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再论原始佛教及其圣典集成


   日期:2023/6/24 13: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再论原始佛教及其圣典集成

蔡惠明

印顺老法师在他新着“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中写道:

“深信佛教于长期之发展中,必有以流变而失真者。……我对印度佛教史的论究,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离。方便,是不能没有的;方便适应,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过时而不再适应的,应有气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阐扬佛法真义,应用有利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质变”是印度佛教的致命伤。公元十二世纪末,印度佛教逐渐地没落消失了!义理高深的“大乘佛法二神通广大的“秘密大乘佛法”,对当时佛教的衰亡,显然无能为力。“秘密大乘”是适应印度神教,取象于夜叉王国而形成的。印度神湿缚天,天后乌摩,别名千手千眼,后来都成为观自在菩萨的化身。密咒和手印,也是后世佛教从印度神教引进的通俗法门。“秘密大乘佛法”是晚期印度佛教的主流,创发、弘传、盛行于印度东方,达八百年。传说中得大成就、得大神通的为数不少。但在伊斯兰军队的摧殁和印度神教的攻击下,迅速地衰亡了。这一历史教训是深刻的。说明佛法的世间弘布,不能没有方便,以适应当时社会及人民的需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方便不再适应了,就得有“正直舍方便—精神予以扬弃,依“有利人间、净化人间”的原则另设新的方便。固果故步自封,因循坐误,那不符合佛教“随缘”的教义。佛法是因人而置,一切都是适应众生的佛法啊!

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印老将流传世间的一切佛法,分为“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类。“佛法”是:在圣典中,还没有大小乘对立;在佛教史上,是佛减后初五百年的佛教。从释尊的入灭,到还未出现部派分裂这一时期,称为原始佛教。对于佛法的研究,原始佛教是最主要环节。佛陀自身没有着作,他金口所宣的圣教,佛弟子也没有当场记录。佛法也不只是佛说的:以教来说,佛说以外,有弟子所说的,有弟子间互相对论的,有佛略说而弟子广为分别的,还有佛灭度后弟子所说的。在最初的结集中,经过诵出、共同审定、编成次第的程序,由“多闻第二阿难与“持律第二优波离分别诵出经、律。最早的集经是“四阿含”,集律为“二部毗尼”、“犍度”等。一般说来,圣典是佛法,源于佛陀的自证,而为人宣说出来。其实,佛法不是口说。圣教量属于佛陀自证的境地,是无可论究的。至于圣典的内容,右教说、制度和佛的生活情况。教说是佛的“言教”。律是僧团共同遵守的制度,这里面就有佛的“身教”。如来身、口、意三业的示现,约特殊的事例称为“三业轮”(或三不导)。可见佛陀的教化,体现他的三业德用,引导人们皈信佛法,依教修行。所以说佛法不只是佛陀的言教,也含有他的身教。

原始佛教初阶段,离佛不远,对佛法是有一种明智合理的看法。佛法不只是说的,也不限于佛的。所以“阿含经”集录了佛弟子所说,连佛灭后弟子所说的也兼收并蓄。律部中的“经分别”,对于“学处”的“文句解说、“犯相分别”,也只是分别,并不解说圣教。但后来由于离佛日远,又因传承和见解不同,这一明智合理的看法终于变了。据“般泥洹经”记载,佛减度后不久,大迦叶遴选五百硕学僧众在王舍城进行第一次结集,就确定了“阿含经”的基本内容,但在阿育王前尚未经编辑。直到部派佛教时期,才陆续系统地经过整理。约公元前一世纪写成文字,按经文长短,北传佛教分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四经。南传佛教则分“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合称“五部尼柯耶”。在“阿含经”中,弟子所说而能传诵于教界,受到大众审定而集入圣典的,都是当代的大德长老。他们是见佛所见,证佛所证的,所以能与佛说受到同样的尊重。不过佛弟子所说,与说者的个性、兴趣、习性、思想方法,是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在佛弟子的师承传受中,后来成为思想流派渊源之一。枝蔓也就越多。

在相应部的“有偈品”中,还有诸天、夜叉等说,这些多数不属于僧伽内部的传诵,而是来自民间。佛法普及社会,与民间原有的信仰融合,显现佛法的超越,在佛教界传诵。虽然这部分所说的佛法缺乏分别精严的特色,但大多数是通俗的、简要的、直觉的,因此在结集中,经过大众的共同审定。还是被承认采纳了。“佛法”的最初分化,主要是戒律问题。随后由于思想和各地区的民族文化、语言、风俗等差异而一再分化。在这当中,“本生”故事的流传增广,对后来的“大乘佛法”的兴起有很深的影响。“本生”是把王、民、天、鬼、鸟、兽、虫、鱼等各种印度民间故事的主角,推为释尊的过去。由于“本生”的传说,菩萨因而也有天、鬼与畜生的,天菩萨在经典中出现,甚至胜过人间声闻贤圣,并在天上成佛。这样的解说适合世俗迷情,却把人间胜过天上,佛出人间的“佛法”神化了,支化了,从此它被颠倒成根器差劣者解脱之道。还有,原始佛教释尊对烦恼是呵斥的,指出烦恼是生死的原因,劝告弟子舍断烦恼,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以无漏智得解脱。但“大乘佛法”则说烦恼即菩提,“菩萨不断烦恼”,导致佛教界有“大乘非佛说”和称“原始佛教”为“小乘佛教”的对立。另外,本来不许造像,但由于雕塑文化的发达和一般信众的要求,佛像终于逐渐流行而取代了舍利塔的崇拜。原始佛教以破除神权与阶级制、祭祀与咒法,把人类的合理生活,确立于社会关系、彼此应尽的义务上,显出了“人间佛教—的特色。释尊是现观缘起而成佛的。他依缘起说法,弟子们也依缘起(及四谛)得到解脱。所以在“佛法”中,缘起是最普遍的法则。依缘起(或四谛一而修行的,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次第进修,到达究竟解脱的境地——四圣果。“佛法”不是重信仰的、他力的、神秘的、也不只是学问的,而是从现实人生着手的正道,从正道的修行中得到解脱。圣道的内容,主要有七类,即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萨分法。其中根本的是八正道。但随着初期“大乘佛法”的兴起,念佛求往生佛国,忏悔前世业障的法门也蔚然成风。“佛法”的忏悔是在僧团之中忏悔当前所犯的过失。大乘的忏悔则是在十方一切佛前悔现生和过去世的恶业,进而强调念佛可以消除恶业,带业也可以往生佛国。

关于四部阿含的内容和次第,我曾作专文介绍,需要补充的是,南传巴利文经藏多了个小部。斯里兰卡所传的共十五部。就是:一、“小诵”。二、“法句”。汉译的有吴天竺沙门维只难等译的“法句经”,二卷。西晋法炬、法立等译的“法句譬喻经”,四卷。姚秦竺佛念译的“出曜经”,三十卷,。赵宋天息灾译的“法集要颂经”,四卷。三、“自说”。四、“如是语”。汉译有唐玄奘译的“本事经”,七卷。五、“经集”,内分蛇品、小品、大品、义品、波罗廷(彼岸道)等五品。汉译有吴支谦译“佛说义足经”二卷。此经附有说偈因缘,与铜牒部所传是同系别派的诵本。六、“天宫事”。七、“饿鬼事”。汉译有汉安世高译的“佛说鬼问目连经”,晋法显译的“佛说杂藏经”、东晋失译的“饿鬼报应经”。八、“长老偈”。九、“长老尼偈”。十、“本生”。铜牒部所传的“本生”,搜罗极广,是部类最大的一册。北传佛教“本生”都附在经律中,没有那样完备的部类。集录部份而流传的,有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八卷。晋竺法护译的“生经”,五卷。东晋失译的“菩萨本行经”,三卷。十一、“义律”。有“大义释”、“小义释”二部分。十二、“无碍解道”。十三、“譬喻”。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等四类。其中“长老譬喻”汉译有相当部类,如西晋竺法护译“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十四、“佛种姓”。十五、“所行藏”。可见“小部”在汉文藏经中虽然有缺,但别本还是不少的。

值得一提的是,“小部”中的“法句”,为策动学众,精进向道,富有感化激发力量的偈颂集,受到佛教界的普迩重视。南朝僧佑“出三藏记集”载:“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在说一切有部中,“法句”又称为“优陀那(譬喻)。”法藏部的“四分律”卷五十四,作“法句经”。“长阿含经”卷三也同。吴支谦在他的“法句经序”中说:“法句经别有教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此次其文,条别为品。”汉译“出曜经”,也是“法句”的譬喻集。出曜,是“优陀那”的薏译。僧散在“出曜经序”中说:“录其本起,系而为释,名日出曜。出曜之言,旧名譬喻,即十二部经中的第六部。”还有“小部”的“譬喻”,主要是“长老譬喻”——佛弟子们自说。叙述过去生中的因行,经历多生多劫,而得现果,终于在释尊的法会中,出家修行,证得究竟的漏尽解脱。他们在三宝功德中不患退堕,也不用急求现生的证得。这一佛化世间的精神,后来成为“大乘佛法”他力思想的源泉。

综上所述,可见原始佛教的圣典集成,分为“法”与“律”,也就是“经藏”与“律藏”。“法”集成了“四部阿含”,“律”成立了“波罗提木叉经分别”。大众部的“律藏”组识,代表了当时的形态。属于小部的“优陀那”——“法句”、“本事”都传诵于佛教界。佛弟子说的偈颂,“本生”、“譬喻”也有多少共同的传诵。这一阶段,从佛入灭起,到公元三百年左右,部派分立尚未形成,就是原始佛教时期。大众与上座部分立后,上座部系圣典中出现“阿毗达磨藏”,就是五根本论:自相、共相、相摄、相应、因缘的成立。“阿毗达磨”本意为对法,是对教法解释的一种法门。释尊住世时,弟子间广泛应用,得到佛的印可。它的形式有时以法数分类,有时以诸门解析,而成定式。从部派佛教上座部分出的说一切有部,以阿毗达磨为立论依据(后来被称为小乘,但初时不存在这一名称)。当时有二种情况:(一)诸派并未有阿毗达磨。旧传(如真谛的“部执异论”、义净的“南海寄归传”等)小乘分裂十八部,后屡有分合,最终形成四大宗的对峙。各派间如大众部本不认佛说有不了义经,经说既详,解经的阿里达磨就无关轻重,因此很少提及。晚出的正量部等也共用一种阿毗达磨,大体无所敢作。(二)龙树时代流行的阿毗达磨有三类:一为身义毗昙,身谓“发智论”,义谓大毗婆沙;二为分毗昙,即六足,谓“品类”等六论;三为舍利弗毗昙,传是佛弟子舍利弗所作。“大智度论”对此均有记载。大小乘最初的交陟历历可见。其中身义毗昙与六分属说一切有部,被认为“小乘部”。舍利弗毗昙则属大众部。以后所集成的圣典,均被称为“大乘经”。显然这种分法也只是一种方便。把“阿含经”划分为小乘经总名,更是荒唐无稽,没有任何根据。现在是把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的时候了。

原始佛教圣典——经与律,与一般公认的三藏,在声闻弟子的传授弘扬中,并非圣典的全部,只是初期传诵的集成。但这些原始部份,有时、有地、有人、有事充满现实感。释尊所说的法分类为蕴、处、缘起、食、谛、界、菩提分等,切实可行。他所制的戒和律依内容分为五篇,就是出家弟子每半月所诵的“戒经”。离佛的时代渐远,圣典现实性渐淡,而理想成分却相对地渐浓。可以说每一时期的圣典,都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佛教。原始佛教传下来的圣典数量,约为现在“大乘经”的四与一之比。台湾佛教界正推展“还归佛陀时代”的活动,这是非常适时的。希望由此掀起弘扬原始佛教,研究“阿含经”的新高潮!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摘自《内明》第203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