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


   日期:2022/5/7 18: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
 
我早年在学习《俱舍论》时,对阿罗汉的果位发生了怀疑。我们知道,佛教非但不怕别人怀疑并且还提倡大胆地怀疑!每一部论著的成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反覆地研讨和辩论?如《俱舍论》、《中观论》、《成唯识论》等,它们之所以被通称为论,就是因为它们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卓识远见,而是经过大批学者善知识们在精心辨析和缜密地抉择之后确定下来的。经得起风吹浪打的论──就是智慧的汗水和血肉汇集起来的海洋。要学会佛法或真正弄懂佛学这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不经过反覆的辨析和抉择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对言语文字使感性上的认华为理性上的真实不虚的信仰。不是通过理智上的抉择而产生的信仰,那仅仅是形式上、文字上、名义口头上的灌输而勉勉强强生起的所谓‘信仰’,终究是靠不住的,也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为了必须有相信自己的勇气,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把事事物物之本来面目彻底地弄明白其真正如人类所共许或圣哲们所赞诩之所谓真理那样,然后再会相信真理,不惜身命去捍卫真理。如果轻易地相信他人的鼓动与宣传,自己不去积极思索和体察,人云亦云,真正的信仰就无从生起!那样迷迷糊糊地信,最多不过是感情冲动而散发的五分钟的热量而已,也更谈不到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实际上,定与慧的基础,主要在于思想先要得到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并不是坐在那里不动,或者只要能达到什么也不想的境界所能得到。我们现在一说到开悟,大家就觉得可望不可及,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认识为定作准备。如果你真正得到了定,开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知道,阿罗汉见的是四圣谛,证的也是四圣谛。从加行道就观察四圣谛──四谛十六心观。一步一步地修观,到了现观上证四谛。所不同的是,加行位是有分别智,见道是无分别智。在四谛看来,苦实是苦,这一点大家不会疑惑吧?因为世间确确实实是苦的。无论分为五苦、八苦或三苦。总之,世间乐少苦多,乐未去而悲苦交攻。集谛实在是产生苦的原因,是由人们的烦恼招集产生了人生种种的苦报。下面我们用十二因缘来说明集谛。
 
十二因缘是用来说明怎么样由烦恼而带来苦果的最好公式。(一)‘无明’即是惑,就是没有智慧的错误的认识,执著我、我所而不放。这个实我就是烦恼的总根子,一切苦果都是从这个总根子而来的。由这无明而导致身、口、意等的错误行为,这就是(二)‘行’,行也就是‘业。无明与行就是前生的因。(三)是‘识’,有了前生造作之业为基因,就使识带著这个业因来投胎受生。(四)是‘名色’,就是精神与物质结合体的初级形状。(五)为‘六入’,即逐渐生成了六根。(六)是‘触’,是由六根对六尘而产生的。(七)‘受’,乃是触生出来的苦、乐、舍等感受。此五支就是由前世之因而感生的现世的五种苦果。这五种苦报的程度如何,完全由前世的业因而定,绝对不能依今世的意志为转移。(八)是‘爱’,既然有了苦、乐、舍之三种不同的感受,就必然要因所乐而生起爱恋之心。(九)是‘取’,有了爱,接下来便是由爱而生的取著而据为己有。(十)即‘有’,因取而有,有了什么?有了感招来生(依报而受苦、乐)的因。此来生报之因由今生之爱、取、有而来,它也是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的;它就像档案一样把你所造作的善善恶恶之业一件一件地给你储藏起来,一旦机缘成熟,便引生你应得之报!如我小时候读过的书,有一段时间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但现在却又觉得记忆犹新。这就说明,一经我们过目的东西都会牢牢地落在自己的意识即记忆的田地里。我们有时之所以会记不起来,是因为我们的念力微弱,当时没有充份地起作用,并非把那个东西的印象给丢失了。有些人因某种不适意的事情就干脆自杀了,但你杀坏的仅仅是你的色身,你自己所造的业不仅依然存在,相反地由于你的自杀,又给自己增添了新的罪业!又如两个冤家对头,即使一方把对方杀了,而对方对你的仇恨你却永远也杀不尽,相反地使对方更加对你恨之人骨。因为并不是只要把人的身体消灭了,也就等于把人对你或你对人的恨也消灭了。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实在是深得此中之‘三昧’啊!(十一)生,即是由今生之业将感招来生之报。(十)老死,由生而老,由老而死,是人类共许之绝对真理,谁也违背不了这个真理!
 
总上所述,即是佛教所讲的因果报应和轮回不休的根本规律,也就是由集招报之说明。现在把话又说回来。
 
说到现世,大家尚可以通过深入的观察和由此观察再思维反省而有所了解,但前世之所谓无明、行等等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在这里,很多人都有怀疑,其实这些都是根据‘因果律’而来的。因果律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我们现在有身体即五官的存在和精神的作用,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因果。如果不承认因果律,甚至残酷无情地否定因果之存在于人生运动乃至宇宙万类的运动之中,那世界就必然会乱了套。比如人类只要还没有死去或未感到肚子里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可避免的就要把食物送到嘴巴中嚼得津津有味地咽下去。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的过程,就是因果律们生命中默默无声地作用,它分分秒秒都在面对宇宙万象宣示深邃的真实不虚的妙法。如果吃饭不能充饥的话,谁也不会乐意每天到一定的时候把香喷喷的食物狠心地咬牙切齿地吃下去。再比如大家到佛学院来求学深造,同样是因果律所起的作用。那就是相信学佛之殊因定感成佛之胜果。因此,人之一举一动都跳不出因果律的范围。我们既相信由因而得果,反过来亦可由果推因。我们现世的身心生命是果,过去世中必有此因,否则就成了‘无因论’!既可由今世之果推知往世之因,则今生之果又必然是后世之因。如是因因果果互为前提和基础,又互为结果而如影随形,这就是佛教之三世两重因果之简单说明。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说,人死了以后又因业而转来受生。那个业到底是怎么样又来到新的生命之运动中呢?我们可以承认因果律,但这由因果律及由果索因过程中的媒介或‘载体’是什么东西呢?宋朝时有一位居士名黄山谷,他同净文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真净文禅师问他:‘真长老、黄居士死了烧了何处相见!’黄居士闻言瞠目结舌不能回答。黄居士的文思和从三藏十二部中得到的道理知解这时完全等于零。这里‘何处相见’就是此处‘识’的分位问题。我们说开悟,关键的关键就是看我们对这问题是不是真正有了正确的认识。
 
好!现在我们既承认了‘集’为苦的因,也就是说明白了烦恼为‘苦’之因的大道理。那么,对这个烦恼怎么办呢?这就是四谛中的‘道谛’所要完成的任务了。把烦恼一步一步地断尽了,苦也就自然而然地消灭了,并且永远地不能再来扰害我们了,这就是‘灭谛’。断了烦恼灭了苦,就完全能够证得涅磐自由、清净无碍的妙境界了。但苦怎么灭呢?这只有修道,修道就是‘道谛’。按照小乘的讲法,道不外乎三十七道品。一是四念住。我们的‘念’是驰逐不息的,现在怎样才能使这个念安静下来呢?这里有四种方法:1、观身不净。人身从里到外本来不净,而今误认为净饰打扮,这就是‘净倒’!只要通过辨析体察,从根本上认识身实不净,就能够把‘净倒’的烦恼断了。2、观受是苦。苦就是‘乐倒’。众生妄认苦痛为乐逸,现在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审周遍的思维,知道了我们所受到的快乐刺激等其实都是难以言说的痛苦,就可以把‘乐倒’的烦恼除掉。3、观心无常。世间一切都是刹那万变的,而众生妄认为恒常不变的,这就是‘常倒’。只要通过观心之变幻无穷就可断除‘常倒’的烦恼。我们刚才心中所思想的与现在所思所想的就大不一样。这样的不一样,众生每天每时每刻不知有多少!4、观法无我。宇宙间山石金木及众生身心内外等皆无实性,无主宰力、而众生妄执为有,且认为各有实性、有主宰力、有我、有我所等等,实际上一切法都是要依赖条件才能存在的,离开了一定的条件就无所谓‘法’的存在,更谈不上对于‘法’有主宰力了。
 
以上就是对常乐我净四烦恼的正确看法,依靠四念住对治这四烦恼。
 
其次是四正勤。1、已生恶法令断;2、未生恶法令不生;3、已生善法令增长;4、未生善法令生起。
 
三是四神足。前面的四正勤是‘戒’,这四神足是‘定’。入了定,就会有了‘堪能’,这样,你想作的事就有力量去完成了。我们所说的得‘无眼通’、‘天耳通’等等,都是依定力来实现的。据说虚云老和尚五十多岁时在高(日文)寺参禅,一日在禅定中忽觉光明迸发,清楚地看见某位师父正在打扫厕所!再看,又见许多帆船沿江而下。出定后一问。果如定中所见。这就是‘定’的功用。‘定’的另一名称叫‘神足’,分为四种:1、欲:由希求的意乐增上而得定;2、勤:由精进增上而得定;3、心:由修止而得定:4、观:由理观行而得入定。
 
四是五根。四正勤与五根两者实际是同一内容,只是前者力弱,后者力强。内容是:1、信:相信三宝,相信因果,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无上之佛道。2、精进:对所有善法能排除一切困难而不断进取。3、念:对应断应修念念不忘。4、定:一心不乱而安住禅定。5、慧:对所学所修通过如理的体察思维而得见正确的知见。
 
五是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力有五种。即: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种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般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起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是七觉支。这是开悟时必须具备的七个条件。1、念;对一切善法恒忆恒思,永无忘失。2、择法:如理如量,抉择审定。3、精进:勇猛前进而不生退屈。4、喜:欢喜。因见道而生喜乐。5、轻安:由见道之喜乐而产生的轻松安稳自在舒逸的一种感觉。6、定:身心远离粗重,具有心一境性。7、舍:正直、平等,随无功用而转。
 
七是八正道。八正道又称八圣道:1、正见:正确的见解。2、正思维:由正见面生起的思想活动自然是正确的思维。3、正语:知见正确,思维正确,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当然不是胡言乱语。4、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住于正行。5、正命:以正当的行为养活维持自己的生命。6、正念:正如正念,思想纯正。7、正精进:积极修学正道而永不退转。8、正定:精进勤修止观而永不散乱动摇。
 
以上就是道谛中所说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也是小乘修法的精要所在。现在,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请大家看:在小乘的修法中,从四念住开始到八正道为止,这三十七道品的中心指导思想是四圣谛,而四圣谛中最重要的法门就是四念住。四念住的四种观法,主要是对治常、乐、我、净四倒,通过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直到八正道,整个的精神唯在于解脱个人的烦恼,以自利为本位。对自己以外的众生应采取什么态度呢?四念住里没有提到。再看四谛:‘苦’──世间的种种苦报;‘集──苦的原因;‘灭’──证的果位,‘道’──证灭的方重点同样在于自我解放。一句话,对众生应采取什么态度,我们在小乘的修法和观点里怎么也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我们不妨又退一步讲,如果一个人只为了个人解脱,而解脱的途径是在于断烦恼。也就是说,只有断了烦恼才能解脱。那么,再请问:采取三十七道品的这种只顾自己的修行方法是否能断除烦恼呢?我们举个例子:有两个人,一个人说他不爱财,其实他手中没有一文,空空如也!另一个也说他不爱财,口袋里却有数亿万之钜款,但他全部拿出来支援国家建设,自己却过著极其俭朴的生活,你说这两个都自称不爱财的人相比之下哪一个更可靠一些?又如:一个人很讲究各种修养,因此逃避到深山穷谷整日面壁而坐,吃饭穿衣全赖别人供养,自然表现得心平气和的,怎么也不会跟他人吵嘴打架,更谈不上无事生非了。而另一个人却天天从早到晚积极参加社会建设,也总是心平气和的。请问:在修养上,这两个人哪一个更可靠一点呢?哪一种行为比较可取呢?谁断烦恼的力量要大一些呢?
 
因为,阿罗汉由资粮位、加行位、修道位一步步地修行,只断了烦恼而没有断尽习气,以致还要退,甚至于以自杀来保持所证之果,其症结就在于他们采取自利的断烦恼的修行方法本身有点不妙。所以,他们的神通功用必然是有限的;因为他们脱离了众生、脱离了社会,失去了彻底解除烦恼的好环境和功德之源。小乘果位没有什么可羡慕的。理论上,小乘必然要趋向大乘。而事实上,原始佛教并没有停住脚,紧接著就是部派的争鸣,把原始的教义推向较有系统的组织而深化了。随著印度的社会发展,又促使部派佛教内在的矛盾的暴露,产生了要求新的统一的学说适应新的。大乘学就这样应运而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贾题韬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贾题韬居士)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十三讲 禅宗的开悟(四)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十二讲 禅宗的开悟(三)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十一讲 禅宗的开悟(二)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十讲 禅宗的开悟(一)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八讲 中观学的开悟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七讲 唯识学的开悟(下)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六讲 唯识学的开悟(中)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五讲 唯识学的开悟(上)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二讲 教下的开悟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一讲 开场白 

 贾题韬居士:坛经讲座 付嘱品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