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识答问集九


   日期:2008/8/2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请简略地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度的历史概况。

答: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发展和
衰坏的过程,最后消灭于公元十二世纪时代。


问:印度今天不是还有佛教吗?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七
百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问:印度佛教在它的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中有哪些重要的阶段?

答:从学说的思想发展来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佛逝世后约
一百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时期;第二,在这之后约四百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第
三,此后约四百年为大乘中观学派兴盛时期;第四,此后又约四百年为大乘瑜伽
学派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第五,最后约三百年为密宗盛
行时期。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问:所谓原始佛教时期的情况是怎样?

答:在这一时期中,佛弟子们在教团生活上一般维持着佛在世时一向的设施和惯
例,在学修上奉行着四谛、八正道的根本教义,没有什么重大的争论。这一时期,
用佛教的话说,是“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所谓和合一味,仅能说是大体上的
一致,不是没有见解上和主张上的歧异。即以这一时期开始时的第一结集为例,
在结集中就曾有关于“小小戒”微细的戒律是什么和要不要废除的不同意见。另
一方面,由于时间和地点的条件,多数僧众没有能够参加结集,分散在各地的大
弟子们也有未能参加的,他们不会没有认为需要补充或修正的意见。如富楼那十
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后承认结集的佛法外,又声明:“我从佛得闻之法,亦当受持
”。他和摩诃迦叶讨论戒律时,对“内宿”僧人住处留藏食物等八条戒条,他认
为那是佛制定之后又开了的,迦叶则认为是开了之后又重制定的,终于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结集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统
一之中存在着差异。佛在世时,于不同的时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教法。弟
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有听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
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这也是可以想见其然的。在第一结集之后,长老
们分别率领僧众在各方弘化,师弟相承,渐渐各自形成传承的系统。他们传授的
教法和戒律互有异同。各个传承系统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划分其势力范围,日久之
后,不能不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学说思想方面,有的态度
偏于自由进取,对佛所说的教法,但取大意,对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
偏于固执保守,拘泥教条,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间。这种情形,发展下去,
势必引起后来部派的分裂。


问:部派分裂时期的情况怎样?

答:佛教团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或一百余
年的事。当时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据说有一
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跋祗族比丘们劝令
在家信徒布施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耶舍认为比丘乞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
提出异议,遭受到跋祗僧众的摈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上座比丘们到毗舍离
集会,结果判决跋祗比丘们为非法根据上座记载,除乞受金银外,尚有其他九事
非法。这便是第二结集,因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称“七百结集”。跋祗比
丘们大多数不承认这个判决,他们另外召集了一万比丘举行结集。这便造成了教
团的分裂。


问:为什么这种判断是非的集会也称为结集呢?

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万人结
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
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主张。拿两派的戒
律两相比较,大众部的僧祗律较简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诵律则繁密而严格;
僧祗律对微细戒条多有舍弃,对于开戒包括乞受金银在内多有方便,十诵律则与
此相反。显然,第二结集是第一结集之后百年间教团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七百结集的参与者多数是上座长老,所以这一派被称为上座部Theravāda。今天
南方国家的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因为他们出自上座部的传承。跋祗族比丘举行
万人大会,这一派人数众多,所以称为大众部Mahāsa〖AKn?D5〗ghika。


问:两派的矛盾是否仅是戒律问题?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问题上的争论,但是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导原因。上
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
致力于弘传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争
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


问:在第二结集之后,还有没有部派分裂的?

答:最初分立的上座、大众二部称为根本二部。后来由于佛教流传地区日广,各
地的传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说法和制度的改变,因此
学派渐渐繁多起来。从第二结集到佛陀逝世后约四百年之间,上座、大众的根本
二部又先后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关于诸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称有不
同的传说。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Sabbatthavāda,此外
较重要的是跋祗子部Vajjiputtaka或称犊子部和化地部Mahimsāsaka。据大众部
传说,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别说部VibhajjaVādin,它采取大众部的一些学说,成
为独立的部派,与上座、大众成鼎足之势。但根据上座部的说法,分别说部乃是
上座部的异名。大众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说部Ekavyohārika、说出世部
Lokuttaravāda和鸡胤部Gokulika或称牛王部。大众部后期分出的制多山部
Cetiyavāda是最大的一个部派。


问:各部派的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吗?

答:上座、大众根本两部在教义上有较大的差别,至于支末部派,一般地说,与
根本部差别不大。上座部学说可以拿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因为说一切有部是上座
部中最早的和最大的一个部派,它传下来丰富的论藏典籍。大众部没有什么论著
留传下来,只是从某些史籍记载中看到它的一些论点。


问:可否把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学说简略地介绍一下?

答:可以举几个问题来谈。

第一、对于事物法的认识问题。在未谈之前,先要介绍两个术语:1.有为法,
一切依借因缘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都叫做有为法;2.无为法,不依借因缘,本来
不生灭的事物是无为法,如涅槃、虚空万物都在虚空中生灭,而虚空的无碍性则
不依借因缘而本自存在等,都是属于无为法。说一切有部和大众部都认为无为法
是实在的。至于对有为法的看法,大众部认为一切有为法依借因缘而生灭,过去
的己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有体
和用作用。说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果本来没有,即使具备了条件,也不
能生起,如龟不能生毛,兔不能生角,所以任何一法,它的体都是永恒存在的,
只是作用没有生起的名为未来,作用己经生起的名为过去,作用正在生起名为现
在。因此这个部派的主张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实有与法体恒有。法体虽有,
但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诸法的集合以及前后的关系因缘,决没有单独能起
作用的。既然各各法的自体没有作用,所以没有常一主宰的我。这一种说法是我
空法有论,而大众部说法接近于我法两空论。

第二,对于佛陀的认识问题。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
不是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时期的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和威力
都是无边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佛所说的一切语言都是随机说法;
佛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佛所说的语
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音说一切法。

第三、对于声闻和菩萨的认识问题。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
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的根性和所修行的
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二乘声闻与缘觉所得的解脱是没有差异的。

此外,在其他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修行实践的方法上都有不同之处,这里不
列举了。


问:在部派分裂时期中还有什么其他重大的事件发生吗?

答:佛教史上一件关系极为重大的事发生在这个时期,那便是阿育王大弘佛法。
在阿育王之前佛教的传播只局限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由于阿育王的努力,佛
教不仅传遍五印度东、西、南、北、中印度,而且传到亚洲、北非、希腊许多国
家,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问:阿育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答:阿育王Asoka,或译为阿输迦王,或意译为无忧王是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
的国王。他的祖父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旃陀罗笈多有人根据他的名字而考
证他是有旃陀罗种姓的血统的,阿育王也曾被称为旃陀罗阿输迦。旃陀罗笈多是
公元前四世纪摩揭陀国人,被国王放逐流徙在西北印度。当时亚历山大侵入印度,
占领五河一带,威胁恒河平原。旃陀罗笈多举起义旗,聚合西北民众赶走了希腊
驻军,然后回到摩揭陀国,推翻了难陀王朝,成为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一代君主。
他统一中、西、北印度,使摩揭陀国成为强大的帝国。公元前273年,雄才大略
的阿育王继承他父亲宾头沙罗登了王位,他发扬光大了先人志业,在历史上第一
次实现了全印度的统一。他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候,看到了战争的惨状,大
动悔悟之心,从此放弃了由武力征服的办法,而归依了佛教。他一方面实行转轮
王理想的政治,兴办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修筑从摩揭陀国到伊朗的国际大道,
发展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一方面大力传播佛教。他设置一种司掌宗教工作和慈
善事业的官职,名叫“正法大官”,派遣他们和传教师们到各地宣传佛教,他的
儿子摩晒陀Mahinda、女儿僧伽密陀Sa〖AKn?D5〗ghamitta,两人都出了家为比
丘、比丘尼也先后被派往师子国斯里兰卡。当时东至缅甸,南到斯里兰卡,西到
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都有佛教的传播。


问:我国旧时传说,秦始皇时代曾有印度僧人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华传教,有没有
这件事?

答:这件事不见我国的正史纪载,但是秦始皇和阿育王是同时代的人,当时阿育
王派遣一批传教师来到中国也是可能的事。阿育王的祖父时代一部文献中曾提到
中国丝织品梵文里有关丝的字,如Cinapatta即成捆的丝,Cinasuka即丝织衣服
等,都有Cina“支那”这个字作组成部分,可见秦始皇之前,中国与印度已经有
了往来。


问:阿育王弘扬佛教的原因是什么?

答:摩揭陀原来是释迦牟尼教化的根据地。佛教最初就得到摩揭陀国及其邻国国
王们的支持,阿育王的祖父笈多王也是一位佛教的护持者。这个事实反映着当时
印度的刹帝利国王和婆罗门僧侣的冲突,而且,据我看,也反映着当时恒河流域
的新兴国家中新兴地主们和商主们对领主割据势力的冲突。历史事实证明,孔雀
王朝的国王们本身就是善于经营的大商主。婆罗门神权和种姓制度所支持的领主
割据势力严重阻碍着农业上灌溉系统的兴建和商业上国内外贸易的畅通,因此,
反对神权及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受到当时民众的拥护,尤其是受到新
兴地主阶级和商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佛教慈悲安忍的教义,在摩揭陀帝国统
治者看来,对国内统一事业的巩固和国际友好关系的发展,是有利无害的。当阿
育王从亚历山大穷兵黩武的后果中,从他自己征伐时遭到顽强抵抗的经验中,认
识到必须改变武力政策而采用怀柔政策的时候,他便选择了“法轮”作为他的政
治武器。


问:阿育王弘扬佛教在学术文化上起了一些什么影响?

答:当时佛教的传播对亚洲各国以及东方和希腊、叙利亚、埃及等国家的文化交
流,起了深远巨大的作用。阿育王生前巡礼各地佛迹时铭刻了许多石柱,他又在
各地崖壁上刻了许多法诰根据佛法而颁布的各种教诰,这些遗物至今还有留存和
陆续发现的,对古代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问:阿育王传布佛教之举对当时部派的兴起有没有影响?

答:阿育王时代,佛教大约已经分为四个部派。各部派分往各地传教后,受到了
各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形式上和学说上有了不同的发展,这便促成了更多部派
的产生。


问:关于阿育王时代举行的第三次结集的情况可否再谈一些?

答:关于第三次结集的经过,我在前面谈到佛教经籍时,已经讲过了。根据南方
佛教记载,阿育王大弘佛教之事,就在结集之后。最近在八纳阿育王故都发掘出
阿育王建筑的一座宏大寺院的遗址,里面有一百根石柱的大讲堂,并有许多僧房
和水池,有人说这可能就是第三结集的处所。但是关于第三结集的事,北方所传
典籍中没有纪载。


问:阿育王之后又有什么大事发生?

答:阿育王大弘佛法后,三百年中,佛教在中亚各国获得坚固的根据地,更向东
发展而传来中国,流布地域日见推广。但是在印度境内,佛教却遭遇了厄运。阿
育王逝世后不到五十年,孔雀王朝为巽伽王朝所代替。受到婆罗门国师的助力而
篡得王位的富奢蜜多罗王崇拜婆罗门而严厉地排斥佛教,毁坏塔寺,杀戮僧众,
使印度佛教一时陷于黑暗的时代。幸而巽伽王朝的统治权力仅限于中印度,他的
排佛运动没有波及到南印度与西北印度。当时佛教徒多避难于西北,也有逃到南
方的,因而促进了北方佛教的兴盛,和南方佛教的发展。当时统治北印度的是大
夏国弥兰陀王希腊族,弥兰陀受了那先比丘的教化归依了佛教。至今传存着他和
那先比丘关于佛教的问答,汉文译本称《那先比丘经》,巴利文本称为《弥兰陀
问经》。大家都知道的犍陀罗佛教美术,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逐渐兴起的。


问:当时南方佛教的情况怎样?

答:关于当时南方佛教情况,缺乏资料。可以知道的是:由于阿育王派到南印度
去传教的是大众部僧众,所以大众部学说在南方盛行而为兴起于南方的达罗维荼
民族所接受。达罗维荼人建立的案达罗国在公元前28年灭了中印度的康发王朝巽
伽王朝的后一朝代而并有其土地。此后,中印度的佛教似乎稍稍有了起色。与案
达罗人入主中印度同时,大月支人灭了西北印度的大夏王朝而创立贵霜王朝,印
度历史自此进入南北朝时代,直到公元四世纪笈多王朝时才再统一。在此时期中,
南朝佛教情况很难知道其详,北朝佛教则在公元二世纪迦腻色迦王Kaniska时期
最为兴盛。


问:迦腻色迦是怎样的人物?

答:关于迦腻色迦的事迹很少有纪载,但是在护持佛教方面,他有阿育王第二之
称。据说他从前也象阿育王初期那样多所杀伐,后来得到胁比丘Pārsva的教化,
归依佛教。从遗迹看来,迦腻色迦时代建造的塔寺和佛像很多,而且在艺术上有
很大发展。如在佛塔的形式方面,改变了印度向来的复钵式,而创建了五层楼阁
式的佛塔;在造像艺术方面,参酌希腊、印度两地不同形式而自成风格,使犍陀
罗佛教美术发展到高峰。迦腻色迦王又由中印度罗致当时佛教大文学家马鸣
A’svaghosa到迦湿弥罗Kasmira,使佛教文学获得辉煌的发达。从这些事实中可
以想见佛教在这时代兴盛的情况。迦腻色迦王对佛教贡献最大的就是在他发起和
护持下举行了一次重要的结集。相传他曾向一些人询问教理,所得到的解答各有
不同。他感到学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依从胁比丘的指导,招集世友Vasumitra
以下的硕学比丘五百人在迦湿弥罗纂辑三藏,并加以编述注释,共三十万颂,九
百多万言,历时十二年方始完成。其中一部分就是《大毗婆沙论》,是属于说一
切有部的一部重要的巨著,我国有新旧两种译本。


问:这时期,除了有部得到提倡弘扬之外,其他部派的情况怎样?

答:当时迦湿弥罗地区,有部最为兴盛,但其他各部派也都很发达。与大众部有
关而和有部对立的大乘思想这时流行于印度各地,在思想界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迦腻色迦王所尊事的马鸣就是一个具有大乘思想的人。这时期可以说是大乘学说
经过长期酝酿而趋于成熟的时期,但是大乘佛教的大兴,还有待于稍后一个时期
的龙树大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赵朴初       答问)(五明学佛网:赵朴初       答问)  

 杨曾文教授:赵朴初居士思想的当代启示——纪念赵朴初居士诞 

 张秉全居士:《法华经》经义答问 

 明奘法师:也许会引发争议的答问 

 王骧陆居士:入佛明宗答问 

 王志远教授:追忆赵朴老(赵朴初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杨笑天教授:《赵朴初遗偈》的佛教境界——纪念赵朴初逝世5 

 韩焕忠博士:中国佛教的当代抉择——浅谈赵朴初居士《佛教常 

 陈坚教授:赵朴初佛教“三自”思想论析 

 道坚法师:佛学答问的前言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