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


   日期:2023/1/7 20: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

试论之,一念歇狂,顿也,不了则流为长劫。历劫勤修,渐也,究亦不离于一念。此念劫顿渐,似相悬而实不离也。况乃念性元空,时节无体。迷时似有隔异,悟后本自圆融。一念本不殊长劫,而长劫原只是一念。复何念劫顿渐之可疑哉。向使满慈不索妄因而执实有,阿难不溺多闻而废进修,则世尊顿歇渐修之说,亦不容拈出矣。

今试论之:一念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顿也。若不了之,则流为长劫修行。历劫勤修,渐也。虽说是渐,究竟也不离于一念,为什么?三心不可得,念劫圆融啊!可见一念为顿,历劫为渐,表面上顿渐相去悬殊,而实不相离。况念性元空(缘念性空),时节无体(三际本空,时无实法)迷时似乎有隔,悟后本自圆融。一念不异长劫,长劫只是一念。复何有念劫顿渐不能圆融之疑也。楞严会上,如果满慈不执世界为实有,向世尊提出: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之问?如果阿难不沉溺于多闻而荒疏进修,则世尊顿歇渐修的不同说教,也无从说起了。

金刚经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说

金刚经圆明五眼,洞彻三心一段。乃解上文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之义。谓众生所以为众生者,为有妄心故也。三心既不可得,众生岂复可得。众生不可得,谁为能发之人。三心不可得,何为所发之心。故曰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

这段文,是彻祖解释金刚经“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之义。

《金刚经》如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否?有天眼否?有慧眼否?有法眼否?有佛眼否?须菩提一一答以如来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是为五眼圆明。佛以圆明五眼,一切法无所不见,无所不知。告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三心俱不可得,则众生也不可得明矣。何以故?有妄心,才有众生。今三心既不可得。则岂复有众生可得。众生不可得,则生佛平等,实无众生可度,为谁而发菩提心。又:三心既本不可得。您用哪一个心去发菩提心啊!所以,佛告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又妄心不可得,则全妄即真。众生不可得,则全生即佛。果见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为不发而发,称性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此发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

再说,妄心既不可得,则全妄即真。三心既不可得,则众生也不可得,全生即佛。果能透彻全妄即真,全生即佛之理,这就是不发而发,称合真如自性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此发菩提心,更有何法可得,不可得啊!故曰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楞严经知见无见说

知见无见一说,出《楞严经》:“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楞严经知见无见一语,至为要妙。总摄一切诸要妙句

什么是知见无见?知见二字,就是当人根尘相触,由尘发知,产生思虑分别的识性。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此知见与般若无分别智相违,所以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若能于根尘触对境上,不立知见,即不起分别之心,则此知见,即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所以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彻祖以为经中“知见无见”一语,至为要妙,它总摄经论中一切诸要妙句。

以其即是见犹离见也。

知见无见,即是楞严经上所说“见犹离见”也。于能见境上不起分别,此无分别心,即是般若妙智。

华屋之门也。

华屋之门,喻出本经。将华屋比喻菩提,门喻般若妙智。欲进华屋,须打开“知见无见”无分别的般若妙智之门,方可进入。

狂心顿歇也。

若能于一切境上不起分别,这就是“知见无见”,则“狂心顿歇”也。

不取无非幻也。

本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自心取自心,即是知见立知,非幻成幻法。幻法,即无明本。不取无非幻,即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文字不同,意思是一味的。

闻复翳根除也。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譬如击钟,击久声消,再一击钟,响声又起。声尘有生有灭,闻性实无生灭。若唯知声尘有响歇,即无明本。若知闻性常住,不因声尘起灭,则耳根之幻翳即除矣。

归无所得也。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不生不灭之性,众生平等本有,则众生即涅槃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

灭妄名真也。

若能知见无见,即名妄灭真现也。

全修在性也。

知见无见。能于一切境上,不起分别,即是般若观照,依是而修,即是全修在性也。

觅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归也。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涅槃岂有形相,即“觅心了不可得”也。(禅录:二祖慧可求初祖达摩为其安心。初祖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思索有顷,答道:“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云:与汝安心竟,二祖言下大悟)又:古德将禅堂比喻为考场,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若参禅明心见性,即是心空及第归。等于考取状元,荣归故里。若悟 “知见无见”之理,即心空及第归也。

子转身而就父也。

子喻始觉之智,父喻本觉之理。始本合一,即究竟觉。即子转身而就父也。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究竟觉是约智说,涅槃果是约理说,岂有二种道理也。

臣退位以朝君也。

臣喻般若、解脱二德,此为修德。君喻法身德,此为性德。臣退位以朝君,即是修德合乎性德也。知见无见,即修德与性德相合也。

父子投机也。君臣道合也

父子投机者,父喻性德,子喻修德,就是说,性德与修德相契也。君臣道合者,亦喻性德与修德相合也。

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

若能于五尘境上,知见无见,此即般若观照,有般若观照,即是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

缘起无生也。

若能观照缘起无生,顿超二乘权学等见,即是知见无见也。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也。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者,即是无分别之般若妙智,一切法门,皆从此般若妙智上起修,故云众妙之门也。

刹那而登正觉也。

知见无见,约三际不可得,当体即菩提涅槃相,故云刹那而登正觉也。

体得无心道也。

知见无见,不起一念分别,即是体得无心道也。

休也。

若能知见无见,则通体放下,一念万年去也。

诸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也。

诸圣所知,转相传授,没有别的,就是告诉您缘起性空,妄想无有自性。若能知见无见,即时时契会缘起性空也。

一超直入如来地,回头惭愧好儿孙也。

果能知见无见,即是一超直入如来地。回首从前知见立知,迷心逐境,如演若达多,迷头狂走,不胜惭愧者矣。故云:“回头惭愧好儿孙也”。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也。

众生人人本具佛性,一念回光,还同本得。此即本地风光。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只要肯心,决不相赚。所以说,“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也”。

撒手到家何所似,更无一物献尊堂也。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喻如到家以后,更无一物奉献高堂父母也。

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无知也。

彻祖说,我所说知而无知者,是从根尘触对,有般若观照,不起分别而说无知,不是从字面上解释,无知识而说无知也。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也。

就在此见色闻声境上,离见闻分别,此即般若,非别有其他声色奥妙可奉献于君也。

根既不立,尘无所缘,根尘两亡,灵光独耀也。类此句义,不能尽举。唯此四句,摄尽无余。所谓紧要处佛法无多子也。

若能知见无见,则六根不立分别,六根既不立分别,则于六尘境无所缘虑,如此则根尘两脱,大光明藏独耀矣,类似此种形容句子,还能举出很多。唯此四句(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摄尽无余。所谓紧要处,佛法无多子也。

果能一念相应,是为真转全经。

谓果能于一切六尘境上,念念与般若相应,不起一毫分别之心,是为真转全经。(所谓悟时转法华也。)

古德如慈明圆,权大道,栖贤舜,广道者等诸人,于大见道后,皆作此工夫。谓之无心体道,以其是还乡要路。归真秘诀也。

末引古德作证,如慈明圆(即石霜楚圆禅师)权大道,栖贤舜,广道者等人,于大悟之后,皆作此等工夫。称之谓无心体道。(谓离念体道也)以其即是还本有家乡之要路,返妄归之真秘诀也。

一乘决疑论说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此古德大慈悲心,泪出痛肠语也。良以我释迦如来,为众生故,修证此法,无央数劫,行诸一切难行法行。舍所爱之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至于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顺悉檀义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无明长夜之宝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诸子以依通之见,肆口诋诃,障正法明,瞎将来眼,疑误众生,殊非小小。谓其无罪,宁有是处。兹以一乘之理,剖决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荡迷云而净尽,耀佛日以重光,诚为法门一大金汤矣。当是时也,诸子天眼法执,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随喜。正使未忘未通,定当顿获胜益。故知此论之作,非特有益于法门,实则有益于诸子。不唯有益于诸子,且深有益于天下后世之学者。请即流通,以广法施。

此文是彻祖为流通《一乘决疑论》所作的序言。首先引古德“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说起,认为这是古德大慈悲心,泪出痛肠之语。彻祖恳切地说:释迦世尊为度众生,修证此法(一乘大法)经无量劫,行一切难行苦行。舍所爱国城妻子(此为外财)头目脑髓,不知有几千万亿。今已成佛道,仍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四悉檀利益(一世界悉檀,得欢喜益。二为人悉檀,得生善益。三对治悉檀,得灭恶益。四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而为众生应机说法。所以一句一字,皆无明长夜之宝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见闻读诵,谁不蒙益。而诸君以依通之见(依通,即依凭术法,任意无碍。如乘符往来,药饵灵变等神仙术)肆口诋毁,障正法昌明,瞎将来人眼,疑误众生,实非小可细事,若谓其无罪,岂有此理。此《一乘决疑论》,以一乘之理,剖决群疑,说理正大光阴,文辞直截痛快。诚能荡迷云于净尽,耀佛日以重光。实为捍卫法门金城汤池之作。当此书问世之时,倘诸君天眼已通,法执已忘,自能深生随喜。纵使法执天眼,犹未忘未通,阅之亦定当顿获胜益。故知此论之作,不但有益于法门,实则有益于诸君,不但有益于诸君,而且有益于天下后世之学者,请即流通,以广法施。

相相离相心心印心略解

原夫境逐念生,念泯则相相离相。妄依真起,达真则心心印心。惟其离也。有相皆归实相。即斯印矣。无心不属真心。是以滞相迷真,头头障碍。背尘合觉,法法圆通。心相大端,略申管见。精微详释,以俟多闻。

这篇短文是彻祖对《相相离相,心心印心略解》一书的题辞。开头原夫二字,乃是虚词,一般置于议论文之首,为下议论作张本,起到舒缓文气,避免开口直说之效果。一般不作解释。境逐念生者,一切境界唯心所现,有念头则境相生,所以说“境逐念生”。“念泯则相相离相”者,若能于一切境相上,不起念头,则即可当相离相。这就是空有圆融的实相境界。妄心依真心而起,不离真心(如波依水然)体达真心不变随缘,则念念不离真心,所以说“达真则心心印心”。正惟当相离相,则一一相,皆是实相,斯即实相正印。能作如是观,则全妄即真,无一念不是真心矣。须知心境不二,境即是心。若不知此理,为境相所滞,则迷背真心,头头障碍;果知心境不二,于五尘等境相上不被所转,则背尘合觉,法法圆通。心与境相关系,略申管见,大致如此。至于将心境关系,全面地加以论述,抉择精微,详加诠释,则有待于多闻卓识之学者。

净土津梁跋

乙巳仲秋,衍法志公和尚,会刻净土经论文集成,嘱跋数语。

乾隆五十年乙巳八月,衍法志公和尚会集净土三经及龙舒净土文、净土指归集、净土或问、净土法语、云栖发愿文、莲华世界诗等汇成一册,将付梓问世,请彻祖题个书名,并求为该书写几句话。此篇文字就是彻祖为《净土津梁》所写的跋语。

余因历观,三经,明因举果,大开净土之门。三论,显理破迷,的示唯心之要。龙舒文,导初机而精详曲尽。指归集,采众善于事理圆通。或问数纸,搜抉禅者孤陋之疑。法语一章,力振行人因循之弊。云栖愿文,自注戒杀放生等篇,莫非往生急务,助行要门。至若莲华世界诗,虽文出游戏,而理实圆常,况写境传神,引心入观,摄化门中为不可少。善哉念佛一门,得此诸说,无机不被,无路不通,统万流而归净土,诚为一大津梁矣。爰为题名曰净土津梁。

彻祖说:净土三经,《无量寿经》是教经,详明弥陀因地发四十八愿,行圆果满,自致成佛,开启净土大教;《观无量寿佛经》是理经,阐明净土唯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总之,三经明因举果,大开净土之门。三论即《龙舒净土文》《净土指归集》《净土或问》皆是显理破迷,的示净土唯心之要书。龙舒净土文,引导初机,内容精详曲尽;净土指归集,采集有关经论重要而精到的净土论述,事理圆融,豁人心目,启人正信;净土或问,天如老人,搜抉禅者孤陋偏见,假立问答,而纠正之,于禅净二门,其功匪浅。传灯法师之净土法语,强调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力振净业行人因循怠惰之弊;云栖老人西方发愿文,事理圆融,为古今冠,自注戒杀放生等文,无非往生急务,助行要门;至于莲华世界诗,虽文出游戏,理实圆常。况描写西方净土依正,生动传神,引人因诗入观,弥增净土向往之心,实为摄化门中不可或缺之妙文。善哉!念佛一门,得以上诸书,无机不被,无路不通。总括万流而归净土,此书诚为一大津梁,于是题名曰《净土津梁》。

然而津梁虽设,履践在人。撩起便行,阿谁无分。所贵贾勇先登,占宝莲之上品。玄关直踏,获法忍于无生。佛记早承,愿轮速转。遍刹网而纵横应化,尽劫波以展转津梁。则苦海劳生,由是而蒙利济者,可复量哉。

这一段文是彻祖劝勉读此书者,自行化他,修行净土法门。彻悟老人说:然而净土之津梁虽已架设,肯不肯履践,在当人自己,若撩起衣裳便行,哪个无份。(都能往生极乐)所贵恃勇先登,占取宝莲之上品,玄关直踏,(称性起修)获证法忍于无生。若证无生法忍,即入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之位,即能于十方世界,承事诸佛,蒙诸佛授记,然后不违安养,乘本愿轮,分身尘刹,尽未来劫,展转以净土作津梁,化度有情。如是则苦海众生,由此蒙济度者,岂可限量哉!

如其逐世波而忘返,趋险道以苟安。或则玩津梁而不进,守津梁以自足。不惊汨没竛竮之苦,卒致问桥恋筏之讥。其何以慰集者之苦心。且深昧夫命名者之大义也矣。

这几句是彻祖警策读者的话:如果随逐世波而流连忘返;趋向险道(喻六道)而苟且偷安。或玩津梁而不肯前进,(喻虽读其书而不肯遵行)或守此津梁而自感满足。(喻读其书于净土之修,因循自满)不惊不怖汩没在苦海之中,竛竮于恶道之内,结果必致问桥恋筏之诮。(如人徒问桥梁所在,而心恋竹筏而不前行,怎么能到目的地。)果然是这样,何以告慰集此书者之一片苦心,且也辜负了此书命名为“净土津梁”之深意。

或曰,和尚秉单传之宗,以祖道自任,当依本分直截示人。夫唯心净土,当处现成,自性弥陀,觌体不隔。乃为是津梁之说,以起人心外有法,去来取舍之见乎。噫,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本分直截耶,去来取舍耶。于此缁素分明,许汝会唯心自性。如或未然,莫寐语好。

或者有人会说:和尚秉承禅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宗旨,以弘扬祖道自任,当依本分向上一著,直截示人。为何却去宣扬净土法门。夫唯心净土,当处就是;自性弥陀,觌体不隔。竟乃作此津梁之说,令人起心外有法,存去来取舍之见。(谓存去来相,舍东取西)彻祖答道:噫!通玄峰顶,(指本地风光)岂离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是什么,岂在心外!这是本分直截耶!还是去来取舍耶!于此境上,黑白分明(谓不致错认消息,颠倒黑白),承认您会得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如或不然,(尚未弄清)还是闭嘴,莫说梦话好。

跋德全禅人血书莲华经

此篇是彻祖为德全禅人血书法华经所写的跋语

无我而灵者,佛知见也。有我而昧者,众生知见也。生佛知见无殊,特一妄我间之耳

无我相而又灵知昭然,这是佛的知见;有我执而又迷昧自性,这是众生知见。众生与佛,知见的本体无殊,只是被一个妄我间隔罢了。

夫大迷之本存乎我,而我之最爱者莫过身。苟众生之身见不亡,我执不破,则生死轮回,曷能自已。

诚以大迷之本在于有我,而我之最爱莫过于自身,倘若众生身见不去,我执不破,则六道生死轮回,怎么能自止。

德禅人密发九品净愿,书成七轴莲经。以无情之霜刀,刺难出之身血。十指沥干,一心不动。伟矣哉,真无边苦海中顿空我见,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噫,禅人初发是念,莲华种植时也。日渐刺书,莲华增长时也。七卷功圆,莲华光香具足时也。如是则禅人之净因已成矣。但当莫忘本愿,系心念佛,直待此方报谢,彼土华开。即见佛闻法,因圆果满时也。

德全禅人密发往生西方,莲栖九品净愿,写成七轴(卷)妙法莲华经。毅然拿起雪亮的利刀,刺出别人所难的身血。虽十指沥干,一心不动,伟大哉!真是一个无边苦海中顿空我见,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啊,禅人初发血书莲经之念,乐邦莲华种植时也。日日刺血书经,莲华增长时也。七卷书成,莲华光香具足时也。如此说来,禅人生西之净因早已成就矣。但须莫忘往生本愿,一心念佛,直到此方报谢,彼土华开。即是见佛闻法,因圆果满之时也。

虽然,即今试问禅人,方金刀裂肉,血笔纵横时,其知疼痛而成点画者,灵耶昧耶,我耶非我耶,佛知见耶,众生知见耶。于此了然,则佛国非遥,宝莲正放。或犹未也,请分明记取,以质诸弥陀老子。

,话虽如上所说,现在试问禅人:当您利刀裂开皮肉,毛笔蘸血书写时,能够知疼痛,能书写成字者,是真心呢?还是妄心呢?是我呢?不是我呢?这是佛知见呢?还是众生知见呢?若于此明白,则极乐非遥,宝莲正开,就在眼前。倘犹未明白,请记取我的话,异日往生,向弥陀老子讨个分晓。

跋明初禅人血书莲华经

这是彻祖为明初禅人血书妙法莲华经所写的跋文。

金刀未举,斑管未拈。尽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华经。于斯见彻,谓灵山一会未散可也,谓灵山一会本不曾会亦可也。向当时喝散可也,于今日再会亦可也。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如王宝剑,杀活临时。如是刺血,如是书经,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可以畅本师出世之怀,可以来古佛泥洹之塔。直令十二类生,迎刃而命根顿断。无边法藏,点笔而文采全彰。莫不滴滴归源,言言得髓。奚止刺无能刺,书无所书,铺好华于锦上,指明月于天边也哉。

这一段文,富含禅意,乃宗门直指本地风光,从向上一著处著眼,道血书莲经事,不能就事论事,依文释句。否则,依旧围之打绕,为识者所笑。言外之意是:若能解得第一义谛,如是刺血,如是书经,正如妙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所说:“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可以畅本师释迦如来出世本怀,可以使多宝佛塔从地涌出。令十二类生(即胎卵湿化、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因迎刃出血而命根断,无边法藏,因下笔而文采全彰。……

明禅人年齿尚少,向道唯诚。刺血书经,归心乐土。果能闻是说而不生惊怖,是为解第一义,上品生因。

明禅人年龄尚少,慕道心切,刺血书经,求生极乐净土。若能闻我所说而不生惊怖,是为已解第一义谛,此乃莲华上品生因也。

如其未然,直须十二时中,四威仪内,以书经之念,念念忘缘。刺血之心,心心忆佛。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妙谛不日亲闻。否则必见我为能书,经为所书。彼是刺血时,彼是书经处。以生灭心,取实相法。转不轻行,为我慢幢。不特全迷妙法,远背佛心。且深负此一点百劫千生不易发起之勇猛净信,为可惜矣。禅人其勉之。

若未能解我所说,则必须在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四威仪内,将写经之念,念念忘缘(不起一念)刺血之心,心心忆佛(务令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果能如是,包管取金台往生,可以坐待,佛说妙谛,不日(不久将来)亲闻。若不如是,必定见我为能书,经为所书,能所情见分明。那是刺血时,那为写经处,分别之心炽然。是谓以生灭心,取实相法,转不轻(苦)行,为我慢幢。不但全迷妙法,远背佛心,而且深深辜负这一点百劫千生不易发起的勇猛净信。实为可惜矣。明初禅人,勉之哉。

书莲华经普门品后

这篇短文是彻祖题于默超居士装帙的《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后。

题标妙法,何法也。品号普门,何门也。说者谓一光东照,十界圆彰。随类现身,应念脱苦。未为非是,特其末耳。直须未举以前,向世尊开口不得处,大士回避不及时,亲见法法此法,门门此门。正与么时,不与么会。始具看经眼。否则入海算沙,执指为月。不唯埋没己灵,见惜明眼。将恐普门渐闭,而妙法终隐矣。

此经题标妙法,是何法也。品号普门,是何门也。有作如此说者,谓如来眉间白毫,一光东照,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一一世界,光中圆彰十法界形相。界界圆融无碍,此即妙法也。观音大士,三十二应,随类现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故名普门;又:大士悲愿宏深,寻声救苦,称其名号,各各应念脱苦。以无苦不度,故号普门也。作是说者,未为不是。但此仅是末,(相为末)不是本。然则何者是本?直须在未举扬之前,向世尊开口不得之处,观音大士回避不及时,亲见法法不离它,门门不隔它。正恁么时,不起一毫分别。方具看经眼。若不能如是,(看经)何异入海算沙,执指为月。不但埋没己灵,且被明眼人所痛惜。将恐普门渐渐封闭,妙法终归隐没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张秉全居士:理具和事造 

 张秉全居士:生与无生,两冥之道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略论一句弥陀,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张秉全居士:一真无性,染净从缘。如金铸器,贵贱天渊。 

 张秉全居士: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秉全居士: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 

 张秉全居士: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