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九集


   日期:2023/1/31 10: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方广圆觉经   (第九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09

   请看十三页:

   讲义【甲七:宗趣分别。】

   这一次我们应香港邀请讲经 ,差不多停了两个月,在这期间大家听了一部《阿弥陀经 》的录影带,可是讲堂里面这些经 空了两个月没有听,骤然来讲怕是不容易连接得起来,好在这部经 我们还没有讲到经 文,还是在玄义部分,希望诸位同修在听经 之前一定要把经 文温习一下。听经 的因缘愈来愈不容易,希望大家要珍惜,不但是在本省难,在海外更难,讲经 的人是愈来愈少了。我回来以后听说道源老和尚住院,贤顿老法师也在医院,年岁都那么大,弘法的这些老法师逐渐凋零,后继无人。

   佛法里出一位弘法的人才,给诸位说,非常的不容易,决不是每天在经 典里面去念念,去研究研究,做做笔记,就能出得来的,这个事实你们大家能看到的。台湾办佛学院办三十年了,出了几位法师?你们在座的有很多都念过佛学院,还有念过许多个佛学院的,成绩如何?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大家,佛法是要开悟的,不是记问之学。连世间法,你们去念《礼记》,儒家都讲得很清楚,「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何况佛法?为什么你不能开悟?追究原因,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我们就有开悟的可能。你不能开悟在有二障障碍你。这个二障,我一说你们都晓得,你们也会说,你们虽然会说,也晓得,为什么不把二障去掉?这个事情是你自己本分的事情,别人帮不上忙。烦恼障你有没有把它断掉?所知障有没有断掉?二障要不除,天天在增长,换句话说,你永远没有开悟的指望。这个话非常要紧,这是我们学佛关键的所在,我们讲席当中常常提示。

   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生烦恼,这个事情看不惯,那个事情不满意,给诸位说,这叫增长烦恼,这是十足的凡夫。所知障,是要叫你求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是无分别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了了分明不起一念。我跟诸位讲的,都是最重要的,你们不从这个地方下手,你永远没办法学佛。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记问之学,我要多听,我要多学,博学多闻,这是后得智吗?不是,这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在佛法里是八难之一,你已经 遭难,遇到困难了。得根本智之后,这个博学多闻才是后得智。

   这部经 在开讲的时候就给大家介绍是非常好的一部经 ,看经 题就晓得,是大乘经 里面的了义经 典,文字少,义理丰富圆满。唐朝时候,宗密大师尽毕生的力量专攻这部经 典。大经 分量太大,怕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这部经 特别适合当前这个时代,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会受欢迎,就是它分量少。更为殊胜的就是这部经 一共分十二章,章章可以独立,譬如文殊菩萨这一章,第一章只有四百多字,它就是一部完整的小经 ,集合十二章这是一部圆满的《圆觉经 》,章章可以来讲、来修。在一切大乘经 里面,希望诸位特别注意到这部经 典。请看经 文:

   讲义【已知此经 ,所被机宜,未审何为宗趣?】

   前面介绍过这部经 的体性、能诠的教体,以及『所被机宜』,就是说明这部经 对哪些人来说最为适合,换句话说,什么样的程度可以接受这个教义。在前面圆瑛法师给我们指出来,法师所指都没有离开宗密大师的答覆。它主要的教学对象是顿教大乘,是这样的人。顿教大乘又是什么样的人?大家对於《六祖坛经 》很熟悉,六祖大师所接引的就是顿教大乘,这是中国禅宗南宗所传的,而秀大师在北方所传的是渐教大乘。我们一想,这部经 不适合我们,为什么?我们纵然说是大乘根性,不是顿教;顿教,这部经 一听就开悟,言下大悟。我们不但不是顿教的根机,说实在话,大乘的根机我们都谈不上。大乘人,头一个心量要大,我们心量很小,两个人都容纳不下,学什么大乘?这都是问题症结所在。所以大家学佛,头一个要把心量拓开。

   中国佛法是大乘佛法,寺庙,你一进去就是山门,进山门第一个建筑是四王殿,一眼看过去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代表什么?大肚皮,容得下,满面笑容,「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这就是大乘的样子。大乘人什么都能包容,这才叫大,肚皮要大,样样都能容得下。大乘「四悉檀」里面,佛以四悉檀而为说法,四悉檀第一个,「世界悉檀」,什么意思?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看弥勒菩萨那个样子就表现出来了,对什么人都欢欢喜喜,什么样人物他都能包容,这才叫大乘。我们这里也供弥勒菩萨像,不是装饰品,不是把它当作神明来膜拜,它不会保佑你的,看到它就要学「我要能容忍,我要能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才能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大乘根性,然后才能接受大乘了义的经 典来薰修。因为有薰修的利益,所以大师告诉我们,「但得听闻,无不获益」,道理在此地。从这两句,我们也可以来听这部经 ,也可以来读诵受持这部经 典。

   讲义【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宗趣』非常重要,「宗」是宗旨,「趣」是趣向,这是讲到修行的方法。『当部所崇曰宗』,这部经 最重要的修学原则,那就是宗。『宗之所归』就叫趣向,就是趣。

   讲义【当部者,即此部之经 ,崇者崇尚,即重要之谓也。此经 重要之点,即在圆照清净觉相。】

   这句话是经 文,将来到经 文里面我们会看到,文殊菩萨这一章所说的。『圆』是圆满,『照』是讲观照,『清净觉相』就是念佛人所说的一心不乱,一心就清净了,一心就是觉相,二心就不清净,二心就迷了。你们学佛都希望破迷开悟,可是你走的那个路是迷上加迷,你不走破迷开悟的这个路,那有什么办法!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三心二意,从早到晚妄念纷飞,这是迷,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读这部经 ,晓得有一个「清净觉相」之名,几时我们才能名实相符合?到清净觉相现前的时候,就叫做成佛。如何能叫清净觉相现前?那就在圆照。如果用《般若经 》的话来说,「清净觉相」就是实相般若,「圆照」就是观照般若,《般若经 》里面常说的,以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大师在此地说:

   讲义【此一句,为十方如来成佛之因地心。】

   你要想成佛,那就是这个修行法。修行在哪里修?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大家,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修,在起心动念之处修。一起心动念,我常常跟诸位讲,不必理会这个念头是善是恶,不要去分别这个,念头一起,觉悟,我错了,为什么又起念!有念皆妄,无念皆真,这个话我们在《坛经 》里头跟诸位说得很明白。无念乃是无妄念,不是无正念,什么叫正念?「圆照清净觉相」是正念,不是没有这个,有这个,没有妄念。我再把话说浅显一点,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在境界里头了了分明,眼睛放光,看得清清楚楚,不但眼前的境界清楚,过去、未来无一不了然,这里面不起分别心,这叫做圆照。如果说,好,我不起一念,不起妄念,不起妄念外面境界怎么样?外面境界一塌糊涂,什么也不晓得,那是白痴,那是愚痴,那是清凉大师讲的「增长无明」,你还是不能见性。凡夫是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叫增长邪见、增长妄念,你不是增长妄念就是增长无明,所以你不会观照。观照里面是既不起妄念又不生无明,这叫圆照清净觉相,这是功夫,如果你真正会了,你就有无穷的受用,所谓是法喜充满。诸位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这是成佛的因地心,因为这部经 就是讲成佛,就是教你怎么成佛法,说明成佛的道理、成佛的方法,以及成佛的程序、境界,经 文虽然不长,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讲义【诸佛因地,皆依圆觉自性之光明,还照寂灭清净之觉相。】

   这两句很重要,我们要会用。这两句跟交光法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是一个意思,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所讲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也是一个意思,说法不一样,完全是一桩事情,境界的确是高。

   讲义【圆照光明,是自心之智;清净觉相,是自心之理。】

   『圆照光明,是自心之智』,这是什么?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就是六根的根性,「自心之智」就是六根的根性,这是真正智慧,是无分别智。『清净觉相,是自心之理』,「理」就是《华严》里面所讲的法身,或者是大乘经 里面常讲的法性,就见性了。前一句是明心,「圆照光明」是明心,「清净觉相」是见性,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净土里面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圆觉经 》里面所讲的「圆照清净觉相」。由此可知,我们图书馆所选的这几部经 论都是一乘了义的经 典,文字言语上不一样,所说的是一个境界,无不是帮助大家念佛达到一心不乱而已。

   讲义【以智照理,照到惑净智满,永断无明,法身理显,方成佛道。则此经 以圆照觉相为宗,成就佛道为趣。】

   『以智照理,照到惑净智满』,就是说你用这个方法来修行,这是最高修行指导的原理原则,只要你会用这个方法,你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都能照破,你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都能圆满,『永断无明,法身理显,方成佛道』。你从这一段就能体会到本经 的宗旨,也就是说本经 修行指导的原则,这个就是宗趣,我们今天讲指导的原则。最高的指导原理原则,是以『圆照觉相为宗』。修学的目的是什么?成佛,『成就佛道为趣』,目的是成佛。佛是什么?前面已经 讲得很清楚。佛这个字是印度话音译过来的。成佛,佛是最圆满究竟的智慧,成佛就是成就最究竟圆满的智慧。成佛,佛是觉的意思,觉悟的意思,对於整个宇宙人生,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就叫佛,这是我们修学的目的;而以「圆照清净觉相」,是我们修行的方法。

   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是觉照,念是起心动念,不但起恶念不好,起一个善念也不好,那都是妄念。起一个恶念,你阿赖耶识里头造了一个恶的种子,因缘成熟这个恶种子要受果报的,要起现行的,起一个善念则有一个善的种子,也要受果报的,这个事情麻烦,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这就是制造轮回。如果你自己心里好好检点一下,这一天当中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如果恶念多,恶习气重,换句话说,来生三途去了,他感的果报在三途;善念多,善的力量很强,你来生三善道受报,换句话说,你没有办法超越轮回,无法打破迷关。为什么要在境界里起心动念?你不是叫自找苦吃吗?佛菩萨跟我们其实没有两样,他有什么本事?他就是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不造业,他不受果报。他以大慈大悲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像《楞严经 》里面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叫大慈大悲。宗趣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

   讲义【甲八:力用殊胜。】

   这是讲这一部经 ,换句话说,也就是讲这种修学的理论与方法,它的作用是非常殊胜的。

   讲义【已知此经 ,以圆觉真因,菩提极果,为宗趣。】

   这两句话说得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讲义【未审何为力用?】

   不知道它的力用是什么?

   讲义【此经 以离妄证真为用。】

   这一句话就把它的作用说得清清楚楚。断一切虚妄,证圆满的真性,这是这部经 的作用。下面给我们解释这一句:

   讲义【承前面圆照清净觉相而来,既能照到,本来清净之觉相,则知世界身心,皆如空华;空原无华,病目妄见,本无所有。故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这两句话也是经 文,都在第一章。空花有没有?空花有,不是没有。如果我们眼睛有病,看到虚空当中确实它现相,好眼睛的人看不到,我们害病的眼睛看到。好眼睛的人看到蜡烛上没东西,眼睛不好的人看到蜡烛上一层一层的圆影,灯上有没有圆影?没有圆影,可是害过眼病的人有这个经 验,我害过眼病,确实有圆影。这个圆影到底有没有?跟你说真话,非有非无。病眼看,「非无」就是有,我看到有,你好眼睛看,没有,所以它的真相就是非有非无,这不是说模棱两可的话,这是说出它的真相。虽然有,有是空的,有不是真的,不是真有,是假有,所以佛学的名词叫「妙有」,「妙有、假有」皆是非有之有,也像我们的梦境一样。

   我想在座诸位都作过梦,哪一个人没作过梦?从来没作过梦的人,你举手我看看,看有没有,我仔细的看一看,一个都没有,可见得你们都作过梦。不作梦是功夫,古德常讲「至人无梦」,佛菩萨没有梦,凡夫都会作梦,天人也会作梦。梦境你说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就跟此地的空花一样。当你作梦的时候,梦境有,醒过来的时候就没有了。你正在作大梦的时候,旁边跟你睡在一起的,他不知道你在作梦,他看不到你的梦境。你自己作梦的时候了了分明,一觉醒来之后想想我梦里做过什么事情还清清楚楚,梦到些什么人、什么物也清清楚楚,这个境界是非有非无。我们现前的境界就像梦境一样,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在作梦?正像你自己在作梦的时候,你作梦有没有察觉到「我现在在作梦」?没有,你还是把梦境当真。如果你要会用「圆照清净觉相」,你就能见到你在作梦,就好像在梦中一下警觉到「我现在在作梦」。如果你觉察到现在在作梦那就很有趣了,叫游戏神通,为什么?一切都不在乎了,碰到一只老虎要吃你,不要紧,我很慈悲,我让你吃好了,你也不害怕,为什么?你晓得是梦,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在这里面不起分别心。你不知道你在作梦,老虎要吃你,你到处躲避,吓得一身冷汗,出来之后心还在那里跳,不晓得那是在作梦。

   佛菩萨因为他圆照清净觉相,他对於宇宙人生知道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迷惑,所以叫做「游戏神通」,就这么回事情。看你们一个个都认真,他可以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是随缘,你分别,我不分别;你执著,我不执著,我又可以随著你的分别来分别,随著你的执著而执著,其实我自己的确没有分别执著。你要执著这样,好,就这样;你要分别那样,好,就那样,这叫恒顺众生。随喜当中的功德是什么?功德就是「还照寂灭清净觉相」,这是功德。你圆照的功力一天比一天深,境界一天比一天殊胜,这是功德,成就你自己真正的定慧。

   定慧从哪里修?你们念过《坛经 》应该晓得,六根摄入六尘境界,了了分明是慧,如如不动是定,成就这个,这叫真正修行,你要不会这个,你搞的那一套都叫盲修瞎练。什么叫盲修瞎练?因为你不断烦恼,你每天不管用什么功夫,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磕三千个大头,勇猛精进,可是一天到晚心里头还是有喜怒哀乐,还是这样放不下,那个牵肠挂肚的,你不叫盲修瞎练吗?怎么样干你都是增长无明、增长邪见,只要是增长无明、增长邪见,都叫做盲修瞎练。什么叫真正修行?妄念一天比一天少,邪知见一天比一天少,清净心一天比一天增长,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叫真正修行,不管你用什么功夫,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总纲领,总原则。

   讲义【又无明妄惑,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於醒,了不可得。故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这两句也是第一章的经 文。

   讲义【即离,是离妄;即觉,是证真。】

   『即离是离妄,即觉是证真』,离妄跟证真是同时的,从一开端就同时。譬如明镜,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上染了灰尘,我们现在去擦这面镜子,你拿个布擦一块,灰尘去掉了,马上就放光明,镜光就现出来了,是同时的。染污一去掉,光明就现前,再擦一点,那边光明又现前。当然,惑不是一下就离开的,见思、尘沙、无明不是一下就离开的。你每天都能断惑,每天都放光明,惑断得愈多,光明愈大,从初发心到圆满佛道就是这么个样子。这部经 就有这个作用,可是你要会才行,你要是不会,天天念《圆觉经 》还是天天起烦恼,那有什么办法?那就没有用处。实在没有办法,我在平常的时候也教给你们大家,你们先把这部经 背过,心里面一有妄念起来就背经 ,用这个方法代替妄念;但是这只是一个很粗浅的办法,是个初学的办法,是无可奈何的办法,不是高明的办法。高明的办法你不会用,你用不上,你就用这个笨办法,也有点效果,有好处,这就是用这个一念来止你的妄念。

   其实念佛也是如此,因为佛号短,一面念佛还一面还可以打妄想,这个佛号念的就不得力,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压不住妄想。你背这一部经 ,你背经 当中打一个妄想,一个字错了,从头再念,不准接著再念,那个不发生效果,必须从这部经 「如是我闻…信受奉行」,一部经 念下来当中一个妄想没有,一个错字没有,这叫功夫,这叫读诵,读诵也是修行的方法。你们想想看,读诵的目的在哪里?目的不是记,目的是在破妄念。因为你不读经 的时候就起妄念,心里念著经 就不起妄念,不打妄想,目的是在离妄证真,不是在记诵。这个跟你说明,离妄跟证真是同时。

   讲义【弥勒章中,勤断诸爱见,离妄也;便归大圆觉,证真也。】

   证真这个事情不要挂在心里。很多念佛人想求一心不乱,天天在想著,我怎么还不到一心不乱?试问问,你一天到晚起妄念,你怎么会到一心?没有妄念就一心了。「我怎么还不一心?」这不是妄念吗?这个妄念就障碍你得一心,只要你有这个念头在,你就永远别想得一心,所以对於目的地不必去理会。我有这个目的,我要求一心不乱,但是从不理会一心不乱,只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自然会到达,古人所谓「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功夫到了自然就现前,你著什么急?愈是著急,那正是古人所说「欲速则不达」。

   「弥勒章中」这两句话,重要的是「勤断诸爱见」,爱见是什么?烦恼。断烦恼重要,你在境界里还会起烦恼,你自己就要觉悟了,我糟糕了,我怎么会增长烦恼?顺境里面起贪爱,不得了,这个遭难了。逆境里面生瞋恚,这个不得了,要堕地狱了。顺境里起贪爱,不得了,这是饿鬼道注册挂号了,不去也不行。试问问有几个修行人有这么高的警觉心?古人说我们盲修瞎练还不服气,你有不服气的这个念头那就证明你十足的盲修瞎练。你一服气了,我果然是盲修瞎练,你还有个回头的希望,回头是岸。你不服气那你根本就不回头了,自以为是,不懂得正法,把邪知见当作正知见。

   佛法里面的邪正,那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邪正的辨别只是一念之间,很不容易辨别。在境界里,心地永远清净、永远慈悲就是正,失去正就是邪。印光大师教我们从诚敬入门,你们也听过很多遍,有没有做到?诚敬就是一心。对於任何人都是诚心,都是敬心,冤家对头也是诚心,也是敬心;对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我们是诚心、是敬心;对饿鬼、地狱众生也是诚心,也是敬心;对我们父母,最亲爱的人,我们诚心敬心;对那些冤家对头也是诚心敬心,一心,决定不用二心,诸位果然如是修,你这一生决定成就。那个人对我好,我对他诚敬;那个人要坑我、要害我,我对他有差别,我甚至还要去报复他,那完了,谁报复谁?自家堕落,自己堕落了,你自己在菩提道上就盲修瞎练了,所以叫我们要勤断诸爱见。

   讲义【乃至圆觉章中,诸障若消灭,离妄也,佛境便现前,证真也。】

   本经 的作用就是「离妄证真」,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在离妄。我在香港讲《坛经 》,讲到六祖大师那个偈子,他们大众听了之后来要求,说「法师,讲得太简单了,我们希望法师能把这两首偈子详细讲一讲」,我说好。到第二天,整个时间两首偈子八句我只讲一句,你们想想我讲哪一句?「时时勤拂拭」,我只讲这一句。讲完之后,「法师,六祖大师那个你没讲」,那个不要讲,那个讲了也不懂,为什么?六祖大师那个偈子是「佛境便现前」的境界,神秀大师那一首偈子就是「诸障若消灭」这个意思,你现在连功夫都不会用,我跟你讲果地上境界,你怎么能体会得到?这很重要。

   讲义【故以离妄证真为用。】

   这部经 的能力,这部经 的功用,可以帮助我们『离妄』,帮助我们『证真』,但是经 是佛说的,我们要能体会佛的意思,不是说你每天念这部经 就能断妄证真,不是的,没有用处。你把这些道理全部都懂得了,你也离不了妄,也证不了真,必须要做到。二六时中,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才是真正的离妄证真,你做不到那有什么用处?果然做到了,你在天堂里面没有乐受,到地狱里把你放入油鼎,放在刀山上,没有苦受,逍遥自在。「苦乐忧喜舍」是凡夫的受,舍离「苦乐忧喜舍」,这是圣人的正受,这才能得效果,这才是真正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讲义【甲九:传译流通。】

   给诸位介绍本经 翻译的人。

   经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唐』是讲年代,是在中国的唐朝,唐朝长寿二年,这一年是公元六百九十三年。罽宾国是北印度当时一个小的部落。印度那个时候还是许许多多的国家,一个部落就算是一个国,幅员都很小。这个地区在北印度,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参学的时候在这个地方住过,《大唐西域记》有一段记载罽宾国的风土人情。

   讲义【沙门,印度出家修道之通称,译为勤息。谓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瞋痴三毒。】

   『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在印度不限於佛教,像印度教、婆罗门教,差不多所有的宗教,凡是出家修行的都叫「沙门」。佛法到中国之后,沙门就变成佛教出家人专用的名词,其他的宗教都不用这个名词。「沙门」是印度话,是『勤习』的意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沙门有这个意思在。法师自称沙门,这是谦虚。通常我们看翻经 的法师都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称他的学历,他通达三藏,是传法的导师。他用「沙门」是表示自己谦虚,有「不敢为人师」的意思在,依旧好像在学生的地位,还是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讲义【又有四种沙门:一、胜道沙门:断惑证真,已得道果者。】

   最低限度,要小乘阿罗汉才叫做『胜道沙门』;在大乘里面讲,见性的菩萨才能算是胜道沙门。以圆教来讲就是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才能称之为胜道沙门。

   讲义【二、说道沙门:弘法利生,代佛宣扬者。】

   第二种是『说道沙门』,「说道」是弘法利生,就是讲经 说法的。我们要问,这两类到底哪个高?诸位必须晓得,如果不证道就没有资格讲经 。你自己没有见到道,你拿到经 就会胡说八道,不但害自己也害一切众生,所以这个很不容易。中国自古以来翻经 的、讲经 的、弘法的、注解经 典的,都是见了道的人。见道,我们不要说大乘,为什么?大乘太高了,就讲小乘,小乘见道位是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是什么条件?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

   古来中国这些弘法的法师,这讲过去,注释经 典的差不多都是三果以上的圣人,虽然没有能证到四果,但是他已经 证到三果罗汉。古佛菩萨再来的很多很多,有一些透一点消息给我们,我们晓得,根本不漏风声的我们就不能觉知。像弥勒,布袋和尚是宋朝人,跟岳飞同时代,他出现在浙江奉化,临走的时候自己说出他是弥勒菩萨再来,说了之后他就走了,留了一首偈子,以后大家知道他是弥勒菩萨,所以我们塑弥勒菩萨的像就塑布袋和尚的像。诸佛菩萨应化为出家人,应化为在家人,都有。像弥勒菩萨在中国历史上应化,我们晓得就有两个人,布袋和尚是出家人,另外还有一个傅大士,在家居士,他是弥勒菩萨化身的。所以有诸佛菩萨再来的,我们肉眼凡夫当面错过。

   由此可知,「说道」不容易,可是在末法时期众生福薄,佛菩萨不来了,我们想弘法利生,发这个心,那怎么办?讲古人的注解。讲古人注解还得有个条件,也是要依教奉行,真正照这个理论方法来做。还没有证果,功夫还不到家,这个时候拿古人注解,我们照他的方法来讲,解释注解,还有个几分相应。如果一天到晚心里还生烦恼,还生邪见,换句话说,不但与经 不相应,与古人注解也不相应,那叫胡说八道,所以总得要求得行解相应。

   讲义【三、活道沙门: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

   第三是『活道沙门』,这是依照佛法修行,没有能力弘法利生的,是真正学佛,是在初学阶段。

   讲义【四、污道沙门:破斋犯戒,败坏佛门者。】

   第四是『污道沙门』,破斋犯戒,败坏佛门,所谓佛门里面的狮子虫,这一类都是阿鼻地狱的众生,这是破坏佛法,果报决定在地狱,不能不相信。

   『译』是翻译,将印度梵文翻译成为中国文字。玄义介绍到这个地方圆满,今天时间到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净土法门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净土法门法师)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