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日期:2023/6/23 9: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wǎnɡ)则直,洼(wā)则盈,敝(bì)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ɡ);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长。

夫唯(wéi因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和释迦佛都是在观察天地之后写出了有服务于人道的法则,有服务于天道的法则。这一章就讲了,《道德经》有出入人道的法,但不是完全立足于人道,目的是回归于天道,因为他是按《易经》来解的。他把《易经》用白话文写出来了,有修行的功法,有服务于人道的法则,有服务于天道的法则,《道德经》里面写的非常清楚。

大家能看懂《易经》再看《道德经》一点不难,然后再看《佛经》也很简单。难的是我们什么都不懂,用后天的知见来衡量一切,先天的本能就越来越低,也就是说性能量与智慧越来越少。

我讲《道德经》就是让大家打开自己的智慧,所有的经典最好都看一遍,最低看一遍,然后结合自己修行的心得总结出来,自己愿意记笔记的最好记下来,这样你在将来给别人讲的时候最起码有事实,别人去修一对照,一看的确是这样的。释迦佛就是因为这样才把佛法传下来。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这几句写的非常好,讲的完全是心性,如何让人保持平静的心。只有心平静了,才不散失自己的能量。

前面21章讲了,自身的小宇宙要和大宇宙相融合,如何融合?22章马上把心法教给你了。如果你真能把老子的东西从显意的文字般若、从观照般若、从密意实相般若能翻译过来,我敢保证很多经典你一看就明白了,哪些经典讲的是秘密法,哪些经典讲的是文字相,这样你在修行中看经文的时候,就会得到宇宙的能量。

【曲则全】从字面上讲,弯曲反而能够保全自己。其实这是一种包容的心态,对修行人来讲,曲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一种姿态,当和别人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是主动放弃自己的观点,这种让步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心胸,放下自己的观点,心态依然平静,这样心能量就不会散失,从而保全了自己。圣人寻得此曲,兢兢致慎,回环抱伏,如鸡温卵,如龙养珠,一心内守,不许外露。久则浩浩如潮,逆而上伸,一股清罡之气,挺然直上,出乎日月之表,包乎天地之外。

从世俗来讲,曲则全,是委曲求全,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虽然能避免矛盾,但内心不是平静的,压抑会形成心里隐疾。很多人曲掉了自己的人格,这样做人的资本就没有了。

在自然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水,水的柔韧性曲度能体现大道的精神,你看黄河水经历了很多的区段,弯弯曲曲,遇山绕行,甘居低下,最终到达东海。

【枉则直】枉是冤屈,当被冤屈的时候,依然不失自己正直的品格,心胸坦荡,有句古话 “威武不能屈”说的就是这个,人格魅力是不能丢的。这依然是一种心态,一种能屈能伸的气魄。《金刚经》上有一个忍辱波罗密,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没有任何的嗔恨心,就是这里讲的心态,佛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洼则盈】低洼的地方才能充盈。这里是一种谦虚的心态,做人要把自己放在低处,这样才能吸收来自各个方面的见解,谦虚使人进步。还是讲我们从人道上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把人做好。

如果自己高高在上,也就容纳不了别人,等于自己把自己的前进的路堵死了,从而成为孤家寡人。

【敝则新】敝,就是旧的东西,有句话是“不破不立”,破除旧的观念,新的观念才能树立。这里是告诉我们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法,生命的蝉变就是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来提升自己的。修心就是在不断的否定——肯定——否定中让生命的内涵充实,所以要敢于给自己的内心开刀,敢于抛下陈旧的观念,打开自己的思路,吸纳阳光和空气,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成长自己的灵性。《道德经》里有一个“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就是这个敝则新。

温故而知新也是敝则新的另一层面的意思。

【少则得】心中的欲望越少,同时却得到了内心的成长。当心中的妄念越来越少的时候,心也就越来越清静。心内守心清净,智慧就会出现。心中的欲望减为零的时候,你就得到了整个虚空,也就证得了无漏的智慧。

有句话叫“无求而自得。”内心层面的东西是求不到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反而进步的很快。

【多则惑】人的欲望多,贪心重,心就会散乱。散乱的时候,疑惑就会出来。我们大家都有这种同感,你越想得到的时候,猜疑心就会出来,无明烦恼就会困扰。有的人抱着强烈的求心诵佛号阿弥陀佛,病没有好起来就开始疑惑了,就不相信了。

贪心只能使人堕落,使自己的能量耗散,所以欲望是修行的大敌。

还有的人今天想帮助这个人,又想帮助那个人,这都属于欲望,但心态非常好,乐于帮助别人,这种心态和行为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表扬,但是有一样你没有在意,欲望太多,心就会乱,心乱则如麻,如麻则惑多,惑多则为纯情,纯情则疑,贪嗔痴慢疑就全出来了。你没有欲望的时候去帮他,反而水到渠成。顺应自然,赶上了就帮,赶不上也没有必要天天想着他。说为了那个人我要怎么怎么……没有必要。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反而做不好,做的也不自在。赶上机缘当机立断,把事情给处理好,大家都清静。

当大家能做到欲望越来越少的时候,心才能真正的平静下来。那我们就减少欲望,减少没必要的计划,计划多就是欲望多呀,修行人不要有那么多的欲望,只管念佛参禅念经去,这样欲望反而少了,这样你心里那面镜子和宇宙那面镜子才能吻合,你的智慧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和别人说话哲理性和含金量非常大,就是你的话有能量能吸引住别人。心完全的清静下来,也就是心海湖平月光明了。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大家要按自己修行的身体变化和心态来解这个经文,这个叫符合法义符合道。前面几句讲的都是心法,这些心法掌握了,心宁静了。圣人做到了这个时候,他的心就能做到抱一,成为天下的楷模。

外相上的“圣人”比如孔子、孟子、庄子等都可以成为圣人,他们是三界内的还没有完全彻底解脱自己,就跟罗汉似的也称为圣人。老子或释迦佛是解脱圣人。

圣人能抱住自己的心性,抱着身体里面的那个道那个一,那个一就是中脉。修开了后不要再让它堵上,这个抱一就要守道。你守着自性当中身体当中的那个大道,不是守宇宙的道,先守自己中脉那个道,让能量在海底轮聚集起来强大起来。我们的性光从海底轮发射,在头顶把梵天轮炸开。只有你守住自己的中脉不让它再堵住,你的性光就会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强,强到最后,天下式自然成。天下式,密意讲:出出入入随你便,天下拦不住你了。身体就为我们大灵的天,外面的天是整个宇宙虚空。你出入自己的天地和外面的天地很随便很自在,就是这个话。

从身体的行为说:天下式是个功法。真能用身体修行的人就能知道这个是什么功法了。印度瑜伽功里有个抱日月式,那个式就是这个。天下式是很普通的一个式,很简单的功法,大家都能做到。我以前做过,一做完霎那之间能量一下子就会上来。只有你像圣人一样抱着你的心(你的性光能量)的时候,这个式子一下子就出来,叫自然式,我现在还没有讲。道家真正的炼丹不是下丹田的丹,真正的丹是上丹田,现在道家几乎没有,都是拳术,真正道家求自在的大法已经不在了。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几句是指具有了以上辩证的思维心态也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了,所以就故明、彰、功、长。

【不自见故明】不自见是指不自负,不自以为是,当一个人不自负不自以为是的时候,自然能明白事理。

从修行的过程来讲,说看到了菩萨来了,其实是他幻想出来的一个概念,然后第七识末那识就给他一个图案或者这个时候附体给他一个图案,这个图案就叫见。真正他自性还没看见。在这里我给愿意打妄想的人打上一针预防针,不要老认为自己天目开了,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真正的看见是我们自性在看,它看见的和我们后天思维看见的完全不是一码事。既然不是一码事,我们自性会看不到东西,只有它看不到东西的时候,才能光明才能通达无碍,所以叫不自见故明。

我们的自性是看不见东西的,你的大灵真正出来了,你后天思维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你的大灵完全知道一切一切,它只不过是把信息反映到你第六识上,你第六识去分析去了。所以说我们执著就会失去光明,不执著就会得到光明。执著我的天目开了,就落了伍了,掉了道了,那时候你就不是有智慧而是妄念。

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认为自己修了三两天,天目开了,那天另一个网上有一个小孩说:感到自己的灵魂出来了……我一听不对呀,我说你是妄念想的,是做梦,梦魇了!不是你的真魂出来了。我说你睡完觉是不是发现自己很累?他说:是呀,但我当时看的很清楚啊。梦魇都看得清楚,但那都是幻觉都是妄念,根本不是你的真魂出来。真魂出来是看不到东西的,你才会觉得心里光明。

看见佛了看见什么了,那不是我们原本的东西看到的,都是第六识第七识在看,属于有为法,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不真实,不真实的东西就是不光明的东西。真实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因为都是无形的,比如说你的法身出来了,我的法身出来了,没有相貌,无形无相,真实不虚。有形有相,是我们后天在看。所以说后天在看就没有光明,只有我们先天本灵在看才会光明。

【不自是故彰】当心融于虚空的时候,不会再自以为是了,这样就把自己那种大道的德行彰显出来。一旦自以为是了,你先天的德行就没有了,就被你后天的东西压住了。

在人道上不自以为是,自然表现出来自己的谦和,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了,他的德行是自然的流露,人缘自然就非常好。

【不自伐故有功】当一个人的心能顺应大道有所成就的时候,是不会夸耀自己功劳的,他认为这都是自然而然的。正因为他不去夸耀,这样心不散乱,就能守住自己的心能量不失去,所以他才最有功德。像历史上的张良帮助刘邦建立大汉,他的功劳非常大,从没有居功自傲过。还有姜太公也没表现自己,也很谦虚,但是他的功劳非常大。

另一方面大家修行不要表现出我修出天目天耳了,这都属于还是在幻觉阶段中,千万不要去迷恋这块,当你真正达到了天目和天耳真的打开的时候,那时让你听这些人说话你听不见了,你听的完全就是宇宙的脉动(嗡—啊—吽)的过程,完全是宇宙的脉动在跳动,你观的是这个,你听的是这个。你听见这个佛给你说什么了,就像我给你们说的老子来给我说什么了,这都是我心念当中的幻觉,老子可能没有来,但是那种幻觉来了,也是我自身的幻觉,好像是他来了。真正完全打开达到无漏佛的境界的时候,你听的观的看的完全是宇宙最原始的脉动(嗡啊吽的脉动),也就是说老子说的嘘唏咦过程吧。

【不自矜故长】当一个人能顺应大道有成绩的时候,不会骄傲自满,不会认为自己如何如何厉害,心内不张驰自然能使自己的名誉地位寿命等长久。我们大家一定要从实际当中去考虑问题,不要从虚幻当中去幻想它。修行不论到什么境界都要到现实中来检验。

【夫唯(wéi因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自见、不自是、比自伐、不自矜,这样心平气和没有争的欲望,所以也没有人和他争,这都是内外相应的。佛家说一切唯心造,心平气和,自然在彼无恶,在此无敌,又有谁与之争哪?

我们自性当中不去跟人争论或争夺什么的时候,像须菩提做个无诤三昧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天下的人才不会跟你争,才会真正的爱戴你,像尧舜禹不用争还让贤给别人。

从修行上讲,当别人有天目、天耳、宿命通功能的时候,不要去羡慕,不要去跟人家比,说他能三天修出来,我一天修出来,那你一天修不出来是不成疯子了。

所以说我们在修行道上不能争,在人道上也不能争,只有你心平气和的时候,天下、整个虚空才属于你的,大道才属于你的。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古人所说的“曲则全”这句话,难道是一个虚言?这是老子在反问,难道真的是假的?

【诚全而归之】道之潜移默化,只有抱一者能全受全归,返回太始之初。

第22章是在讲我们的心性,在得法之后如何修行,修行当中要具有什么心态学习,如何做一个全然而归的圣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