生,把握苦为主之四圣谛,建立净信,踏上还灭之圣出世间八正道至涅槃。缘生法是生死道,缘灭法为涅槃道,成就不生不灭。道是缘起性的,所以要成就道,需具足所有条件,否则难以成佛。但条件具足,仍不足以成道,尚需条件配合恰当,时间、空间,顺序合乎定轨,方能成就,否则就像制药,纵懂得成份,不知次序,仍难调制成药丸或药膏等。(以上[一][二][三][四]为道之根本性质。)

[五]相应性:

佛法中,相应相顺如童子戏。何谓相应?即佛法中,童男童女,其相聚会欢娱燕会,随意舞戏,是名相应。现今幼稚教育以唱游为主正是如此。若人年过八十,头白面皱,牙齿堕落,仍然歌舞,作木牛马、踢毽子,如此老人作如此事,名不相应(别译杂阿含卷一一第二○九经)。

[六]对治性:

修道过程中有障碍,能发现并予以克服,于成道相当重要。以修七觉支为例,修习过程中,心微劣,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而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若掉心起,掉心犹豫,则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而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杂阿含七一四经)。又杂阿含二一二经所载,亦为道之对治性之一明证,该经载为:佛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亦非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比丘已得阿罗汉果者,已尽诸有漏,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正解脱,已自不放逸,不复堪能作放逸事,已得不放逸果,故不为彼说不放逸。而对于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稳向涅槃住,以彼学习诸根,心乐随顺资生之具,亲近善友,不久当得尽诸有漏,无论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而所必需者,即为专精胜进之不放逸。正如病时服对证之药。病愈时不必再服药,否则反患“药病”。

[七]平等性:

修道固然要勤,要精进,惟应有正方便。欲圆满当前修行行为,应在当前最恰当方法下努力,亦不过分。如杂阿含经所载:习道应平等修习摄受,莫执着,莫放逸,莫取相,否则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则令人懈怠。善修习犹如善调琴弦者,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二五四经)。(以上[五][六][七]为行道所要求。)

[八]实践性:

道是实践性的,应当努力修习,不可不修而用心求,用心求为希望,单纯希望无法得道之实益,充其量仅是知道而已,知而不行,则道仍归是道,凡夫仍然是凡夫,难达佛果。欲证佛果,必须精勤修习。以鸡孵蛋为例,母鸡孵小鸡,如不能随时保持鸡蛋适当温度,而希望小鸡以自己嘴爪破壳而出,是办不到的,因为小鸡在卵中无法成形而以自己嘴爪安稳出壳。修道也是一样,不行道,而只一味祈求解脱,无有是处。反之,若能修习方便,则能随顺成就,如母鸡孵蛋,只要随时保持适当温度,小鸡终必孵出(杂阿含二六三经)。

[九]实证性:

道是实证性,解脱非仅实践就能完成,尚须实证。犹如趋车到高雄,仅上高速公路,不能即说已到高雄,而仅可说有到高雄之可能而已。修道过程中亦如是。修道中如已上道,不能即谓已圆满解脱。放弃五欲,行法修心,尚不能谓已解脱,需至无贪、无嗔、无痴,方可自记说“解脱”(杂阿含四九九经)。

[十]渐次性:

道可顿而悟之,或应渐次而求之;所谓信则得救或即身成佛之说法,似为顿悟而可得,惟依阿含经所载,则言道为渐次现观。如杂阿含四三五经所载,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现观abhisamaya)。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犹如有人两细树叶,连合为器,盛水而行,无有是处。(以上[八][九][十]为证道所要求)。

[十一]同行性:

佛陀从此道成佛,所有阿罗汉、辟支佛亦从此道成就,欲成阿罗汉、成辟支佛或成佛,均须循此道而行。此道乃三乘同行之道(杂阿含六三五经),亦为过去、未来及现今在诸佛成等正觉之同一法门(杂阿含四九八经)。又离八正道无四沙门果,佛教以及诸外道,欲圆满诸沙门果,证涅槃,亦应循此道而行(杂阿含九七九经),故

又谓此道为必行性、一行性。

[十二]可证性:

外道或谓只要信即能得到,究竟能否达到,尚未可知,而佛陀谓道为可证性。佛所走之道为古仙人之道,即古佛成佛之道,佛陀随着古仙人道而行,终至于古城邑(涅槃城),而后开示显发,引导我们向道,终于至道,故谓此道为可证性(杂阿含二八七经)。(以上[十一][十二]为诸圣同行可证之道)。

四、道之次第

前言之,道具次第性,应循序渐进,非一蹴可及。惟关于道之次序,因应弟子根基,各经说法繁简不一,惟法之前后次第则相同,兹列举几经所载以明之:

1.善人亲近善知识→闻善法→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三妙行→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明解脱展转具成(中阿含五二经)。

2.惭愧→不放逸→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生信顺语→精进→不掉→住律仪→学戒→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正思惟→习正道、心不懈怠→不着身见、戒取→度疑惑→不起贪嗔痴→断生死(杂阿含三四六经)。

3.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苦→信→护戒→不悔→喜→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涅槃(中阿含五五经)。

4.综合中阿含五十二经、四十五经、四十九经、一九五经,杂阿含三四六经、一二四二经,增一阿含三九品第一经等可列出由分别善恶起,至涅槃之道次第:善人→有惭有愧→不放逸→亲近善知识→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熏习耳识界观→法义→受持法→玩诵法→观法忍→生信顺语→正思惟→精进不掉→正念正智→威仪具足→六触入处律仪→三妙行→四念处→择法→正精进→初禅成就→二禅成就→三禅成就→四禅成就→神足→见清净→无犹豫清净→行迹清净→道清净→知见清净→厌→无欲→解脱成就→解脱慧成就→涅槃。

五、结论

佛陀于阿含经所说之道,皆为适应问道弟子以及对治根性而开示显发,故有繁简不同,但是整个道次第,如上所举四十多项目。我们应随顺道次第尽形寿乃至尽未来际循序前行,以至于大成。完满佛道虽说需经三大阿僧只劫,但是佛道只在眼前,只要对准涅槃城前进一步则接近一尺。步步前行,不管涅槃城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我们精进不放逸必定能入城。已知此“道”未迈第一步者,请速迈出第一步,已迈步者,持续前进,则迢迢佛道,终有“至道”之日,愿以此共勉。(1988.11.《新雨月刊》第18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