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正如法师:伟大的菩萨行


   日期:2023/3/9 12: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伟大的菩萨行

正 如

当你在生活中,对欲望产生不合理的贪求,当贪求不得,而怒目切齿,甚至横起暴恶,不择手段损害社会和他人时,若能克制,那你便有了菩萨的心肠。当你在人类社会大家庭里,遇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你能够伸出同情之手,给予帮助,那你己有了菩萨的行为。

菩萨的意义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音译的简称,义译为“觉有情”,谓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菩萨,体证人生宇宙原理,上求佛道,下济群生。他一方面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万行,这就叫“自觉”或“自利”;一方面,为利益众生精进地工作,这便称作“觉他”或“利他”。菩萨是以“利他”而成就“自利”。

菩萨,在中国人中,影响至深,上至老耄,下至童子,无不知晓。但是,也有些人,把神庙的土地、城隍以至牛鬼邪神也当成菩萨,这是不正确的。土地、城隍等神明不是菩萨。土地、城隍等神明,牛鬼邪神妖魔精灵,都是菩萨所要度化的对象。

菩萨的工作

菩萨工作的具体构成内容主要是“六度”和“四摄”。何谓六度?“度”梵语是“波罗密多”,义为“到彼岸”,就是从苦恼、生死、黑暗、迷茫的“此岸”度到快乐、光明、觉悟的“彼岸”。

六度:(一)布施,就是将自己的财富、知识、体力等无偿地帮助他人。其中又以知识的布施,功德最大。(二)持戒:戒是菩萨利益大众的行为依据。它的内容主要归纳为三条,那是①断一切恶行戒,②修一切善行戒,③饶益有情戒。(三)忍辱:为了利益众生,菩萨可以忍受一切耻辱和打击。忍辱是以众生的利益为前提。(四)精进,谓菩萨为了利生事业,即使有“汤火之难,刀毒之害”,也还是“喜济众难”决无退却,永不抛弃利益众生的大願。(五)禅定,是“静虑”之义,乃思想达到高度寂静的内在定力。菩萨修习禅定就不会为来自“自身”或“外在”的一切所干扰,所向必利。(六)般若,虽可译为智慧,但与智慧却大有区别。是说,世间上的智慧,或简称“世智”,它能指使人行善,亦能令人为恶而坠落。而般若智慧,它只会让你行善,会让你辨别善恶好坏。

所谓“四摄”,第一布施,个人所拥有的都是属于众生的;第二爱语,凡有言说都是对众生有益的。第三利他,每一个行止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第四同事,与众生在一起,不脱离众生,就是不脱离群众。

六度也好,四摄也好,都是菩萨为众生工作的内容。而这些工作,它都是建立在“大悲”、“大願”、“无我无法”的基石上。什么是大悲?悲是悲愍,悲愍众生疾苦。平常之人只知道为自已求安逸,而不顾别人的痛苦。而菩萨心里想的只有如何救度众生。这种悲心,它超越民族、宗教、地域、国家、时空。菩萨救度一切众生是完全无条件的,用佛家话讲,是“无缘大慈”。菩萨认为,我和众生是同一体的,众生痛苦,就是菩萨痛苦,“我是众生,众生是我”,这就称“同体大悲”。

云何大願?願就是志願、抱负。菩萨利益众生,立下宏大誓願,“众生无边誓願度,烦恼无尽誓願断,法门无量誓願学,佛道无上誓願成”。《八大人觉经》中描述菩萨大人时说道:“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願,便是菩萨“大願”的最简明的写照。

什么又是“无我无法”呢?就是忘我地为众生工作,所有付出不求回报。世间凡人为社会作些有益事,念念不忘,一有机会便向人们表露,深怕别人不知道。更有的人,是“一分舍出望万酬”。菩萨认为,凡所善行,都是好的,但是,以“我执”当头,那是错误的。菩萨体证“我空”,更觉悟“法空”。所以,菩萨行“菩萨行”,实际是“我空”,不执著我这个作好事人,同时“法空”,不执著作好事这件事,并且“受者空”,不执著得到帮助的对方,这就称为“三轮体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我们遇到困苦时,菩萨总是给我们以解救,而我们却见不到菩萨。这道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菩萨与众生

菩萨本来就是众生,只不过因为他们已经觉悟了“我”与“法”的真相,因此称“觉有情”,觉悟的有情。有情,就是众生的别称。所以菩萨,也可称作“觉悟的众生”。

觉有情的菩萨与我们这些痴迷不觉的众生,关系实在太密切了。在《华严经》中,有这么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它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又说:“是故菩萨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众生是树根,诸佛菩萨是花果,为了树开花结果,就要精心关爱“树根”。菩萨要成佛,就必须利生。换句话说,如果菩萨脱离了众生,就不可能成佛。菩萨与众生的关系,就是这般明了而直接。因此,菩萨爱护众生比爱护自己还重要。《维摩经》上更说:“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充分表述了菩萨与众生原本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菩萨精神,展现的另一层意思是,“出世正所以为入世,入世正所以为出世”。出世与入世,这本是“逆向”的行为,其实在菩萨立场是完全和谐的。作好“入世”,则能“出世”,实现“出世”,好好“入世”。

菩萨在人间

从“十法界”上说,第一是“佛”,第二便是“菩萨”,可见菩萨果位之高。但是,从广义上说,凡是对社会和他人作出有益的事的人,都可以称作“菩萨”。凡是有益于社会大众的行为,都可名为“菩萨行”。所以有人说,菩萨既是伟大的,又是最平凡的。道理就在这里。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从古到今,出现过无量无数的菩萨。有人真诚相待,这是菩萨心肠。有人见面奉献一句“你好”,这是菩萨行。有人作义工帮助别人,这是菩萨。有人无偿捐血这是菩萨。有人孝养父母,尊敬老人,这也是菩萨行。有人济困救急,这更是菩萨。家庭和睦,员工友爱,朋友互助……这都是菩萨和菩萨行。这些菩萨和菩萨行,给我们带来了真诚、信赖、希望和欢乐。正是这种菩萨行,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社会的温馨、世界充满希望。

修行的轮船,就从这里装满“功德货柜”,扬帆远航,到达成佛彼岸。《华严经》云“为彼兴造大法船,皆令得度是其行。”成佛就从此处开始。《华严经》指示:“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菩萨就是这样“以一切众生为第一”而成佛道。一个为,两个为,一连说了十个“为”,都是为了众生,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

拜菩萨,要学菩萨,才会有受用,才会有感应道交。拜菩萨,要学菩萨,先从家庭服务作起,然后服务于社会大众,乃至于无尽众生。

原载于1990年《广东佛教》杂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