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郑石岩教授: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


   日期:2022/10/2 15: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寻找著力点

郑石岩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   

  [篇头语]

  我们总是用自己的信念去看人生,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所做的种种行为。这些基本信念就是唯识论所谓的胜解。

  胜解就是个人的基本信念,也是自己的价值系统。它对个人而言,是最高的指导原则。因此,个人的信念是主观的;由于观念不同,价值判断不同,作法和行事风格亦各异。《成唯识论》中说:

  “云何胜解?

  于决定境,

  印持为性,

  不可引转为业。”

  对于待人接物的情境,信念具有决定的功能。个人对某事件或情境,一旦有了坚固不拔的殊胜理解或看法,无论遇到怎样的异议,都难以使他转变;即使是错误的信念,亦会执著不放。因此,胜解无所谓对错,只要个人自以为是的,就会执著其中,指引其思考方向和行动。

  个人的信念不同,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亦不同。因此与社会通俗观念不同的信念或胜解,就可能跟别人冲突。当然,与通俗价值抵触的胜解,未必就是错的。许多创造与发明,刚开始提出来时,是被排斥的。例如牛顿提出万有引力时,被大众排斥;哥白尼提出天体运行论时,被教育视为异端。但这些科学家都坚持了真理,他们的胜解为人类科学研究,带来革命性的贡献。

  当然,如果个人的胜解或信念,是有偏颇的,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与人格格不入的行径,这样的胜解可能成为适应不良的来源。消极性的信念,会把生活带向退却、压抑或失败的道路;积极性的信念,则能促进潜能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成长。

  胜解或信念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所得的信念又成为解释新的事件或遭遇的依据。因此,个体若长期生活在不利的情境下,例如被虐待、失去教养和文化刺激不足的环境,则其信念往往有偏差之虞。因此,个人成长过程中,环境给他的基本教养殊值重视,乃至成年之后所交的朋友和生活的环境,都在在影响一个人的胜解。

  于是,如何保持正确的信念,成为人生的导航地图,是本篇的重点。由信念所构成的导航图,必须随著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做适当的修正。我们不可能用过时的地图,顺利正确地到达目的地。在谘商经验中,我发现偏差行为的青少年、亲子间的冲突,乃至婚姻生活的失败,其心理失调的症状,大都与过时图未加修正有关。例如结婚之后,仍延用单身时的生活观念;孩子已经长大,仍以幼童的态度对待他;成年人延用儿时的信念,去待人接物;企业经营才仍坚持旧观念、老方法做事……这些都会导致适应的困难。本篇的重点包括:

  首先是生活的基本信念。人生需一套根本的信念系统,这是每一个人应该培养的精神力。由于它是健康人生所必备的信念,不妨把它与伦理结合起来。这信念上至对人生的信仰,下至生活与工作的基本正确信念,它们很少更动。在工作方面,要注意的是真实、不优愁、心甘情愿和不自私;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保持清醒、避免狂傲、每天给自己一点快乐、珍惜朋友和正信的信仰。这些基本信念能令人在工作有杰出表现,在心理健康上得到保障。

  其次是怎么解释就怎么活。人的判断、心情、态度和适应的行动,都来自对生活现实的解释。正确的解释,带来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它孕育成长的机会,累积成功的经验,启发创意的观念。错误的解释,往往形成偏差或消极的心理,铸成错误,或令人优郁绝望。以下这几个解释将导致消极思想、阻碍个人心智正常运作:

  ·夸大失败或缺憾。

  ·忽视积极面。

  ·任何事都联想到自己的面子。

  ·抱持“非此则彼”的错误态度,扭曲现实。

  ·不听我的意见就是不尊重我、不爱我。

  ·轻易妄下结论。

  如果你有这些错误,就容易对事情做消极性解释,要设法改正它才行。

  其三是心态影响生活品质。人的心态与过去的经验、现在的现实和未来的前瞻有关。我们既不能执著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不能脱离过去的教训、现在的现实和未来的希望。这一章指引你从中建立清醒客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与工作。

  其四是对现实生活的觉察。人的痛苦、不良适应和情绪困扰,往往是自己对现实生活,做了错误的判断所致。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误判会造成人际冲突,引起疏离,造成合作和沟通上的困难,甚至影响安全感。现实生活包括工作、感情、人际、学习、信仰等方面。如果我们不透过清楚的觉察,去认清它,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设法解决,而采取妄下断语的方式,这将会使困难和挫折扩大,令自己陷入困境。

  其五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人要维持生计就得工作,工作能使生活充实。但不当的工作态度,会使个人脱离常轨,而丧失了生活的快乐和情趣。在这一章里,对于如何使工作和生活相融,提出建议。并对如何使工作顺利成功,提供实用的线索。

  最后是信念在左右你的生活。每一个都有一套信念或胜解,用它来解释所发生的事,指引自己的判断和反应方式。所以人是否幸福成功,受信念的影响殊大。一个外控型的人,会往外去追寻价值;内控型的人,则由内省寻找价值,这是他们人生的分途。一个抱著惧怕的态度的人,防卫心强,焦虑度高,生活在不安和优愁的机会大。一个安全感好的人,则表现出积极、进取和冒险的生活态度。两种信念的人,生活亦就大不相同。

  本篇就胜解的角度,讨论其对生活、工作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人若想生活得成功,就得把握正确的信念,经常修正这张指引人生的地图。

1生活的基本信念

  无论你的职位、工作、社会地位如何,都必须有一套待人处世的基本信念。有了它,就像有了钥匙一样,可以打开一扇扇的窗,一道道的门。

  信念不知不觉中,引导你的行事风格和品质。

  每一个都有一套生活信念,形成独有的价值系统,用它来维持生活的一致性,并以之做为个人生命意义的基础。另一方面,一个人也应用它来解释自己的遭遇,说服自己,平服内心的不满。这套信念如果健全正确,生活就过得积极振作;反之,则生活涣散,不能维持一定的规范。

  缺乏基本生活信念的人,通常也正是边缘人格的人。

  良好的生活基本信念,是个人维持清醒,保持振作和喜乐,保障自己不会脱轨,避免生活靡烂和作奸犯科的心理机制。从犯罪青少年的个案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缺乏基本信念。他们只有“我要”,但缺乏实现它的正确观念;只有“目标”,而缺乏合理的取得过程。这些人欠缺道义感,没有生活纪律可言。至于生命的价值、生活的规范,以及应对进退的原则,都付之阙如。

  基本信念是否健全,也是心理健康之所系。心情缺乏平衡,生活散漫的人,都有心理失调的症状。生活的基本信念,说穿了就是伦理道德,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 Fromm)所指出:伦理是个人幸福和心理健康的核心。

  有些人抱著永生的信念,他学佛或信仰基督等等。外人以为那是迷信,视永生是无稽之谈,但他们坚信性灵的永恒存在,并认为此生为了修行,提升心灵,开启智慧和爱人的德行。他们的信念,产生很大的作用,化作谦和,形诸对人的友爱和帮助。他们的心量宽阔,恬淡而神情怡然,做起事来脚踏实地,效率也高。他们深信:努力工作固然是为了成功,但最大的收成是心灵的进步与成长。他们知道自己越来越靠近祂。

  有一次,我母亲告诉我,“努力工作是为了生活,上苍也在看著人是怎么努力。其实,努力和善良就是通往极乐世界的资粮。”我觉得很有道理,就问她:“现在你怎么努力?”她开心地笑了,脸上的皱纹更慈祥了,她说:

  “总是要努力生活呀!你看我,拖著老化的身体去拜佛,去共修,这都要很努力的。小孙女上学回来,跟她们谈话,找一点饼干给她们当点心,有时跟她们玩玩,那都要努力的。”

  “你何不清闲些呢?”

  “不行。没有努力就等于没有好好生活,那会对不起自己,也会对不志阿弥陀佛。你知道吗?衰老的身体、僵化的躯干,拜佛、打坐、绕堂等等,都很艰苦,但越是艰苦,表示心越虔诚。”

  “你相信将来一定会到极乐世界吗?”

  “当然。不过也要你们届时不打扰我,最好能为我助念。喔对了!我要告诉你,要坚信永生。”

  “我会的,我信心跟你一样坚定。”

  “永生极乐这件大事,令我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她补上一句说。

  看著母亲健朗的身体,神清气和,从她的眼神眉宇之间,可以看到一颗慈悲和智慧的心灵。现在,我完全明白,为什么她能努力克服诸多坎坷,保持著良好活力的原因。我们母子每有机会交谈,她总会问我许多佛学上的问题,我虽一一作答,但总觉得,她早已有了体验。

  信念无关知识,全是行动后的心得。美国一位在森林工作的工作,他努力了三十年,终于想回到大学进修。由于资格不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学校看在他好学的份上,终于接受了他。不过,他只读了一个学期就放弃了。教务长问他:

  “我们破例接受你,是受你好学的心所感动,怎么现在又不读了呢?”

  “啊!教授们所教的东西,我早已经会了,甚至他们讲的东西,还是从我这里学去的。”

  我相信修行就像这回事。要有信心,有信念,努力去实践生活和工作,光是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有一位作家曾说:“只有相信永生,才能明白宇宙的真谛。”光是这样的信念,就能孕育无限的美感、善良和真理。

  在永生的信仰和宗教体验中,心灵得到滋养;满足了它的需要,当然也发挥了认识生命意义的功能。人免不了受到严重的打击,也许是一时的横祸,也许是突如其来的病痛和死亡。如果没有信念,就解释不了它。一位学童被同学所掷的铅球打成重伤,从此拖著伤残过一生。他曾有过恨与挣扎的痛苦,后来是宗教为他治好了心病。他说:

  “我还是残障虚弱,但上苍却令我相信,这样的身躯更能表现我的坚毅。祂已为我治好了病,因为我不再怨恨,而且试著过正常的生活。”

  一位穷困的工人,在学佛之后,得到新的信念。他诚心地说:

  “我从年轻到现在,辛勤的工作,只拿到微薄的待遇养家活口,而包商们却过著富裕的生活。原先我有些难以平衡。有一天的夜里,我念佛冥思,突然得到殊胜的领会:‘啊!我过去工作的努力功不唐捐,我只领受了一点点,大部分的收成都存在极乐世界的银行,确保我有了往生资粮。”这个人就更精进、更平衡和健康了。

  一位经商的年轻人,几年的努力和储蓄,被朋友倒掉了。他受害很大,自己的公司也跟著垮了。长期努力的成果,瞬间化为乌有,还背负著债务,一时心理难以平衡。他在信仰中得到新的解释而释怀,在经年的痛苦之后,才领悟到:

  “这是一次彻底消业障的历程。我已看出它的意义,心理得到平服;一切从头来,学到更多经验,现在事业也做得称心。”

  从心理谘商的角度看,要维持生活和工作的顺利与发展,有几个简单的信念,非坚守不可:

  ·要真实:把事情弄清楚,脚踏实地去做,弄虚作假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无益;打肿脸充胖子是傻瓜干的,爱出虚名是大头病的行径。

  ·不优愁:想清楚,做了决定,就该往好处想,努力以赴,追求成功。

  ·心甘情愿:不要满腹牢骚,抱怨会损害你的元气;心甘情愿工作和生活,反而处处有新机。

  ·不自私:只想到自己人,看不到更宽广的视野,同时也是精神抑郁的开始。

  无论你的职位、工作、社会地位如何,都必须有一套待人处世的基本信念。人的适应力和精神生活的消长,并非事业做得大,就会称心如意;也不是权力在手,就有著无穷的满足感。当一个人拿追逐成功来做唯一的满足感时,心智开始封闭,创意和智慧受阻,错误和伤痛的事随之而来。因此,无论你的成就高下,都要注意以下修养的信念,以保持良好的生活状况:

  ·保持清醒:不要被享受和娱乐绑架。请注意,“福不可以受尽,受尽则缘必孤”。

  ·避免狂傲:碰到挫折或良机时,越是自大的人,越会使尽全力,穷追猛打。当心“势不可以使尽,使尽则祸必至”。许多企业家过度投资,最后垮在野心的泡沫里。

  ·每天给自己一点快乐:如果你平常就不快乐,你一生也等不到快乐。要注意!努力是一种快乐,爱心助人是一种快乐,欣赏和感恩也是快乐。

  ·珍惜朋友:友谊给你许多支持和温暖,但你有受,也要有给才行。

  ·坚定信仰:正信的信仰,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资粮,但你要每天接近祂,才能得到启发、温暖和爱。

  人生需要基本信念。有了它,就像有了钥匙一样,可以打开一扇扇的窗,一道道的门。人生的路是四通八达的,怀著正确的信念,就能自由游走。在最近的谘商经验中发现,青少年应有的基本信念显得相当缺乏。这是当前青少年问题的病根。当然,整个社会所表现出的肤浅、纵容于声色之娱,更是病根的源头。这个社会将面临更严重的精神生活难题。但我相信,抱持著正确的信念,就能度过成长过程中的失调和振荡。

2怎么解释就怎么活

  错误的解释,形成错误的信念,用它来处理生活与工作,就产生失误和挫败。因此,要懂得正确地解释生活的现实,从中获得教训,才有成功的人生。

  人的判断、心情、态度和适应的行动,来自对生活现实的解释。正确的解释,带来成功的回应。错误的解释,形成偏差或消极的信念,做出错误的行为。

  每个人都在不断解释自己的遭遇。解释形成信念或胜解,任自己听命于它;无论对错,总是信以为真。同样碰到挫折,有人觉得“我还很幸运”,没有弄到一无所有,相信能东山再起,或者还有好前程在等著他。有人则完全绝望,因希望破灭而心灰意冷。正确的解释,好像人生的一盏灯,给人光明和力量。佛门有一首诗:

  “提一灯,

   行暗夜,

   毋优暗夜,

   唯赖一灯。”

  人若能对自己的现实,做正确的解释,心智会不断成长,胸襟和气魄也会开展起来。反之,踏在无常的世局里,免不了仓惶失措。

  解释影响生活甚钜。有些人事业经营不顺,或身体不健康,把它解释成自己的命不好,祖坟风水有问题,或者与某人相冲相克等等。这种不清醒、不科学的解释,不但失去检讨错误,寻求改进的机会,更让自己陷于无奈,或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一位妈妈相信自己与女儿相克,采取虐待行为,不但戕害了孩子的身心,自己也触犯法律;一个青年因为人际互动没有处理好,相信没有人瞧得起他,而把自己孤立起来。这些都是错误的解释所致。

  解释自己过去的遭遇,是一个来回反刍的心理过程。因此不当的解释会在反覆思考和行为中增强,把错误看成真理,造成心理僵化、无能或溃败。最常见的第一种缪误是夸大失败。特别是对挫折和困境的夸大,令自己觉得困难重重,无法振作。有些人对自己或家人的缺点,做了夸大的解释,造成感情受创,亲密感解体。父母对子女缺点的夸大解释,导致对子女的绝望,而放弃帮助克服困难的努力。有时因绝望的心情,而对孩子做严厉的批评或抨击。夸大缺点,对婚姻的伤害尤其严重,歧见越来越多,从而坚信婚姻无救,而埋葬美好的姻缘。

  信心崩溃的第二个因素是忽视积极面。当自己的眼光老停留在消极面时,就会引起沮丧、泄气和无助之感。夸大消极面和无视于积极面,简直像孪生双胞胎,如影随行。

  一位太太因为先生经常晚归,而养成夸大消极面的习惯,自己反覆要想:“他经常晚归,将来天天晚归,会越来越晚归。他在外头有外遇,婚姻就有危机。那时我不再被爱……”于是不安袭上心头,对先生疑神疑鬼,说了伤和气的话。夸张先生晚归的消极面,造成婚姻的冲突。原本互相关怀、了解和支持的爱开始受损,她更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

  这对夫妻找我晤谈时,太太沮丧不安的神情溢于言表。我了解到先生把每月的薪水都交给她,为了工作的需要,在下班之后还得拜访几个客户,是例行性的活动。不过她始终看的是消极面,而无视于先生行为的积极意义,这是她痛苦的来源。

  其三,把任何事都联想到自己的面子上,也会造成错误的解释。“反正大家都在笑我!”“大家知道我离婚了,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每一个人都在看我这张难看的脸!”“我表达意见,或问问题,别人会认为我爱现或无知!”当一个人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心理压力随之增大,觉得处处不对劲,腹背受敌。这种错误解释所归纳出来的信念,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造成严重的冲击。

  其四,有些人会用“非此则彼”来解释日常事物。他们的想法是“没有赞美我,就是对我印象不好!”“学业成绩不好就是笨蛋,我是没有人瞧得起的笨蛋!”这种非此则彼的想法,对于现实环境,造成严重错估和扭曲。当媳妇开始觉得公婆并不喜欢自己时,往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就有了千困万难的窘境。

  上班的第一天,不苟言笑的直属上司,会给非此则彼的新进人员带来不受欢迎的困扰。一直到有一天,彼此有机会交心,才能释怀。非此则彼的解释方式,也会带来诸多意外的效应。一位优秀的经理,可能因为景气不好,业绩没有成长,而老板又没有及时表示安慰,令他以为失去赏识,而怀跳槽的心意。

  其五,你不听我的话,就是不爱我或不尊重我。这样解释人际互动,往往造成亲子、夫妻或主管与部属之间失和。当一个人相信:绝对的服从表示尊重、孝顺和同心,意见不同表示彼此决裂时,生活将经常处于摊牌的僵局。例如父亲说出重话:“如果你不考医学系,就别想念大学”、“如果要跟他结婚,就断绝亲子关系”、“如果你不离婚就是不要我们老人家了”这类二选一的思考方式,为人带来严重的困扰。

  另外有一种人,在解释生活事物上,容易轻易妄下结论。他直觉认为某些事情不吉利,某些事情好彩头,不加仔细思考,就做了决定。过去乡下人有一种习惯,在相亲的当天,只要家里出了点小差池,例如小鸡死了,碗盘打破了,那么这门婚事就别想再提。无论相亲的主角多么互相心仪,父母亲的态度总是“免谈!”这就是典型的妄下结论。

  有些人没有任何事实证明他能力差,却一口咬定自己没有本事;他们灰心,自甘堕落,过颓废的日子。更荒缪的是这些人相信算命,不相信努力和创造;相信过去一两次不如意的经验,而再也不肯做新的尝试。他们嫉妒别人命好,怨叹自己命苦,更经常抱怨上苍的不公。

  有时,思考上的过度类化,也会带来错误的信念。人如果连番遭到不幸,屋漏偏逢连夜雨,就会使一个人做了过度的类化,产生消极的思想和态度。这在人际关系上特别明显,例如年轻人邀约女生出游,连续吃了闭门羹,信心不足的人就会产生过度类化,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而沮丧退缩起来。

  有些孩子,在家里所受赞美过多,初到学校,因为老师要照顾全班,未能给他足够的关爱,就觉得老师不喜欢他、同学对他不够友善。他做了过度类化,一直以为别人不喜欢他或排挤他,而造成初入学时的适应不良。父母或师长若不能及时予以协助,孩子将会因此而受到心理创伤。

  人因为解释事情错误,形成错误的观念或信念,再用它来处理生活与工作,就会产生失误和挫败,于是在精神生活上受到打击,在情绪上发生更多困扰。因此,人要懂得正确地解释生活的现实,从中获得正确的教训,心智才会健康。我对于如何解释生活现实,做以下建议:

  ·一个事件有很多构成因素,失败并非所有因素都做错了。所以要找出错误的真正原因,设法改进它。至于正确无误的部分,要看清它,保存它,为这些优点表示庆幸。

  ·不能专找自己的失败来评论自己的价值。其实人的成功生活经验,远比失败的经验多;要在成功中评价自己,在失败中改正错误。

  ·把事与人分开来。做错一件事,别人并不就看轻你;做对一件事,别人也未必就赞美你。对的和该做的就去做,不要等著别人喝采,更不要因为别人批评就犹豫不前。

  ·做清楚的思考。不要相信命运,要相信思考、创意和努力。要注意实践的过程,一一去克服困难;凡事不可妄下结论。

  我觉得精神生活的违常,是由于长期做错误的归因和解释所致;错误的信念一旦形成,就等于在你的大脑里,灌进了一套错误的程式,每天提供不实的讯息,干扰思考、情绪和精神生活,甚至令人当机。对此,不可不慎。

3心态即是生活的品质

  人不能执著于过去心、现在心或未来心,但也离不开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三者得到协调,才会大开智慧之门,才能回答生命的问题。

  人的心态牵动思考的运作,影响其著眼点、看法和情绪。能清楚了解心态为何物,就能把握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心态是心理运作时的倾向,有的人倾向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有的人倾向于当下的分析与判断,有的人倾向于未来的好奇、试探和期望。由于偏向各异,过去的生活经验不同,表现于生活的行为也就各不相同。

  佛学中明白指出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首先,过去心是指过去所受的教诲、训练、经验和种种遭遇,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正确也有不正确的,有愉快的也不有愉快的。如果你从心理档案中,直接调出这些资料,回应现实生活,这就是使用了过去心。就好的一面而言,你会是有教养,有文化气质,有是非羞耻之心;但它的缺点是食古不化,用固有的规范处理事务。

  过去的经验如果是沉痛的创伤、受到苛刻的教育,那么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就会受折腾而不愉快。精神疾病是把过去不当的教养和创伤,直接迁移来看现在的生活,而造成痛苦和优伤。例如优郁症的人,他一直带著批评性、苛责的心态来对待自己。

  活在过去的人,往往僵持于过去,食古不化,是百分之百的道学者,他们以古非今,以种种规范批评自己;发挥到极至,就会成为道德强迫症。一位年轻人,很担心自己的行为触犯了经典,每天批评自责,陷入痛苦和优愁。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令他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他时而批评这个社会邪恶和堕落,早上起来看报纸,社会风气令他担心和失望。反观自己的生活,觉得触犯戒律而懊悔,连正常的性生活都令他觉得猥亵。他说:

  “我实在活不下去了,这个社会令我绝望,对自己的罪恶感更绝望……”我听出他的问题,知道他只有过去心,缺乏现在心和未来心。

  “你用戒律批评、指责自己?”

  “我不能照戒律生活,所以罪恶感很重,觉得自惭形秽。”

  “你对于戒律的解释符合现实原则吗?是用你的智慧来解释它吗?”于是为他解释戒律不是拿来捆绑自己,而且拿来当作指引,保护自己免于错误。它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了了分明的般若自性。他顿了顿对我说:

  “可是每天我都觉得在犯罪,而自责到什么事也不能做。我没有智慧,真该死!我知道自己有问题,但跳不出来。”

  “戒律是要我们避免错误,勇于改正,而不是要我们自责罪过。须知戒与智慧不可分离;罪性本空,因果亦空。”

  于是我为他解释《中观论》中的空假中三观,要他了解以没有成见、偏见的空性之智慧(空),来觉察看生活中的现实(假),才能得到如理的实现(中),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调适之道(修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谘商,他从过去心的执著中,慢慢走了出来。

  其次,现在心是指当下的现实和分析。人若只有现在心,而失去过去心的种种经验,会变得缺乏生活经验,失去是非羞恶的能力,变得现实、缺乏责任和生活规范。现代人太重视现实,所以被声光色情所引诱,被功利和现实所左右。只怀现在心的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适当的该与不该的坚持。目前青少年流行著“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口头禅,正是偏向现在心的写照。

  这个时代的文化太讲现实,不讲公义和责任。对于羞耻、忏悔和道德感极度缺乏,于是偏差行为、犯罪和冷漠成为时代病。尤其在教养子女时,对于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摒除,是造成青少年迷失和犯罪的主要原因。

  有些人因为缺乏道德的使命,反而觉得生命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道德的教诲和生命的价值是分不开的;生活规范和纪律,也是生活所必须的。目前,我们社会所遭遇的问题是:青少年普遍缺乏生活的纪律,浪漫使他们变得脆弱;缺乏生活规范和坚持,则造成坚毅力的消失和挫折容忍力的匮乏。

  现在心强调的是现实、感性、功利与分析,它给我们开放的现实世界,但若偏执于现在心,则又流于功利和享乐,而疏于道德的责任与实践,这是现代人沮丧、脆弱、焦虑和空虚的根源。这个根本现象,表现在青少年身上,成为青少年的烦恼、彷徨和犯罪;表现于家庭,造成家庭功能的式微;表现于经济生活,则造成了潜在的不安和危机。

  太现实造成了心灵的绝望和苍白,造成短视的人生,反而看不出宽广的人生视野和价值。

  其三,未来心是指对生命未来的仰望,是一种好奇、欢喜和期待。它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给我们超越现实的遐思和憧憬;它让我们有理想,会作梦,仰望著一个全新的未来的视野。

  有了未来心,我们才会接触到极乐世界和天国;有了它,我们才会对现在负责。健康的未来心,来自童年的情绪经验。人如果在童年时期,有较多愉快、好奇、探索、温暖和支持的经验,获得较健全的爱和主动尝试的成功经验,较容易发展出充满希望的未来心,它引导一个人积极振作。

  弥勒菩萨代表著未来心,祂的全名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亦即将来要成佛,是通往未来的希望和微笑。因此,他笑容可掬,他大肚能容,他丰腴的两颊,显露著生活的自在、愉快和光明面。因为祂结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希望。

  不过,一个人若缺乏过去和现在心,而徒有未来心,又会是怎么样呢?那会变成空想,或者陷于沮丧的情绪。他的未来心缺乏过去和现在的良好基础,认为未来是可怕、没有保障的,于是陷入对未来的绝望。就我所见,在成长过程中受保护过多,缺乏生活经验,以及疏于管教的孩子,对未来的期许和响往较不带劲。

  对于未来空虚的人,既是苍茫的,也是沮丧无望的,从优郁症和自杀患者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愉快情绪经验极为缺乏。长期陷入无助、惧怕和不安之中的人,就会发展出对未来的绝望,对现实的沮丧和对过去的惧怕。

  “我没有明天,因为我没有希望。”这是无奈的座右铭,即使并未遭遇什么困难也会这么说。反之,一个抱著未来希望的人,即使陷入困境,也会奋斗努力,他们的座右铭是:“看!成功在望。”

  唐朝的德山禅师,精通《金刚经》,从四川挑著《青龙疏钞》,准备到中国南方找禅宗大师辩论。他在路上向一位老太太买点心吃,老太太问他:

  “你挑的是《青龙疏钞》,想必对《金刚经》研究甚深,我问你经义,答得出来,免费送你点心;答不出来,请到别处买点心。请问,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点的是什么心?”

  德山茫然不知怎么回答,只好饿著肚子,离开那儿。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公案。人不能执著于过去心、现在心或未来心,但也离不开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三者得到协调,才会大开智慧之门,才能回答生命的问题,才有点心可以吃的福报。而三者的协调,必须是超越的,是智慧的空性才能整合它。

  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是我们待人接物信念的来源,要契合它,超越它,但也离不开它,而正确的生活信念,也从这里看出端倪。

4对现实生活的觉察

  在生活经验中,影响观念多的,莫过于人际关系、文化与宗教。信念如果是正确的,则能给我们毅力,去实现目标,完成健全的心智成长。

  人从自己的遭遇中,不断搜集讯息,加以解读和归纳,形成信念,再用它来研判生活情境,认知周边的人际活动和发生的事件。如果信念不正确,那么往后的生活反应,也跟著出现问题。

  人觉得痛苦、适应困难和情绪困扰,往往是因为自己对生活现实的错误判断,所造成的惨痛结局。比如说,悲观的思考习惯,就是过去曾遭遇不幸事件的人,一直延用该次遭遇,类推到生活的每一层面,把每一件事都看成危险,而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或者产生受害、失败的惧怕和焦虑。不安和惧怕所带来的压力,会把一个人困住,失去主动尝试的勇气,更会抑制清楚的思考和创造力,于是消极的态度,使一个成为笼中物。

  在生活经验中,影响观念最多的,莫过于人际关系、文化与宗教。人际是自己和别人的互动,我们用过去得来的信念,解释现在的人际互动;如果信念是偏差的,则现在的人际互动也就发生问题。文化与宗教往往以集体潜意识的形态,深深地塑造人的意识观念。因此,迷信的宗教和特殊的文化意识,对一个人的心理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基本生活观念,对于当事人而言,是信以为真的,是不可改变的,他运用这个观念,去衡量种种事物,做为指引进退应对的准绳。无论正确或错误,都会抱著不放,以之为依归。所以《成唯识论》上说:

  “邪正等教理,

  证力于所取境,

  审决印持,

  由此异缘不能引转。”

  在大专学生之中,人际关系是主要心理困扰的来源。就社会青年而言,也不例外。依我的推估,社会上人际关系有困扰的人口殊多;它导致婚姻破裂、同事冲突、生活品质下降,最严重的是从人际关系中退却下来,成为失爱和孤独的焦虑状态。

  我常碰到孤独不安的年轻人,他们劈头第一句话是:“我的人际关系有了问题。”一位孤独者,会无助地叙述:我不晓得怎么跟别人交往,别人才会喜欢我。他把人际关系解释成要“得到别人喜欢”;于是在“讨好的行动”中,显得跟别人不能契合,从而产生挫折和人际惧怕。一位疑心病者,认为别人会出卖自己,所以很沮丧地退却下来,绝望地不再交朋友。

  一位年轻人来晤谈,他相信别人会不断地出卖他,所以不敢说真话,不愿意跟朋友亲密的来往。他成为一位孤独、没有友情的困扰者。在谈话中,陈述自己的经验:他原是一位热心的人,在同侪之中有说有笑。后来,同侪朋友对他有了怨言,甚至批评责骂他说了别人的坏话。他说:

  “我服务他们,说真话,并没有丝毫恶意,为什么他们会把我当成眼中钉,说我的不是?我对人真诚,说了真话,他们却出卖我。”

  “你说了什么真话?能否说得具体些?”

  “比如说,有一位同学打算跟某甲合作写研究报告,我告诉他有关某甲的缺点,没想到这话传开来,得罪了朋友,别人也跟著责备我。”

  “只为这件事情吗?或者还有类似的事件。”

  “就这么一件事情,已经弄得众叛亲离了。”

  “就因为这件事情,你就不敢再相信别人了?请注意,你用一次不愉快的经验,来推论所有的朋友都不可靠,你认为合理吗?固然不错,这一次经验给你的打击很大,但只这一次,就认为所有的人都不可靠,都不能接近,这样的推论科学吗?”

  “啊!是不科学,但我总认为如此。因为我很窘,很在意这个不愉快经验。虽然只这么一次!”

  “你认清了它只有一次,所以现在你要打破原有的推论,努力去粉碎它的不合理,要设法去证明它是错误的判断。”我停了停,看他正在沉思,接著问他:

  “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把错误的观念抛弃,试著跟大家来往,但要小心自己的说话。”

  于是,我们花了许多时间讨论人际沟通。我教给他人际互动的原则。最后,我要他归纳讨论的要点,他说:

  ·要相信绝大部分的人是善良的;不过,对于少数的例外,要用宽恕的心来看待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经营来的,不是自然得到的;经营的要领是给人关怀,给人协助,尊重对方,多了解体谅对方。人需要时间相处,要有机会接触才能建立人际关系。

  ·谈话的要领,要注意多著眼于事,少伤及人;多谈正务,少涉及闲话,这样就可以远离是非。

  ·多欣赏和赞美你的朋友,但必须真实,而非灌迷汤;不做人身的批评攻讦,但可私下做善意的规劝。

  最后,我建议他去参加一次人际互动的团体聚会,从中可以学习到较好的感受性,知道如何正确回应别人。在他离开时,我告诉他,“任何生活中发生的挫折,都是带给你智慧和成长的天使,要迎接它,理性思考它,不宜以偏盖全,做错误的推断和归因。”

  宗教与文化对人的观念,影响尤其深远。透过极权宗教的型式,用恐吓威胁的手段,强制信徒服从,如有违背将受天谴雷诛,这样的信仰方式,使人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人要行善是值得肯定的,但人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种信仰方式,容易造成道德强迫症。这使人每天生活在惧怕之中,惧怕自己不道德,惧怕被神祗处罚。这种现象是迷信,而非正信的宗教。

  有一次,一位大学生来找我晤谈。他怯生生地说,“老师!我有了宗教信仰,以为这可以解除我的空虚。但现在信仰却给我很大的恐惧。”我看他焦虑的眼神,缺乏精神力的仪态,大感惊讶。他说:

  “我得到祂的印心,将永远是祂的信徒,不能违背祂,离开祂。如果离开祂,就会受到天谴,不得好死。我越来越不喜欢这种信仰,知道祂违背常理,想脱离祂,但很怕祂会来找我报复。”

  “你想会吗?祂说的道理,连通过你理性思考的检验都有问题,你相信祂会报复你吗?”

  “我不是相信,但我会害怕。”

  “既然不相信它是真的,为何害怕!”

  “心里毛毛的。你能给我一点指导吗?”

  “我不可能给你什么,因为你已觉醒,只是还留有错误的信解,而影响你的心态,如此而已。建议你,当你在担心惧怕时,只要念著‘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免于受难!”

  于是,我教他念佛。告诉他这句话的意思:“归依无量光明的正等正觉,同时也是永远慈悲,能启发你步向幸福人生,看出人生价值的一尊佛。”他有了正信之后,渐渐卸下他的惧怕,努力学习当一位有智慧的觉者。

  信念如果是正确的,则能给我们毅力,去实现目标,完成健全的心智成长。信念若是错误的,它将带给人错误的执著,误导其人生走向歧途。所以,我们要注意检讨,要用般若智慧来觉照,人生才会有光明和幸福。

5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成功者不但会工作,也会休闲,更知道家庭之乐。喜欢自己的工作,以及多方面的生活,是最主要的关键。

  人要维持生计就得工作。工作能使生活充实、有意义、有价值;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恰当的说,工作即是生活。

  当工作过度投入,脱离生活常轨,而成为工作狂时,生活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反之,生活于享乐,或者浑浑噩噩过日子,不肯从工作中体验成就感的人,也会变得精神空虚,造成心理困扰。

  于是,过度辛勤的工作狂,不知道休闲,不懂得放松,没有心情享受家庭之乐。他看起来孜孜不倦,急急忙忙,情绪总是急躁或冷漠。这些人容易失掉创意,事业不易有好的发展,其身心健康亦大受影响。抱持这种态度的人,大都是A型性格的人(tape.A personality)。他们极端苦干,把家庭生活完全抹煞。他们即使早年成功,但往后则缺乏创意,精神力不继,不免步上挫败之路。

  工作狂的性情急,情绪浮躁,自我中心强,难得接受别人的建议。他不容易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想法,所以得不到爱与支持,往往是一个冷漠的人。由于长期不眠不休,强迫自己工作和追求,因此显得匆忙、敌意和不耐烦。他牺牲了生活情趣,缺乏生活的快乐。如果你有了这种工作态度,必须设法改正,要学习从容、幽默和友善,在生活中培养情趣,并注意培养欣赏别人和支持别人的雅兴。

  与工作狂相对的是游手好闲的人,他们不爱工作,拈轻怕重,耽于享乐。他们为自己的不情愿工作,提出辩护说:生活应该是快乐的,辛苦的工作,何苦来哉。这些人即使谋得一职,也会敷衍塞责,不肯投入。平时表现唯唯诺诺,不肯用心工作。我看过许多这种人,他们按章办事,准时上班,准时下班,目的就是讨一碗饭吃。在一般机构里,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不但对该机构有害,对自己一样有损。

  拈轻怕重者或许会说,“我的家庭和嗜好,比工作更能给我满足。”实际上这些人性情未必高雅,待人未必慈悲,生活也未必真有情趣。他们往往意志消沉,家庭生活也受到负面影响。因为,他对家人也抱著同样不负责的态度。

  拈轻怕重的生活信念,对于精神生活有害。那些工作不力,平时有亏职守的人,特别容易消沉和失眠。有时为了躲避无聊,只好沉迷于声色之娱或赌博。他们生活在堕落之中,却安慰自己乐在生活;陷入消沉的泥淖,却强作欢颜说不必把人生看得太严肃。

  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在富裕社会中长大,习惯于安逸,不习惯于辛苦。可是现实摆在眼前:生活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必须承担责任,更要辛勤付出,然后才能享有丰富的人生。现实的挑战和拈轻怕重的习性,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

  这两种信念或态度,对于精神生活,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才正确?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查尔斯·加菲尔(Charles Garfield)曾研究过一千多位各行各业成就非凡的人,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特质,兹归纳如下:

  ·懂得过多方面发展的生活:虽然他们努力工作,但不会被工作绑住,知道如何轻松,重视家庭生活,与朋友交往。

  ·喜欢自己的工作:选择喜欢的工作,较能发挥自己的天赋长才;但工作未必全是喜欢的,你必须去调适它。

  ·投注于工作:凡事要做准备,预先想好怎么做,就能得心应手。工作的态度是专心做好它,但不以十全十美来苛求自己。

  ·肯冒险:只求安全,惧于冒险一试的人,很难突破事业的僵局。冒险时,要想像可能的最坏情形,问自己怎么办?受得了吗?受得了就去做。

  ·不低估自己:专注于自己的感觉、能力和企图,并培养信心。

  ·要与自己竞赛,不与他人竞赛:能结合更多的人,群策群力,才能够超越过去的成就。

  以上成功者的共同特质,表现出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这六项特质既包含了工作,也兼融了生活。成功者不但会工作,也会休闲,更知道家庭之乐。他们喜欢工作,努力工作,但却不会苛求自己。他们肯冒险,但一定先想想自己是否吃得消。他们与人合作,以超越局限,而不是为了竞争,弄得精疲力竭。在这些生活与工作的信念中,喜欢自己的工作,以及多方面的生活,是最主要的关键。

  喜欢自己的工作,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事。生涯有困扰的人常问道:“怎么找工作?”我总是告诉他:“要依自己的兴趣、能力、环境与现实,去找工作,去发展未来。”有一次,一位年轻人问我:

  “我知道这些原则。不过,我喜欢的工作,不是不缺人就是自己资格不符。能找到的工作,又都不是所喜欢的。这怎么办?“

  “你喜欢什么工作?”

  “我喜欢当公务员。”

  “为什么喜欢?”

  “因为公务员工作安定,比较有保障。我不喜欢复杂沉重的工作,也不想发财出人头地,当公务员比较单纯。”这位年轻人所喜欢的是安定、有保障和简单的工作。事实上,他没有认清,公务员每天要处理大众的事,并不如他所想像的安定和简单。我了解到,他没有认清工作是要付出;更没有领会到,只有付出,看到成果,才有成就感。显然,像他这样消极的个性,往后也不容易尝到工作的成就和喜乐感。即使真的当了公务员,也不会是尽责、有创意,能为社会服务的人。我接著说:

  “那么,喜欢当公务员,就好好去考高普考吧!”

  “我考不上。”他无奈地笑一笑。

  “那么你会什么,就先去找你会做的事。”我举一些不需要特别专长的工作,如商店的售货员、送货员等等。他顿了顿,告诉我说:

  “这些工作我不喜欢。”

  喜欢某种工作是一种奢望,而是真正能把它做好的冲动和企图心,这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这位年轻人所想的工作,只是一种消极心态的投射,他并非真正喜欢当公务员。

  工作是一种现实,它不可能尽如人意。因此对工作要有一个信念:认清自己工作的价值,投以热忱,从中学习成长,就会有成就感。这才能够把工作和生活融合起来,形成积极的态度,过实现的生活。也只有这样,事业才会成功,生活才觉得丰足欢喜。

  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就得设法去喜欢它,只有喜欢才令你心甘情愿,工作才会带劲,生活才觉得幸福。一位建筑工对我说:“喜欢也要工作,不喜欢也要工作,为什么要抱著不喜欢的心情上工呢?你看,我白天在工作中有说有笑,回家则与家人共享天伦乐,然后我享受一夜酥甜的睡眠。这已让我得到满足,并得到阿弥陀佛的嘉许。”

  工作是无分轩轾的,有人做管理的工作,有人做技术性的工作;有人劳心,有人劳力;有人出资,有人出力。这社会有偌多的工作机会,无论你投入什么工作,要努力去做,要学会从工作中看到价值和欢喜。工作必然是艰辛的,但辛苦之后,可要用欢喜的态度去生活,去领略生活的无尽意义。

6信念左右命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信念,它就像电脑里的软体,在处理我们日常生活的讯息,它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抱持一套基本信念,它就是唯识论所说的胜解。

  它衍生成价值判断的依据,以及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比如人一旦相信别人随时会伤害自己,那么冷漠、防卫、敌意和操纵等行为,就会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情绪上的不安和焦虑,自然浮现出来。反之,则表现出爱与温和的态度。

  人总是用自己的信念,去处理生活。如果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是从外头追求来的,是从别人的肯定中表现出来的,这个人就有了外控的行为。反之,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是来自内在的肯定,那是内控型的人。前者喜欢往外追逐,后者乐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前者期望博得别人的喝采,容易跟著别人走;后者则倾向自己的肯定,容易自以为是,孤芳自赏。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些人的基本生活态度是操纵,他喜欢演控制戏,用各种心机和手段,来博取别人的信任、肯定、同情和支持,他不能自得其乐。有些人则表现出实现的态度,他们把人和生活当成目的,也能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受,他能体验当下生活的现实性,无需做虚伪的操控和掩饰。

  有些人的基本生活态度是对立,发展成敌意,以利害关系来评断彼此的互动。有些人则从爱出发,乐于支持别人,与人分享欢喜,能在生活之中体验真实的生活。疏离和爱两种胜解,在生活上有很大的分野。有什么样的胜解,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感受,它影响人生殊大。《成唯识论》上说:

  “云何胜解?

  于决定境,

  印持为性,

  不可引转为业。”

  胜解是什么,行动和心境就会是什么;碰到任何情境,如果胜解没有变,他的行为和情绪状况(二者都是业)也大抵不变。

  一位优心忡忡,来自乡下的中年男子,对我谈起他的困扰。他说,他们的宗族祖坟,每年依房序轮流扫墓祭拜,今年轮到他们扫墓祭祖。未料,另一房子孙已经偷偷抢先扫了墓,祭拜完竣。“为此,我非常优心,据说,祖墓被偷拜了,就会有霉运,就会衰落。”看他优心的样子,令我感到意外,想著这样一件事,竟能引起心理恐慌。在听完他的倾诉之后,我说:

  “你认为你们的祖先会很小气吗?只保佑扫墓的人,不保佑没有扫墓的子孙吗?”

  “大概不是吧,据我所知他们生前都是公平的。”

  “好,那就不用担心了。请你再想想,如果你的祖先有知,在你还没去扫墓之前有人先去扫墓,帮它打扫得干干净净,抢著尽孝道,你认为那是坏事吗?”

  “应该不是。可是我有霉运呀!”

  “什么霉运?你的祖先会处罚你准时扫墓?或者因为另一房的人抢先去扫墓而处罚你?你的祖先是专找子孙麻烦的吗?”

  “应该不是这样吧!”他茫然地松动原先的想法。

  “那么应该是怎么样才合理?为什么要扫墓。”

  “我想是为了慎终追远,为了不数典忘祖,尽一点后代子孙的孝道吧!”

  “那么你的族人先去扫了墓,有什么不好?”

  “他抢了头功,我心里不安。”

  “那是你的想法,而这个想法跟扫墓的目的并不相干,不能把它们混在一起。你何不换个想法:‘啊!我祖先真有福气,后代子孙争著要孝顺他们,为他们扫墓祭拜。’”

  “老师!你是说这事情不会造成霉运?”

  “既然它是好事,何来霉运!”

  “他们抢著先去扫墓祭拜,居心不良,不是吗?”

  “那是他们的事,由他们来承担。你要从你的善良去看这件事,一切都会变得光明,变得欢喜。”他坦然松了一口气。

  乡下有许多生活上的禁忌,原先只是因时制宜的规范。日子久了,变成了一种危言耸听的大忌讳,于是造成恐惧和焦虑。有时,这些禁忌会衍生更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障碍,使理性的思考遭到严重压抑。佛陀在《阿含经》中所谓戒禁取见,所指的就是这类障碍理性思考的观念。

  胜解必须建立在般若自性上,要用理性来觉察和观照,要用正见去看人与事,才不会迷失,做了错误的判断,造成烦恼和痛苦。正确的信念,就是觉观的态度,它让我们保持了分明,不沦陷于无明。唐朝的神会大师说:

  “知之一学,

  众妙一门。”

  胜解要建立在智慧的觉察与观照上,而不是建立在囫囵吞枣,穿凿附会上。事业碰到难题,要检讨原因,设法改善,而不是归因于风水和运气。身体有疾病,要了解原因,治疗病症,改正生活作息,调整饮食习惯,这才是正确的胜解。

  胜解的基本信念,如果建立在“知之一字”,就能解决问题,累积正确的经验,从而发展智慧。生活就朝著光明面发展,思考自然清楚,对种种挑战的回应能力亦随之提高,这就叫佛日增辉,就能福慧增长,因为福报与智慧分不开。

  惧怕的情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但是如果惧怕和自我防卫,成为生活的主要信念,那么紧张、敌意和焦虑,将充斥你的心灵世界,你的想法和行动,会变得痛苦、退却和悲观,甚至产生不健康的人生。如果你认清人生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这一段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那么你会放下惧怕,改用迎接的态度生活,喜乐和充实感也就增加。所以说:

  “惧怕一字,

  众恶之源。”

  当惧怕控制了人的心理世界,一切生活事件都变得紧张焦虑,这不但压抑了创意,同时也是心理疾病的肇因。佛洛伊德说:惧怕是世界的门——人若惧怕就会把门关上,而退缩在自己的碉堡里;若勇于了解、尝试和实现,美丽的世界就在眼前。

  人越是惧怕,越怀抱敌意、自私和自我中心,则碰到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焦虑,心理失常,判断错误。越是看清现实,越能把想像力用在了解事物和创意的实现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胜解,它就像电脑里的软体,在处理我们日常生活的讯息,它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郑石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郑石岩教授)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十章 无住的生活艺术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九章 禅悟的历程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五章 直观的智慧与自在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四章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症状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自序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