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戒学


   日期:2023/6/12 1: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戒学

蔡惠明

一、戒为菩提之根本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的基本学业。戒亦称增上戒学,指戒律。就是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戒律的内容与要求也有所区别。对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居士也各有规制。  一般说戒,大都重小乘律,如‘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只律’等。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YIN、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鬃璎珞、歌舞戏乐。此丘二百五十戒:郎二百五十项应持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目,称五篇门。此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亦同前分。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YIN、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怪、嗔、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止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摄大乘论’称由戒学为增上引生心学,郎定学。因它是定慧所依,心学为增上引生慧学,慧学为增上引证涅槃成满菩提。三学以顺益义,所以名增上,广如‘瑜伽师地论’说。释尊在‘涅槃经’中说:“若不能持禁戒,云何当得见于佛性,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兑佛性,得成阿耨菩提。”见性成佛就是见自己本有的佛性,若不持戒,见性成佛便成空话。‘涅槃经’又说:“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大品经’说:“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人身,况能成就象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可见持戒是入道的正门,修行的基础。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戒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大菩提的根本,根本不固,一切难戍。如建筑大厦,地基不巩固,一遇风雨就发生危险。

佛陀在‘遗教经’中说:“汝等此丘,于我灭俊,当尊重波罗提木义。”波罗提木义就是戒律,又译别解脱,或译处处解脱。七象弟子所受的戒律,能免过非,各别解脱心口七支恶业,所以名别解脱。释尊又说:“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是他最后的教诲,谓戒是正顺解脱的根本,持戒则等于佛住世,戒就是佛弟子的大师(也即是佛丫他还说:“戒是正顺解脱菩提之本,故名波罗提木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等为心苦,总合二种,名为内苦。恶贼虎狼等害及风雨寒暑等灾为外苦。持戒就能起消灭内外种种苦的无量智慧。戒定慧三学,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依,不可缺一。”所以释尊义说:“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生善法。若无善法,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虽有浅深的差别,但都是顺理益己的善法。若无净戒,一切功德皆不得生。因此持戒是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

持戒要谨小慎微,注意防止小恶,就不至造大恶无以预防。‘涅槃经’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大智度论’说:“若求大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生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处。”

二、‘杂阿含经乙论增上戒学

1、戒是什么?‘杂阿含经”第一O三九经中,佛告淳陀:

“有黑法、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成就如此诸恶法者,虽复晨朝早起,以手触地,唱言清净,犹是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执牛粪团并及生草,唱言清净,亦复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淳陀!何等为黑、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乃至触以不触悉皆不净?淳陀!谓杀生恶业,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挝、捶、杀、害、无惭、无愧,悭贪、吝惜,于一切家生乃至昆虫,不离于杀。于他财物,聚落、空地,皆不离盗。行诸邪YIN,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属,乃至授花鬓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YIN。不实妄语,或于王家,真实言家,多家聚集,求当言处,作不实说;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财利,知而妄谱而不舍离,是名妄语。两舌乖离,传此向彼,传彼向此,递向破坏,令和合者离,离者欢喜,是名两舌。不离恶口骂詈,若人软语说,悦耳心喜,方正易知,乐闻无依说,多人爱念、适意,随顺三昧,舍如是等,而作刚强,多人所恶,不爱、不适意,不顺三昧,说如是等言,不离粗涩,是名恶口。绮饰坏语,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莒,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坏语。不舍离贪,于他财物而起贪欲,言此物我有者奸。不舍嗔恚弊恶,心思惟言,彼象生应缚、应鞭、应杖、应投,欲为生难。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说,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无家生生世间,无世阿罗汉,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淳陀!是名黑、黑报,不净、不净果,乃至触以不触,悉皆不净。……”

持戒就是为对洽黑业,免受黑报,不净、不净果。在思想上建立深信因果、谨慎造作的观点。戒的目的就是防非,能生善法。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制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的戒的表现和规定,郎五戒、十戒二一百五十戒等。律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郎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戒体,旧译“无作”,新译称“无表”。律宗三家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古师多依‘成实论’,以无作戒体为非色非心的“不相应行法”。相部宗法砺郎以此说倡非色非心戒体论。东塔宗怀索则依‘俱舍论乙,以“无表业”为色法,倡色法戒体论。南山宗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依‘楞伽经’、‘摄大乘论’所说,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它和相部、东塔二说相对,称为心法戒体。

2、至于律仪,‘杂阿含经’第九二五经中,世尊告诸比丘:

“如是丈夫,于正法律八德成就,当知是贤士夫。何等为八?谓贤士夫住于正戒,波罗提木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丈夫于正法律仪第一之德。复次,丈夫性自贤善、善调、善住,不恼、不怖诸梵行者,是名丈夫第二之德。复次,丈夫次行乞食,随其所得,若粗、若细,其心平等,不嫌、不着,是名丈夫第三之德。复次,丈夫心生厌离,于身恶业,口、意恶业,恶不善法,及诸烦恼,重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增其厌离,是名丈夫第四之德。复次,丈夫若有沙门过,谄曲不实,速告大师及善知识。大师说法,则时除断,是名丈夫第五之德。复次,丈夫学心具足,作如是念:设使余人学以不学,我悉当学,是名丈夫第六之德。复次,丈夫行八正道,不行非道,是名丈夫第七之德。复次,丈夫乃至尽寿精进方便,不厌不倦,是名丈夫第八之德。如是丈夫八德成就,随其行地,能速升进。”

在‘杂阿含经’第二七九经中,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何等为六根?眼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修习,不执持,于未来世必受苦报。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奸,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眼根·耳、鼻、舌、身、慧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云何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奸,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仪,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仪,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惫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这里所说的执持律仪,善护诸根,就是戒体所起防非止恶的作用,很为重要。

3、戒从心生,就是从怖苦心、畏罪心、求辐心、两利心、惭愧心、慈悲心、恕心,菩提心等所生,因手头没有‘中阿含’、‘长阿含’等经,只能引‘杂阿含经”作重点阐述。如第六三匕经中,世尊告诸此丘:“当修四念处,”如上广说,差别者:“乃至如是出家已,住于静处,摄受波罗提木义仪,行处具足,于细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杀生,乃至一切业迹如前说。衣钵随身,如鸟两翼,如是学戒成就,修四念处。”(畏罪心)

在第一O四O经中,佛告婆罗门:“贤圣法律所行舍行,异于此也?……:谓离杀生,不乐杀生,如前清净分广说。依于不杀,舍离杀生,乃至如前清净分广说。离偷盗,不乐于盗;依于不盗,舍不与取。离诸邪YIN,不乐邪YIN;依于不YIN,舍非梵行。离于妄语,不乐妄语;依不妄语,舍不实书。离诸两舌,不乐两舌;依不两舌,舍别离行。离于恶口,不乐恶口;依不恶口,舍于粗言。离诸绮语,不乐绮语;依不绮语,舍无义言。断诸贪欲,远离苦贪;依无贪心,舍于爱着。断诸嗔恚,不生愤恨;依于无恚,舍彼嗔恨。修习正见,不起颠倒;依于正见,舍彼邪见。婆罗门!是名贤圣法律所行舍行。”(求福心)

在第六一九经中,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向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伹当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隐而下。伎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说,已自护持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自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他。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两利心)

第一O四四经中,世尊告婆罗门、长者:“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人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偷盗、邪YIN、妄语、两舌、恿口、绮语等亦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恕心)

4、世尊为何制戒?为令和敬生活。第八二六经,世尊告诸比丘:“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培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福,未来得正对冶,令梵行久住。……何等为此丘念增上?未满足戒身者,专心系念安住;未观察者,于彼彼处智慧系念安住;已观察者,于彼彼处重念安住;未触法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已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是名比丘念增上。”令清净修道。在第六二八经中,尊者优婆夷语尊者阿难:“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诸此丘说圣戒,令不断、不缺、不择、不离、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叹,所不憎恶,何以故?”尊者阿难谱优陀夷:“为修四念处故。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护生。世绰在二二二八经中,说偈云:“以斯善护己,而等护于彼。猛火之所食,虽小食无限,小烛也能烧,足薪则弥广,从微渐进烧,尽聚落城邑。是故护生者,当如护己命;以斯善护己,而等护于彼。”强调制戒是为护生,亦是护己,要从小处着手,从自己做起。又第六一九经中,也说到护他即自护,是两利的。

5、戒的分类:戒行。‘杂阿含经’第二四八经中,佛为波斯匿王说偈言:“不以见形相,知人之善恶;不应暂相见,而与同心志。有现身口密,俗心不敛摄;犹如鍮石洞’涂以真金色。内怀鄙石心,外现圣威仪,游行诸国土,欺诳于世人。’强调戒行要表裹如一,实事求是,不能伪装,自欺欺人。律宗把佛所制戒归纳为“止持”与“作持”两类。“止持”即“诸恶莫作”之惫,指比丘、此丘尼一一家制止身口、不作诸恶的别解脱戒;作持郎“家善奉行”的种种规制,包括安居、说戒、悔过以及行住坐卧四威仪等。‘四分律’前半部解释佾尼二家别解脱的止持门;后半部解释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慧译为“聚”)为作持门。南山宗三大部内容不出此二类。学戒。“杂阿含经’第九三四经中,佛语摩诃男:“学人亦有戒,无学人也有戒;学人有三昧,无学人亦有一二昧;学人有慧,无学人亦有慧,学人有解脱,无学人亦有解脱。”摩诃男问尊者阿难此如何解释?阿难语摩诃男:“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受持学戒。受持学戒具足已,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遗迹如实知。如是知,如是见已,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戍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说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④出世间戒。释尊在第七八五经演说八正道为出世间戒,以区别于世间戒。⑤善戒与不善戒。⑥此丘戒、比丘尼戒。⑦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以上见大正藏一——七一五页至七二O页)。⑧别解脱律仪、根律仪、活命遁净、资具依止(以上诸戒见‘长阿含经’卷二)。

6、波罗提木义仪:①何等为增上戒学?第八一七经中,世尊告诸比丘:“若此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②戒清净。第五六五经中,尊者阿难语诸童子言:二帝种!如来、应供、等正觉,说四种清净—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二石何为戒净断?谓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戒增长,威仪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恐怖,受持学戒。戒身不满者能令满足,已满者随顺执持,欲精进方便超出,精进勇猛堪能。诸身、心法常能摄受,是名戒净断。……”⑧学戒成就。前已引述第六一二七经,世尊告诸比丘:“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杀生,乃至一切业迹如前说。农钵随身,如鸟两翼。如是学戒成就,修四念处。”④说戒。第八百经中,叙述因世尊说不净,诸此丘修不净观巳,极厌患身,纷纷自杀,有异此丘请鹿林梵志以利刀杀此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世算得阿难禀告,说:“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末起尘,能令休息。如是此丘修微细住,诸起、末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谓安那般那念住。”(灭出入息念而学)⑤正行。第一O四二经说法行,谓“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⑥近缚行处。在第六一七经中,世尊以鹰鸟离父母例,告诫比丘:“如彼鹰鸟,愚痴自舍亲父母境界,游于他处,致斯灾患。汝等比丘亦应如是,于自境界所行之处,应善守持,离他境界,应当学!……自处父母境界者,谓四念处。”

7、戒的净化。①不破坏一切学处。在第九三六经中,佛告摩诃男:“圣弟子自念净戒——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圣弟子如是念戒时,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升进涅槃。”②已破坏而可忏悔者应忏悔。在第一O八三经中载,“有一少年此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行乞食时,不以次第,前后复重。诸此丘等再三谏,不受。”佛言:已破坏而可忏悔者应忏悔,说明佛教的宗旨是治病救人的。⑧破戒的过患。第四九五经中,尊者舍利弗告诸此丘:“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以退减,心不乐住。不乐住已,失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已,/水不能得无余涅槃,持戒此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乐。得信乐已,心得欢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得解脱已,悉能疾得无余涅槃。譬如树根不坏,枝、叶、华、果,悉得成就。”可见护戒的重要。出家弟子要以戒为慧命所系,珍惜护持,在家两象也不能例外。如果严持禁戒,敝到“僧像佾”,以六和精神冶庙,实现“庙像庙”也不成其为问题了。

学习‘杂阿含经’有关增上戒学的论述,对当前中国佛教的涤瑕荡垢、兴利除弊,恢复原来的纯正,具有重要意义。戒律是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教的根本,根本做好,枝叶华果就必能相应繁盛,佛日增辉,*轮常转,可期望焉。

原载《内明》第27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