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六讲 处世与做人


   日期:2022/10/31 11: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六讲  处世与做人

  在古代,主仆关系是很现实的问题。如今的社会,主仆关系似乎不存在了,但是老板与雇员、上级和下级、领导和职员,也可以说是一种主仆关系。

  1

  戊四北方主仆

  “居士子!如北方者,如是大家(家:音姑。大家指主人)观奴婢使人,大家当以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云何为五?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二者随时食之,三者随时饮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给汤药。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云何为九?一者随时作业,二者专心作业,三者一切作业,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七者急时不远离,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九者称大家庶几。奴婢使人以此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北方者,谓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作为主人对自己的雇员第一条就是一定要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勉强。比如说挑担子,他能挑八十斤你非要让他挑一百二十斤,那就不是随力作业。再比如说,他不会开汽车,你非要让他开汽车,不但事情做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

  二者随时食之。要保证他吃得饱。

  三者随时饮之。要使他饮食无乏。

  四者及日休息。到了休息人时候一定要让他休息。要保证职员一个礼拜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作量,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为有好老板也有不好的老板,有的老板就是想多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而且不付给相应的报酬。假设加班给加班费,那是另外一回事;不给加班费,一个月工作三十一天是不行的。要让你的雇员及时休息,保证劳动权与休息权。在这方面,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有一次去匈牙利,刚好碰到五一劳动节,我们四月二十九日到匈牙利,准备五月四日开光。佛像到巴黎以后,要用汽车运到匈牙利,说是保证五月二日运到,五月四日就能开光。结果,西方的五一节休息四天。汽车从巴黎的机场离开以后,到瑞士就是五一节了,开车的司机要休息,他就找个旅馆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四天,五号才动身,六号才把佛像运到。这是说西方国家对休假的重视,不管你有多大的事,节假日一定要休息。从五一到五四这四天,除了公共汽车在运行,卖菜、卖面包、卖饮料在做生意以外,所有的地方都关门。如果哪一家开了门,别人都要来围攻,说你不遵守劳动法,剥夺工人的休息权,他要在报纸上批评你,这就是人权。在这方面东方与西方不同,我们挣钱就是为了挣钱,西方人挣钱是为了生活,生活就是为了休息。到礼拜五,提前下班了,礼拜六找不到人,一家人开着车子出去旅游去了。

  佛在三千多年前,就想到了工作以后还要休息。这一点在印度东南亚国家也是非常重视的。休息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呢?就是到庙里去听闻佛法,亲近三宝,到庙里去过六斋日,第二天再回去。休息的意义和我们现在不同。我们现在认为休息就是睡一大觉,睡到十二点钟还不起来。但是以佛教为背景的这些国家,在这几天,尽管休息但还是要精进。一大早就起来买了香花去供佛,然后亲近三宝,听法打坐。我在缅甸大金塔时,看到休息的那天,人特别多。一座小殿堂里坐几十个人,一位出家人在那里说法;在另外一个小殿堂里,又有一个和尚在那里说法,又有几十个人在那里听,和尚忙得不得了。如果和尚也休息了,谁来说法呢?

  五者病给汤药。下属有病应该给予医疗上的保障。

  从古代的观念来看,主人能够从这几个方面照顾雇员就是一位好主人,但现在还得加上一条:给予合理的报酬。要合理付酬,不要剥削。

  2

  主人以此五事对待仆人,仆人应以九事回报主人。

  一者随时作业。该做饭的时候要做饭,该买菜的时候要买菜,该洗衣服的时候要洗衣服,该出车的时候马上就出车。这叫随时作业。

  二者专心作业。要一心一意地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

  三者一切作业。在你职责范围之内的事,都要去做好。

  四者前以瞻待,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大家看了就明白,无须多讲。

  七者急时不远离。主人家里有急事,如老人生病,或家里请客,应该守护在那里,随时听从主人的吩咐。

  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走到别的地方要随时随地赞叹主人,不要说主人的长短,不要说主人怎么克扣你的工资、虐待你。有一点待你不好你就到外面贴告示去了,你再找第二家,别人怎么敢要你。我们离开了原来的公司、部门,就不要说人家不好,要赞叹人家,隐恶扬善。做人要惜口德,尽管老板对你不怎么样,也要包容人家。老板对你不好是他的责任,你对他好是你的修养。每个人都要先把自己管好,做老板的要善待职员,做职员的要赞叹老板,使他有好名声。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

  我就碰到一个出家人,他在山东一个寺院出家,不到一个月就跟左右的人闹了很多矛盾,其实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比如说,我有一盘磁带,他非要借去听,听了以后又不想还。这本来是小事,不还就算了,可是他不,他写了几大篇的情况,走到哪里就散到哪里。我说你怎么这个样子呢?你还想不想在第二家庙里住下来呢?他说,我想。我说,人家看到你还敢不敢留你呀?一句话就把他提醒了。他说,哎呀,人家一看见我这篇东西就让我走,不留我。我说,假设把你留下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万一有一点不如法的地方,离开了以后又七长八短一大篇,谁受得了?你想有个地方住下来,就要把这些东西都烧了,烧掉以后就不要再提这些事,然后再找地方挂单。实际上他走南闯北,四大名山都走遍,他的东西随便散,起码散了一百多个寺院,一百多个寺院都知道了这件事,都不留他。他说我已经有名了,我说你有了败坏人家名声的名。我那么一指点,他忽然觉悟了。

  我们要修口德,息口业,要隐恶扬善,要随时发现人家的优点。绝对没有一个人十全十美,也绝对没有一个人一无是处。我们要以长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长取人则天下无可弃之人,以短取人则天下无可取之人。要多看人家的优点,少说人家的短处。这里只是拿来做个例子,可以引以为训。因为我并没有点名是张三还是李四,只是说有这样的人。

  九者称大家庶几。“庶几”这个词很难解释,种种解释都可以。如主人对我很满意,我对主人满意,主人做人做事蛮好,庶几的意思就是刚好达到那个标准。“称大家庶几”就是有人问你:你的老板怎么样?你说我们老板不错。这就是庶几。你到他家里怎么样?蛮好。他对你那么好,你怎么离开呢?多走一家,多学习,换个环境。你也要庶几。所以,做一个人,而不是做好好先生,要真诚地这样去做,这就是守戒。

  3

  戊五下方亲族

  “居士子!如下方者,如是亲友观亲友臣,亲友当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云何为五?一者爱敬,二者不轻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与珍宝,五者拯念亲友臣。亲友以此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亲友臣亦以五事善念亲友。云何为五?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爱念,五者急时可皈依。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亲友臣就是亲戚朋友的仆人,也可理解为亲族。和你有家族关系的人,乃至你家族里的佣人,都应该爱敬,不轻慢,不欺诳。要给他好处,施与珍宝,要拯念亲友臣,时时刻刻地关怀忆念你的亲族。“珍宝”要从广义来理解,就是在亲友之间也要布施,从物质上帮助你的朋友。

  亲友臣也应该以五事善念亲友:

  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要及时了解对方的情况,知道他没有钱花了,即时给予帮助。

  三者见放逸教诃。见到亲友放逸的时候,要善教善诃。

  四者爱念。就是爱惜。

  五者急时可皈依。可皈依,不是指皈依佛教,而是你的晚辈、你的亲戚朋友中有难事可以来依附你,你可以作他的靠山。

  “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具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此段译文很好明白,不多解释。

  4

  戊六上方施僧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观沙门、梵志,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云何为五?一者不禁制门,二者见来赞善,三者敷设床待,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五者拥护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闻,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门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谓施主沙门、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是讲作为居士应该如何恭敬供养沙门、梵志。

  在印度,沙门梵志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道德的社会阶层,相当于中国士农工商中的士,和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阶层一样。既然是知识分子阶层,就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而是传播知识、传授文化、主持宗教活动。作为社会道德的标志,他应该受到施主、所有直接从事劳动生产者的供养。所以在印度这个社会,恭敬供养沙门、梵志,形成了一个传统,大家都是作为分内的事去做,把它作为人伦道德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在中国能够自觉自愿地向知识分子、宗教师进行布施的,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有信仰的人,一部分乐善好施的人。而作为老百姓,都要通过纳税的形式把一部分收入交给国家,再由国家回报给知识分子阶层。在印度,婆罗门阶层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活来源靠大家自觉自愿的布施。所以佛就规定,作为施主,应该以五件事来恭敬供养沙门梵志。

  一者不禁制门。看到沙门、婆罗门来了,到你家托钵化饭,应该非常有礼貌地接待他们,不应该限制他们到你家来,应有礼貌。

  二者见来赞善。比丘来到你家里,不应该说些难听的话,要请坐,要欢喜赞叹。有比丘到你家里乞食,是非常稀有难得殊胜的事,是给大家一个种福田的机会。这种送上门来的善事,应该积极去做。一个人要做善事,找都来不及,何况送上门来的呢?所以应该欢欢喜喜恭敬供养。

  三者敷设床待。比丘到家里去了,应该有一个干净、显要的座位让给他坐。如果座位上有你家孩子的衣服,应赶紧拿开,铺上一块黄布。这就是恭敬三宝。像泰国的僧王,他的侍者总是随身带着一块类似座具的布,走到哪里,先把那块布铺好,僧王再坐。像我们国家的班禅、达赖,走到哪里,沙发上都要放一块黄缎子布再坐上去。如果有比丘到你们家里去,这是很稀有难得的事,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种福田的机会。石家庄的很多居士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去,我都没有答应。因为我很忙,应付不过来。再有,到了张家不到李家,李家有意见;到了李家不到王家,王家有意见。大家都有意见,因此也就算了,谁家也不去。大家都有意见,也就都没有意见了。所以,比丘到家里去是很稀有难得的事情,要恭敬地对待。

  但我也对我们寺院里的出家人说:单独一个出家人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居士家里只有一个人,即使是有两个出家人以上也不能去,起码还有别的在家人在场才可以去。单独一位比丘、比丘尼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有人去了,你应拒之门外,不要请他进去,请他进去就犯戒了。也不要不客气,要钱就给他几块钱,要米就给他几斤米。

  再就是女居士绝对不可以进入比丘的房间,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都不行。有什么事敲三下门,开了门有事就在外面讲,在公共场所讲。居士们到寺院里供养三宝,不要有选择地供养某个人,要供养大众,利益均分。比如,你给明海和尚做衣服,他有衣服穿,别人怎么办?比丘不能个别受供,那样会使得比丘利益不均,让他犯戒。所以假如东西少,就交给常住。供养三宝可以先把钱财积累起来,多买几样东西,大家都有。特别要注意不能专门供养当执事的人,他当执事有机会接触居士,不当执事的人没有机会接触居士,哪里去找供养呢?所以要晓得供养大众,这样功德才大。个别施首先是有分别心,是出于一种执著,出于一种不平等心,希望大家要注意这件事。还有供水果,不要说“我的水果是供佛的”,假若居士这么说了,按照戒律规定,这些水果只能让它烂掉,别人是不能吃的,吃了就犯了盗戒。应该这样说:“我的水果是供养三宝的。”既然是供养三宝的,那么供了佛以后,和尚也可以吃。和尚再布施给居士,居士们也可以吃。除了灯油和香花是供佛的,其他的东西,大家都应该具有这个常识。这样,做一切事就如法。学佛就是要使我们时时刻刻生起忆念三宝的心。

  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比丘到你家化缘,你不能拿家里吃剩的东西给他。知道有比丘到家里来,煮好了饭先不要吃,供养了三宝以后再吃。我在泰国、缅甸看到,在家人一大早就把饭煮好,放在门口,出家人成群结队来化饭,一勺饭、一勺菜,都是干净新鲜的。净美就是干净、美好,丰饶就是多,不能让他只吃个半饱。所以供养三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五者拥护如法。这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要拥护如法的沙门、梵志,如法的人才去拥护;二是要做合乎道理的事情。这两方面都应注意。我们要供养比丘,供养寺院,要有普供养的心,不要分别哪个有修行,哪个没有修行,哪个寺院好,哪个寺院不好。每个人的主观上不应该在这方面有过多的分别,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明明知道某位比丘、某个僧团不清净,你就应当远离。因为佛教讲要亲近善知识,对于恶知识适当的远离是必要的,这样对自己的修行才有利,对那个不清净的僧团或比丘也有好处,使他可少负债、多反省,加强自身建设。


5
  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

  一者教信、行信、念信。要给在家佛教徒讲佛法,增强大家的信心。僧人弘扬佛法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令未信者信”、“令已信者增长”。使那些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建立信心、产生信仰;使那些对佛法有信心、有信仰的人逐步巩固信仰、提升信仰。信心是佛教的中心问题,也是佛教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要问题。中国佛协提出佛教的自身建设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加强信仰建设。信仰建设是自身建设的根本,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比丘,有没有信仰是第一位的。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修行有没有进步,进步的快与慢,都取决于信心是否坚定、是否正确。有正信而且信心坚定,那修行的进步一定很快,修行所得的受用也一定非常真实。所以《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道元功德母就是信心,没有信心,所做的功德就等于没有母亲,没有母亲怎么能产生功德呢?没有信心,修道的源头就枯竭了。有信心从源头上没有止境地流出来,修行才有希望。所以说信是道德之源、功德之母,能够长养一切善根。

  信在佛教里是首要问题,不但要在知识上懂得什么叫信和信的重要性,还要在行动上落实信仰。“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就是“行信”。还要不断地忆念三宝,忆念正法教导给我们的道理,这样才能不断地巩固信仰,所以要“念信”。念就是忆,忆念三宝。作为三宝弟子,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记自己的信仰,要逐步地提升信仰,落实信仰。

  二者教禁戒。“禁”就是有所禁止,不作诸恶,比丘要从信仰上启发教徒遵守戒律。戒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不但是消极地止恶,还要广行众善积极利他,既止恶又行善戒律才是全方位的。只有消极地止恶,没有积极地行善,从持戒来讲就不全面。

  三者教博闻。对佛教的经典要广学多闻。如果有条件的话,三藏十二部都要广泛学习。只有博闻强记,才能理解、领会如来教法。

  四者教布施。布施有四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同喜施。这四个方面都去做,布施才全面。引导居士怎么样修布施很重要。作为在家众,对三宝力所能及地行财布施,这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同比丘对在家弟子进行法布施一样,这是比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布施的对象不仅仅是三宝,还包括对贫穷的人、有病苦的人等等。布施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一、出家的比丘,是敬田,应该布施;二、自己的父母,是恩田,应该布施;三、有病苦和贫穷的人,是悲田,也要广行布施。学习佛法最古老的法门就是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善生经》所说的这几条,就包括了六念法门。

  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此处讲的三慧,就是闻、思、修三慧。教慧相当于闻慧,行慧就相当于思慧,立慧就相当于修慧。闻慧来自于听闻正法,思慧来自于如理思维,修慧来自于真实修证,也能得到智慧。

  信佛、持戒、博闻、布施,最后得到结果就是这三慧。这五条,等于是戒定慧三学的完美缩影。

  6

  丁三明四摄

  “居士子!有四摄事。云何为四?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善生经》教导我们修行、落实修养,是以四种慧、四种不清净的业、四罪四福为开端,然后一步步地展开佛陀对于在家居士修行的教诲。把这讲完以后,再用“四摄法”作为归纳总结。四摄法就是对上面165件事的归纳,这165件事都离不开四摄法。摄有摄受、处理、统摄的意思。四摄法就是四条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最根本的原则,《善生经》所讲的六个方面的关系,都离不开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这里的经文,把四摄法翻译为四摄事,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翻译为惠施、爱言、行利、等利,与晚期的翻译在文字上稍有不同。

  一者惠施。已说过了。

  二者爱言。爱言这两个字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可说是千难万难。包括我们出家人在内,一分一秒都不能失去觉照,否则,我们说话的声音就不对了,就不是爱语而是粗语了,这是很实际的。修行不是说着好听好玩的,而是要分分秒秒去落实、去兑现。怎么落实和兑现呢?分分秒秒都要生活在觉照里、觉悟中。有一分钟失去觉照,你的心态就被妄想、烦恼、无明占据了。我们的心灵是一块阵地,菩提心不去占领它,就一定有无明烦恼去占领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一点可以在生活中去检验。

  当然,爱言不等于虚情假意。所谓爱言,一定要建立在真心诚意的基础上,要有一个好心态,说出去的话不虚伪,否则人家就说你是伪君子。要做到恰如其分,就一定要从自己的心态人手,真诚地帮助、爱护、关怀他人,你说的话才能符合爱语的标准,爱人者人皆爱之,敬人者人皆敬之;你有一句恶言对别人,别人就会有十句恶言对你。我们生活在世间,语言问题非常重要。有很多人,心地非常好,但是习惯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使得人际关系很紧张,做事就不顺利。在关键时刻本来希望别人说几句对你有帮助的话,到时候人家却不表态,或者说你这个人不怎么样。这样,本来你做某件事有成功的希望,由于平时没注意检点,别人说一句半句不中听的话就黄了。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培养使人家对你宽心、信任的心态,但是千万注意不要虚情假意,要真诚地关怀他人。

  三者行利。帮助他人成就事业的发展,或者家庭的和睦等等,就是利行。

  四者等利。等就是平等。对你有利,对我也有利,对大家都有利。等利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同事”,一切善事、一切功德、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事,就一定要参与。“同事”不是只叫别人去做,你在一旁指手画脚,要同甘共苦。过去讲干部要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与“四摄法”的内容有相同的地方,只不过四摄法是菩萨行,完全是无私的行为,完全出于慈悯众生、摄受众生的大悲心,是以大悲心为出发的根本。四摄法最究竟处是无漏法,是出世法,这一点和“三同”不同。

  四摄法可深可浅,又有不同的层次。台湾有家报纸曾说:四摄法是作为经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如果用四摄法的精神来处理你和下级之间的关系,你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不断地增长财富。增长了财富,不能光顾自己发财,要晓得回报社会。

  下面是丙二重颂,又以韵文的形式重述一遍上面所说的道理。

  丙二重颂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惠施及爱言,常为他行利,

  众生等同利,名称普远至。

  此则摄持世,犹如御车人。

  若为摄持者,母不因其子,

  得供养恭敬,父因子亦然。

  若有此法摄,故得大福佑。

  照远于日光,速利翻捷疾,

  不粗说聪明,如是得名称。

  定护无贡高,速利翻捷疾,

  成就信尸赖,如是得名称。

  常起不懒惰,喜施人饮食,

  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

  亲友臣同恤,爱乐有齐限,

  谓摄在亲中,殊妙如狮子。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

  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六分:

  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

  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

  拼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

  第五为娶妇,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

  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花,

  长夜求钱财,当自受快乐。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

  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

  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

  西方为妻子,北方奴婢使,

  下方亲友臣,上沙门梵志。

  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

  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这里的重颂首先重述四摄法的条目,然后把四摄法加以展开,同时也说到前面165件事的某些内容,同时也有另外增加的内容。比如把所获财物分成六份的内容在长行的文字里就没有。而且这里的重颂并不是按照长行的文字顺序编排的,而是从后往前,先说四摄法,然后再展开到其他条目。

  前四句是讲四摄法。一个人能够行四摄法,自然就会“名声普远至”,获得好名声。这好名声不求自得,而且能够摄持周围的人,有利于你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接下来说行四摄法的利益。“犹如御车人”,就像善于驾车的人一样。御车人懂得马的习性,就能驾轻就熟,到达目的地。按照“四摄法”的精神去做,就能得到大福佑,也就是大福报。这个大福报,“母不因其子……父因子亦然”,好名声不是凭着父母而来,不是子以母贵,也不是父以子贵,完全是你自己人格感化力量的结果。

  “照远于日光……如是得名称”,能够行四摄法,你的感召力就会像太阳一样无远不至,不仅周边的人会赞美你,凡是受到你影响的人都会赞美你,都会受到你的益处,所以你的成就就能迅速增长。

  7

  怎么样才能获得好名声呢?“不粗说聪明,如是得名称”,“粗说”就是粗口骂人,“不粗说”就是不说脏话、粗话,“聪明”就是有智慧,有智慧就有好名称。“定护无贡高”,常常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态,不会见到不如你的人就产生贡高我慢之心,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人。

  看到比你强的就去逢迎,看到比你差的人就骄傲,这就不是平常心,不是等视众生。我们能等视众生,有一个安定的心态,就会得到世出世间的利益,就会“成就信、尸赖”。“信”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教信”、“行信”、“念信”,“尸赖”就是净戒。一个人没有贡高我慢,有平等心,又能守信誉,受持净戒,就能有好名称。

  “常起不懒惰,喜施人饮食,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勤俭,乐于布施,就能够摄受大众,就能够把握好事业发展的方向、把握好做人的根本方向。能把事业与做人引向正确发展的道路,就能得到好名称。

  “亲友臣同恤,爱乐有齐限,谓摄在亲中,殊妙如狮子。”“恤”就是体恤爱怜,有布施之意。“齐限”就是合理有效地使用你的财物作利益人的事情,而不是漫无边际。想要把整个国家的问题都解决好,那只有政府才有这个能力。作为一个老板、一个普通人,他的布施有一定的范围限制,能够受惠于他的肯定有一定的极限,所以后面说到“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要漫无边际,而是首先要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只能在他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个“齐限”就是要“摄在亲中”,就是在跟你有关系的人的范围之内。过去有一句话叫“敦伦尽分”,就是在自己的责任范围之内,尽到自己的本分。“殊妙如狮子”,也许狮子是非常会照顾孩子的一种动物,所以佛就以狮子做比喻。在“敦伦尽分”中处理好每件事,就会像母狮子照顾小狮子一样,把责任的义务完成得非常圆满。

  8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六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拼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第五为娶妇;第六做屋宅。”

  佛说这部经,是针对善生童子这一位还没有完全成年的人说的。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人,还没有真正取得生活资源的时候,第一是要学技术,学会生活的本领。学好了生活的本领,才能在社会上有所贡献,才能有收获。我们首先要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作贡献,才能有所收获。这就叫“于后求财物”。

  有收获,有财物以后怎么办呢?要把它分作六分。一分用于吃饭,发工资以后要留下饭费。“一分作田业”,古代农业社会,以耕田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所以要留着做田业。如果是做生意,要留本钱,要留作扩大再生产,不能坐吃山空,也不是让你都拿到庙里来。

  “一分举藏置”,得到珍宝以后要藏起来,否则放在家里也不安全。现在也一样,发了工资,赚了钱,除了你应该花的那部分,其余的都要放在银行里。存入银行起码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安全,第二是可以得到利息。藏起来这部分做什么用呢?以防万一。平时有积蓄,急时就能拿这些钱去解决急难问题。也可以去放债给商人,取得一点利息。佛同意众生合理求财,但还是存在银行最好,除了安全、有利息,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支援国家建设。

  “第五为娶妇”,因为是对童子讲嘛,要留一部分钱结婚用。现在的小伙子结婚前要挣一笔钱,不能到结婚以后一点积蓄没有,生活困难。所以,男婚女嫁要有一定的积蓄。“娶妇”,是就童子本身而言,那么作为父母怎么办呢?父母也要为子女积蓄一笔钱,或为娶媳妇,或为姑娘出嫁,这也是父母的职责。第六是要买房子。

  把钱分作六分,是这部《善生经》提出来的财产分配方案。还有的书作四分法。《优婆塞戒经》上提出的四分法的分配方案是:一分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就是为解决生活问题;二分应作如法贩转,“贩”就是贩卖,“转”就是转变,用少的转变为多的,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财产要不断地增长。还要留下一分以应付不时之需。《善生经》的另外一本,也提出财产分为四分。最后有一分是用来供养三宝。我觉得这一种分配方案比较合理。并不是我们和尚要你们布施,但因为三宝于我们每个人恩重如山,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修行、怎么做事业,所以对三宝有感恩之心,把财产的一部分供养三宝。佛教既救人又救世,这些道理是在世间的生活中、工作中、事业中都能使用得上、落实得了的。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如果家里的钱财按六分的方案分配,我们就能达到快乐,就像海纳百川一样不会干枯,就会不断地增长财富,不断地得到快乐。

  “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花”,像这样合理求财,就像是勤劳的蜜蜂一样,甜蜜的果实是自己的劳动换来的。

  “长夜求钱财”,是教我们即使是在大热、大寒的时候也应当勤劳,早上晚上都要去劳动,要勤劳致富。我国发工资是一个月一个月地发,每个月大概十五号发;但美国人则不是的,一个月的工资分四次来发,每到星期一发工资,花到周末就花光了。美国福利劳保较好,吃完了没关系,可以伸手向政府要,所以美国是懒人的天堂。中国人在美国没日没夜地干活,由于勤奋劳动,很快就发家致富了,所以“长夜求钱财,自当受快乐”。“长夜”是代表勤奋,而不是晚上不睡觉。

  9

  有财产以后,多余的钱怎么办呢?一是“出财莫令远”,如美国人向你借钱就不必借,借了去讨债都付不起飞机票,久居国外的人向你借钱也不能借,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底细。“亦勿令普漫”,也不是漫无边际谁借都给。“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财产也不能借给那些豪强之人、凶暴之人,这些人把你的钱拿去了,不还你怎么办呢?

  佛经上讲,不能把钱放在四个地方:

  一者老人。不要把钱放在老人那里。老人朝不保夕,百年之后不知道钱放在哪里了,也不知道钱是谁的,容易发生纠纷,也不安全。二者远处。钱放在很远的地方,不能拿来应急。三者恶人。明知他是品德不好、声誉不好,不能放。四者大力,就是豪强之辈,他没有把你放在眼里。佛告诉我们,要保证自己财产的安全,不能把它放在这四个地方。

  下面是总的归纳和回向:“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西方为妻子,北方奴婢使,下方亲友臣,上沙门梵志;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最后是流通分。

  甲三如说奉行

  佛说如是。善生居士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给我们说了以上这些教诫,我们应该“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我们听佛所说的这些实实在在的法门,要生信心,生欢喜心,要依教奉行,就是要去落实。只有一点一滴、欢欢喜喜地去落实了,才是欢喜奉行。一部经最重要的是要归结到信受奉行,仅仅作为一种知识,作为增长话柄来学习经典,就不是应有的态度了。正确的态度是“如是我闻,信受奉行”。

  这部经就讲完了,最后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为总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慧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慧净法师)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自序 

 慧净法师: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慧净法师:略谈如何从“俗谛”迈向“真谛” 

 慧净法师:念佛了,为啥还烦恼呢? 

 慧净法师:出家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