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张秉全居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印光大师殊胜开示句解之二


   日期:2023/1/12 16: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印光大师殊胜开示句解之二

印光大师是近代佛门泰斗,一生梵行精进,坚苦卓绝,极意弘扬净土,倡导老实念佛。虽深通教理,而不肯升升座说法。

有来信求皈依,登门求开示者,谆谆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相勖勉。其所著《文钞》,语言简朴,不尚谈玄说妙,寓至理于事相说教之中,有极强的感染力。读其文而皈依佛门,念佛而往生西方者,全国各地在处而有。阅其书而出家者,无虑数百馀人。猗欤/盛哉/

此则开示,文虽不长。却囊括了念佛法门之宗旨与实践。文词显豁,事理并臻。依之而修,利益难思。试为逐句诠解,冀阅者共沐大师法化。

 初,先列原文;二,逐句诠解。

初先列原文: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文钞三编第七二六页复康寄遥居士书二)

二,逐句诠解。

“念佛法门”

首句叙法门。念佛法门凡有四种:一,观想念佛。即《观无量寿经》十六种观境;二,观像念佛。即观想佛像或坐或立之形象;三,持名念佛。即执一句佛号;四,实相念佛。即念自性天真佛,亦即念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四种念佛,惟持名念佛最契末法众生之机。何以知之?观想念佛,必须理上明白心净佛现,境非外来,方可措手,否则易遭魔境;观像念佛,对像之时,历历分明,离像而观,又不了了。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所修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禅,独被上根,非中下根所能修。惟有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只要一句佛号,从心起念,出口入耳,句句相续即可矣。首句念佛法门”,即指持名念佛而言。

“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此句明宗,宗是修德。乃修行之纲领,实践之要。藕益大师弥陀要解云:”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要”。持名即行。弥陀经惟明信愿持名,得生彼国,故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要。先说信字。信为善法之所依。故十一种善法。信居第一。七种圣财,亦信为先。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祖师作信心铭,菩萨造起信论。菩萨修证位次,也是从信位开始,然后才是住,行,向,地诸位,可见信字之重要。而净土念佛法门,特重此一信字,列为宗要之首。印光大师说: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 又云: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然则如何方名真信?先说事信。一信释迦如来决无虚语,离此娑婆十万亿佛土之西方,实有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正现在说法;二信弥陀世尊因地为法藏比丘,曾发四十八愿,愿愿之末,皆云: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今因满果圆,成等正觉,定然愿愿兑现。深信四十八愿度众生而毫无疑惑;三信十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极乐净土,决非谬赞;四信念佛为因,往生见佛为果。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犹如种得瓜,种豆得豆,决不会有因无果,或因果差错。

次说理信,仅事上相信,尚不圆满,还须具备理信。何谓理信?即是深信自已一念介尔之心,竖穷横遍,其大无外。十万亿佛土外之极乐世界,实居我心中。阿弥陀佛实亦不出我心之外。藕益弥陀要解”云: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不应我具佛之心耶!说的即是此理。但这是从众生一边来说,若从佛一边来说,佛心也是竖穷横遍,其大无外,我等众生乃是佛心内众生,信愿念佛,乃在佛心中进行,即临终见佛,接引往生,亦不出佛心之外。可见佛心众生心各各周遍法界,互含互摄,犹如一室千灯,光光互照相似,印光大师说: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渊者,由我一向迷背所致也。”。”如是信心,可谓真信,从此信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净宗行人,能具足以上事理二信,始得名为真信。

次说愿字。愿者,愿求,欲乐也。净宗行人,既知娑婆的是苦境,极乐的是乐土,自然生起厌欣之念。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谓愿。智者大师十疑论中说:欲决定往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门,定得往生彼国。一者厌离行,一者欣求行”,然后广明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种种苦乐形相对比,令生起二行,文烦不录。印光大师说:’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愿得极乐

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大师的文钞中勉励净宗行人切愿之处,不一而足。又说: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等等。欲决定生西方,愿是越恳切越好。常想脱轮回,了生死,则愿自能不切而切。印光大师又说:’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是则久愿二法,当念圆具。”大师谆谆嘱其皈依弟子:`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作未来得度因缘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而藕益大师之”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二语,文钞中屡有提及,认为这是千古不易之铁案。

后说行字。行指持名妙行。印光大师说:’既有信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

如何修念佛之行?除各人视自己忙闲,规定朝暮功课之外,平时一句万德洪名,必须牢牢执持,不离心口。印光大师说: “`从朝至暮,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持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利时,及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

净宗行人,特别是初发心者,念佛之时,总觉妄念纷飞,心不能归一,每感苦恼不知如何对治?印光大师开示说: “念佛心不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然则怎能令我等念佛之心至诚恳切?不外乎常想人命无常,一息不来,即为后世,业识茫茫,投生不能自主,地狱苦重而劫长,轮回路险而难出。今世生死不了,后报不堪设想,则至诚恳切之心自然油然而生矣。印光大师说: “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长劫饥虚,喉中火出,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欲求出离,末由也已。这样想已,恳切心自生。若宿障深厚,念佛犹涌妄波,不妨用十念记数法。加以对治。定可息妄。印光大师说: “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某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惟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二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不但去妄,最能养神。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师极力推崇此十念记数法,认为是钝根获致念佛一心不乱之良法。他说: “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相继,大难!大难!(谨按:印光大师系乘愿再来之人,于此界中,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而处说是钝根者意在推介此十念记数法,令万修万人去耳,岂真是钝根者耶!)

以菩提心为根本”

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一定要发菩提心,求生西方,才得相应。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经文,都提到发菩提心,即是此意。 《往生论 》说: “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又说:《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往生论》为什么作如此分别呢?道理十分明白,因为作佛之目的,是为度众生,度众生须具体落实到摄取众生生彼极乐净土之故。净宗祖师都强调要发菩提心。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上说: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尖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大师又说: “必须真正发菩心,惟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是发心,名之为真。”菩提心有二个方面:一是为自了生死。二是为一切众生同了生死。即下化众生。彻悟大师说: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综上所说,故知发菩提心,为念佛法门之根本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

此三句释心佛不二,念念即佛之妙义。良由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竖穷横遍,具含十法界。又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行人正念佛时,即随缘于佛法界,其他九界均隐而不彰,俱化成佛法界矣。阿弥陀佛与一切诸佛,同是法界身,故我六字洪名才举,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在我心中全体显现。,《《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若众生心不念佛而起别念,则随其念之善恶,又随缘而成别的九法界中之一界,则佛法界亦复隐而不彰,变成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其理如是。彻悟大师说:”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

由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故,正念佛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即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彻悟大师说:由于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属佛,亦不偏属众生,若以心属弥陀,则众生乃弥陀心中之众生。若以心属众生,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陀。正念佛时,若以心属众生,则曰因该果海。因为众生是因人,佛是果觉,是因心包含了果觉之海。若以心属弥陀,则曰果彻因源。是佛果觉之海全彻众生因心之源。一种境界,从不同角度说而已。并非两橛也。因果同时,乃圆教修法,而一句弥陀,心佛双彰因心果海。圆融交彻,即是圆顿修法,究竟实义。

“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工夫”。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二语,出《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乃菩萨自陈修念佛法门获三摩地之秘诀。印光大师常以此二句勖勉净宗学人。师云: “念佛用功夫最妙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谓眼即垂帘矣)。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都摄六根,净念头相继,岂非是持名念佛下手之最切要功夫耶。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

此几句乃大师勉励净业行人,应常不离于四弘誓愿也。

“由是而行”。即依以上所说行之也。四弘誓愿, “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誓也。此乃菩萨誓愿行,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者,此誓依苦谛境而发,菩萨不仅自誓度生死,而且遍观六道众生,皆被生死诸苦所逼,发誓欲彼等同出三界,所以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者,此誓依集谛境而发,菩萨观察烦恼惑业无量无尽,能招集生死苦果,流转三界,无有穷尽,故发誓自断,亦誓六道众生同断,皆令出三界,所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此誓依道谛而发,菩萨谛知一切道法,无穷无尽,能通涅磐。自既修学,亦令一切众生修学,所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者,此誓依灭谛而发,菩萨谛知菩提佛果,最胜更无有上,自成就已,普愿一切众生咸皆成就,所以说,佛道无上誓愿成。”我等现在虽是具缚凡夫,心常发四弘誓愿,即是菩萨心行,所以能心与佛合,心与菩提觉道相合,现生即入于菩萨流类,临命终时,直登九莲之上品,庶可谓不辜负此生幸遇此念佛法门之殊胜因缘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张秉全居士:理具和事造 

 张秉全居士:生与无生,两冥之道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略论一句弥陀,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张秉全居士:一真无性,染净从缘。如金铸器,贵贱天渊。 

 张秉全居士: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秉全居士: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 

 张秉全居士: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