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意乐人生


   日期:2023/1/21 0: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意乐人生》——慈法法师北京开示

慈师于二零一零年九月十一日开示于北京

录音记录:明哲
 

主持人:今天还有不少老菩萨从天津过来的。师父好长时间没有到北京来了,这次来呢,很多人都想见师父。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受到法益,师父决定跟大家就“意乐人生”这个一个主题进行一次专题交流。先请师父讲,然后大家可以提问、交流,希望我们都能够把心智敞亮开来,真正地灿烂地面对人生,真正地能够享受到佛法的法益。那今天这个场地呢,要感谢一下这个场地的功德主,就是提供场地的主人,丁居士和他的爱人董老师。(下一句交待场地费用,略)大家就安心地落坐,实在坐不下的,就请到旁边的这个厅,咱们就可以听声音,听声一样能解脱啊,闻声而解脱。

师父:因为大家都有这么个善良的心愿,来到这个地方,想解决一些我们短暂人生实际的问题。要是一一地来讲呢,可能是难度比较大一些。那我们就借着一个集体的因缘呢,来谈一个共同的话题。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人生过于短暂了,我们遇到交流解决我们实际人生的问题的机会就少一些。佛陀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机会,来让我们认识、审视自己这个短暂的人生。还是希望大家把(手机)铃声调成震动就好。

想谈一个问题呢,就是“意乐的人生”这个话题了。

我们人生很短暂,一百年,这是一个说法,比较笼统的说法,许多人可能是活不到一百年呢,或者说大部分人没有到一百年。按照佛陀的授记呢,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寿呢,大概是在平均70岁到50岁之间。按世尊出世,一百年减一岁,这样的一个减劫的相续的过程呢,我们就处在人寿70岁到50岁这个阶段,平均年龄。那么在这个短暂的人生中呢,大部分人呢,已经度过了相当一个阶段了,后面面对的东西呢,可能就更为复杂一些,就是老啊、病啊、死亡啊,再生的这个问题了。

这么短暂的人生,我们怎么来把它恰当地运用呢?可能这是大部分人需要讨论的一个课题。本来,人生可以轻松、愉快、明亮地把它过度过来,或者运用出来。现在我们知道人生意乐问题的认识与抉择。这三个阶段呢,运用得得当的人,我不知道多不多,就是对人生意乐的认识啊,怎么样把人生过得自主一些、快乐一些,认识,抉择,运用。认识不抉择呢,这个认识会变化的。

为什么提出意乐呢?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分别是我们人类的一个主体的生活的理念,第六识的分别。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的作用的生活习惯,但怎么来认识它,运用这一个分别呢?怎么来抉择它呢?确定它呢?怎么来如实地运用呢?这可能就是人生的一个课题了。因为大家不同的年龄啊,不同的生活的角度啊,谈这个话题呢,我们就从一个共同的角度,大家从一个共同来运用它的角度来审视,来意乐。

“意乐”这个名词可以说是造作出来的,认识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造作的过程。因为意乐是个名言、名词,这个名词的含义是靠我们来填充的,我们每一个人来填充这个意乐。意乐这个名言、名言作用,这个名言是一个假设,内容每个人都在填充它,在造作它。实际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过程。当我们通过一个好的方法,来把我们这个意乐的名言的内容呢,做到最准确,可以操作它,可以运用它,那我们今天这个课题呢,就能有一个好的作用。我希望大家参与一下。

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意乐的认识。先给它命一个名,写个一二三,我们来给它命名,来分类。你先讲,意乐,我们尝试着试一试。

居士甲:意乐可能有不同层面的,有物质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有心灵层面的,大概就这些。

师:我感觉呢,(还有)智慧的层面。实际这些东西是个认知的过程。还有什么?谁对意乐还有什么认识,可以提出来讲一讲,我们把它补充上去。

(师在黑板上写到:1、物质;2、精神;3、心灵;4、智慧)

居士乙:愿望就是一种意乐,心里快乐的愿望。就是他的愿,对什么感兴趣。

(师在黑板上写到:5、愿望)

某居士:对意乐的一种真实的诉求,每个人从不同的方面去渴望这些东西。

师:有了。

居士丙:究竟的意乐与不究竟的意乐

师:好,我们把它凑齐了。

(师在黑板上写到:6、究竟)

师:我们就从这几个角度来审视这个意乐。有没有异议的?谁说这个意乐可能是这些东西囊括不了,或者有新的东西,也可以讲一讲。

居士丁:师父,这意乐是不是就是高兴?

师:这样讲可能是,精神与心灵的一个感知性的东西,不能这样讲,可能是它有很多说法。

某居士:意乐就是不会烦恼……

师:没烦恼,对,那还是精神与心灵方面的,没问题的。

某居士:还有身体方面的。

师:物质与精神的结合。还有没有?主要大家要参与一下,哪怕思维动个念头就行。某某有没有?

某居士:意乐是什么意思?

师:对,这就开始了,我们就是为了认识这个意乐,为了认识它。实际我们在给它起名字,大家在给它起名字。但你说,我没有起名字的愿望,他们几个把它堆出来了。大家给这个意乐起一个名字,先使它有一个内容。这个内容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因为这个意识啊,这是我们最敏锐的一个点,人——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是最敏感的。或者说,这个意识在指挥着很多的作为。这个意乐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中是十分需要的。

某居士:自在是不是意乐?

师:自在是不是意乐?跟它有相应的话题,可以。行,再加个“自在”。大家现在都可以给它起名字。

(师在黑板上写到:7、自在。)

某居士:我觉得禅定也是意乐里面的。

师:禅定是意乐,那是跟智慧有关系的。跟智慧、心灵、精神都有关系的。某某提一提,意乐。养老院也是一个很好的意乐的地方。(注:此居士有找养老院养老的愿望。)

某居士:嗜好?

师:有“愿望”嘛,愿望。嗜好可能有习惯性的东西。

某居士:信仰是一种意乐吗?

师:信仰,“愿望”嘛,没问题的。大家都参与参与最好,动动脑筋。

某居士:吉祥和欢喜?

师:吉祥,欢喜,愿望里面一定含这个东西了。

某居士:安心、踏实的感觉?

师:对,精神,心灵。这两方面含的很广的。

某居士:善,慈悲?还有美?

师:对,这都是心灵的作用。

某居士:意乐是不是有短暂的和相续的区分?

师:对,从究竟的意乐来讲呢,不能用“永恒”这个名词,大家容易产生误区,它是相续不断的。从造作分上来说,它是有生有灭的。所以过去有两个门:有真如门,有生灭门。从法则上来讲呢,它是这样子的。像真如门呢,就是不生不灭的法性的相续,生灭门呢,就是根据我们人心的变化而变化。某某,往前面来坐。

某居士:师父,都说这么多意乐的东西,那什么不是意乐啊?

师:我们先认识意乐,不意乐的东西先放一放。因为我们要是没有一个谈话的主题呢,怕这么多人大家就会交织一些说法,浪费别人的时间。希望大家在这短暂的时间对它先有一个认识,这个认识不见得十分准确,但我们可以尝试着从某些角度去认识认识,也可以谈一谈自己对意乐的认识。那我们再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意乐是什么样的,我们能不能确定它,就是抉择的问题。先认识才能抉择的。一旦抉择了意乐的心理状态,人生就变得简单了。因为我们的意识经常受到委屈、蒙蔽、诱惑、欺辱、挣扎、无明……这种牵制,习惯的牵制等等。所以这个意乐呢,运用的机会不多。因为啥呢?就是没有抉择它。所以这个认识的过程特别重要。

某居士:我觉得意乐就是两个层面的,我没分这么多。就是世间的,通过财富可以拿到的各种人的欲望,或者是说,在物质基础上达成的精神和心灵的,或者是智慧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再就是出世间的,通过修法达到的究竟解脱。就这两个方面。

师:对。信仰与世俗的生活。这里面有世俗的意乐,这位菩萨想讲世俗的意乐与信仰的意乐。还有什么?大家都可以讲一讲。

某居士:行为?

师:有啊。佛教讲的这个行为的意乐是很多的。像布施的意乐,饶益有情的意乐,慈悲产生的意乐,禅修出现的神通无碍的意乐,智慧、明心见性的意乐,很多的,行为会有的。对一个问题突然解决了,心里那种负重突然一个超越的一种喜悦,意乐的机会也是很多的。大家命名就好,大家先给它命名。用我们的思想命名、认同都可以。这是个命名的过程,认同。我自己没有这样一个习惯,我认同它就行。不认同你就反对它,理由就是说,不允许这么说。认同它,实际认同也是认识。

某居士:意乐是相对与什么说的?比如说,是不是有意苦,然后有意乐?

师:我们只谈意乐,现在我们只谈意乐,不谈意苦的问题。因为啥呢?现在谈这个意乐,先认识意乐,谈意苦的时候我们再说意苦。我们尽量地从各个角度来谈这个意乐,把这个意乐的认识完善,其他的就先放一放,因为什么呢?时间问题。意苦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说。有时间了再忆苦思甜,现在不忆。

某居士:我想说,刚才总结的都是意乐产生的那些途径吧?我想从意乐的状态上是不是可以分两种?一个是不动的意乐,再一个就是像野马一样来来去去生灭的那种意乐。

师:对,有生灭门,生灭门呢,就是靠变化来产生的意乐。对变化的清晰与把握、操作与运用等等,产生的意乐,就是生灭门中,就是世间,也就是世俗意乐中的一个方便,也是回入世俗的一个方便;真如门中呢,在无所得的心智中清净安住,无得无失,无牵无挂,如是顺性的这种自在力,我们产生的所谓信仰的意乐,就是恭敬的安住,感恩的安住,等等,这样的一个意乐。大家慢慢对意乐的认识,不是说我们要强加给大家什么,大家去感知它就好。因为认识呢,是大家共同认识的。我们不需要设立一个东西,设立一个东西大家都很累,很辛苦。我们来这个地方就要轻松五分钟,走出去希望大家能轻松,要不然就不合适。在这个信息、压力比较大的时代,大家需要轻松。轻轻松松地能认识一个问题最好,就放放松来认识它。

没有了,大概我们就这么认识了。

某居士:主动清晰地选择。

师:对,抉择,抉择对它的认识,把它确定下来。好比说通过物质的、精神的、心灵的、智慧的、愿望的、究竟的、自在的……等等角度,可能还有角度,但是大家可能没有谈出来。没谈出来,那就是这个状态,我们就谈这个状态。就大家的这个氛围,我们谈这个状态。就谈这些内容,我们暂且地把意乐的认识停留在这六个方面、七个方面来认知它。若是需要再加什么呢,我们再继续加。实际就是认识它的一个过程。我感觉就是一个世俗谛的一个意乐与信仰、胜义谛的一个意乐,就是生灭门与真如门的一个意乐问题了。当然有的人不太喜欢佛教有过多的名词,那我们就用这一个普通的名词来了解这个意乐,都是可以的。

大概没有问题了,那我们就可以确认它了。现在我们对意乐的认识,大概就从这些角度,七个角度,来认识。

刚才这个菩萨谈到意苦的问题了,意思就是有没有苦的东西呢?大家都知道,迷茫是很痛苦的,无奈是很苦的,我们经常生活在这个问题上,这个问题来了,我们很清楚它,但是又没有办法拒绝它。很多人有些不好的嗜好,明明知道这个嗜好是很不好的结果,他还要去做,可能都是意苦的东西,跟意乐有点背道而驰了。

我们谈意乐呢,是让大家来抉择自己,对自己的意识运用的一个恰当的方法。怎么恰当呢?比如说我被逼迫到这个角度了,没有办法,我不做也得做,怎么办呢?生活所迫,形势所迫,感情所迫,因缘逼迫到这个地方,我不这样做就生存不下去的。我们要是抉择了这个意乐的实际的内容,可能我们会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来认识这些无明、压力、习惯,外围势力给我们带来的这种心智的委屈与挣扎。(擦掉黑板)

平时我们谈的意乐的话题比较少,意苦的东西比较多一些。我们在减劫中,我们这个时代称为减劫的时代。减劫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人的意识、道德、作为呢,越来越走向一个低谷;人的负重、相互的挤压、苦难的东西就越来越多。因为信息和周边因缘的不断的变更、交织,给我们带来的减劫的消息,就是苦的消息比较多。慢慢地变得恶劣了,心理环境,不是说生活,心理环境慢慢地变得逼迫就多了,所以大家意苦的东西就比较多,意识的逼迫性就比较多一些。我们减劫中的特征是这样子的,意识的特征是这样子的。

减劫这个时代,人寿在缩短,按照佛的授记,是一百年减一岁,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寿十岁,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减劫的时代。这是一个确认性的东西。大家要与人为善,不是嘴上的善,是心地的安乐,清晰的善。这样一个善,那我们就是一个增劫的效果了。我们生活在减劫中,我们要做增劫的事,那我们人心就宽松,我们随着减劫的这种整个滑坡去做,大家相互的就是苦难的东西多一些。为什么谈意乐呢?因为意乐是增劫中交流的基本要素,人与人之间是通过意乐来交流的,它把苦的东西、迷失的东西、挣扎逼迫的东西给放弃了,变成了相互的真正的鼓励、爱护,成就对方的善缘,这样一个心理的状态,人寿就会增上。

刚刚我们几个人在坐的时间呢,谈到一个话题,有的菩萨问呢,人怎么才能长寿呢,是不是需要锻炼身体人就很长寿呢?我说这个长寿不了的。因为你这个机体的锻炼没有长寿的内容,你是长寿不了的。布施啊,布施人的饮食啊,给人以劝慰,放生啊,慈心啊,等等,这都是人长寿的善良的精神基础,要不然你没有基础的。所以我们要有增劫的这种心理状态,就要用意乐。

那我们下面要说的,肯定是大家在生活中要知道,这个减劫与增劫的差别就在于意乐与意苦的东西了。那我们就会选择这个意乐来作为生活的一个指导性的、决定性的意识,或者说一个操作方式。刚才我们把意乐作了七个次序、七个内容:物质的、精神的、心灵的、智慧的、愿望的、究竟的、自在的等等,这七个角度来谈它。但要是细细地分,可以分成无穷个数。这们这一生中的意乐,或者这一生最阻碍我们的东西呢,一般的得失问题可能就是这一生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生死问题肯定是这一生,要能解决,那个就特别重要了。把生死的这个制约(解决),我想生死对大家的制约是不言而喻的。我接触过许多在生命的边缘地带的人,好比说得绝症啊,大家说的绝症;被一些恶性事件冲击的人啊,好比说犯了国法啊,犯了某些集团的利益啊;被人追杀啊;被一些险恶的事件冲击啊,等等很多事情,大的自然灾害啊,像我们知道汶川,一次(地震)十万人就没了,很多事情。这些问题我们有没有什么概念呢?我要用意乐来看这个生死问题,也就很简单。我们先从生死上谈意乐。还是从某某这谈,生死的意乐你谈一谈。

居士甲:意乐解脱生死,不被生死所束缚,面对生死的时候……

师:大家来谈一下。我感到许多念佛人对生死的恐惧比不念佛的人还要大一些。可能年轻人一般会认为生死跟自己没关系。黄泉路上没有老少的,肯定有关系。不怕死的人很少。你讲一讲。

居士丁:我对生死有感觉,是因为我有六个亲人在我眼前,我看着他们去世。当肉身在临死的时候,他那种痛苦,挣扎,抓着不放的那劲儿,巨难受。那种痛苦是人能看出来的,其他的他自己已经表达不出来了。但是看到那种痛苦,活着的人,尤其是亲人感觉很深。

师: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居士丁:我从开始第一次是我20岁看我生父去世,那时我才知道有生死这个问题。这人死了去哪儿了,我就琢磨这件事。后面就一个一个亲人去世了……

师:你怎么解决的?

居士丁:我解决的方法,就是念佛。

师:太好了。某老师讲一讲。

某老师:学会去热爱死亡。

师:实际死亡不过是个变化,真正地会面对死亡,平等地、平常地面对死亡,死亡就变得有意义了。

某居士:其实死亡也不是坏事,到西方极乐世界了。

某居士:差不多相当一部分人在童年时期,都恐惧过死亡,他由于在未成年之期,或十五岁之前,或者七八岁的时候,都有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大多数都来源于对无限的恐惧,他们觉得死亡之后就是无限深渊。这很多人到成年以后反而会淡化,成年以后经历了很多可能习惯了,认为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对很多事物……。

师:现在老人啊,病人啊,一些去世的人,感到死亡是正常的吗?

某居士:成年以后啊,大多数老年人恐惧死亡,并不是老年人活了一辈子,他就想明白了,就不恐惧死亡了……

师:所以我们要把意乐放在一切时处,就特别重要了。因为死亡问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比较敏感。

居士乙:我觉得活着的时候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开开心心的;死的时候能够做主,也清清楚楚,自自在在的。这就是福气。

师:人要是活着能做主啊,能把它锤炼得清晰了,抉择了,死亡也就只是个过程了,就是一个变化。

某居士: 闻到佛法不怕死了。

师:闻到佛法不怕死了,死亡是因果是没问题的。但是我说,像某老师讲的那样,要迎接死亡,面对死亡,用喜悦的心情面对死亡,这个意乐的话题它不是一个狭隘的话题,为什么我们跳跃到死亡的问题呢?实际我们平时心里的需要、变化啊,要是在你感觉到回避的问题,不愿意面对的问题,用意乐解决一次,其他问题也就好解决了。死亡是不是一个变化过程呢?大家可以去谈一谈。因为我的生活经历中有过几次死亡的经历,我自身,我对死亡就感觉只是一个变化。

因为这个意乐啊,我们把它用在一切时处,它就变得有力了。养成一种习惯就好了,把意乐当成一种习惯。谈这些话题呢,还是为了使大家有一个相互的交待,因为许多人呢,面临着这个挑战的,生与死的交织的挑战。解决这个问题是个大事情。我们不会感觉到死亡跟我们没问题(没关系)吧?我经历这个死亡呢,我感觉死亡就是个变化。很快的一个过程就过去了。这个过程虽然你没有确定你这个色身真正地摈弃它,但这个过程你会经历过的。很多人呢,都有濒临死亡的一种感受或经历,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经常会昏过去的人,昏死过去,失去知觉,有没有?看来大家还都是比较坚强。这个变化过程实际是一个瞬间的事情,有的人死几天,呼吸都停止了,几天以后它就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有的有死亡中阴,有的没有中阴,就是一个过程。假如人不挣扎,这个死亡的过程变得很自然。人挣扎呢,死亡就变成很痛苦的一个纠缠,纠结性的东西。许多在医院的,或者看到自己亲人去世的人呢,都看到那个痛苦的挣扎的过程,就是他不愿意死,对抗这个死亡的过程。对抗他还是要去世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呢,总有一天要面对这个事实的。但这个过程呢,它没有太复杂的内容,因为我们很多人的记忆中已经把这个死亡的过程都泯灭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个体都经历过无数次的生生死死,都经历过无数次,中国人有一个普通的话来遮盖这个记忆的遗忘呢?叫什么汤?对,迷魂汤。所有的中国人都会知道的,因为什么记不住呢?喝迷魂汤了。过奈何桥,孟婆婆给你灌迷魂汤了。实际呢,这个不需要孟婆婆,只需要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记忆的一种自我的保护。它一旦到了极致了,它有一种自我保护体系。这种自我保护体把你的记忆关闭了。产生了漆黑的这样一个屏蔽,一个方便。我以前有过很多这样的体验,痛到极致的时候,人就忍受不了了,突然出现了一个感知的屏蔽,一团漆黑人就倒下了。屏蔽,它会自然保护。我们从母胎出生的这个过程大家都有的,但没有几个人记得自己怎么出生的。谁记得,举举手。不管年龄大小,没有一个人记得的啊!

某居士:我先生记得。

师:那应该把你先生请来。给大家讲一讲。

某居士:他记得有一个瞬间,被包裹着,暗红色的,他要往外出,而且常会梦到这个。

师:这是比较有善根的人。有的人整个出生过程就能把握;有的人呢,他的这个出生过程呢,他不去体验,出生以后他去夺舍,有这样的人的,他不愿意忍受那个记忆,他就夺舍去了。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呢,就在出生羊水破掉的这一刻中,出生这一刻中,我们的记忆就全部屏蔽了。因为这种风刀解体的东西啊,对我们整个身体做了一次大手术,人的整个生命就像被风刀片割一样,那个痛苦人是忍受不了的。为什么大部分孩子一出生就“哇”的一哭呢?什么都不会搞,就会来哭一声。哭不了呢,大夫护士就会抓住双脚一提在屁股上“啪”,孩子“哇”一哭就解决问题了,就可以了。你不叫一声“苦啊”,他就不允许你。为什么呢?这个风刀解体是很痛苦的。大部分我们的记忆在这个地方屏蔽了。像这位女士刚才讲的这个,出生这一刻,她的先生能记得住,大概是羊水未破的状态下,他可以记得住。但是羊水一破,人的记忆力不愿意去涉足了。因为涉足这个太痛苦了。人忍受不了的,忍受不了就屏蔽它。因为我们多生多劫啊,一直这样生生世世的徘徊着,称为轮回。所以说呢,这也是我们的意乐,是潜意识的一种意乐。我们在屏蔽着苦,苦难,苦难的记忆,不能忍受的苦的记忆。

我遇到几个眼睛失明的人,我给他们做了一个总结,大概就是:他们看到了自己从潜意识中、深层的意识中绝对不希望看到的事情,突然就出现了眼睛失明的状态。它要屏蔽一个东西,眼睛就失明了。前一段时间有两个教授先生去看我去了,说师父马上配个眼镜,我说为什么呢?他说48岁就应该配眼镜了,要不然眼底就会出血,年龄大了嘛,看东西眼底就会出血。我说为什么呢?他说你眼压就会高,就会出血,说了很多道理。然后一个出家师父配了一个老花眼镜给我看。我平时还可以看书的,这老花镜一看是省力了,但是摘不掉了。这也是潜意识的一种保护与意乐。那为什么老年人的眼睛会花掉呢?会慢慢地看不清晰呢?实际呢它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年龄大了,看得多了,他不愿意再看了。不愿意再看,怎么办呢?让眼睛慢慢地不好,让眼睛慢慢的视力不够了。

你要是仔细地观察,意乐一直在起作用,但是只是主动地与被动地,清晰地与不清晰地罢了。那意乐到底是个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不能那么谈它啊。只能说意乐一直在起作用,明确地不明确地在起作用。所以今天我们把这个话题提出来呢,最主要的是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生死攸关的地方,使这个意乐起作用罢了,主动地起作用,不是无奈地,不是挣扎性地让它起作用。

人为什么记忆不起来很多东西呢?我前一阶段得了个病,他们说很严重,可能会要人命的,跟我谈这个事情,贵阳的菩萨他们是知道的,很严重,要人命的,他们说是绝症。我当时就说可能就是绝症了吧。通过很多方法的观察呢,早期认为自己的确是一个嗔恨心吧,或者是杀业造成的一个恶性疾病,但是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说它不契合你的心理与身体的状态,所以我感觉到这个癌症呢,大家不要奇怪就行。(师父在黑板上写了“癌症”)他们认为这个东西是绝症,我认为这个东西是个需要了。就这两个字“需要”呢,我认为是最契合的了,最相应的了。真是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我怎么审视就是自己的需要。不相信,很多有这样经历的人都可以这样去审视自己。有一个云南的菩萨,姓什么叫什么不管他,也是得这一类疾病了。给我打电话说:“师父,我这个出大问题了,他们给我确定什么什么疾病,你帮我看一看,我是怎么了。”我说我看不来,但有一点呢,你可以仔细地回忆,你生活过程中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对死亡的一种借助或者希望,动过想要死亡的这种念头没有,不想活的念头有没有。说实话,你不能给我讲瞎话。

某居士:我就说一个。我在工作的那地方,我周围的很多亲人朋友都得的这个病,围着我的都是这个病,后来一个一个三五个月、一年他们都没了。后来我就特别深思这个问题,我用了七八个小时的时间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想如果我有一天得上这个病,我怎么解决呢?我想过这个问题。这个算吗?(注:提问者正身患癌症)

师:算。我们都知道,诸法因缘生。不要笑,我们周边这个东西越来越多,大家就不要笑了。所以说意乐这个问题啊,你的意识在主动地捕捉一个什么呢?甚至包括死亡你都会捕捉它。我们不相信这个,你细细地审视你就知道了。

我问这个居士,这个居士说:有。有过一次很强烈的想死亡的愿望。那我说得癌症就太正常了。他要找个理由嘛,死亡的理由,告别这个世间的理由。因为也可能你这个色身、业报还不足以让你死亡,那怎么办呢?就用一种疾病来填充你这个需求,使它内容化。我感觉到这个“需要”跟“意乐”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我这么讲呢?不是故意要设计一个什么样奇异的话题,实在是需要大家审视的。后来我再遇到很多疾病,大概我能找得到了。这一次去内蒙古走动的时间呢,我突然就感冒了。下来我就想一想,可能就是自己潜意识中不太想讲什么话,不太想做什么事情,就突然感冒了。虽然有个借口,有个外围的理由,但是意乐的东西是最主题的话题了。你潜意识在缘某个东西,它产生的力量与效果。表层现象的东西啊,很没有力量。你的潜意识很有力量,你的心里那个需要,心地的那个晃动,那个东西的寻求很厉害。

所以意乐的这个内容啊,真希望大家有一个认识,有一个抉择。它对我们的生命的现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有的人说念佛不能往生,这是他的意乐;有的人说现在不能往生,是他的意乐;有的人说现在能往生,也是他的意乐;有人说不能安心,是他的意乐;有人说能安心,也是他的意乐。但是他的心灵深处最重要!心灵的认取、抉择最重要!心灵的认取,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所以这个心作心是太重要了。很多人说:哎呀,我业习怎么样,我环境怎么样,这纯粹是借口,实不相干!

菩萨们,这个地方要思维思维。因为意乐的人生呢,我感觉人生的这个意乐悄悄地在起着作用,悄悄地在影响着我们的整个生命,我们把它揭示出来,把它拿得出来,不管是从精神的、物质的、智慧的、自在的、究竟的,不究竟的角度上呢,我们去思维它。刚才那几个层面,我们大家可以抓住一个层面,我的意乐是什么呢?可以自己悄悄地问自己,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意乐是什么呢?世俗的意乐是什么?出世的意乐是什么?自己悄悄地认识它,确认它。对你的人生一定起到一个积极的、主动的作用。意乐不是个高尚的产物,也不是个低下的东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随着它的作用而作用的现象。

所以我说人生啊,是意乐的人生。我们一生就靠我们有意识的、无意识的意乐在起着作用。这样呢,把人生等于先格式化、简单化了,当然这个格式不是要缠缚我们,是要认识自己的一个方便。这样一个模式使我们在认识自己,认识人生有一个格式,有一个方法,有一个透视孔,看得比较准确一些。这样呢,我们再来完成自己的人生,运用自己的人生呢,就不失为一个方便。因为可能以前很多迷茫、无奈、无力、没有方法,这样呢,从意乐的这个角度,来审观自己人生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我们的机遇、我们的机会就变得主动起来。

某居士:师父,您刚才说潜意识,平时表面上学这学那,但是潜意识里进不去。

师:OK,太好了。我谈意乐时,刚才就说,是需要,是愿望,对吗?我写个“需要”可以吗?“需求”可以吗?我们很多人学了很多技术、很多文化、很多学问,但有时间不见得是需要。我说这个意乐呢,就是你的需要,不管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感知方面,究竟不究竟,它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所以呢,意乐有内在需要的一种表现。

大家可以审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谈一个有关大家的问题才有意义,要不然浪费大家的时间。北京这么繁华的都市,大家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挣钞票什么的,对不对?(众笑)

内在的需要。有的是表面的、被迫的,是被挤压、被拉动的,你不得不做。那就违背了你的意乐,你去做所以你就会产生苦,被迫性,怨言,我们就会表现一些厌倦、排斥、推卸责任。要是找到了内在的需要的意乐的生活的一个动源呢,我们把它认识、抉择、运用出来,人生一定不会变得那么被动、消极了。的确看到很多消极的人,一直看着看着走向死亡,很消极的。

所以大家可以在意乐的认识上呢,去思维思维。只希望大家去观察思维。实际我想通过这种所谓的格式化,让大家有一个准确的思维方式罢了。这有点强行。但是它的的确确通过这种意乐的格式化的思维方式呢,你可以比较准确地看到自己的思想动态,你自己的思想的作用力在哪个地方。自己思想的作用力,作用力这个点在什么地方。比较好把握自己的人生,或者参悟自己的人生。参悟自己的人生,我们人生的确需要参悟,一晃就过去了。

我接触过一个上海的居士,得病了,他家里人就说不需要他手术,不需要他化疗,他就给我打电话说:“这孩子一点都不孝顺,我得病了,也不让我去化疗”,我说化疗很苦啊,结果化疗以后真是很苦,很多反应,呕吐啊,实际呢,自己的意乐没有找到的时间呢,就会被病、业力、外缘所欺辱。

一个居士得病了,打电话说他不想手术的,不想化疗的,家里人说你敢不手术,那就跟你翻脸,必须得去手术,他就逃跑,逃跑家里人就追,真是这样子的,就追追追,抓住了,他很无奈,是这样子。最后这个居士跟我谈,冤亲啊,天啊,亲人就是冤家啊!

人有时候有很多无奈的东西都是被迫的。那我们怎么活得主动一些、明快一些、自在一些呢?因为我们没有这种习惯,往往就在被迫中生活。不能在被迫中生活了,我们要靠自己来解放自己,尤其自己意乐中来解放自己。人生太快了,像我们头发白的人就知道有多快了,年轻人,你放心也很快,我们快你们也快,很快,人生变化太快了!

大家就喝喝茶吧,休息五分钟。

 

主持人:咱们安静了。大家从四面八方过来,很难得能有机会听法,能静静地把心放松,能够吸收到更多的法益。在师父开讲之前,大家先静静地坐一分钟,闭着眼睛,静静地,让内心静下来。没有坐下的就赶紧坐下,请外面的朋友也安静一点点,尽快坐下。

师:刚才我们把意乐的认识,所谓的抉择就是我们没有离开过这个意乐,大家没有离开过的,或者说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意乐。意乐实际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要的课题了,人生的一个主线。我们有个认识了,我们再来谈运用它,怎么来恰当地运用这个意乐。这个意乐可以主动地运用它。

我们把究竟意乐确定一下,因为究竟的意乐是我们一般很少去思维它的,或者说我们大部分的人群是思维不到的。假设对究竟的意乐有个认识,或者有个确认呢,我们再来看世俗的意乐就变得十分简单。所以我们来确认一下究竟的意乐。究竟意义上怎么来认识这个意乐呢?我们人生中有两大类人:一大类的人我们谈他们是圣者、智者、觉悟者,一大类是迷失者,比较愚钝、无明、蒙蔽者,无明蒙蔽,我们就慢慢地堕落在习惯业力之中;觉悟者就在广大的层面呢,使自己的生命意识发挥他们最优越的作用。那这些觉悟者是怎么来觉悟的?我们一般地讲,他们是顺性者。顺性者,就必然觉悟。顺性生存、观察、意乐。逆性,违性,或者说生活在一个,执着于一个表相,一个枝叶问题,表相。这样我们会生活在一个违性的习惯中。这种习惯会使我们退失本性的作用,那么这个顺性的作为就会消失。在一些枝叶的表相问题上就会沉沦,会固执一些表相的作用,那么这些人就会迷失,这是一个迷失的特征。顺性呢,我们就会观察到万事万物的本质的妙用。不管你是喜怒哀乐,是善是恶,它有一个共同的本质,这是一定的。万事万物一定有一个本质性的作用。我们谈到究竟也无外乎谈一个本质,谈一个本性,或者说自性、佛性等等说法。那我们违背这个自性、本性、佛性,那我们就会固执某一个因缘,执着于某一个因缘,迷失他的自性的本体的、圆满的作用。

像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教诲上,一些教法上的作用呢,因为这个时代的信息的交织,人类这种来往的频繁,要是没有一个了义、彻底的教诲,我们在这么短暂的人生,过滤不掉很多不需要的信息,或者感知方法,我们这一生想了生死,想得一个真正的自在力是很困难的。现在很多人的烦恼不单单是来自于世俗的习惯与世俗的贪嗔痴,很多反而来自于所谓的佛法的法则的一些认知、学习,带来的负重与迷失。很多人接触了很多善知识、很多法门、很多灌顶、很多仪轨、很多经典,到最后反而不知所措了。为什么呢?就是没在本质上解决问题。本质上解决问题,实际顺性呢,的确应该是我们究竟意乐的一个认知方式,或者说出世的意乐。出世并不是断灭,也不是说让我们真正的放弃世俗,没有这样的力量。让我们干什么呢?让我们从世俗中觉悟人生,就烦恼这个路来觉悟这个人生,回到法性的这种喜悦的本质上来。让大家脱离世俗是太困难了,但让大家觉悟每一个世俗的当下,这不是个难题。就是我们遇到每一个问题,我们都来觉悟它,来认识它,了解它的本质本源问题,这不是个太难的事情。就是说我们不用改变生活模式,不用改变我们什么特定的东西,也不需要学什么东西,就是从我们本有的烦恼、业习、作为、感知来觉悟,这样就比较直接,直接方便。现在给大家大量的仪轨修持,很多人是没那个精力,没那个时间,没那个心力。那我们面临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缘的生起,完全可以觉悟它的。只是说怎么先把它归纳起来,确定、了解,看到它的实质,让实质起作用。这样我们意识的把持力、审视力运用的这个角度就会成熟起来。

我们尝试着把它,在我们每一个当下尝试着用一种方式,先把它归纳起来。我给大家提的这个方法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你要去实践。有文字能力的人可以记一记,或者方便记的人可以记一记。

第一我们先把生活的身口意三业,身口意三业的现缘,我们不需要再去搞其他什么特定的动作、言说,不需要,学习都不需要。把三业的现缘作一个归纳,或者说总结都可以。这是第一步,归纳总结我们的现缘。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尚未真正地亲证法性,或者亲证空性,我们所有的作为没有离开业习,没有离开业与习惯。我们不断重复着做一个问题,做一个事情,身口意三业的表达,若善、若恶、若无记,离不开这三个课题。所以我们先对业习做一个归纳。我们的业习中没有离开这三个问题。一、是我们会行善的,二、会行恶的,三、会无记,这是一个比较泛泛的总结。我们的业习中没有离开善、恶、无记这样的名字。可以记一记,为什么呢?下去可以重复地去实践它,当然你说记忆力好那就最好。这是个很难得的方法。因为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当下修持,这不需要改变什么,或者说持咒啊,掐诀啊,磕大头啊,忏悔啊,或者说搞很多名堂,都不需要。加行是绝对没有的,现下的行为就是最好的加行,就直接解决问题。那我们把每一个现行呢,现缘呢,来总结,它没有离开善、恶、无记,这样一个泛名、泛称。大家可以去观察的。要有这个超越了,可以给我讲一下。那你说你的身、口、意三业,我超越了善、恶与无记,那你就举举手给我讲一讲。要是没有超越呢,大家就先认同它。这没有强制性,这只是给大家一个提示。就是我们先来总结归纳一下我们的三业,这个业习,是不是在善、恶、无记这样一个范畴之内。若是,你就点点头,认证它就行了。是这样的,好,那我们就谈下一个问题了。

(第二,)因为我们一旦认同了每一个现下的这个习惯业习的这个业力的它的名字是善恶无记,那我们就要细分了。刚才第一步呢,是先立它的泛名,它是业习,是善,是恶,是无记,我们然后给它明确,若善若恶,若是若非。因为我们每一个作为中呢,一定有一个准确的恰当的一个名字,找到它了。好比说我们动一个念头,嗔心,你就说,它是恶的。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嗔心,嗔心生起来了,你说给它起一个恶的名字,恶——嗔心,这个嗔心准确不准确呢,你自己会知道的。慢,慢心,一个无记,一个昏沉,一个掉举,这样一个随烦恼的心,你给它起名字越准确越好,也不见得用一个我们认为是佛教的名词,不需要。你找到准确就行了,一准确,这个明确的命名呢,你就会感觉很满意,你这个三业表达出来了,你认为你给它起的名字很准确,很明确很准确,这个命名,你就会产生一个对应的喜悦。相应、对应的一个感知。这是第二步,刚才那是第一步。当然也有说我不是恶行,我是善意,我想布施,想放生,甚至我去作为,去劝善,这都是可以的,这是善。他要布施,他要持戒,他要劝人行善,等等,他都会有内容的。名字起准确了,哦,我动念头了,要布施,要持戒,要忍辱,要精进等等,给它起名字,命名,明确命名,使它相应,这个过程。相应特别重要。这是第二个动作。因为任何一个我们身口意的三业呢,都可以这样的来,先归纳它,总结它,它是业,它没有离开善恶无记。它是善,它善的名字是什么?它是恶,恶的名字是什么?它是无记,无记的名字是什么?因为有净染无记等等。就是你自己找你自己心里的名字,你没有佛教的专有名词是没问题的,只要你找一个恰当的、相应的名字就可以了。第二步,命名。因为我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作为意识都可以命名的,但你说我没有这种习惯,我们就用格式化慢慢地培养这种习惯,培养。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变得很有味道,不空过。因为这个行为呢就可以使我们不后悔,人生绝对不后悔。

那么第三步呢,名言化。给它准确地命名了,了解它是善,是布施,是持戒等等;恶,杀盗妄淫,财色名食睡等等,找到对应的名字了,可以名言化。说,这个事情,这个身口意三业,是个名言。名言是什么呢?没有内容。或者说,不定,内容是不定的。这个名言内容是不定的,是没有内容的,是空泛的一个名词。因为你没有使它相续成为事实,你在观察它,给它真正名言化。就像一个名字一样,这孩子还没有诞生,大家给他起名字,这个名字是没有内容的。大家搜索,查字典,找起名公司,找一些善用文字的人,找一些有威德的人,找一些信赖的人,去起个名字。这个名字是没有内容的,是需要起名字的人帮他解释内容,表达内容,表达愿望。我们通过对我们身口意三业的一个归纳、认识,达成我们对它的一个善恶无记的命名,然后呢,名言化它。这是第三步,名言化,就是告诉自己,自己身口意三业中某一个善业、恶业、无记业的命名,是名言,是本不可得的。因为一旦名言化,你再看它的善恶无记的状态,是不可得的。就一步一步地把我们的思想呢,通过一个格式化的东西呢,来把它名言化。实际就是从业力中走出来,要不然呢我们就深陷我们的业习之中了,使自己的每一个业习造成一个后悔的过程,迷失与后悔,压力、彷徨、徘徊。在这地方没有这种东西,你把它名言化,你去了解这个名言的不定性,不可得性,非善、非恶、非无记。我们可以尝试做,这样使自己慢慢地意识步入。这是第三个阶段,名言化。

第四步对我们来说就特别的重要了。因为一旦它名言化,它这种不可得性、不定性,这种善恶无记、非善恶无记的这种状态,它就会揭示我们所谓的佛性,或者说自性,本性,佛性都可以。这样一个性,所谓的性就是它的本质问题了。第四呢,它的本质就会彰显出来,就是我们所有的行为——身口意善恶无记的行为的,通过名言化,我们了解了所谓的自性、佛性、法性的状态、相貌。我们一般谈顺性,说明心见性,我们把它搞得很远,很迷茫,或者说很不可及的。这样是可及的。我们通过对名言的认识,了解到它的不定性、不可得性、非善恶性,那我们就会自然地展示万事万物的本性、自性、佛性,所谓的它的相貌、状态,就是本不可得,无自性性,无常性,无我性,那佛陀的法益就在这个地方会彰显出来。通过对名言的认知,自性、佛性、本性会彰显出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假设第一步的认识,一个事情来了,一个念头来了,一个言说出来了,去先把它归纳、总结,起个泛名,是善是恶是无记,确定它的细致的名称,善恶无记的哪一个,是哪一个善,哪一个恶,哪一种状态的无记,一旦确定是命名,(这是)第二步。然后第三步,名言化。说它是个名言,这个名言就是这个名字,这个善这个恶这个事情是个名字,实际说我们一步一步地退到心灵深处,来观察自己的自心,它的不定性、不可得性、非善恶性,我们就了解到佛性、自性、本性。了解了自性、佛性、本性的状态与相貌,那我们就见性。从理解的现下我们来见性。这见性就这么简单吗?也没有啥复杂与简单,只是个方法问题了。就是个方法,大家都知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一个现代化的时代,像手机等很多东西,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过去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都变成现实了。没有什么,这见性也是很容易通过恰当的方法,得到这样一个事实。这虽然通过我们称为解证解悟的一种方式来见性也是不复杂的。

第五步,那每一个事情呢,我们每一个当下,每一个事情,都可以见性的。只是说你恰当地运用这种格式,把它格式化,把它规范起来,格式、规范,你就可以见到它的本来面目,就是所谓的本性。那第五个过程呢,性起作用。你能了解性了,万事万物的本性了,它这个无自性性、不可得性、不垢不净性、无难易性、非善恶性、空性,等等,你了解了,它就开始起作用了。性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呢?古人讲这个就比较省力,“即心即是”。这个心让它起作用就是了。怎么起作用呢?让它起作用就是了。我们这样会产生一个特别省力的自在的心理与作用。能不能做得到呢?你按照这个次序来,这个格式来,这种格式化的东西,不要乱,只要按照这个格式的次序来,那每一个当下呢都是你觉悟自性、让自性起作用的一个很好的机会,那都是大用。所谓的大用就是心、自性在起作用,而不是以前的习惯、烦恼,以前我们这个逼迫性的东西起作用。主要是这个格式化的次序很重要。修行的方法很多很多的。

今年在寺院里,很多出家师父,他们压力也很大,很繁重的功课啊、诵经啊,甚至还要出坡劳动啊,等等,大家心里说这个能不能有一些简单轻快的方式呢?我就把这个格式化给大家作了一个提示,当时出家人是很欢喜,可能他们有基础,但是我感觉每个人也都有基础,因为每一个当下,不需要额外制造任何一个设置了,不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环境,改变自己什么,不需要;修什么加行,准备什么资粮,都不需要;乃至说做一个皈依形式,也不需要;你就直接这么做就行了。那这不是外道吗?当我们启发心灵深处内在的作用,那是真正的皈依佛,真正地皈依法,真正地皈依僧!让我们的佛心起作用。所以这第五步,就是性起作用,而不是业习、善恶、是非在起作用。这个次序呢,希望大家有一个概念。有这个概念呢,我们的意乐,所谓的意乐就是我们主动起来了,我们现下这个分别执着变得方便了,那么我们人人都可以修随意三昧了。以前我对随意三昧十分地向往,我说:哎呀,什么时候要能修个随意三昧,那人就太快乐了。为什么呢?不需要造作,不需要负重,不需要那么多的什么特定环境,随时随地可以修行,可以觉悟,可以让人生真正变得灿烂清晰起来,这太美好了!今天供养给大家了。

(众鼓掌)

师:这个格式十分简捷,不复杂,就五个次序,一天用一次就行,你说我要用两次怕吃亏的,用一次就行了,24小时拿出一分钟过滤一遍,你这一天就不会辜负自己了。慢慢地增加两分钟、三分钟、半个小时,用这样的当下的自性的大用,当下的觉悟的机会,你慢慢就会使自己心里生起喜悦,对一个究竟的喜悦,不扎任何架子的一个喜悦。我不需要拿一个(架子),哎,我是个学佛者,不需要的,完全不需要的。哎呀,不行啊,我是个学佛的,我要装个什么样子,像文革的时候我们拿个红语录是一样的,对,不需要,不需要喊口号的,悄悄地就可以做。

诸位菩萨,这样呢,我们对念佛法门的了解就比较方便了。为什么即心即是呢?它很彻底了。根无大小,遇此皆得方便,我们不需要你根利根钝,也不需要你有没有文化,也不需要你是久学久参的人,只要愿意用它,它就起作用。一天只需要一次,拿出来一分钟,宝贵的一分钟时间,把你的一个想法、一个作为、一个念头去过滤一遍,你就会看到它的作用,性的作用。这样呢,我们对人生慢慢地感觉到,我永远不会在懊悔中生活了,我永远在一种清晰的、明了的,仰俯无愧的这样一种心理下去生活。这里面远远地超过了善恶。这样大家作为一个学佛者,就不太容易红脸了。别人说:哎呀,你是佛教徒,你说我烦恼大得很呢(师做躲避状,众笑)。因为世俗的人两座大山,我们已经三座大山了。很多学佛的人又背上一座大山,要在人面前装个学佛的样子,很累!这个不需要。这是内心的一种喜悦与作为。

这个模式真心地供养给大家。这是一个很特定的传承的一个口诀,这个口诀在我们汉地一直被淹没了,但是在念佛法门中它一直有传播,我们说五念门中,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至于说我们对修行方式的认知不够,就不知道念佛法门为什么那么易行,就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时每一刻,可以用念佛的总持法门,来完整地调节我们的身心世界。但大家接受力不够,这种方法就简单了,把它分解了。

加点吗?(加点。)

某居士:师父我有个问题,我没太听懂那个名言化。

师:好。我再给大家讲讲名言化。(需要加点吗?需要的话我再给大家加半个小时。大家只要不疲惫就行。)有个居士提出来名言这个问题。第三步应该是名言,这个名言是个啥呢?我举个例子说,一个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间,父母就说我们给孩子起个名字吧,然后去拿字典啊,去找一个智者啊,找一个起名公司啊,找一个自己信赖的人啊,找同学啊,战友啊,找本单位的人啊,我们大家给孩子起个名字。这个时间的名字呢,实际就是个名言,还没有内容呢,然后起一个张三李四,等等,这就把它确定了,把它化现出来了,就称为名言化。实际就是命名以后的作用,前面第二不是有个命名吗?这是第三,它是个命名的确定,第一个是归纳嘛。

某居士:师父,第二步第三步是一步吗?

师:实际呢,这个方式呢,不能说是一步两步,实际没有这个次序,我们是把它格式化了,我们自己设计的格式,就是用一个方式把它割裂开,使它产生一个次序,心理次序,要没有这个次序呢,我们很难名言化。你就会把你这种习气——善恶的习气、无记的习气,当成一种事实,你就会执着它。但通过这些归纳、命名、名言化呢,它会产生一个归入佛性的一个过程,因为名言化我们就会认知它的不可得性、不定性,所以“第四”一般就是说它的不可得性、不定性。这也是无自性性让它表达出来。这个内容啊,这个次序你下去也可以归纳,但有一点呢,一定要把它格式化。为什么有五个次序呢?五个次序能使我们的心念在格式化的过程中呢,产生事实的力量,就是格式化的事实。这个名言是不可得的意思。

某居士:您能举个例子吗?

师:刚才举孩子那个例子了。这孩子不存在,给它起个名字。

某居士:我是说这五个步骤,比如说我今天发心去放生,您就这五个步骤……

师:没问题。好比说放生,对,大家喜欢放生。今天有人打电话说了,哎呀,今天是好日子,佛菩萨的圣诞,我们放放生,功德大得很呢,像天一样大,功德无量啊,对不对?大家冲着这无量的功德就要去放生了。摸摸口袋,二百,一百,五十,十块,写个名字,搭什么车,开什么车,去什么地方,动这个念头了,或者说有这个缘起了。这个缘起我们先给它归纳,这是业、业习。你不是放生去了,你是冲着放生的功德那么大——不是业习吗?是个善业习。要是说放生去吧,没有功德,你说我才不放呢。为啥呢?这是个业习,不过是善业的一个业习罢了。所以给它归纳一下,它是一个业习。它这个业习是个什么呢,它是个善的业习。它细致的名字呢,我们给它命名——放生。你很准确地说啊,今天我动念头了,很大的功德,要放生去了。放生,命名。放生,因为你还没有去做,这个放生它就是个名言。这十块钱你还没有花掉呢,还没去作为呢,还没有变成一条鱼去游泳呢,对吧?它还是个名言,它不可定性,不可得性,还是在意向中,这事还没有做。所谓“化”呢,虽然这件事呢,可以产生事实,但现在不让产生事实,把它名言化了,哦,这个事是动念头了,是个善的念头罢了,OK?这个过程可以思考得到了,名言化。然后看这个名言呢,不可得性,它不可得,它是不善不恶的,它是不定性的。我们以前会定性,为什么呢?通过定性,名言化的过滤,通过一过滤,它就不可得了,不定性了。它无自性,它不可得怎么会有自性呢?所以不可得而显无自性,它可以把无自性、佛性彰显出来,本质彰显出来,实际万事万物都是没有自性的,大家是知道的,只是缺乏观察力。它都是空性的。

某居士:要是放生了之后,那还是不是不可得的?

师:也可以做,没问题的。我们先说这一个话题。因为我们现在需要简单,归纳,不需要复杂,一复杂你就混乱了,先学会简单化,归纳化。不要牵涉,不要把它牵涉变形,要它格式,要它不变形,先要不变形,然后按照这个次序来。那这个不可得就显示了它的无自性性,不可得性,无自性性,那我们来抉择它的自性。

某居士:身口意这三业还用分吗?

师:可以分。好比说打个电话听到了,我动的是善念,我的口业答应了,我的意业答应了,那可以说是善愿、善意,口业,没问题,分得越细越好。这个格式不怕坚固,所以要清晰、纯正才好。

某居士:那就是求功德的心……

师:还没问题。你要是不断地动心念,你还是没有纯正化。把一个东西纯正化的相续,你变化了那就是它的不可得性、不定性。还是可以看到自性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名言,使我们得到万事万物自性的再现,而不是考虑它的复杂性、变化性,主要是认识它的自性。我们平时说的见性这个说法距离太大了,一说见性人就晕了,说见性是个啥玩意呢?见性是多神圣的事情呢!见性是大彻大悟的人的事,对不对?不是我们凡夫的事,今天就要凡夫见性的。通过这个模式就可以见性的,性不可得、不定性、无自性性、空性。所以确定了自性,是第四步。第五步就是让性起作用。你就观察,这个空性怎么起作用就行了。你说我观察不来,那我们让性起作用,我们催使它起作用。现在放生不是可得也不是可失的事情,是慈悲心在起作用,那性起作用了,我们可以顺性的作为。所以第五个呢,就可以说是顺性作为,让性起作用。顺性作为是主动的,让性起作用,我们也可能会进入一种徘徊状态,你可以观察性不可得,那么放生也不可得,那可以去放生了。那用一颗不可得的心去放生跟有所得的心去放生,那完全一个是业,一个是顺性,顺性是轻松的、喜悦的、灿烂的;可得的是有所求,有所回馈的,那成业了。所以说见性成佛,不假方便,这就使我们见到性,让性起作用,我们主动地观察性是不可得的,万事万物的性都不可得,无自性。我们让它起作用,让它去放生。

某居士:那怎么区分是性在起作用,还是机缘在起作用?

师:机缘也可以啊,机缘和性没差别啊。由于我们有所得的心啊,是我们的习惯,业习的习惯,无所得我们不会做事的。大江南北往往来来的,就两个人:名利,无利不早起的,没有利大家都不来这个地方了。有驱使我们的东西就是名利吧。这是业习造成的一个习惯,没问题的。这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它就这个样子。但我们怎么能透过业习来觉悟呢?这五个格式就是重要的,我们下去可以体验这个东西。体验很重要!

说“明心见性”这个词,我以前听了就麻头,说明心见性,这个性咋见呢?不知道咋见。这个地方说见性啊,见性很方便的。圆顿之教呢,就是一念之差。说觉者佛、迷者众生,这个没问题的。虽是名字位上的叫法,但是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方便。

因为我们大家在北京这样一个都市,这样一个环境机会不容易,想把最好的东西让大家有一个体会,也希望大家珍惜这样一个教法,这个教法十分的珍贵,我现在讲起来我感觉它的价值是十分难得的。因为它破除了我们很多在繁忙的生活的这样一个环境中的人群的修行的一个障碍,就是我们怎么的都可以修行了。只要你愿意修行,除非你不愿意修行,那没办法。你只要愿意运用它,都可以修行。这是一个难得的修行方式。

拿出一点时间给大家解答一些平常的生活问题。最好是跟大家都有关系的问题,不要提个人的头疼脚热的问题,跟大家,跟这个时代有关系的问题。

某居士:善业、恶业、无记业都没有了,都被划分出去,那就是空性啊,对不对?

师:就是让你认识,见性。让你认识性,没问题啊,这五个格式的过程就是让你认识性的作用的。就是让我们见这个不可得性、空性、佛性,就是让我们来觉悟,没问题的。

某居士:您能讲讲“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到底这个道是什么,怎么才算是修道?

师:刚才讲了,刚才这个话就是道。因为一些别人的说法跟你不相干,不要去计较,这些说法不相干,不需要纠缠这些东西。刚才学的这个模式可以去重复重复,好不好?重复重复就解决你的这个问题了。

某居士:师父,那第五步,性起作用,整个名言化的过程是不是就可以看作性在起作用?

师:是,我们把这五个次序倒过来看,逆向来看呢,一二三四五,这整个就是性在起作用。

某居士:师父,那平时修的时候是不是修到第四步就可以了,第五步就很自然了?

师:不是。必须得格式化,必须得走到。这五个过程呢,都是性在起作用,但是不能省掉东西,省掉东西就回到业习中去了。很多人学佛呢,就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慢慢养成习惯了,又在得失中计较,他认为说我念佛怎么不起作用呢?因为他没有让性起作用,也就是说没有被阿弥陀佛载负,没被无量光、无量寿载负,没让性起作用,所以很多人念佛就不得其利益。那刚才讲的这五个次序呢,就一定要让性起作用,不能省略。一旦我们省略,就会出现大问题,又回到业习中去了。我们的业习是贪、放逸、懈怠、贼心不死、想占便宜。这五个次序是你必须要做得到的,这里面没有便宜可占,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做。

某居士:师父,您刚才说性起作用,可以逼它起作用,您能举个例子吗?

师:刚才我们谈到性起作用,大家会说性怎么起作用呢?那我们就可以主动的观察,因为这个毗婆舍那的修持啊,一提到这个我感觉有点复杂了,这个毗婆舍那的修持呢,本身就是一个正念观察的方便,智慧观察的一个方便。因为这种格式虽然没有禅定功夫,但可以起到有止观作用的这种观察方式的效果,因为它是随意三昧,是可以在任何角度下去修持的,只要把这个格式做一遍。我们怎么来让性起作用呢?实际在命名,得见名无自性、不定性、不可得性,那么这个佛性就展现出来了,万事万物的自性就显现出来了。显现出来,我们可以在这静静地休息一刻钟,让它起作用。休息一刻钟,让它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呢,休息一刻钟。不休息了,就让它起作用。你又打妄想了,让它起什么作用呢?说:哦,自性本空,本不可得故,现在我们去放生,去买菜,去交往,你不可能就定在那个地方,说:哦,性空了,我就坐在这个地方,三大劫以后,就成佛了。成不了佛,还得让它起作用。可以赶集去了,可以买菜去了,可以放生去了,可以读经去了,也可以禅修去了,都可以。希望我们现前的菩萨呢,一天用一次就行。用二次,三次,七次,那就是你的事情了。并不是说你时时刻刻都这样用,时时刻刻这样用,那不知道你是什么人了。用一次体验体验,用二次体验体验,慢慢地频率就会加多了。

某居士:师父,我想问一下,用这个法门一开始要做一个归纳,我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我不知道无记是不是已经达到一个非善非恶?

师:不是,无记不是非善非恶。无记,从业相的本质上来看,它是个恶业,愚痴业,无记本身是个愚痴业。畜生类多从无记中生,你看这个畜生啊,我在一个草原上住的时间,那个山是四千来公尺高,下雹子,很大的雹子,往牛羊群身上砸,下面就有森林、山谷,它们不去躲的,那个大雹子砸在牛羊头上,啪啪的,就像石头砸在脑袋一样,它动都不动,很愚痴的,它无记。我以前真是不知道啥叫愚痴的,我看到那个真知道了。有的就被砸死了,啪就砸倒了,雹子很大。畜生来自于无记业。

某居士:那人在这个无记业中的念头,您能举个例子吗?

师:可以啊,有的人发呆的时间(就是无记),我不知道你发过呆没有,反正我发过呆,例子很多。

某居士:命名或者名言化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比如说我在工作当中,我希望能把这件事做得好,或者做得最好。但是我不清楚,我可以一方面命名,我说是贪啊,争夺啊,好胜啊,另外一方面我又可以说这是精进啊。

师:你说的话我知道了,它是一个复合性的问题。刚才我说清晰与纯正的问题,就是单一性,单一纯正。归纳的目的就是单一化它,纯正,单一,为什么要归纳呢?归纳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准确的名字,不是为了复合、复杂。因为你这个命题是复杂性的,没有问题,这很好解决,第一个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开始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思维混乱是正常的,思维意识的徘徊、交织,这就是人类烦恼的根源,没问题的,不是话题。

居士丁:师父,那我想睡觉,这个念头算什么业啊?

师:昏沉,习惯嘛,欲睡的习惯就是昏沉。

居士丁:不是先得归纳吗?善恶无记业。

师:肯定是恶业。我们众生称为沉睡者,诸佛如来称为大觉者,我们就是在睡吗?你现在就在睡,对不对?无明睡,一直在睡。

某居士:师父,净土法门念佛修行这么多年,这个信心时进时退,也碰到有些人诽谤净土法门,虽然我知道他说的是不对的,但障碍了自己,自己的这个心一直不安。

师:你真是修净土的吗?

某居士:我原来是修净土的,现在念一些咒了,对净土的信心减少了。

师:那你先念念咒吧。净土的果地教言呢,跟我们平常的认识、修证方式是有天壤之别的。净土教言,现在人接触到,或者是认真实践净土教言的人是十分少的。大家听到的不是净土的教言,大部分是修行的教言,那我们可以区分一下。129

我们看一看严格地来把这个教言分成两大类:因地的教,果地的教,了义的教,不了义的教,这个区分是强制的,但是它们起作用就有差别。

今天中午的时间呢,说下午跟大家有一堂课,我也不知道讲些什么,脑袋瓜子有一个浮现呢,就是说有一个浮现的东西,我就把它写出来了。“教开慧眼”。我们心里的想法很多是模糊与混乱的,佛陀的教法呢可以清晰地给我们增加一个眼目,叫我们看得到我们应该怎么做了,我说可能是教开慧眼。真正的教呢,它能开你的慧目、慧眼,让你运用智慧来思考观察东西,而不是一种纠葛性的心理。

净土是以果地教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它不是我们凡夫心在修持一个东西,它是以果地觉作为我们修行的一个缘起。你知道什么叫果地心吗?(答:不知道)不知道那你就没修净土。这个地方是丝毫不含糊的。因为净土的整个说教就是让阿弥陀佛的殊胜圆满的心智来唤醒、印契我们现前的心智,令其心智像佛陀的心智一样圆满、清晰、真实、具足,让它起作用,那就是忆佛念佛,皈命于佛,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但我们是佛来皈依我,没有我皈依佛的东西。什么叫了义呢?圆满究竟故,称为了义。什么叫不了义呢?差别无穷,妄想纷飞。或者说某个阶段、某个阶层、某个次序的修持,有对有待的修持。或者消除对待的修持。这个不是,果地觉是让你现前就起大用的一个教法,不让你修的,只是性起作用,不许你修的,此地无得无失,所以修无所修,念无所念,真正念佛者,真是无所念。口上是在念阿弥陀佛的,但他知道无所得。为饶益众生故,南无阿弥陀佛!为报佛恩故,南无阿弥陀佛!为令众生安乐故,南无阿弥陀佛!为解除人的惑乱故,南无阿弥陀佛!为确认不可得不可失故,南无阿弥陀佛!此信心不可得不可失,此修行不可得不可失,此疑虑不可得不可失,圆满载负,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南无阿弥陀佛!果地教究竟真实,只是大用,只是被性载负,不要其他玩意了。但我们已经习惯于我们自己的业习修持,放纵业习,以为修持,如此而已。嘴上念弥陀,意乐中不是弥陀,还是得失、神通、大小、善恶、人我,等等,果地教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把佛的愿望当作我们的心,让它起作用,让佛的心在我们的心中起作用,让佛的愿在我们的心中起作用,让佛的成就在我们的心中起作用。你有吗?没有你就没有念佛,我们还在念自己的业习。

大部分人来到这个地方,刚才天津那一伙居士走了,他们要坐动车,呜——回去了,没有一个走回去的,对吧?被载负了。就像我们坐地日行八万里一样,这个地球一直载负着我们呢。实际性德从来不离开任何众生,一直在载负着众生在起作用,这就是阿弥陀佛告诉我们的故事,这就是在忆佛的果德,念佛的果德。所以净土是大用善巧,就是假佛功德,以起大用,令什么起大用呢?令自性起大用。它就是一个法门的体系了。现在我不知道大家学到的净土法门是什么样子的。净土法门没法诋毁,它圆满究竟,你怎么诋毁它呢?诋毁不了。诋毁的都不是净土法门。十方诸佛都赞叹的一个教法怎么能诋毁呢?没法诋毁,下不了嘴,张不了口,动不了心,它圆满究竟真实。小伙子不必担扰,没人去诽谤净土的。

某居士:这个心老是想找一个安稳处,造作了……

师:刚才那五个格式就是给你安心的方便。那五个格式就是为了安心,其他不为了,性起作用就是安心嘛,它真安心,你让它起作用就安心了。过去怎么样不管它,现在!我们要活在现在!活在当下!

某居士:您说的不可得性,我没明白。什么是不可得性啊?

师:好,太好了。我举的那个例子,可能是大家不太关心它。还是举这个,因为一个例子呢反复举大家容易有一个参照。一个孩子还没有出生,甚至还有怀这个孩子,父母都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对吗?这名字就是不可得。不可得表示了万事万物的本性罢了。但是这五个格式,你通过第三个、第四个格式,你可以观察到它的不可得性。但我不知道刚才那个格式你听到了没有,听到了回去可以试验,静静的,自己可以再把它写一遍都行。你一定要把它格式化,单一、归纳、格式化,它的不可得性会显示出来。

某居士:如果无记业是恶业的话,那为什么还分成善恶无记呢,直接分成善恶两个不就可以吗?

师:无记是很特定的一个说法,实际这些名言都不需要执着它的,它只是为了使我们交流方便。你说善恶,有人说我没有思善,也没有思恶,它有这个状态,那你为什么不允许起呢?起个名字没问题。佛陀所有说的教法就是为了使我们交流有方便,本来不可得的,这个东西。这是一定的,只是说为了交流的方便。

居士甲:其实命名也好,名言化也好,根据你的现量,只要你相应了,那就OK了。不需要再去细究了。

师:OK,没有必要。最主要是先把它单一化,归纳单一,纯正,它建立起来一个名字。然后确认这个名字的准确相应性,造成了名言化。名言化看到他的不定性、不可得性,自性就显示出来了。自性显出来了,让它起作用就行了。若主动,若休息,都可以。实际这就是一个让我们觉悟每一个当下都是自性在起作用的一个机会。我们没有离开佛性,任何一个行为都没有离开佛性,贪嗔痴慢疑、善良罪恶都没有离开佛性。实际阿弥陀佛的教言呢,就是为了充分显示这一点。他告诉我们善恶无记众生,念我名号,来我国土,皆得安心,皆得成就。他就这样说的。

某居士:师父,那个自性起作用,比如说我前面那个念头是恶的,我意识到这个念头是恶的,然后我不让它发生,这叫自性起作用吗?

师:你要认为是恶,不让它起作用了,然后让自性起作用,这个说法可能是对治的方法,这不是性德的作用,你回去可以自己静一静,画一画表,像我一样。因为佛教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从本质上来的,空性上来的,不是从善恶上来的,不是说要抑制个什么,扬起个什么,不是这样的。它使我们一个人彻底地觉悟啊,不是让我们来做个什么,是让我们来超越,来审视世间。

某居士:怎样把意乐和念佛结合?

师:意乐念佛,这是个大话题,刚才我们希望大家意乐做一切事情,意乐做一切事情是不是念佛呢?所以一般我们把念佛这个东西呢,每个人对念佛都有个概念,这个概念化呢,它又不确认,造成了一个迷惑。实际念佛本身就是意乐,究竟的意乐。这个佛是什么呢?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个佛啊,我们给他说名字,说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把他搞了很多的名号,干什么呢?以表达一个最圆满、最真实、最究竟的一个状态。佛有十号,那你说我念佛实际是念的是阿弥陀佛,对吗?不是其他佛。

阿弥陀佛,阿者无量义,弥陀呢,有人翻译成无量寿、无量光,等等说法,实际南无阿弥陀佛,普说的是赞美一切佛,供养一切佛,皈命一切佛,安住一切佛之成就,如佛一样的成就,摄伏一切烦恼,令成佛道。(提问者:您再讲一遍。众笑。)

因为我们现在大家念佛的,念的是音声,音声佛事是没问题的,但是音声的自性没有起作用,所以说我们就会用得失、对待心来念佛。假如我们顺性念佛呢?还是刚才那个性,我们要见到了,让性起作用,再来念阿弥陀佛,顺性念一声佛,其功德也无量,其利益也不可思议。那我们随着自己的业习念佛行不行呢?千劫万劫总不相应。很多人念佛就是不相应的,因为啥呢?他没有念佛,他念的是自己的业习,是一种得失的习惯,一种对待的习惯。那这么多念佛人怎么都不是念佛吗?实际很少有人念佛。不相信可以问问自己念佛是因为什么。大部分人是有所得的心。只让阿弥陀佛起作用,无量光无量寿起作用,你看看你有什么不愉快的,不圆满的,不意乐的,不清净的,不真实的。

天亲菩萨就作了一个最简单的一个说法,说我们念佛人啊,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观察我们念佛的作为:身、口、意、智、方便智,从这五个方面来念佛。若“赞叹”来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口业赞叹故,意业了知应正遍知一切载负,咸皈命于弥陀,所以阿弥陀佛圆满的性德载负着一切,清净地摄护着一切,无有一个疏漏的有情。你这样的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口业的赞叹。这样的赞叹就具足一切功德。

那身业呢,你知道阿弥陀佛应正遍知,普摄十方,法身清净周遍,无所不摄,你知道这样的一个因缘,你的分别意识中知道这样一个因缘,你磕一个头礼拜,就等于礼敬一切诸佛。此礼敬,就是真实皈依,那就得到真正的安心、喜悦。

那我们的意业呢?佛如是愿,我们随愿观察。好比佛愿说:“我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注:原文为: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设我成佛道,名声传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注:原文为: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等等愿望,我们随着一个愿望去观察,去感知它,你就会入佛愿望,以见自心。佛愿是最圆满的,我们随顺着佛愿去感知自心,自心也就是最圆满的、最清净的、最真实的、最有力的、最威德的。那你说呢,以佛愿,心常作愿,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如实安住。我们意识海中每一个众生都能往生,在我们意识法界中没有一个众生有障碍的。有障碍是你自设的,无障碍也是你自设的,那我们顺佛愿安排自己的意业,那一切众生都能往生,OK?那我们的意业就是佛的意业,佛的意业就是我们的意业。此意彼意,了无对待,一时圆满。是吗?那我们的意业,分别意业又产生了妙观察智的妙用,什么妙用呢?一切原来唯心所现,因为心而显现出来差别,并不是实有差别。

那我们智业观察呢,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令其正念,谁来正念呢?自心正念。本清净故,本安住故,令一切众生往生无碍。那你说跟别人不相干,别人还在烦恼,还认为不能往生,还认为临死时怎么样,死了以后怎么样,你先不要去管你的依报,你先从自己的正念中去审视它,智慧中去审视它。审视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普摄十方,光明清净真实,把这种光明清净真实回向给一切有障碍的有情,令其无碍,如佛无碍智,得究竟之意乐。这样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从自己的身、口、意、智、方便智都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从无染上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从安众生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从智乐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注“三种清净心),这就是意乐啊。方法准确,那我们声声南无阿弥陀佛,声声就欢喜,声声就自他二利具足。

某居士:有真念佛,有假念佛……

师:依法念嘛,刚才我讲的是真念,你讲的是假念。依习惯念我们称为假念,患得患失,我们就以为有一个什么得失的问题,那就产生了假。无所得失,以利益众生故而念佛,回向迷失众生故而念佛,为令自心安乐故而念佛,为安乐众生心故而念佛,这都是真念、正念。所以不为自求是修行果地教的第一方便。但现在念佛人不为自求吗?张嘴就是为自求,合嘴还是为自求。

某居士:……

师:凡夫的分别执着是习惯,没问题。

某居士:如果我念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想呢?我打坐念佛,我什么都没想,就是念佛……

师:不行。啥都不想,这个暗示本身就很无聊的。啥都不想就是业力的暗示,就是无记的暗示罢了。所以佛愿是十分重要的,说佛不比我们圆满吗?他发这样的愿,“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他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呢?“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你说他愚痴吗?他要作为清晰。我啥也不想——这是自欺的,五分钟以后又啥都想了。

某居士:我觉得学佛最基本的就是做事特别简单,心里特别清楚,但是我生活中会有一些问题,有权衡……,就是见性了之后,怎么权衡这件事情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就是一种机缘,那怎么知道它是个孽缘,还是善缘……?

师:我们不谈刚才那五个次序了,我们谈佛教的智慧、慈悲、方便这三个词了,这个无染无依的智慧力呢,一般我们认识不够的,这个无染无依的智慧力,无得无失的智慧力,或者说自性起的作用呢,我们一般会把它靠到无记上去,不会这样的,因为智慧力是辨识十分清晰的,又知道它本不可得的,所以,以无分别智中产生分别妙用,它会有分别的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应做不应做。什么应做呢?远离苦,苦因,远离苦果;什么应做呢?行诸善,令诸善增长,令诸乐、乐源增长成熟,四正勤就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万事万物不可得,但是能令善根增长的事情,做!能令迷失、痛苦的东西,不做!

某居士:就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这件事情会产生好的结果……

师:你假设是有智慧力,一眼就能看到了这个结果。

某居士:还是自己智慧不够。

师:智慧不够慢慢地观察。

某居士:那就是说随缘,是吧?

师: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无智慧的状态中去呢?

某居士:比如可能对别人来说……

师:对别人没有关系,对自己有关系,心作心是。

某居士: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有的人觉得它是机会,有人的觉得是陷阱,大家看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师:不必考虑大家,先考虑自己吧,把自己的问题先解决掉。不要找任何借口,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找一个方法就可以了。先不要混淆,思考问题一定要简单,要学会归纳,刚才说的就是一个思考方式,回去用一分钟,用一次,用一次以后再说。读一读四正勤,实际四正勤是我们学佛人最基础的作为的一个选择方式。我们有习惯,有自己不好的习惯,这都没问题,但四正勤是你抉择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参照,回去可以查一查,回去一查就知道了,那个名词的内容很简单。像这个戒律,学过戒律的人,就是应该持的戒律就去持,不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实际比较简单,戒律是一个珍宝性的东西,你要真正按照这个去做,特别有序,人就很踏实,不费心力。希望大家回到自己的家里,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宿舍,每天用一分钟,去把那五个次序做一做,做一次。

某居士:回向。

师:回向?这是个非宗教活动场所吧?非宗教活动场所,大家就不需要做什么特定的仪式了,回去呢,每一个人一定要坚持每天做一分钟,每天有几百个分钟、几千个分钟啊,24个小时,乘以60,1440分钟,拿出1分钟,把那五个过程过滤一遍,我就很感谢大家了。

2010-10-1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慈法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慈法法师)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嘱累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不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授记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称赞功德品第八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