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心学


   日期:2023/6/14 13: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心学

蔡惠明

一、“杂阿含经”为修禅者所专习

增上心学就是定学,也作增上意学。梵语Dhyana,意译禅那,暑称为禅。意译作“思维修”、“弃恶”等,通常译作禅定。“定”是梵语Samadhi的意译,音译为“三昧”、“三摩地”或“三摩提”。意译又作“正受”、“等持”。禅定就是“安静而止息杂虑”的意思,这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郎以静坐钦心,专注一念,久之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称为“禅定”。定有两种:一是“生定”,指人们生来就有一种精神功能,属于报得;二者“修定”,指专为获得般若、功德、神通而修习所得的功夫,属于修得。禅定重在修心、见性,而不限于静坐疑心,专注观境的形式。‘杂阿含经”主要内容就是联系此丘修习禅定,讲述佛教教义。主张“善摄诸根”、“内寂其心,如实观察”。阐明正确的禅思,并斥责外道的禅观。记述修禅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及其所要达到的结果等,所以有人认为此经重在止观道理,为修禅者所专习。禅法就是止观方法。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观为梵语Vipasyna(毗钵舍那)的惫译。止是息除妄念,专心一境;观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明事理。通过“止观”的修习方法,可以悟到“缘起性空”而成佛道。中国天台宗始创人智顗大师特别重视止观法门,着有‘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书,阐述修习止观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云何为定?释尊在‘杂阿含经’第二二一经中告诸此丘:

“若诸此丘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隐,向涅槃住,如是像类此丘,我为其说不放逸行。所以者何?以彼此丘习学诸根,心乐随顺资生之具,亲近善友,不久当得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当后有。所以者何?彼眼识所可爱乐,染着之色,彼此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染、不系着住;以不喜、不赞叹、不染、不着住故,专精胜进,身心止息,心安极,住不忘,常定一心,无量法喜,但逮得第二二昧正受,终不退减随于眼色;于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说明“心……不染、不着住故,专精胜进,身心止息,心安极,住不忘,常定一心”就是“定”的境界。在七八五经中,释尊告诸比丘: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说明正定有世间、出世间两种。世间定只是转向善趣,而出世间定,则是从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圣谛之理而悟得。

二、禅定的意义

关于禅定的意义主要是解脱、三昧、正受。‘俱舍论’说:“定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则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谓修得禅定,为色界、无色界心地的作用,必须经过精勤修行得入定境,如三学中的定学,六度中的禅定波罗密,五根中的定根、五力中的定力,八正道中的正定。‘三藏法数’卷九载:“定者禅定也,谓能摄散澄神,见性明道,故日定学。”在‘杂阿含经乙第六八六经中,世尊告诸比丘:

“如来有六种力,若六种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的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家中师子吼而吼。谓处非处如实知,如来初力。复次,过去、未来、现在,以业法受如实知,如上广说,是名第二如来力。复次,如来、禅、解脱、三昧、正受如实知,如上广说,是名如来第三力。复次,如来过去种种宿命之事如实知,如上广说,是名如来第四力。复次,如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诸家生死此生彼,如上广说,是名如来第五力。复次,如来结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如上广说!乃至于家中,师子吼而吼,是名如来第六力。”可见如来六种力中,第三如来力如来禅、解脱、三昧、正受就是禅定的力用。

上座部佛教有四禅,大乘佛教则有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等·四禅是:

1、初禅。郎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搂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离欲境界),即离欲界苦,而得清净喜乐。但此时尚有思虑,还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所以称为“初禅’。

2、二禅。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定力喜乐,是二禅境地。

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喜乐,达到完全安静,获得轻安的妙乐。具舍支、念支、乐支、慧支、一心支。

4、四禅。由三禅再提高一步,至此四禅,呵弃三禅的乐受,四支的不苦不乐受支、舍支、念支、一心支。苦乐双亡,达到舍定的清净境界。

四禅天中还有不还天,为证三果圣人阿那含(此云不还)的寄居处。因他们所入之定为四禅的,所以四禅舍心家同分而安立居处。伹第四禅天,系有漏凡夫,只能伏惑,而五不还天,是无漏圣人,而能断惑,圣凡有异,伏断悬殊。阿那含有利钝两种,利根阿那含,即于色究竟天第四禅天的不还天的舍定心中,发无漏“人空”智慧,断尽思惑,郎便超出三界,离分段生死,证偏空理,成阿罗汉。钝根阿那含,在色究竟天中,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灭色归空,生无色界,修四空定,断三十六品思惑尽,证我空理,郎出三界,成阿罗汉,这是他们的差别。五不还天的说法,是中国天台宗所作的补充。

大乘的九种大禅是: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是般若经典中所述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请参阅。

“中间含经’卷二也有“四禅”的阐述,卷七十二则讲二二定”,‘长阿含经’卷十谈到八解脱,限于篇幅,未能详引,并请参阅。

三、禅定的分类

原始佛教重视禅数,认为戒定慧三学中,戒是根本,定慧是实践。定指“禅”,慧指了解“敷”。所谓“数”,即数法,指毗昙而言,毗昙郎阿毗达磨,一般译作对法,也可译作敦法。为什么称为数法?因为1、禅经的分别,经中法相繁多,名目不一,昕以要将它分类,一般就以数为分类的标准,把相关联法分为一类,然后依次序数的次第排列为一法、二法、三法等,这种分类方法称为“增一”  ,在汉译四‘阿含’中就有‘增一阿含’,经文均带法敷,由一至十一相次编纂,就是应用数法,这在昆昙中占重要位置;2、对于法的诸门分别,郎对某一种法,既可归于这一类,又可归于另一类,如地、水、风、火,既在“四大”中讲,也在二八界”中讲。对某法在这里讲,在那裹也讲,称为“数数分别”,也与数相关。所以称为数法。禅法的种类很多,其中之一是“安般守意”,又译作“持息念”。“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持息就是控制呼吸;“念”是说“专注一心”。“守意”就是揩念,也即当作持解。这种禅法要求有意识地控制呼吸,同时又要求专注一心,思想集中,这就是上座部十念之一。最早将印度禅法介绍到中国的安世高,主要就是念息法,因为此法简单易行,在印度早就流传,而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依附于方术,走向黄老之学,而道家也讲究吐纳、食气等养生之术,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这种数、息、止、观、还、净的禅法,由吴康僧会的综合,后被天台宗吸收为“小止观·六妙门”,很受欢迎,对后世禅学有一定的影响。所谓“禅数”,就是把禅法与数法结合起来。东晋道安谓安世高擅长禅数,而他所译也以禅数最为完备。

据记载,安世高的禅法是依僧伽罗刹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五停心)而修习。他从大本“修行道地经”抄译了三十七章,着重身念住,破除人我执。念息另译大小‘安般经’,其中说六种特胜,也和四念住相联系,这是上座部用念住统摄道支的基本精神。因为和当时道家“食气”、“导气”,“守一”等说法相似,所以很快流传。东吴康僧会先从江南陈会受学,注解了‘安般守意经’。他以自己学禅的心得,在所编:八度集经’的禅定度中,对止观有扼要的叙述。道安得新译昆昙的启发,对安世高翻译的业迹,认识更清楚,他从各经中抄袭十经,加以解释,成为‘十法句义经’。

禅定的分类有:1、世间禅,可分两种:①根本味禅,此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三品,合为十二,称十二门禅。厌欲界的散乱修四禅,欲大福的修四无量。厌色笼的修四空,为生一叨出世间善法的根本,所以称根本味禅。又合证而为观慧,因此名隐没。于其禅定生爱味,所以名有垢。所观的境界不分明,因名无记(此中出世善,非于四禅、四无量、四空直生,乃以它为所依,更修谛观而生)。②根本净禅,亦有三品: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慧性多的人修六妙门,定性多的人修十六特胜,定慧均等的修通明禅。根本的含义就是不隐没、无垢、有记,与上述相反。然前述的根本味禅,为凡夫外道厌下地、欣上地的,以六行观修得,或佛弟子以八圣种修得,因而发有漏智、无生无漏智的,所以名为世间禅。第二种根本净禅,利根的外道凡夫,在佛出世前亦修,因而发有漏智,所以称世间禅。但逢佛出世,闻佛说法,则依之而直发无漏智,这与有漏智不同,称为净禅,“止观’卷九之一称为亦有漏亦无漏。

2、出世间禅。有观练熏修的四种·观禅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种。观是观照的意思,明观照不净的境界。练禅指九次定,练就是锻练。在观禅中,由于行用未调练,出入中间,尚杂异念,要由浅入深,顺次锻练四禅灭尽定,不离异念,所以称“练”。‘俱舍论’名为杂修静虑。伹局于四谛,今为通练八地。熏禅即狮子奋迅三昧,熏是熏熟自在的意思。前九次定,但能得顺次入,而不是逆次入。今顺逆自在如狮子奋迅,进退自在,所以名狮子奋迅三昧。此观、练、熏、修的四种禅,虽是缘有为法的事禅,而能离欲过,不俟观谛理,能发无漏智,总称出世间禅。但依‘俱舍论’舆‘成实论’,都是观有为法的事禅,是有漏禅。

3、出世间上上禅。郎‘地持经’所说的大乘九种大禅,上文已有介绍,不再重复。

定的分类,有世间定、出世间定、正定、邪定。‘杂阿合经’第七百五十经中,释尊指出无明为诸恶不善法的根本,明为诸善法的根本:

“若诸善法生,  一叨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在第七八六经中,世尊告诸此丘:“若比丘心向邪者,违背于法,不乐于法;若向正者,心乐于法,不违于法。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此外,尚有: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无觉无观定等。

有关八胜处、八解脱、九次第正受,三昧,分别阐述如下:

1、八胜处:①内有色想,观少许若好若丑的诸外色,得这样想:“知………见胜彼等‘诸色’,”此为第一胜处。②内有色想,观无量若奸若丑的诸外色,得这样想:“知………见胜彼等‘诸色’,”此为第二胜处。[3]内无色想,观少许若奸若丑的诸色,得如是想:“………”,此为第三胜处。④内无色想,观无量若奸若丑的外色,得如是想:“………。”此为第四胜处。⑤内无色想,观诸外色青,青色青光青现:…:此为第五胜。⑥内无色想,观诸外色黄,黄色黄光黄现……此为第六胜处。⑦内无色想,观诸外色赤,赤色赤光赤现……此为第七胜处。⑧内无色想,观诸外色白,白色白光白现……此为第八胜处。(以上见‘长阿含经’卷十)。

l八解脱是:①有色者(内有色想),观诸色想得解脱。②内艇色想者,观诸外色解脱。[3]有“净”的胜解。④超越一切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空是无边也”云云的空无边处具足住。⑤超越一切空无边处,入“识是无边也”云云的识无边处具足住。⑥超越一切识无边处,入“无任何有”云云的无所有处具足住。⑦超越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⑧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具足住。

3、次第正受。‘杂阿含经’第四七四经中,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相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阿难白佛莒:“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止息;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4、三三昧是旧称,新称为三三摩地,意译三定、三等持。‘仁王护国经’谓三空,这是就所观理而说。‘十地论’名为三冶,这是就断障而言。此三昧亦有有漏、无漏两种,有漏定称三三昧,无漏定称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犹如有漏谓八背舍,而无漏谓八解脱。三三昧又分:①空三昧,与苦谛的空、无我二行相相应的三昧。②无相三昧,是与灭谛的灭、尽、妙、离四行相相应的一二昧。⑧无愿三昧,旧称无作三昧,又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的苦、无常二行相,集谛的因集、生、缘四行相应的三昧。三三昧又含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无觉无观定。请参阅‘中间含经’卷七十二。

四、定的杂染奥净化

释尊在“杂阿含经’第六八四经谈到如来十力时说:“如来、应、等正觉禅解脱,三昧正受,染恶清净,处净如实知,是名如来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家中师子吼而吼。”在第八·八三经中,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禅:有禅三昧善非正受善,有禅正受禅非三昧善,有禅三昧义亦正受善,有禅非三昧善非正受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住三昧善非住正受善,有禅住正受善非住三昧善,有禅住三昧善亦住正受善,有禅非住三昧禅亦非住正受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起善非正受起善,有禅正受起善非三昧起善,有禅三昧起善亦正受起善,有禅正受时善非三昧时善,有禅三禅时善亦正受时善,有禅非三昧时禅亦非正受时禅。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处善非正受处禅,有禅正受处善非三昧善,有禅三昧处善亦正受处善,有禅非三昧处善亦非正受处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迎善非正受迎善,有禅正受迎善非三昧迎善,有禅三昧迎善亦正受迎善,有禅非三昧迎善亦非正受迎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念善非正受念善,有禅正受念善非三昧念善,有禅三昧念善亦正受念善,有禅非三昧念善亦非正受念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念不念善非正受念不念善,有禅正受念不念善非三昧念不念善,有禅三昧念不念善亦正受念不念善,有禅非三昧念不念善亦非正受念不念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来善非正受来善,有禅正受来善非三昧来善,有禅三昧来善亦正受来善,有禅非三昧来善亦非正受来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恶善非正受恶受,有禅正受恶善非三昧恶善,有禅三昧恶善亦正受恶善,有禅非三昧恶善亦非正受恶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方便善非正受方便善,有禅正受方便善非三昧方便善,有禅三昧方便善亦正受方便善,有禅非三昧方便善亦非正受方便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止善非正受止善,有禅正受止善非三昧止善,有禅三昧止善亦正受止善,有禅非三昧止善亦非正受止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举善非正受举善,有禅正受举善非三昧举善,有禅三昧举善亦正受举善,有禅非三昧举善亦非正受举善。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舍善非正受舍善,有禅正受舍善非三昧舍善,有禅三昧舍善亦正受舍善,有禅非三昧舍善亦非正受舍善。”

经文说明:禅三昧与正受之间:善与非善;非善与善;善与善;非善与非善等四种情况。如是,禅三昧与正受之住、起、时、处、迎、念、念不念、来、恶、方便、止、举、舍,亦同有上述四种情况。

五、修定的前行

依“烩上善学”到“增上信学”,进而到“增上戒学”次第修习,住于戒清净,完成这样的修定的前行:

1、断破“十障碍”:①住所,②家,⑧资具,④家,⑤作业,⑥旅行,⑦亲戚,⑧病,⑨读诵,⑩神变。

2、亲近“能授业处善士”:①世尊,②大声闻,⑧漏尽者,④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⑤得禅的凡夫,⑥三藏侍者,⑦知耻者,⑧多闻者。

3、《分别性行:甲、六种性行:①贪行者,②瞠行者,⑧痴行者,④信行者,⑤觉行者,⑥寻行者。乙、衣、食、住等等适合自己性行。

4、选取“业处”:请参阅‘杂阿含经’第七四一至七四七经“四十业处’。

5、住于适合修定的场所。

6、断破“小障碍”:①住处干净,②衣服干净,⑧身体干净。

7、学习“修定的规定”,如修习“地遍”等。

原载《内明》第27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