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圣人有妄想吗


   日期:2023/2/16 12: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 圣人有妄想吗?

师: 圣人没有妄想,只有觉知。

问: 我打坐三年了,脚都不疼。最近打坐,脚就像被针刺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 阳气初醒,好事情,继续。再接下去脚还会发烫。

问: 《薄伽梵歌》里讲的是真实的吗?那是什么样的境界?

师: 它讲的真实不虚,皆是大梵天以内的事。世界上第一部宗教的书籍是《薄伽瓦谭》,第二部就是《薄伽梵歌》。世界上第一个宗教是印度的瑜伽。当初佛教的悉达多把所有瑜伽的方法都修炼过了,对《薄伽瓦谭》和《薄伽梵歌》,《奥义书》和《吠陀经》都研究过,对它们的修行方法也都用身心去尝试和体验过,但都觉得不究竟,所以在它们的基础上另创立了法门,完善了思想。现在的《薄伽瓦谭》《薄伽梵歌》《奥义书》和《吠陀经》在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又重新完善了,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几部书,它们的思想和佛教的非常相似。

问: 道家说的“大罗金仙”是什么样的境界?

师: 阿罗汉。玉皇大帝、瑶池圣母相当于佛教讲的大梵天天主。

问: 忉利天的帝释呢?

师: 也是玉皇大帝这个层次。

问: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他们修不修行?

师: 他们主要以行十善为主,所以临终才能生天。他们是靠福报而生天,不是靠智慧和禅定。他们还是属于欲界的范围,未达到色界和无色界。

问: 阿罗汉属不属于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那一种?

师: 站在佛位来讲,没有。以佛的眼光来衡量,阿罗汉还是属于焦芽败种,不能续佛慧命,只能让众生种福田。这个道理就如同一个初中生,你觉得他已经有文化,有知识了。但是,在一个研究生的眼里,他还是一个没文化、没知识的人。成就只是相对而言。佛教里面讲的“三藐三菩提”指的是佛。

问: 能进兜率内院的是几地菩萨?

师: 十地菩萨,没有达到十地,进不了兜率内院。这个道理就相当于北京的一环到六环一样,六环也是属于北京市,但实际上六环到北京市核心区还有一百多公里,代表北京的是天安门附近核心的区域。

问: 过去的很多帝王、有道明君都是大梵天下来的吗?

师: 帝王都是转轮圣王转世。有一部分帝王将相是前世修足了十善,这一世来收获。所以佛教讲“未成佛道,先结众生缘”,一旦你成就了,才有人拥戴你。

何谓结众生缘?就是要行愿,要为众生付出和奉献。关起门来与世隔绝,与众生隔绝的封闭式修炼不能涵盖整个修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没有行愿就没有福报。没有福报,你想行愿都没有机会。有福报的人经常会碰到行愿的机会。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三番五次碰上行愿的机会,你都拒绝了,回避了,那么在你以后的生命当中,不仅这一世,包括来世再来世,你行愿的机会就会很少。因为你曾经拒绝过行愿的机会,它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来。对一件事物过分地拒绝,意味着你将和这类事物永远切断因缘。你现在的起心动念和所作所为,预示着你来世、再来世、生生世世的因缘和结果。

所以这一世生而为人,尤其是闻到了佛法,一定要以正确的心、健康的心来对待因缘,对待行愿。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果你真的懂这八个字,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人,怎么修道。你懂几分,对宇宙,对人生,对修道你就掌握了几分。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心的力量,是慈悲,是祈祷,是观想,是一种信念。

问: 如何不受后有?

师: 不住即不受后有。如何不住?觉照。

问: 都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心与识是什么样的关系?

师: 识是头脑,心是灵性的力量。头脑动个念头,也能传达给心。一个是由浅入深,一个是由深入表。即便我们平时开玩笑,觉得无所谓,头脑也会把信息传达给心。所以佛教讲一个修行人连开玩笑的心都不允许有,即便有了玩笑的心念,你也要马上觉照到,否则,玩笑之心也会铸成因果的一念,因缘成熟时必将结果。一个人的长相、身体素质、所处的环境、碰到的种种事物,看似无缘无故,实际上都是由心招感而来,由识引起的。

问: 一个真正发心的修行者,他成就果位的高低以及时间的早晚,是不是都有定数?

师: 一切取决于你的信念,取决于你的起心动念,取决于你的心理行为,取决于你的心态。

很遗憾,这么好的禅乐你们享受不到!尽管你们追随万行上师,是万行上师的弟子,他也没有办法把这种信息、这种喜悦传递给你们。这半年来我的身体恢复了很多,比过去强壮了不少,每天都在状态里面,即便打人骂人,里面的东西也没有被破坏掉。有时候为你们大家感到痛心、惋惜、焦虑,实际上也无济于事。因为众生的内在没有整理好,没有准备好,没有武装好,没有办法与道相应。

问: “不退菩提位”该怎么修?

师: 发菩提心。如果一个人真的生起了菩提心,他当下就能感受到道的存在,当下就能与道接通。一个有菩提心的人,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他的菩提心都不会丢失。相反,越是遇到某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他的菩提心会越强烈,越能体现菩提心的力量。否则,都不能叫生起菩提心,都是一时的冲动,一时的迷信,一时的狂想。菩提心必须建立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

问: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师: 没有哲学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没有哲学的宗教是邪教,没有哲学的信仰是迷信。何谓哲学?天地万物,人居其中,世界是由自然、社会和人构成的。哲学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而是智慧之学。有几个信佛的人是正信?不懂哲学而信教,很容易出现危险、狂热、极端的现象。

问: 修行的环境对于一个修行人有多重要?

师: 非常重要,对一个没有超越三界的人来讲,太重要了。因为这时候他的心还不能转物,只会被物所转。只有超越了四禅,他才能转物,转环境。修行靠的是禅定,不是靠外面的环境。

问: 如果一个地方的磁场特别好,没有明师,在这个地方好修吗?

师: 磁场好,没有明师,这股力量你不能用。就相当于一个地方有一个几千瓦的电源,但没有接到一个变压器上,它的电你用不上。如果明师往那个地方一坐,他就相当于一个变压器,这时你才能正常地使用这股力量。

问: 是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发愿再来呢?否则,因为隔阴之谜,非但度不了众生,反被众生所度?

师: 你这个道理就相当于《华严经》上所说,已经成黄金了,还可能变成铁吗?法尊法师著有一本《华严经金狮子章》,你去请来看一看。佛教的经典你看得太少了,社会上知识性的书你又看得太多了。就像社会上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之所以能著书立说,自成一派,都是因为看了宗教及古圣先贤的书,从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释迦那里得到了启发,得到了灵魂,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如果你看了根本,再去看这些“大师”的书,它们都是小儿科,不值一提。如果我们直接看第一手资料,看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释迦的原著,对这些所谓“大师”的学术体系都会有新的认识。

哲学家,第一代是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释迦牟尼,第二代是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第三代是黑格尔,第四代是马克思、毛泽东,世界的哲学演变到今天就这四代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他们之所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有那么多的追随者,都是因为他们汲取了人类几千年来文化与智慧的精华。人类的智慧,也就是人文文化,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达到了顶峰。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不是在前进,而是在后退。后退就是向前,把公元前五世纪的文化都学完了,你既是哲学家又是宗教家。

问: 度众生不也是一种欲望吗?菩萨下来不就是为了度众生吗?

师: 这不能叫欲望。如果连这也叫欲望的话,真理就没办法延续下去了。为私者为欲,为公者为愿。

问: 虚云老和尚出生的时候是个肉团,在我们佛教界来讲,肉团出生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为什么虚云老和尚修行了几十年,到快六十岁才示现开悟,八十岁才出来弘法呢?

师: 佛教里面有一条叫做“圆融无碍”,这一招学会了的确其乐无穷,所向无敌,横说竖说,里说外说都有道理,都圆满。

问: 请问上师,现在人传法,传的是什么?

师: 有法传本,无法传戒。你有方法,会修行,我就把法卷传给你;你没有法,不会修行,我就传戒给你。

问: 师父,圣人有没有妄想?

师: 有妄想还叫圣人吗?获得的菩提还能叫烦恼吗?对圣人来说,烦恼已变成了菩提,妄想已变成了智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