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理事结合才是中道


   日期:2023/1/23 0: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理事结合才是中道

2011.01.11

问:师父,请教您一个关于道德和风水的问题。有个风水大师说“一徳、二命、三风水”。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很渴,跑到一个宅子里要水喝。女主人给他舀了一碗水,看他很急,就在水里撒了一把糠。这人喝完水后说:“我会看风水,我给你选一块风水宝地吧。”当时他动了一个念:我这么渴,你还在水里撒糠,我就给你选个风水不好的地方,让你断子绝孙!结果这个女人就在他选的所谓“风水宝地”上建宅子,果然家丁兴旺。十年后他又回来,俩人一见面,他问道:“你这个宅子怎么这么好?我当初给你选的是一块普通的地方啊。因为我那么渴,你还把糠撒在水里让我喝!”女人说:“当时你又累又热又渴,我是怕你喝急了身体坐病啊。”这个故事是否说明了德行胜过风水?

师:这个故事讲的是明朝的一个风水先生,有一次他在一座大山里寻找风水地,找了好多天,发现了许多非常好的风水地,当然也有差的。有一天他走得又累又渴,看到山谷里有三间草棚,一个穷苦的人家住在那里以种药为生。风水先生于是走进去向这户人家讨水喝。女主人见他气喘嘘嘘的,口渴得嘴唇都起皮了,于是给他倒了一碗凉水。当他正要喝的时候,她抓了一撮糠壳子撒在水面上。结果这个风水先生不能马上喝那碗凉水,只能一边吹着糠壳子一边啜着凉水。他心里暗暗在骂:这个女人怎么这么坏!我渴得不得了,讨碗凉水,她还往里面撒糠壳子折磨我,不让我马上喝!但是他没办法,只得一边吹着糠壳子一边慢慢地喝,同时在心里暗暗地诅咒她,好半天才把那碗水喝完。为了报复女主人,这个风水先生说道:“我懂风水,看你家这么贫穷,我给你介绍一块风水宝地吧,你在那里盖房子,子孙会兴旺,会有钱有势还有地位。”女主人一听有这么好的事,当然说好。于是风水先生说:“前面那个山谷是一块风水宝地,如果你把茅棚迁到那里,将来你们家会儿孙满堂,代代富贵,女的会嫁到富贵人家,男的即便取个穷媳妇也会变得富贵。”女主人非常感谢这位风水先生,就带他下山,一直把他送到山口。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因为风水先生整天跑山看风水,十年后又转到这座山里来。他想:十年前这个女人对我那么不好,当时我报复了她,给她介绍的风水地叫做“绝户地”,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人,男的要么娶不上老婆,要么娶上老婆也不会生孩子。你说这个风水先生有多坏!良心大大的坏,比日本鬼子还坏!结果他到山谷里一看:哎,一幢高大的楼房矗立在那里!用现在的话来讲,可能是几层高的楼房。偌大的院子里高高地挂着大红灯笼,门口还养了几只猎狗,汪汪地叫着,一看就是个富贵人家,非常气派。风水先生很好奇,又走进去讨水喝。一进门,还是碰到十年前的那个女主人,双方一下就认出了彼此。女主人一看贵人来了,磕头作揖把他请到上席,用美酒好菜招待他,然后又给他沏上好茶。酒足饭饱后风水先生问道:“你们家是怎么变得富有的,盖了这么大一处宅院?”女主人说:“多亏您给我看了这块风水宝地啊!”风水先生这时良心发现,非常惭愧,就对女主人说:“实际上当时我给你看的并不是一块风水宝地,而是一块绝户地。因为当时我渴得不得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向你讨碗凉水喝。你不让我马上喝,还折磨我,往腕里撒了一把糠壳子!”女主人笑着说:“哎呀,先生你不知道,人渴急的时候喝凉水会把心惊炸开的。因为心脏很热,胃也很热,突然喝凉水会

被惊住、激坏。就像一块烧红的铁突然用凉水一浇会裂开一样。农村人都知道很渴的时候不能直接喝凉水,要喝温水。”风水先生一听:原来你是这个用意,我不懂,错怪了你。当时为了报复你,我给你介绍了一块绝户地,没想到你不仅没有绝户而且还儿孙满堂,这么富贵。于是风水先生非常感慨地说了一句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这正应了佛门里的一句话:神通抵不过业力,但是愿力可以赛过业力。也就是说神通降伏不了业力。而一个人只要生起了菩提心,发了四宏誓愿,就能降伏并消灭一切业障。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这就是佛教讲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万有都是真心的显现。

我们还接着昨天晚上的话题,我们的真心在哪里?佛教讲明心见性,修行人都是为了破除无明,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我们的本来面目在哪里?如果用民间的话来讲,我们的魂住在身体的哪个地方?用基督教的话来讲,上帝在身体的哪个地方?伊斯兰教的真主又住在身体的哪里?其他教派讲的神灵又住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民间讲:“这个人的心是黑的,很可恶;这个人心好,是红的。”这指的又是什么?是否人品坏,心就是黑色的;人品好,心就是红色的?实际上良心好和良心坏跟心脏没有关系,心脏仍然是红色的。真主、上帝、阿拉、本来面目和心脏也没有关系,不在五脏六腑上居住。至于中医讲的什么“肝藏魂、肺藏魄”,这只是中医理论。若按这种说法,现在有的人肝切除了或者移植了,肺也切除了一半,是不是他就没有魂魄了?的确,一个人的胆识、魄力和他是否健康,他体质的强弱是有关系。比如一个做过手术的人,他的胆识、魄力确实赶不上一个没有做过手术的人,但不能说他没有魂魄,没有胆识和魄力。可是有些人身体非常健康,身体壮得像头牛,胆识和魄力却赶不上一个女人;有些人长得人高马大,胆量却特别小;有些人个子矮小,胆识、魄力却非常大。昨天晚上讲到,我们身体是由三种力量和合而成的,一个是我们的六根或者说四大,一个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一个是八识。八识随时把信息传递给六根,它既可以捕捉新的信息并储存起来,也可以把它累世储存的信息输出,以发挥作用。八识虽然不是本来面目,但它从未和本来面目分离过,始终围绕着本来面目。但很多修行人把八识错解为本来面目,即佛教讲的真心或者自性,伊斯兰教讲的真主,基督教讲的上帝,民间讲的灵魂。佛教不讲灵魂,讲本来面目。所有这些称呼都是指“那个东西”,但它们在层次上是有差别的。禅宗讲离开心意识去参,方能见本来。就像一根玉米棒子,外面包了很多层皮,第一层是玉米,第二层是玉米,第三层还是玉米,要见到里面真正的米,要剥掉好几层。皮和米是一体的,没有皮,里面的米就无法生长。所以民间很多宗教,浅一些的剥一层皮就说见到本来面目了,较深的剥了两层、三层、四层皮说见到本来面目了。而佛教是把七、八层——最后一层都剥完,才见到真正的本来面目。所以,过去很多开悟的人创立了自己的教派,他们都认为自己所证的果是究竟的源头,殊不知跟释迦牟尼佛一比,他们所证的果都不究竟圆满,相应地,他们的教法也不圆满究竟。唯有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教法是把外面的“玉米皮”全部剥完,真正见到并得到了里面的“玉米”。
 
问:今天早上一个被吓的人来这里,来时头发都竖着,经开导后平静了,头发也顺了。是不是他的魂魄回来了?

师:不是魂魄,是他的能量场被吓散了。每个人的场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当受到意外惊吓时,他的一部分场会分散出去。遇到这种情况,通过喊叫,可以把散出去的场的力量喊回来,让它归拢,归整。 这种磁场的力量和我们的本来面目也是一体的,但它绝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不是一个单独、固定的东西,它需要依附万物——为了起用才依附万物,如果不起用,它不需要依附任何东西。

问:三魂七魄是怎么回事?

师:它也不是本来面目,它指的是边沿的意识层面。就像一部完整的机器,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这部机器的发动机,是核心。所谓的三魂七魄或者三魂六魄,就是发动机周边的零部件,缺一不可,它们必须配合在一起才是一部完整的机器。

问:本来面目和中阴身是怎么回事?

师:什么是中阴身?就是这个身体坏掉了,出去了一个东西,在没有找到另外一个载体之前,它在中间游离不定,这个东西就叫中阴身。他是不是本来面目呢?不是。那他上面究竟带着什么信息呢?我们的八识心田和他是一体的,可以说我们生生世世所有的信息,中阴身里面都有。当中阴身找到合适的载体时,他就投入其中,即所谓的投胎,然后按上一世的理想、愿望和生活方式继续生活。在中阴身进去的那一瞬间,还有一种力量会同时进入。这个力量无处不在,没有来没有去,就像空气一样,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它的存在。有载体,它也存在;没有载体,它也存在。但是只有当人有了载体,才能感知它的存在;没有载体是无法和它融为一体的。这个载体不一定是人,哪怕是一个动物,也能感知到她的存在。对于这种力量,现代科学把它称为磁场,宗教学把它叫作灵,各种宗教都赋予它不同的名称。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东西可以脱离身体独立存在,身体缺了这个东西就不能正常运作。唯识学说它是“去后,来先”,即人死时,最后走的就是它;投胎时,最先来到身体里的也是它。如果它不进来,这个四大就无法存活,更不要说工作了。它随时可以消失在宇宙中,和万物融为一体,又可以随时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的载体是什么形象,它就可以化现成什么形象。如果载体是一棵树,他的形状就是一棵树;如果载体是人,它就变成人形。

问:载体必须是物质吗?中阴身有没有载体?

师:对我们娑婆世界来说,中阴身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当它超越娑婆世界后,中阴身就属于另外一个时空的物质。因为在我们娑婆世界必需有一个载体,比如说身体,才可以游戏。如果你不在娑婆世界游戏,完全可以不要身体这个四大。在中阴身的世界里,没有身体的它们照样可以吃喝拉撒过日子,交流,甚至做买卖。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游戏规则跟我们娑婆世界一摸一样,只是他们没有四大。而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每个人都有四大。有一天当我们脱离了娑婆世界,也不再需要四大,在另外一个时空里照样修炼,一样可以吃喝玩乐,做人所做的一切。除非超越了三界,所有的个体全部变成了一个整体。但只要一进入三界,就有个体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来到三界?我们是怎么从整体里分离出来,或者说掉下来,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对于这个演化过程,《楞严经》上说得非常清楚,非常微妙,而且也非常有趣。本身这个整体里面充满着智慧、悲心和一种活的力量,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这个整体——源头走出来,分离出来的。为什么出来呢?因为我们在上面动了念头,所以就生出一个个体。一旦生出个体,就会由上而下往下落。同样,虽然今天我们是一个个体,但里面也具备了回归整体的力量,只要把自我空掉,把身心空掉,这个个体顷刻间就会融入整体——回归本源。实际上只是为了讲话的方便,我们说这个个体是从上面掉下来的。如果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下面就是上面,上面就是下面,它是一个圆形的整体,没有上下之分。

问:在整体里面为什么会动念呢?

师:它本身就具备动念的功能。因为整个宇宙的规律就是“成、住、坏、空”,整个宇宙一直不停地按这个规律轮回着。成住坏空就是轮回,轮回就是成住坏空。

问:不动念就能避免轮回吗?

师:不动念不能理解成什么都不知道,佛教里讲的不动念是指有念而不住,保持觉照的状态。如果有住,说明没有觉照。之所以起了念又不住,就是因为有觉照。只要有四大存在,就不可能没有念,更不可能没有觉照。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觉照。由于有四大这个载体和本来面目融为一体,所以就形成了两股力量。心意识指的是妄心,这个心就是凡夫的心,识是分别识,都是四大、六根的功能。本来面目具备觉知的能力,所以自然涵盖了四大、六根的功能,但四大、六根却无法像本来面目一样觉知。一个祖师曾经说过,开悟的人是真我指挥假我在行事,而没开悟的人是假我包着真我在行事。用这个“包”,大家容易理解成真我就在四大里面。实际上真我既在里面,也在外面;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它不受四大的限制,什么都包不住它,但里面仍然有它的力量。所以祖师们有一个观点,开悟的人不一定是从头顶上走。当然,最初开悟的时候头顶必须打开。当头顶畅通,证得果位以后,本来面目或者说我们的神识、魂魄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和毛孔都可以进进出出。对于成就的人来讲,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是它的通道。但就最初打开时而言,一定是从头顶出去的。

问:刚开始练进进出出,是不是表明还没有融入万物?如果融入万物就不会再有来去和进出了。

师:最初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但是,当这个过程结束后就不存在进出了,此时大千世界尽在我们心中,或者说大千世界尽在我们的四大里面,四大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完整的四大。但这是境界,是功夫,必须亲证,跟理论没有关系。大而言之,有外在的宇宙可超;小而言之,我们色身这个四大就是一个小宇宙,就是三界。如果连我们的四大都不能随时进出,不能突破,融入宇宙更是妄谈。因为四大就是宇宙的缩影,就是宇宙的复制品。就像我们法堂里的寺庙模型一样,大雄宝殿的微雕模型是按大雄宝殿1:30的比例缩小的,大殿里的每一根椽子、每一根柱子、每一扇窗户,模型里面都有。当我们能够突破并掌握色身时,也就掌握了宇宙的潜规则。问题是我们现在连这个色身都掌握不了,降服不了,驾驭不了,更不要说透过色身入法界了。

佛教讲成佛要具备“三身四智”。其中的三身就是报身、法身和化身。过去禅宗里很多人证得了法身,但由于他在肉身上下的功夫不够,这个业报身转化不了,虽然明心见性,见到了本来,但还不具备千百亿化身的功能,相对佛的果位来讲,他还不够圆满。所谓的明心见性、开悟成佛,那只是针对凡夫来讲,针对阿罗汉的果位来讲。如果此时此刻你的身心比较放松,你就比较容易空掉。你一松就通,一通就空,这时候你就能感觉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是不受你身体的阻碍的。此时你的身体就相当于一个纱窗,这股力量就相当于空气,可以穿透你的身体,自由地进出。但是,只要你一起心动念,你的身体瞬间就会变得像一堵墙,空气就无法自由地进出了。由于你的四大没有修好,把内外的力量隔开了。这个道理就如同你拿一个桶往池塘里一扣,当桶装满水时,桶里的水和桶外的水从此就隔开了,但内外水的属性毫无区别,因为它们原本是一体的,只是由于桶这个牢笼的存在,它们被分成了内外两部分。什么时候你修炼到突破了色身,即把桶打破了,内外的水顷刻间就融为一体。

那么这个桶、这个牢笼是怎么形成的呢?也就是这个四大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去突破这个这个桶、这个四大,让内外融为一体呢?这就是千百年来佛教始终在阐述的一个道理:必须把身体空掉。但是空掉身体要有一套方法,你不懂得调姿势、调呼吸、调意念,身体是没办法空掉,色身这个“桶”是没办法打开的。这个“桶”其实是由我们的呼吸和意念形成的,如果你理顺了呼吸和意念,这个“桶”自然就破了,消失了。如果你会利用五脏六腑和色身来用功,就是在为内外的“水”服务;如果你不会用功,五脏六腑和色身就如同一个坚固无比的铁桶,把内外的水隔开。

问:能否用上功与身体素质有关系吗?

师:那还用说,身体健康肯定有利于修行。身体不健康,你生存的力量都不够,哪里还有多余的力量修道呢?但是一个人身体的健康程度和他的智商没有关系,并不是体弱的人智商就低。

问:感觉修行应该佛道结合,先从道家修身的方法入手会比较好。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做基础,修行比较容易上路,心态也会比较稳。如果一开始就从佛家入门,又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难找到感觉,修行很难上路,会越修越没有信心。是不是这样?

师:佛教修身的方法太高明了,一般人没有基础是用不上手的。比如佛教里的初禅就要炼精化气,二禅是练气化神,三禅是练神还虚,四禅是练虚入道。但是现在的佛教都讲究“悟”,都不愿用方法去修。如果没有任何基础,一上来就讲空,就讲悟,空上一百年也空不掉,悟上一百年也还是傻瓜一个!

而道教的方法是天天练这个身体,又忽略了“悟”。它是过于在身体上下功夫,而不在心上下功夫。所以二者都走入了极端。本来在修炼的过程中,一般来说用三年的时间,身体这个基础就打得很牢了,然后再开始性命(身心)双修,这才是正确而稳当的修行之道。但是按过去的门户之见,学佛就不能学道,学道就不能学佛;佛教徒看道教的书就是背叛,道教徒看佛教的书也是背叛。但是这种看法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你什么书都可以看,只要能消化,会兼容,就不会障道,否则看多了反而会障道。

无论你是修道还是修佛,你的身体是不会改变的。就像无论你是信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其他宗教,你身体的结构都不会因为你信仰的不同而改变。我曾经讲过,不管今人还是古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身体结构没有本质的差异。古人能通过一个方法修行开悟,我们今天要想开悟、明心见性,还必须用古人的方法。如果有根器,有智慧,能把古人的方法学会,足以让我们成就,不需要自己再去研究,创立新的方法。实际上古人已经将修行的方法研究开发到极限,现代人根本无法超越,更不需要再标新立异,创立新的方法。

问:无色界是不是没有四大?

师:无色界已经没有我们娑婆世界的这种四大,但无色界有无色界的四大。千万不要把四大理解为我们这个有血有肉,敲上去会砰砰响的身体。无色界的天人也有身体,色界的天人也有身体,但不是我们这种肉体。就像我们人在天上飞,就必须换一个身体,飞机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要到海里去作业,就要开着潜水艇入水。此时潜水艇就是我们的四大,我们的四大就是潜水艇的灵魂。所以在不同的时空需要不同的四大。在娑婆世界我们的工具(四大)既不是潜水艇,也不是飞机,而是有血有肉之躯。但是,无论在天上还是在地上,或者在水下,无论在做什么,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觉照必须出现,必须跟随!

问:是不是修到四禅无色界,就出三界了?

师:有的人没有功夫也会开悟,有的人有功夫却开不了悟。一禅到四禅指的都是禅定功夫,跟智商没有绝对的关系。过去的禅堂里很多人禅定功夫修得非常好,都达到了四禅,但仍然没有开悟,没有开智慧。而有一种人已经开悟,开智慧了,却没有四禅的禅定功夫。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呢?这跟一个人累世的修行和在因地上发的愿有关。现在有一种现象:有的人很虔诚,可是一修就着魔,一修碰到的都是邪师邪法,碰不到真正的明师和正法;而有的人不发心修行,甚至不信佛,碰到的却都是明师,甚至很多明师跟他成了朋友;有的人身体好,有的人身体差;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智商低……凡此种种都与我们在因地上发的愿或者起心动念有关系。

问:六祖传的禅法是否经过了四禅八定?

师:六祖见五祖时已经开悟了,为什么还要深山隐居,打捞三十年呢?现在很多社科院的专家学者都已经悟道了,可是为什么他们仍然没有超越生死,有些人的行为甚至比凡夫还凡夫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功夫啊!专家学者们都比我们的悟性好,都比我们的思想境界高,学识都比我们渊博,在跟我们交流时,我们都讲不过他们。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他们都不如我们这些做功夫的。因为虽然他们在理上悟了,但是不做功夫。而我们往往是死做功夫,不去研究经典,学习理论,不去悟,虽然偶尔会见到一点道的影子,但让我们讲却讲不出来。所以达摩祖师讲道分“理入”和“行入”,这时候理就是理,功夫就是功夫。但这只是因为还没有达到究竟的果位才如此讲。到了究竟的果位上,理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理,两者是一不是二。

问:如果悟道后不断地修,是否一生就能获得圆满的果位?

师:悟道后如果根器不够,仍然达不到圆满。尽管在理论上已经悟道了,但是在做功夫的时候如果根器不够,也未必能圆满,但至少不会走偏差了。悟到了就意味着方向已经搞清楚了,但这个过程未必能很快走完。

问:悟道后色身不是可以转变吗?如果继续不断地修,怎么不能一生修到圆满的果位呢?

师:悟道并不表示色身可以随之转变。色身的转化没有那么快。翁源县的地图你是否能看懂?我给你一份,可能你三分钟就看懂了,并装进你的脑袋里。但是,如果让你手拿地图,到翁源县的大街小巷走一圈,你也未必能像在家里看地图一样清晰明了,能头头是道、圆融无碍地讲解出来。理论和实际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和出入。

问:那他下一世再来的时候,是不是很容易又迷掉了?

师:只要四禅八定修完了就不会迷,没有超越四禅八定就会迷。就像水还没烧开就熄火了,这水仍然是生水。而烧开后,即便放凉了也是凉开水。因为水性已变,不再是寒性,而是热性。

问:四禅八定修完了就不需要再来做人了吗?

师:四禅八定尚未超三界。

问:六祖开悟后就不需要再走这个过程了吗?

师:怎么不需要呢?刚才不是讲了,六祖是理论上先悟道,是顿悟,但还需要修证。所以后来南禅派就形成了一个弊端,学南禅的都是一些大学士,他们都学口头禅,追求顿悟,很多虽然悟道了,但在生死大限到来的时候,一个个还是傻了眼!而北禅的神秀派在理论上可能讲不过南禅的惠能弟子,但是生死一来,个个可以谈笑风生、含笑自如地走掉。所以后来南派就灭在那帮所谓的“禅师”身上。再后来,南北又融为一体了。

问:十地顿超是指什么?是理上的悟,还是功夫?

师:是思想境界。但也是到达了一定程度才能十地顿超,没有到达一定程度是超不了的。本身没有十地的基础,又如何能超十地?十地就像一个平台,你还没到达这个平台,又如何超越这个平台?连基础的功夫都没有,见地都没有,怎么超呢?我们刚开始修,就是修自己的习气毛病和各方面的嗜好。你的习气毛病越少,嗜好越少,你离道就越近,你的真我现前得就越快。你的嗜好太多,你的真我完全和嗜好融为一体了,你就没办法超越了。但是,当修到一定程度,你能走进去再走出来的话,即便有任何爱好,也是和道融为一体的。因为爱好本身就是道的显现。可是我们还没有走进去再走出来,这时候的爱好是脱离道的。

问:您说南宗惠能的手下在生命大限来的时候,个个手忙脚乱。而北宗神秀的手下个个都是坐脱立亡。请问后来的五宗七派是神秀的传承,还是惠能的传承?

师:六祖惠能。

问:可是在《五灯会元》上记载,明清的禅师全是惠能这一派的徒孙,而北宗神秀门下这一派却没有留下一个真正的法子。

师:禅宗在惠能的徒子这一代被推向了顶峰,在徒孙这一代开始衰败、消亡。但是到了南禅第四代,大家已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只顿悟不做功夫不行,必须摒弃这种只耍嘴皮子说口头禅、不做功夫的流弊,理上一旦明了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功夫。所以这时候就开始改革,将悟与修相结合,使禅宗得以延续至今。

问:刚才说六祖一派以理上为主,不讲做功夫。请问这是上师自己的观点,还是禅宗记载的祖师的观点?

师:我的观点。

问:六祖及其徒孙的修行方法与您的一致吗?

师:不一致,否则我就是六祖了。

问:那六祖惠能这一派主张悟后起修又怎么讲?

师:我也主张悟后起修啊,而且我特别强调悟后起修。我也主张理是顿悟,事需渐修。可是现在的人都只求悟,不注重修,那有什么用呢?

问:是不是现在的人认为顿悟后就没事了?

师:不累积到一定程度怎么可能顿悟呢?就像烧开水一样,不持续地烧火使水达沸点,水怎么会开呢?水之所以会开,说明已经烧了一定的时间,比如十分钟、二十分钟,达到了一定的温度,才突然开了。顿悟也是渐修累积的结果。

问:请问上师,南派惠能与北派神秀的修法,以您的观点,那个更纯正?

师:他们两个是一个法门,把他们分开,这个法门就不完整,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法门。

问:也就是他们是一样的?

师:他们两个完全一样。如果把他们两个拆开,就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法门。

问:既然一样,为什么五祖不把衣钵传给神秀,而传给了惠能?

师:神秀讲的是因地,惠能讲的是果地。我相信如果当初五祖让慧能先开口,得衣钵的必定是神秀。可是神秀先开口,惠能看完神秀的偈子后,是在他的基础上才创作了那首偈子。

问:他俩的偈子有什么区别?

师:一个讲因,入手处;一个讲果,圆满后。

问:您说一个讲因一个讲果,是您自己的理解,还是他们两个的真实境界有差别?

师:我讲的都是我吃进去再吐出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吃进去,我是从来不吐的。

问:可是在五祖的判断里,神秀的偈子根本没有开悟。

师:那只是五祖。万行就说他开悟了。

问:天台宗讲的“六即佛”,其中的“理即佛”是否就像六祖在见地上已成佛的意思? 如果要即生成佛,该如何做?六祖和神秀两个是理即佛,还是即生成佛?

师:天台宗讲的六即佛,最后必须在功夫上圆满。功夫上不圆满,都不是我们最终所追求的。但是见地不正,功夫也不会圆满。到一定层次,理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理。但是在这个层次之下,理还是理,功夫还是功夫。为什么佛教讲四禅八定是共法?所有的教派,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锡克教、婆罗门教等,所修的四禅八定完全一样。四禅八定并没有脱离心意识。

问:为何《圆觉经》上说佛与众生无性差别?

师:那是在果位上讲没有差别;果位以下,每下一个台阶都有差别。就像佛的三身四智,在未证得之前全都有差别;一旦获得三身四智,在这个平台上就没有差别了。

问:在因地起修时,佛和众生是有差别的?

师:有差别!但只要到达果位就没差别了。

问:六祖那一派和神秀那一派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师:没有区别。

问:刚才上师说每个众生修行都有差别,现在又说没差别了,请问为什么上师说话前后矛盾?

师:每个众生都有差别,根性不一样,选择的法门不一样,当然有差别。

问:弟子不那么认为。

师:说来与我听听。

问:圆觉经上说得很清楚,众生无性差别,外道种性、凡夫种性、如来种性先不谈,就说声闻种性和菩萨种性吧。声闻种性是先断事障,后断理障。菩萨种性是先断理障,后断事障。声闻是先修四禅八定,后修三昧,断除贪嗔痴后才开悟成佛。菩萨种性是以般若智慧单刀直入,先见本来面目,然后再用自己的般若智慧断尽烦恼而成就。

师:圆觉经上讲的“无性差别”指的是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和佛的本来面目是没有区别的。即便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的佛性和已经成就的佛的佛性是没有差别的,也就是当初六祖见到五祖时说的:我葛僚身虽与和尚不同,但佛性有何差别呢?

问:请问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

师:如来禅比较偏重接引众生,或者说比较倾向于随缘普度。而祖师禅的侧重点不在普度。他打出去,你能接住,他就跟你讲;你接不住,他就不跟你讲——这就是祖师禅。而如来禅不一样,打出去你接不住,他会想办法让你接住,所以说偏重于普度。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境界也不一样。

问:《禅宗录》上记载,大皋和尚说祖师禅胜过如来禅,请问胜在什么地方?

师:祖师禅是利根器的人学的。根器不利就只有学如来禅。如来禅是有修有证。祖师禅是无修无证,只见本来,即告功成。

问:大皋和尚是如来禅还是祖师禅?

师:他超越了一切禅,不能用一个概念给他套上。

问:生活禅、安详禅,祖师禅、如来禅之间有什么区别?

师:生活禅是明国年间才提倡的,因为捕捉不到祖师禅和如来禅,才不得不喊生活禅。就像现在的人所讲的人间佛教一样,根本无法和其他禅同日而语。

问:您是属于如来禅还是祖师禅?

师:我哪个禅都靠不上。

问:上师是有修有证,还是无修无证?

师:有修有证。

问:有修有证就是有所得,对吗?

师:有所得。

问:佛经上讲无所得才是无上正觉,有所得即是增上慢人。

师:那是佛,不是我呀,万行是有所得啊!悉达多讲悉达多的感受,万行讲万行的感受,就如同你讲你的感受一样。但是今天晚上你一直在讲别人的东西。你应该讲讲你自己的东西、你的观点。

答:上师的观点就是弟子的观点!

师:我的观点就是你的观点?就像我们都吃一碗饭,为什么你的感受和我的感受会一样呢?那不是废话!我们每个人吃这碗饭都应该有自己的感受,你不能说你吃这碗饭没有感受,我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或者是悉达多的感受。你的感受是对与错且不说,只要你吃了这碗饭,就应该有感受。你做了一件事情就应该有体验。如果说你的体验和悉达多的一模一样,恐怕大家理解不了,接受不了。

问:弟子当初的问话就是感受,弟子的感受都在问话之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