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60~69)


   日期:2023/4/19 15: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喜(60)
———————— 傅味琴 2002.5.2 ————————

糊涂到头发白,不知什么时候回如来家

提要:
 ·站在出世的立场上,世俗道理就讲不通
 ·糊涂到头发白,不知什么时候回如来家
 ·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求水饮咸海,痴人亦如是
 ·五欲好比有毒蛇的泉水,喝了就会被毒死
 ·涅槃界清凉,无诸渴热恼

站在出世的立场上,世俗道理就讲不通

如果这些讲得有道理,那岂不等于说放弃世间上的一切,来到佛门做贡献的人,都没有道理?你们的道理我也可以点头,为什么点头?站在你的立场上点头,你站在世俗的立场上,因为你要我认可,我只能跟你站在一块儿点头,“对、对对”,如果我站在出世的立场上呢?你的理由全不是理由,你怎么说也说不通。

糊涂到头发白,不知什么时候回如来家

有个在福鼎佛协文教部长期随学的同学,请假回去也不知道超假多少天了,竟然这样随便,自由散漫,按规定,请假半个月,如果有紧要事情可以续假半个月,他根本把这些规定都抛弃了。这次我到苏州,他来看我,我问他,“你什么时候回去?”他说:“我老婆有心脏病。”我马上点头,“对,你老婆有心脏病,你好好照顾你老婆啊。”我再问:“那你什么时候回去啊?”他又回答我:“我老婆要跟我离婚。”我也点头:“你老婆不是两年前就要离婚了吗?你老婆又提出来,她已经不要你管了,你还留着干什么呢?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去啊?”他又说:“现在还没有离婚,(众笑)不过,我肯定要回去的。”我说:“我问你三次你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要照顾老婆,第二句老婆要跟你离婚,第三句肯定要回去的,你到底哪一句是回答我的?你说说清楚呢,你什么时候回去?”糊涂到头发全白了,仍然糊涂,连问题都讲不清楚。

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半路出家的人哪个原先没老婆?年轻出家的人哪个没有父母?每个人都强调自己的困难,那么为佛教做贡献,一个人也没了。不想想“无常大鬼吞”!死亡一到,你不死也得死。总不见得你看到无常鬼了,“慢,我现在不能走,如果我走了,老婆要跟我离婚”。(众笑)修行人看不修行人,什么都没有理由,不修行人看自己,什么都有理由。

求水饮咸海,痴人亦如是

你不肯牺牲的是什么?无非是名利五欲,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无非是名利五欲。佛经上说,“求五欲自娱”的人,好比“求水饮咸海”,口渴了去饮很咸的海水,“由渴饮更多”,结果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求五欲自娱”,“痴人亦如是”啊,愚痴的人也是这样,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你辛苦一辈子到快死的时候欲望还是不能满足。我曾经举了个例子,一个老板,临死的时候遗憾,“我的厂还不够大,我的钱还赚得不够多”,还要叮嘱儿子们,“我这五个厂你们要好好发展”。我称这种叫棺材里伸出手来要钱,人要进棺材了,他还要伸手要钱。总是贪啊。

五欲好比有毒蛇的泉水,喝了就会被毒死

“坏井毒蛇泉,智者熟思之”,一口井坏了,里边的水是有毒的,或者泉水里边有条毒蛇,这里边的水都是不能喝的,贪五欲好比喝的是有毒的水,非但不能解渴,而且你还要被毒死,有智慧的人应该好好的去想。

涅槃界清凉,无诸渴热恼

“涅槃界清凉,无诸渴热恼”,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到涅槃的彼岸,涅槃的彼岸无比清凉,清凉表示没有烦恼。烦恼称为热恼,冒起火来,有的人脸胀得通红,汗珠像黄豆那样滚下来,有的人头上还冒气呢,假如是饿鬼的话,冒气还不够,要冒烟啦,最后冒出火来了。身体虚弱的人有体会,稍微起点烦恼,马上虚火上升,人会发热的,所以烦恼又称为热恼。涅槃界是无比的寂静,无比的清凉。“无诸渴热恼”,没有渴表示没有欲望,有欲望的人如饥如渴。

喜(61)
———————— 傅味琴 2002.5.2 ————————

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

提要:
 ·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
 ·求法要尊重法,远道求法,心易殷切
 ·拜师先要择师,要看善知识功德
 ·靠吹,吹出假,谁作证明

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

“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要想达到涅槃的境界,消灭各种烦恼的苦,你必须先要寻求到一个善知识。“寻求”也得有讲究,有的认为自己找到善知识了,或者认为自己有师父了,这个师父有的是自己说的:“你还没有归依啊?那就归依我吧”。还有的说:“我得到的是无上法,你就跟我学吧”。这就不是他自己寻求的,是送上门来的。善知识要你自己去找,诚心诚意去求,那才会有成就。

求法要尊重法,远道求法,心易殷切

从前我在医院里工作治心理病,有本市的病人,有全国各地来的病人,哪一种效果好?外地千里迢迢来求治的效果好,路越远效果越好。因为他们有个思想:我花了成千块钱的旅费,不好好听话,我钱白花啊?何况那个年代,有的农民,卖了两头猪才有钱出来求医,本市的病人最多花六块钱买一张坐公共汽车的月票。所以千里迢迢来求法的人,心就殷切,心诚则灵嘛。

拿现实来看,现在交通很发达,你们从苏州,上海来,也不算太远,你们至少天天在听我讲法,游客呢?这儿有讲经,“我去听听看”,坐不了几分钟要走了。如果你们心里想:糟了,我跟傅老师学法,我是本地人,路近效果一定不好,我得先坐火车到哈尔滨去,再从哈尔滨坐回来,千里迢迢来听法。(众笑)也没有必要,主要是对听法要有千里求法那样难能希有的心,要殷切尊重。

拜师先要择师,要看善知识功德

没有殷重就很难学得好,好比送上门的宝在你看来不一定是宝,千里迢迢去求的宝,在你看来才会是真正的宝。何况佛教择师法规定要看善知识的功德,要看他到底有多少功德,不能凭他两片嘴唇吹一吹,你了解也不了解,看也没有看到,就认他为师。

靠吹,吹出假,谁作证明

八十年代初期出现了气功热。我很奇怪,这些所谓的气功师到底凭什么本事,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去学气功?后来才明白,他们什么本事也没有,两片嘴唇吹,从前有个气功师,跟别人说,别人又传给我听:“如果傅老师肯照我的办法做,一定会出名,可是我不想找他谈,我知道傅老师的脾气,他绝不会用我的办法”,什么办法?就是吹啊,我是第几代的传人,我是第几代的掌门人,这样胡扯。现在佛门里也学会了,所以出现了很多假和尚、假活佛,有的还说他是弥勒佛下生,某位菩萨应化,谁做证明啊?

有一次有个年轻人到我这儿来学禅定,他告诉我,他参加过一百多个气功班,只要有气功师来开班他就参加,钱全花在这上面。这些气功班有的收一两百块的学费,人家还要挤进去,苏州还出现过,几个人一起去听几次课,要花几万块钱。说句笑话,假如我被美国的富翁请去,也不知道他会给我一个小时几万美金的讲课费,就因为我们讲正法不要钱,却很少有人来。

那些搞气功出名的人有的坐牢了,报上给他登了一副漫画:有一只鸟飞到铁窗外面,在问他:“大气功师,你怎么现在没有特异功能了呢?”苏州有个同学,对某个大气功师非常了解,说他全是被学气功的人捧出来的。有一次路上碰到,这个同学就拍拍他的肩膀:“哎,你还认得我吗?”那个大气功师满脸堆笑,很客气,就怕把他的底牌戳穿。据说他能在台上一发功铁杆子就会动,我说真有这么回事?这个同学告诉我,“那个时候我就在台上,而且扶住这根铁杆的就是我,台下人都说动了动了动了,我看得清清楚楚,一动都没有动。”我听了奇怪:“根本没有动,怎么会说动了?”“这里边有奥妙,远距离本来就看不清楚,而且他一说:‘大家把外气发出来,增加气场,功德无量啊’,这么多气功师就发气,再加上气会动的,又是远,像迷雾那样,所以台上的铁杆到底真动假动谁也看不清,只要有人说:‘好像动了嘛’,另一个人就说,‘哎,动了动了。’大家全说动了。就是这么回事。”

还举个例子。因为那个时候把气功看成是锻炼身体的,在山东有一个部队的排长,带了一排人去听香功的带功报告,排长当场就问:“香不香?”大家一看领导支持,都说:“香香,香。”(众笑)其实那个人跟这个排长是熟人。


喜(62)
———————— 傅味琴 2002.5.2 ————————

广大菩提城,般若能为导

提要:
 ·拜外道为师,犯了皈依戒
 ·善知识离不开般若智慧,教你在般若智慧里圆满
 ·广大菩提城,般若能为导
 ·千盲等亿劫,终不能得至
 ·瞎子相亲穿新衣,忘了对方也是个瞎子
 ·引导靠慧眼,成道靠般若

拜外道为师,犯了皈依戒

更严重的是,佛弟子去拜外道为师,这就犯了皈依戒,佛教皈依戒规定:“不皈依天魔外道”。如果你听佛的话,你就不应该练气功啊,他就不同意,“我是居士,我不过学学气功,我仍然是三宝弟子啊”,这岂不要佛承认他没有错。

善知识离不开般若智慧,教你在般若智慧里圆满

“随行般若教”,随着善知识修行,首先要接受般若的教导。善知识安排你什么法,有步骤地让你一步步学上去,你自己要随着法去修行,这叫法随法行。真正的善知识无论教你什么法,都离不开般若的智慧,因为他懂得般若的道理。你遵照步骤一步步学上去,学到最后,仍然在般若里圆满,这就叫“悉地安排作伴随”。我讲的法也都在般若智慧的范围里,不过有次第罢了。来初学的人,你学的法已包含着般若智慧的第一步,后来,你就学到了般若智慧的第二步,第三步,要这样学上去。咱们这个法流就是讲的大般若。所以能海上师一再申明:“我们不是密宗,如果一定要说什么宗,也只能说我们是大般若宗。”因为密宗仅仅是一个宗派,我们是教证二法,显密二教全圆满。

广大菩提城,般若能为导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大般若呢?因为“广大菩提城,般若能为导。”菩提城是极其广大的,菩提就是成佛,要想进入菩提城的话,“般若能为导”,只有般若智慧才能够引导你走向菩提城,才能引导你成佛。由此可知般若智慧的重要。

千盲等亿劫,终不能得至

“千盲等亿劫,终不能得至。”“修行在个人”,这是老话,但千万不要忘了:“师父领进门”,师父不领你进门,你门都没有进修什么呀?只能盲修瞎练,所以必须要有善知识引导,而且不能是邪知识,恶知识,也不是无知识。现在佛门很多人一问三不知,一点佛教知识也没有。有的人很有知识,可是没用。例如有个同学做财务会计特别好,说要等会计师考试考完才能来,其实咱们这儿数理化都用不着,因为这些不能引导我们成佛呀。

人天法只能引导你生天,出离法能够引导你证阿罗汉果,你要想成佛呢?只有靠般若智慧。没有般若智慧就好像人没有眼睛,一个瞎子怎么会走到菩提城呢?他路都看不清楚。证了阿罗汉果还要具足慧眼,千佛里边也不会有瞎子佛,“千盲等亿劫”,哪怕瞎子一千个,哪怕时间长到亿劫,总不能走到菩提城。

瞎子相亲穿新衣,忘了对方也是个瞎子

我年轻的时候,我小女儿一个同学是我们的邻居,小姑娘的父母都是瞎子,女瞎子跟男瞎子吵离婚,离婚后小姑娘住在她爸爸那里。瞎子的朋友又要给他介绍对象,当然他挺高兴,约好了哪一天相亲,就是说大家见见面,看看什么模样。(众笑)结果旁边人给他买了新衣服,还跟他说:“你现在穿的这件茄克衫是咖啡色,是最时髦、最流行的。”他自己又没看见,却很高兴呢,可能想:我对象看见我穿这件衣服肯定很高兴,他忘了他的对象也是个瞎子啦。

引导靠慧眼,成道靠般若

为什么末法时期证果证道非常希有难得,说句不客气话,因为都是瞎子,瞎子还给众生引路。你引众生进佛门是好事情,可是你自己也要好好学法,你能以般若智慧的慧眼来引导众生进菩提城岂不更好?

理论是启发,智慧要亲证

提要:
 ·理论是启发,智慧要亲证
 ·猴子学禅定得初禅,十方佛都在禅定里成就
 ·多一个众生成佛,佛多一分欢喜
 ·修禅定昏沉,也比说闲话好得多
 ·般若阿迦药,得法药以生

理论是启发,智慧要亲证

关于般若,我们讲的都是理论,理论是启发,真要开发智慧就要亲证。理论很难达到亲证的目的,好比“以指指明月”,妈用手指给孩子指明月:“孩子,这是月亮。”如果你想从指头里看到明月,那是不可能的,你要朝手指这个方向去看明白。成佛要圆满种种的功德,最后要成就成佛的功德,戒定慧都是法药,一切成佛的功德都是从禅定中出生。

猴子学禅定,得初禅,十方佛都在禅定里成就

禅定的力量大到怎么样?《阿含经》是一部非常宝贵、非常重要的经典,真实地记载了佛在人间的生活。《阿含经》里有这么一件事情,一只猴子看见佛弟子在修禅定,它也模仿盘起腿来打坐,后来佛就告诉大家,这个猴子也得了初禅。(众笑)这就是禅定的力量。成佛都是禅定里成。你们远道求法,就要辛苦一点。但在禅定用功上可不能再跑东跑西的,说:“没关系,我在火车上修,在长途汽车卧铺上修,我边走边修。到时候我就成如来,”没见过。十方佛全是在禅定里成就。

多一个众生成佛,佛多一分欢喜

佛希望我们众生个个都成佛,多一个众生成佛,佛多一分欢喜。但假如凡夫众生自己说“我成佛了”,也不过是自说自话成了个凡夫佛。佛对出家人的要求是了脱生死,证阿罗汉果,但是有很多出家人连出家的目的是什么都弄不清楚。我们讲大乘的话,佛度众生的心愿是把众生度到成佛。

修禅定昏沉,也比说闲话好得多

你们各位同学都很喜欢修禅定,当然好,你们来修禅定的同学多一个好一个,多一个我高兴一个。哪怕你坐着一动也不动,我也不知道你在修些什么,像个泥塑木雕,我也高兴,蛮像个修行人,总比吵吵闹闹说闲话好得多啊!哪怕你坐着头低下来,昏沉,我朝你只会笑,笑就是高兴,总比你打牌搓麻将昏沉好得多啊,总比你开汽车昏沉好得多啊!

般若阿迦药,得法药以生

“般若阿迦药,得法药以生。”印度有种药,叫阿迦药,或者叫阿兰药,什么病都可以治,般若智慧就好比什么病都能治的法药,是每个众生都合适的。“得法药以生”,你只有得到了法上的药,法药,才能产生种种的功德。所以大家要喜欢大般若的智慧,要喜欢修禅定,要喜欢成佛。今天就讲到这儿(第十五讲完)


喜(63)
———————— 傅味琴 2002.5.7 ————————

学佛法的“喜”是智慧上的快乐

提要:
 ·在心理导引上,“喜”很重要
 ·学佛法得到的“喜”是智慧上的快乐
 ·最高的智慧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
 ·得到法药,才能产生种种功德
 ·得到智慧快乐的人会被追求名利的人所取笑
 ·我们在福鼎从事佛教文化教育工作,未拿过一分钱工资

在心理导引上,“喜”很重要

我在男众班讲心理导引——“喜”,已经讲了很久,所谓导引就是引进修行的门,也就是给你们打好一个重要的基础。“喜”这一课很重要,因为基础打好了,不会离谱很远。

学佛法得到的“喜”是智慧上的快乐

我们讲到“欢欢喜喜学佛法”,学了佛法以后会更欢喜,这是指智慧上的快乐,跟世俗的快乐不同。世俗的快乐容易使你迷惑,容易使你堕落,至少也会浪费你时间。智慧的快乐能使你辨别是非,能使你发起出离心、菩提心,走上觉悟的道路。世俗上的人即使好心,想出各种办法给大家快乐幸福,可这些全是有漏洞的,所以叫有漏法。佛法智慧上的快乐是趋向于无漏的,越来越圆满,越来越究竟。世俗上的快乐仅仅是完成人生的道路,可是从古以来人生的道路始终没有平坦过,社会上的人总是这么讲:人生坎坷,爬起来时是爬起来,掉下去时是掉下去,高兴的时候高兴,流眼泪的时候流眼泪,而且走上了危险的道路自己也不知道。而佛法的快乐是解脱烦恼的快乐,智慧就是用来解脱烦恼的,只有去掉了烦恼,才能解决人世间一切的矛盾。

最高的智慧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

在智慧里边,般若智慧是最彻底、究竟、圆满的,没有比般若智慧更高的智慧了。要成佛就必须要以最彻底、最究竟、最无上的智慧来成佛,所以一个佛弟子不进入般若智慧的法门,没有学到般若智慧,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说是他本人不想学不要学,那他就是放弃成佛,放弃智慧的圆满,就等于是自暴自弃。除了受邪师邪说的影响以外,佛门不应该有这种现象。

得到法药,才能产生种种功德

“般若阿迦药,得法药以生。”般若的药就是法药,什么病都能治,就好比印度的阿迦陀药,能治一切病。你只有得到了法上的药,才能产生种种的功德。


  开示愚痴
  自安稳快乐 现前皆如意 游玩衣食美
  不畏福渐尽 谤三宝戒定 大笑悯人愚
  福尽而衰现 种种横逆生 万缘不随己
  思往倍伤心 前途茫无计 行乐更增悲
   (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一辑)


得到智慧快乐的人会被追求名利的人所取笑

下面一段叫“开示愚痴”。我们得到的是智慧的快乐,可是有人有不同的观念,甚至取笑我们。他们说“人生几何,为什么不及时行乐?”“书中自有黄金屋”,他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书中自有颜如玉”,做了官能娶很漂亮的夫人,他念书的目的就是求这种享受的快乐。还说要能出人头地,能光耀门庭,以获得名和利为快乐。从这样的立场这样的观点出发,当然对我们不理解,常会取笑我们。

我们在福鼎从事佛教文化教育工作,未拿过一分钱工资

当初我在福鼎居士林讲法,由于佛教协会的邀请,希望我能留下来帮助福鼎佛教发扬光大,我就同意了,所以佛教协会成立了佛教文化教育部。我的很多学生,他们就闻声而来,先由佛教协会盖了公章,发出报到通知书,他们接到通知书就辞了职,抛弃了工作来到福鼎。四年来个人在工资上的牺牲就有很大数目,一般人工资也有两三千元,厦门、深圳工资高,有七八千的,上海有的工资还要高,四年下来,牺牲的个人工资上的收入至少二十万。到今天为止,已经来了四十几位同学,从未拿过福鼎佛教协会一分钱的工资,在佛学院当老师也一分钱不拿。他们的发心,他们的行动,福鼎市佛教界的领导、政府的领导,很受感动。


喜(64)
———————— 傅味琴 2002.5.7 ————————

贪与虚荣相结合,聪明反成愚痴

提要:
 ·佛法是开示愚痴,放弃名利的人再辛苦也是快乐
 ·只图自己安稳快乐,人间就失去了公道
 ·贪与虚荣相结合,聪明反成愚蠢
 ·愚人自认为很正常,我们看来不正常

佛法是开示愚痴,放弃名利的人再辛苦也是快乐

现在社会上都在争名争利,富了还要富,社会上的人对我们当然是想不通的。这四年来也听到一些话,亲戚朋友们说“你们怎么不为自己考虑考虑?”“你们在浪费青春,你们像一支蜡烛,把自己烧光,得到了些什么?”我们刚来福鼎时也听到一些话,“不好理解,这些年轻人到底来干什么的?”还有的外地人,看到我们这样发心,也说,“你们都不可思议!”他们搞不懂啊,怎么今天还有这种人?有时我借用雷锋的一句话回答他们,“如果你认为我是傻瓜,我宁愿做这样的傻瓜。”我们实际地想一想,雷锋他的一生是快乐还是痛苦?应该说他活得很快乐,他崇高的心,他崇高的行为促使他快乐。我们佛门也说:菩萨再辛苦也是快乐。这不是一般世间上的人所能理解。我们了解了,我们就有了正知正见,反过来看他们是愚痴的,是低级的,是庸俗的,所以这段话叫“开示愚痴”。

只图自己安稳快乐,人间就失去了公道

“自安稳快乐”,非常自私、狭隘,从不考虑别人,只图自己安稳快乐,乃至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名上,把别人打下去,自己爬上去,人际关系充满着妒嫉、打击、排挤;利上,喜欢钞票,谁给我钞票,我就帮谁说话,我就帮谁办事。哪怕过去你帮过我,今天他给我钞票,我转过去帮他说话。为了图自己的安稳快乐,使人间失去了公道。如果人间没了公道,佛法就建立不起来了。佛法是建立在世间的善法基础上,不可能建立在世间的恶法基础上。烦恼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偶然也会做错点事情,可不能失去公道啊!所以只图自己的安稳快乐,这是很可怕的愚痴。

贪与虚荣相结合,聪明反成愚蠢

“现前皆如意”,想出各种办法谋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称心如意。

“游玩衣食美”,现在旅游事业非常兴旺,听说五·一节这两天连火车票都买不着,多少人在忙着旅游啊,还有讲究穿,讲究吃,穿要穿得美,吃要吃得美。你们不妨去调查调查,看城市里的每条街,服装店有几家,酒家、饮食店有几家?开店的以卖吃跟穿的居多。你讲究吃穿,老板就用更好吃的东西,更漂亮的衣服来赚你的钱。开放以来最容易发财的就是服装店跟酒家,因为迎合了众生的贪欲。有钱人尽量地享受。从前就不一样,中国有种古风,生活非常朴素,有了钱他不肯乱用,最多盖房子留给子孙,他要保障子孙的生活啊。现在不一样,钱多了尽量享受,老板为什么会赚那么多钱?一方面迎合众生的心态,还利用众生的虚荣心。社会上的人,假如一件衬衣卖二十元,他不要,这件衣服卖两千元,他要,因为他觉得有面子。其实两千元钱的衣服成本可能一百元都不到,照样有人喜欢买。好像穿在身上,身份就提高了。真是笑话,你穿的衣服别人怎么知道它是两千元买来的,那还不如你用毛笔写上“两千元”。结合一个贪,结合一个虚荣,所以成了愚蠢。

愚人自认为很正常,我们看来不正常

解放初期,人们衣着都非常朴素,尤其是东北,男的都是人民装,女的都是列宁装。在江苏这一带,一般都是人民装。女的爱美,但是也不敢怎么样,只不过在衬衣领子上变变花样。据说有几十种的花样,什么香蕉领,圆角领,后来又出现一种和尚领。年轻的姑娘也爱美,有一天我在路上看到前面一个姑娘穿着裙子,屁股上亮晶晶的,走近一看,是裙子的纽扣,有机玻璃做的,很大。可想而知她是为了时髦,但也最多在裙子屁股上搞一个亮晶晶的纽扣罢了。看到这个现象,我想:她给谁看?给自己看,屁股上没眼睛(众笑);如果给路人看,我可不敢看得久,如果我真的盯着她看,她转过头来就要骂我:“你看什么看?”她是给虚荣心看,有钱人尽搞这些愚痴的事情。社会上人看见这认为是正常,当然看咱们是不正常。

喜(65)
———————— 傅味琴 2002.5.7 ————————

“不执着”并不等于可以自由散漫,
形成僧不僧、俗不俗

提要:
 ·美是一种学问,看你朝什么方向发展
 ·修行人的庄严是清净行的美、菩萨行的美
 ·讲享受的人,并不怕自己的福报渐渐在消失
 ·“不执着”并不等于可以自由散漫,形成僧不僧、俗不俗
 ·“出家人换衣服,如同扒了一层皮”

美是一种学问,看你朝什么方向发展

社会上人说爱美是正常的,这我也不敢反对。我也是年轻过来的人,而且我思想有点洋派。可是有各种不同的美啊,美是一种学问,看你朝什么方向发展,看你是怎么样表现的。

修行人的庄严是清净行的美、菩萨行的美

我经常在路上看见的一种人,特别喜欢美,她衣服破破烂烂,可是打扮得非常时髦,头上还插花,口里还唱流行歌曲,你们可能也看见过。这是疯子啦。我年轻时研究过美学。什么最美?保持距离最美。语言也要讲究美,现在专修班就在训练世界上最美丽动听的语言,因为我们也要讲美啊,可这是修行人的美,是学菩萨行的美,是清净的美,是庄严的美,与世间人两样的。

讲享受的人,并不怕自己的福报渐渐在消失

世间上人以游玩衣食为美,“不畏福渐尽”,他不怕自己的福报慢慢在消失。我们是佛弟子,要害怕。老一辈的修行人经常说:不能消福,要惜福。就是要爱惜自己的福报,不能浪费。从佛法来看,应该要懂得福报会用完的,对福报渐渐用完要害怕,不要以为我是一个有福报的人,你知道你有多少福报?连算命的也算不出来,也许已经到了快要用完的时候呢?

我从前碰到一个年老的出家人,有点不大讲卫生,可是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年前的四川成都昭觉寺破破烂烂,他们硬是把清定上师请去昭觉寺,说“唯有清定上师,才能把昭觉寺修起来。”那时斋堂里边还是泥土地,有一天,我旁边坐了一位外来的出家人,也在过堂,巡堂的不小心,有几粒米饭掉在碗的外面,这位老修行就把桌子上的米粒吃了,可是有一两粒掉在泥土里了,老修行又要弯下身去抓这一两粒米饭来吃,我就挡住了“师父啊,这个不卫生,不能吃啊。”他就不高兴地把手一挥,也不跟我说话,两只眼睛瞪起来朝我看,意思是“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释迦佛希望每个佛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都能快快成就,所以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福报,修行就要福慧双修啊。

“不执着”并不等于可以自由散漫,形成僧不僧、俗不俗

如果好好学法修行,你们的将来很了不起。你们今天已经跟外面人不同了。昨天我收到一篇稿件,是这次五·一节来小住的翁居士写的,信上说他在附近的草坪上散步,来了一个人自己说自己是出家人,非常傲慢,对小和尚毫无礼貌。也许是爱美,穿的是在家人衣服,还戴了一顶帽子。翁居士就跟他聊聊,聊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戴帽子啊?”他马上回答:“大地众生都有如来德相,你又何必如此执著?”又讲了一番不要执著的道理。翁居士说:“我看你比我还执著,我仅仅问你一句,你就说了这么一大堆,你不是比我还执著吗?你不妨直说,因为我爱美。”

“出家人换衣服,如同扒了一层皮”

像这样的人,不知道他是真出家还是假出家。出家是有标准的,如来规定出家人都要染衣舍俗,不准穿在家人衣服,只有假和尚或者当演员的例外。演员要演戏了,有的头发都没有剃光,就戴一顶像头皮那样的帽子,把和尚衣服穿起来,一副很庄严的样子,“善哉善哉”。等到戏演完了,换上西装、皮鞋。这个“出家人”在做佛事时,肯定是和尚衣服穿起来,一完了,又换上在家人衣服,再戴顶帽子,这岂不是假和尚?几年前我小女儿在隆莲法师那儿学法,隆莲法师经常跟她谈起十年动乱时的事,那时要叫她把和尚衣服换掉,还对她说:“如果你不换衣服,就不给你发生活费。”隆莲法师仍然不换,他们拿她没有办法。隆莲法师跟我小女儿说:“师父曾经说过”,师父就是能海上师,“出家人换衣服,就好比身上扒了一层皮那样痛。”

从我刚才讲的事情来看,你们今天接受了法的教育,已经跟外面的这种情况不同了,一方面你们不能再受这种不好的影响,你们还要有勇气抵制纠正这种错误现象。


喜(66)
———————— 傅味琴 2002.5.7 ————————

要纯粹是佛法才能称宝,
僧要走证果的道路,贤圣才称僧宝

提要:
 ·要纯粹是佛法才能称宝
 ·僧要走证果的道路,贤圣僧称宝
 ·愚者诽谤三宝,方法虽不同,性质一样
 ·佛门里的人也有谤三宝的,不过换了一个方式
 ·把局部说成整体,善知识都被谤光
 ·谤戒说是束缚人,谤定说是要着魔

要纯粹是佛法才能称宝

“谤三宝戒定”,谤佛谤法谤僧,这叫谤三宝。佛法僧为什么称宝?如来出世难能希有,当然称宝。法能使我们脱离生死轮回,也是希有难得,老话讲“佛法难闻”,当然也称宝。再补充一句,如果把佛理解错了,宝也就不存在了。譬如,你把佛看作神,把佛教看成神教,像信神那样去信佛,神能称宝吗?如果法里掺杂了一些杂的东西,也不能称宝了。譬如,一块白玉没有黑点就价值连城,只要有一个黑点就不值钱,也不能称宝了。所以佛法里边不能夹杂世俗观念,以及老子的、其他宗教的、封建儒教的东西,一加进去就等于几个黑点,要完完全全是佛法才能称宝。

僧要走证果的道路,贤圣僧称宝

僧宝呢?按照佛经上规定,贤圣僧才称宝。圣,已经证果了,贤,他走的路是一条证果的路,他正走在路上,朝向证果方向努力,但还没有证果,这称贤。因为他走上这条路,将来决定证果,一个人能了脱生死,解脱六道轮回而证阿罗汉果,这是非常珍贵,希有难得的。从自身来说,烦恼断尽,完全清净,这当然能称宝了。就不讲这个“宝”字,只讲“僧”字吧。僧是以清净为体,如果这位出家人走的路是清净道,内心是清净心,受了戒律能够清净不犯,即使偶然犯了也能够忏悔还净,这就是僧的标准,像这样一个修行人你一个凡夫俗子能诽谤吗?哪怕你是一个佛弟子,不管你是一个居士,还是一个出家人,你只能恭敬赞叹不能诽谤。

愚者诽谤三宝,方法虽不同,性质一样

可是愚痴的人偏要凭着自己的知见进行诽谤。世间上人有世间人的诽谤方法,邪师邪说有邪师邪说的诽谤方法,佛门里边无知的人有无知人的诽谤方法。方法不同,可全在进行诽谤,也许他们自己还不知道呢。譬如社会上的人说佛是偶像,法是迷信,和尚是寄生虫,这是世间上人的诽谤。邪教曾经讲过;“释迦佛不是最高的”,这话意思当然是说他就是最高的,还说“你看看这些和尚,他们连自己都度不了,还能度你吗?”这是邪教对三宝的诽谤。

佛门里的人也有谤三宝的,不过换了一个方式

佛门里边,也有种种的诽谤,不过换了一个方式。比如叫你不要听释迦佛的,只听他的,那意思就是说释迦佛比他低。94年我在隆昌寺时,南京的居士特地起早赶火车来告诉我,他在听某人磁带,听到里边有这么一句话,他一听醒过来了:“是不对,是不对”,什么话?“如果释迦佛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殊胜的法,你也不要听。”叫释迦佛的弟子不要听释迦佛的法,这不谤法又是什么呢?同时也排斥佛、贬低佛了。谤法呢?“现在什么时候了,你学这么多法有什么用?”把法说成没有作用。“唸经不必求懂”,不求懂就没作用了。佛叫我们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可是有人说“三藏十二部,让别人去深入好了”,“要学愚,不学智”,完全是贬低法,不恭敬法,排斥法,制造愚痴。谤僧呢?“在家修得好,出家修不好”,非但谤僧,以后法也要被他消灭,僧也要被他消灭了。在家人本来羡慕出家人的庄严,羡慕出家的功德,想出家。一听这个话,不出家了,因为出家修不好,我为了修好还是呆在家里吧。出家人想想,我出家这条路走错了,修不好了,赶快到外面去找女朋友,准备还俗结婚了。如果这种情况普及的话,将来中国如果还有和尚,也是娶老婆生儿子的和尚,那么岂不是僧宝就被消灭了。只有无知的人听到这句话,才觉得它有道理。

把局部说成整体,善知识都被谤光

人都有点错,可也有对的地方呀,或者错的多对的少,或者对的多错的少,要辩证地看。譬如有人说,“宁波人最凶,绍兴最刁”,难道宁波没有好人?绍兴人没有老实人啊?难道你的家乡没有凶的人没有刁的人?当然佛门由于十年动乱,青黄不接,加上末法时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不正之风,可也有好的一面呀,他却把局部说成全体。事实上呢,出家非但能修得好,东南亚国家还出了一个现代的阿罗汉,现在还有很多善知识在宏法度众生,但是这些他都不讲,反而提一句:“现在还有善知识吗?”假如反问一句:“请问你是不是善知识啊?”因为你说现在没有善知识可见得你也不是,那你讲这么多的话干什么呀?“我是善知识。”那么只有你是善知识,别人都不是善知识。

谤戒说是束缚人,谤定说是要着魔

还有的谤戒谤定,戒是解脱,有的说“戒是束缚人”“会对生活带来不方便”。定生慧,有的说“修禅定要着魔”。说话不符合事实听了受影响,都会形成过错。我仅仅是点破一下谤三宝及戒定的人运用的手法。有的虽是无意诽谤,但说话不符合事实,难免也有诽谤之过。所以这些话咱们是听不得的,如果你一听,认可了,受影响了,谤佛谤法谤僧的因果就把你卷进去了。(回向)


喜(67)
———————— 傅味琴  2002.5.9 ————————

有智慧就有快乐,学佛前我们都是愚痴的人

提要:
 ·有智慧就有快乐,学佛前我们都是愚痴的人
 ·有福报的愚痴人也会“自安稳快乐,现前皆如意”
 ·愚痴的人“游玩衣食美,不畏福渐尽”
 ·别业好,共业不好,你也好不了,修行人见享受应害怕
 ·愚痴的人常“谤三宝戒定”

有智慧就有快乐,学佛前我们都是愚痴的人

今天继续讲“开示愚痴”。我们学佛的人是学智慧,有智慧就有快乐。如果不学法,就会经常苦恼。有没有不学法照样不苦恼的?有,就是搞迷信,搞迷信的人也挺快乐,苦恼以及搞迷信都不是智慧。只有我们懂得了佛法,人生观转变,非常开朗,有觉悟,这才叫慧乐。反过来,没有学佛前我们都是愚痴的人。

有福报的愚痴人也会“自安稳快乐,现前皆如意”

愚痴的人也有快乐,这种快乐,形形色色什么都有。有福气,赚了钞票也会快乐;有了钞票,游山玩水也会快乐;脑子有点小聪明,损人利己也会快乐;连骂别人几句话,他也快乐,打人家两个耳光,他也高兴。所以很长年代以来人们都在研究一个课题:什么是幸福?人们的观点不同,快乐的性质就不同,命运也跟着不同。

这一段经文专门是开示愚痴:“自安稳快乐,现前皆如意”。贪图自己生活的安稳,能快快乐乐地过日子,眼前非常如意,人们称之为好福气、交好运。社会上算命看相为什么始终很兴旺,就是因为人们这种思想观念很重,认为命好就是一切都好。

愚痴的人“游玩衣食美,不畏福渐尽”

有智慧的人就不看相、不算命,有智慧的人懂得命运是自己创造的,命运的好坏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生活富裕快乐,那是自己的福报,福报享完了仍然要受苦,我们佛弟子就是这样的观点。那些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游玩衣食美,不畏福渐尽”,整天地游山玩水,追求美衣美食,一点不害怕自己的福报就这么慢慢被消耗光了。

穷人会变富人,富人也会变穷人。历史上那些要饭的,以前多是富家公子。福报好比银行里的存款,享受的人存进去少,提出来多,即使你过去存了很多钱,你不断地拿,又不存进去,总有一天会用完的。

别业好,共业不好,你也好不了,修行人见享受应害怕

有人说“凭我这套本事,凭我的劳动力,我是不相信我会苦。”你聪明、有学问、有技术,这是你的别业。众生还有共业呢,共业会把你卷进去。共业就是大家都是那样,你也不能例外。所以不要以为命好,就一直会好下去,自己的福报好像永远也用不完似的,可以凭着自己的富裕对人傲慢。我们佛弟子不应该这样愚痴,应该看到吃喝玩乐就非常害怕,因为这都是消耗福气的事,哪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可傲慢的?

愚痴的人常“谤三宝戒定”

“谤三宝戒定”,你不信佛就不信佛,何必要诽谤佛教呢?信仰有各种各样,你信你的,他信他的,大家要互相尊重,信仰自由嘛。你不要去诽谤人家,可是不信佛的人偏要说佛教是封建迷信,有的宗教偏要说信佛的人是魔鬼,咱们信佛的人可没有说你是吊死鬼。(众笑)这些人差不多都是凭着自己的知见,自己的财富,傲慢得很。不信佛法已经是愚痴了,你不懂,听一听学一学,你就懂了,你就知道佛法是一个极其圆满的智慧。

喜(68)
———————— 傅味琴 2002.5.9 ————————

 赞发菩提心的人功德大,
谤发菩提心的人罪过大

提要:
 ·赞发菩提心的人功德大,谤发菩提心的人罪过大
 ·佛弟子谤佛谤法谤僧,直接就把佛教摧垮了
 ·假和尚不持戒,却在以身谤戒
 ·假和尚化缘,全是骗钱
 ·凭一张百万英磅的钞票,竟然能到处白吃白穿,还受人恭敬

赞发菩提心的人功德大,谤发菩提心的人罪过大

诽谤的罪过很大,将来果报不得了。照佛经上说,如果你败坏世间上一个好人的名誉,这个报应都很大,如果你诽谤一个佛弟子,这个罪过更大了,如果你诽谤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呢,这个罪过更加大!我也不说傲慢的话,也不说自卑的话,我实事求是说,我是有菩提心的,否则我也不会为了度众生拼老命。可是从年轻到现在,我一直受人诽谤,受人排挤打击。社会上的人诽谤我、排斥我,我还气得过,佛弟子也有诽谤我的,还有的开头说我好,一起矛盾就诽谤我。诽谤可不是批评,批评是善意地帮助,诽谤是没有这回事,故意去败坏你的名誉,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名和利,那个罪很大。经书上说,你在一个发菩提心的众生面前点一盏灯,跟你在数不清的佛面前点无数的灯,哪个功德大?佛说前者的功德大。反过来讲,如果你对一个发菩提心的佛弟子进行诽谤,这个罪没有办法计算啊!现世就得受报。

佛弟子谤佛谤法谤僧,直接就把佛教摧垮了

社会上的人谤佛谤法谤僧,因为他们不懂佛法,他们危害性是很大,但远远比不上在佛门里边谤佛谤法谤僧。在佛门里,佛弟子诽谤三宝,直接就把佛教摧垮了。有句话: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佛也说过:到了末法时期,魔王波旬就要进佛门来破坏。有的法师也讲:现在假和尚多得不得了,几乎是满街走。有的假和尚还很得意,因为他非但有钱,还用钱去买一个名,名利双收,据说还当上了领导。有的假和尚,有老婆儿子,这能叫佛弟子吗?还有的在佛法里增加了很多的邪知邪见,那样佛法就被灭掉了,因为法被搅乱了,正确的树立不起来了。

假和尚不持戒,却在以身谤戒

还有谤戒。佛说过,如来在世,以如来为师;如来涅槃,以戒为师。现在有一个风气还算是不错的,一出家了,听说哪儿有授大戒,赶快去受大戒,受了大戒我就是比丘了。

有的人却错误的理解,认为当了比丘能到处挂单,分红包包也有一份,还能高高在上“你是沙弥,我是比丘,不准你开口。”那你戒条背得出来吗?背不出怎么叫持戒呢?受了戒,戒的条文和开遮持犯的标准要学习,要弄明白。居士五戒“杀盗YIN妄酒”很容易背出来。比丘两百五十条戒你即使明白了,你做不起来,犯了戒只有罪过没有功德,佛说过,“犯戒地狱苦”,有因果的。

假和尚化缘,全是骗钱

到大城市去化缘,钱来得很快。像深圳这样的地方,前几年化起缘来容易得很。深圳每家人家都有防盗门,他只要门铃一按,主人隔着防盗门,一看是个戴了帽子的出家人,说:“我是修庙来化缘的。”马上递出十元钱。那个时候十元钱可值钱了。或者碰到五十元的,多自在啊!这不是他的福气,这是骗人。

凭一张百万英磅的钞票,竟然能到处白吃白穿,还受人恭敬

从前有部电影,蛮有意思的。高楼上两个富翁想做个试验,看看这张面额一百万英磅的钞票能起多少作用。就把这张钞票装在信封里,从高楼上丢下去。结果给走路的人捡到了,这是个穷人,刚好他肚子饿了,走到一家餐厅,没点几个菜,很快就吃完了。招待员问他要钱,他把信封拆开,取出这张钞票给他找。招待员一看:什么?百万英镑!他想你这个百万富翁穿这么样不值钱的衣服,点这么普普通通的菜,肯定是有怪脾气的百万富翁,今天能到我这个小店来,是我店的光荣,再说一百万英磅叫我怎么找啊?(众笑)所以他马上就肃然起敬,满面微笑,恭恭敬敬地把一百万英磅还给他:“这不要钱,不要钱,有你这位大先生来到我这儿,是我店的光荣。”你看多自在!无论走到哪儿都有饭吃,只要这张百万英磅的钞票一放,(众笑)就不会饿死了,其实一百万英磅又不是他的。他到服装商店,一套西装一换,又递上这张钞票,还是老样子,这个老板毕恭毕敬一直送出门,还希望他多多光临。

戏拍到最后,试验完了,意思是让你看看:一张百万英磅钞票的作用,能够到处白穿衣、白吃饭。这两个富翁通知年轻人:“这是我们不小心掉下去的,我们今天要收回。”他不敢不还,像他这样的人能有一百万英磅?肯定别人要说他是偷来的,还是赶快还掉吧。一还掉,他一个英磅也没有,仍然是个流浪汉。

喜(69)
———————— 傅味琴 2002.5.9 ————————

谤三宝戒定,修行成了空中楼阁

提要:
 ·愚痴的人用谤戒来掩饰自己的犯戒
 ·愚痴的人谤定说:“修禅定要着魔的”
 ·不能“专诵不禅,只唸不定”
 ·谤三宝戒定,修行成了空中楼阁
 ·“大笑悯人愚”愚人总是笑有智慧的人可怜

愚痴的人用谤戒来掩饰自己的犯戒

所以,受了戒不要到处游山玩水,受尽恭敬供养,受戒要学戒,还要持戒,两百五十条戒都要持起来,偶然犯了还要忏悔还净,要那样才行。有的人非但不持戒,还诽谤戒,有意破坏佛教,为自己遮羞。说:“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讲戒吗?”“我只要心地好,要戒干什么?”“你们这种受戒的人,我看还没我好呢。”“戒是束缚。”我从前还有听到,“九十年代了,还讲戒?”认为戒不起作用了,用不着了,这些全是在谤戒。

愚痴的人谤定说:“修禅定要着魔的”

还谤禅定,说“修禅定要着魔的”,“参禅不念佛,十个倒有十个空”,“只要念就可以,用不着修定”,当初净土法门最开始也是修戒定慧,净土三本经书都要学都要修,要照《佛说阿弥陀经》修,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也要照《佛说无量寿经》修,不犯谤法的罪和五无间罪,也要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修,天天修定修观,到了后来,这个法门被人改变了,成了只要念,听法也用不着,修定更加用不着,一直发展到现在,“只要一句,样样不要,谁去修禅定,谁是杂修,不得往生了”,能不能往生由他说了算?

不能“专诵不禅,只唸不定”

佛陀四十九年教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以戒生定,由定发慧,释迦佛说过:凡是佛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现在变成“专诵不禅,只唸不定”。谤定就是谤法呀,不修禅定非但你自己没有定力,不可能成就,因为一切成就都要靠定,而且对佛教的危害很大,即使你想往生西方也不可能,因为谤法的人阿弥陀佛把他除外了。

谤三宝戒定,修行成了空中楼阁

有些人唸了阿弥陀佛就不再听释迦佛的话了,这不是在否定佛吗?“不必深入经藏,越听多越糟糕”,谤法。“现在和尚像啥?远远比不上在家人,在家修得好,出家修不好”,谤僧。这样你的信仰你的用功都成了空中楼阁,这么多有善根的人就跟着你忙一个空!所以千万不能谤三宝及戒定。

“大笑悯人愚”愚人总是笑有智慧的人可怜

“大笑悯人愚”,世间上笑我们:“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现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你们这些信佛的人简直不好理解,偏偏把自己搞得这么苦,真是愚蠢啊!”“人生几何?今朝有酒今朝醉,你们太愚蠢,不懂得及时行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出人投地,能赚大钱,你们呢?五星级宾馆不住,去住寺院,这么多美女你们一个也不要,你们怎么这么愚啊。”这么说起来释迦佛不是大智慧,而是大愚了,因为我们跟释迦佛学的嘛,这些人自己愚还笑我们愚。可见愚人总是笑有智慧的人可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