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莲池大师的禅净思想


   日期:2023/6/22 21: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莲池大师的禅净思想

蔡惠明

连池大师(一五三五——二八一五)名袾宏,字佛慧,俗姓沈。他与同代的真可(紫柏)、德清(憨山)、和智旭(藕益)都是禅教兼通,栖心净土,不拘一格的佛学大师,被称为“明代佛教四大家”。

连池大师在明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年)三十二岁时出家,受具足戒后,就“单瓢只杖游诸方,逼参知识。明穆宗隆庆五年(一五七一年)到杭州五云山结茅而居,题名“云栖”。据说,北宋乾德年间,吴越钱氏曾为僧志逢于此地创云栖寺,久已废圯。莲池大师去时仅有矛庵数间,后渐戍兰若,终为名刹。他在“重修云栖禅院记i中写道:

“大都主以净土,而冬专坐禅,余兼讲诵。日有程,月有稽,岁有表,凛凛乎使无赖者不得参乎其间。……生平尚真实而贱浮夸,甘穷药而羞名利。”

;就这样,云栖道风远扬,十方衲子如归。据德清撰“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载:

“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租,宫谕张公元忭,……并一时诸缙绅先生,次第及问道者以百计。……天下名公、巨卿、长者、居士,泊诸善信,无论百千,倾心事师。”

可见当时的盛况。“塔铭”最后还对大师作了高度评价:

“师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乃法门之周孔!”

大师示寂于明万历四十三年(二八一五年),世寿八十一岁。“佛祖统记”卷廿六“净土立教志”载:“连宗之祖,匡山逮永明而亡,……至是,诸大弟子,周爰咨谋,协于克一,定以师为莲宗八砠。”因大师遥承北宋的延寿,而被尊为连宗第八代耝。他的着述,经编成“云栖法汇”,有“释经”三种,“辑古”十六种,“手着”十一种。其中以“弥陀疏钞”、“楞严摸象记”、“戒杀放生文”尤为僧炙人口,传诵一时。德清在“云栖老人全集序”中推崇至极地说:

“予读“云栖大师集”,三复而兴叹焉。师以儒发家,中年离俗。……遍参诸方,有所发明。遂挂瓢笠,匿迹云栖以恬养。……久之,声光独耀,缁白问道而来者,初则屦满,次则林立,久则云屯雾集,皆有请焉。诸弟子记其语者谓之文,平实而易喻,直捷而尽,如月照百川,清浊并映。……如是而为佛租之亚者,予于云栖之文见矣。”

智旭也在“灵峰宗论”中称赞:“云栖宏大师,极力主张净土,赞戒、赞教、赞禅,痛斥口头三昧,乃“真救世菩萨”。”

当时禅风虽盛,但为一般玩弄机锋的时式禅僧所误,宗门里出现窳败情况。连池大师力挽狂流,提出了一系列正知灼见的见解。大致有这样几点:

(一)认为“有念”并不碍于参禅。他在“遗稿答问”中说:

“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云““又以此心,反复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也不相悖。”

(二)提出把禅宗的“参究”,和经里的“研究”等同起来,在“竹简二笔——参禅”中,他写道:

“僧有恒言,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疑之言参也。然参禅二字,起于何时?或曰:经未有之也。予曰有之。“楞严”云:“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又日:“内外研究”。又曰:“研究深远”。又日:“研究精极”。非参乎?自后尊宿教人看公案、起疑情,皆从此生也。”

(三)正面地解释参疑,提出参就是疑,疑就是参。呵斥那种“误念为参”的浅陋作法。他在“正讹集——疑情”中指出:

“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则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审之;意。伹看“念佛是谁?”以悟为则而已。

“世有念;“一归何处”、“因甚道无”之类,或连声急提,或拖声长念,唤作疑情。此讹也。疑是参究体察之意。……若直念,则无疑;无疑,则无悟矣。以直念为疑,可乎?”

(四)当时宗门中还流行学舌、效颦等不正之风,大师在“竹窗二笔——宗门语不可乱拟”中也加以破斥:

“今人性未妙悟,而资性聪利,辞辩捷语者,窥看诸“语录”中问答机缘,便能模仿,只贵颠倒异常,可喜可愕,以眩俗目。如“当午三更”、“夜半日出”、“山头起波”、“海底生尘”,种种无义味语,信口乱发。诸无识者,莫僧校勘、同声赞扬。彼人久假不归,亦谓真得。甚至“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这里有祖师么?唤来与我洗脚!”此等处,亦复无忌禅,往往效颦。吁!妄谈般若,罪在不原!可畏哉!”

(五)对“变参禅为讲禅”,忘失“西来”原意的弊端。大师也予否定。他在“竹窗三笔——讲宗”中指出:

“宗门之坏,讲宗者坏之也。或问:讲以明宗,曷言乎坏之也?予曰:经、律、论有义路,不讲则不明;宗门无义路,讲之则反晦,将使其参而得之耳。故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又曰:“我若与汝说破,汝向后骂我在。”今讲者,翻成套子话矣。西来意不明,正坐此耳。” 

此外,莲池大师与狂禅者流不同,自己归心净土,却同时也兼重禅教。在“竹窗随笔——经教”中,他写道: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必经典。此二辈人,有真得而作是语者,且不必论;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佛也。其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依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学佛者必须以三藏十二部为楷模。”

可见包括禅僧、念佛的净业学人在内的学佛者都必须“以三藏十二部为楷模”,通晓教理,达到理明信深。否则即使“参而得悟”,也“不与教合”,“悉邪也”,这是切中时弊的重要开示。

连池大师虽然行在净土,但他也融会性、相,并论心、性。在“竹窗三笔—性相”中,他写道:

“相传佛灭后,性相二宗学者各执所见,至分河饮水。其争如是。孰是而孰非欤?日:但执之,则皆非;不执,则皆是。性者何?相之性也;相者何?性之相也。非判然二也。譬之一身然,身为主,而有耳目口鼻,脏腑百骸,皆身也。是身者,耳目等之身;耳目等者,身之耳目也。譬之一室然,室为主,而有梁栋·椽桔、垣壁户牖等、,皆室也。是室者,梁栋之室;梁栋等者,是室之梁栋等也。夫岂判然为二哉。不惟不当争,而亦无可争也。……是故偏言性不可,而偏言相尤不可。偏言性者,急本而缓末,犹为不可中之可,务枝叶而失根原,不可中之不可者也。

自延寿以来,即有融宗教、会性相之风。连池大师在禅教兼重,归心净土的同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不过他认为偏言性“犹为不可中之可”,仍是更看重性。

连池大师的净土思想,贯穿在他所着的“弥陀疏钞”中。疏钞与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同被列为净土宗的重要着述。印光大师赞扬说:“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限于篇幅,拟另撰文予以介绍。

连池大师在“竹窗三笔序”中说:

“古有“容斋随笔”,予效之竹窗之下。时有所感,笔焉;时有所见,笔焉。从初至再,成二帙焉。兹度八旬,颇知七十九年之非。而自觉其心之末悄然也?…:所感、所见,积之岁月,忽复成帙。虽东语西语,宾叩主酬,种种不一,要归于整饬行门,平冶心地而已。”

连池大师的一生,是“整饬行门,平冶心地”的一生,他对佛教事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将、水载史册。他倡导的“禅教兼重,行在净土”,不仅在当时针砭时弊,抑邪显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今日“末法之弊”,也仍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沿着他走过的道路,遵循他指引的方向,向着康庄的菩提大道,勇猛前进!

摘自《内明》第150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