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张秉全居士:《唯识三十颂》浅释


   日期:2022/12/29 20: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识三十颂》浅释

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八大论师相继造释,而护法立义最精,玄奘大师宗之,译成汉文,即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唯识三十颂,是唯识学的主要教典,故云:护法菩萨,约三十颂,造成唯识。

“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以答,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由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此初一行半颂,即略辩唯识相。世间说有我相,是指有情说我能作,我所受等种种我相。圣教说有我相,是指声闻、辟支佛、菩萨、佛等种种我相。世间说有法相,是指仁、义、礼、智、信等种种实德法相,圣教说有法相,是指蕴、处、界、入等种种假说法相。既无实我实法,但是由于假说,所以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转,谓随缘施设)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由识所变现,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指眼等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若以类分,则唯有三种:一者第八,名异熟识。二者第七,名思量识。三者前六,名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相,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次广辩唯识相,前十四行半,广明三能变之相,次有八行,广明所变唯识。

“初阿赖耶识”者,此云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一)能藏。谓无量劫来,前七识所作一切善恶种子唯此识能藏,此约持种说。就是说,此识能执持善恶种子,不令散失。(二)所藏。此识是一切善染法所依处,故名所藏,此约受熏说。就是说,此识为一切染净种子所依止,接受其熏染。(三)执藏。或称我爱执藏。此识见分,被第七识执以为我,贪爱不舍,故名执藏。此约赖耶自相说。就是说,此识见分被第七识执以为我相。二名异熟识者,异时而熟。或名果报识。由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以此识为主体。前善恶习是因,此识是果。三名一切种识者,此识为无覆无记,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现在未来前七识诸法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诸法现行是果,此识是因。言不可知者,是说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的境界,也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界,难可测量,故云不可知。所谓“执受处”者,是指此识所缘的相分。执受二字,是指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执有二义:(一)摄为自体,即是说摄此根身以为自体。(二)持令不坏,即是说执持此根身令不损坏。受有二义:(一)领以为境,即是说领纳此根身以为所缘境界。(二)令生觉受,即是说令此根身有知觉的感受。处之一字,是指依报世间山河大地。执受处三,皆是第八识所缘之境。所谓“了”者,了即了别。是指此识能缘的见分,了别第八识现行的相状。所谓“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是说此第八识常与五遍行心所相应而起。五遍行心所:(一)触。即对于所缘境界的接触。(二)作意。对于所缘境界的注意。(三)受。指领受所缘境界。(四)想。想像所缘境界。(五)思虑所缘境界而起造善恶之业。所谓唯舍受者,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舍受。此第八识行相极细,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只与舍受相应。所谓“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一)善性,能为此世他世顺益。(二)不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三)无记性,于善不善中无所记别。就无记性又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有覆无记。若无污染,其性白净,名无覆无记。今此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所以是无覆无记。所谓“触等亦如是”者,是说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所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故云“触等亦如是。”所谓“恒转如暴流”者,恒,指此第八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指此第八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宛尔。对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高山瀑布,长时相续,故非断,迁流之相,故非常。所谓“阿罗汉位舍”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以及大乘(此指通教共十地)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此时第八识,不再名阿赖耶识,但名异熟识及一切种识。若至如来位中,也舍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

“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此释第二能变识之相。“是识名末那”梵语末那,此翻为意。“依彼转缘彼”者,此彼字指第八识,依彼转,即是说,第七识依第八识的现行为根本依,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种子为此识的种子依。转缘彼,是指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故云“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者,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故名末那识。所谓“四烦恼常俱”者,谓第七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之前,则任运常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四烦恼:(一)我痴。即是无明,愚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之理。(二)我见。即是妄执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三)我慢。即是恃所执我,倨傲高慢。(四)我爱。即是于所执我,深生贪著。所谓“及馀触等俱”者,就是说第七识除四根本烦恼之外,还与遍行五心所、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心所相应,共有十八个心所也。所谓“有覆无记摄”者,就是说,由于与四根本烦恼相应,隐蔽真理,所以是有覆。由于不属善与不善,所以是无记。所谓“随所生所系”者,就是说,第七识恒随第八识,随第八识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界。所谓“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的末那识,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所以说“阿罗汉无有”。还有阿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尽定无有”。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智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所以说“出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此释第三能变之相。“差别有六种“者,谓前六识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发,系属于六根,助六根了别。如六根各缘一尘,故有六种识。“了境为性相”者,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六识即以了别尘境为行相。所以说“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者,是说此六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即善性摄。若与无惭等法相应,即不善性摄。若俱不相应,即非善非不善无记性摄。“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者,就是说,第六识与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共五十一心所皆得相应。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其馀皆能相应。“皆三受相应”者,就是说,前六识皆能领纳顺境、违境、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故云“皆三受相应”。

“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此解释遍行、别境二种心所。遍行触等已在初能变中释。别境有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欲,缘所欲观境。胜解,缘决定境。念,缘所曾习境。定、慧,缘所观境。故云“所缘事不同”。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此解释十一善心所。一信。于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宝等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体性,能对治不信,乐求善法为业用。二惭。于自身以羞过恶而不敢作为体性,别则能对治无惭,通则息诸恶行为业用。三愧。怕被世人讥笑呵责,由此羞耻过罪而不敢作为体性,别则能对治无愧,通则息诸恶行为业用。四无贪。于欲、色、无色界及三界资具,无所染著为体性,别则能对治贪著,通则能作众善为业用。五无嗔。于苦苦、坏苦、行苦及三苦资具,不生嗔恚为体性,别则能对治嗔恚,通则能作众善为业用。六无痴。于诸谛理及实事,明解为体性,别则能对治愚痴,通则能作众善为业用。此无贪无嗔无痴名三善根,以能生一切善法故。七精勤。于断恶修善事业中,勇进而为体性,能对治懈怠,成满善事为业用。八轻安。远离粗重杂染,调畅身心,于善法中,堪任修持为体性,转舍染浊身心,得清净身心为业用。九不放逸。即精进及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于所断恶,防令不生。于所修善,修令增长为体性,对治放逸,成满世出世间善事为业用。十行舍。亦即精进及无贪无嗔无痴善根,能令其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体性,对治掉举,寂静而住为业用。此与五受中(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舍受不同,故名行舍。十一不害。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即以无嗔为体性,能对治害,悲伤怜悯为业用。无嗔名慈,不害名悲。及之一字,显馀翻染诸善心所。谓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厌,七不悭,八不骄,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

“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与害,骄、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此解释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也。根本烦恼有六:一贪。染爱耽著为性,能障无贪善根,生苦为业。二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善根,恶行所依为业。三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善根,一切烦恼所依为业。四慢。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五疑。于诸谛理,犹疑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法为业,六恶见。(一作不正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随烦恼有二十:分小随十、中随二、大随八。小随有十:(一)忿。于现前逆境,心愤为性,能障不忿,执杖(打人)为业,此以嗔恚一分为体。(二)恨。由忿在先,结怨不舍为性,能障不恨,不忍所依为业。(三)覆。于自作罪,恐失利养名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追悔不安稳住为业。四恼。忿恨在先,追念往恶,触现逆境,狠戾为性,能障不恼,多发粗言伤他为业,此亦嗔一分为体。(五)嫉。不惜身命,求己名利,不耐他人盛事,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此亦嗔恚一分为体。(六)悭。耽著财法,不肯惠施,鄙吝为性,能障不悭,鄙吝畜积为业。此亦贪爱一分为体。(七)诳。为获利誉,假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为诳,邪命为业,此亦贪痴各一分为体。(八)谄。为欺罔于他,矫现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不从师友真正教诲为业,此亦贪痴各一分为体。(九)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此亦嗔恚一分为体。(十)骄。于自盛事,深生染著,倨傲为性,能障不骄,生长杂染恶法为业。此以贪爱一分为体。此十各别而起,名小随烦恼。中随烦恼二:(一)无惭。于所作罪,不自羞惭为性,能障自惭,生长恶行为业。(二)无愧。于所作罪,不他耻愧(即不怕被他耻笑)为性,能障愧他,生长恶行为业。此二遍不善故,名中随烦恼。大随烦恼八:(一)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二)昏沉。令心于境,无所堪任,(即不能观照)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三)不信。于真实功德,不生好乐,心不清净为性,能障净信,增长恶行为业。(四)懈怠。于断恶修善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长染法为业。(假使对于染事反勤而行之,亦名懈怠,退善法故)。(五)放逸。于染法不防,于净法不修,放纵流荡为性,能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此以懈怠及贪嗔痴四法为体。(六)失念。于所缘境,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即以念及痴各一分为体。(七)散乱。于所缘境,令心外驰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八)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多所毁犯为业。此以慧及痴各一分为体。此八亦自类俱起,遍于不善及有覆无记二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此解释四不定心所。不定者,不定是善,不定是恶,不定遍一切心,不定遍一切地,故名不定。(一)悔。悔即恶作,(厌恶造作)追悔为性,障止为业。(二)眠。眠即睡眠。令心不自在,心极暗昧,略缘境界为性,障观为业。(三)寻。寻即寻求,于意言境,粗相分别为性。(四)伺。伺即伺察。于意言境,细相分别为性。“二各二”者,就是说,悔、眠为一,寻、伺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此说六转识现起情况。“依止根本识”者,就是说,前六转识必依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依。“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者,就是说,前五转识皆仗众缘,方得生起现行。如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缘具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能俱生,所以说“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多少不定。水喻第八识,涛波,喻前五识。不定喻众缘。“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者,即是说前五识所藉缘多,缘有时具,有时缺,故现起不定。第六识所藉缘少,缘具无缺时多,故常得现起。但除以下五位,暂时不现:一者生无想天,二者入无想定,三者入灭尽定,四者极重睡眠,五者极重闷绝时。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

以上广为分别三能变(一异熟识,二思量识,三了别境识)之相,此皆八识自证分所变的见相二分所依。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如何理解依识所变,我法皆是假说,并非离识别有自体,由斯而知一切法唯有识呢?“是诸识转变“者,诸识,指前所明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转变者,诸心、心所的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分别所分别”者,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所变相分,名为所分别。离此见相二分,则彼实我实法,决定皆无,是故一切无不唯识。心王有八,即自体唯识,心所有五十一,即相应唯识,色法十一,即所应影像唯识,不相应有二十四,即分位唯识。无为有六,即实性唯识。所以说,“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外人难曰:若唯有识的话,没有外缘,由何能生种种分别?颂文答道:这是由于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熏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又生现行,辗转资助的力量,所以彼之与彼,一切一切,才有分别生起,何必定要假外缘,方生种种分别哉!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馀异熟。”

外人难曰:虽有内识,若没有外缘,为何能使有情生死相续?颂文释曰:(界内分段生死),由于诸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见相二分的二取习气(二取习气,即指烦恼、所知二障的取著习气)为助缘,招感六道有情粗异熟果,前异熟果报尽,复生后异熟果报。即界外变易生死,亦由无漏有分别业种子为因,所知障种子以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细异熟果,前后改转。是则二种生死,皆由内识惑染所感,岂藉外缘哉!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外人难曰:若唯有识,为什么世尊处处说有三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性)答道:当知三性亦不离识。为什么?颂文解释三性离识的道理。“由彼彼遍计”者,就是说,能周遍计度妄执我、法者,第八识及前五识,不能遍计。第七末那识,但计而不遍。惟有第六识为能遍计。次句“遍计种种物”者,是说所遍计的即是依他所起种种色心诸法。所谓“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者,此遍计所执,不过是依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及见分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此“实我”、“实法”若离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此四句说明遍计所执性不离识)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依是依托,他是众缘,就是说,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依托分别缘所生,故名依他起性。心心所法,皆有缘虑之用,或缘染或缘净,皆名分别,复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复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二句说明依他起性不离识)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自性”者,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性是体性。就是圆满成就诸法的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即为圆成实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四句是说,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也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非不异一样。今圆成实与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若说是异,则应真如非彼依他起实性,如水非波所依实性。若说不异,则应圆成实性也是无常。如波生灭,水亦生灭。有此理乎哉!末句“非不见此彼”者,就是说,若未达遍计本空,未证见圆成实理,不能见彼依他起性,必须等到无分别智证真如后,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此明圆成实性亦不离识,以即是识实性故也。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此解释三无性即是识性。外人难曰:若有三性(遍计性、依他性、圆成实性)如何世尊又说一切法无性?“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者,这四句是说,佛依此三性,再立彼三无性之名,乃是为遣凡夫外道我执,二乘权教法执的密意,非了义谈,故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者,这四句是说,初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譬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就是说,此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既然三无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离识,三无性岂离识哉!(以上凡廿四颂,明唯识相竟)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此为第廿五颂,重释前圆成实性乃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即诸法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依几位,如何悟入?”

凡有三问:一问谁人悟入,二问几位悟入,三问如何悟入。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

具大乘二种种性,答其谁人悟入之问。方能悟入,答其如何悟入之问。何谓五位。答其几位之问。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于识相性,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睡眠,犹未能伏灭。”

这是说资粮位行相。大乘行者为求无上菩提,修习无量福智,名资粮位。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大乘修顺解脱分。在修大乘解脱分中,乃至未起加行位中顺决择识,但以四弘誓愿,求住唯识真胜义性,以此为齐,皆资粮位摄。此位菩萨发起大菩提心,亲近真实善友,作意勤求正觉,修集福智资粮,以此四种胜力,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于我法二取睡眠种子,(即随逐有情,眠伏藏识,能取见分、所取相分的种子)止观力微,犹自未能伏灭,但能伏于分别二执之现行。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资粮位。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正见。其相云何?颂曰: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这是说加行位行相。大乘行者,为欲见道,复修暖、顶、忍、世第一四种加行,伏除二取,名加行位。顺趣真实决择分故,亦名大乘顺决择分,此位菩萨在修大乘顺决择分中,于此四位,犹于现前安立小物(空境)以为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此即暖、顶、忍、世第一的加行位。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其相云何?颂曰: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这是说通达位的行相。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名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若此位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这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以离开了二取种子相故。这就是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智的见道初地。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其相云何?颂曰: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这是说修习位的行相。 若诸菩萨在修道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二种粗重,名修习位。亦名修道位。“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者,无分别智,离诸戏论,故说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断世间因,故名出世间。“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者,烦恼、所知二障种子,违于精细轻安的无漏法,故名粗重。今使它永灭,故说为舍。舍烦恼障,便能证得大般涅槃。舍所知障,便能证得大菩提智。菩提涅槃,名为二转依果。这里是说,舍烦恼、所知二障粗重种子,便能分证转烦恼依涅槃、转所知依菩提的二转依果。此即二地至十地菩萨位。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颂曰: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法。”

这是究竟位。证得无上菩提的果位。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出障圆明,能尽未来际,化度有情。“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者,此字,即指前颂所说的二转依果。此转依果,诸漏永尽,性净圆明,故名无漏。含容无边希有功德,故名为界。(此是藏义)能生世出世间五乘利乐,亦名为界。(此是因义)此转依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不思议。此转依果,四智心品,皆有顺益之相,故名善。此转依果,清净法界,性无生灭,四智心品,永无断尽,故名常。所以说,“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法”者,此转依果,烦恼所知二障除尽,无有逼恼,又能安乐诸有情,故名安乐。如来所证二转依果,不同二乘的解脱身,因二乘所得择灭无为生空智品(即小乘所证偏空涅槃)惟永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非真正解脱身。佛所证乃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故名解脱身。永寂二边,默契中道,名大牟尼。(牟尼即寂默之义)所得二果(菩提、涅槃)永离二障(烦恼、所知)以宇宙万有一切法为身,故名法身。

《唯识三十颂》浅释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张秉全居士:理具和事造 

 张秉全居士:生与无生,两冥之道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略论一句弥陀,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张秉全居士:一真无性,染净从缘。如金铸器,贵贱天渊。 

 张秉全居士: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秉全居士: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 

 张秉全居士: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