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三章 净土修行途径


   日期:2023/4/7 23: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法概述》

第三章  净土修行途径

方伦居士

第一节  集信愿行三资粮

净土一法,易行难信,《佛说阿弥陀经》里,释尊亦承认念佛法门是世间难信之法,所以此一法门的骨干,完全是靠信心来建立,靠信心来撑持,有了信心,才会生起举动,才会因圆果满,否则佛门虽大,不能度不信之人。信、愿、行,称为净土三资粮。资粮者,譬如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若缺此二事,则绝难到达,而这三资粮中,复有其连带关系,这次序是由信生愿,由愿生行,信若不具,则愿行皆不成立。

修行人一、要信净土三经是释尊真实语,绝非虚诳;二、要信除吾人所居秽土之外,另外确有净土世界;三、要信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建立净土之事,是千真万确,其佛其国,今皆现在;四、要信生净土,生秽土,皆自心所能操纵,皆是种净因,得净果,种秽因,得秽果,并非碰运气;五、要信念佛号时之正念,确能与彼佛心念凝合,发生感应,临终蒙其接引往生;六、要信吾人恶业虽多,然生于彼国后,因环境优良,及佛菩萨的不断教诲,恶念永不再起,恶报永不成熟;七、要信自力及佛力,皆不可思议,而佛力之大,超过吾人百千万亿倍,故自力虽微,亦能往生;八、要信佛有不思议解脱法门,能于一微尘中,建立世界,假令十方众生悉生其中,一切房屋及器具,皆不拥挤缺乏;九、要信每念一声佛,彼佛皆能听闻,皆能摄受;十、要信念佛人临命终时,彼佛必来接引往生极乐国,绝不再落六道轮回。总之,此事说不能尽,凡佛所说经,皆真实语,皆当深信,绝不可生疑心,疑能碍道,使愿行皆无法生起。若是有了信心,则自然愿意生其国土;愿意生其国土,则自然会依法起行了。

世人因根器不同之故,所以见解也不同,有人以为净土是子虚乌有而不信。有人以为人死即一切俱无,安有后世而不信。有人以为生东生西,受苦受乐,都是偶然得来,那有修因得果之事而不信。有人以为念佛生西,是骗愚人劝之行善,其实那有此事,释迦骗尽亿万人,单单骗不得我而不信。

有人以为西方佛国纵使是有,也绝非单凭念几声佛,便会往生而不信。有人以为人类贪嗔痴和利己心太重,若生极乐,依然还是旧性不改,绝不会立即变成善人而不信。有人以为此间人类,作恶多端,理应一一受报,今言生极乐国后,便一概不算,一律取消,这与因果律不合,绝无此理而不信。有人以为十念必生,全属胡说,这样只要所有众生都念十念,就都会往生,地狱也空了,世界也没人类了,世间那有这样容易事而不信。

有人以为极乐国国土及一切房舍器具数量有限度,而往生人数则源源而来,毫无限度,如此若说不会发生地荒、房荒、物荒、物资荒,便是自相矛盾而不信。有人以为思衣便得衣,思食便得食,思什么便得什么,不假人力,天然成功,这无异说梦话,骗小孩子而不信。有人以为极乐国金地莲池,七宝楼台,不经设计营造,不需工料,便得成就,这是上古神话,太不合科学而不信。

像这类疑问,在人类脑海中,真是太多,不能尽写,这里为篇幅所限,也不能一一详加解释。总而言之,若执此土的成见,来比拟如来神变,和众生净识所综合生起的极乐世界,就好像蚂蚁在推测人类的国家社会中,种种的复杂的组织和行动,就让它推测一万年,也还是从头错到底。这因为蚂蚁不是人的缘故。反回来说,吾人也不是佛,如何会明白佛的智慧神通呢?既是不明白,就勿庸瞎推测,只要大家相信佛的话去实行,就绝不会错,不会落空。若是自以为我是绝顶聪明,绝不受骗,这在智者看起来,完全是愚笨,是福慧浅薄,所以不能消受这最难得最简捷的法门了。

上面多就信的方面而说,并没有多说愿和行,理由是能信自起愿行,无须更加劝赞,如信床前入地一尺处有黄金,未有不愿发掘者,倘无举动,仍是未知未信。

 

第二节  修十善作基本

十善者,即是身三善:不杀,不盗,不YIN(出家当断YIN,在家戒邪YIN)。口四善: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三善:不贪,不嗔,不痴。此十善,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一切善法的基础,修法而不修十善,如建百尺高楼于烂泥上,绝无成功之望。

佛说《十善业道经》时,告龙王言:“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天人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而《观无量寿经》中,佛告韦提希:“欲生极乐国者,当修三福。”其中第一福便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念佛人必当修十善作净业基本,若是道念不切,十善有亏,则佛国恐难往生。以故净土行人所当时时戒慎恐惧,守护身口意三业,勿使作恶,一面勤恳念佛,则往生一事便可操左券了。

 

第三节  敦伦尽分

世法与出世法相表里,尤其在家佛子,未离社会家庭,所以做长官的,应像个长官,一心为国,一心为民;做僚属的,应像个僚属,忠于职守;做商贾的,应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做医师的,应悲悯贫病,尽心诊疗。其余可以类推,不及备述。

总之,应当明白:任务即是债务。惟一方面清偿苦债,积功累德,一方面修学佛法,乃有解脱之日。至于做父母的,要像个父母,做儿女的要像个儿女,做夫妇、兄弟、师生、朋友的,要像个夫妇、兄弟、师生、朋友,各各敦笃伦常,尽其本分,才能谈到出世法。若是世法已弄得一团糟,成为衣冠禽兽,出世要想成佛作祖,或念佛往生,则恐怕净业未成,孽果先熟,那便要堕入三恶道中去了。所以希望学者修出世法时,不特莫把世法抛弃,并且要把世法干得停停当当,并无亏缺,来做出世法的基本,才有成功之望。倘先时有过咎在身,则必须从今痛改,更不再作,佛门广大,许人忏悔,忏悔之后,永不再作,或者翻过来广行善事,即是没有罪过了。如贮毒之碗,既经洗涤清净,便无毒了。

 

第四节  广修功德回向愿生

《观无量寿经》载:“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经文中所谓之深心,即是广修功德或乐集诸善法;所谓之回向发愿心,即是将所修功德或所集善法,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而弥陀发四十八愿中的第二十愿亦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说,世人若愿将其所作功德,回向求生我国者,必得如愿。为了回向一事,在佛法上太重要了,现在且把它的意义略说一说:

佛德号不可思议,清净八识不可思议,众生心不可思议,合此三不思议,成净土法,故净土法亦不可思议。照理行人单念佛号,已够往生,但是深心行者修净土法时,除念佛外,更广修功德,回向愿生。一者、供养弥陀,庄严佛土;二者、作为助缘,增上道果;三者、发大乘心,学菩萨行。所以便不以单念佛号为满足。

凡事不离因果,世间法如是,出世法也如是,所以不论善恶的念头或善恶的行为,皆有其应得的后果。根据此种理由,可知行者修习善法,将来必得福报,此善法若属有漏的人天果,则将来报在人天,得不究竟乐,福尽仍堕。若属无漏的四圣果,则将来报在五不还天,或十方净土。

行者为了不受人天福乐,或恐退堕,而自愿将其功德作为往生极乐国的增上缘的缘故,则必须将功德搬往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去受报。如此,则人天及他方净土的福报即不成熟,而将来成熟受报的地点必在极乐国,到了那时,净业便不成自成了。因为一切法唯心,心力能种业果,亦能转移业果,所以不论行者所修善业是属于有漏或无漏,只要种因时,自己愿意将其应得福报移向佛国,即此一念,不特能使八识田中的种子立即为无漏习气所熏而变质,成为十足无漏的净法种子,并且连将来受报的地点都可以预先自由决定,这是甚深微妙的唯识学理。此回向法,在佛法上所占的地位太重要了,所以行者必须深信不疑,才会生效,万一杂一些狐疑的念头在里面,则心力便失却功用,便不能转变种子。所以若以狐疑心,修净土法,则失大利,就是这个缘故。

阿弥陀佛深知种子可使变有漏为无漏,功德可以由此土移彼土,所以才敢发第二十愿。而千百年来,佛门大德也深知其理,所以才敢撰回向发愿文,极力提倡把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行者不论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钱之微,救一蚁之命,但于作完之后,先观想阿弥陀佛在我前面,然后恭敬合掌,口念: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念过此偈之后,则所作功德便能凭借佛我双方的心力,搬到极乐国,作往生资粮,庄严佛土。或为简单便利起见,即念下列四句,亦无不可:

谨以此功德,供养弥陀佛,

愿我命终时,即生极乐国。

经此回向后,则不论所作功德性质若何,是属于无漏或有漏,只要经过这一手续之后,均将成为十足无漏的出世间法,而阿弥陀佛为着曾发过第二十愿的关系,也不能不负责摄受了。

 

第五节  慎终

人生的最后一念,其力量会决定来世投生的所在,照道理说,念佛人临终应得佛念,才会生于佛国,根据《阿弥陀经》所说:“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佛及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经文所说,当然绝对可靠,惟是若净业不够精进之人,恐怕万一临终佛不来接引,则心便不能不颠倒。心若颠倒,则不能生极乐国,如此则在临危之际,极需要他人在旁助念,方能引发病人念佛之心,这便是助念会所根据之原理。其法应在平时集道友若干人,成立助念会,约定会友中无论何人,若于病危神昏时,得由其家属通知各会友,到病人房中,焚香念佛,如此则病人眼见佛像,耳闻佛声,鼻闻旃檀香味,自易引起净念,资助生西。兹将行者慎终办法,分段缮述于左,俾便参考。

一、病重临危时

行人当病重时,得由家属通知各会友到家助念,若会友到家时,见病人神识尚未昏迷,则当一面劝其家属勿得哭泣,勿得对病人言及家事,询及遗嘱,致引起世念。一面嘱病人将心身一切放下,单持一句佛名,并为说极乐国极其可乐,你今舍弃一切,生彼国中,至可欣贺。所有病痛,当知此乃多生宿业所招感,当暂忍之。病人若有关心之事,或放不下的念头,当设法排解,以软语、好语、方便语,安慰其心;更当针对其平时嘉言懿德,修行功行,加以赞叹,使之欢喜,俾其自信仗此功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若是病人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则助念者但当持念佛名号,或轻敲法器,惟其音不宜嘈浊沉重为要。倘时间太长,则可用数人轮流值念,务使佛声不断,直达气绝身冷时为止。

二、命终之后

行人当命终时,除助念人仍应保持佛声不断外,并须劝止其眷属勿得哭泣,勿得搬动尸身,勿即为其涤体穿衣,勿发生巨大声响或震动,致恼惊亡者。因常人呼吸停止,心脏不跳,即谓之死,其实此时第八识尚未离去,若有哭泣声,或移动时触及尸身,则仍有感觉,恐生嗔恨,致堕恶道。经载:阿耆达王死时,因守尸人持扇驱蝇,误触王面,致王生恼怒,堕入蛇身。所以这一事极当慎重,最好有人在旁,为之继续念佛,使其正念不断。

此外尚有一事,极宜注意,那便是家属或道友,往往好面子,不顾事实,以为修道人必须坐化,由是急于将死人扶起,为之盘腿叠掌,作趺坐姿势。殊不知死者此时第八识尚在,必感极端痛苦而起嗔心。是欲慕无谓之虚名,反使亡人堕入三恶道。彼等独不思及:释迦世尊昔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于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实系卧化,难道释迦佛尚有道力不够之处,尚不足为法吗?如此看来,坐化卧化,只好顺其自然,不宜为图面子好看之故,致使亡人蒙受实祸也。

三、救度中阴

吾人之身体为五蕴合成,五蕴亦称五阴,所以生时之身体名为前阴,死后名为后阴,在已死而尚未投生之中间阶段,名为中阴。已死之人,当八识离体之时,即是中阴身的开始。欲界中阴身,大如五六岁小儿,诸根明利,有通力、记忆力,比生前强九倍。人死之后,虽然神识离开躯壳,成为中阴身,但此时中阴身尚留恋尸身附近,凡生人为尸身洗涤,脱穿衣服,以及眷属哭泣等,彼皆见之,每向生人询问,奈生人不知不见,无一作答,彼乃懊丧万状,废然欲离去,旋又惊惧,中心无主。所以死者虽身体冷透,生人仍可向之说法,劝彼悉除贪嗔痴爱之心,一意求生净土。并可高声念佛,使中阴身得闻,生起净念,彼若生前曾有念佛,则此时极易度脱,生于净土。若生前不曾念佛,此时中心无主,环境上感凄凉无依,一闻佛名,必然借此一念,往生佛国。故生人若于此时高声念佛,对于亡人,不论其生前信不信佛法,或有无净土经验,均极为有益,此即救度中阴之法,大可行之。

四、荐亡

尸身收敛既毕,丧事已告段落,此时孝子贤孙应建佛事,超荐亡灵。不论亡人已否生西,若照忠厚报恩设想,均应为修建佛事,以资助之。若已生西,更增福慧;若未生西,可消灭宿孽,生于善道。荐亡法事最好是专念佛号,如家属能自加念《金刚经》、《弥陀经》,或大悲咒等,念后回向亡人,作为生西资粮,固是大佳,若不能念经,则只念佛号亦可。至于亡人之遗物及财产等,如能将其卖却,将款布施贫病残疾人,或生产妇女,或造寺建塔,翻印经书,供养僧众,更将此功德,为其消除宿孽,回向佛国,则存者亡者均获钜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伦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伦居士)  

 于凌波居士:方伦居士简介 

 方伦居士:律学集要 

 方伦居士:可畏可爱的业力 

 方伦居士:2009年《中级佛学教本》试题 

 方伦居士:2010年青年学佛组《佛学高级教本》考试题 

 方伦居士:净话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八章 前人往生事略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七章 余义随谈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六章 以观想辅助持名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五章 发往生极乐愿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四章 持名念佛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二章 极乐国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