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九章 禅悟的历程


   日期:2022/10/18 15: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悟与实现

郑石岩

第九章 禅悟的历程   

  人若想从彻悟中解脱出来,就必须经过一段练习的历程。当然对于一个天机清妙的人而言,彻悟是刹那间的事。但对一般人而言,如果不经过练习和用功,是很难从五蕴(对色、受、想、行、识的执著)尘劳中解放出来,品触到自由和清新的滋味。

  现代人由于受到“效率”观念的影响,往往急功近利,期望三步当两步,图个速成,这种急躁的动机,正好与禅背道而驰。其实学禅并不是那么难,只要你能宽心地去生活,在触目遇缘中,总会散放出可掬可喜的禅机。仅管如此,这些清馨的反应,毕竟还是浅近的、短暂的。唯有透过一定的练习过程,才会真正优游于禅的滩濑,获得自在和醒悟。

  禅悟的历程究竟如何呢?在禅的文献中似乎很少留下定则。因为人是活的,每个人的根性、心识和态度都不一样,所以禅师们侧重的是个别指导,而不是一般原则的建立。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基本历程的轨迹。现在我们来看看临济义玄(西元七八七——八七六年)的临济法要、洞山良价(西元八O七——八六九年)的五位君臣颂、天台德韶(西元九O七——九七一年)的四料简、永明延寿(西元九O四——九七五年)的禅净双修。也许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历程:

临济法要

  《临济录》中说:“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一个悟道的人,他的心是清净的,是光明无碍的,要想做到这一点,他提出了接引学生和训练学生的四料简,兹加以解释如次:

  1.  夺人不夺境:即放下我见,万法之外不认自心。

  2.  夺境不夺人:即不受境牵,开始自我醒觉。

  3.  人境俱夺:即是忘我忘境的无念与无为,以发现真我。

  4.  人境俱不夺:即充分醒觉后的无碍净光,获自在、实现与解脱。

  从第一层次到第四层次,虽然都是接引不同根性的方法,但很明显地,这四个方法,正好构成了禅悟的完整历程。为进一步了解这四料简的意义,再引临济答涿州纸衣和尚所问如次:

  纸衣问: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临济说:

  “春煦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纸衣问: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临济说:

  “王令已行天下徧,将军塞外绝烟尘。”

  纸衣问:

  “如何是人境俱夺?”

  临济说:

  “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纸衣问:

  “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临济说:

  “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临济禅师接引人时除了依四料简之外,更重视启发的内容,它包含“三玄”及“三句”。所谓三玄是指体中玄(理体)、句中玄(对答时的权宜与随机应化)和玄中玄(真正接引出学生的真我)。所谓三句是指三个步骤:

  第一句: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破除分别)

  第二句: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净负载流机。(切中禅机)

  第三句: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来里有人。(看取纯心)

  临济又提出主客关系的四个步骤即:客看主、主看客、主看主、客看客。经过主客超越的历程,而达到光净无碍。临济的启发方法与过程可分为:放上我执、不受境牵、进入清净,体悟真我。

洞山的五位君臣

  洞山启发学生的方法仍然不离主客的超越,他把真我比喻作君,把生活上的种种色相和事事物物比喻作臣,历经五个阶段,五种关系,而使君臣主客相融无碍。第一阶段是“正中偏”,代表有了发心,有了忏悔,但心里头有如万马奔腾,无从驾御之感。第二阶段是“偏中正”,开始修行,在努力修持下,勉强自我控制,不避免脱离戒律与正行。第三阶段是“正中来”,这时主客的关系渐渐调和,不再处于对立状态,开始生活在稳健与喜悦里头。第四阶段是“偏中至”,这时已经超越于主客之上,开始品触到悟的滋味,虽然未能事事无碍,但已达到理事无碍了。第五阶段是“兼中到”,这已经达到彻悟,真正的自由,无入而不自得,那是事事无碍的大自在。洞山的五位君臣颂是这样的:

  1.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2.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境,分明覩面别无真,休更迷头更认影。

  3.正中来,无中有路阳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4.偏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连,宛然自有冲天志。

  5.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另外洞山认为末法时代的人多乾慧(知见而不能行),具有三种渗漏,必须避免这三种知性的疏离,才有正慧可言,这三渗漏为:

  1.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执著于六尘,发为贪瞋痴三毒)

  2.情渗漏:谓滞在向背,见处偏枯。(沉滞于分辨,障碍智慧之成长)

  3.语渗漏:谓究妙失宗,机昧始宗。(智辨而不行,终究愚昧无得)

  此外洞山又教人五种修行方法,这五种方法是连贯的,相互衔接的,那就是向、奉、功共、功、功功五种。什么叫向呢?他说:

  “吃饭时作么生。”

  什么是奉呢?他说:

  “背时作么生。”

  什么是功呢?他说:

  “放下镢头时作么生。”

  什么是共功呢?他说:

  “不得色。”

  什么是功呢?他说:

  “不共。”

  洞山对于这五个修行法门,都以比喻或象征式语言表达,用吃饭那种态度来说明向的必要性和平常性。用“背时”那种超越知性的态度来说明奉的心志。用放下镢头的喜悦和轻安说明功的本质。用不得色那种独立自主性说明“共功”的要义。用不共的真自由来说明功功的自在解脱。洞山的禅悟之道非常重视自我警策,他的自诫颂是: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日,

  为他闲事长无明。”

  人只有在放下一切执著时才显现出大自在的活泼真性,那时就不再“认奴作郎”了。

  天台德韶四料简

  天台德韶向以“对法”的方式引发学生悟道。一个人若想识心达本,不但要“明得寂静法,不寂静法也收尽;明得远离法,不远离法亦收尽;未来现在亦无遗。”他说:明明东去亦是上座,西去亦是上座,南去亦是上座,北去亦是上座,为什么会成为东西南北的分辨呢?如果能会得个中意,见闻觉知就能一时放下,一时心开,豁然醒悟。他接引学生分为四个历程,即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兹说明如次:

  1.闻闻:是指以平常心去生活,放下攀援。颂曰: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慢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2.闻不闻:是以清净心去息心净虑,不被境界所牵。颂曰:

  “古松搜般若,幽鸟弄真如,况有归真处,长安岂久居?”

  3.不闻闻:是了了分明能接触到事物的真理。颂曰:

  “阳马啼声喧,桃花笑脸开,芒鞋青竹杖,终日自徘徊。”

  4.不闻不闻:这是如如不动的境界,颂曰:

  “夜月辉肝胆,松风贯髑髅,脱然声色外,切忌犯当头。”(颂系白丈瑞所作)

  天台德韶的禅法显得非常活泼,他最强调彻悟时的活用,学佛法必须疑中求解,才能还得活泼自由的智慧,否则就变成“生死根源阴界里活计”,“见闻不脱如水里月”。他有一首偶子说:

  “通玄峯顶,

  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

  满目青山。”

  可见天台德韶的胸襟是多么的清净开阔,而把心灵与宇宙融合在一起,难怪他说“一毛吞海,海性无亏”。修行到了这地步,真可谓“纵横不是尘”了。他有一首偈子说:

  “暂下高峯巳显扬,

  般若圆通遍十方,

  人天浩浩无差别,

  法界纵横处处彰。”

  要想做到法界纵横处处彰,就必须放下差别。这样才能真正通达。若能事理皆通,事事无碍,那么“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

  永明延寿的禅净双修

  永明延寿是天台德韶的学生,是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他的禅法颇受唯识的影响。在他的《宗境录》中曾说:“真唯识性,理无偏圆”,所有佛法所传,只有一个“真心”。此一心法就是心中的净土,“此一心法就是理事圆备,是大慈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源,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由于他的提倡禅教融合,禅净双修,而使得自力成就正等正觉的禅,与他力加持的净土教真正结合。使禅法再度回归到《华严经》所揭示的信、解、行、证的修行历程上。

  永明延寿提出禅净双修,以禅为光明之慧,以净为安养之宗归。他在五十八岁时移住杭州慧日永明院,门下二千人,其时有一偈颂,颇能说明他的禅法重在定慧一体,偈曰:

 “欲识永明旨,

  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来波浪起。”

 由于当时禅宗已产生口头禅的流弊,因此他强调期悟反迷,千经万论,总归一心。但另一方面,他又提倡净土教行,使学佛的人所依恃,他说:

 “唯心净土,

  心外无法,

  质托连台,

  形寄安养。”

  他把禅宗的自力解脱与净土宗的他力解脱同时圆融,叫禅净双修。关于永明禅师把禅净结合,在佛学上发生了许多争论,有人认为禅的精神到了延明禅师渐渐消失,有人说禅净结合是一种矛盾。我认为禅净结合是一种超越,它仍然还是禅,而且是一种新的发展,它在修行与精神生活上,且有很大的助益。因为他力与自力只不过是分辨的知见,在真正修行上,非自力,非他力,而是两者都是,他力与自力不是并存在我心中,而是提升真我的两个巨轮,它是一体之两面。现在我们来看看他的四料简,也就更加清楚了:

  1.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2.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3.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

  4.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多个人依怙。

  由于永明延寿的提倡禅净双修,此一新的修行法门成为普摄三根的圆教了。当然这也可以看得出他的师承因缘,其祖师法眼文益讲《华严经》,师父天台德韶复兴与天台宗,而他把禅净融合,极则于华严,真是其来有自了。

  综合以上四位大师的禅法,我们可以了解禅是渐修渐悟,而最后由顿而彻悟。禅悟并没有一定的历程,不过禅悟必须透过好的信仰来开始,真心地学习,放下种种我执,用平常心去生活,能放下万缘,就能体悟真常。禅是实践性的智慧,不是用来思考、理解和系统化的知见,如果想把握禅是什么,禅就失去了它的本质。禅是引发一个人心灵自由,不受物欲奴隶的历程。当我们重获自由时,我们就会有一番新生和无尽的喜悦。

  禅悟的历程各家说法不一,那是因为每一位大师的主观参证因缘不同。禅所指引我们的是内在主观的省悟,而不是客观事实的分析与接纳,透过省悟而发现真我,解脱虚幻,提升自己到真的心灵世界。由于每一个人的因缘各不相同,每个人各有自己的过去经验、业力、兴趣、脾气、人格特质等属性,所以彼此在禅悟的历程,悟入的时机也各有异。因此禅师教导学生时,总是彻底采用个别化教学。以上所举几位禅宗大师的禅悟历程,只具有参照的价值,让你知道禅悟的历程是什么,自行努力以求禅悟,切忌拘泥不变,囫囵吞枣。能如此,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宗家法,不也就昭昭于前了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郑石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郑石岩教授)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十章 无住的生活艺术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五章 直观的智慧与自在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四章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症状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自序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八章 悦乐的教师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