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漫谈念佛法门


   日期:2023/6/7 9: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谈念佛法门

蔡惠明

一、念佛法门最早见于《阿含经》类

念佛,就是境内所皈依的无上正觉者的意思。对修持行业来说,用这样一心忆念佛号,明记不忘的法门,就可以达到正念的现前。早在《阿含经》经类中已列有念佛、法、僧、施、戒、天为“六念”(见《阿含经》卷三十三第十二经)或十念(再加方便、安般、身、死四种念,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广演品》之一。经中说,修习念佛法门的人,应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专精系念佛的十号,或十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佛的十力,四无畏,五分法身等功德,依此修习,除诸乱想,其心正直,得如来法,于如来所生随喜心,观悦安稳,于如来所生随喜心,欢悦安稳,于凶险中,无诸障碍,入法流水,乃至证沙门果,疾得涅槃。经上又说,若人一心念佛而取命终,能离三恶道,得生天上(见《长阿含经》卷五《阇尼沙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力品》)。以上是以这个娑婆世界的教化佛为忆念对象的。以后,忆念对象更扩大到他方世界。例如《般舟三昧经》提倡系念他方世界现在诸佛,谓西方世界摩国阿弥陀佛有诸相好威仪,巨亿光明,今在众中说法。若人依所闻系念阿弥陀佛名号一日夜乃至七日夜,思维观察了了分明,能于定中或睡梦中面见彼佛,因而称此法门为思维一切诸佛现前三昧。此经还说到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彼佛国土。到了大乘经出现后《阿弥陀经》就明确地指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就这是把念佛法门和求生净土思想结合起来,修习的方式和预期的胜果都有了发展。大乘佛教流行以后,在《华严经.入法界品》(晋译本卷四十六)中载有德云比丘为善财童子说普光明观察正佛三昧,列举了圆满普照念佛三昧门,得一切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门,得一切力究竟念佛三昧门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门及其功德,更丰富了念佛法门的内容。

二、印度的念佛法门传入中国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若三昧经》等,以后竺法护又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则译《大阿弥陀经》,良耶舍又译《观无量寿佛经》,于是中国出现了净土崇拜。初时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东晋.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尚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信仰一般认为始于道安的弟子慧远,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一百二十三人。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由刘遗民着文勒石,以明所誓。

此后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净土宗的建立奠立基础。昙鸾之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佛经》,以小豆计数近二百遍,每日诵阿弥陀佛,着《安乐集》二卷,立道,净土二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出离之路。道绰弟子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着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帖疏》)等,正式创立净土宗。

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先后有承远、怀感、法照、少康等相弘扬。以上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另有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流,慈愍三藏名慧日,他崇仰义净三藏赴印求法,由南海去印度七十余国游学,研习净土教义,凡十八年,回国后着《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提倡禅净一致的念佛禅。但有些学者认为这不属于净土宗流派。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流行,而且深入民间,并由于天台、华严、禅、律诸宗祖师提倡,使净土宗成为“共宗”。

五代末有杭州永明禅院(净慈寺)延寿,倡导禅净双修,着《万善同归集》等,弘扬净土思想。宋元两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白莲社、净土会、净业会等。专弘净土着名的有宋.省常、元.普度等。明代则有祩宏、智旭等,清朝有行策、实贤、际醒等,近代为灵岩印光,创弘化社,办灵岩净土道场,使净土宗得以复兴。

三、中国各宗派重视净土法门

印度净土思想传入中国后,一般以和净土思想结合的持名求生极乐世界的信仰最为流行。这是由于受龙树《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品》以念佛法门为修菩萨行速至不退地的方便易行说法的影响。明末智旭在他所着《阿弥陀经解》中说:“执持名号,念念即佛,不劳观想,不劳参究,当下圆明,无久无余,量为直捷”。可以代表净土信仰的看法。中国各宗派的祖师大德一向重视念佛法门,不论天台、贤首、禅、律、密等高僧均有提倡,如天台宗实际创立人智顗撰《五方便念佛门》,说称名往生,观想灭罪,诸境唯心,心境俱,性起圆通等五种念佛三昧。另着《净土十疑论》说:“欲决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不净臭秽,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所爱境界,男女等身,深生厌离。若能如此常观不净,YIN欲烦恼,渐渐减少。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二者欣愿行,复有二种:

一、先明求生净土,为欲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救苦众生。

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唐代贤首宗四祖澄观在《华严疏》卷五十六中倡说缘境,摄境唯心,心境俱泯,心境无碍和重重无尽五种念佛法门。贤首宗五祖宗密则在《行愿品别行疏》卷四中说称名、观想、观像、实相四重念佛门。此外,属于净土系的怀感,说有相,无相二种念佛三昧,以念法身佛为无相念佛,念报、化身佛为有相念佛。飞锡提倡通念三世佛法门,说念现在佛,心专注一境;念过去佛,了因果相同;念未来佛,于一切众生起等同想,速成三昧。天台系传灯主张以现前一心无法不具为本,即本此四不可思议之一饮念佛,有念自佛,念他佛和自他俱念三种(《生无生论》、《楞严圆通疏》卷五)。后明末智旭特弘其说,认为念自佛在观现前介尔一念之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百界千如,种种性相,自然具足,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测功深力到,得豁破无明,顿入秘藏。念他佛者,以弥陀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或念其相好,或念法门,或念实相,总名念他佛。自他俱念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知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托彼果上依正,显自身之理,此即我心性本具之功德不可思议,而诸佛果中之威力亦不可思议,是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与圆因,称理而映发。(见《灵峰宗论》卷)。清代华严宗学者彭际清着《华严念佛三昧论》,谓念佛法门略有二种:一为普念、一为专念。如《观佛相海》、《佛不思议境界》等经但明自念,《药师琉璃光如来》、《阿闪(门内三人)佛》、《无量寿》等经,特明专念,惟《华严经》明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专亦普,最为圆融。他还标举五义以释全经,即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法门;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最后结论,针对教、禅各系思想设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还是五门入?”他自解答道:“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自心净土,举一法身,摄无不尽。”华严教旨,十住初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趋向,未到妙觉,仍分阶次。直到菩萨十地,始络以大愿力,不离念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无量数佛,所住之地,即随所见之佛而分差等。至于一般行人,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满,必待回向极乐,亲承授记,净诸余习,成满愿王,这才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情,犹须专一持名、发愿,加以教观重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则全凭一念统摄诸门。从以上历代各家的主张里,可以看出中国所传念佛法门,不论为那一宗派所采用,都是和持名求生净土的思想结合的。这对印度原来的念佛法门说来,也可谓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发展。

四、中国净土宗的深远影响

由于净土宗修行方法的简便,人人都能做到,行住坐卧都可持念,没有繁琐理论和仪式,因此得到广泛传布,绵延不衰。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又和律宗、天台宗、贤首宗等融合,实行禅净双修,“教弘台、贤,行归净土”,律宗如灵芝元照以及近代的弘一律师也都提倡念佛法门,因此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八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十二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创建日本净土宗,他的弟子亲鸾又创净土真宗。中国净土宗还传入朝鲜半岛和越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