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郑石岩教授:悟·看出希望来 第七章 高洁的性情


   日期:2022/10/9 11: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悟·看出希望来

郑石岩

第七章 高洁的性情   

  掌声响起的舞台上,

  多少英雄豪情,

  在落幕的清冷中

  化作苍白的呻吟。

  喝采的艳羡,

  百千得意辞色,

  在深夜寂静孤灯下

  竟拼凑不出自己是谁,

  蓦然,

  远山寒寺的钟声,

  捎来消息:

  希望毕竟在你的慧眼里。

  情感是孕育个人精神生活的素材,它不但表现于情爱、伦理、国家和宗教,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影响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斯许和自我观念。前者影响著个人待人处世的态度,后者则与个人的内在性情息息相关。情感是生活的主体,它一旦有了障碍,有了执著,有了挫折或压抑,就会扭曲正常的运作,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判断、思考和人际关系。这种有障碍的情感,佛门称做“有念”或“妄念”,而把纯真的情感称为“无念”,禅家说: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人只有在情感上表现得真诚纯洁,透过醒觉的力量去实现它,才能在生活上感受到愉快,这就是性情的希望。

  通常我们把性情解释为“人的禀赋和气质”,或者说性情包含了先天的脾性和情感。性情是个人精神生活的特质,高洁的性情就是幸福生活。它决定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观感,对世事的态度,同时也决定了自己适应能力的水准。性情好,心理就健康,思考就清醒,社会适应能力跟著提高,而心情上也显得自在恬适。因此,性情的陶冶和提升是修禅学佛的得要功课。它当然也是实现成功的人生所必须的努力。

  性情的核心就是情感,人若能在情感生活中看出希望,有著良好的出路和表现,必然走向幸福的坦途。兹将提升性情的方法,讨论如次。

一、从个性中流露真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是指个人人格的特性。它是个人先天的脾性加上生活经验的产物。你的生活,你的人生,都离不开个性。因此要用自己的个性来实现人生,把优点实现出来,把缺点加以克服。这就是你的希望,也是你的成功。

  你一定要觉察自己的个性。你知道自己脾气急躁,就得凡事预作准备,多给自己一点从容的时间。你知道自己容易心情不好,有优郁的倾向,就得学习恬淡,善于调整生活,多作运动和艺术欣赏。性急的人只要稍加陶冶,可以把它转门类为工作和事业的朝气和斗志;优郁的人,却在调整之后,发挥了敏锐和审慎的特性,成为工作和事业的助力。你的个性之中,任何一种特质,都具有优点和缺点,关键就在于认清它,接纳它,发挥它,克服它。这就是你性情的希望。它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也决定是否能在凡尘中实现“觉而有情”的菩萨道。唐朝神秀禅师说: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

  舍父逃走。”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起责任,去实现潜能,开创生活;而不是逃避自己,或者拿自己的缺陷当藉口,让自己有了堕落的机会。

  许多人常以“我个性懒散”来拒绝规律的作息,因“我的个性不愿逢迎别人”而藉口逃避社交活动。诸如此类都不是真正对自己个性有所醒觉,因为他没有兴起积极光明的正念,去转识成智,提升自己,把自己的潜能实现出来。请注意,个性的醒觉,必须透过积极思想去发挥。《六祖坛经》上说:

  “正来烦恼除。”

  当人能以积极思想照亮自己的个性时,便能发挥优点,把个性中的优点实现出来,性情也就活泼开朗起来。也许你很外向,当然可以选择一个需要外向能力的工作,好发挥你的潜能。但你也同时要学习冷静和缄默,因为这些能力是你所必须的。也许你个性内向,应该找一份无需在大众面前周旋,或处理公共关系的工作,但是你也要试著跟自己的亲友保持来往,培养友谊和亲密感。

  无论你的个性如何,你永远需要温暖和安全;需要被关爱和尊重,更需要去敬爱别人。因此,如果自己在这些方面溃败下来,个人的统整和社会化就发生困难。性情也就有了障碍。特别是当一个人感到孤独、被遗弃、没有价值和意义时,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有了问题,个性的舒展和觉醒便发生困扰。因此,为了拓展并发挥自己的个性,必须实践以下禅家的告诫:

  ·要真诚对待自己,所谓“老实修行”,无须为了博得别人赞美,或与人一较长短,而违背自己的本质。你就是你,应该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体能,听自己的真心话,做自己该做的人,必然有崇高的性情。

  ·肯对自己负起责任,用毅力去实践所订的目标。只有肯承担失败,愿意在失败中寻求教训的人,心智才能不断成长,性情也跟著开朗积极起来。

  ·行善能帮助你肯定自己的价值,透过助人、忍耐、恬淡等实践伦理,感受到丰富的人生意义,这让你显露仁慈的性情。

  ·人的个性专属于自己,但必须与家人、朋友、国家社会发生相属的互动关系,这才不致孤立寂寞。你要关心自己,也要同时关心别人;能肯定自己,也要肯定别人;能自爱,也能爱人,这就是“同体大悲”的性情。

  人类文明建立在个性差异的互补上;个性不同,展现的性情不同,所以我们才学会互相敬爱和彼此尊重。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独特的,是不能相互比较的,都具纯真之美。所以,禅家说:

  “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

  你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穷而自卑,不能因为没有高人一等的地位而否定自己的价值,你的价值正是你自己所表现的性情。当你能看出这个原委时,你已经“见性”了。所以,个性急的人是好的,徐缓的人也是好的;外向的人是可贵的,内向的人一样可贵;爱参与公共事物,领导群众的人值得尊敬;服从别人领导,恪守本分的人,同样值得尊敬。这就是“率性”之道。

  个性彼此不同,却是构成文明社会的互补因素,你一定要珍惜你自己。人的迷失是因为想逃避自己,刻意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而压抑了自己的特质。然而,自己的特质,却是活泼现成的自己,无相禅师说:

  “活鱍鱍平常自在。”

  人只有醒觉到自己一切现成的本质,如如自在的生活,不逃避,不虚伪,不跟别人比较,不作攀缘,则潜藏在自心中的创造力,自然能流露在生活之中,化作成功和幸福,同时孕育了自在的性情,这正是性情的希望。

  人要活在纯真的个性里头,才有光明的豪气,若活在虚假的个性里,便不免造作,矫俗干名,流于迷失了。什么是纯真的个性呢?简单的说,自己的根性因缘便是。人若能依自己的本质和条件,率真的生活,一切显得自然顺逐,心理压力就减少,自己的能力也比较能得到实现,性情就好起来。反之,若以情绪化的态度处世,以物欲做为抉择的依据,以强烈的防卫机制待人,那就是虚假的个性了。虚假的的个性是“有为法”,是一种虚妄。人最忌讳穿著戏袍,而以为那袍子就是自己,那就注定迷失自己的真性而看不出希望,孕育不了高洁的性情。

二、透过思想创造心情

  一般人都以为思想和情感是互不相干的,但事实上,两者是交互影响的。在思想的运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足以左右思想的正确性、对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判断。一个有敌意的人,常把别人的言行,误解为别有心机;把别人的意见,视为对自己的刁难;把社会上的种种活动,作扩大的消极性解释。当然,情绪不稳定的人,在心情好的时候,思想比较乐观积极,在心情欠佳的时候,思想就显得消极起来。他们在积极与消极之间所做的决定,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情感一旦扭曲了思想的运作,则所得到的结论,必然偏离常道。禅家总爱说:

  “平常心是道。”

  当自己的思考,不会被平静的情感所左右,不被贪、嗔、痴、慢、疑困惑的时候,便是平常心。有一位年轻朋友告诉我说,不久前她结识一位男友,但她发现男友的心情好像起伏不定,心情好的时候是一种说词,心情坏时,便告诉她,不要对他存有指望。她很同情他的遭遇,所以爱他。她问我可否跟男友深交,进而谈婚嫁。我实在不能替她做任何决定。只能告诉她:“情绪确实在影响一个人的思考和决定。你同情男友而产生的情感,必然影响著你对男友的正确认识和婚姻的抉择。同情和结婚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但在不平静的心情下,会混淆不清,判断就有困难。你若确实爱他,就必须培养互爱的情感,那才是‘觉·有情’的爱。”

  当然,思想也在干扰情感,一个崇信大乘佛法的人,必然发展出大慈大悲的襟怀。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人,必有关爱和助人的好心肠;思想刻板的人,必然展现不出热心的风采。思想活泼的人,很容易欣赏到春风般的幽默与情趣。思想和情感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因此,思想上的改变,可以变化性情,以下我们讨论从思想中孕育高洁性情的方法。

  首先,你必须把思想的空间打开,不要囿于成见。因为成见破坏了新奇的性情,阻碍了发现新知的喜悦。有一位先生,心情老是被阴阳五行的观念弄得心神不安,一点也不自在。他知道的禁忌越多,内心的不安和束缚也就越多,他是我看到过,最依赖风水、命理、择日和趋吉避凶的人。他甚至每天要卜一次卦,好决定一天的运道。每天他想的只有得失和吉凶,只有趋与避的选择。他的思想简单化到刻板的程度,这不但导致创意的萎缩,连情感生活也被不安和焦虑腐蚀了。

  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我知道那天不能去看病人,因为那会冲煞,但朋友大伙儿决定,下午一起去探望医院里的老朋友。这是人情之常,我不得不答应,于是当天上午,我便开始担心,焦虑不安起来。像这样该怎么办?你信不信这些?”

  我告诉他说,“不是信,也不是不信,而是要打开正信的智慧;你要用慈悲心去关爱你的老朋友。这时心中只有慈悲之情,而无得失之心,只有人间的正信慈悲,没有邪妄惧怕的念头。”当一个人的思想,完全被一种学说、臆测或宗教的神秘性束缚时,思想的空间荡然无存,高洁的情坏和人性之美也就失去了。

  迷信,这种心理现象,并不只存在于宗教。人若执迷在某一学说或理论,也是迷信。我们都认为科学的证验是最理性,最客观的东西。但是,如果一味只有相信科学,而不去接触艺术、哲学和宗教,那么拿唯一的科学证验去看人生,去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是以管窥天,又陷入迷信的窠臼之中,佛家所说的大乘圆教之宗旨就是:

  “圆觉。”

  圆代表宽广,代表自由的空性与生命的实现;觉代表著身心中澄澈的情感、智慧和觉醒。能实践圆觉就没有成见、偏见和迷信。这使我们真正感到解脱,而绽放出光明的智慧和丰硕的福报。没有障碍的思考,就能产生百千风情,这也是禅门的心传大教。禅门的教旨是:

  “一法不生,

  万水千山。”

  人的高洁性情和活泼的生活情趣,是思想从成见和刻板中解脱出来的结果。请注意!你所学到的任何知识和理论,都会反过来堵塞你的思想,遮断你自由活泼的性情。

  其次,透过想像的神驰,也能孕育好性情。比如说,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走出家里的阳台,专注地整理一些盆栽,或者买些花材回来插花,都能引发你想像的神驰,而涤净你的情绪活动。你紧张的时候,可以泡个温水澡,哼著歌,神驰在逍遥的经验里。佛家把想像的神驰,解释为观,当别人侵犯你的时候,你要想到对方的无知和不成熟,心里产生了同情他的念头,性情自然沉稳下来。多年前,有一位长辈给我一次难堪又委屈的强烈指责,我非常难过,当晚我读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的《四念处》恍然大悟:“众生嗔怒是苦,要可怜他,原谅他,就是慈悲观。”就这样,性情也就转变了。现在,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立法委员或市议员的问政态度,几近对个人的羞辱。在此,我建议政府官员,要用慈悲观来调整自心的平静,才能冷静思考,为国家社会尽最大的努力。

  思想牵动著情感,你觉得对方很可恶,情绪就激动起来,性情暴躁起来。你所想的正是你表现出来的性情。反之,你的性情也在干扰你的思想。当你愤怒时必然口不择言,把话说尽了,把事情做绝了,这都是我们所要警惕的。《四念处》上说:

  “正观明白。”

  只有透过正确的思想去观想思考种种困局,才能从许多纷乱和优虑的心情中解脱出来,“横破生死,转成定心”,把一切横困的障碍,转为平净,那就是“正观明白”。

  其三,要从狭隘的思想框框中超越出来。人免不了有许多独有的偏狭思想,往往使你的性情变得僵硬不活泼。比如说,有人认为孩子应该完全顺从父母亲的决定,不容许孩子作决定的空间,结果亲子之间经常起冲突。有人认为学音乐和美术会影响子女的功课,所以不让他们多方面尝试,孩子多才多艺的发展机会被剥夺,家庭也显露不出好气氛。请注意,往往我们自以为很对方的想法,正巧把许多开展性情的良机给抹煞。

  最后是艺术之美,可以引发遐思和美感,它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法。我们可以从绘画的观赏中神驰魂游;可以在诗词的意境中,感动五内;可以在音乐的陶浸中,得到忘我的遐思;可以在舞蹈中,投射出内在的情感;更可以在歌咏中抒发自己的心情。艺术是人类最直接,最切近真实思想与性情的表达,也正因为如此,它对于改变思想和陶冶性情最能达到直接的共鸣。

  你不妨倾听一段梵呗,你会发现那美妙的宗教气氛即刻袭上心头,而有了安详护佑之感。基督徒听听圣乐,也会发觉,它正引导人走近神的堂殿,而闻到平安和信心的气息。

  思想和心情是分不开的。人如果一心想博得别人的同情,眼泪自然流泄出来,而振作不起来的软弱无力,即刻袭击他的心窝,带来悲情。如果自己决定要保持坚强,努力克服眼前的困境,勇于承担它,那么你的性情,会因为挫折而变得更有锐气。唐朝药山禅师说:

 “灼然一切处,

  光明灿烂去。”

  人只有肯用自己的思想,动一下积极的念头,无论你遭遇到什么失败,一定能振作起来;那时强韧沉稳的性情,会化为智慧和力量,帮助你解决问题。有一位年轻人告诉我,他对前途已经绝望,责怪自己学历不如人,健康状况不佳,没有经济基础,所以万念俱灰。从他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的百般无奈,和对前途的茫然。于是我对他说:

  “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继续受苦下去,你尽可以维持你的消极思想。如果你想改变一下自己,那么学历低可能多读书,或念夜间部来补救。健康不佳,可以训练和从生活作息中改变自己。经济情况不好,可以工作赚钱,积少成多。你的难题是自己想像出来的,要想转败为胜,必须从想像开始。你想像自己办得到,有信心,从近及远,努力去积小胜成大胜,诚心想办的都能办得到。”俗语说,心想事成,只要你有光明的一念,你想成就什么就能成就什么,《楞严经》观音圆通章里说,“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而得大涅槃。”

  思想改变性情,性情发动为生活的态度,成就一切生活和事业,最后扩而充之,而为大乘菩萨的慈悲心,这就是圆满的人生,人类性情的希望就在其中了。

三、在人际间培养温情

  人际的互动是情感生活的网路;我们可以把人际关系弄成冲突、憎恨、对立、疏离和仇视,活得冷酷,活得一点也不温暖;当然也可以彼此友爱、互助、信赖和关心,让自己过得温暖而有尊严。很明显的,两者之中我们一定会选择后者。然而,这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偌多的暴行和冷漠的行为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怨偶和破碎的家庭呢?我深信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个人的生活,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健康之外,可以说就是人际关系的活动。我们从人际之间感受到幸福,得到被重视和安全感,从而获得情感生活的满足。人际生活的情感,给予我们的快乐、意义和价值,就是温情。

  一般人都有受重视的需要,这是很自然的情感表现。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自己的重要性,情感就会失去希望,失去温暖和安全感。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赞美,必然自暴自弃,从顽劣到仇视,由冷漠到攻击,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精神病学家指出,“许多人由于不能在生活中获得别人的肯定,因而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求,这就是精神失常了。”

  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精神生活的动力是情感而不是理性,情感如果得不到希望的阳光,是不可能沃出丰硕的理性的。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是被肯定,被关爱,被重视。因此,情感生活的希望是互敬、互爱和互相肯定。佛家告诉我们,人类所以能相互感到温暖和谐的主要途径是:

  “爱语。”

  这是指一个人能从语言中表达敬重他人的美德,它能带来幸福和最美好的温情。有一位太太在茶馀钣后的闲聊中,要先生指教她应改进的缺失。先生说,“让我想想,明天再告诉你”。第二天,先生却送给她一个礼物,上面附著一张精致的卡片,写著“我对你很满意,我就是喜欢你现在这样。”太太在看到卡片时,高兴得无以言喻。

  现代人习惯性急,恨不得把家人的缺点或别人的过错,一口气全部指正出来,结果总是弄巧成拙,把情感破坏了。人最需要的是自尊,如果不懂得维护别人的自尊,在情感上必然遭遇难题。

  其实,在企业管理或官僚体系中,人际情感是决定经营成效最重要的因素。有些行政主管,不停地催促部属,好像每天都在赶工一样,把部属视为完全被动的机械,到头来,人际情感荡然无存。他们不但心急,求功心切,更严重的是求好心切,不时在批评指责部属,更把过错推给属下,在责难与批评中,部属们和自尊严重受损。最后高手纷纷求去,企业机构留不住人才,也开拓不了新局。请注意,佛门的爱语就是温暖的情感,它的实践方式是:

  “对别人表示真诚而慷慨地赞美和鼓励。”

  这不只是你平常家居的真理,也是你广结人缘,结合人才智慧,发挥创造力的契机。

  在教育子女方面,也要把温情放在首位。父母懂得赞美孩子,维护子女的自尊,教导的机会才真正出现。老师能考虑学生的自尊,学生才有自爱自重的心意。在指正之前必须建立温情;在训练教导之先,必须先培养温情。而温情的重心就在呵护自尊。

  培养温情的第二个方式是关怀。关怀不是记著就算了,而是要为别人做点事。关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慈悲。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A·Adler)曾说过,“一个不关心别人的人,将在有生之年遭遇大难,并将大大伤害别人,也就是这种人,才导致人类种种的灾难。”佛家一再强调慈悲心的重要,因为它是人类温情的来源,也是同胞爱和人类幸福生活之所系。佛经上对慈悲的解释是:

  “给予别人快乐,分担别人的悲苦。”

  你若想创造人际之间的温情,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开拓一条坦途,就必须懂得为别人做点事。为别人做点事有时只是举手之劳,例如让坐老弱妇孺就是关怀别人,给别人一点安慰或协助也是关怀。把关怀别人这种美德培养起来,你的情感开始绽放著希望,它会化为热心,表露在你的工作和事业上。你的同事和部属,得到你的关爱。所以乐意跟你共事。在事业上,由于你的产品和服务,充满著对顾客的方便与关怀,所以业绩也就提升。

  人生最忌讳的事是漠不关心。夫妻之间的冷漠,会导致情感的解体,父母对子女关怀不足,彼此也就渐渐疏离。离家逃学的孩子,往往是得不到关怀所致。所以人际之间,若不能透过相互关怀来培育温暖,那么冰冷的心,怎能温暖自己的幸福呢?

  我小的时候,有一年中秋节,家里穷得连买月饼的钱也没有,母亲用蕃薯做成一个个的圆饼,上头点上一个红点。我们觉得它很美,它比邻居孩子们吃买来的月饼,一点也不逊色,母亲对我们的关怀,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和信心。

  关怀不是一种支配,而是要切合对方的需要。你必须了解,人际之间最普遍的需要是让人感到自己重要。只要你能从这里出发,就知道如何给别人信心和尊严,如何关怀别人的生活,体贴别人的处境。佛家告诉我们,只有对无量众生,施以四种关怀,才能成就一切福德和功德,表现出性情的希望。它就是:

  “与众生乐,

   拔众生若,

   喜见他欢喜,

   对他无憎无爱(不支配和占有)。”

  这四种关怀,又称为慈、悲、喜、舍。透过它,人际的圆满与温暖才真正建立起来。

四、在肯定中绽放豪情

  每个人都有一份独有的情感,表现出个人肯定性的本质。肯定性好的人,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能够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内心的矛盾和困扰也比较少,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相反的,肯定性差的人,他们经常否定自己的真情,压抑自己的感受,而生活的豪情也就被郁郁寡欢所取代。

  有些人,在情感上显得很拘泥,很害羞,总是隐藏著感情。别人赞美他时,羞于接受。别人对他做不情之时,碍于情面,不敢婉拒。当他需要别人协助时,又因为担心别人拒绝而不敢请求。自己有意见,却又敢说出来。这种现象称为肯定性薄弱。他们的特质是退却,优柔寡断,心理经常快乐不起来,因为心中充满了压抑。这种不愉快的情感生活,就佛家而言就是:

  “不自在。”

  什么叫自在,什么叫不自在呢?人若能坦然接纳自己,就没有什么好逃避,没有什么顾忌,一切坦然活泼,一种自性的豪情也就流露出来,我们称这种豪情叫自在。反之,若压抑逃避,畏首畏尾,就是不自在。

  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处世待人的态度。自我中心太强,就有著傲慢与气势凌人的态度。它破坏人际关系,减损社会生活的资源,不但在沟通上发生困难,每天惹来的纷争,足以让人不得安宁。

  强烈的抨击别人,或不分青红皂白,存心贬抑别人,以逞其自我满足,是侵略性的一般现象。在我们的社会里,两部汽车擦撞时,最常见到的现象是彼此先来一顿怒骂,面红耳赤地互相指责,等著由第三者或交通警察过来处理。他们宁可相互叫骂,而不愿冷静下来,和气商量解决之道。嗔怒侵略性的产物。犯嗔毒的人,不但以唇枪舌剑伤人,也容易以暴力戕害袍泽。它是人类种种冲突的根源,也是破坏和谐与幸福的原因。所以禅家说:

  “嗔是心中火,

  能烧功德林。”

  愤怒的时候,人们除了激动的情绪,无法控制的冲动之外,似乎没有理性,没有关爱,没有留给别人尊严的机会。这时情绪变得凶暴。情感的希望已不复存在。

  反之,人们若能接纳自己的自我,又能维护别人的尊严时,一种平等情感交流于焉诞生。彼此在交流中,看到情感的希望~~一种纯真持平的肯定性就绽放开来。禅家对人类情感交流的告诫是:

  “平直心,

  如水常流通。”

  你必须不急不躁的表示自己的意见;说真话,不打诳语,不压抑自己。这可以使自己内在心灵上,维持清醒和平静。禅门不鼓励人们多话,但却要人说真话,而且是“时而后言,人不压其言,乐而后笑,人不压其笑”。这样,才能在缄默中道尽千言万语,在平淡真诚中,表达完整的意见。太多的语言未必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完全的压抑更是自我否定的绝路。人若想在人际之间,透过肯定性,培养自己的豪情,让生活显得庄重,就必须注意以下的原则。

  首先,态度要诚恳庄重,目光相遇时不必闪躲。体态自然平稳,表情保持自然,不可在悲哀或严肃时面露微笑,而卑恭屈膝之情须避免。语言务必肯定,语调必须适中,所谓“安心自在”,正是性情的道场。

  其次,要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无需压抑自己的感受,该赞美时,就及时赞美,无需压抑,错过时间,便流失了温情。另一方面,要维持别人的尊严,当别人对不住自己时,则要避免给人难堪。经上说:“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只有清醒的人才有自由的情感。

  其三,处理别人对自己的侵犯,在沟通上,只须真诚说出自己的感受,说明事情对自己的影响,不要贬抑别人的自尊,批评他人的品格。

  其四,你有你的情感和思想,你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因此,无需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你要根据自己的根性因缘生活才对。

  人唯有能自我肯定才可能维护完整的本真,能接纳并肯定自己的情感,能说一声是与不是,才能让自己活得有自主性和自动性。禅家说:

  “不被境转。”

  人必须了解自己纯真的情感,接纳它,从而孕育自己的肯定性与豪情。请注意,只有在肯定性的豪情中才能看出身心情感的希望。

五、在乎凡中享受闲情

  力争上游和追求卓越是人类的天性。不过,这种天性在相互竞争的价值观念体系下,就扭曲成为超越别人,出人头地,想拥有更多权势的野心。每一个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不平凡,都希望被人羡慕,被肯定。结果,强烈的争夺,无所不用其极的竞争手段。使一个变得疯狂起来。

  大部分的人都处心积虑,想把自己变得重要和受到肯定。在互相比较的观念下,大部分的人却成为失败者,甚至连排名第一的人,也未必满足“追求了不起”的欲望。人类的大部分愚行,似乎都发生在这个心理陷穽里。人为了使自己不平凡,把生活变成手段,本末倒置,生活的悦乐和闲情被牺牲了。所以禅家说:

  “无功福无比。”

  你只有不求胜过别人,不虚妄的强求出人头地,才可能把自己从欲望纷扰中,拉回到平静的闲情,享受充实自在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无时无刻不是在教导孩子独占鳌头,压倒群雄,所以学生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竞争排名次。老师重视的是分数,而不是人性与智慧的启迪,这是教育观念的倒错。结果,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被视为失败者。我认为这是今日教育体制中,最违背常理,最不人道的一种现象。

  教育必须建立在发展每一个人的天赋与潜能上,每一位孩子都必须被尊重,被重视。同时,要教育他们认清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比较。只有这样,每个人才各尽其才,都得到尊重与肯定。换言之,人类唯有觉醒到自己是独一无二,而且能以平常之心,去过谦逊的生活,才能看出生活的伟大意义和神圣的层面。

  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出生活的情趣,接纳生活的挑战,在苦中看出它的韧,在乐中享有它的悦,在挫折与失败中庆幸自己挨得过来,在无尽的疑惑中提醒自己正好学习,这才称得上做生活的主人。唐朝荷泽神会禅师说:

  “万法皆从心生,

   心为万法根本。”

  只要你不去跟别人比较,老实的依照自己的因缘去努力,去生活,便是所谓“无心是道”。这样一种平凡之心,正是促进自己悠闲自在,进而发皇实现的禅机。刻意想占上风,挖空心思想出人头地,那么生活就要大乱,不只身心俱疲,家庭生活的情趣也破坏了。《永嘉证道歌》上说:

  “作在心,

   殃在身,

   不须怨诉更尤人。”

  自己的烦恼和不幸,是野心造成的,你怎么能怨天尤人呢?人世间,可以拿来比较的东西无穷尽,如果一味要当一个不凡的人,必定使自己心疲力竭,性情之美也就荡然无存,又怎么能看出精神生活的希望呢?禅家说:

  “分别各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还是老实一点生活,只问实现,不问比较。只问享用,不求享有。只知平凡,不求非凡。不求功,不干名,功名来时,不要把它当功名,只把它看做实现的机会。好一颗平凡之心,展现无量光明智慧与自在,“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这就是禅门的持心。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懂得平凡,才有真正的乐趣和清闲。你用不著夸耀自己,所以觉得清闲。你不必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所以无优无虑。

  有空闲的时候,你可以种花养性,可以作画怡情,可以诗歌抒怀,可以散步健身。这能使你在忙碌的工作之外,发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情怀。而松老云闲,旷然自在的野趣,却也能在都市丛林中展现清机。现代人是劳碌的,是多欲奔腾的。所以要在扰攘的生活中,培养平凡的闲情。不妨忙里偷闲,净化身心,静静地让自己苏醒。当你能体验到:

  “兀然无事坐,

   何曾有人唤。”

  这样一种孑然独立之情境,你便会发现,生活的本质确实不是寻求别人来肯定,而是要你自己去肯定自己。

  唐朝懒瓒和尚说:“向外觅功夫,总是痴愚汉”。

  不要再迷失了,要平凡些。只有平凡之心,才看出平凡的希望。

  平凡之心,最容易孕育友谊,因为你亲切,不虚假,不以高明逼人,不以睥视的眼神君临别人。所以你通身散放著人情味,这种人情味是贴切温暖的,是闲适的君子之交,像清水那般高洁。请留意,平凡的友情最美,最符合人类的天性。唐朝永嘉大师说:

  “圆顿教,

   勿人情。”

  真正对人类情性最有益的圆满之教,不是建立在庸俗瑰丽的奢侈人情上。

  现代人为了会友,必须山珍海味,流俗成风,大家挥金如土,一客西餐高达万元。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宴客若不是昂贵,就不够体面;邀友若不讲排场,就不够隆重。至于是否真正隆情高谊,那就不去闻问了。所以一场婚礼要有百桌酒席,一个欢迎会要盛大场面。但酒席才散,离婚之念已起;欢迎的热情未消,利害冲突已深埋在心。我认为,人类最需要的还是恬淡和平凡。只有这样的情谊,才是真正的幸福。

  功利的社会风气,正影响每一个人的性情;紧张、忙碌和竞争的生活方式,已把感情生活扭曲。

  我们当然要继续用理性来发展一个更富足的社会,但是如果在情感上,没有得到净化,找不出它的路,那么这科技的社会都市丛林,比起几万年前,人类生活在原始丛林里,将更加危险。该是重视性情开展的时候了,否则绝望的情感生活,将活活把我们闷死在浮躁多欲,彼此冷漠的现代社会里。

  请留意!

  人生很短,我们是来生活的,而不是来争夺的。是来拓展幸福的,而不是来彼此折磨的。我们来寻求精神生活的出路,看出希望和意义,而不是来迷恋那带不走的虚名、地位和财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郑石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郑石岩教授)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十章 无住的生活艺术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九章 禅悟的历程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五章 直观的智慧与自在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四章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症状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自序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