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立雪断臂的二祖慧可


   日期:2023/6/23 9: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立雪断臂的二祖慧可

蔡惠明

一、从赵朴老视察少林讲话说起

1992年11月名日,在参加开封大相国寺佛像开光、方丈升座、迎奉藏经典仪后,由相国寺招待来宾朝礼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和龙门佛窟。我们于上午9时自开封出发,行程5个多小时,于下午2时抵达少林武馆。在这里午餐并观看武僧们精彩的少林拳术表演后,来到“天下第一刹——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寺”参访。

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时,天竺高僧跋陀来华传授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跋陀立寺,供养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所以名“少林”。梁普通八年(527),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泛海达于广州,广州刺史具礼迎接,梁武帝遣使迎他至金陵(今南京)因晤谈不契合,于同年潜行至北魏,驻锡少林寺,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世称“壁观婆罗门”,所传安心禅法,深受魏孝明帝推崇,僧俗信奉者甚众。后世推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也就成为禅宗的祖庭和发源地。寺内现存建筑有山门、客堂、达摩亭(又名立雪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余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

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于1992年4月10日视察少林寺,与僧众举行了座谈。他语重心长地说:“少林寺现在出名的似乎是它的拳,其实佛教还是以文化驰名天下的。现在欧美有许多人都在学习禅宗。禅宗大兴于欧美,有好多研究所。这个禅宗呢,最早就在我们这里,要让天下人都来我们这里朝山、求禅,像二祖那样。也许将来还会有立雪人、断臂人来求禅,求禅的人可能比求拳的人还要多一点。……今天我走在立雪亭的前面,就作了一首诗:“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天卜称第一,是禅不是拳。”少林寺山门有个牌额“天下第一山”,还看到了一个牌额“天下第一名刹”,所以如此,靠的是它的禅。”

朴老讲话中所提及的“立雪断臂”的故事,在佛教中很为流传。正是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禅的血脉方能传给二祖,而且不久之后,更如开源的大河流般的奔流。如果没有慧可的立雪断臂的求法精神,禅的大河也许不会很快地在我国成长发展。他承上启下的功德不可思议。

对于慧可立雪断臂的事实,可见于智炬《宝林传》卷八载唐法琳所撰的碑文。但唐道宣的《续高僧传》未见叙述,相反却说慧可是“遇贼而遭断臂,因以法御心,不觉痛苦。”现在的学者也有不少同意这一说法的。但法琳的碑文记述得十分清楚。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在所着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中也引用了法琳的《慧可和上碑》,对立雪断臂的事有详尽的记述。两说虽有不同,但二祖慧可为求法献身的精神却是毫无疑问,值得推崇的。在中国佛教史上,尚有被奉为华严宗五祖宗密门下的泰恭,他于元和年间也有为求法断臂的事,宗密曾在他的着述中记述证实。

二、二祖慧可的生平事迹简介

据《五灯会元》“二祖慧可大祖禅师”篇载:慧可(487—593)又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今河南荥阳县)人。年轻时为儒生,“博涉诗书,尤精玄理。后览佛书,超然自得。即抵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游讲肆,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却返香山,终日晏坐。在又经八载,于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过,何滞此耶?大道非遥,汝其南矣,”祖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祖遂将见神事白于师,师视其顶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当有所证。神令汝南者,斯则少林达摩大士必汝之师也。”祖受教,造于少室。”可见他在超过四十不惑之龄后师事初祖,昼夜侍奉六年。他的求法的挚诚,确是难能可贵的。

初祖圆寂后,他就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隐居不出。但由于早年中已名驰京师,道俗前往问道的络绎不绝,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声誉日广,天平元年(534)他到东魏的邺都(今河南安阳),大弘禅法。当时有些学者不能理解他的学说,因而引起争辩。如着名的道恒就指斥慧可所说法要是“魔语”,派遣上座弟子向慧可质难。然而辩论结果,道恒弟子听慧可说法后竟心悦诚服地倒向他,这就引起道恒的更加不满,甚至贿赂官吏,企图加以暗害。这中间似乎和慧可宣传宋译《楞伽经》的理论有关。当时达摩把四卷《楞伽经》授给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二祖就弘扬此经,但因宋译《楞伽》文较难解,不如北魏菩提流支所译十卷《楞伽》文字流畅,所以当时北魏的学者对宋译有所鄙视。由于刘宋和北魏两译的《楞伽》学说之争,牵涉到菩提流支,后世智炬的《宝林传》等书就出现诬蔑菩提流支因禅学思想不同而毒害达摩的记载,纯属子虚。

慧可在邺都受到异派学者的迫害后即流离于邺卫(今河南安阳、汲县)之间,因此在他晚年,并没有多少随从弟子。但三论宗的学者慧布(518—587)北游邺都时,曾特地前往叩询禅法,得到印证。北齐天保元年(550)着名禅学者向居士致书向他请教,并以诗文问答,受到慧可的许多启示。

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宗进行灭佛,慧可与同学昙林曾努力保护佛经和佛像。后来他们又南下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在此传法给三祖僧璨。周武宗灭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邺都。隋开皇十三年(593)圆寂。

禅宗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所以亦称佛心宗。据法琳所撰《慧可和上碑》记载,慧可向达摩求法时,初祖对他说:

“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他就立雪数宵,并断臂表他的决心。他曾向初祖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初祖道:“将心来与汝安。”但心原是幻生幻灭不可得的东西,怎么拿得出来,因此,他半晌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便说:“我与汝安心竟。”达摩提倡的是壁观禅法,传予二祖的是安心禅法,他从此有悟。虽然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只记载他“遭贼砍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未提到为求法人,立雪断臂,因而使后人对断臂求法故事的真实性引起怀疑。但以后的有关禅宗史籍,如净觉的《楞伽师资记》、杜肋的

《传法宝记》、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三、契嵩的《传法正宗记》卷六等,多根据法琳说而加肯定,从而使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仍为禅门传诵,赵朴老的名句也加以赞扬。

慧可的禅学思想直承达摩,特别是初祖传授他的四卷宋译《楞伽经》,重视念慧,而不在语言。此经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语忘念,无得正观”为宗。这个思想,经过他的整理发展,给后世禅宗以很大的影响。如他在答向居士的函问说:“本迷摩尼是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涅檠)?”这是用简练的诗句和明确的理路表达出来的禅意。达摩的壁观禅法,是以“理人”和“行人”为人道途径的。“理人”即“壁观”,它的内容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行人”指万行同摄的“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着重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除一切爱憎情欲,严格按照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人属于宗教理论,行人属于宗教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慧可继承这个思想,指出众生与佛无差别的义理,直显达摩正传的心法。

智炬的《宝林传》卷八载唐房琯撰《三祖僧璨碑文》中说:僧璨请慧可为他忏悔,慧可说:“将汝罪来,与汝忏悔。”僧璨觅罪了不可得。慧可就说:“我已为汝忏悔已。”这与达摩与他

“安心”如出一辙。《少室逸出杂录》第八十三则的记载和上述回答形式大体相同,只加上一句僧璨最后答慧可时说:“罪无形相可得,知将何物来”而已。此书是日本禅宗学者铃木大拙所编,其中卷二的八十一至九十则出自敦煌发现的禅宗文献,有许多断简残篇被认为是慧可所说的法语。关于“罪性本空”的思想,后来宋《景德传灯录》卷三就据此写成为一则公案,流传为后世禅宗最乐道的一种说法。据记载,就是因为僧璨有这个悟性,慧可才传法给他。

初祖所传安心禅法,成了慧可毕生心血所系。达摩示寂后,慧可便一心一意地弘传安心禅法。虽然当时被认为是“魔说”。北朝时,由勒那摩提等人所传的《十地经论》,或昙鸾所传的净土之教都与这种安心禅法持不同观点。慧可在答向居士的提问说:“无明和智慧,烦恼和菩提,是相等的。无明和智慧,自身与佛分开来看,才是执二见之徒,分别之徒。”所谓二见就是观看有与无、生与死、无明与智慧,烦恼与菩提,众生与佛等类似事物时,必先使它立场对立、有所差别的见解。人既懂得分别,便很容易陷入此二见里。这样的说法在实际上似乎存在,而却是我们知性作用使然。如果在此二见中停留不动,就见不到真实了。

慧可把真实的风光一语道破为“万法即皆如。”所谓万法,就是指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和现象,包括动物和静物,即所谓真如。他的思想源于《楞伽经》,但他却认为,若立于万法一心的立场,则二见的对峙只是呈现在自己心中的妄想而已。可见他的禅法思想,已将达摩的“二人四行”更向前推进一步。

三、有关慧可禅法的评论

《楞伽经》本来不是专讲禅法的经典,但是牵及到禅法的一些问题。在宋译四卷本的卷二中,分禅为四种:1.“愚夫所行”,指二乘禅,观“人无我(人我空)”;2.“观察义”,指大乘禅,观“法无我(法我空)”;3.“攀缘如”,禅观法无我还是从消极方面说,此则从积极方面观“诸法实相”;4.“如来禅”,指“自觉智境”,即佛的内证境界。又在卷三中,讲到“说通”和“宗通”;“说通”指言教,“宗通”指内证的道理。又在卷一中,还提到“离念”的主张,从而也有“离的”渐顿问题,涉及渐悟和顿悟。这些教说,都是与禅法有关。慧可从初祖处传得此经,但却对“专附义理”作了许多自由的解释。以后他的门人携此经游行村落,不入城邑,行头陀行。他们对《楞伽经》的共同认识是:在翻译上“文理克谐,行质相贯”;在思想内容上,“专唯念慧,不在话言”,就是说:不重语言,重在观想。因此他们禅法的宗旨即“忘言、忘念、无得正观”,“贵领宗得意”,绝不拘守于文字。这种着重口传、不重文记的一条,后被称为“禅宗门下楞伽师”。

在禅观时,应理解色的如性,遍处虽然往复无际,但始终与如性相联系着。“明起不认生,灭不认尽”,是指法的生灭而言,但生即不是上座部的,而是属于大乘空观的性质了。慧可传达摩的禅法,就是采用这种说法。所以后来道宣为他立传,就直称之为“虚宗”。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实际发生影响的正是空观与禅观的融贯。

(原载《少林禅苑》1993年第二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