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一法师:本源自性天真佛


   日期:2022/9/16 12: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本源自性天真佛
 
佛教里面最忌讳的事情就是说心说性,因为这两样东西没有办法说明白,只能自己体会。所谓“冷暖自知”或者“标月指”就是这个原因,只能用手指给你看,无法告诉你心性是怎么回事,只能由你自己去体会。但是,不说的话更不能帮助别人,所以只好伸出自己的手指,勉强把自己的体会形容一下。

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是由我们的心来指挥。我们的心性是什么样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作为。这些作为有虚伪造作的;有习气自然的;有无明盲目的;有无明寂照的几种。通过这几种心性的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会有千差万别的表现,演出我们千差万别的人生。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有五种内含。第一个是肉团心,这是无自性的物体。第二个是缘虑心,表现虚妄攀缘的心性。第三个是集起心,表现习气的心性。第四个是含藏心,含藏了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心性。第五个是真如心,是我们的真正自性。

肉团心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我们身体里面那块会不停跳跃的肉块。它是个物体,是无自性的。它是我们生命的最基础的组件。好比计算机硬件中的CPU。是五蕴里面的色(物质)蕴。

缘虑心是指导我们遇到事物后,根据自己的含藏(以往的知识)进行思考、分别、判断、觉悟等等的虚伪造作。是一个很不稳定的过程,因为每一个人的含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不同、环境不同等等,对同一个事物的表现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甚至因为个体的情绪作用对完全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是我们生死烦恼的根源,是要想办法断掉的。

集起心是我们无始以来所养成的心性表现。我们所说的下意识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我们对于同一件事物的处理过于频繁,形成我们的习惯,或者叫串习,甚至到下意识。比如我们眼睛一遇到自己感觉不对劲就会眨眼或者闭上。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心性处理事情的时候是不需要去找含藏(知识)进行分别的。这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心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一切的修行才能改变人们心性。使它接近真如心,它与真如心的最大区别是没有觉悟。

含藏心是我们无始以来全部的心性的表现。因为无始以来各种各样的心性很多,全部存在里面,现在因为隔阴之惑(注1)只能想起一部分,而且还是很少的一部分,比如我们三岁以前的事情是想不起来的,很类似个人的“天性”。我们遇到事物的时候就会在这个“模糊的数据库”里面查找,比较,分别,判断。因为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再加上隔阴之惑,所以在外面的表现为无明或者是似是而非、难以确定。被缘虑心所利用就产生妄想烦恼;被真如心所利用就表现为寂照、觉悟。转变的过程就是集起心起作用的过程,或者说利用集起心的作用,使得它含藏有完整的“认识”从而转变我们对事物的处理态度。所以永嘉大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

真如心是我们的真心,或者叫觉悟心,或者叫佛心、或者叫禅心等等,也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无明实性”。它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表现为寂照,寂者巍然不动,照者明明白白,或者说如如不动。因为它能全面地看待事物,所以表现为虚怀若谷,或者说心包太虚等等。正是因为这样,含藏中的无明因为“认识”的全面,转变成真如。它是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途径,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我们的心性沿着外界环境的作用而进行考虑、思想等等(缘虑),所以表现出虚妄攀缘。所以就会用虚伪、造作来面对环境,日久月深变成习惯(集起)。这些集起的习惯被存入含藏,所以一遇到什么事物马上与含藏里面的“认识”进行比较,进行考虑、思想等等的虚妄攀缘(缘虑)决定自己的行动。我们的心性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轮回,年久日深慢慢就舍弃了我们的真如心。

所以佛陀在证到真理的时候说:“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因无明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说一切众生的心性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人人具足这五心。只是有的人断了虚妄攀缘、习气和虚妄的无明,显现出自己的真性,这样的人就叫佛、圣人等等名称。而大多数的人被无明烦恼所左右,堕落在虚妄、攀缘、习气、无明的轮回里面。

我们从小到大,在不断地表现自己的自性。小的时候无明盲目(含藏指导)多些,大点受到身边的人的熏陶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习气(集起指导),再大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时候就会虚伪造作(缘虑指导),明白事理后通过修行会有一些无明寂照的显现(真如指导)。因为身边熏陶的人或环境有问题的时候就会造成严重的毛病,产生心理问题。

这些行为通过我们待人接物表现出来。比如小的时候常常表现为盲目,自己的生活环境混乱,不能自理等等。长大后受身边人的熏陶会形成和熏陶者类似的习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表现穿插有虚伪造作,偶尔也会有些真如心的表现。严重心理问题的表现就更多了,从严格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真如心在左右我们,那都是有问题,所以没有开悟的人多多少少都属于有问题的范围(当然我自己也是在里面)。

这么复杂的心性,我们是很难了解的。对个体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这就要通过修行。所以在寺院修行的时候,指导者根据他的行为进行一些引导,或者念佛、或者参禅、或者修止观等等。这些修行的方式,能够起到熏习的作用。让修行者在寺院的日常生活中受到指导者的熏陶,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消灭自己的一些毛病,充实自己的一些“认识”。使得他更接近地显现自己的真如心性。

当然这个过程又会堕入另外一个缘虑、集起、含藏的轮回,但是我们的修行就是以妄制妄,不管是参话头还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这个疑情就是妄想,这句佛号同样是妄想。不过我们是利用这个妄想的佛号和疑情取代了攀缘妄想、习气和无明。让这个佛号和疑情妄想变成习气,念念都是这个佛号和疑情妄想。然后触着磕着真性现前从而开悟,念念变成觉悟的正念。


 
注解:

1.“隔阴之惑”

我们受身过程叫入阴,现在是前阴,死后是中阴,再受身后叫后阴。隔阴就是前、中、后阴的转变。因为转变的痛苦,所以我们的含藏里面的东西就会迷惑、忘记等。使得我们表现出无明,有的人“隔阴之惑”不深就会记得其它阴中的事情,叫宿命通;有的人模模糊糊记得一点点,所以表现出某件事物似乎好像认识,模模糊糊等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