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100~108)


   日期:2023/5/5 23: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1-1)(总第100)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5

  要有文殊菩萨的勇猛智,
才能战胜末法众生的烦恼

提要:

  ■ 勇猛表现在智慧上,慈悲是对待众生
   ■ 勇是不怕,猛是迅速,一怕就后退,不猛就要拖延
   ■ 要有文殊菩萨的勇猛智,才能战胜末法众生的烦恼
   ■ 有智慧的老实人不干坏事,没智慧的老实,没有用
   ■ 心情要开朗,个性要豪放,放得下,烦恼就去得快

菩萨~觉有情,我们一下(觉念提起)是菩萨,一念迷,又非菩萨。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此乃皈依三宝。法为教证正法,僧为住持正法的团体。

勇猛表现在智慧上,慈悲是对待众生

我们今天学文殊菩萨智慧,文殊菩萨是勇猛智,具有勇敢和威猛的特性,跟烦恼打仗非常有力量,能百战百胜。文殊法里还有句话“大悲尊以极遍智光明”,文殊菩萨又称为大悲尊。勇猛是表现在智慧上,断自己烦恼非常勇猛,慈悲是对待众生,在慈悲基础上帮助别人断烦恼。所以我们帮助别人断烦恼的时候,要站在慈悲的立场上,这二者都要学,悲心跟智慧圆满了,就成佛了。

勇是不怕,猛是迅速,
一怕就后退,不猛就要拖延

勇敢是不怕,猛是迅速。一怕就要后退,不猛就要拖延。比如常有人提醒我们什么地方错了,但是我们马上就拐弯了,说了一句:我想想。就是不能马上接受,让我想想,我到底错没错。其实人家是指出你的烦恼,起烦恼难道是一件好事情?断烦恼还有什么好想的呢?这么一拖,在对付烦恼上就不猛了。

要有文殊菩萨的勇猛智,才能战胜末法众生的烦恼

现在末法时期,想修行成就,必须要有文殊菩萨的勇猛智,末法众生的烦恼比从前厉害,敌人厉害了,你去打敌人的武器没有它厉害,你打得过吗?现在烦恼阵营里出现了很多新式的武器:心肠谄曲、阴谋诡计、两面派,还有各种各样假面具,把你弄得糊里糊涂。所以你要跟末法时期的烦恼打仗,不用文殊菩萨的智慧不行喽。

有智慧的老实人不干坏事,
没智慧的老实,没有用

从前有句话,“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如果他老实又是个好人,那么这个老实人很有智慧,因为有智慧,所以他不做坏事,这种老实是好的。现在所谓的老实人已经成为没用的代名词,人家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没用?”“他老实呀。”

心情要开朗,个性要豪放,放得下,
烦恼就去得快

勇猛的性格不大犹豫的,刚强得很,干起事情来,大刀阔斧。像这样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粗心,还有一种心很细,他是豪放、有魄力、有头脑。我喜欢北方人,北方人豪放,南方人扭扭捏捏一般是肚皮里用功夫,有意见在肚子里嘀嘀咕咕,生一次气四五年也很难忘。北方人有意见出去打一架,打完了大家还是朋友。

从前公交车上人很多,南方人挤车,每次都在车上吵架;北方人挤车,不爱吵架,要不就下去打一架,打完了各走各的路。吵架一句来一句去,这么麻烦,多花时间啊。南方人吃东西也是装模做样,嘴巴这么小,面条每次只吸两三根,伸出手来像兰花指,(众笑)装模作样可厉害了。北方人一只馒头两口就吞完了,(众笑)干脆得很。

北方人怄气的时候声音很响的,噼里啪啦;南方人怄了气说话阴阳怪气的,说得你越想越气。(众笑)我是鼓励大家改变一下性格,性情要开朗,个性要豪放,放得下,你烦恼就去得快。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1-2)(总第101)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5

  所谓个性,就是习气,
修行要改变个性,调整情绪

提要:

  ■ 别看烦恼难去掉,那是个性关系,仰天一笑,烦恼就站不住脚
   ■ 对吃亏能不计较,就不容易生病,对人能放得下,病也不容易粘上身,
   对病有了感情,病也不肯走
   ■ 我不计较就放得下,但有人为我生隔壁气
   ■ 所谓个性,就是习气,修行要改变个性,调整情绪
   ■ 菩萨在降伏他人烦恼时,外虽现威德,内实怀悲心

别看烦恼难去掉,那是个性关系,
仰天一笑,烦恼就站不住脚

再比如,南方的越剧唱起来有得拖了,笑起来也是软绵绵,像只小猫那样。京戏是北方人唱的,唱起来豪放得很,笑是哈哈哈。所以你们起烦恼了就到树林里,仰天哈哈哈,这么一笑,烦恼就笑光了嘛。别看烦恼来了样子挺可怕,好像很难去得掉,其实那是个性关系,烦恼都是假的,你个性豪放一点,烦恼站不住脚的。

对吃亏能不计较,就不容易生病,对人能放得下,
病也不容易粘上身,对病有了感情,病也不肯走

从前人家看我很怪,我一看你这人,我就能讲出,你过去什么很吃亏,今后应该注意哪些事情,人家听了都被我迷倒了。(众笑)其实很简单,如果这个人个性很开朗,很洒脱,人家说,“你多花了两毛钱,你吃亏了。”“两毛钱算啥呀!”换了另一个人,“两毛钱啊,我等一会儿去跟他算账。”你心中就有数了,这个人个性豪放,你跟他说,“你不大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了,也好得很快。”

我不会算命看相,可我讲得出道理,“人家在你身上粘不上去,即使粘上去了,你要放下就放下了,所以你身上的病也粘不上去,得了病也不长的,你一放就放掉了。”人们称之为潇洒。如果你对病有感情了,这个病就不大肯走了,那就好得慢。

南方人有女性的感情,北方人豪放,所以北方人长得高,有人说这是因为多吃馒头的关系,我看是个性关系。

我不计较就放得下,但有人为我生隔壁气

有一次我坐火车,窗沿小桌上放了两只行李箱,我是不浪费时间的,要在桌上写东西,就把两只箱子稍微往里移了一下。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高高大大的北方人,坐在对面。我旁边有个小青年就说话了,“你们放东西要放在行李架上去,怎么放在这儿呢?”我说:“没关系,没关系,你们放着,我仍然可以写的。”那两个北方人不好意思,就放上去了。

他们跟我谈谈,听说我对禅定很有研究,他们感兴趣了,“咱们能不能学禅定啊?”那个小青年就说,“你们火气这么大,怎能学禅定?”我说:“他们是北方人,个性豪放,不叫火气大。”两个人北方人听了高兴啊,连忙掏口袋,“这是我的名片,你到北京讲课,一定要通知我啊。”这个小青年在生“隔壁”气。(众笑)我这两句话也是学了北方人的豪放,一点都没生气。

所谓个性,就是习气,
修行要改变个性,调整情绪

当然也不能把南方人说得这么样差,在照顾人方面要学南方人的体贴细致。(众笑)北方人有点像大饼,两口就咬完,南方人像个小胡桃,里边弯弯曲曲,特别细致,而且有点艺术加工。

话再说回来,世间上许多学问跟佛法是一样的,只是名词两样,世间上所谓个性就是佛法里的习气,所以修行就是改变个性,调整情绪。

菩萨在降伏他人烦恼时,
外虽现威德,内实怀悲心

末法时期修行更需要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猛然醒悟的态度。所以文殊菩萨勇猛智,在末法时期就化现大威德怖畏金刚,威势很厉害,这是帮助断自己烦恼。可是大威德怖畏金刚,心里非常慈悲,所以慈悲心不到家的人,不能修大威德。现在修行人要求放得很松,也不讲水平条件了。你没有慈悲心,修了大威德,老是在人家面前现出凶相,那就错了,文殊菩萨现大威德是降伏烦恼魔道啊。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1-3)(总第102)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5

  勇猛智即般若智慧,菩萨在行深般若时,
照见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

提要:

  ■ 勇猛智即般若智慧,菩萨在行深般若时,照见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
   ■ 空不了先把平等心修好,即使众生起烦恼,也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把他
   帮助好
   ■ 我见学生退心走了,心里总不是个味道,全想人家不好,烦恼就起来了,
   一生惭愧心,即是善哉
   ■ 菩萨是自觉觉他,人们以为菩萨都在天上,他要救苦救难还得到人间来
   ■ 菩萨在你困难时帮助你,在你迷路时指点你,但你留不着他,往往也见不
   到他人影

勇猛智即般若智慧,菩萨在行深般若时,
照见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

文殊菩萨手里拿的是般若剑,所以文殊菩萨的勇猛智就是般若智慧。从前把头发称为烦恼丝,出家要把头发剃光,表示断烦恼。般若智慧修到最后,就证空性,《心经》里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空了方才能“度一切苦厄”。

空不了先把平等心修好,即使众生起烦恼,
也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把他帮助好

说我空不掉怎么办?其实般若智慧,你要从各个方面去理解,意义都是一样的,但是各个方面有各个方面的特点。比如说平等心就是空,你空不了就先把平等心修修好,《心经》里,“不垢不净”,就是平等。“不一不异”,一是少数,异是多数,也平等了。看到别人起烦恼,你就想,“我跟你一样,我也有烦恼,平等平等”,还气什么。只看自己的优点,专门看别人缺点,就容易傲慢。修行人要反过来做,修好惭愧心:别人的优点我没有,别人没有的缺点我倒有了,惭愧惭愧,这么一想烦恼就下去了。即使别人起烦恼,也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把他帮助好。

我见学生退心走了,心里总不是个味道,全想人家不好,
烦恼就起来了,一生惭愧心,即是善哉

我在苏州病得很危险,全身浮肿,吃不下饭,整个晚上才睡着一两个小时,血压很高。我那时在想后事了,头脑很清醒,每想起一件事,每想起一个人,都是我的错,连走了几个学生,也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照顾好他们。这个过失还不小呢,人家当初发心多好,来了又回去,当然我有责任。这么一想,责怪他的念头就没了。

我的学生离开我,心里总不是个味道:比方说这个人没志气,当初说得好,现在退心了,一定是起了世俗心了;这个人一点没感情,咱们对他这么好,还是要走;这个人……,全想人家不好,烦恼就起来了。说句笑话,如果那时我真的死了,临终一刻惭愧心,这样死了不错嘛,善哉善哉。

菩萨是自觉觉他,人们以为菩萨都在天上,
他要救苦救难还得到人间来

菩萨,全称叫菩提萨埵,译成中文,叫觉有情,自觉觉他,自己能觉悟,还能够帮助别人觉悟。有人以为菩萨都在天上,其实菩萨就在人间。有人只会向泥塑木雕扑扑拜,烧香烧给泥塑木雕。这也难怪,菩萨在人间他又没见到,那只好向泥菩萨磕头。

泥塑木雕只是一个形象,如果菩萨在天上,他要救苦救难还得到人间来。菩萨不会高高在天空中,像乘了一架直升飞机,看到你苦难,放下一根绳子,把你吊上来,你在直升飞机上吃饱了,再把你放下去。菩萨在人间救苦救难的故事可多了。

菩萨在你困难时帮助你,在你迷路时指点你,
但你留不着他,往往也见不到他人影

菩萨在人间咱们经常会碰到,但是咱们不认识的,等他走了,想一想这个人有点特别,可是再也找不着他了。有一年我在大连船码头买票,队排得长,我想到后面去排队。也怪,排在很前面的一个人主动跟我打招呼,我又不认得他。

他说:“你怎么这么晚来啊?”我说:“人家说现在船票不紧张嘛。”“哪里,我们昨天晚上就在排队了。”他说:“我给你买吧。”我说:“不行吧,你们昨天都编号的。”他说:“我有个证明,可以随便买的。”我想还是小心一点:“好吧,如果你实在不能买,我那边还是排着。”他说,“我总会给你买的,你要排就去排吧。”果然他窗口里拿了票,看见我在旁边,一张票就给我。

我忽然想起来,总要谢谢人家,我就过去,“谢谢你,你上海住在哪里?我到上海来看看你。”他说:“用不着用不着。”我想上了船我总能找到你,你总要去餐厅,可怎么也不见这个人,我觉得很奇怪。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1-4)(总第103)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5

  菩萨自苦他安乐,菩萨广度众生,
就是让众生觉悟起来

提要:

  ■ 菩萨自苦他安乐,菩萨广度众生,就是让众生觉悟起来
   ■ 众生称有情,苦就苦在感情上,又很难解得开
   ■ 修行不是从有情修到无情,是把渺小的感情伟大起来
   ■ 不往内弯不往外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像阳光那样平等普照
   ■ 觉时菩萨,迷时众生,人往高处走,才是我们修行人的目的
   ■ 菩萨爱众生犹如爱独生子,对众生任劳任怨,始终不变

菩萨自苦他安乐,菩萨广度众生,
就是让众生觉悟起来

我常碰到奇怪的事,一次下五台山,半路里迷路了,周围一个人也没见到,三岔路口,究竟往哪一条路走,我想不起来了,多么希望找个人问问。忽然听到山坡上有人说话,只听到声音,没看到人,我就喊:“请问,这两条路往哪边走?”“你往左边走。” 当时没感觉的,还以为今天运气好,所以菩萨是在人间。

我们今天是在学菩萨行,像学生那样一点点在学起来了,怎么学?只要做到“自苦他安乐”,宁愿自己苦,要给别人安乐,这就是学菩萨了,不算菩萨,也算有菩萨精神,有菩萨心肠。

自苦他安乐,这就是觉悟。菩萨度众生,是通过种种的语言去启发人,让人家觉悟起来,所以菩萨称为觉有情。

众生称有情,苦就苦在感情上,又很难解得开

有情就是众生,有情就有情感。众生为什么苦,就因为有情,众生苦就苦在有情感上。谁也没有把你绑住,是你自己把你自己绑住的,情感好像一条绳子,你是被情感的绳子绑住了,很难解开。

修行不是从有情修到无情,
是把渺小的感情伟大起来

菩萨也有感情,不过他们是觉悟的慈悲心的感情,并不包含着凡夫的痛苦。所以修行不是从有情修到无情,如果修成无情,那就大错特错了。感情还是要有,把这个感情洗洗干净,转一转,伟大伟大,不要太渺小了,不要老是胳膊往里弯。

不往内弯不往外弯,只有有智慧的人
才能做到像阳光那样平等普照

大家称帮自己人叫胳膊往里弯,想想也有道理,如果胳膊往外弯,骨头不要断掉了吗?但是胳膊总往里弯也像得了风瘫,还是伸直好,既不往里也不往外,平等。如果我们的感情像天空的太阳,不管什么人,包括牛羊草全都照到,那就对了。那么谁能做得到?只有有智慧的人才做得到,在佛教里,太阳是表智慧。

觉时菩萨,迷时众生,人往高处走,
才是我们修行人的目的

我们一会儿是菩萨,一会儿又不是,叫做一时觉来一时迷。觉悟一提起来了,样样好,慈悲心、菩提心、欢喜心全都起来了,真像个菩萨;被烦恼迷住了,就变众生了。其实众生、菩萨,还不是一个人?就看你愿意做菩萨还是愿意做众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往高处,这是我们修行人的目的。

菩萨爱众生犹如爱独生子,
对众生任劳任怨,始终不变

菩萨爱众生,犹如妈妈爱独生子。儿子吐奶了,妈一点不怕脏,她还觉得很香,会把他吐出来的奶糕刮下来,吃进去。(众笑)她为什么不怕脏?因为妈爱儿子有天性。我们学菩萨行就要培养这样的天性,对众生任劳任怨,始终不变。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1-5)(总第104)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5

  僧团应主持正法,教证二法要圆满,
佛法理论要通达,要从实修中去亲证

提要:

  ■ 众生一起念,菩萨就知道,因为菩萨住在众生心里
   ■ 众生求菩萨,自心也会起慈悲,心变柔了,烦恼心就转掉了
   ■ 人能认错,就能得文殊菩萨加持,有错不认错,是得魔王波旬的加被
   ■ 有错认错是觉悟,没错认错是妄语,有错不认错、没错认错,这都是没有
   觉悟的表现
   ■ 佛是导师,法是我们应受的教育,僧是引路人
   ■ 僧团应主持正法,教证二法要圆满,佛法理论要通达,要从实修中去亲证

众生一起念,菩萨就知道,
因为菩萨住在众生心里

自己有了苦恼,有了烦恼,总是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求文殊菩萨么给我智慧。磕头是礼节,烧香是供养,嘴巴说话,人间的菩萨都听得见,天上的菩萨只听心音,因为他没有皮肉的耳朵。

说“听不见我给他通个信息”,你就是打手机也没有号啊,其实你起个念头菩萨就知道了嘛。

说“我起个念头,菩萨离开我这么远。他会知道吗?”心的速度比光还要快了,无论多远,你一起念头,菩萨就知道。

菩萨就在你心里,你心里一起念头,菩萨就知道了。菩萨是住在众生心里的,我们的心里就住了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当然通信息就快了。好比从前上海住房很紧张,一幢石库门房子要住72家房客,每家之间用板隔起来,打招呼非常快,只要敲敲墙板,他就知道了。

众生求菩萨,自心也会起慈悲,
心变柔了,烦恼心就转掉了

心里就有观世音菩萨,何用千里迢迢求观世音菩萨,嘴巴跟心是连在一起的,嘴巴说话,心也在说话,菩萨是听你心里说话。你求观世音菩萨,心里在想,“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啊”,“大慈大悲”四个字就从你心里冒出来了,你虽然是求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可是你心里已经有大慈大悲这个观念了,心就慢慢在变。

“观世音菩萨,我苦啊。”一想到自己苦,傲慢也没有了。人在苦时都很诚恳很虚心很可怜的,心就变柔了,心想修行了。这种感应,并不是嘴巴里声音的感应,嘴巴的声音也是来自心里的声音,心里的声音在转变,慢慢你这个众生的烦恼心、尖刁心、傲慢心就转掉了,就出现了慈悲心。

人能认错,就能得文殊菩萨加持,
有错不认错,是得魔王波旬的加被

文殊菩萨也在我们心里,你要求文殊菩萨加被,很简单,你只要心里想一想,“这是我的错”,你已经得到文殊加被了。“我没错”,你得到魔王波旬的加被了。认个错有什么难呢?

当然了,我要补充一句,不要没错认错,有人没错也认错,人家就要对他冒火:“这事跟你没关系,你老说是你错,弄得我们糊里糊涂的,你是不是想包庇别人?”“我不是包庇人家,错就算在我的头上,也算是一个好事嘛。”“什么好事?错的人得不到教育,咱们问题也搞不清楚,还算好事!”没错认错也算打妄语,我可不主张这样。

有错认错是觉悟,没错认错是妄语,
有错不认错、没错认错,这都是没有觉悟的表现

从前有人由于妒嫉,对我进行了诽谤,又代我去无错认错,我就告诉他:没错认错,岂不是打妄语吗?所以人一起妒嫉,各种各样诽谤全出来。有了妒嫉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赞叹。刚才我这些话主要是告诉大家,认错是个觉悟。有错不认错、没错认错,这都是没有觉悟的表现。

佛是导师,法是我们应受的教育,僧是引路人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就是三皈依。佛是我们导师,法是我们应该受的教育、应走的路,僧是引导我们往觉悟方向走的引路人。佛说了49年法,目的就是让我们觉悟。不要把佛当成神,也不要把学法看成没有必要,僧也不要把众生引错路,引到封建迷信上去,那样佛法就完了。

佛宝是觉;能断除烦恼是法,有烦恼,心就不寂静;僧是清净,有了觉悟就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清净,什么是不清净,应该把不清净的转变为清净。

僧团应主持正法,教证二法要圆满,
佛法理论要通达,要从实修中去亲证

初进佛门的人,当然带着各种各样不清净的习气进入佛门,怎么样使他们清净呢?一方面要为他们说法,一方面自身做榜样,那样你才有引导的能力,所以说“僧为主持正法的团体”。

法有教证正法,就是理论跟实践,教理要能通达,还要照佛法的指导去修,证到这样的境界。你生活中能够做到法上的要求,改变自己,你就在修了,这是真正的修。修到后来,功到自然成:你已经养成习惯,你的观点、你的个性、你的一切行为全转变了,这就是亲证。靠开悟得到的亲证,不够圆满的,开悟的人并没有成佛。要得到圆满的亲证,身口意都要在转变中求得亲证。

今天就讲到这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2-1)(总第105)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6

  皈依佛了,我们自己要发愿,还要引导众生
也能体解菩提大道、发无上菩提心

提要:

  ■ 皈依愿是跟三皈依连在一起的
   ■ 皈依佛了,我们自己要发愿,还要引导众生也能体解菩提大道、发无上
   菩提心
   ■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种种不要法的风气,都是
   人为制造的
   ■ 宣扬钝根、业障重,非但成佛极为渺茫,连法都不要听了
   ■ 把错的养成了习气,知见也要变错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皈依佛法僧三宝颂,为华严净行品文

皈依愿是跟三皈依连在一起的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三句是皈依愿,是跟三皈依连在一起的,皈依佛法僧三宝颂,是《华严经·净行品》里的文字。

皈依佛了,我们自己要发愿,还要引导众生
也能体解菩提大道、发无上菩提心

“体解大道”,就是菩提大道;“发无上心”,就是发菩提心。皈依佛了我们走的路,就是菩提大道,要迈上这条道路,必须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最高,最无上,非但自己要发菩提心,还要发愿,愿一切众生都发菩提心。

皈依佛了,我们非但要有这样的认识,这样的发愿,还要对众生这样去引导。你认识理解了,你就会欢欢喜喜地走上去,只口上喊发菩提心,是远远不够的,非但菩提心不坚固,而且很难发出欢喜心来。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种种不要法的风气,都是人为制造的

第二句,“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首先自己要深入经藏,以求智慧逐渐增大,如海那样深广。还要愿一切众生都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现在末法时期,种种不要法的风气都是人为制造的,受了邪师邪说的影响,就会产生种种错见,违背皈依的原则,现在的皈依往往只是一个形式。要真正懂得皈依的原则,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

宣扬钝根、业障重,
非但成佛极为渺茫,连法都不要听了

现在有种风气,已经在佛弟子心里普遍起了阴影,种下了很不好的种子:认为自己是钝根,业障重,即使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也轮不到自己,成佛只是说说罢了。在他看来成佛是一种非常渺茫的事,所以成佛的心很不迫切。尤其是这几年,海外进来很多磁带、VCD,影响很大,受那些不必深入经藏的言论影响,非但大家没有深入经藏的勇气,连听法都不听了。

把错的养成了习气,知见也要变错

这种话违背了佛的教导,违反了三皈依的原则,你自己都不想“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怎么会“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三皈依颂在很多地方成了早晚课时的唱唸罢了,可是每天只唱唸,不去修持实践,还反做,能叫修行吗?

还说反话,“末法时期你想成佛,简直在打妄想”,“我们都是钝根,哪有条件去深入经藏?让别人深入好了。”如果佛弟子都让别人去深入经藏,深入经藏的佛弟子一个也没有了。所以错的不能一直存在下去,否则要养成习气,知见也要变错的。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2-2)(总第106)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6

  搞压制、物质刺激、宗派排挤,
都不可能把佛教搞好的

提要:

  ■ 抛弃自己的知见,全照释迦佛的话去做,那不是合在一起了吗?
   ■ 搞压制、物质刺激、宗派排挤,都不可能把佛教搞好的
   ■ 应按照佛的戒律、佛的教导,才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抛弃自己的知见,全照释迦佛的话去做,
那不是合在一起了吗?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僧团要和合,大家要安定团结。和,要平和;合,要合得起来,所谓六和。百姓百姓一百条心,各个不同,大家都照自己一套做,怎么合得起来的?全照释迦佛的话做,抛弃自己的知见,那不是合在一起了吗?

在僧团里,我们自己首先要在大众中锻炼出和合的能力,还要锻炼出统理大众的能力,假如没有一个人能领导大众,僧团怎么建立?而且在统理大众上还要做到一切无碍,互相没有抵触,互相没有障碍,这个僧团方才能够很安定和合地过清净的生活。

搞压制、物质刺激、宗派排挤,
都不可能把佛教搞好的

最可怕的就是自己搞不好,又不肯跟佛学,凭自己头脑里想出的一套方法,可是他想出来的办法脱离了佛教的原则,也不顶事。有的故意一层压一层,失去了佛门平等原则;有的用条件优越,吃得好,住得好,发红包包,搞物质刺激,想把矛盾摆摆平;还有的把十方丛林变成了子孙庙,凡是到这个庙的,都得做他的徒子徒孙;还有的,你和他亲近,他就对你重视,假如你提他的意见,哪怕你是对的,他就不高兴,就排挤你,不让你留。

现在尤其是小庙,全是自己人:徒弟、师叔、师伯,要么就是住在庙里的在家人,是他爸妈亲戚。因为他怕来一个陌生人,不听他的话,又要闹矛盾,好亲戚、好朋友、好同学总好讲话。发展到后来,只许这个宗派来,不许别的宗派来。

比如说,居士林是每个居士都可以去的,我年轻时去的上海佛教青年会,就是个居士组织,每个星期天有星期讲座,各宗各派都欢迎,都有弘扬,我年轻时各个居士林都这样。现在更应该这样,因为一个地方只能有一个居士林,你对别的宗派排斥,叫其他宗派的居士到哪里去?矛盾就从这儿开始。

应按照佛的戒律、佛的教导,
才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有个地方请我去讲法,我讲了三皈、五戒、八戒、忏悔文,他们听得欢喜啊,就把我留下来,请我长期地讲。一听到戒定慧很重要,修禅定能止住妄念,达到一心不乱,就请我教禅定。

可是有几个顽固的老太太,极力挑起风波,开头说,“我们居士林是唸佛的,怎么来一个禅宗?”把每个佛弟子都要学修的禅定说成是禅宗,就算是禅宗吧,居士林是各宗各派的居士林呀。

等到要开课了,那几个老太太就在讲堂里唸佛、敲鼓、敲木鱼,不让大家听法。佛教协会的领导去讲,也没用,宗教局长亲自去,她们方才买一点面子,总算走了,一边走一边骂。马路对面的居民听到了,说:“喇叭里老师讲的佛法,我听听蛮有道理,所以我本来想改信佛教。听到她们骂得这么肮脏,佛教我不信了。”

那些人又说:“以后咱们居士林请法师讲经,必须跟某某观点一样才能讲,以后来唸佛的人,如果跟某某观点不一样,不许他进唸佛堂。”就算这样到后来也不太平,在佛堂里也吵架,变成一帮一帮了。

所以说应该按照佛的戒律、佛的教导才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你是皈依三宝的,总应该懂得皈依三宝的原则。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2-3)(总第107)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6

  僧以和合为主,可现在很多
佛弟子做的事情,佛都不欢喜

提要:

  ■ 僧以和合为主,可现在很多佛弟子做的事情,佛都不欢喜
   ■ 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靠的是规章制度,“戒律即是统领大众之方法”
   ■ 比丘虽不尽为方丈,而须练习驭众之能力
   ■ 皈依自性三宝,要以外缘三宝来引发自性三宝
   ■ 对外缘三宝生起恭敬、敬仰、爱慕的心,就把自性三宝引发出来了

僧以和合为主,戒律即是统领大众之方法,比丘虽不尽为方丈,而须练习驭众之能力。
   ~以外缘三宝引发自性三宝,自皈依佛法僧乃自性三宝皈依,众生自性乃佛,只有深信承当自性是三宝,才能信外缘三宝。

僧以和合为主,可现在很多佛弟子做的事情,佛都不欢喜

能海上师说:“僧以和合为主”。僧就是佛弟子的团体。中国的风俗一向是称出家人为僧,其实照原来的意思,佛弟子团体里的人,包括四众弟子都叫僧。团体要和合,如果兄弟姐妹吵架,爸爸妈妈心里要难过的,绝对不会说,“我最欢喜你,你吵得有道理,你应该把大哥打得半死,把二哥踢出门去,把小妹妹丢到马桶里。” (众笑)可现在好多人皈依佛了,做的事情佛都不欢喜。

僧以和合为主,现在到处都是不和合。据说佛学院上课也是这样,今天跑两个,明天跑三个,开学时有五、六十个,学期结束,只有十几个人。怎么会跑的?因为不和合!两三句话不对头,一怄气明天就跑,跑到别的佛学院又听到两三句话怄气了,又跑。所以现在要得到和合真不容易啊!

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靠的是规章制度,
“戒律即是统领大众之方法”

我们女众部同学对老师很恭敬,可是老师对你们也是非常钦佩啊,钦佩你们能够这么样的和合。女众班办学以来,第一个学期风波可厉害啦,第二学期能这样的和合那真是稀有难得。我走的地方不多可也不少,可能还没有碰到过这样和合的地方。而且你们对这个和合爱护得很好。如果有一个同学对大众有点不好的影响,你们全都会起来说话。我们有今天的安定团结付出了多少心血代价才达到的,能让她破坏吗?

而且你们维持团结的路线也不错,不靠拉拢,也不靠什么手段,完全靠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有法可据。所以能海上师说“戒律即是统领大众之方法”,有了戒律就有法可据,可以根据戒律或者规章制度来说话:你这个做错了,你犯了哪一条。

比丘虽不尽为方丈,而须练习驭众之能力

“比丘虽不尽为方丈,而须练习驭众之能力”,一个寺院只有一个方丈,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当方丈,但是你必须要具备统领大众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你当不当方丈,都没有关系,你在僧团照样能起到好的作用。同学之间有矛盾,或者某些做法错误了,你也有能力去引导他们。

现在佛门对戒不重视,对和合不重视,很可怕,佛门闹斗争,完全失去了佛教的精神面貌。你们可以读一读能海上师早年写的《六和合义》。听说佛教会会长看了很欢喜,他还印了两百份,发下去叫大家学学。

皈依自性三宝,要以外缘三宝来引发自性三宝

“自归依佛”,自归依佛就是讲的皈依自性佛宝,自归依法讲的是皈依自性法宝,自皈依僧讲的是皈依自性僧宝。

“以外缘三宝引发自性三宝”,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讲自性三宝的时候,切记不能不要外缘三宝。大殿里的佛像,我们诵的经书、听的法,比丘僧以及修行正法的僧团,这就是外缘三宝。外缘三宝必须要有,它的作用和目的是把众生的自性三宝引发出来。

现在末法时期有两种偏向:一种只要外缘三宝,一种强调自性三宝,不重视外缘三宝。应该是外缘三宝、自性三宝都重要,用外缘三宝来引发自性三宝。这是真正佛教的路线。至于有人连自性三宝、外缘三宝都搞不清楚,也不重视也不尊重,尽在佛门里搞封建迷信,这不值得一谈。

对外缘三宝生起恭敬、敬仰、爱慕的心,
就把自性三宝引发出来了

环境是重要的条件,众生的心往往是随环境而生的。我们看见佛像,心里就生起对佛恭敬、敬仰、爱慕的心,我们这颗心就跟佛合起来了。也就是说佛的形象引发了你对佛的恭敬爱慕,也就是把你自性的佛宝引发出来,自性佛宝就是觉悟。我们诵经、听法,心随着法上的意义转,接受了法的影响,这就把自性法宝引发出来。看到僧的威仪、僧的清净,就会发欢喜心,你既然是对清净庄严发欢喜心,你心里也往清净庄严上转了,这就把自性僧宝引发出来。古人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面的环境影响作用很大的,所谓潜移默化。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2-4)(总第108)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6

  佛宝是引发我们觉悟的缘,法宝是息灭
烦恼的缘,僧宝是达到清净的缘

提要:

  ■ 佛宝是引发我们觉悟的缘,法宝是息灭烦恼的缘,僧宝是达到清净的缘
   ■ 要以释迦佛圆满的教义为宗,只有释迦佛的教导才是最最圆满
   ■ 懂得佛伟大在哪里,才是真恭敬佛
   ■ 只有懂佛法的道理才是恭敬法
   ■ 出家是以清净心解脱生死,知道了出家的功德,对僧的恭敬心就起来了
   ■ 最不好就是不求懂,不讲清楚,这就促使佛教很快灭掉

佛宝是引发我们觉悟的缘,法宝是息灭
烦恼的缘,僧宝是达到清净的缘

环境在佛法里就叫缘,从因到果全靠缘,什么外缘就能起什么作用。佛宝是我们觉悟的外缘,法宝是我们寂静的外缘、息灭烦恼的外缘,僧宝是我们能达到清净的外缘,哪可以不要呢?所以修行要成就必须要走圆满的道路,抓片面是不行的。

要以释迦佛圆满的教义为宗,
只有释迦佛的教导才是最最圆满

佛教传来中国分了宗派,逐渐脱离了圆满,造成宗派之间观点不同。有时候宗派观点偏得太厉害了,宗派内部观点也不同。从圆满的角度看,很容易发现宗派的偏颇。比方从正中看,你很容易看出来这是偏左那是偏右。如果你不站在中间,你在左边看,偏左的你以为是正中,再也看不出这是偏左了,正中的你看成偏右,还要说正中的闲话。你从偏右去看,也一样看不准。

前几年海外一个法师来佛协,他问我:“老师,你是哪一个宗派的?”我说:“我无宗无派。”“无宗无派就是什么宗派都在里面。”我说“对对”。有时候我开玩笑说:我是“释迦宗”,以释迦佛圆满的教义为宗。只有释迦佛的教导才是最最圆满,无论什么宗派都是从这出生的。

懂得佛伟大在哪里,才是真恭敬佛

说得太高了,强调自性三宝,就容易否定外缘三宝。其实你真正要悟到自性三宝,也不容易呀,用外缘三宝引发引发你的自性三宝不好吗?要求太低了,好像不懂自性三宝没有关系,哪怕早晚功课里有皈依自性三宝,可是唸的人也不懂,认为只要看见佛像拜就可以了,他们认为拜是最最恭敬。其实懂是最恭敬,拜佛只是一种礼节,你懂得佛伟大在哪里,比你拜佛要恭敬得多。

只有懂佛法的道理才是恭敬法

只有懂佛法的道理才是恭敬法,可是现在人往往只知道唸,为了表示恭敬法宝,他跪着唸。假如要我跪着,我实在受不了,膝盖痛啊。深圳有个姑娘,我的女学生到她那里买香,她劝这个女学生,“你唸经要跪着唸,跪着唸是恭敬。”她把裤脚拉开,“你看我膝盖都跪起一层厚厚的皮,所以佛菩萨特别喜欢我,我现在男朋友多得不得了。”这么样讲话,可见她佛法根本不懂的。

出家是以清净心解脱生死,知道了
出家的功德,对僧的恭敬心就起来了

要恭敬僧,就要明白出家是干什么,出家了最重要的是什么。出家是以清净为体,出家是走上解脱生死的道路,是为了到达彼岸。你知道了出家人的功德,你恭敬心就起来了,这是真恭敬。

最不好就是不求懂,不讲清楚,
这就促使佛教很快灭掉

讲个笑话给你们听听,十年动乱后期,还是比较紧张。苏州一些信佛的人到一家居士家聚一聚,也请我去讲讲法。时间还早,我正在桌子上写提纲,进来了一位比丘尼,看见我端端正正坐着在写东西,因为我是光头,还因为那时许多出家人不再穿出家人的衣服,看我有点像出家人的样子,她误以为我是比丘。我看她样子要给我顶礼了,我连忙趴在地上,口里叫“我是居士,我是居士”,这叫自报身份,(众笑)免得搞错了。所以佛门最不好就是不求懂,不讲清楚,糊里糊涂过日子,这就促使佛教很快灭掉。

今天就讲到这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