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张秉全居士:无情也有佛性吗?


   日期:2022/12/9 11: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情也有佛性吗?

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故说一色一香,不离中道。中道即是法界,也即是佛性之异名。台宗九祖荆溪大师的《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从十方面义理来解释无情也有佛性的道理。但大师是唐朝人,行文简古,非初学者所能明白。今试以语体文改译之。

 一先出原文。二逐段改译。

“无情佛性,惑耳惊心。今且以十义详之,使于理不惑,馀则例知。”

这几句是说无情也有佛性,听起来使人有些惑于耳,惊于心,感到不可思议。现在用十种道理来详加解释,使之对于无情也有佛性这层道理不生迷惑,其馀则可举一反三,推例而知。

“一者约身。言佛性者,应具三身。不可独云有应身性。若具三身,法身许遍,何隔无情。”

第一从佛身方面来说,我们知道所谓佛性,应具足三身,即法、报、应三身,不可只认为惟有八相成道的应化身才有佛性。既知有三身,法身遍一切处,所谓梵语毗庐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怎麽会隔无情之物,故无情也有佛性之义,得以成立。

“二者从体。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

这几句从体方面,进一步论证无情也有佛性。既然承认法身遍一切处,但报、应、二身,何尝离开法身,因为三身不一不异啊!(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水中月影。)况且有法身处,报、应二身常在一起,故知三身同遍一切法,非只法身周遍诸法。可见从三身三位一体角度而言,无情也有佛性之义,也是成立的。

“三者约事理。从事则分情与   无情,从理则无情、非情别。是故情具,无情亦具。”

这几句是从事和理角度,论证无情也有佛性的道理。从事相上说,则有有情和无情的分别。(有情即有知觉之众生,无情即无有知觉之万法。)从理体上说,则没有有情和无情的分别。事理从来是不二,是互融的。既然理体遍一切处。故无情许有佛性之说,也是成立的。

“四者约土。从迷情故,分依与正;从理智故,依即是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称,何隔无情。”

这几句是从土的角度来论证,土即是依报。众生由于迷情未破之故,妄分能所,故有依报、正报之分。若破无明,证无能无所的理智,则依正不二,依即是正,正即是依。如常寂光净土,即是遍一切处的法身。既是身、土不二。怎说无情无有佛性。是故不但有情有的正报具佛性。无情的依报,也具有佛性。

“五约教证。教道说有情与无情;证道说故不分”。

这几句是说,教道虽也说有情、无情,但这是权渐的说教,并非了义之谈。若约证道者究竟极说,无情的依报与有情的正报,也是不二的。

“六约真俗。真故体一,俗分有无。二而不二,思之可知。”

第六从真谛与俗谛二者不二来说,真谛一法不立。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所以说体一;俗谛立一切法。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既说有,也说空。所以说俗,分有无。但真俗二谛是圆融的,真谛不离俗谛,俗谛不离真谛,所谓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离真空。二而不二,深思其理,即可知无情也有佛性之义矣。

“七约摄属。一切万法,摄属于心,心外无馀,岂复甄隔。但云有情,心体皆遍。岂隔草木,独称无情。”

这几句是说,一切万法,皆为心所摄属。所谓一切唯心造也。心外更无馀法。无情之法,岂复别隔于心。只说有情心体遍一切法,岂草木隔于心外,独得称为无情。所以无情也有佛性之说,得以成立。甄字,隔别之义。

“八者因果。从因从迷,执异成隔;从果从悟,佛性恒同。”

这几句是从因与果,迷与悟二方面,论证无情有无佛性所以有不同看法之原因,众生在因位,由迷理、迷境无明之故,不知依正二报无二,皆是佛性之体显,妄分有情与无情之异,所以不隔成隔;佛是果觉,五住无明净尽,究竟觉悟,知依正二报,同是佛性。无有差别。

“九者随宜,四句分别。随顺悉檀,说益不同。且分二别。”

这几句是说,佛教化众生,随机宜说法,凡有欢喜、生善、灭恶、入理四种悉檀利益之一种者,佛则为说法,否恻不说,所以有时说权法,有时说实法。说法对象有异,得益不同。有时姑且作方便,分有情与无情二种差别说。

“十者随教。三教云无,圆教说遍有。又净名云:“众生如故,一切法如。”又若论无情,何独外色,内色亦然。故净名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若论有情,何独众生,是则一切具足。”

这几句是说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随权教说、随实教说而有不同。权教是权宜方便说,说无情无知觉,不说有佛性;实教是称实而说,是了义教,说无情也不在佛性之外。藏通别三教是权教,所以说无情无佛性;圆教是实教,主张一切法唯心。心遍一切处,无情也不在佛性之外,故说有佛性。又引净名经说:众生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一切法唯心所现,也是不生不灭。如字即是不变,不生不灭的意思。所以有情、无情都有佛性。又:若要说无情,不只是山河大地,草木瓦砾的外色是无情,即使是六根内色也是无情。引净名经作证: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因为人之所以有知觉。完全是佛性在起作用。离开佛性,六根之身同草木瓦砾一样无知。若定要说有情有佛性。则何独众生,以一切法唯心故,一微尘之物亦具佛性。

从荆溪大师这十方面论证中,我们就可知道,凡是说无情无佛性的说法,此是权说,凡是说无情也有佛性,此是实说。是了义之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张秉全居士:理具和事造 

 张秉全居士:生与无生,两冥之道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略论一句弥陀,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张秉全居士:一真无性,染净从缘。如金铸器,贵贱天渊。 

 张秉全居士: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秉全居士: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 

 张秉全居士: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