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讲记 六


   日期:2023/4/23 7: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遗教经讲记(六)

净界法师主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消文 这段经文是佛陀的结示劝修。修行人对心有二种选择:一是放纵第六意识,心想什么就做什么,心随妄转,现在打什么妄想就去做,对妄想的善恶不加以判断管制,结果则「丧人善事」,对以前所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因对第六意识的放纵而遭受破坏。反过来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蕅益大师解释「制之一处」为无二念三昧,无二念亦即只有一念,也就是修习「止」,使内心专一安住在念佛或持咒的所缘境上。以「制之一处」的方法收摄第六意识,这有何功德呢?「无事不办」,一切的过失皆能消灭,一切的功德皆能成办。所以佛陀在临灭度时,劝勉我们:「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服汝心。

释义 这段经文讲到调伏第六意识。天台宗的教观,智者大师把佛陀一代的时教,分成二种:

(一)教法:智者大师对教法开出五时八教,这五时八教如果详细分判,则有三类:

(1)顿教法门:如《华严经》、《梵网经》等,佛陀为善根成熟菩萨,开显大乘法门,这是顿教法门。直接

(2)渐教法门:有些众生大乘善根尚未成熟,所以用渐教法门,次第的调伏对治,故佛陀宣讲《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等经,经过三时的调整,栽培其善根,这属于渐教法门。

(3)摄渐归顿法门:把前面的渐教善根收摄入顿教,如《法华经》。智者大师认为,佛陀一代时教,一百部大藏经,开展出的教法就是三类:

(一)直说大法的顿教。(二)次第调伏对治修学的渐教。(三)摄渐归顿,这是《法华经》的会三归一。

(二)观法:智者大师在观照生命真相时,强调观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在观心中,智者大师强调说,从经论上,佛陀对心识的描述有二:

(1)众祸之门:佛陀在经典上说,我们这念心是众祸之门,一切灾难的根本是由心所发动。

(2)众妙之门:一切功德也是由心所发动,如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等,也是依这念心而生起。

总而言之,这念心是不二法门,杂染是它,清净也是它,关键点在于是否能调伏。有如一条牛,我们很难说这牛是好是坏,如果受到调伏,牠乖顺的耕田,就能创造很多的苗稼功德;如果牛未受调伏,失去章法,与颠倒相应,牠就会破坏所有的苗稼。所以在修行过程中,调伏这念心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这念心,有可能创造地狱果报,也可能创造极乐世界的果报,关键点在于是否受到调伏。

这里的经文说出一个消息,不论是比丘或比丘尼,起初是仰仗对三宝的信心,皈依了三宝,相信依止三宝的加持力,决定能使我们离苦得乐。我们也会因信心的增长,奉持戒法,决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持戒是修行的第一步,是所有修行的道前基础。但如果只有持戒,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佛陀所制的戒法有限,譬如比丘尼最多只有三百多条戒,但这念心所面对的是「法界尘沙」,无量的法都是所面对的境界。如果只是持戒,而不收摄第六意识,则三百多条戒以外,第六意识活动的空间还是很大。所以如果只是持好戒律,但第六意识到处攀缘,这戒也持得不够庄严。若只是事相上的持戒,心却往外攀缘,则难保持戒清净,所以这里经文说:「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我们在持戒之余,心中应该拥有法宝来调伏这念心,使它安住调伏。

今天如果我们是初学者,对整个佛教、僧团还没有很大的责任,自己还不是方丈,我建议大家少管闲事。虽然出家人要有理想抱负,但在整个修学过程中,一开始先要内观,先要调伏自己,一位出家众的攀缘心若无法调伏,很难想象后面的路该怎么走。虽然你积集很多善业,但攀缘心未调伏,则善业中都夹带烦恼跟罪业,有如甜美食物中夹杂毒药,以后得果报时会出现问题,有快乐也有痛苦,果报不庄严。所以刚出家时,除非是大善根者,所有修行人都要先大死一番,然后再大活,也就是说,起初要先做一番调伏功夫,这过程是不能避免的。调伏自心平静后,对自己的身口意已有点把握,再修善度众生,这样比较稳当保险。所以佛陀在临灭度时,悲切地劝勉我们: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服汝心。」修学过程的次第,先折服内心一段时间,以后无论修善或度众生,功德则是清净庄严的;如果不能折伏自心,有如毒蛇、恶兽、怨贼、大火等的过失则很难避免。以上是佛陀宣讲对六根的收摄调伏。

丁二、多食苦对治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消文 这段是有关饮食的调伏。所有的四众弟子,都是欲界的果报体,故需要饮食,在接受饮食中,有二个重点值得注意:

(一)调身少病:前面的都摄六根,对于烦恼欲望要完全消灭,因这些是颠倒所生,但饮食则是生活所需要,并非颠倒所生。饮食应当作药想,有如病痛时需要吃药,既然当作服药想,对于美好的食物或粗鄙的饮食,不要生起多吃或少吃之心,重要的是「趋得支身,以除饥渴。」只求获取营养来支持色身体力,以灭除饥渴之病,以上的饮食调身主要是指量的多寡。依天台宗小止观,饮食过多或过少皆不宜,譬如依自己的身体状况应该吃二餐,若想要博取日中一食的美名,强迫自己只吃一餐,结果造成身体虚弱,修行时就难以专注。又如贪好美食,吃得过量,气急生满,百脉不通,整个身体胀胀的,内心闇钝,第六意识活动迟钝,提不起心力修止修观,因此饮食数量的调和很重要。古德说,若不能调至中庸之道,可调到稍微略少于适当的量。饮食少一点,对修观照力有帮助,但也不能过于少量。以上说明饮食有调身的作用,至于饮食的量,应该视自己的需要,而不能贪求美味。

(二)调心离过:「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这里譬喻蜜蜂采华,牠只取走花的内在滋味,而不损害外在的颜色香味,所以蜜蜂不会破坏花,花仍存在。「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比丘受供养时,他也是取走饮食的营养,来除自己的饥渴之病,不应该多求,破坏自己的善心。破坏善心的意义有二:(1)破坏自己寂静的善心:本来修戒定慧很寂静,但见到美好饮食起贪心,内心就不寂静。(2)破坏信徒清净的信心:信徒见出家众贪求美食,会破坏对三宝的信心。

最后总结说:「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一位有智慧者,对于自己的身心状态,应该堪受多少饮食,自己要清楚分明,饮食不能过多或过少,而耗损自己的福报。

释义 古德说:「身安则道隆。」饮食会影响我们的根身,心识依止根身生起了别,所以根身有障碍,心就会有障碍。譬如佛在世时,周利盘陀伽到斯提国托钵,斯提国当时有毒龙危害百姓,居民请周利盘陀伽尊者降伏毒龙,尊者是大阿罗汉,具有三明六通八解脱,于是他到毒龙处所入火光三昧,降伏了毒龙。居民为感谢尊者,准备许多美好奶酪牛奶供养他。有一女众想,尊者吃太多牛奶恐怕太冷,于是取来与水同样颜色的酒供养尊者,尊者喝酒后,酒性发作,回精舍途中竟醉倒路旁。佛陀跟阿难尊者托钵回来见状,佛陀就明知故问说:「这是谁啊?」阿难尊者说:「他是周利盘陀伽。」佛陀说:「他能降伏毒龙啊,而现在却连一只蛤蟆都不能降伏。」佛陀呵责后就制定了不饮酒戒。这故事是说,圣人饮酒尚且会引起过失,何况是凡夫!所以我们内心会受生理状态的影响,因为心的活动要依止根身,而根身受饮食影响。所以有志于修行者,除了饮食数量的多少要拣别外,太污浊的饮食最好不要食用,如葱、蒜等,生吃增YIN,熟吃增恚。此外,加工食品或化学药品等,也最好不要食用。有些人的体质很特别,如吃某种饮食就感觉不对劲,则此类食物即不适合食用。莫说是凡夫,甚至阿罗汉的饮食也要注意,因为饮食会影响生理状态,生理状态又影响心理状态,所以要知道自己身体的体质是冷性或热性,适合吃哪些食物,修行时的明了性才会强。这里说明调和饮食,一定要知道调身调心,一方面使色身保持最佳状态,一方面远离贪瞋的过失。

丁三、懈怠睡眠苦对治

在《大毘婆沙论》说,睡眠因缘有三:

(一)饮食引生:只要有饮食就一定要有睡眠,若整天不睡眠,这是不正确的,为了消化食物,就需要睡眠。

(二)时节因缘:睡眠跟天气有关,有些人到晚上天黑时,就需要睡眠。

(三)懈怠引生:有些人的人生没有目标,没事就想睡。这里经文所说睡眠的对治,正是对治懈怠所引生的睡眠。至于饮食跟时节所引生的睡眠,在凡夫阶位暂时不能避免。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消文 这是第一科总标「精进之相」。精进的相貌是白天修习止观,莫浪费时光。佛在世时的时间是分成六时,昼三时及夜三时,晚上分成初夜、中夜及后夜等三时,一个时节等于四个小时。初夜及后夜也不停止修习止观,中夜时比较容易昏沉,故用来诵经。「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这里的完全没有睡眠,是指大阿罗汉的精进,如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等具有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他们具有禅定三昧,根本不需要睡眠,普通的慧解脱阿罗汉都还做不到。《阿含经》上说,外道质问佛陀:「您老人家有睡眠吗?」佛陀答说:「我也有睡眠。」佛陀是在中夜睡四个小时,外道就讥嫌佛陀说:「佛陀您也睡眠,睡眠是愚痴相,您也跟愚痴相应。」佛陀说:「你根本不知什么叫愚痴相。」睡眠是不定心所,怎么会是愚痴呢?这是说,佛陀对睡眠跟饮食都是调和的。我们在读这段对治时要注意,前面讲到五欲的放纵,这是生理状态完全不需要的,是自己的妄想颠倒所捏造出来,故要完全消灭。但饮食睡眠不是颠倒心所捏造,人的果报体其生理结构需要饮食睡眠,故要调伏而不是断除。这段经文中,佛陀对具有禅定的大阿罗汉,标出精进之相,让我们产生惭愧心。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消文 这段经文说明对懈怠所引生睡眠的修观对治,这有二个观法,第一个观法:「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我们不应该懈怠睡眠,因为我们心中有很多的烦恼罪业,犹如盗贼经常在身旁出没,随时想杀害我们,故不应该懈怠。第二应观想:「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我们生命中所能用的时间有限,无常火在我们出生后就不断燃烧,一天一天的过去,寿命也随之减少,我们应当利用有限的生命早求解脱,不要空过时间而放纵自己懈怠睡眠。

释义 以下讲一个修观对治懈怠的故事:佛在世时有一商人带着狗出外经商,在休息时,狗把商人所带的肉全部吃光,商人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把狗儿的四条腿打断,丢弃旷野让牠自生自灭。狗被打断腿非常瞋恨,牠含瞋恨之心即将死亡,这时舍利弗尊者于寮房中打坐,他清净光明的心,昼夜六时观照众生得度与否,这时他知此狗因瞋心将堕三恶道,尊者就以神通力来到狗儿的地方,先给牠一碗牛奶喝,再为牠说法,以消灭狗心中的瞋恨障碍,不久狗就往生,并投生于舍卫国一户长者人家做儿子。当他七岁时,舍利弗尊者向长者要求这儿子做他的沙弥弟子,长者也答应了。沙弥跟尊者回精舍后,精勤修学,很快就证到阿罗汉果。比丘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这沙弥怎么能如此迅速证得阿罗汉果呢?佛陀说:「这沙弥以前是迦叶佛时代的维那师父,他的声音特别清澈嘹喨,经常带领大众师共修。有一天共修中,有一老比丘的声音比较污浊迟钝,这维那师就讥嫌老比丘说:「你的声音怎么像狗叫一样难听。」老比丘说:「你怎么能对我讲这种话呢?你知道我是谁吗?」维那师说:「你是迦叶佛时代的比丘。」老比丘说:「不仅如此,我是一位阿罗汉,你对我讲这种话适当吗?」维那师父知道他是位圣人,赶紧向他忏悔。忏悔灭除了地狱果报,但余报还在,所以五百世堕为狗身,在这五百世中,大多没有吃饱饭。经过五百世老病死的生死折磨,才在这最后一世,又即将堕落三恶道时,舍利弗尊者见他有善根,出手救牠,牠后来出生为人而成就圣道。

以上故事是说,我们在还未入初果的位不退之前,虽然内心中积集了善根善业,但是我们心中也有烦恼跟罪业,如果临命终或其它时候触动这烦恼罪业,「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你要得到像今生的因缘,有健康的身体,遇到三宝的住世,有一道场安住,听闻佛法,专心修学,这是不可得也。有时我们看一只蚂蚁,牠到处乱窜,承受流转的痛苦。而我们今天得到尊贵人身,结果却浪费这个人身,实在非常可惜。我们今生中有很大的机会能成就解脱,如果不把握今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万一触动罪业,万劫不复人身。所以这里从烦恼势力的强大,及在无常大火中,我们所能把握的时间不多,以这二方面来做观察,警惕自己精进修行。这要如何精进呢?看下一段经文的持戒对治。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

消文 先讲一个譬喻:烦恼毒蛇睡在我们心中,「睡」是指种子,唯识学说,我们内心的相貌有二:一是现行,一是种子。种子虽没表现出来,但潜伏在第八识中。一个人虽暂时不起烦恼,但烦恼的功能仍存在,有如一个人睡觉,只要把他叫醒,他就会起来活动。譬如有一毒性很强的黑蛇,跟我们同一房间共住,表面上毒蛇虽未活动,但只要有一点音声吵醒牠,毒蛇就会伤害我们。所以心中的烦恼,只要遇上恶因缘,就可能触动烦恼而造罪业,故「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蕅益大师说,这里的持戒不完全只是律仪戒,因律仪戒对治身口的过失,这里的持戒还包括定共戒、道共戒,含有止观的力量,尤其是有四念处的观行,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智慧,观照我们的身心世界,以调伏爱取烦恼。烦恼蛇灭除后,才能安稳睡眠,睡眠也不再障碍心中的圣道。

我们的果报体需要饮食跟睡眠,《瑜伽师地论》说,睡眠的方法要采取分段的方式,一次不要睡太久,不宜连续睡眠超过六小时,否则心性容易闇钝。晚上睡眠不超过六小时,有时中午饭后会疲累,可小睡片刻。所以宁可以小睡的方式休息,也不要连续睡眠超过六小时。若要睡得少,应少吃甜点,饮食不可吃太多,吃得多就会睡得多。以上是睡眠的调和,以下是结示劝修。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消文 这里的结劝不只针对睡眠,也包括前面的调伏五根,调伏第六意识,乃至调和饮食与睡眠的结劝。在整个修行当中,保持惭愧心非常重要,有如衣服能庄严色身,惭愧心能庄严功德,所以惭愧有生善的功能。其次,惭愧心就像铁钩,铁钩能制伏过失,所以惭愧心也有灭恶的功能。一个人若没有惭愧心,即使能布施、持戒,功德也难保持不失。有惭愧心的人才能生起善法,若无惭愧,则与畜生没有差别。

释义 佛陀讲完这段经文后,以惭愧做总结,惭愧的意义是内心能「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内心当中思惟人世间有贤善之法,也有暴恶之法,自己对善法是尊重赞叹,虽然不能马上做到,但对善法有好乐追求之心。对恶法虽然不能马上消灭,但能厌恶呵责,这就是惭愧。畜生道的生命是完全跟着直觉走的,如猫、狗饿时就寻找食物吃,累了就躺着睡,牠们没有什么惭愧。惭愧生起的因缘是来自于对生命的正见,知道善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召感痛苦果报,故站在离苦得乐的角度,才会尊重善法,厌离恶法。在菩萨的修学中,到了十住位,以空性为住时,就不退转了。但在十住位前的十信位,《瑜伽师地论》说,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十信,他所依止的就是增上惭愧,「虽做恶业,速疾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若出现身、口、意的过失,自己能产生反省对治的力量。为什么能反省对治呢?因广泛学习经论,内心能对善、恶划出一道标准,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的行为自然会有章法。我总觉得一个人即使行菩萨道,自己也要有章法,有所坚持,有所让步,不论待人处事要有底限,若完全随顺众生,自己就丧失了应有的格调。这底限如何判断呢?这要从经论中学习义理,做为判断的标准,也就是要有惭愧心。内心要有好乐善法,厌离恶法的心态,这是一个人进步的最主要动力,如果不想追求善法,厌离恶法,则生命跟畜生就没有什么差别,因畜生只为饮食与睡眠而活,牠的生命完全没有增上的功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