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张秉全居士: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日期:2022/12/11 11: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张秉全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根浅障重,神识飞扬,观想难成,力劝持名。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中,对于净土法门宗旨,有精辟诠释,谨就此章大意,作番略释。

先出经文,后释《四帖疏》大意。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四帖疏大意

佛对当机众阿难和韦提希夫人说:往生上品上生的人,需要什么条件呢?若有修学大乘心的众生,愿生彼极乐国土,必须发三种心,便可往生。

经文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四帖疏大意

哪三种心?第一至诚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发愿心。什么叫至诚心?就是真实心。居心行事,必须在真实心中做出,不得做表面文章,外现贤善及修行精进之相,内存虚假,贪嗔不正之心,凡事奸诈欺于人,恶性难犯,行事毒同蛇蝎。虽然也三业行善,名为杂毒之善。也叫虚假之行。不能名为真实净业。若如此居心不良,起念佛行,纵使身心劳苦,日夜十二时不休息,绕行念佛,如救头上著火一样,总名杂毒之善,欲要回向此杂毒的念佛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必不可得到如愿以偿。为什么呢?你的心与佛心相违背缘故。因为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刹那时间,身口意三业所修,都是从真实心作出。凡所施为和愿求,都是真实的。另外,真实有二种:第一种是自利真实;第二种是利他真实。说起自利真实,又有二种情况:一种是至诚心自行和劝化他人莫作诸恶;以及生起自他厌离娑婆秽土之心等。行住坐卧默想一切菩萨制伏舍离贪嗔痴等诸恶,我也应这样做才是。二是至诚心自行化他,勤修凡圣一切众善,以至诚心,口业赞叹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即持名念佛或观佛依正二报。)又:至诚心,口业自行化他,宣扬三界六道依正二报,是苦是恶,极应厌离。又:口业应随喜、赞叹别人三业所作诸善。若他作恶,不说他过,敬而远之,也不随喜。又以至诚心身业,合掌礼敬、四事(饮食衣服医药卧具)供养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至诚心身业,厌离三界自他依正二报;又至诚心意业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在目前。又:至诚心意业,厌离生死三界依正二报。不善的身口意三业,必须真实舍离。又若起三业之善,必定真实心去作。不论内心外境,皆须真实,所以叫至诚心。

什么叫深心?就是深信不疑之心。也有二种:一种是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头出头没,在六道中轮转,无出离三界之缘。另一种是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不存丝毫疑虑,乘佛愿力,决定得生彼国。又:决定深信释迦所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往生、定散二善,证知赞叹彼佛依正二报庄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作证,劝一切凡夫,信愿求生,决定得生。又:深信一切行人,深信佛语,不惜身命,决定依佛所说去做,佛教我舍离即舍离,佛教我去作即去作,佛命我到什么地方去就什么地方去。这就是随顺佛教语。亦名随顺佛意,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修行人,但能依此经所说深信行去,必不会误导众生。为什么?佛是具足大智大悲的圣者,说真实语故。除佛以外,登地以前菩萨,智行未满,(指无明未断)尚在学地,犹有正使结习二障未除,佛果之愿未满。此等凡夫权圣,纵使己意测量诸佛教意,不能彻底明了。虽有评论解释教意,需要请佛证明,若所言称合佛意,佛即为印可说,如是,如是。若所说不称合佛意,佛不印可,即说道:是义不如是。若不印可,即同无记无有利益之语。若佛印可之说,即是随顺佛之正教之言。若佛有所言说,都属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智,所说无论或多或少,总不须向菩萨、人天询问,定其所说是与不是。因佛是一切智人,若佛所说,即是了义之教,菩萨天人等所说,都名不了义教。这是应该知道的。以是之故,现今敬劝一切有缘求往生的人,只能深信佛所说,不可信用权位菩萨等所说不与佛说相应的教言。以免产生疑障,怀惑自迷,失去往生西方的大利益。又:深心相信,决定建立自己净土信心,顺佛教语修行,永除疑心错觉,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所迷惑,而退失、倾动净土的信心。有人问道:凡夫智慧浅薄,惑障深厚,若逢解行不同的人,广引经论之语来妨碍、问难,证明一切修行凡夫,不断惑业不得往生。我们怎么样对治他的妨难,成就净土信心,决定勇往直前,不生怯退呢?答道:若有人多引经论证明说,不断惑业不得往生者,净土行人即可这样回答他:您虽然用经论之言,证明说,不得往生。我的想法,也决定不受您破斥之言,为什么呢?但我也不是不信您所引证论的话。这些经论,我都仰信。然而佛说别经时,所处地不同,时间不同,说法对象之机不同,利益也不相同。又:说别的经时,非说观经、弥陀经时,然佛说法被机,情况各有不同。别经所说是通途法门人天菩萨之解行,现在是佛说观经定散二善。(定善即修观、持名,散善即修行净业三福)所被之机,唯为韦提希夫人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所逼一切凡夫。证明说能得往生(指不断惑业亦能往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语,决定奉行。纵使您说千道万说不得往生,唯增长成就我往生的信心。又:净业行人可以更向对方说道:仁者请听,我今向您表明决定信相,绝不动摇。纵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等,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皆引经论证明说不得往生,我也不起一念疑心。只有增长我的信心,为什么?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人所破坏之故。又:仁者请听,纵使初地已上,十地以下,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异口同声说道:释迦佛指向称赞弥陀,说三界六道轮转是苦本,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行三福六念等法,尽此一报身,决定生彼国者,必是虚妄,不可依信。我虽闻此说,也不生一念疑心,唯有增长我决定的上上信心。为什么?由佛语真实,决定了义故。佛是一切智人,实知、实解、实见、实证,不是疑惑心中所说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语所破坏。若实是菩萨(指登地以上位者)总不违佛的教言故。又且不说此事,告诉您知道:纵使化身佛、报身佛,若一尊若多尊,乃至遍满十方界,各各放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道,释迦所说西方净土,指明赞扬,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彼佛及修他善行,回向求愿生彼净土,这是虚妄,定无此事。我虽闻这等诸佛所说,也毕竟不起一念疑心退心,怖畏不能生彼佛国。为什么呢?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全同,无少许差别。佛佛道同故。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所同制。比如前佛制定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作,即名十善止行,随顺六度之行。如果后佛出世,难道能改前十善,令人行十恶吗。以此理类推,证明诸佛所言所行,不相违背。所以释迦指证弥陀,劝一切凡夫,尽此一报身,专念专修,命终已后,定生彼国者,说此语时,即时十方诸佛悉皆出方长舌相同劝同证。什么原因,诸佛同体大悲之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所化。一切佛所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所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依正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后面经文又说,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邪见无信增盛之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头,即是其证。又:十方佛等,恐怕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所以各于其国同时出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即成就如是依正二报功德庄严)所赞、(即不可思议功德)所证(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或长或短,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暮途穷,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定无疑。是故一佛(释迦)所说,即一切佛同作证明以成其事,此名就人立信也。次名就行立信,行有二种:一正行;二杂行。什么叫正行?专依往生经(即净土三经)所说修行,就是正行。具体地说,就是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极乐国土依正二报庄严。若礼佛,一心专礼阿弥陀佛。若口称名,一心专阿弥陀佛。若赞叹供养,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是名为正行。又:就此正行中,复有二种,一种是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计时间长短,念念不舍,这名正定之业,依顺彼佛本愿故。若依礼拜读诵,就名为助行之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余众善,都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彼佛不断,名为无间业。若行后杂修之行,以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以上所说,就是深心。

什么叫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善及出世善根,以此自(自行)他(随喜他)所修善根,悉皆以至诚真实的深信中,回向发愿,求生彼国,就是回向发愿心。又:回向发愿求生彼国,必须从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作必定得生想。此之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之人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勇往直进,不得闻这些人语,就有动摇,心生怯弱,走回头路,即失往生的大益。问道: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说道不能往生。或者说,您等众生,旷劫以来,及到今生,身口意业,在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这些重罪,要长劫系缚在三恶道受苦,怎能一生修福念佛,就能进入那无漏无生的极乐净土,永远证得三不退之位。答道:诸佛教行,数量之多,超越尘沙,众生禀教修行,全仗机缘,情况非一。譬如世间人眼见之事,决定可信。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载物、(及养植草木),水能滋润,火能烧物,这等事情,都是对待的。各取其宜而用,眼前所见,千差万别。(如地有地之用,水有水之用,火有火之用等)何况佛法有不思议力,岂没有种种利益。随拈出佛法一门,求出离道,即是出一切烦恼门。随进入佛法一门,求解脱道,即是入一切解脱智慧门。为此各随机缘起行,各求解脱,您怎能将对我来说,并非有缘之行门,障碍惑乱于我呢!但是我所爱之行,即是我有缘之行,不是您所求之行;您所爱之行,即是您有缘之行,不是我所求之行。彼此各取所须,是故各随所愿乐而修其行,必能很快获得解脱。

修行者应当知道,如果学解,从凡夫地及至圣人,无一例外,皆须学习。若欲学行,必须依靠选择于您有缘之法,(即逗机之法)进行修持,则用力少,得益多。又:诚告一切求往生人等,今更为您等说一譬喻,以资守护,不失信心。以防外道邪见异见之问难。怎么说啊!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里路,中途有二条河,一条是火河,在南面。一条是水河,在北面。二河各阔百步,各深若无底,南北二河,各无边涯,水火二河之间,有一白道,阔约四五寸,此白道从东岸到西岸,亦长百步。(与水火二河同长)水河的波浪常溅湿白道,火河的火焰常烧灼白道。水火相攻,常无息时。此行路人到了空旷之地,四顾无一人,多有群贼恶兽,见一人独行,竞来搏杀。路人恐怖极了,急向西直走,忽然见此大河,即自思忖: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有一白道,路极狭窄,二岸相距虽近百步,怎么能走过去。今日定死无疑了。正欲退回,群贼恶兽渐渐逼近,要想南北避走,恶兽毒虫争先恐后向相(各从南北二面)而来,要想向西而行,又恐堕入水火二河之中。惶怖之状,无法形容。当时思忖,我今往回走亦死,停步不前亦死,向前去亦死。总一样是死,我还是寻道向前而走。既有此条道路,谅必可走。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声劝道:行路人,但决定寻此道向前而行,必无死难危险。若止步不前,就是死亡。又闻西岸有人唤道:您一心正念直来,我会保护您,不必畏惧堕于水火之难。此行路人,听了此遣往彼唤来的话,就端正身心,决定寻道直前,不生一念疑怯之心。或行一分,二分(指才行少许路)。东岩群贼等唤道:行路人回来,此道险恶不能过,去则必死无疑。我等总无恶心相向而来。此行路人虽闻这唤声,头也不回,一心直进,念道而行。一会儿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幸快乐不已。此是比喻。复次以喻合法,言东岸者。喻此土娑婆火宅也。言西岸者,喻彼土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骗行人者,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旷处者,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二河中间的白道狭四五寸者,喻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因贪嗔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溅湿道者,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路者,喻嗔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言,寻道直西进者,喻释迦已灭,弥勒未生,犹有教法可寻,故喻如声劝也。言或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等人,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己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力摄受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庆喜不已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昏迷颠倒,自取缠缚,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召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指持名无有失落)乘彼佛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不论昼夜时节,常作此解,(众生业深重,非仗佛力,无由出离生死)常作此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故名回向发愿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后,还起大悲心,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往生者,无有这个道理。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这也应该知道的。

经文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四帖疏大意

哪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慈心不杀者,然杀业有多种,或身杀生,或意杀生,或口杀生。言口杀生者,即动口指令杀生。言身杀生者,动手自杀或把手教人杀。言心杀者,动念怎么杀,用何杀具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别胎卵湿化四生,皆招杀罪。都能障碍往生净土。但于一切众生起慈心者,即是施予一切众生寿命安乐,即是最上胜妙戒法。此即合上净业三福经文,初福“慈心不杀”也。不杀有止行二善,自不杀名止善,教他不杀名行善。言具诸戒行者,若约人天二乘之机所持之戒,即名小戒;若约发大心行大乘行之人所持之戒,即名菩萨戒。戒是由人定位,自然转成。此合上第二福“具足众戒”之戒行善根也。二、读诵大乘者,唯以读诵大乘为事,求生净土。即合上第三福“读诵大乘”也。三、修行六念者,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也。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持名)身业(礼拜)意业(观想)。念一切诸佛亦名念佛。念法,即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念僧,即念佛之眷属菩萨僧。念戒,即念诸佛之戒法。念舍,即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内舍(头目髓脑)外舍(财宝土地房屋)此等菩萨但欲得菩提道,不惜身命财物,我等常作仰学他们舍身命之想。念天,即念兜率天上住最后身,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三祇之劫已超,万德之行已成,灌顶之位已证。我等无始已来,同时发愿,断恶行菩萨道,他今已因圆果熟证圣,但我尚是凡夫,生死流浪,烦恼障重,福微慧浅,每思忖及,不胜惭愧、悲叹,是名念天。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者,修行者各各回前所修之业功德,向所求往生极乐国也。

经文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四帖疏大意

言具此功德者,即上说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也。或一人具前二,或一人具后二,或三种全具。若有人三种全没有,则是造恶众生,蒙着人皮的畜生罢了。若有人,发心念佛,毕此一生,无有退转,唯以往生净土为期,则不问他能理解三福与还不能理解,只要不违背,回向都能往生。这是应该知道的。一日乃至七日,是说功行深浅不等,修行时节有长短,利根一日得一心,中根二至六日不等得一心,钝根至七日才得一心。此约平时说,与弥陀经所说意同,若不能七日一心,则必须尽形寿执持名号,以求往生。也。又:纵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忏悔念佛,十念一念,亦得往生。

经文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四帖疏大意

此段经文是说行者临终时诸圣迎接往生的情况,如文可解。共分十一个小段:一、明所生是极乐国。(首句)二、明得生上品上生之由,在于精进。(次句)三、明弥陀化主亲自来接。(第三句)四、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无量诸天,随从弥陀来迎行者。(第四至第七句)五、明七宝宫殿,随众而来。(第八句)六、明观音势至共执金台至行者前。(第九至十一句)七、明弥陀放光照行者身。(第十二至十四句)八、明佛既放光照彼行者,化佛与诸菩萨也同时授手迎接。(第十五至十六句)九、观音势至与诸菩萨同声赞叹行者,劝进其心。(第十七至二十句)十、往生行者,自见乘台随从佛后。(第二十至廿四句)十一、明往生时速。(第廿五至廿六句)

经文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四帖疏大意

行者金台至彼国后,莲花即开,见佛菩萨色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但闻佛说法,流水光明,风动宝林,亦皆演说妙法,闻法得法,凡有三种:一、初闻妙法,即悟无生法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入圆教初住位。二、须臾之间,于十方界,历事诸佛,蒙诸佛次第授记。三、还至本国,更证总持巨益。末句,总结,是名上品上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张秉全居士:理具和事造 

 张秉全居士:生与无生,两冥之道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略论一句弥陀,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张秉全居士:一真无性,染净从缘。如金铸器,贵贱天渊。 

 张秉全居士: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秉全居士: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 

 张秉全居士: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