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张秉全居士:略述台宗五悔大意


   日期:2022/12/7 22: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略述台宗五悔大意

一切众生,无始来今,由惑造业,因业感报。惑业报三,如恶叉聚,起则俱起,互为由藉。所造恶业,无量无边。牵引含识,流转六道。《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今我等虽然觉悟,归向佛法,若不行忏悔,忏除过、现恶业,修行佛法,每多障缘缠绕,难于成就道业,盖忏悔一门,十分重要,所以普贤十大愿王,忏悔列其中之一。夫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随参随证,最后参至普贤,已是等觉之位,普贤菩萨尚令其修忏悔之愿,以期圆满佛果。印光大师说忏悔一法,上至登觉菩,下至逆恶凡夫,均须修习。不论何宗,均将忏悔业障,列为必修内容。而台宗五悔,乃忏法中最极圆顿了义之修法。

此五悔法,乃天台智者大师为修法华三昧忏法,依《弥勒所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观普贤经》撰成。五悔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一、忏悔,二、劝请,三、随喜,四、回向,五、发愿。略述如下:

一、忏悔。忏,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

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有发露已往之罪,改往修来,成就善果之义。据《天台四教仪集注》所说,忏悔之法,乃有三种:一者作法忏。就是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即作观)三业并运,一切依照忏法,披陈过罪,求哀忏悔。四明尊者《修忏要旨》说:“作法忏,谓身口所作,一依法度”是名作法忏。二、取相忏。就是定心运想,取见瑞相为期,(期即期望、要约之意)在道场修忏时,或见光见华,佛来摩顶,或梦中见诸瑞相,随见一种,罪即消灭,是名取相忏。三、无生忏。就是一切罪业,皆从不了自心,妄想而生,若了我心本空,罪福无相,则一切法,皆悉空寂,罪从何生?《修忏要旨》云:“若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是名无生忏。

三忏之中,作法、取相二忏,属事,无生一忏,属理。

理忏为正,事忏为助。若能正助合行,事理兼修,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修忏要旨》云:“法虽三种,行在一时,宁可阙于前前,(前前指前面二种忏法,不得亏于后后(指最后一种无生忏)无生最要,取相尚宽。(取相与无生忏比,尚非急务之意)盖妙观之宗,是大乘之主。灭障如翻大地泥土,草木皆枯。显德如照澄江,森罗尽现。”若仅修事忏,一切五逆及谤法重罪,或难消除。惟无生忏,无罪不消。《观普贤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慧日喻无生忏法也。

又:修治忏法,须运逆顺十心观法,则罪灭障除,功效

弥速。荆溪尊者《法华三昧行事运想仪》云:“忏悔应运逆顺十心云: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一)外加恶缘(二)不随喜他一毫之善(三)惟遍三业,广作众罪(四)事虽不广,恶心遍布(五)昼夜相续,无有间断(六)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七)不畏恶道(八)无惭无愧(九)拨无因果(十)”此为逆(涅槃道)十心。“故于今日,深信因果(一)生重惭愧(二)生大怖畏(三)发露忏悔(四)断相续心(五)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六)勤策三业,翻昔重过(七)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八)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九)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十)”此为顺(顺涅槃道)十心。前逆十心是所破,后顺十心是能破。行人运想时,先观逆十心次第生起,后观顺十心次第翻破。《修忏要旨》云:“不明前之十心,则不识造罪之相,若非后之十心,则不知修忏之法。故欲行五悔,先运十心。”

二、劝请。此有二种:一者劝请转*轮。谓十方世界有

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正*轮,度诸众生。或者有人会问:我今不见诸佛,岂非虚请?答;虽不当面见佛,而行劝请,以表归敬之诚心。二者劝请住世。谓十方世界有佛将涅槃者,劝请住世,利济众生。若能劝请,灭罪除障,成我法施,功德甚大。《修忏要旨》云:“初修劝请者,行者知十方世界有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方坐道场,未转*轮,我今运想,于一一佛前,请说妙法。又即此刹那十方,复有如上尘数诸佛唱入涅槃,我皆于彼前,请久住世。能运此想,不只灭乎魔愆,(消魔障,灭罪愆)复能成于法施,其功甚大。”

三、随喜。随者,随他修习善因。喜者,喜他得成善果。

一切四圣六凡所修善因,所得善果,不论大小,皆须随喜而赞叹之,是名随喜。《修忏要旨》云:“次修随喜者,则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谓六道凡夫,二乘贤圣,一切菩萨,三世如来,有为、无漏善根,上求下化功德,皆欢喜赞叹,随顺修行。”

四、回向。谓将自已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

请、随喜种种功德,回向于实际、众生、菩提三处。一者回事向理,也称回向实际。谓回己所修功德,趣向无为涅槃,即不生不灭理体。二者回自向他,也称回向众生。谓回己所修功德,施于一切众生。三者回因向果,也称回向菩提。谓回己所修功德,趣向于佛果菩提。《修忏要旨》云:“次修回向者。所谓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初回事向理者,原有理具,方有事用。一切修证,不出理性。众生强执,计是有为(计为实有)今回此心,向于实际。回自向他者,昔迷理遍,(不晓理体周遍法界)凡所修善,庄严自身及己眷属。今顺本性,回向众生。回因向果者,一毫善种,三业熏修,不趣二乘,宁滞三有(岂滞留于三界),修既顺性,则成缘了二因。因必显真,同归究竟三德(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是名回因向果。此三种回向,一切菩萨共修。”

五、发愿。谓发誓愿,约制其心 。凡所修行,期证道

果。若不发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道果不成,诸佛菩萨无不因发诸誓愿而成正觉也。誓愿有通有别,通则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无上誓愿成。别则如约誓其心,期生净土。《修忏要旨》云:“次修发愿者,要誓志行也。(以誓愿要约修行)一切菩萨通有四誓,谓未度者令度,未解集者令解,(集即烦恼)未安者令安,未证灭者令证。此则通标其志。……今则别要其心,专期净土。”也就是说,别愿则专志期生净土。为什么别愿专以求生西方净土为要誓?因为人命短促,轮回路险,不生净土,惧随业流转故。《修忏要旨》云:“盖此堪忍(即娑婆)之界,不常值佛,多诸恶缘,深位尚乃有退。若彼安养之士,常得见佛,唯有胜缘,初心即得不退。又彼佛愿力,普摄有情。若有愿求,定得生彼。况过现积集善恶业缘,每至终身,咸来责报,临终恶念增盛,则众恶成功,牵生恶道。临终善业增盛,则众善皆成,牵生善道。今既求生安养,必须净业庄严。若无愿力强牵,焉克(何能)临终正念,故诚心发愿,决志要期。既欲往生,宜在专切。”是为发愿。

问:“此五法,忏悔仅列为一,何得五俱称悔?”答:此中忏悔之名,虽仅列一,然其他四法,皆可悔罪灭恶,故得同名为悔。《修忏要旨》云:“所以悉称悔者,盖皆能灭罪故也。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颠倒求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

普劝台宗学人,共修五悔,同证菩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张秉全居士:理具和事造 

 张秉全居士:生与无生,两冥之道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略论一句弥陀,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张秉全居士:一真无性,染净从缘。如金铸器,贵贱天渊。 

 张秉全居士: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秉全居士: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 

 张秉全居士: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