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40~49)


   日期:2023/4/18 19: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喜(40)
———————— 傅味琴 2002.1.24 ————————

信三宝的信乐,要从正信、清净、智慧、觉悟中来

本次提要:
 ·有家可住,何必东南西北找旅馆
 ·欢欢喜喜进佛门
 ·信三宝是真快乐,求名利不能称正信
 ·释迦佛的圆满功德称佛宝
 ·学正法,走寂灭烦恼的道路称法宝
 ·僧以清净为体,出离名利五欲,进入圣人之流称僧宝
 ·信三宝的信乐,要从正信、清净、智慧、觉悟中来

有家可住,何必东南西北找旅馆

如果到外地去办事或者旅游,你一定会考虑今天晚上住在哪里。住旅馆也得问旅馆在哪里?路远不远?交通方便吗?在家里就不会考虑这些,当然住在家里喽。咱们是娑婆世界众生,家就在娑婆世界,还考虑什么呢?当然是在娑婆世界成佛喽,释迦佛自己也是在娑婆世界成佛的。

释迦佛的弟子学释迦佛的榜样,也就在娑婆世界成佛,何必再去考虑东南西北。好比有家老头子忙着卜卦,老太婆问:“老头子,忙什么呀?”“我在卜卦看我今天晚上该住在东方还是南方还是西方还是北方。”老太婆说:“你老年痴呆症了,在自己家里,还在想东南西北。”

欢欢喜喜进佛门

所以第一句:欢欢喜喜进佛门。进了佛门就要欢欢喜喜,即使一个人带着苦恼的心情跑进佛门来,他往佛门里跑,也是以欢喜心来的,即使来求佛菩萨保佑,也是对佛菩萨欢喜才来求的,即使是游客也是带着欢欢喜喜进佛门的。元旦那一天咱们开展一个咨询活动,那些游客进佛门来都是欢欢喜喜,在咨询台上更加欢喜,因为他能听到佛教的道理了。有两个走过来说:“我们都是信佛的,可是佛教到底怎么回事咱们都不懂,你们这次搞咨询很好啊。”他们都很欢喜。

信三宝是真快乐,求名利不能称正信

信乐才是佛弟子真正的欢喜,信要正信,信是信三宝呀,三宝伟大。信外国教的,都往教堂跑,信道教都往道观跑,信佛教就往寺庙跑。为什么有的寺庙里去的人特别多,出家人想去挂单或者想住下来,据说还要开后门,否则你是挤不进去的。有的地方呢?环境挺好,很清净,可是没人去,去的人住几天就跑掉了,仍然跑回到挤满人的地方,因为他们信那儿,不信这儿。这边是苦修行,他不信,那边有钞票好拿他信,而且那边大和尚名气大,我去拜他做师父,将来我就是某某大和尚的徒弟。那不是信佛,是信名利。能叫正信吗?

释迦佛的圆满功德称佛宝

我们要从正信上信三宝,信佛的智慧,佛宝。挂着佛教的牌子,却没有佛的智慧,搞的都不是佛教应该做的,能称宝吗?大殿的泥塑木雕的佛像,这不过给我们做一个形象化的纪念罢了。什么称宝?释迦佛的圆满的功德,释迦太子成就如来的这种觉悟,这是宝。

学正法,走寂灭烦恼的道路称法宝

什么叫法宝?法宝是寂静,寂静烦恼。心里的烦恼,能去掉,心就静下来了。心里要没有烦恼,环境也要安静,这就是我们应该要信的法宝。

我们学正法,就会走寂静的道路,所以称为“寂静正法”。如果没有寂静,你到底要引导人们走到哪里去啊?有一天,天还没有亮,我就听到放鞭炮。鞭炮是驱鬼的,而且老师和同学们,都在修禅定。“乒乓”一吓,吓出心脏病来谁负责?寺庙本来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在寺院里圆形的拱门上常这边写“寂静”,那边写“般若”,寂静才出般若,寺院可不是游乐场所啊。

僧以清净为体,出离名利五欲,进入圣人之流称僧宝

僧宝呢?僧是指一个清净的团体。僧以清净为体,出家称比丘比丘尼,在家称男居士女居士,广义的讲,都是僧团的成员,四众弟子一家。根据中国的习惯,僧往往是指出家人。所以僧人必须以清净为体,有些假和尚,穿了如来的衣服,尽干不清净的事情,能称僧宝吗?

信三宝的信乐,要从正信、清净、智慧、觉悟中来

所以我们归依是归依三宝,有一个宝字。欢喜也要从清净的正信中来,这才是真正的信乐。

出家人威仪好,也不乱说话。就凭这个威仪咱们就起了恭敬心,心里欢喜啊,有的人就因为见到了出家人的庄严,他就发心出家了。如果看见有个出家人,翘起了二郎腿,威仪也没有,叼了一支烟。你一看见就高兴:“我这儿有一支好烟,给你一支。”这个欢喜就不清净了。

所以我们信乐,是指的信三宝的乐,是指正信,是指清净,是指觉悟,是指智慧。下课。 (第十讲完)      

喜(41)
———————— 傅味琴 2002.3.7 ————————

真正的快乐,是不包含任何痛苦

本次提要:
 ·学习修行,就是求一个无苦之乐
 ·世上快乐包含痛苦成份
 ·嘻嘻哈哈,这是表面现象
 ·佛法的快乐是去掉烦恼以后产生的
 ·信仰能产生快乐,也能产生力量
 ·听法能起欢喜心
 ·长久的欢喜要从觉悟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学习修行,就是求一个无苦之乐

上次我们讲到无苦之乐,世间上也有快乐,那是有苦之乐,快乐里边有苦恼,所以世间上人一会高兴,一会哭。如何摆脱这种局面?我们这些跟佛有缘,有善根有觉悟的年轻一代,该怎么办?那只有靠佛法才能解决。我们进佛门来学习修行,就是为了求一个无苦之乐。真正的快乐是不包含任何痛苦的。

世上快乐包含痛苦成份

世间上的快乐,里边包含着痛苦的成份,快乐过去了,痛苦就来了,有时候快乐还没有过去,痛苦就发生了,结果把快乐破坏了。上小学时写作文,常有这句话:“高兴而去,扫兴而回。”这还是指的旅游,很多人出去旅游,挺高兴的,等到旅游回来大说烦恼话,好像是发牢骚诉苦那样。

嘻嘻哈哈,这是表面现象

连旅游都不能保证快乐,但是不去旅游,这样过日子又太无聊了,想想总要玩玩。你们男众部,经常看到游客来来往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嘻嘻哈哈,这是表面现象,也可能他们一回去又起烦恼了。有时候我到树林里去走走,经常看见两三个人,坐在石头凳子上,看看他们的脸都没有笑容,我就明白他们在起烦恼了。

佛法的快乐是去掉烦恼以后产生的

有觉悟的人能通过现象看到实质,那才是智慧的眼光。往里边看,世间上一切快乐都是有苦之乐。如果我们学佛法,能够天天法喜充满,觉悟提高,由此而出生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佛法的快乐是去掉烦恼以后产生的,这是没有烦恼的快乐,也就是没有苦的快乐。苦就是从烦恼来。烦恼表现在哪里?就是坏的习气,坏的脾气,这些不好的心态。

欢欢喜喜进佛门

信仰能产生快乐,也能产生力量

我们今天讲,“欢欢喜喜进佛门”,如果你进了佛门以后欢欢喜喜的话,你会得到一种快乐,什么快乐?信佛的快乐,也就是信仰的快乐,信仰的快乐能够维持很长时候,信仰也能使人产生力量。比如说社会上的人,他对某一个人产生信仰,他看见这个人就欢喜,想起这个人就欢喜,为这个人做一点事情也欢喜。而且他会意志很坚定,乃至于全部身心都投入进去。例如解放后,信仰马列主义辩证法,能使人们产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既然信仰能产生快乐,这种快乐又能使你度过一辈子,我们信佛也应该这样,应该欢欢喜喜进佛门。

听法能起欢喜心

有很多的佛弟子,由于偶然的机会,碰巧有讲经说法的地方,他去坐在旁边听听,一听就听出欢喜心来了,就进佛门了,这就是欢欢喜喜进佛门。

长久的欢喜要从觉悟来

还有各种各样进佛门的,有的因为家人信佛,邻居信佛,一起到寺院里来走走看看,自己有什么苦恼,求观世音菩萨保佑,结果事情很顺利,他高兴了,就信了,这也算进佛门了,但没有第一类由闻法而信来得好。这一类人进了佛门以后,如果不好好听法学习,这个快乐是不长久的。世间上人都是这样,得到一个特殊的突然而来的喜事,高兴得不得了,几天一过,这个高兴也平淡了,再过几天觉得已经过去了,也没什么好高兴的了,如果他下一次求不到顺利,他就不高兴了,所以这种欢喜是不长久的。我们要一个长久的欢喜,就要从佛法的觉悟来,你觉悟了,这个欢喜就长久了。

喜(42)
———————— 傅味琴 2002.3.7 ————————

不从学法中提高,信仰也会变

本次提要:
 ·不从学法中提高,信仰也会变
 ·不学佛法,只会唸观音,不知修行
 ·进佛门不受管教,快乐会被自己破坏了
 ·散漫成性,能叫学佛吗?
 ·怕死怕苦,进佛门为了去极乐世界
 ·要有理想,要改变快,就得要认真学法
 ·父母叫他来学唱唸,可以赚死人的钱

不从学法中提高,信仰也会变

还有一种人,心地很善良,是社会上一个好人,也没有什么偏见,也不固执,人很平和,知道佛教精神很伟大,他起了一个崇敬心,可进了佛门以后,就是不肯学习。他没有学佛法的要求,还自认为佛法劝人为善,我这为人一向挺好。这种人也差劲,他不想再提高,也没有办法提高,不学佛法怎么提高呢?而且这种信仰的快乐也不一定牢固。假如有一天,他见到信佛的人表现得很差劲,他就会不高兴:在人们心目中佛教很伟大,怎么我今天看见这种现象,他就失望了,他这种信仰的欢喜,以及心态就要变。

不学佛法,只会唸观音,不知修行

有位信佛的中年人,他每天唸观世音菩萨大悲咒,为人挺好,很真实,慈祥,能尊敬人。我请他来听法,他总说:“我太忙实在没空。”如今大多数人进了佛门,到老还是佛法不懂,那修行咋修得起来呢?

进佛门不受管教,快乐会被自己破坏了

还有一种情况,本来每个寺院丛林规矩都很严,后来因为年轻人不好管理,就放松了。最近一年来,我们在培养人才上严了一点,有的学生心里就不高兴了:我进佛门是来读书的,怎么这样也要管那样也要管,挺不自在的。欢喜心没了,烦恼就起来了,老习惯一来,自己就随随便便,还有严重的,调皮捣蛋了,劝导他,管管他,就怄气,快乐全破坏了,那是你自己破坏自己呀,多可惜。

散漫成性,能叫学佛吗?

怎么办呢?唯有一个办法,天天学习,天天向上,赶快学佛法提高觉悟。那样子你会转变的。要不然的话,你刚进佛门时转变过来了,很快又转回去了。在我眼里,每一个学生都很好,看见他的时候,他也不骂人也不打人。怎么后来又变过去了,成了自由散漫,这就是原来的老脾气出来了。照他们的意思:我是来读书的,你不要管我,别的佛学苑也不管,经常请假也可以,听课打瞌睡,跟别的同学讲话,做做小动作,坐累了,伸个懒腰打个哈欠也没关系,要想出去走一走,就让我出去走一走,我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那样就没有矛盾了。那还叫学佛吗?那还是修行吗?

怕死怕苦,进佛门为了去极乐世界

你们过去有善根,今天愿意进佛门,是个宝啊。人间这么多的人,今天有善根进佛门的有几个?一般都是老太太,老太太为什么肯进佛门?因为她们心里在着急,我快要死了,从来没有死过,死了以后到底啥个样子的?她有点害怕,听说要做鬼,做鬼很苦,连饭都吃不饱,所以每年家里要供一次饭给她吃,听说极乐世界挺好,赶快进佛门到极乐世界去。她们就这样很自然的进佛门了。

要有理想,要改变快,就得要认真学法

你们不是老太太啊,你们是年轻人啊,像你们这样年轻,总不至于怕死、怕苦。你们应该要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要在人世间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要以这样心态进佛门。坏就坏在脾气不好,但脾气不好可以改变的呀,要改变快,学习就得要认真。

父母叫他来学唱唸,可以赚死人的钱

还有一种人进佛门,说得不客气一点,糟透了。那是好多年以前,由我主持的一个僧伽培训班,来学习的都非常年轻。我就非常欢喜,这么年轻,将来可以培养成佛门人才,有一天我带着欢喜心,跟当家师聊了一下,我说:“真不错啊,这么小都欢喜来学佛法出家。这些孩子这么有觉悟,有这么厚的善根,了不起!”他朝我笑笑,“老师,现在的情况你怎么不知道?”我说啥情况?(众笑)“是他们的父母叫他们来的呀。”据我所知,一般父母是舍不得的,我说:“他们父母肯定信佛信了很久,觉悟高。”“哪里啊,他们父母佛法不懂的啦。父母叫他来出家,还一定要他们学会唱唸,一定要头上烫香洞,然后回去赶经忏赚钱。”这样进佛门简直糟透了。进佛门来学唱唸,回家去为死人干事赚钱,这是罪过啊。          

喜(43)
———————— 傅味琴 2002.3.7 ————————

出家是为了成就人天师表,证果成道

本次提要:
 ·出家是为了成就人天师表,证果成道
 ·“天下丛林饭如山”何用你再赚钱
 ·从古以来,没见过和尚老板
 ·佛弟子托钵,就能保证生活
 ·出家人的钵是“聚宝盆”
 ·真假和尚不根据“香洞”

出家是为了成就人天师表,证果成道

释迦佛把佛法交给我们,是要我们修行证果成道,并不是叫我们拿到了他的佛法去赚钱。在《佛遗教经》里说,出家人不得贸易,不允许赚钱,连做一般的生意都不许可,何况拿佛法去赚钱。出家以后,生活都有保障,还要拿佛法去赚钱!这真使我大吃一惊。他进佛门不是要把佛教搞好,也不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人天师表,却去学敲敲打打做佛事。以佛法教育众生才是佛的事业呀。

从前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从没有去给死人敲敲打打过,这种事情哪是佛教的事情啊,现在却叫佛事,真像道士做道场。

“天下丛林饭如山”何用你再赚钱

释迦佛早就把弟子的生活解决了,何用你这么辛苦去赚钱?在家居士要养家糊口,所以必须在社会上工作,做生意,赚点钱。从古到今,没有一个出家人没饭吃,而且吃也吃不完。从前有个皇帝,写了一篇东西,“天下丛林饭如山”,丛林,就是寺庙,饭多得像山那样高,人跟山相比,小得就像一只蚂蚁,要啃完一座山那样高的饭,我看你下一辈子再来当和尚也吃不完。

从古以来,没见过和尚老板

你们身上穿的衣服,是福州一个寺庙供养的。福州有寺庙,广州也有寺庙,你们穿得完啊?又不要你们钱。哪会说:“这件衣服我供养你,你付一百块钱(众笑)。”饭吃不光,衣服穿不完,还要去赚钱?你是不是想当老板啦?从古以来没见过一个和尚老板。

佛弟子托钵,就能保证生活

释迦佛给出家弟子一只钵,就能保证不饿肚子。我们中国佛教的出家弟子从古到今基本上没有遵照释迦佛的教导,实行托钵乞食,托钵乞食就能保证出家弟子的生活,除非世间上的人全饿死了,那你去托钵当然托不到了,会有这种事情吗?就算历史上某个地区闹饥荒,连老百姓都没有饭吃,可那个时候你做佛事赚钞票也不顶事,钞票买不到米啊。

出家人的钵是“聚宝盆”

有些年轻出家人,心里很想实行佛规定的托钵制,托钵很自在,很洒脱,可是中国佛教都是丛林制,由在家居士到丛林里来作供养,这样虽然方便,在后世就出现了不少的弊端。我想起有一个年轻出家人,他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我说:“你这样三步一拜,又不带钱,你怎么住旅馆啊?”他说:“晚上就在农村稻草堆里一钻,又舒服又暖和。”等到天亮了,他又钻出来,继续三步一拜。我说“吃饭也要钱呀”,他说:“我是托钵的。”他跟我说起一件苦恼的事情,他去托钵,威仪很好,人又很秀气,沿途的老百姓不懂啥个意思,以为他总是想要一点钱吧,大家就在他钵里丢钱,一下子钱就满了,他阻挡不了,只能连说:“我不要钱,我不要钱。”奇怪,你不要钱要什么?“我要吃饭。”当然,钱都肯给,要吃饭哪有吃不到饭?所以我称这个钵是聚宝盆,你只要一托钵,就会有人往里丢的(众笑)。你再想赚钞票,那是贪欲,释迦佛说,“人间妙五欲”,贪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地狱里你的根已经生了。

真假和尚不根据“香洞”

有些农村人叫孩子出家当和尚,学会唱唸回家赶经忏赚钱,还一定要头上烫几个香洞,表示是正规和尚,真和尚假和尚又不是从香洞来看的,《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一挥大刀就说,“洒家要开杀戒了”,要杀人了,他头上也有香洞的(众笑)。是真和尚假和尚要看他的行为符合不符合佛的教导。 

喜(44)
———————— 傅味琴 2002.3.7 ————————

僧以清净为体

本次提要:
 ·用佛法赚钱,罪过很重
 ·临终受报,就够痛苦的了
 ·吹吹打打,是大方向错误
 ·违法、违戒必有苦报
 ·僧以清净为体
 ·男女YIN欲最不清净
 ·猪八戒竟然不遵守八戒
 ·出家人不触女体

用佛法赚钱,罪过很重

佛没说出家弟子要靠经忏赚钱养活自己。释迦佛在人间时是度活人的,要度死人,何必这么花时间,你把修行功德回向就行了。更不能作为赚钱的手段啊,否则就不清净了。把佛法作为赚钱的手段,罪过是很重的,办佛学苑不是为了赚钱,你们学会了佛法,也不应该赚钱,那就对了。假如你们将来利用佛教去赚钱,就太卑鄙了吧?父母无知,因为他们不懂佛法,不明因果,你们可不能弄错呢,错了因果,要受报的呢。

临终受报,就够痛苦的了

前几年我在莫干山,有一个我从前佛学院的学生来看我,他是出家人,就在附近一个庙里挂单,他告诉我,“我这两天跟寺庙的当家说,你们庙专做佛事,可是庙里的老一辈,死的时候情况都很不好,差不多都是得癌症死的,痛苦得很。我跟当家说‘你现在身体又不好,你还不醒悟啊,’当家就说:‘我也知道啊,做佛事要背因果,造业要受报,我也看得多了,可是不做也不行啊。’”这一句话还是没醒过来(众笑)。当然他有他的苦衷,但是说到底,他信因果还不是信得很真切,受起报来多痛苦啊,且不说死后下三恶道,就是你临死的时候就够痛苦的了。

吹吹打打,是大方向错误

以前赵朴初曾经说过:“吹吹打打是打不出水平来的,大方向错误。”但是那个时候谁也不听他的,不听,你有什么办法。说了也没用,反而做得更厉害。传到我耳朵里,我听到的,那些人老死的时候,有的老年痴呆症,有的昏迷状态,有的癌症,都是挺可怕的。

违法、违戒必有苦报

为什么一个修行人会得到这样的报呢?肯定是做了很多违背法、违背戒的事情。假如你父母以前这么关心你,“你学会唱唸,回来可以做佛事,赚了大钱可以娶老婆嘛。”现在你懂了佛法,就知道哪有和尚娶老婆的?

出家人既不能娶老婆又不能穿西装皮鞋,更不能喝酒吃肉,连卡拉OK这种地方,出家人也不能去,一去就烂掉了,那要钱干吗呀?何必再去赶经忏。

僧以清净为体

僧以清净为体,居士信了佛法以后,也要修清净,行为要清净,语言要清净,心要清净。河里一只鸭子,它洗澡还在清水里洗,它在河里摇摇晃晃,“啪啪啪”拍水,这就是它洗澡。猪洗澡在脏水里滚来滚去的,它还得意“你们看,我有多干净。”一站起来,满身脏水往下滴,所以猪是又肮脏又愚蠢。

男女YIN欲最不清净

在修行人看来男女YIN欲是最不清净的,所以,男女的爱心不断,生死就了不脱。按照出家人的威仪,看到女的,眼睛就往下,最多看到她鞋子,你不能从鞋子再往上看。我以前在佛学院讲课时常有年青女的来烧香,谁看女的,我就提醒他:“看什么,你出家了还看(众笑)。”但是总不见得马上把眼睛闭起来,这副样子也不庄严吧,那么你就往下看。现在年青女的打扮都是妖形怪状的,能看吗?妖怪谁都不喜欢,可现在女妖怪男人都喜欢。怪了!真的像个妖怪,嘴唇涂黑,手指甲长,黑头发也变成红头发,谁对她起了爱慕心就糟了。

猪八戒竟然不遵守八戒

《西游记》里取经的师徒四人除了唐僧都是假和尚,沙僧是鲨鱼精,这个沙僧倒还老实一点,猪八戒(众笑),最肮脏的就是他了,唐僧拿他没办法,叫他受八戒,硬是想用八戒去管住他,可是他一点不遵守八戒,还看中一个员外的女儿,摇身一变,变了一个清秀的小伙子,惹人喜欢。其实是猪妖精,懒得不得了,你看他扛着一个锄田的钉耙,做做样子,从来没看见他去耕过田。他假装在员外家打工,每天耕田,那个老头儿也糊涂,竟把女儿许配给他,等到他把老员外的女儿骗到手,每天去抱女人,日子一长,他的功夫不到家,慢慢这个猪耳朵又大起来了,老头子一看,怎么变相了,鼻子也大起来了,一个猪的样子就出来了,才知道他是妖怪。

出家人不触女体

佛规定,出家人不触女体,不能单独跟女的同行,如果与女居士有事情要办,也得几个人一起走。连女的衣服都不准碰,自己的衣服也不能让女的碰,真和尚哪有抱女人的?抱女人的就是猪八戒,那是假和尚了,所以你们出家了,要做真和尚,千万不要做猪八戒。今天下课。          

喜(45)
———————— 傅味琴 2002.3.14 ————————

佛学是一门高级的心理学

本次提要:
 ·佛学是一门高级的心理学
 ·佛法是具有圆满智慧的学问
 ·不学智慧,解脱就谈不上了
 ·哪能有不学佛法的佛弟子
 ·享清福,忙名利,会影响年青一代不知佛法的重要性
 ·思想上装不下佛法,会使释迦佛很失望

佛学是一门高级的心理学

我们讲佛教心理学,其实佛学本身就是一门高级的心理学,心理学如果能够充实佛法的智慧,那么这个心理学就会更加的殊胜。心理学这门科学无非是研究人的心理、情绪、个性、思维活动这些内容,它的作用和目的,一个是调整人的心理情绪。我们的心理情绪总是经常在发生变化,在变化中常失去平衡,必须要经过调整使之平衡起来,才能解决情绪中的苦恼。还有一个呢,研究心理学,能改造我们的个性。世间上的心理学也在研究怎么样使人去掉烦恼。一个人在个性上的转变,在烦恼上的消除,很自然地就促使这个人聪明起来,人能够去掉烦恼,获得聪明,幸福就自然会来临。所以整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促使人开发自己聪明才智的科学。

佛法是具有圆满智慧的学问

我们认为佛法是一门最高的,有圆满智慧的学问。佛法无非是使人离开痛苦,获得幸福,佛法总的目标是要我们断除烦恼,像这样的内容,都是属于心理学的范围。但是它又不同于世间上的心理学,世间上的心理学没有像佛法讲得那么透彻圆满。佛法调整人心理上的矛盾,促进人的心理活动,使众生获得聪明才智,所有这些都是源自于佛的智慧。

不学智慧,解脱就谈不上了

我们的同学都听了不少课,应该明白进了佛门,第一步就是学佛法,就好像一个学生,领到了学生证,首先要上课,学生唯一的工作就是学习。有时候配合一点劳动,这是锻炼锻炼身体,就像学校有体育活动一样。学生总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来学习,免得经常生病。对我们来说劳动也是一种培福,体育运动只是自我运动罢了,劳动就能够增长福气,但我们还是以学佛法智慧为主,以前毛泽东说过:“学生以学为主。”其实作为一个佛弟子本身就是佛的学生,不论你是谁,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只要你是佛弟子,就应该以学为主,你不学怎么会去做呢?你不去实践怎么会获得智慧呢?又怎么会证果解脱呢?什么都谈不上了。

哪能有不学佛法的佛弟子

有的修行人素质还算不错,生活简单朴素,也不贪财,也不贪名,就是不肯学法,那样就不是在当释迦佛的学生了,出了家就享清福,他也不做坏事,因为他是出家人,人们也恭敬他。还有的平时忙种菜,领着居士去朝山,实际上成了导游,种菜、导游跟修行有啥关系?要知道不论是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都是佛的学生,哪有学生不上课的道理?

享清福,忙名利,会影响年青一代不知佛法的重要性

还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佛法嘛不学,却忙着把寺庙搞成获取名利的场所,尽搞宣传和营利。其实把名利放下,出家人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你多多讲法,自有人来供养三宝,又何必你去忙名忙利呢?这种风气在中国佛门里也不知道持续了多少朝代,要么享清福,要么忙名利,生命的时光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而且还影响年轻一代,导致佛门一代不如一代。现在,就连老一辈,有的连出家的目的都搞不清楚,学佛法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必要的,也没有多大用处,当法师才学佛法,我又不当法师,学什么佛法?就不知道学佛法是为了修行,为了解脱。

思想上装不下佛法,会使释迦佛很失望

如今还好一点,很多地方都在办佛学院,否则就更加一代不如一代了。思想上装不下佛法,成了一片空白,会使释迦佛很失望。出家人是非常崇高的,称为人天师表,是人间和天上的老师啊,老师不懂佛法,不能教育学生,岂不是大笑话。所以办佛学院是一件好事情,佛学院总要学习,佛弟子能懂得学习,应该是一个好风气吧。 

喜(46)
———————— 傅味琴 2002.3.14 ————————

没有智慧眼,常会做蠢事

本次提要:
 ·不愿学智慧的人,还不是糊里糊涂过日子
 ·离苦得乐的方法就在佛经里
 ·听闻佛法就能得到佛法的快乐
 ·懂了才有味道,不懂成了苦恼人
 ·不懂佛法的学生当老师,他的学生更不懂
 ·没有智慧眼,常会做蠢事
 ·不懂佛法,路都看不清,好比瞎子穿了流行衣服去相亲

不愿学智慧的人,还不是糊里糊涂过日子

佛法里充满着智慧,学佛法就是学智慧。哪有一个佛的学生,不愿意学智慧的?你就是不做坏事,平平稳稳过一辈子,没有智慧,还不是糊里糊涂过日子?白白浪费了自己生命的时光!给你个极好的修行的条件,你为什么不修不学呢。

离苦得乐的方法就在佛经里

智慧到底起什么作用?智慧的作用就是使我们离苦得乐,离苦得乐不是口头上喊喊,要确实能离苦得乐,方法就在佛经里,所以称佛法。

听闻佛法就能得到佛法的快乐

好比你们学书法,学到了你也高兴,这是学书法的快乐。那么听佛学课呢,你会得到智慧的快乐,这是佛法的快乐。

懂了才有味道,不懂成了苦恼人

佛法课听得懂,蛮有味道,你也会很快乐。听不懂,听的时候就苦恼,只好抄板书背笔记,抄板书时也苦恼,因为不懂啥个意思。考试嘛只好背,把这些不懂的法相名词背来背去,背的时候也不懂。既产生不了智慧,又产生不了快乐,变成苦恼人了。

你不懂,即使你去背,利益也不大的,一个老太太唸《心经》,每天唸两遍,一年念个700遍,十年念个7000遍够多的哩,你看她《心经》懂不懂,有的还把《心经》烧了当冥钱,真是罪过。

还有的有文化,看《心经》就产生怀疑,因为有文化不一定懂法义啊。有一年有人请我去做报告,办公室的一个人,跟我谈几句,“我现在也在看《心经》,《心经》里说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鼻子、没有……不对啊,明明有眼睛耳朵……”。他的误解就是由于他不懂佛法造成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哪有这么解说的!

随便你唸多少遍,不论你有文化没文化,你不懂仍然是苦恼,智慧也不会产生。

不懂佛法的学生当老师,他的学生更不懂

听说有的佛学院,一堂课大部分时间是叫学生抄黑板,抄完黑板差不多到下课时间了,再稍微照文字讲几句,等于在唸第二遍。等到学生当老师了,也去搬一点古时候法师写的解说,抄在黑板上叫大家抄,老师同学忙着抄。等到他的学生再当老师,连抄都抄不懂了,这样出不了智慧,也生不起快乐,也就是佛法的甘露你还没有尝到它的甜。老师在当学生的时候,没有把学的东西搞懂,当了老师又把没有搞懂的去教学生,那学生就更加没搞懂。

没有智慧眼,常会做蠢事

你们来报到上学,我看都是欢欢喜喜来的吧?所以进佛门第一步就是要欢欢喜喜学佛法,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我们产生快乐,得到智慧。智慧好比两只眼睛,你光有两条腿还不顶事,没有眼睛你路走错了咋办?你有嘴巴能吃东西,最多你不会饿死。可是你没有眼睛,别说文化很难学,还常会做蠢事。

不懂佛法,路都看不清,好比瞎子穿了流行衣服去相亲

讲个笑话,很多年前,我住在上海。邻居有一家是瞎子,瞎子的女儿并不瞎,跟我的女儿是同学,所以瞎子家里的情况,我们也知道。瞎子的老婆也是瞎子,后来瞎子跟老婆离婚了,这个瞎子又想找对象,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也是瞎子(众笑)。去相亲的那一天,瞎子的朋友来帮他穿衣服说:“这件衣服是给你新买的,是现在最流行的。”瞎子问,“什么颜色啊?”“咖啡色”,“什么式样啊?”“茄克衫,很流行”,瞎子脸上就笑了,还以为我今天打扮多漂亮,对方看见我一定会高兴的。他忘了对方也是个瞎子。(众笑)佛弟子是个修行人,不懂佛法就等于没眼睛,路都看不清,是非好坏全都搞不清楚。         

喜(47)
———————— 傅味琴 2002.3.14 ————————

无慧之人多苦恼

提要:
 ·进佛门不该成苦恼人,知惭愧就该多求智慧
 ·社会上听课花好几万,比不上这里听课发大欢喜心
 ·惭愧而不改,宁做“老惭愧”
 ·十年无知成惭愧,廿年无知成愚人
 ·瞎子名再高财再大,也见不到光明世界
 ·得解脱,能放下全靠智慧

进佛门不该成苦恼人,知惭愧就该多求智慧

我们这一次讲“喜”,一开头就讲,人身难得今已得,应该高兴啊;佛法难闻今已闻,当然更应该高兴;而且善知识难遇,今天佛学苑有这么多老师培养你,就更应该高兴了。

如今有的初进佛门还好一点,烧烧香,磕磕头,求菩萨保佑,心理上得到一些安慰。有些信佛好多年了,也算是一个老居士,你说他不懂嘛,好像懂一点,你说真懂吧,真正的佛法他又不懂的,那种人经常会说“苦恼”,而且“苦恼人”这句话很时髦,有的来信,落款是“苦恼人,某某”。如果你问他,“苦恼什么?”他会回答你,“我烦恼重啊,业障重啊。”难道你没有办法啊?“我是没得法呀。”所以进了佛门,不学释迦佛的法,不肯听法,没得到法,就变成苦恼人了。如果普遍地不想学佛法,进了佛门普遍地都变成了苦恼人,那就不好了。自称“惭愧人”的也很多,有的信上就是写“惭愧人,某某”,出家人也喜欢写“惭愧僧,某某”,既然惭愧那为什么不多学点智慧呢。

社会上听课花好几万,比不上这里听课发大欢喜心

前几天过春节时,有客人从苏州来,是我上海的一个学生介绍来的,据说她为了学习一点怎么样做个好人,在苏州的一个学习班听讲怎样提高人的修养品德。她带了公司里几个人一起去听,学费一共付了好几万。你们在这儿学习也是教你们学习做好人啊,而且智慧更大,又不要你学费,还不高兴?所以她春节来听了几天,就发大欢喜心。“在这儿听了几堂课却远远超过社会上所讲的”。她现在整天想到我们这里来,因为欢喜啊。

惭愧而不改,宁做“老惭愧”

其中有这么件事情,我说:“我上海这个学生跟你做生意,他怎么春节不到我这儿来?”我就向她诉苦:“我办学苦啊。来跟我学的人,聪明能干一点的脾气坏;有脾气好的,却没能力;那些能力好脾气又好的,全给老板抓走了,我抓不着,这个办学多难啊!”有一次在车上,忽然她手机响了,她拿起来听,是我上海这个学生打来的,她说,“老师盼望你来,你怎么不来?”对方说:“我真惭愧。”“老师说光惭愧不解决问题的。”你既然知道惭愧了,你把毛病改一改呢,不改,宁愿做个老惭愧。

十年无知成惭愧,廿年无知成愚人

十年前无知得很,因为没有学多少佛法,“惭愧、惭愧”,十年后仍然无知,结果成了一个愚人。而且愚者还会养成愚者的习气,这更可怕。从前我写了一句,“无慧之人多苦恼”,愚者犹如盲人,从来也没有一个人说,“我真正的快乐是从昨天开始的,因为昨天我眼睛瞎了。”总是说:“我从眼睛瞎了这一天起我是够苦的了。”

瞎子名再高财再大,也见不到光明世界

没有眼睛的人,前面是一片黑暗,好像进入了幽冥世界,还会养成对黑暗挺适应的习气。如果在佛门里不懂佛法,嘴上说度众生,也不知道是度了活人还是度了死人。没有佛法的智慧,也会养成习气,喜欢跟幽冥世界来往,习气一养成,死了就很容易到幽冥世界去,因为你不亲近智慧,不亲近解脱。即使你名气再大钱再多,你没有智慧,修行也修不起来,哪来解脱?连烦恼都解脱不了,还解脱生死?

得解脱,能放下全靠智慧

“有慧之人自解脱。”要想解脱,要想放得下,全靠智慧。佛是以法度众生,解脱众生的方法就是智慧的法。放不下,到最后思想上闹矛盾,慢慢会变成一个疯子。我年轻时在上海,听说淮海路上有一个父亲,已经疯了,看见一个年轻人走过来,就跟他说,“你是我儿子”。因为他儿子死了,他心里的悲痛放不下,总以为儿子还没有死,所以尽到外面去找儿子,疯疯癫癫的。

有的人烦恼放不下,心里怄气,会气个好几天。从佛法方面给他开导开导,劝说劝说,他慢慢想通了,心情开朗了,就放得下了,就从烦恼中解放出来了。我的学生中常有人告诉我,“在起烦恼的时候,拿出听经的笔记看一会烦恼就没了。”那是靠什么?是靠智慧的语言。

喜(48)
———————— 傅味琴 2002.3.14 ————————

有慧之人自解脱

提要:
 ·佛叫我们求智慧,并没有要我们去学愚
 ·智者一个小小的指点,也会给愚者一个启发,一个开朗
 ·丢弃树根搞枝叶,岂不大愚也
 ·圆满的智慧是从圆满的佛法中产生的
 ·可不能提倡愚,愚者容易受骗上当
 ·愚者天天自得其乐,也不会变聪明人

佛叫我们求智慧,并没有要我们去学愚

佛叫我们求智慧,可佛门里很多很多年来,有人扯起了一面“愚”字大旗,“愚”字旗下的人整天讲愚,而且愚字第一号的人物从不讲经,也不主张学佛法。这个风一刮,所以佛门受了很大的影响。如今稍微有点好转,总算各地在办佛学院。但有的还是办不长,因为大家受了影响都不想学了,也不想听法,以为愚才顶事。而且有的人只想学愚不想学智,看见愚字就欢喜,听得进去,看见智字就害怕,唯恐自己得到了智慧丢掉了愚,“丢掉了愚我不是变了一个可怜虫了吗?”你看看这种知见颠倒不颠倒,所以如今释迦佛在他们那里只能靠边站。

智者一个小小的指点,也会给愚者一个启发,一个开朗

人们遇到了困难去求人,总是说,“我实在没办法,实在苦恼,希望你给我想想办法,因为你智慧比我大嘛。”总不会这么说。“因为我没智慧,苦得很,所以求你替我想想办法,因为你比我更没智慧。”有这种事情吗?

所以这两句就是,“无慧之人多苦恼,有慧之人自解脱”。非但自己能够解脱,还能够帮助别人解脱,有智慧的人哪怕一个小小的指点,也会给愚者思想上一个启发、一个开朗。

丢弃树根搞枝叶,岂不大愚也

“有愚者自得其乐,知见颠倒成大愚。”小愚已经不好了,大愚不是更糟糕了嘛。从前有个出家人在练只站不坐的功夫,后来遍体水肿昏倒了。因为他的名字叫“大愚”,所以有位法师提起他的时候就说,“大愚者可真是大愚也。”佛弟子不学禅定,去练什么站功,好比一棵树最最宝贵的是树根,你丢弃了树根,专门搞一个树叶,那岂不是大愚吗?

圆满的智慧是从圆满的佛法中产生的

我们讲的智慧,是要从圆满的佛法中产生的智慧。学佛法不能光抓一点枝叶,就以为可以了。现在很多人都是这么说:“我学了这么一点,够了,可以了。”佛法犹如大海,你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学了这么一点点就认为可以了,那佛何必讲那么多?即使你学不了那么多,49年的法归纳在戒定慧里,那你戒定慧总要好好地学。他连戒定慧也只学了一点点,就认为“可以了”。不求提高,不求深入,不求广大,得到一点点就自得其乐,满足了,这不是愚又是什么?

可不能提倡愚,愚者容易受骗上当

佛门里可不能提倡愚啊,如果愚普及了,那可不得了啊,就会有人就在这个愚的基础上来行骗,因为你愚,骗骗你容易,愚者容易上当。我们进佛门是学智慧,可不是学愚呢。

愚者天天自得其乐,也不会变聪明人

国外有“愚人节”,那一天大家都做一件愚蠢的事情,引人发笑,但是开玩笑也得有分寸啊,总不能超过范围,把大便当饭吃。(众笑)也不会这么愚吧。“愚人节”也只不过一天呀,花了钱做一件愚事,哈哈笑笑,调剂调剂精神。可是现在,有的人天天过愚人节,天天花钱,尽做愚事,他靠这种愚事来快乐快乐。就算是你每天自得其乐,你也不会变聪明人。

喜(49)
———————— 傅味琴 2002.3.14 ————————

不能学愚者的快乐,也不能学愚者的苦恼

提要:
 ·抽烟是愚者所为,是无聊人干无聊事
 ·吸烟者不知惭愧,供烟于人令生肺癌
 ·愚人做了不该做的事还特别高兴
 ·喝酒的人说酒的好处,结果因酒中风的特别多
 ·不能学愚者的快乐,也不能学愚者的苦恼
 ·常与愚者在一起,不学也会受感染
 ·见释迦佛不欢喜不亲近,像释迦佛弟子吗
 ·寺院大殿把释迦佛供在当中,他家小佛堂让释迦佛靠边站
 ·要从佛法的觉悟中,把偏见、倒见纠正过来

抽烟是愚者所为,是无聊人干无聊事

以前厂里有个师傅不许徒弟抽烟,年轻人心不服,“你自己怎么抽烟?”师傅说,“因为我抽烟,所以我不许你抽烟。”这啥个道理啊?“因为我年轻时候干了一件愚事,就是抽烟,到现在累计起来抽烟花的钱少说也有好几千元,现在知道抽烟有害身体健康,要戒都很困难,养成习惯了。”

我年轻时在上海医院里讲心理课,听课的都是病人。有一次休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病人学生在抽烟,我过去问他,“你为什么要抽烟啊?”“无聊呗。”“那么抽烟有什么好处?”“哎呀,抽烟还有什么好处?无聊呗。”我就在讲台上讲,“抽烟的人自己说,抽烟是无聊的人干无聊的事。”佛门里就更不能抽烟了,居士尚且不能抽烟,何况出家人。

吸烟者不知惭愧,供烟于人令生肺癌

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头啊,因为释迦佛剃头,所以出家人也剃头,为什么要披袈裟啊?因为如来披袈裟,所以出家人也披袈裟,代表如来的身相。每个寺院的大雄宝殿,供的释迦佛有没有叼支烟啊?(众笑)有的居士实在不像话,自己抽烟不知惭愧,看见出家师父,“师父,你也抽一支。”意思是说,我供养你烟,祝你快快生肺癌。

愚人做了不该做的事还特别高兴

有一年我到杭州,那是我第二次到灵隐寺,灵隐寺的路上有一尊石刻的弥勒菩萨。我看到弥勒菩萨的嘴巴里有一根白乎乎的东西,我好奇心过去一看,弥勒菩萨嘴里不知谁给他插了一支烟(众笑)。你们想想看,是谁插的?肯定是社会上这些流里流气的人干的,自己抽烟还给别人抽!钱花在不正当的地方就是愚痴,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也是愚痴,而做的人还特别高兴。

喝酒的人说酒的好处,结果因酒中风的特别多

还有一次我去饭馆吃饭,那一年在讲艰苦朴素,我跟同桌的人讲喝酒的坏处:喝酒使血轮暴转,容易中风,容易车祸,容易做坏事。旁边小桌子上,两个人却在大讲特讲喝酒的好处(众笑),我一看,原来他们两个人都在喝酒。说喝酒可以活血,你要活血嘛,那你做做操喝喝茶不是更好嘛,喝茶还能防止癌症,还可以提精神,还不会中风呢。

不能学愚者的快乐,也不能学愚者的苦恼

愚人干愚事,有的越愚越是苦恼,有的越愚越自得其乐。有智慧的人要有判断,这个人的快乐来自愚就不能学,这个人的苦恼来自愚,自己就应该警惕,可别让自己从小愚变成中愚,中愚变成大愚,高等愚学校毕业的人,会把一切都颠倒了(众笑)。

常与愚者在一起,不学也会受感染

愚的心态,愚的行为可不能多做,多做了养成习惯,人们看起来,会觉得这个人怎么颠颠倒倒的。有的人不想学愚,但常与愚人在一起,要不了多少天,也会变成愚的,这在心理学上,叫精神感染。有这么一件好笑的事,两个朋友,其中一个有个毫无意义的习惯,他每说几句话,就要缩一下鼻子,他不是因为流鼻涕缩鼻子,是因为习惯了就这么来一下子(众笑)。他一点不讨厌自己的习惯,好像这么来一下子还很痛快似的(众笑)。这二个朋友相处在一起要不了两三天,另一个说,“哎,怎么我也来了?我没学嘛。”没学也要感染的,这就叫精神感染。

所以愚人的地方可别去亲近。佛告诉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可没有叫我们亲近愚知识,愚还有什么知识,就是有知识也是愚的知识,这种习气养成了不得了。

见释迦佛不欢喜不亲近,像释迦佛弟子吗

唸佛的人,心中对阿弥陀佛欢喜,这很好,可是愚人往往会引出不好的一面来,他们看见释迦佛就不喜欢,看见药师佛也不喜欢,也亲近不起来。有个初进佛门的老太太,被一个进佛门很久的老太太带着进寺庙去,那个初进佛门的看见大殿里的释迦佛刚要拜,另一个拖拖她袖子,“走走走。阿弥陀佛在那边,先拜阿弥陀佛。”看见释迦佛不喜欢,亲也亲不起来。像释迦佛的弟子吗?

寺院大殿把释迦佛供在当中,他家小佛堂让释迦佛靠边站

每个寺院的大殿都把释迦佛供在当中,有的居士请我到他家里去看他家的小佛堂,我一看,看不到释迦佛,我说:“你忘了供释迦佛。”他说:“我供的供的,在那边。”我头伸进去,哦,靠边站了。(众笑)

要从佛法的觉悟中,把偏见、倒见纠正过来

愚人不听佛法,不学戒定慧,发不起菩提心,烦恼重,妄想多,在佛门尽做错事,即使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子进莲花也是下品下生,要过12大劫才开花,也就是说要一百六十一亿七千万年才开花见佛。从心理学上来说愚人的心态属于心理病态(众笑)。所以希望大家要学佛法的智慧,要从智慧中产生觉悟,把过去的偏见,倒见,全都纠正过来,那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今天讲到这儿。(第12讲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普贤行愿品》讲记(1~9) 

 傅味琴居士:要培养佛弟子爱国爱教和正知正见 

 傅味琴居士:弘法是为了报佛恩(大般若佛学苑-提问解答) 

 傅味琴居士:莲花(湖南岳阳莲花寺开示) 

 傅味琴居士: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 

 傅味琴居士: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