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识答问集四


   日期:2008/8/2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
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
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
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
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ticcasamuppāda。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
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问:缘起是什么意思?

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
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
物或现象。因Hetu、缘Paccaya,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
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问:什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答: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
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问:什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

答: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为今
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
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
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
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
对的存在。


问:异时的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

答:照佛教的说法,所谓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
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
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同时因果。这
当然是简单地举例,其实因果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从这一个角度看,这样的
因产生这样的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是这个因会产生另外的果。如某甲,从师
生关系看,他是乙的老师;从父子关系看,他是丙的父亲;从夫妻关系看,他是
丁的丈夫。以甲为因,则乙丙丁和其余一切都是果,由此而看出一因多果;以其
余一切为因,则甲是果,由此而看出多因一果。实际上,没有绝待的因,也就没
有绝待的果。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
的互相依存关系组织的无限的网。


问:听说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砖上和露盘上刻有经文,都是讲缘起的教义的,
是吗?

答:是的。那是辽代建的塔。砖上刻着一首缘起偈偈,是偈陀Gāthā的简称,
意思就是诗或颂: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露盘上刻的是这首偈的梵文。其实,不只是这座塔,古代佛塔一般都刻着这
首偈当作舍利供奉。因为佛说过“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这首偈被
称为法身舍利偈,这也是说明缘起教义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缅甸近年拆修一座
古塔,砖上也刻着这首偈的巴利文: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m Hetum Tathāgato āha。
Tesam Ca Yo nirodho,Evamvadi Mahāsamano。


问:缘起偈是谁作的?

答:是佛的弟子阿说示Assaji,最初五比丘之一,意译是“马胜”说出的。有一
天马胜比丘在托钵行乞的时候,遇见了婆罗门大学者舍利弗。舍利弗看见他容貌
威仪,不同常人,便问他向谁学道,教义如何。马胜比丘便说出了这首偈,舍利
弗听了很欢喜,回去向目犍连说了,两个人便一起归依了佛。这首偈我国有几种
译文,偈中“吾师大沙门”,是指释迦牟尼。沙门Samana,简单地意译就是出家
修道者,当时婆罗门教之外各教派的出家修道者都称为沙门。


问:在当时各教派中,缘起论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义?

答:是的。佛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
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
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这些意义都
是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教义的。


问:可否请你把这十一义简单解释一下?

答:十一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
果相续。


问:无造物主是什么意思?

答: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即十一义中的“无作者义”。因为既承认“诸
法因缘生”,就不能承认有个独立的造作者。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
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从竖的方面推,无始无终;从横的方面推,
无边无际。由此而得出结论:没有绝待的一个因。缘起论者,不仅应当否认“从
口生出婆罗门”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应当否认作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
在。

从另一方面说,缘起论者固然不承认有一个绝待的第一个因,但同时又反对
认为一切出自偶然的观点。他主张任何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无因的,而是受必然
的因果律支配的,这便是“有因生义”。


问:照你这样说,佛教很像是无神论,但是何以佛教寺庙中又供有很多的神呢?

答:我前面说过,佛教并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神祗,只是看做是一种众生,后来
有些神祗被吸收到佛教中来成为护法神,这是一方面情况。另一方面,也应当承
认到后来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实。但是根据佛教教义,佛不是造物主,他虽然有超
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


问:什么是“无我”?

答:“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道理的。“
有情”的梵语是“萨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罗门教
和其他各派主张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常住的固定不变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
Atta,意义与“灵魂”相当。缘起论则认为所谓“有情”,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
神的要素的聚合体。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有情是由于地、水、火、风、空、识六
大六种元素所构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有身体的机关及其作用--地为骨肉,水为血
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种种的空隙;依借后一大识而表现种种的精神活
动。再从心理的要素来说,有情的组织分为色Rūpa、受Vedanā、想Sa〖AKn~D〗
〖AKn~D〗ā、行Sankhāra、识Vi〖AKn~D〗〖AKn~D〗āna五蕴。蕴
Khandha就是堆,把种种不同的现象分类,每类做为一堆,这就是蕴。简单地解
释,“色”就是各种物质,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觉器官和色、
声、香、味、触五境境就是感觉对象等都属于色。受、想、行、识四蕴包括重要
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觉感觉苦、乐或不苦不乐等;想是印象摄取事物的相貌,知
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是苦是乐等;行是思维思维是推动身
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识是了别对于所认识的对象,予以判断和推理。佛
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聚
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着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
“有情”在支配着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这便是无我的简单解释。


问:请允许我插一句。照你所说佛教关于有情的组成要素的说法,它是不是二元
论?

答:大体来说,佛教把组成有情的要素分为精神和物质两类,两者结合便是有情
的成立。佛教对此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名色Nāmarūpa”。名,是精神的要素,
即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也就是六大中的识大;色,就是地、水、火、风、
空物质的要素。地水火风空诸要素,都不能单独生起,而必须是互相结合变化的。
简单地说,“名色”就是身心合成的存在。从这方面看,有人说它是二元论;有
人说它是一种平行论即心理生理平行;也有人说佛教认为精神物质诸要素都没有
独立的单元,所以与二元论和平行论都有所不同。究竟应当怎样看,可以研究,
但是它不是唯物论则是明显的。


问:“无动作义”如何解释?

答:“无动作义”,就是不承认因果之间有来去。缘起论者承认由因生果,而反
对因变成果的说法。譬如以灯传灯,是乙灯的火由甲灯焰生,而不是甲灯的火跑
到乙灯去。根据这个道理,佛教虽然也讲六道轮回,但是不承认有个灵魂从这个
有情的身体投入另一个有情的胎里去。这个道理是从无我的教义引伸出来的,以
后还可以谈。


问:什么是“无常”?

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
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
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
是这个意思。“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
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
“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着“生、异、灭”三字或“生、住、异、灭”四字。
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
候叫做“住”;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现象的消灭叫做“灭”。刹
那Ksana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刹那生灭,就
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有人问,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么是
刹那生灭呢?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
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但从他的组成
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
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照
佛教的教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佛教把主张“有常恒不变的事物”
的见解叫做“常见”,认为是错误的。


问:请允许我插一句,佛教本身是不是也受“无常”法则的支配?

答:是的。根据佛说,佛法分三个时期:一是正法时期,即佛教兴起时期;二是
像法时期,即演变时期,这时期开始有佛像,所以称像法;三是末法时期,即衰
坏时期,佛并且曾经说过将来法灭时的情况。“诸行无常”,佛教也不例外。


问:什么是“因果相续”?

答: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
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
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
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
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
豆。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
变的。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
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佛教把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
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反对的。关于因、缘、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缘、
五果等说法,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问:关于上面所说的有关缘起的理论有什么经论可供研究?

答:佛教经论谈缘起道理的地方很多,如上面所说的十一义,出自《分别缘起初
胜法门经》玄奘译,可以一看。又玄奘译的《俱舍论》和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
论》里有关部分,也可以一看。


问:听了你根据“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四个论点来说明缘起十一
义之后,对于缘起的理论,大致有所了解。是否可以说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万有
的解释?

答:四个论点实际只是两个论点--“无常”和“无我”。“无常”就是生灭相续,
它不仅包括“刹那生灭”的意义,而且包括“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
没有主宰,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所以无造物主的意义,
实际包含在“无我”里面。“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
解释,也可以说,是一切法的总法则。所以“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为“
法印”。


问:“法印”是什么?

答: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可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
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
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
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问:请解释一下,“有漏皆苦”的意义。

答:“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
而在无常的法上贪受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
做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烦恼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
无常无我之理等等叫做痴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
常见、断见等为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Kamma,业就是行为身业、言
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
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Samsāra,没
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在胎出胎
时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的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
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人的色受想行识以烦恼为因
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
以是苦。总之,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
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上面所说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
苦,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全面分析起来有“十二缘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赵朴初       答问)(五明学佛网:赵朴初       答问)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杨曾文教授:赵朴初居士思想的当代启示——纪念赵朴初居士诞 

 张秉全居士:《法华经》经义答问 

 明奘法师:也许会引发争议的答问 

 王骧陆居士:入佛明宗答问 

 王志远教授:追忆赵朴老(赵朴初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杨笑天教授:《赵朴初遗偈》的佛教境界——纪念赵朴初逝世5 

 韩焕忠博士:中国佛教的当代抉择——浅谈赵朴初居士《佛教常 

 陈坚教授:赵朴初佛教“三自”思想论析 

 道坚法师:佛学答问的前言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