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参禅简要


   日期:2023/4/14 11: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参禅简要

惟觉大和尚

参禅的认识

  参者参究也,禅者佛心也。就是用参究的方法以期达到明悟本心彻见本性之目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参禅的目的是在即身成佛。参禅这个法门,是禅宗祖师为钝根行者开立的方便法门。本来禅宗一脉,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诸祖相传只是以心印心,契悟而已。没有什么法可传,也没有什么法可得。古德云:「佛说八万四千法,人人各持一妙根,唯有祖师西来意,不在八万四千门。」所以禅宗一门的确不在八万四千法门之内。但是后来人根趋下,无法领悟玄旨,契悟本心,所以祖师在不得已之情况,开出参禅一门。既有方便,又在八万四千法门之内了。所以古德云:「参禅念佛本来同,看破分明总是空,功到自然全体现,春来依旧百花红」。既然一切法门都是到达宝所的方便法门,所以对方便法的内涵就必须具有更清楚的认识与了解,才能生出正信,有了正信就会生出力量,有了力量才能灵活运用这个方便法门,如驾车一样,平平稳稳地到达宝所。

  参禅的禅,不是四禅八定的禅,四禅的禅有欣有厌,而参禅的禅是无欣无厌的。也不是经教所说的静虑之禅、冥想之禅,因为禅宗之禅,非凭静虑、冥想而得也。所以依教观而修的禅那,名如来禅;契悟本心之禅,名祖师禅。如来禅的种类很多,不是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祖师禅的根源,远在世尊於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廓然大悟时,已露端倪。当时佛云:「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此「如来智慧德相」,是指我们自己本具灵明觉性、真如法身。后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解其意,独摩诃迦叶,会佛旨意,破颜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之旨,付嘱於汝,汝为第一代祖,代吾传化,勿绝慧命」。这里所说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也是指吾人本具性德。以后二十八传至达摩师,观东士有大乘气象,航海至广州登陆,来东士传化。时梁武帝普通年间,由广州剌史,表闻武帝,迎至金陵。当时梁武帝问达摩祖师云:「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此「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亦即是吾人本具的心体及自性妙德。悟时即成清净法身,超凡入圣。迷时即沉沦诸有,枉受生死苦报。

  达摩为东士初祖,驻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常游禅心,时称壁观婆罗门。渔父赋诗云:「一苇渡长江,九年面绝壁,身轻若羽毛,心静恒虚寂」。这真是对达摩祖师的道业最佳写照。后有神光大师断臂求法,因臂断心烦,求达摩祖师为之安心。祖云:「将心来与汝安」。神光寻心了不可得。祖云:「已与汝安心竟」。神光当时领悟玄旨,契悟本心,更名慧可。后来有一位居士,请慧可大与之忏罪。慧可大师以同样巧妙的手眼说:「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觅罪有顷云:「寻罪了不可得」。慧可大师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当时这位居士听了慧可大师的话,深有所悟。说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慧可大师听了,喜其已悟,许其出家名僧璨。我们以这二位法师的悟缘来看,前者是寻心不可得,后者是觅罪了不可得,看来事虽不同,而理无二般。所以在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若悟到三心了不可得的道理,就是明心见性了。与这寻心觅罪了不可得是一样的情境。

  从前虚云老和尚作了一副对联云:「东西佛诚实语,南北佛诚实语,上下佛诚实语,为我护念见此佛」。下联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君买饼点何心」。这副联语含有深意,也证明念佛法门与参禅法门,目的实在相同。若因缘成熟,看了这副联语,又何尝不能开悟,见到自己本具佛心呢?又如六祖大师对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於言下大悟。由此可知,古德的悟性极高,只须一言半句就可点石成金,一语惊醒梦中人,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处。再说一个更富禅味的公案,就是西天第四祖优婆粅多尊者,叱利国人,年十七投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出家。

三祖问:「你今年几岁?」

答曰:「十七岁」。

三祖云:「汝身十七耶?性十七耶?」

答曰:「严见师发已白,是师发白耶?是师心白耶?」

祖曰:「我今是发白而非心白也」。

答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三祖知此子是法器,遂为落发,授予衣钵。后踊身虚空,现十八神变而入涅槃。

  由此可知禅宗的禅,是重知见、重契悟,非一般的禅者只知静坐、冥想、守窍、出窍、通灵、运气等世间禅、枯禅、邪禅可比的。所以宗门下的禅,是在於悟理明心,悟后起修,才算是真修。所以古德云:「不悟本心,学法无益」。因之禅门行者,拼死拼活力求一悟,以见真章。故云:「未悟之时如丧考妣,悟了以后又如丧考妣」「未悟之时犹自可,悟了以后事更多」。所以悟了以后仍须保任,或高高山顶立,或深深海底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又有何疑。所以六祖云:「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所以禅宗的禅,与一般禅定的禅是不相同的,更非其他那些邪禅、枯禅、野狐禅等所能望其项背的。

参禅的要件

(一)严持戒律

  戒为无上菩提本,无论禅净密律诸宗,都必须以持戒为根本。所谓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若不持戒律,修行而得解脱者,无有是处。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楞严经:「如不断YIN,必堕魔道;如不断杀,必堕神道;如不断偷,必堕邪道;如不断大妄语,因地不真果遭纡曲,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先要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叶」。戒的种类有在家五戒、八关斋戒,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出家有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凡修习禅定的行者,最重要的必须要坚持四重戒。在无量寿里说:「若人持净戒,精进一日一夜,等於西方净士为善百年」在涅槃经里说:「有广额屠儿,於日日中,杀众多羊,后遇舍利弗尊者,求授八关斋戒,一日一夜。依此一日一夜的净戒功,命终生於天上。」郁头蓝弗仙人,因皇妃触脚而心动,因此失去禅定和神通。可知持净戒是很重要的。

(二)坚固信心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必须有坚强的信心,才能获得成功,若信念达到百分之百时,修一切法门,都能感应道交,圆满无碍。古德云:「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之事,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世尊住世的时候,世间的人可以到天上去,天上之人也可以到人间来,随处都可看到罗汉、菩萨的所在。所以那个时代的人,对於生天、证果成道之事,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疑虑。只要肯发心修行,都能如响斯应,成就道果。一听佛说:善来比丘,袈裟自著,须发自落。就证了罗汉果。现在去圣日遥,法久弊生,各立门户,此一是非,彼一是非。修行历年累月,甚至终其一生,还是茫然无主。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对於生天、罗汉、菩萨等事理因果之事,信心不够,所以这个能生功德之母的宝树,就难以生出美满的果实了。

  佛说:「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我们不仅要信佛语无欺,还要决定信自己本具觉性,有无量功德智慧,上与十方诸佛,下与蠢动含灵等无差别,诸佛已觉,其觉性并未增加一丝一毫,众生在迷,其觉性并未减少一丝一毫,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因自己业识茫茫,如云覆日,障蔽本明。我今用参禅一法,来拨云见日,复本心源,见自本性,不达目的永不罢休。古德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过去雪山童子,为求半句偈,宁愿舍弃自己生命。沩山老人说:「若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永嘉大师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遭拔舌尘沙劫」。参禅一法,就是证悟实相的最上乘法门。今生遇此法门,乃是自己宿福所感,切勿空过一生。

(三)话头与疑情

  历代祖师,唯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梯,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悟本心,当体是,动念乖真,不起妄缘即如如佛。至宋以后,人根趋下,祖师开设方便,所以立参禅一法,在抗战期间,密宗有位罗剌活佛,在四川重庆传法,求法者数千人,活佛上台后,用眼往下一望,手把伏尺一挥,就下台走了。求法的人,不明所以,以为活佛不传法了。大众推代表礼请活佛上台传法。活佛上台说:「我即是佛」又走下台了。听众仍是茫然不解,不知活佛传的什么法。於是再推代表礼请活佛,发大慈悲,开方便门,普度众生。活佛再上台传法说道:「我已经把无上密法都传给你们了,大众却有眼不见,有耳不听,既不能承受无上大法,现在传授百字明吧!口诵密咒,意作密观,手结密印,若能三密相应,即能消除业障,增加福慧」。大家听了非常欢喜。现在我们来作一个分析吧!活佛把伏尺一挥,这与世尊在灵山会上微笑,有何不同?活佛说「我即是佛」这与马祖说「即心即佛」有何差别?最后所传的口诵密咒,意作密观,这与参话头起疑情及念佛法门,实无二致。若能了此,则参话头起疑情可思过半矣。

  话头的种类很多,如「看拖死尸的是谁?」「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自己本来的面目?」「看念佛的是谁?」如果我们来「看吃饭的是谁?」「看喝茶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诵经的是谁?」「看听法的是谁?」其实都是一样的。目的在以毒攻毒,以楔除楔,以一念抵万念,实是祖师不得已所立的法子。什么叫做话头呢?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那一念不生不灭的心。如水有源头,树有根一样,找到水的源头,这股水就用不穷尽了。参禅就是要找到本心,本心当中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也是无穷无尽的。如念「阿弥陀佛」句话,未念之前是头,简单的说,一念未生之际,就是话头,一念才生,已成话尾了,这一念未生之际,就叫做不生不灭,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时时刻刻,单单的的,提起一念,反照这「不生不灭」的地方,叫做看话头,或称照顾话头,或称不离本参。更明白的话,这就是观心。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沉沦诸趣」。所以参禅一法是直接了当的法门。

  看话头先要起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如问「念佛的是谁」,大家都知道,是自己在念。但是反问自己一下,是用口念?是用心念?如果是口念,睡著了还有口,为甚么不会念?人死了?口还没坏?为甚么不会念?如果是心念,心又在那里?如果说脑神经细胞,心脏是自己的心,人睡著了,细胞也应该休息了,为甚么还会作梦?有美梦、有恶梦、有奇梦、有清醒梦、有糊涂梦,有的还会梦游?这又是什么原因?黄山谷因作梦找到前世的生母。苏东坡梦到同佛印禅师游孝光寺而知宿命,因此证明前世是孝光寺的五戒和尚。假定细胞也能作梦,而细胞又在新陈代谢中,何以又能梦到前生之事?所以神经细胞也不能完全代表我的心了,那么这个心究竟在那里呢?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情,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著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著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一定要保持顾定这个疑念。无论行住坐卧,只要「谁」字一提,就能发出这个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的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念个不停,也不是去东寻西找,念个不停不是话头,已成话尾,东寻西找,不是起疑情,而是打妄想。如果这样的参禅,还不如老实念佛的好。

  博山和尚说:「做参究工夫不得起丝毫别念,行住坐卧,单单只提起一个本参话头,发起疑情,一定要讨个下落,若起丝毫别念,古人所谓「杂毒入心」,岂但伤身命,还伤慧命。所谓「别念」者,非但世间法是别念,除究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好事,悉名「别念」,岂但佛法中好事,若於心体上取之、舍之、执之、化之,亦名「别念」。此与渐教之禅定不同,而有执、有取、有舍、有化。因为此参究一门,只许提一念而到家,余皆不许,是曰「顿教法门」。参禅有些受用的时候,境界很多,但一切境界不出识心幻现,不要去理会他,便不碍事。若见妖魔鬼怪来扰,也不烦恼,也不恐惧。若见佛来摩顶授记,也不自满,也不欢喜。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经云:「但尽凡情、莫求圣解,即是善境界」。总之,不管善恶境现前,始终不失本参觉照,自然太平无事。

  「觉」就是不迷,不迷智慧就现前;「照」就是不乱,不乱定力就现前,始终保持单单的的现前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绵不断。用功到了这地步,就要翻身触破太虚了,再回头过来照顾儿孙,不要再提,再提就是头上安头了。所谓参转寂照、正智如如,就可永远安享太平,也就是六即佛的从来真是妄,今日妄即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昔日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州曰:「放下来」。

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

州曰:「放不下,挑起去」。

就是指这个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到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指的「这个」。到了这个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个地步的人,说也没有用。所谓「高山流水一曲琴,伯牙子期是知音,有声弹到无声处,便见幽然太古心」。路是走出来的,功夫是用出来的,只要努力用功,一定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昔高峰祖师云:「学人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来」。诚哉斯言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