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七章 余义随谈


   日期:2023/4/9 15: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法概述》

第七章  余义随谈

方伦居士

不生佛国,必堕恶道

十方世界只有两个分野:一是佛国,一是三界,生佛国是已了分段生死,生三界是未了分段生死。世人若单修世间五戒十善而不念佛,则与佛无缘,因与佛无缘之故,八识田中的出世间无漏净种子便无由引发,所以至多只能生于天道,绝不会生于佛国。但因天寿是有等差有限量的缘故,终有福尽报了之时,当福尽报了时,便是一度生死已毕,也就是赖以生天的善性种子业经衰谢。尔后次一成熟种子,若仍属上品十善,则仍生天中;若属中品十善,则生人中;若属下品十善,则生修罗中;若属上品十恶,则生地狱中;若属中品十恶,则生饿鬼中;若属下品十恶,则生畜生中。因为这些六道种子,均具轮回性,互相成熟的缘故,所以六道必须遍历。但是为了一切众生的思想和行为,悉以身见我执为出发点起见,所以总是恶多善少,而生于三恶道的期间,也总比三善道为长久,佛说:“众生以三恶道为故乡。”就是这个缘故。这样吾人便可以下断语说:“一切有情若不生佛国,则必堕恶道,若欲稳生佛国,则必须念佛,这道理是颠扑不破的。”

净土宗将独步末法

在昔如来虽灭,正法尚隆,众生障轻福重,故任修一法,皆得成就。降及像法时代,去圣渐遥,人心便渐渐不古,思虑也渐渐庞杂,十人修行,便罕有一人得道,再降及末法的今日,风俗愈薄,至于极点。能真正修道的人,已是罕见,更谈不上证果了。因为末法时代,人心愈坏,思虑愈杂的缘故,修繁难而专靠自力的其他法门,均不能成就,所以末法时代,赖以支撑法运的,就只有简单而兼具自他二力的念佛一门了。《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可知在各宗寥落之后,赖以绵延法运,救度众生的,就只有净土宗了,所有禅教律等各宗,均将降为助缘,不能单独生效。《无量寿经》中,释尊也说过:“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可知末法已完,经道灭尽之后,如来以慈悲哀愍,特为净土一法多延一百年,留度有缘。如来有甚深智慧,为什么不留其他法门,而单留净土,是具有深意的,是知道在末法时代的众生,惟修净土法,才能度脱生死。这样看起来,净土法确是今后最契机的佛法,而独步末法时代了。

不断惑业,便预圣流

一切众生的堕落生死,皆是无始惑业所致,根本和枝末两种无明就会驱使三界有情遍经六道,受种种苦,这便是流转门。若照普通修行途径,惟有断惑,才能证真,要破一分无明,才能证一分法身,这便是还灭门。行人自开始断惑,以至究竟证真的中间,即令所择路径,属绝对正确,并无偏差,亦须单凭自力,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之久,然后乃得无上正觉。即使仅证阿罗汉果,也必须全凭自力,破尽三界一百十二品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方乃成办,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今若修净土法则不然,不问生前作何行业,但须能念,即得往生,但须能生,便登不退,这便是不断惑业便预圣流的大便宜处。并且往生之后,仗环境优良,自然而然会障消慧朗,功满果圆,如飘木橛于大江之上,不需费力,自入大海,这便是假借他力的便宜处,也就是净土法门特优之点,具眼行人,自能体认实行,无烦多予介绍也。

学佛念佛,不要怕人笑

世间有许多人,很想修学佛法,但又怕被人耻笑,怕人家说是消极腐败,说是效法斋公斋婆的迷信举动,因此不敢公然学佛,只把佛经在无人处偷偷的看。若是念佛,惟恐被人听闻,只敢背着人偷念,把声音低到惟有自己才听得见的程度,这实在是大错误。

佛学固是宗教,但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深的哲学,这一门学问,既可研究,复可实践,实在是统摄理与事,而达到最高峰,任你当作理研也好,当作事行也好,当作理事齐资也好,都可以令人满意。简直是由人生日用之肤浅,以至惑尽觉圆之奥邃,莫不包括无遗。像这样微妙的学问,若说它是迷信,是消极,是腐败,那就有如盲人评字画,闭着眼睛瞎说了。人家不懂佛法,不曾虚心去深入研究,只看见老太婆也会念佛,因此就批评念佛是肤浅,是迷信,他们是门外汉,却也难怪。我们既是佛徒,实不应跟他们一样见地,曾不思:老太婆固会念佛,但是大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世亲等诸大菩萨,雷次宗、白居易、文彦博、王日休等诸大居士,何以也都会念佛?如此看来,念佛法门实在是由凡愚以至贤圣,由目不识丁之俗子,以至学富五车之文人,都可以修行的普门大法。修这样下逮含灵,上达至圣,横罗八教,圆摄五宗的净土法,为什么不敢告人,怕被耻笑?耻笑者,固是不懂教义的瞎子,怕耻笑者,当然也是不懂教义的瞎子,他们那里晓得佛子事佛,不论烧香、跪拜、磕头、念经、诵忏,乃至宣扬佛号,一举一动,皆含有甚深微妙的作用在内。它是借净境,一心念,行在六根,功渗八识,所以能破无始惑业,能种出世种子,看来件件在外,实是件件都在内。所以我敢奉劝学者行佛事时,不特不必怕人耻笑,并且还要劝人修持,千万莫把美瑜看作顽石,以致失之交臂,永作贫子。

散心念佛,亦有功效

口念佛,心亦思佛,此名定心念;口念佛,心不思佛,而思其他物事,此名散心念。散心念,其效力较定心差得多,并且也不足为法,所以历来大德都是教人定心念佛,绝无人同情散心念法。其实外面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涉到里面的第八识,若说散心念全没功效的话,那这口里的六个字从何而来?既然会喊出这六个字:第一、来源系由内而外;第二、回熏力一样的再由外到内。所以不能说全没功效,不过其功效较定心低得多,因之古德便不予提倡。虽是不提倡,但其涵理,其功用,却不能否认。所以前人留有一偈云:“弥陀一句法中王,杂念纷纷也不妨,万里浮云遮赤日,人间处处有余光。”这偈说得非常恰当,缘八识净种成熟,熏习六识,发生净念,再由六识导使前五识,生起现行。但净念于透过六识时,因为尘习甚深,心波炽盛的缘故,致为染念所剥夺,虽然突出重围,而所余有限,有如浮云翳日,人间处处但有余辉,此际纵未能浮云散尽,阳光大来,然即此余辉,便见功效。

所以我平常偶亦散心念佛,是时不管杂念如毛,只要佛声不绝,追顶得紧密,其余便随他去。念了一刻,自然会意马归槽,心猿入洞,再念一刻,则正念分明,佛心在抱,用不着取舍调摄,而自然纯熟。所以,我近来二六时中,只贵能念,不大忌散心,就是这个缘故。古人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念,彼若悉用定心的话,则行路时即有撞跌之危,即如穿衣写字等,亦不成事,可知有时亦用散心念也。

我这并不是提倡散心,不过是说明:能定心念佛,固是最好,并且照理也要定心念才对,但是散心也自有其功效。第一理由是:散心念也是由种子生现行,由现行再回熏八识,不过熏力比定心弱,所以比不念总好。第二理由是:散心紧念之后,自然会变为定心,不至自始至终都是散心。根据这两种理由,所以不反对散心念佛。

阿字若在,余字俱在

学者念南无阿弥陀佛时,若恐心念驰散,则可用第四章第二节里的记十念法,每念十声,拨一念珠,如此则一边既要念佛,一边还要记数,心力用尽,便无能再攀缘别的事物了。其次,若不记十,但须一句句把“阿”字牢牢擒住,不令忘记,则余字自亦俱在,若当念阿字时,心已不觉,则余字便也都跑了。假如行者心已得定,若再紧念下去,则惟觉心境俱化,成为浑然一片,量等虚空,此时无佛无我,连山河大地都不知抛向何处去,当然若句若字,一切都不复存在,到此际,阿字便也消归乌有,无复存在。但先时的不在,是字跑心早跑,此时的不在,是字化心常定,是得念佛三昧,心境双亡的好现象,又不能与初念佛,心着杂境而不在时相提并论了。

 

得念佛,且念佛,莫待衰老

世人对于念佛,应视为最紧念事,得行即行,佛说人命在呼吸间,可知吾人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他自己的寿命会延长多久。古人说:“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确是实事,并非危言耸听。为了提防死的忽然降临,所以时时刻刻都当念佛,如此,则最后一刹那方不至手忙脚乱。切莫以为我今尚健,来日方长,且等到衰老时再行念佛,尚未为晚,此种打算,往往误事。

从前有人到其友张祖留家,劝其念佛,张言:“我今有三头大事未了,不暇修行:一者、父母未葬;二者、儿子尚未结婚;三者、女儿未出嫁。且待此三事了时,再行念佛未迟。”其人遂告别而去。过了数月,再到张家,方知祖留已死,乃喟然长叹,赋诗云:“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却恨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其意以为:你说俗事了时再念佛,但阎王偏不能待你。世上任何人都不敢保证他自己不会做张祖留第二,所以有志修行者,是应当得念佛时且念佛,方不至重蹈前人之覆辙,而遗恨千秋。

兜率净土之我见

十方世界中,秽土无数,净土也无数。释尊说法时,每有介绍他方净土,普劝往生情事,其中介绍得特别详细的,就要算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和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净土了。介绍兜率净土的意思,是要行者先跟弥勒菩萨学习,将来再跟他下生而得度,做了他龙华三会中的声闻弟子。因为释尊曾说过《弥勒上生经》、《下生经》,所以兜率净土实为佛所劝赞,当然是对的,因此学佛人有的是修兜率净土。尤其弥勒是唯识导师,曾说过《瑜伽师地论》,故此土修学唯识者,多发往生兜率愿,俾近事弥勒,以求深造。

我对于此事,只有赞叹释尊悲心无量,多开方便之门,赞叹愿生者,好学不厌,和重来秽土之精诚。但是,一者、鉴于师子觉菩萨之沉迷五欲,流连忘返,自觉我并不比他高明,恐更危险;二者、最后归宿,不如极乐国之佳;三者、弥勒不曾发临终接引之愿,将来病危神昏时,全凭自力,恐无把握。有此三大原因,所以我是弃兜率而愿生极乐。假如有人问我:“生极乐净土和生兜率净土,二者孰善?”我也只能答以:“生极乐可以万修万成,所以比较有把握,生兜率则不敢断定。”我的意见,如是而已,若违经教,说此优彼劣,则决然不敢。

念佛的作用,包括禅、律、教、密

念佛未得定前,与禅迥异,因禅心非欣厌取舍,而念佛则欣取乐邦,厌舍秽土;禅心不能着境,一有所著,便失本来,而念佛则心境对待,能所宛然;禅心应远离法执,而念佛则要利用法执;禅心即是法性身,非生死义,而念佛则应作死此生彼想;凡此种种,悉是禅净互异处。但是若到已得定时,则不同了,念佛三昧的境界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当前一念心性,与十方诸佛法身融合,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时便离开六识分别,与禅门的真如三昧无二无别,而变为禅净不分了。这样看起来,若说净即是禅,有何不可?

现在再来说律,戒律的作用能防范身口意三业,使之生善去恶,但是修净土法时,身礼佛,口念佛,意思佛,这样三业既已集中,六根自然都摄,若说生善,是极生善之致,若说去恶,试问三业既已集中在佛,此外还有什么闲家具可以把来造恶?这样看起来,说净即是律,有何不可?

至于教呢,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若论文字,只有六字,若论作用,可以说三藏十二分教理都在里许。也可以说,释迦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也一字不遗的,都在里许,这样还有什么教义能在这六字之外?并且研教之目的在于生信解,启行证,而念佛的作用,正所以息妄心,得正念,实已超过信解,而直达行证的阶段。所以学者若能念佛,则无需研教,而一切教义,已是具足,这样看起来,若说净即是教,有何不可?

至于密呢,注重三密加持,强调即身成佛,获得六种无畏,是密宗的特色。但净土法门的三业集中,实际上和身口意三密加持,无甚分别;而念佛的作用,能使我心佛心融合为一,而当三昧现前时,但觉性光交错,凝成一片,实不能分别何者为佛,何者为我。故当念阿弥陀佛时,念者自身即是一尊阿弥陀佛,这样就说即身成佛,有何不可?即使未得三昧,而当念佛时,为了感应道交,佛光摄受故,行者当前,即为佛神通力用所加被,如是当何所畏?这样看起来,若说净即是密,有何不可?

综观以上诸义,就可以恍然悟到:为什么古今来许多名师大德、高人达士之修学佛法者,都提倡修净土。而范古农居士也说过:“学在唯识,行在净土。”可知愈深入经藏,就愈赞叹净土,只有门外汉,这才鄙视净土,不知和氏璧,辄指为顽石,这也无怪其然。

净法涵义,惟佛遍知

净土三经不大讲高深理论,所以就给人误会为:念佛是无学理,只是哄愚夫愚妇的勾当,不是高明之士所宜修的。还有人认为:我若念佛,就是愚夫愚妇,马上会给人瞧不起,或者讥笑,这都是绝大误会。净土经书所以不说理论,而单劝实行者,并非无义理,而是义理太多,不能尽说,既然说了此,遗了彼,说了一,遗了万,倒不如索性不说,这便是不说理论,单劝修持之理由。若能修持,则一切理论,自都包含在内,譬如浴大海者,即是已用百川之水。

若论起念佛法的涵义和境界,会高深广大到如何地步,惟有佛才知之究竟,就是文殊、普贤、大势至之类的大菩萨都不能十足的知道。试思持名念佛法,若不是实有不可思议功德,为什么《阿弥陀经》里,释尊会说此经为六方诸佛所称赞护念呢?今释迦、弥陀既立此法门,六方诸佛既称赞护念此法门,则此法门独特微妙,功效宏大,也就可想而知。并且经中既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接着便说:“七日执持名号,即得往生。”可知执持名号的善根福德因缘,确是非少了。

勿误解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理论

重理轻事之行人,往往泥于自性弥陀和唯心净土之理论,由是便说:“净土即在心中,何处更有西方净土?”把弥陀的四十八愿和整个极乐世界都加以否认。这种错误,是直将真谛的现象和俗谛的现象混在一起,是将全部说体的见解套在说用上,所以才生出这真俗悉寂,体用俱空的怪调。

学佛人皆读过《般若心经》,经中明明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等字句,但是接着便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便是依真谛说无得,依俗谛说得,若混为一谈,便成矛盾。他经中亦常有此类文字,这悉是就真俗二谛不同的说法,学者幸勿疑误,致失经意。六祖之否定西方,亦是依常住真心立说,后人万勿执着祖语,抹煞极乐,则可谓善读古人书矣!

于此可知,若就真谛说,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又那有极乐国,和念佛往生这一回事?所以才说自性弥陀,性外无弥陀,唯心净土,心外无净土。这是第一义空的究竟境界,所以敛用归体,无一法可得。但若内证工夫尚未至这样程度的行人,就不能心境皆空,想受俱寂,如是则能所宛然,依正并在,此时整个极乐的一色一香、一花一叶,便都是追求的对象,推拨不去。像这样,怎好不度德量力,妄跟人家唱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高调,变为尚未渡河,先行弃筏呢?试看净土三经中,说佛身的相好处,毫发光色,无不入微,说世界庄严处,花果池网,无不入妙,便可知一人一物都是实有,并非凭空虚构,何得一味拨无,堕入空见。

理事必须并重,否则宁可重事

在修行途中,理与事是相表里的,相配合的,相资相成的。有了理,做事才有根据,才有纲领,才有目标,才会起作用。有了事,才会实现理论,才会证实理解的正确性,才会得效果。有理有事,如既知路线,而又会行;有理无事,如既知路线而不肯行;有事无理,如会行而不知路线。照理只有既知路线,而又会行之有理有事人,才会成功,其余二类,皆无成功之望。

但是会行之人,虽自身智虑浅薄,不能找出路线,倘若肯照前贤已找出而垂示后人之指路碑而走,亦能抵达目的地。经论和古德的著述或事迹,便是指路碑,只要后人会遵照实行,绝会成功,与彼古人原无别异。所以有事无理,不足为患,所患的,就是坐谈而不肯举步之有理无事人,就让他谈了一生,也不会前进半寸。并且严格说起来,无事之人,亦必无理,如既知墙屋将倒,必会走避,坐而不动,则是未知。以故佛法能度一字不识之愚夫愚妇,而无法度世智辩聪,或不肯修行之人。此中理由很简单,就是肯行和不肯行的判别。

昔周利槃陀伽极钝,佛只得教之念扫帚二字,尚且记了扫,忘了帚,记了帚,忘了扫,但他始终坚持这两字,不稍放松,卒至情怠惑尽,证阿罗汉果。而提婆达多聪明慧黠,曾学各种神通,能诵六万法藏,不免生堕地狱。观此可知,纵具满肚皮理解,若不实地修行,则无始惑业仍是原封不动,并不曾减却丝毫,这样还有什么用处?倒不如灶下老妪,满脸烟灰,一字不识,但能时时想念彼佛,反而高坐莲台,不惊不乱。行者若终身只知在名相理论堆中求知解,想做佛学博士,而不肯下手修行,在昔佛门曾呵之为说食不饱,数他人宝不富,终无济于饥贫。归纳说起来,若人既能明理,而复能行佛事,此种人福慧俱足,解行相应,因熟果圆,定可克日成办,倘若理事不能兼有,则宁可有事无理,绝不宜有理无事。有志学佛者,不可不了解注意及之。

净土法是在家人的惟一法门

出家人无妻儿之累,衣食酬应之烦,嚣尘闹市之扰,故修法最易,只要肯下苦功,必定得有成就。在家人则不然,为了谋生这一事,已是累得终身为牛为马,透不过气来,何况住的是狭小肮脏的房屋,有时连一张佛棹,都没处安排。做生意的,要买货卖货,照顾店面,招待顾客,清理账目,已够整天忙。而当公务员的,每日八小时的板凳生涯,案牍劳形,到了晚上归来,已被累得筋疲脑涨,尚要处理私事,安有闲工夫可以息心修道?做工的人,也差不多。要想坐禅、做课、持律、学密、研经,皆有所不能。这样看起来,在家的善男信女欲在火宅中修出世法,真比登天还难。所幸如来有无边智慧,早为在家人拈出这不费时间,不碍俗务,既极简便,而效力又最大,可保有修必成的净土法门,俾修习者不论出家、在家,一齐出离三界,绝不遗漏一个。倘在家人不修此法,要想学禅、学律、学教、学密,则不特希望甚微,甚至还无办法修习。可知在家人舍念佛外,若想出世,几乎是无路可行。所以若说净土法是在家善信之惟一恩物,未尝不可,幸勿弃之不修,自陷于绝境。

极乐二字之意义

或问:《曲礼》说:“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而俗语亦说:“乐极生悲。”然则阿弥陀佛国之名为极乐世界,岂非与此相违?

答曰:所谓乐不可极,和乐极生悲者,乃指世间之不究竟乐而言,因其不究竟故,所以乐中皆含有苦的因素在内,若穷极之,则生悲矣。如以狎妓为乐,乐之极,则耗财戕身,得恶疾,促寿命,是生悲矣。如以赌博为乐,乐之极,则损神破家,失感情,犯刑法,是生悲矣。如以饮酒为乐,乐之极,则误公废事,生疾病,长过恶,是生悲矣。世间万事,大都类是,所以圣人才有乐不可极之训。至于极乐国呢?所受的只是出世间的无漏法乐,全不是欲界的五欲乐,所以虽极而无悲可生,用不着限制和儆惕。释尊说《弥陀经》时,告舍利弗言:“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说明极乐二字之命意,是由但乐无苦而来,如此则悲又何从生呢?若能生悲,则不得称为无有众苦了。

行人何以必须往生极乐国

行者生到极乐国,不过是换了一个永远安全的修道场所,并不是立即成佛之谓,杨仁山先生说:“西方净土是极大学堂,弥陀接引十方众生往彼就学,供给饮食、衣服,不需学费,不定人数,不限年时,其地界廓彻无边,其建立长远无极。入其校者,无论何等根器,至证入无生忍时,为初次毕业,或在彼土进修,或往他方教化,均随其愿。自此以后,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满,将入初地时,为二次毕业。再从初地以去,至等觉后心,证入妙觉果海,为第三次毕业。此论次第门,若论圆顿门,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圆顿次第,互摄互融。极而言之,十方三世,种种教法,无一不备,是故一切诸佛莫不赞叹,奈何世人流浪生死,头出头没,不求出离耶。”可知行者生彼国后,还是要修道,才会成佛。不过那里环境优越,所有阻碍,悉已排除,故修道极易。如无轮回恶道怖;如寿命无量;如以弥陀、观音、势至为师;如水声、风声、鸟声,皆说妙法;如无须谋生,衣食住行,一切自足;如人皆上善等。所有修道必需的良好条件,无不具备,所以有志行人,必须往生彼国也。

净土是自度度人的大乘法

有人说:“我不愿往生极乐,只愿永在此土救度众生。”这确是菩萨的大愿,但是就菩萨所修的十波罗蜜来说,愿波罗蜜要配之以方便波罗蜜、智波罗蜜等,才会圆满执行愿的任务。如人意欲拯溺,但若自身未学会游泳本领,亦终将与落水人同归于尽,此名有仁心,无仁术,所以终不免演出人我俱溺的惨剧。请问发上述大愿人,是否已断惑业,具诸神通智慧?若是不曾的话,则如自身尚不会游泳,何能入水救人?还是从速求生极乐,俟破尽惑业,学会了菩萨的神通智慧后,再回来度生,尚未为晚。亦有人说:“净土是小乘法,我不愿学。”我今胪陈七种理由于下,证明净土是大乘法。这七种理由都有经书可考,若是不蒙察核,但一味毁谤大法,就有如闭着眼睛,硬说孔夫子不识字,便成为不值一驳的谰言了。

1.佛教到中国后,演成十宗,其中惟俱舍、成实二宗判属小乘,而律、三论、法相、华严、天台、真言、禅、净土,则皆属大乘宗,千百年来为学者所公认。

2.佛灭度后,印度所盛行之佛法,偏于小乘,直至六百年顷,马鸣菩萨宗百部大乘经典,造了一部《大乘起信论》,发挥大乘奥义,以为提倡,其中所言皆是大乘法,且特于篇末郑重介绍念佛法门,劝生西方极乐世界。马鸣既造论弘扬大乘,则其中所介绍的,不应是小乘法。

3.从来对于极乐净土,曾发愿愿生其国者,多属大心深智之大乘行人。其见于经传中者,有大势至、普贤、龙树、世亲等诸菩萨,昙鸾、慧远、智顗、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莲池、蕅益、截流、省庵等诸师,无一不是净土宗匠,也无一不是大乘行者。

4.《无量寿经》首特别强调佛与不可称计诸大菩萨俱,其中关于叙述菩萨功行之文字,竟达一千余字,为诸经中所罕见。经末佛且亲嘱一生补处之弥勒菩萨,教其专心信受,持诵说行。这些举动,都有深意存乎其间,为的惟有极大乘行人才能了达、负荷、弘扬此极大乘之净土法也。

5.小乘行者分为二类:一是愚法小乘,此类人以小乘解脱为满足,不了解大乘,亦不思进趣大乘。二是不愚法小乘,此类人是以小乘为大乘之过程,并非永远安于小乘。如今日之小学生,即将来之大学生,其读小学者,是以小学为梯阶,并非一辈子读小学,所以这一类并不是真正小乘。《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阿鞞跋致,译义为不退转,其国众生工夫既不退,不断向前进展,其中进至将补佛位之大菩萨,竟有上述无量无边之多。这样看来,极乐国除菩萨外,虽有小乘,也绝不是愚法一类,而是大乘的前奏。

6.小乘和大乘,是心的差别,与法无关。行者修法时,若心存自利,则不论修学何法,皆为小乘;反之,若心兼利他,则不论修学何法,皆为大乘。此土修净学人,多发大乘心,所以净土是大乘法,例如回向偈中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明明愿生极乐,也必说上报四恩,下济三涂,说见闻者发成佛心,说愿与大众同生乐国,请问这些那一句是小乘?

又前人愿文中云:“……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说重入此土,方便度生,这愿又岂是小乘人所能发?又大慈菩萨发愿偈中云:“……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因求生极乐,而发菩萨之四弘誓愿,这岂是小乘法?

又遵式法师发愿偈末段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说广度众生,满菩提愿,这岂是小乘人所发的愿?又莲池发愿文说:“……一切功德,悉皆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像这样重回秽土,分身十方,度脱众生,同生极乐,若再说是小乘,我真不解:大乘法是怎么样?

7.《观经》中,佛告韦提希:上品上生人,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其中第三福为: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既是发成佛心,读大乘经典,劝进行者,则菩萨行俱备,何能说是小乘?现在上品上生且不论,即其下各品,亦多读诵大乘经典,发无上道心者;乃至最低层的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辈,皆生前广造众罪,应堕地狱之逆恶凡夫,但该经载:下品中生人,生彼国后,观音、势至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已,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人生彼国后,观音、势至为说诸法实相,闻已,发菩提心。以上所称的大乘经典、无上道心、诸法实相、发菩提心,这都是大乘极则,绝非小乘根器所能办。九品中最末的下中、下下品尚且如此,以上各品,更可知矣。由此看来,五逆十恶人生其国后,都会变为极大乘行者,谁说净土是小乘法呢?

念佛法门是易行法

净土法门,尤其持名念佛,是易行道,这是尽人皆知的。但是易行有种种义,则未必人人皆知。

第一、修其他法门,若从教入,则经典浩繁,蕴理湛深,须从领略一义,乃至会合诸义,而融通之。然后撷其精英,辟修行途径,终身由之,这非数十年苦功不办。若从律入,则当出家,而戒相繁琐,须有耐苦毅力,坚忍精神,乃有成效。若从禅入,不论见性,止观,倘夙慧未修,根器不对,欲以劣机妄希胜法,终没有分灯之望。独此持名法,除平心念佛号外,一切无须,这是易行义。

第二、他途全凭自力,念佛则兼具他力,而他力之大,超过具缚凡夫的自力无数倍。故念佛时,实际上只是印合佛愿,得以往生,恶人临终十念,便是好例子。前人把步行喻他途,把坐车喻念佛,实至确当,这是易行义。

第三、生极乐后,在环境优越,佛愿支荫下,不论修何种法,证何种果,皆极易成就。有似弱羽缠枝,婴儿傍母,深资得力,所以在彼土历声闻乃至成佛,如转木石于千仞之山,势不可遏,这是易行义。

综上三义来看,所谓易行者,第一、是容易下手,谓之易行;第二、是容易往生,谓之易行;第三、是容易成佛,谓之易行。圆具此三义,所以念佛法门称为易行道。职是之故,这易行二字,其历程实如金声玉振,是由头到底,由凡夫以至成佛的,这中间亦有阶段,亦无阶段,所以往生即是了生死,念佛即是成佛,如蚕、蛹、蛾之不可分,吾人若说蚕即是蛾,实无不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伦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伦居士)  

 于凌波居士:方伦居士简介 

 方伦居士:律学集要 

 方伦居士:可畏可爱的业力 

 方伦居士:2009年《中级佛学教本》试题 

 方伦居士:2010年青年学佛组《佛学高级教本》考试题 

 方伦居士:净话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八章 前人往生事略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六章 以观想辅助持名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五章 发往生极乐愿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四章 持名念佛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三章 净土修行途径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二章 极乐国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