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田光烈教授:《中阿含经》导读


   日期:2022/10/22 15: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阿含经》导读

田光烈

   “中阿含”为梵语Madhyamāgama之汉梵及意音合译而成。Mádhya字义为“中的”(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如《瑜伽师地论》卷85说:“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因所集各经篇幅适中,故名《中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与僧伽罗叉译,全经60卷,222经。据传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曾译出59卷,早已佚失。此经为说一切有部所传,原本已不存,近代我国新疆发现零星残片。历代译本很少,据支那内学院编《精刻大藏经目录》记载,现存73种。汉译《中阿含经》与南传《中部》经典编集之前,已有许多经文单独流行。两种本子所集经文没有按其形成的次序排列,《中阿含经》将222部经分为五诵十八品。经文分品,并无统一划分标准,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1.根据经文所述的主要教义分品。如《业相品》有20部经,主要阐述业报轮回等教义,兼驳耆那教苦行灭业及其他宗教派别的业报学说;《未曾有法品》有10部经,主要记述佛陀的往生事迹和阿难等佛弟子的持戒修行。此外,《根本分别品》等把论述相同教义若干品经集为一品。

2.根据经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列成专品。如《舍利子相应品》有11部经,其叙述都与舍利子有关。

3.根据说法的形式分品。如《七法品》有10部经,各经都列举7种譬喻阐发教义。

4.取所集中一部经名作为品名。如《长寿王品》、《脯利多品》、《心品》等。还有一品名为《双品》,但品名与所集经文完全无关。因为《双品》前5部经放在第四诵,后5部经在第五诵,故以此为品。

《中阿含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详述各种修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达到涅槃解脱过程中的作用,这是该经的重点。如对戒、定、慧三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涅槃之间的关系,论述较多。此外,还就如何断除“无明”,修行取得成功等,阐明了达到涅槃的修道层次。

(2)联系当时社会现实,阐述善恶因果报应,鼓励在家信徒和俗人止恶行善。

(3)论述四谛,八正道、缘起、十二因缘、四禅、六界、六处、十八意行等小乘佛教教义,阐发了无常、无我和一切皆苦的思想。

大多数品论述问题比较集中,多用日常生活事例和寓言故事阐发教理,并以着重讲述各种学说之间的关系为特点。后出的很多经、律多引述其内容。 

六十卷。东晋·隆安二年(398)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共僧伽罗叉译。收在《大正藏》第一册。此经是北方佛教所传四阿含经中之一。因为它所遍集各经,不长不短,事处适中,所以叫《中阿含经》(见《弥沙塞五分律》卷三十、《分别功德论》卷上)。汉译本最初是由昙摩难提于苻秦·建元二十年(384)译出,共五十九卷(现已佚,只存一些零本)。因译文未能尽符原意,所以后十余年,僧伽提婆等加以改译。

此经译本内容,凡五诵十八品,内收有二二二经,约五一四八二五字(见《出三藏记集》卷九道慈序)。各品主题如次︰

初一日诵,有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经。

〈七法品第一〉︰说七种法数及与有关问题,收有十经。(1)《善法经》,说知法知义等七善法。(2)《昼度树经》,以三十三天昼度树叶萎黄、还生、开花等七法,譬喻比丘从出家到证四果。(3)《城喻经》,以王边城四食丰饶等七事具足,譬喻圣弟子得七善法,四禅成就。(4)《水喻经》,以常卧水中以至住岸七种人,譬喻常作恶事到成四果。(5)《木积喻经》,说宁抱火烧木受苦乃至殒身,亦不愿作破戒亲女人等事。(6)《善人往经》,说七种阿那含为‘七种善人所往到处及无余涅槃’。(7)《世间福经》,说施房等七种世间福,以及闻佛名欢喜踊跃等七种出世间福。(8)《七日经》,说由一日出世到七日并出世,以明诸行无常,劝众离舍。(9)《七车经》,以波斯匿王从舍卫国递乘七车,速达婆鸡帝,譬喻由戒净等七净法,相续成就得到涅槃。(10)《漏尽经》,说见断等七种有漏。

〈业相应品第二〉︰说有关十善业与十不善业等法,收有十经。(1)《盐喻经》,说修身、戒、心慧等智者,虽作不善业,亦仅受现法轻报,如少盐投恒河不觉其碱等。(2)《和破经》,为尼干弟子释和破说无明尽则不受后有,及见色不喜不忧等六善住处。(3)《度经》,破外道宿命等三论,因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法,与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法。(4)《罗云经》,教诫罗侯罗莫妄语。(5)《思经》,说故作十善业与不故作十善业受报不同。(6)《伽蓝经》,诫十不善业,勤修四无量,得四安稳住处。(7)《伽弥尼经》,说十恶十善果报,如石如油,沉浮不同。(8)《师子经》,说宗本可作不可作法。(9)《尼干经》,说破尼干子五可憎恶,说如来得五称誉。(10)《波罗牢经》,说我知彼幻是幻,而自非幻,并说四无量及远离法定能断疑惑。

〈舍梨子相应品第三〉︰主要为舍梨子所说,或与其有关之事,收十一经。(1)《等心经》,说等心天向佛述舍梨子说有内结人阿那含不还此间,有外结人阿那含还来此间。(2)《成就戒经》,舍梨子说成就戒定慧者生余意生天中,能知灭定。(3)《智经》,舍梨子向佛说得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等义。(4)《师子吼经》,说有身身念(四念处中身念)者,则不轻慢梵行;若无身身念者,便轻慢梵行。(5)《水喻经》,说五种不净行除恼法。(6)《瞿尼师经》,舍梨子因瞿尼师告诸比丘,当学敬重随顺观等法。 (7)《梵志陀然经》,舍梨子教化梵志陀然生梵天修四梵室法,即四无量心。 (8)《教化病经》,说有上信等十种得须陀洹法,此可治病。(9)《大拘絺罗经》,舍梨子问尊者大拘絺罗,因知不善、知不善根等得正见入正法事。(10)《象迹喻经》,说四谛法摄诸善法,于一切法中最胜。(11)《分别圣谛经》,说过现未诸佛广显四圣谛法。

〈未曾有法品第四〉︰收十经。(1)《未曾有法经》,说佛于过去迦叶佛时,开始愿行佛道行、梵行等未曾有法。(2)《侍者经》,说阿难为佛侍者立三愿等未曾有法。(3)《薄拘罗经》,说尊者薄拘罗未曾有法知足行。(4)《阿修罗经》,以大海中喻佛正法律中八未曾有法。(5)《地动经》,说地动三因缘及如来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6)《瞻波经》,亦以大海喻正法律中未曾有法。(7)、(8)《郁伽长者经》,说郁伽长者有八未曾有法。(9)、(10)《手长者经》,说手长者有八未曾有法。

〈习相应品第五〉︰收十六经。(1)《何义经》,说持戒为令人不悔,展转得解脱贪、嗔、痴法。(2)《不思议经》,说法有自然而得者不须思量。(3)至(9)《念经》、《惭愧经》、《戒经》、《恭敬经》,说有正念、正智、惭愧、持戒、行恭敬,便能护根护戒,乃至解脱而得涅槃。(10)《本际经》,说恶人因近恶知识,展转乃至无明生爱;善人因近善知识,展转乃至七觉支生明解脱。(11)、(12)《食经》,说恶人为恶知识等食,与上经说相同,并取大海为喻。13《尽智经》,说奉事善知识为往闻善法之因,展转乃至解脱得漏尽智。14《涅槃经》,无明为苦因,展转乃至解脱为涅槃因,故遍观无明等十二因缘而得涅槃。(15)、(16)《弥醯经》,即为比丘说经,说与善知识俱等五因,及修不净观等四法能令心解脱成熟。

〈王相应品第六〉︰收十四经(品上七经)。(1)《七宝经》,说转轮王出世便有七宝出世,如来则有七觉支宝。(2)《三十二相经》,说轮王具足三十二大人相。(3)《四洲经》,说佛本生为顶生王统御四洲而不知足。(4)《牛粪喻经》,说顶生王布施等三种业报,但五蕴无常等。(5) 《频鞞娑罗王迎佛经》,佛为频鞞娑罗王说五蕴无常等法,王证果皈依。(6)《鞞婆陵耆经》,迦叶佛为频鞞王说难提波罗陶师事。(7)《天使经》,说阎王以生老病死恶业治罪,为五天使诘责罪人。

第二一日诵有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经。

《王相应品第六〉︰(品下七经)。(8)《乌鸟喻经》,教诫比丘莫依非法活命如獭等。(9)《说本经》,说阿那律陀本事,施辟支佛食得七返人天为王,又说未来螺转轮王及弥勒佛等事。(10)《大天捺林经》,说大天轮王子孙族属历世出家等事。(11)《大善见王经》,说大善见王往古修四无量,六返舍身等事。(12)《三十喻经》,佛为舍梨子以王臣严饰等譬喻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严饰具等事。(13)《转轮王经》,说坚念转轮王成就七宝得四种如意之德,乃至比丘应如螺转轮王以念处为境界等事。(14)《蜱肆经》,说鸠摩罗迦叶断蜱肆王的无后世见。

〈长寿王品第七〉︰收十五经。(1)《长寿王本起经》,说长寿王及长生太子行慈不令杀人等事。(2)《天经》,说修八行得光明生天。(3)《八念经》,阿那律陀说得八大人念。(4)至(7)《净不动道经》、《郁伽支罗经》、《娑鸡帝三族姓子经》、《梵天请佛经》,佛为阿那律陀等说离欲法等。 (8)《有胜天经》,阿那律陀说大心无量心义以及光天净光遍净光天因果。 (9)至(15)《迦絺那经》、《念身经》、《支离弥梨经》、《长老上尊睡眠经》、《无刺经》、《真人经》、《说处经》,阿那律陀说迦絺那法等。

〈秽品第八〉︰收有十经。(1)《秽品经》,舍梨子说世人有秽无秽等法。(2)《求法经》,说三可毁三可称法,又说中道断欲贪等能得心住乃至涅槃。(3)《比丘请经》,目犍连说成就戾语法者与成就善语法者得失不同。(4)、(5)《知法经》、《周那问见经》,周那说知法与不知法者譬喻等。(6)《青白莲花喻经》,说身口灭法乃至慧见灭法。(7)《水净梵志经》,说二十一种秽污于心之法。(8)至(10)《黑比丘经》、《住法经》、《无经》,说善不善法乃至净法盛衰等。

〈因品第九〉︰收有十经。(1)《大因经》,广明缘起甚深乃至八解脱法。(2)《念处经》,说四念处。(3)、(4)《苦阴经》,分别欲味欲过患等法。(5)《增上心经》,说常念五相得增上心。(6) 《念经》,说欲恚害念及无欲恚害念。(7)《师子吼经》,说无明为诸受本,无明尽则一切受断。(8)《优昙婆罗经》,说苦行不可说为正解脱法。 (9)《愿经》,广说比丘所应愿事。(10)《想经》,说计地等四大,便不知地等四大;不计地等四大,便知地等四大。

〈林品第十〉︰收有十经。(1)、(2)《林经》,第一经以比丘住林能不能得正念、定心、解脱、漏尽,涅槃配合求取衣食等来源易难而组成四料简,取能得正念乃至涅槃、乞取衣食等便易作终身住修场所。第二经也用与第一经同样的四料简,意取得沙门义易求生活资料的林处作终身依住。(3)、(4)《自观心经》,说得止观应求漏尽。(5)《达梵行经》,说知漏等因乃能尽一切苦。(6)《阿奴波经》,说提和达哆以放逸故必堕地狱等事。(7)《诸法本经》,说诸法以欲为本等。(8)、(9)《优陀罗经》、《蜜丸喻经》,说三爱为痈本,六触处为一切漏。(10)《瞿昙弥经》,佛许大爱道出家,因制八尊师法等。

第三一日诵,有一品半,合有三十五经。

〈大品第十一〉︰收有二十五经。(1)《柔软经》,说佛为老病死而出家。(2)《龙象经》,说佛为龙象。(3)《说处经》,说过现未三说处等。(4)《无常经》,说观五阴无常能得证果。(5)《请请经》,说我今受身是最后边身等。(6)《瞻波经》,诃责犯戒之罪。(7)《沙门二十亿经》,以弹琴喻精进证果。(8)《八难经》,说学道八难八非时。(9)《贫穷经》,以无善法财喻贫穷等。(10)《行欲经》,说十种行欲人。(11)《福田经》,说学无学二种福田人。(12)《优婆塞经》,说优婆塞持五戒、念三宝,必能证果。(13)《怨家经》,说嗔恚是怨家、妨害好色等事。(14)、(15)《教昙弥经》、《降魔经》,说信如来所说四事故出家等。(16)《赖吒和罗经》说意业最重等。(17)《优婆离经》,说优婆离舍尼干子归佛事。(18)《释问经》,说八正道护六根等。(19)《善生经》,佛教善生礼拜六方法。(20)《商人求财经》,说计根尘阴界是我者皆被见所害。(21)《世间经》,说佛从成道到涅槃所说皆实。(22)《福经》,说佛往者七年行慈福报。(23)《息止道经》,说初学比丘应常念不净,除欲恚病。(24)《至边经》,说欲尽苦应修沙门法。(25)《喻经》,说无量善法以不放逸为本,喻如地等。

〈梵志品第十二〉︰收二十经(品上十经)。(1)《雨势经》,说比丘七不衰法与六慰劳法。(2)《伤歌罗经》,佛为伤歌罗摩纳梵志说如意足、占念、教训等三轮示现令其皈依。(3)《算数目犍连经》,佛为算数目犍连梵志说佛法中次第。(4)《瞿默目犍连经》,阿难为梵志瞿默目犍连说无一比丘能与世尊等。(5)《象迹喻经》,佛为生闻梵志说从出家护根到证无漏,方为极大象迹。(6)《闻德经》,又为生闻梵志说闻诵差别功德,从舍家到证灭。(7)、(8)《何苦经》、《何欲经》,佛答生闻梵志所问在家苦乐事等。(9)、(10)《郁瘦歌罗经》、《阿摄和经》,说四姓平等。

第四一日诵,有三品,合有三十六经。

〈梵志品第十二〉︰(品下十经)。(11)《鹦鹉经》,为鹦鹉梵志,分别在家出家事,又说五盖及法从心起。(12)《须闲提经》,为须闲提异学说离欲法喻。(13)《婆罗婆堂经》,佛为婆私吒及婆罗婆二梵志说四姓来历及业报平等。(14)《须达哆经》,为须达哆居士说施心差别。(15)《梵波罗延经》,说今梵志已越梵志法。(16)《黄芦圆经》,说于五欲无味无怖,证四禅三明乃不入胎。(17)《头那经》,佛为头那梵志说如梵等五梵志法。(18) 《阿伽罗诃那经》,佛答阿伽罗诃梵志问说梵志经典依于人住,展转乃至依于涅槃。(19)《阿兰那经》,说佛因阿兰那梵志出家说无常法利益无量。(20)《梵摩经》,说梵摩梵志,优多罗摩纳观佛相好出家。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收有十经。(1)、(2)《分别六界经》、《分别六处经》,分别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等法。(3) 《分别观法经》,分别观法心散不散等。大迦旃延更为广演。(4)、(5)《温泉林天经》、《释中禅室尊经》,说佛莫念过去未来,常说跋地罗帝偈,迦旃延约根尘加以广释。(6)《阿难说经》,阿难说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得佛印可。(7)《意行经》,说八定、八天处等以灭定为最胜。(8)《拘楼瘦无诤经》,分别诤无诤法。(9)《鹦鹉经》,分别业报差别法。(10)《分别大业经》,分别三报受时差别。

〈心品第十四〉︰收有十经。(1)《心经》,说心将世间去、心染着、心起自在等。(2)《浮弥经》,说邪正梵行得果与否。(3) 、(4)《受法经》,约现乐后苦等现未苦乐四种料简。(5)《行禅经》,分别盛衰等四种行禅。(6)《说经》,说八定中退住及漏尽义。(7)《猎师经》,修四禅等能脱魔境。(8)《五支物主经》,说第一义沙门当知善戒不善戒等具八正道。(9)《瞿昙弥经》,说施受净不净。(10)《多界经》,说知界处缘起为智慧,又说眼等十八界与六十二类界

〈双品第十五〉︰此品分属两诵,成为两品,故名〈双品〉。收有十经(品上六经)。

(1)、(2)《马邑经》,说沙门法须三业清净成就禅定,乃至漏尽。(3)《牛角娑罗林经》上,乐如意道者大目犍连、乐头陀行者大迦叶、论议者迦旃延、成就天眼者阿那律陀、习禅者离欲哆、多闻者阿难等随用心自在与舍梨子问答各说修行所得。(4)《牛角娑罗林经》下,阿那律陀等说修四禅四无量等为人上法。(5)《求解经》,说由见色闻声求解如来,正知如来法。(6)《说智经》,说与梵行已立比丘问答知见五阴、四食、四说等事。

第五一日诵,有三品半,合有三十五经。

〈双品第十五〉︰(品下四经)。(7)《阿夷那经》,说法非法众等见。(8)《圣道经》,说正八圣道及正解脱、正智十支,约邪正修断为四十善不善法品。(9)《小空经》,说行真实空不颠倒,应不念人想、村想、无事想,乃至不住无想定。(10)《大空经》,说欲多行空者,当修内空、外空、内外空法、不移动法等。

〈后大品第十六〉︰收有十经。(1)《迦楼乌陀夷经》,赞断过中食。(2)《牟梨破群那经》,说出家应修无欲,习慈悲喜舍等。 (3)《跋陀和利经》,赞一坐食法。(4)《阿湿贝经》,责过中食。(5)至(7)《周那经》、《优婆离经》、《调御地经》,说修行不放逸、六诤本、七灭法等、七灭诤等如法不如法等。(8)《痴慧地经》,说痴与慧种种相苦乐报。(9)《阿梨吒经》,说欲法障道。(10)《■帝经》,十不往生,详说十二缘起。

〈晡利多品第十七〉︰收有十经。(1)《持斋经》,说应持八支斋,并修念佛等五念。(2)《晡利多经》,佛为晡利多居士说离杀等八支、断俗事。(3)《罗摩经》,说求无病安隐涅槃法为圣求,求病法等为非圣求。(4)《五下分结经》,说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5)《心秽经》,说拔疑佛等五种心中秽,解身缚等五种心中缚,是为比丘比丘尼清净法。(6)《箭毛经》,佛为异学箭毛等说佛以无上戒等五法令弟子恭敬不离。(7)《箭毛经》,佛为异学等说天眼宿命通。(8)《鞞摩那修经》,说无谄诳、随佛教化必得正法。(9)《法乐比丘尼经》,法乐比丘尼答毗舍佉问法。(10)《大拘絺罗经》,大拘絺罗答舍利弗问法。

〈例品第十八〉︰收十一经。(1)《一切智经》,佛为波斯匿王说四姓成就五断支事,于后世有差别。(2)《法庄严经》,波斯匿王赞佛种种法靖。(3)《鞞诃提经》,说佛说法善,众弟子趣向善,又佛行善身行不为沙门梵志聪明智慧及余世间之所憎恶。(4)《第一得经》,说弟子不欲变异法,惟应广布八正道。(5)《爱生经》,说生爱时便生愁苦。(6)《八城经》,阿难为八城居士说十二禅。(7)《阿那律陀经》,阿那律陀说得四禅及漏尽为比丘贤死。(8)《阿那律陀经》,说见质直、修念处、四无量等为不烦热死。(9)、(10)《见经》、《箭喻经》,说佛一向说有常无常,又不一向说世有常等。(11)《例经》,说欲断无明乃至老死以及别知无明乃至老死者应修三十七菩提分、十一切处、十无学法。

声闻乘各部派中所传的《阿含》各各不同,秦译《中阿含》究属于何部所传从来也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此经初次译本与《增一阿含》同出于有部译师昙摩难提,今本翻译时,由僧伽罗叉讲梵本,僧伽提婆转梵为晋,二人皆有部的根据地罽宾人,而提婆别译之《阿毗昙八犍度论》(即《发智论》),罗叉续成罗什所译的《十诵律》,并为有部重要典籍。又此经的结构和西藏译本止天所着《俱舍论疏要用论》所引用的有部《中阿含》极其相似。从这几方面来看,此经可能是有部的传本。

此经全部梵本似已散佚,早年在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本断简中,仅有三经与本经中零本相同。即(1)同于本经之第一二一《请请经》。(2)同于本经之一三三《优婆离经》。(3)同于本经之一七○《鹦鹉经》。

在本经全部译出的前后,零本翻译很多,现存的计有七十三种。西藏大部经中,仅有相当于本经的零本五种。本经与南传巴利文本《中部》对勘,二二二经中仅有九十六经相同。盖本经所收者,篇幅或长或短,不全是适中的。所以在南传巴利文本,也有九十余经编入他部中(据赤沼氏《对照目录》),本经中各经见于巴利文《长部》者凡九经,见于《增一部》者凡七十六经,见于《相应部》者凡七十六经。

【译者简介】

僧伽提婆是印度佛教有部毗昙学大家,东晋时来我国广译有部论典之名僧。又作僧伽提和、僧伽谛婆。意译为众天。北印度宾国人,俗姓瞿昙,故又称瞿昙僧伽提婆。学通三藏,尤擅长《阿毗昙心论》,常诵《三法度论》。前秦建元年中(公元365年—384年)来长安。十九年4月应比丘法和之请,与竺佛念共译《阿毗昙八犍度论》20卷,10月圆满。翌年,高僧道安主持译出之《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即请他与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共宣梵文。后数年,他与法和暨门徒东游洛阳,4—5年间研讲《阿含经》等。遂通晓华语,乃更译出《阿毗昙心及婆沙》等论,并改定先出之众经。未久,姚兴立于关中,法事甚盛,法和遂入关中,僧伽提婆应慧远大师之请,渡江登庐山。东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于般若台译出《阿毗昙心论》4卷及《三法度论》2卷。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游建业,颇受晋室王公及风流名士崇信。时琅琊王素来荷持正法,曾建立精舍,广招学众。僧伽提婆既来,琅琊王即延请,乃于在精舍宣讲阿毗昙,名僧毕集,众皆悦悟。是年冬,琅琊王召集京都义学沙门慧持等40余人,更请僧伽提婆重译《中阿含经》。计其所译经典约百余万言,道化声誉颇高,东汉安世高以来,无出其右者。后不知所终。

僧伽罗叉,北印度宾人。东晋译经僧。因琅琊王深信佛法,故修建精舍,延请有专长之名僧说法,译经;而僧伽罗叉善诵《阿含经》,乃于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参与僧伽提婆重译《中阿含经》之事。其生卒年均不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