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敏上师:二十空讲记


   日期:2023/7/11 18: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十空讲记

  智敏上师讲授

  二十空是一切佛法里面最高的结晶。佛教里边讲空的样子很多,如果说‘一切法无自性的空’,那是包括一切的。如果说分两个——人空、法空,从有情来说,是补特伽罗空;从器世间来说,是一切法空。还有四空、十六空、二十空,样式很多。这里我们讲的是二十空,二十空实际上就是十六空、四空合拢来的。《大般若经》里边也讲二十空,《现观》里边也讲二十空,《入中论》更讲二十空。
  空性是佛教里边最高的理论,也是我们所要证到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性。空性彻底不彻底,就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就是佛乘。三乘都是证空性而得度,经上的比喻就是‘象马兔三兽渡河’,都渡了这个河,都得了空性,了生死,但是深浅不同:兔是浮在水面上过去的,马是浮在水的中间过去的,象是踏着河的底过去的。所以说菩萨是彻底地了解空,缘觉差一点,声闻更差一点,但都是证空性。不证空性的就不能出三界,是有漏法,是流转生死的人天乘。所以真正要出三界要了生死的话,一定要证空性。
  其他的宗派里边讲的空性都不是最彻底的,是不了义的。真正最了义的空性,是中观宗应成派的中观见,也是格鲁派的宗大师的那个中观见——是一切中观见里最彻底的中观见。他的传承,从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后,龙树、提婆继承下来,到佛护,到月称论师,然后传到宗大师,一直等流下来,这是最高的中观见。有这个见,出生死;没有这个见,生死还了不了。
  其它他派有讲人空,不讲法空的。在应成派的中观见看起来,如果不证法空,是不能出生死的,如果一切法空的道理不知道,补特伽罗也空不了。《金刚经》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就是执相的,没有忘掉我人众生寿者——如果你法上还有执着的话,我人众生寿者这个人空还了不了的。《广论》里边,《中论》里边广讲这个道理——声闻也要证法空,没有证法空是不能了生死的。所以《法华经》里边说,真正证了阿罗汉的,没有不回小向大的。因为证了法空之后,他决定会回小向大。如果没有证到法空的,那就是增上慢,并没有真地证到阿罗汉果,这些道理都是能会通的。
  现在我们要介绍的是《五字真言》的二十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有为无为无边际,无始无终空无行,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自性如如一切法,相之性空无所缘,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无之自性空实空,无实自他之性空。


  这二十个空都标的有。下面每一个空的内容,都有颂来把它发挥。

  一、内空
  内空内六处,假无实无我,
  离一及多故,犹如聚沫等。

  内空,内六处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东西是内六处。内六处空,就是人空,修行是从人空下手的。
  ‘内空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处,是‘假无实无我’。这里并不是像其它宗派里边说六处里边没有一个主宰的补特伽罗,而是说这六处本身就是假的,是假安立的,没有实在的自性的,‘没有我’——一个独立存在的、不依靠他的‘我’是没有的。因为它是空的,里边没有自性,所以说‘离一及多故’,说它一也不对,说它多也不对,它本来没有自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多。那就是八不中道,说一说异,说生说灭,说常说断,说来说去,这些都是戏论,在空性里边没有这一套东西,安不上去的。
  ‘犹如聚沫等’,那么它的现象是什么呢?现象就是‘聚沫’——就是水泡泡。水泡泡当体是空,但是很多水泡泡聚在一起,就聚成功内六处。内六处它的假象是有的,但是它的实质是没有自性的,就像水泡一样。你说水泡是个东西吗?你一碰它就空了,什么都没有,就是水、泡泡聚在一起,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一碰就烂的。那就是说内六处是没有的。
  海公上师解释‘一、多’是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的,‘一’就是一元论,‘多’就是多元论。佛教的这个六处,是不是和现在所谓的唯物主义一样,是从一个最小的物质发挥出来的呢?或者是同唯心论一样,从一个原始的精神变出来的呢?都不是!佛教是缘起论,没有一个根本的、最初的、最基础的因。一元也好,多元也好,都谈不上,都是缘起,根本就没有一个元。你说有一个元,根本的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一个执着。佛教里边最后是什么?自性空,当下就是空,没有一个最后的东西。
  耶稣教是一元论,一切从上帝开始的;唯物主义是从物质开始的;唯心主义是从精神开始的。印度以前很多外道,从物质开始的也有,从四大或者六大开始的,或者从水大的,一切从水产生的,或者火大的,一切从火产生的,反正各式各样的理论很多,但是都是一元论。
  由很多和合凑拢来的,不是一个的,那是多元论。多元论跟缘起论不一样,缘起论是每一个缘都没有自性,多元论是很多的有自性的因素在里边,可以变化万物。佛教的缘起论,本身是没有实在、没有我、没有自性,所以说‘一、多’都安不上,跟聚沫一样,缘起而和合,现一个假象。这个因缘不和合,水泡一破了之后,什么都没有。
  这里我们要说两句话。刚才谈过,空是佛教里最高的一个部分,讲空谈何容易!我们没有这个资格讲,只是祈求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尊文殊菩萨、上师加持,希望能够从这次讲之中,能够得到一些空的理解。这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只有靠加持,求加持。

  二、外空
  外空色等法,因及生处无,
  不实速变坏,如梦幻电等。

  ‘外空’,外六处空。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分内外。
  ‘外空’是空色等法,色声香味触法,它没有因,也没有生处。一切法,缘起和合就出现,因缘散灭就没有。既没有一个因,也没有从哪里来的一个生处。如水里的月亮,当水清了,静下来了,月亮就现了。你说这个月亮从哪里来的?它没有从哪里来,就是天上月亮的现出来的影子。因为天上有月亮,这个水又静了下来,又是清的,那么因缘和合,自然现一个月亮的影子在水里。这个月亮不能说又从哪里来,有个生处,也没有说它是什么因,就是因缘和合,就现了个假象。外空——色声香味触法,也是这样,没有因,也没有生处。
  ‘不实速变坏’,这个东西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的,那它就不是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也不是有自性的、不能变的、踏踏实实的东西。自性是什么东西?我们再讲一下,所谓自性者,就是不依靠其它而能够独立存在的、不变的、不坏的东西。如果有这个东西的话,那就是说其它的法都不要,不依靠其它的,它自己可以独立存在。我们看世间上宇宙一切,没有一个法可以离开其它的法的,都是靠因缘和合而成的。把因缘除掉了,这个法根本就不成立,不能安立,所以说没有实在的东西。
  ‘速变坏’,因缘和合,条件偶尔凑拢,它就现这个假象。因缘稍微变一点点,它就要变一点点,所以说很快就要坏的。这个因缘不断地在变,它的这个假象也不断的在变。我们从时钟来看,它不断地在动,它里边机械在运转。还有这个电子钟,里边电在消耗,不断推动那个指针在动。所以说它是没有安定的,因为里边有这个电的推动,它就动。这是各式各样的条件所造成的。如果电池坏掉,它就不动了。是不是真地不动了呢?它还在坏,里边这个磨损、腐蚀、空气给它氧化等等。这个钟即使不用它,你摆它个十年、二十年,它就锈掉了,或者里边机器坏掉了,变坏了,都要坏的,都在改变的,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
  ‘不实速变坏,如梦幻电等’,一切法,就是《金刚经》说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有六个比喻。一切法没有实在的,跟梦一样。过去的如梦,现在的如幻,刹那改变,如电,电是最快的,一下子就没有了。这些东西都没有实质,你在梦里边看到山河大地,你醒过来,哪里有山河?你梦里边看到有大水,你醒过来,一点水都没有,这都是如幻的。幻就是印度那些变幻把戏的,可以给你看到很多,各式各样的幻像,实际上是他们变的。
  内空就是自己本身,补特伽罗。外空就是一切环境,器世间。这些都是缘起,因缘和合而生的,它的开始没有,它的来处也没有。这几个法和合,就现假象,就像水里边的月亮一样。这是内空和外空。

  三、内外空
  内外色皆空,但合集流注,
  无实质实在,来去不可得。

  ‘内外空’有几个解释,我们先看这里。
  ‘内外色皆空’,‘内色’,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当然不是色法;‘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都是属于色蕴的。这些内外的色都是空的。
  ‘但合集流注’,‘合集’,就是一切法因缘和合,其实一个假象。‘流注’,时间的等流。一个是从空间来说,一个是从时间来说,不断的相似相续的变化,跟流水一样。我们看一个河,水不断地流,每一刹那有一刹那的水过去,每一刹那有一刹那的新的水来,这个河就是每一刹那都不同的,都在变的。河里的水,今天的水不是昨天的水,上一个小时的水不是现在这个小时的水,这一刹那的水不是前面一刹那的水,都在变,这是‘流注’。虽然是在变,因为它是相似,变的前个、后个,差不多的,我们看不出来。我们人从小孩子到老了,一看是变掉了。但是中间什么时候变的,你去看嘛,你把这个人盯着看,从他养出来,一直看到他老,你从哪一个刹那看到他突然变的?没有!你经常看的时候看不出他的变,但是你一段时间不见,一看到他是老得多了。那就是说这个变化很微细,相似相续,前后差不多,看不出来。但是时间长了,一比较就看出来了。这是‘流注’。
  ‘无实质实在’,没有实在的东西,都是一切因缘的法和合起来,前后等流而贯注下去,没有实在的。
  ‘来去不可得’,那就是八不中道的不来也不出,没有生没有灭,没有一没有异......这些都没有,这些概念在空性当中都没有。
  内外空,海公上师的说法,是唯识的‘识’,这个识能变内的根身,也能变外边的器世间,这个识是内外空。
  那么其它的像《入中论》,不讲唯识,它跟唯识两个是顶起的。它里边说根属于内色,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浮尘根跟器世间属于外色。浮尘根既是在内,又不是内——在我们身上,但是根又不摄的,是内外法,这是内外空。这个说法各式各样的,论里边有大同小异的说法,但是意思都差不多。一个是内,一个是外,还有内外——就是中间。昨天我们讲的三空解脱门,‘空无相无愿’,‘空’就是外空;‘无相’就是没有我相,内空;‘无愿’,就是内外空。这是海公上师特别发挥它们的关系。

  四、空空
  缘诸法虚无,说名空非有,
  缘空亦舍离,尸杖病愈药。

  ‘缘诸法虚无,说名空非有’,一切法,你知道它当体是空,没有实在的自性,都是合集流注的,这是一切法空。‘说名空非有’,一切法没有自性,虚无的,叫它空,就是非有,不是有。但是这个空也不能执着。
  ‘缘空亦舍离’,这个‘空’是对治‘有’的,空是一个药,因为你执这个有,就给你一个空,把它对治掉。你把有去掉了,又执那个空,那糟了,这又成了个空病,这个空也得要舍离。就是说因为有有,要告诉你是空,但是你把这个有的执着放下了,这个空也得放下。
  它的比喻,‘尸杖病愈药’,尸杖,印度在火化尸体的时候,不像现在这个电炉火力很大,在烧尸体的时候,用那个棍杖把这个尸体东翻西翻翻的。尸体这边烧掉了,那边还没烧掉,就把它翻过去,那边再烧一下。这样子把它烧完了,这个杖还要不要?这个杖是拨尸体的,尸体都烧掉了,这个杖就不要了。如果把尸体都烧完了,你还把这个杖执住,那就是执空了。因为对治那个有,才用空,有已经对治好了,空也不要了,也要放掉,跟尸杖一样,你执那个杖干什么?又执了一个东西。
  ‘病愈药’,因为你有病,才吃那个药。当你病好了,再吃那个药,你吃了,反而生病。就是说你本来是有的病,给你吃空的药,把你这个病治好了,不执有了,那么这个空也要放下。不放下的话,你执那个空,那还是成了个病,执空的病就是断空了,所以这是两个极端。两个极端都要放下,一个是对治它的,对治好了之后也得放下。所以空还要空掉——空空。
  《入中论》有个颂,比较明显一点。‘诸法无自性,智者说名空’,一切法没有自性,有智慧的圣者——佛菩萨,就说叫空。‘复说此空性,由空自性空’,再说这个空,它本身也是自性空。‘空性之空性,即说名空空’,空这个东西的空,就叫空空。为什么要说空空?‘为除执法者,执空故宣说’,就是怕那些执着的人,你说有,他执有;你说这个有是没有的,是空的,他又执着空。所以说为了这些要执空的人,再说空也是空。那么到底是什么呢?不是没有抓的了嘛?就是叫你没有抓的,有个抓的就是执着,什么都抓不住,那才是真的空。也不要来一个抓不到的是空,那又糟糕了,又执着一个东西。

  五、大空
  大空遍一切,无边际遍时,
  遍色处等故,时方不思议。

  大空,如我们修三归依观的,观整个的法界遍一切都是空。‘大空遍一切’,整个的法界一切都遍,这是讲大。
  ‘无边际遍时’,没有边际,没有方所。遍时,这个大空不但是空间的关系,时间的关系也包含在里边。‘无边际’,整个的空间;‘遍时’,整个的时间。
  ‘遍色处等故’,一切色处,像形色、显色、那些处.....都遍有这个空性,所以遍一切。
  ‘时方不思议’,时的概念也没有,方的概念也没有,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为什么说大空呢?外道执著有个大,有这么个东西,能够产生什么什么的,是一个最根本的因素,能产生宇宙。佛在世的时候在印度有很多外道,执水、执火是一切宇宙的根本的,执什么的,各式各样的都有,这里又是执大的。那么告诉你,这个大是空的。一切法,不管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都有空性,这个当下,当体就是空。这个空,遍一切地方都有,叫大空。
  这个讲得简略一点,《入中论》讲得多一点。《入中论》先讲大,再讲空。分两个说,第一个讲大。
  ‘由能遍一切,情器世间故,无量喻无边,故方名为大’,它能遍一切情器世间,它的数量是无可比喻的,无边无量的,这个就叫大。这个是外道执的方,十方叫大。
  ‘由是十方处’,这个十方的大,‘由十方性空,是名为大空,为除大执说’,这个十方的遍一切世间的大,当体是空,这个就叫大空。为什么要说大空呢?‘为除大执说’,有的外道执着大为一切宇宙的根本,对有这样子执着的人说,这个大也是空。

  六、胜义空
  胜义空涅槃,解脱言苦尽,
  苦空无我故,涅槃不可得。

  ‘胜义空’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尽苦,就是一切苦解脱了,一切苦都没有了。世间上的三苦、八苦,乃至苦的因,烦恼、贪嗔痴三毒,在那个里边,一切都没有了,所以叫清净,清凉。烦恼的、热的,那些都没有了,这是最清凉的涅槃境界。那么既然已经是解脱,苦也没有。什么叫解脱呢?观一切法,苦、法本性空,那么就解脱了,叫涅槃。现在苦、法已经空掉了,没有了,那么除掉苦的涅槃还有没有啊?也没有了。所以说真正地把苦灭尽以后,涅槃也没有了。这是相对的,因为有苦,所以这个涅槃是尽苦的。如果苦都没有,涅槃还存在吗?当然就不存在了。
  ‘苦空无我故,涅槃不可得’,苦是自性空,没有自在的,空掉了,苦尽的涅槃当然也是空的,这个叫胜义空。
  《入中论》里边这么说,‘由是胜所为,涅槃名胜义’。这个‘胜’就是圣者所证到的涅槃,叫胜义。是胜所得到的东西,叫胜义,胜义就是涅槃。‘彼由彼性空,是名胜义空’,因为涅槃本身就是自性空,所以叫胜义空。为什么要说涅槃胜义空呢?‘为除执法者,执涅槃实有,故知胜义者,宣说胜义空’,就是怕有人执着涅槃实在有,有这么个涅槃,实实在在有这么个东西,所以要说胜义空,胜义也是自性空。
  佛教最高的应成派中观见,世间上没有一个法是有自性的,这才是彻底的空。如果说这些空,那些不空,这还是相对的,不是直截了当的空。天台教里边判了很多,有偏空、但空,最后是圆空,圆空是最彻底的空。偏空就是执著有那么个空,有那么个东西。但空,也就是不彻底的空,里边还不能即空即色,还不能离开有无两边,做到中道。那么真正的圆空是最彻底的空,当下就是空。这是胜义空,就是证到涅槃也是空,生死是空,涅槃也是空的。因为有生死在,所以才有涅槃;生死都没有了,涅槃在哪里呢?

  七、有为空
  有为因缘生,四相无自性。

  什么叫有为法?学过《俱舍》都知道,有生住异灭四相的那些法。生住异灭——不相应行里边四个相,一切法,凡是有生、有住、有异(要改变的)、要灭掉的,就叫有为法。反过来说,没有生灭的,那就是无为法,没有迁流造作的。有迁流造作的,有生住异灭的,就是有为法。没有迁流造作,没有生住异灭的,就是无为法,这个在《俱舍》都讲过的。
  有为法是由这四个相来决定它是有为的。而这四个相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它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异,因缘和合而灭。哪有真正的有自性的四个相呢?你拿个生相给我看看。这个东西因缘和合才现出来就叫生,除了这个东西,你还有哪个是生相,哪一个生呢?所以这个四相本身没有自性,四相没有自性,那有为法自性就是空了。跟做梦一样的,梦中你心里的一些反应,一些种子翻腾,就现了很多假相,有没有一个实在东西呢?没有。这个有为法,就跟梦一样——‘如梦幻泡影’,这都是那些法没有实体的一些比喻。有为法是没有自性的,这是我们看得出来的,因为它不能常住。不能常住当然就是要变化的,变化就是靠缘。因缘变了,它也变了,那就没有自性,这很简单。

  八、无为空
  三无为亦空,有为相待故。

  无为法一般说不动的,不生住异灭,该是有自性了?也没有自性。‘三无为亦空,有为相待故’。‘三无为’,学过《俱舍》都知道,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这是三个最基本的无为。在《百法》里边讲了六个,加上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前面三个无为。这三个无为法也是空,什么缘故也是空呢?‘有为相待故’。因为你说一个有为法,有生住异灭的有为法,反过来,就有不生住异灭的无为法。有生住异灭的有为法没有了,这个无为法也不成立。假使我们说有一个人,相对他的孩子来说他是一个父亲,如果这个小孩子没有了,这个父子两个的关系就不存在,不能叫他父亲,也没有人叫他父亲,他孩子都没有,哪个叫他父亲呢?
  所以说无为法跟有为法是相对而说的,现在有为法空掉,无为法当然也空掉了。所以说我们真正的应成派的中观见,说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的。有为法,是因缘和合而有的,无为法也是因缘,什么因缘?有为的因缘。有为法有了,才有无为法,有为法没有了,无为法也不成立,所以说无为法本身也是空。

  九、无边际空
  无前后中故,离断常等边。

  ‘无边际空’,这是时间问题。‘无前后中故,离断常等边’,没有前后中这个边际。前际就是过去,中际就是现在,后际就是未来。时间是运动而来的,如果整个宇宙是不动的,你怎么安立时间呢?那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出现了。所以既然运动是假的,不相应行,前后中际也是假安立的。没有前没有后没有中际,过去未来现在都是假的,这个就是空性。
  ‘离断常等边’,这样子断也不是,常也不是。因为有时间,才说它有断;因为时间的概念,才说它是常。现在时间概念被取消了,说断说常都是戏论。不常也不断,就是八不中道的意思。无边际空——一切法没有前后中际,这就是无边际空,没有断常边,离开断常的边。

  十、无始无终空
  始际后际空,但流注无实,
  宿命观假有,慧眼见无实。

  ‘无始无终’的空,也是时间概念。‘始际’,最初的那个叫始际。‘后际’,最后的那个叫后际。时间的概念都取消了,这个当然也没有了。‘但流注无实’,前面的过去,后面的再跟上去,跟水流一样,没有实体的。河是没有实体的,就是那些水在动。同样时间也是没有实体的,就是前后刹那刹那地在变化。
  ‘宿命观假有,慧眼见无实’,假使有宿命通的人,前际后际能看到,这是假有,是如幻的缘起法。‘慧眼见无实’,慧眼就是观一切法空的智慧,慧眼来看的话当体是空,‘无实’,是没有东西的。
  这里边讲得比较简单,我们看看《入中论》的补充一下。‘由无初后际,故说此生死,名无初后际,三有无去来,如梦自性离,故大论说彼,名为无初际,及无后际空’,什么叫初际后际呢?这个东西,在它以前是没有的,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初际。从此以后就没有了,就是后际。那我们说生死有没有初、后际的呢?生死哪个时候开始,那不敢说,不晓得哪个时候,无始。如果你不修解脱的话,什么时候生死得了?了不了。你说有后际,没有后际。三界里边,一般的众生,没有解脱的众生来说呢,始际后际是没有穷尽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时间概念是假的,生死也假的,所以始际后际也是空。从这个慧眼来看,始际后际是不存在的。生死都没有了,什么时候生死开始,说什么废话呢?生死都没有了,生死本是空的。什么时候生死终止,也是废话。这是‘始际后际空’。

  十一、无行空
  五蕴散离故,能行不可得,
  眼等无所行,蕴等合集故。

  这里,行——能行、所行,能行就是能缘,所行就是所缘。行空就是说没有能缘、所缘。
  ‘五蕴散离故’,五蕴,积聚义,各式各样的东西堆拢来的,本身没有个实在的东西。你把它分分分,分到后来什么都没有,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再分,过去、现在、未来,各式各样的识,一个最基元的,最基本的东西是找不出来的。
  ‘能行不可得’,既然它本身没有自性,能缘的心也不可得。
  ‘眼等无所行’,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都是能行——能行就是能缘,它本身是空。所缘的法也是空,所以说‘无行空’。
  ‘蕴等合集故’,它本身是散离,自性是散离,只是因缘和合现一个假象,本身还是空性,还是散离的。这是无行空,没有能行所行。

  十二、自性如如空
  若诸法自性,住理自如如,
  同时应具足,灭起灭无起。

  一切法的自性住理,就是法住法性,一切法的自性住在它的自性上。‘如如’,就是原来的那个样子,没有自性的,它本来这样子,就像它那个样子。不能说它有什么东西,不能加进去,只能说本来面目。它自性是如如,它里面的法,从缘起来说,却是十法界都息息相关,随念一法,可以把其它的法都摄在里边,所以说同时相应具足。在缘起的关系里边,没有一个法是孤立的,每一个法都有关系,都同时相应具足。所以说一即一切。
  ‘灭起灭无起’,在这个如如的、缘起的、性空的道理里边,它生灭之相是不可得的。‘灭起灭无起’,没有生灭相的。这也是讲真如的自性空,真如这个法,如如的。它的缘起的时候,同时相应具足,一法即一切。在华严宗就是讲这个的,一个法就牵涉到一切的法,从一个微尘里边,可以把整个宇宙都看到,因为它都有关系。不能说它跟其它法是隔绝的,没有关系。世界上没有一个法是隔绝的,都是有联系的。所以这是最大的辩证。

  十三、一切法空
  一切谓内外,处及诸界等,
  聚生门种族,实义不可得。

  一切法空是另外一个样子,内空外空内外空,加起来就是一切法空。‘一切谓内外,处及诸界等,聚生门种族,实义不可得’,所有的内的法也好,外的法也好,十二处——内外处,诸界——十八界等,这些实际上就是蕴处界,这些法都是空的。‘实义不可得’,当下自性是空。‘聚生门种族’,这个学过《俱舍》的不需要解释了。蕴是积聚义,很多的东西把它堆在一起,聚起来的,就是一个蕴,五个蕴就是五个堆堆。处是生门,能够生长识的那个门。界,种族义,等于说它是什么什么种族的,这一类的,这个族的,归这个界,那一族的,归哪个界,这些都没有自性。‘实义不可得’,前面内空外空都讲过了,所以这里把它总起来,一切法,不管内外的蕴处界,都是实义不可得,自性空。
  在《入中论》里边是怎么说的呢?‘十八界六触,彼所生六受,若有色无色,有为无为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离空。一切法,谓眼等所依六根界,眼识等能依六识界,色等所缘六境界,眼触乃至意触等六触,六触为缘所生六受,及有色无色,有为无为等诸法。如是一切法,即由彼自性远离而空,是为一切法空。’所有一切法,当下自性空,一切法空。

  十四、相性空
  因缘具足显,空无相无愿。

  这个有的地方是相空,自相空,共相空。这个自相是因缘具足而显现的,没有一个法,它自己有个本来面目,本来是这样子的,不可动的。自性没有的,因缘和合了就显那个相。‘空无相无愿’,当下是空,也没有相。既然没有相,也没有什么希愿,对它没有什么要求。
  海公上师打的比喻就是说孔雀毛里边,在太阳光照起来的时候,各式各样颜色都会现出来。那就是因缘具足,孔雀毛的本色,在太阳光的照耀之下,这些因缘和合了,各式各样的花纹就现出来了。实际上离开一个缘,花纹就现不出来了,这是因缘和合具足而显的。一切法的自性就是由因缘和合显的,它本身没有实在自性,都是空无相无愿,就是解脱,本身就是空性。这里《入中论》讲了很多,我们就不说那么多了。

  十五、无所缘空
  五蕴自性空,所缘无憑藉。

  这是能缘所缘的关系。五蕴的自性空,前面讲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自性空。五蕴是空,我们所缘的色声香味触——所缘的境,当体就是空。一切有为法五蕴都包完,我们所缘的色声香味触,都是属于五蕴里边的,五蕴既然空掉了,所缘的法还有什么自性呢?当然也没有。
  实际上这二十空,都不是独立的,都有连带关系的。某些人对这方面的关系看不清楚,就给你说这个。那一方面关系看不清楚,给你说那个空。实际上总的一条,贯穿在里边的都是无自性。每一个法它都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都是靠因缘和合凑拢来才现的。无自性空,这个是贯穿一切的。也就是我们开始说的,一句话就可以把所有空都包完,就是无自性空。那么里边,因为各式各样的疑、执着,就分了二十种。无所缘空,所缘的境界不出五蕴,五蕴自性空,那么所缘当然也没有体,都是空的。

  十六、无之自性空
  无之自性空,无有性是无。

  ‘无’是不是还有个自性呢?执着一个‘无’,执着‘无’有自性的,也要空掉它。你说一切法是没有的,把这个没有执到,那又成了一个病。‘无之自性’也是空。‘无有性是无’,什么叫无,无就是没有自性。你执这个无,说它有自性,这个当然也空掉,‘无’的自性也是空。

  十七、实空
  云何为实空,即无为虚空。

  这个‘实’,学过《俱舍》就知道,实在的法就是无为法。这个无为法也特别指虚空无为。什么叫实空?就是无为虚空,也就是虚空无为。你要是执著有‘虚空无为’这么一个法的话,也是一个执着。虚空无为就是把一切法都扫掉了,实法扫掉了,就是无为,你再执有这么个无为,那也是执着,所以‘实’还要空掉。‘云何为实空,即无为虚空’。

  十八、无实空
  无法有法空,若得若失空,
  无实无有性,说为无实空。

  这个就是对一切法,从多方面执着。无实空,无法、有法都是空,若得、若失也是空。‘无实无有性’,‘无实’,没有实在的,‘无有性’,没有自性,叫无实空。海公上师的解释,‘实空亦无’——实在的那个空,也把它没有自性。你说它有也好,无也好,这些都是执着了,有执着,就是空不掉了。你现在说一切法都是没有实在的,没有实在的这个东西还要空掉,叫‘无实空’。
  《入中论》的解释,‘应知有性言,是总说五蕴,彼由彼性空,说名有性空’,反正这也是一个执着,你若执它有这么个东西的话,都要去掉。

  十九、自之性空
  自于他能作,度摄等皆空。

  自之性空,这是从自己跟他人两方面的关系来看的——自性空、他性空。‘自于他能作,度摄等皆空’,自己执着一个能度人的、能修菩萨道六度四摄的那个东西,也是空。‘济度众生,自法悉空’,‘菩萨不见我度众生’,能度的是空,所度的也是空。这里讲能度的,能够修六度四摄的那个补特伽罗,是空的。前面讲过了,本来是内空,补特伽罗是空的。从能度所度的关系来说他也是空。

  二十、他之性空
  他之性空者,他法无自性。

  ‘他之性空’,所度的他也是空。‘他之性空者,他法无自性’。你说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是不是有众生给你度了?‘实无众生而可得度者’,所有济度的他,也是自性空。这样说能度的人,所度的有情都是空。自之自性空,他之自性空。
  二十空,就是把空性道理,从各式各样的角度来分析,分了这么二十个样子。实际上很多是相同的,你只要把自性空摆到这里来,它就是这个空,摆到那边去,它就是那个空。所以真正地我们以后学中观,把一切法自性空这个东西学好之后,随便用到哪里去,都可以运用自如。
  在讲经的时候,佛之所以要讲二十空,正因为有的补特伽罗执了这个不空,那么跟他说这个空;那些外道,执了时方不空的,给他说大空。这个对有所执着说一个空,执一个有就说一个空,大概总结起来,经里边有这么二十个样子。这里边贯穿的一条脉络,就是一切法没有自性。
  学论与学经的差别在哪里?经是对机说法,这个经跟那个经没有连贯起来。论是把经条理化、系统化,把经里说的东西,用理论性的东西贯穿起来,所以说学论解经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我们汉人有一个执着,经是佛说的,论是菩萨祖师说的,佛说的最好,要念经,不学论。不学论的话,你经解不了,因为你不是上根利器。佛在世的时候,人根机利,佛说的法,他可以从这方面贯穿到那方面,开悟。但是现在我们是末法时期的钝根众生,跟你说这个,你执这个,跟你说那个,你执那个。那你只有学论——把经内在的联系给你和盘托出,你看清楚了,然后知道经里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经那么说,又是什么意思,才能够理解经的真正的含义。所以说我们后来根钝的众生,需要从论下手。
  并不是把论封为最高的,不动了,论是通经的一把钥匙。我们在学《俱舍》的时候,讲到三藏十二部,《发智》、《六足》的幽键——钥匙,都在《俱舍》里边。学了《俱舍论》,就把这些宝库都打开了。如果你不学《俱舍论》,尽管佛说的三藏十二部,前面祖师说的《发智论》、《六足论》非常珍贵,但是锁在库房里,这个钥匙你没有,你进不去,拿不到,这个财产还不是你的。有了钥匙之后,你打开来,就可以受用了,所以说学论就有这个作用。我们汉人的执着,实际上是一个不合理的执着。

  《广论》:如何悟入真实之次第

  今天我们讲了那么多的空,我们还要补充一个资料,如何证空。空的样子那么多,我们知道了,那么这个空该如何趣入呢?不要说证,先说悟入,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如何开示,如何悟入,最后是证到,全部把它合而为一。我们根据《广论》里边这一段,给大家看一看。

  如何悟入真实之次第者,谓先当思惟生死过患令意厌离,于彼生死生弃舍欲。次见若未永灭其因,则终不能得还灭果,便念何事为生死本。由求其本,便于萨迦耶见或曰无明,为受生死根本之理,须由至心引生定解,发生真实断彼欲乐。次见若灭萨迦耶见,必赖发生智慧,通达无彼所执之我,故见必须破除其我。次依教理观察其我,有则有害,能成其无而获定解,是求解脱者,不容或少之方便。
  ‘如何悟入真实之次第者’,真实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就是空性。怎样是能够悟入真实(一切法真理)的次第呢?什么都要讲次第,不能一跳就达到。‘谓先当思惟’,就不要轻视下士道。‘谓先当思惟生死过患令意厌离’,你要悟入空性,先要知道一切生死的害处,‘令意厌离’,要厌离生死。生死有没有好处?这个靠自己思惟。经上说的,你要把自己的思想结合起来,然后看到底生死有没有好处。你如果真正能够如理思惟,就会看到生死里边一点好处也没有,徒然地受各式各样的苦,枉然地受苦,得不到佛的真理。就是糊里糊涂地在受,三恶道的时间很长,过患很大。那么就要起厌离心,赶快厌离生死。这个是下士道、中士道。生死过患是中士道的,厌离心就是出离心。
  ‘于彼生死生弃舍欲’,要生起出离生死的心,出离心要生起来,这是第一步。我们要证空性,先要生起出离生死的心。有的人把佛教当哲学来研究,自己家庭里边享受,妻子儿女财富很多。拿起一本佛书研究,到讲台上大发一通议论,能不能证得真实的空性?不能的。他连生死的离欲的心都没有,怎么能悟入真实的空性呢?第一步是要厌离心,厌离生死。
  ‘次见若未永灭其因,则终不能得还灭果’,第二步,要远离生死,那么如何离呢?那就是这个生死的因是什么?如果因不除掉的话,这个生死的果是不能除掉的。你厌离生死,先把因掐断。我们说一股水,你如果要把这个水去掉,把源卡住。把水源堵住之后,水也就自然没有,流干了,就没有了。如果源头还在,你尽量地去掏,你掏得精疲力尽,源头的水还是哗哗的来,那个水还是跟原来一个样,没有少一点点。所以说要灭生死,一定要去观察,这个生死的因是什么。假使因不灭的话,这个生死的流转是不会消灭的。
  ‘便念何事为生死本’,就要去看、去观察了,这都是要动脑筋的,都是智慧的事情。没有说是笨头笨脑的,我什么都不管,我只要这样子,呆呆的这样就好了。当然你呆呆的念佛也行,念佛到了西方,你还得要学,还得要动脑筋了。在这里你是笨蛋,你到西方去,慢慢地跟着阿弥陀佛学,还要慢慢聪明起来,不聪明你这个生死还了不掉的。那么你要思惟生死的根本是什么,追究下去。禅宗就是靠这些东西——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是什么?这些东西都是要动脑筋的,不是叫你呆呆地坐在那里不动。
  ‘由求其本,便于萨迦耶见或曰无明,为受生死根本之理’,求它的本,是萨迦耶见。生死根本,因为执著有个我。因为我见就流转生死,没有我,哪个来流转呢?这个萨迦耶见或者叫无明,后边《广论》要讲,无明跟萨迦耶见,一个大一个小,根本是无明,从无明里生出萨迦耶见,这两个都是生死的根本。这个道理发现之后,‘须由至心引生定解,发生真实断彼欲乐’,既然发现了生死的根本是无明,或者叫萨迦耶见,那么你要了生死的话,一定要生起这个心,要把无明或者萨迦耶见断除。把它断除之后,生死才了得了,你不把它断除,你说你了生死,什么时候了得完呢?一个长江的水,你尽量去掏水,想把长江掏干,做不到的。你把长江的源头全部堵住,把它往其他地方流去,这个长江的水自然就干下去了,你不掏它也干了。所以说要了生死,就要知道生死的源头是什么,根本是什么,把根本断掉之后,生死自然就断了。所以要生起定解,就是决定的胜解,要生起断生死根本(萨迦耶见或者无明)的欲乐心,就是要生起这个心,一定要把无明、萨迦耶见断掉。
  这个心生起之后,‘次见若灭萨迦耶见,必赖发生智慧。通达无彼所执之我,故见必须破除其我’,要断萨迦耶见,就一定要看萨迦耶见缘的是什么。萨迦耶见缘的是我,萨迦耶见就是我见,它所缘的境是我。要把萨迦耶见灭掉,一定要知道它缘的境——这个我——是没有的。所缘的我没有,那么这个萨迦耶见就站不住了。因为执著有这个我,它就说一切都是我,这样烦恼也来了,业也造起来了,生死当然不断地发展下去。等到你发现萨迦耶见所缘的我是没有的,那么萨迦耶见就破除了,它没有依靠了,它缘的东西是没有的,空的,那你缘什么呢?萨迦耶见当然灭掉了。但是要知道所缘的我是没有的,一定要靠智慧来分析,它缘的境——这个我到底是什么?靠智慧来通达它是没有的,没有它所执的那个我。那么这样子,萨迦耶见才除得掉。这是一步步推的,逻辑是很严密的。
  ‘次依教理,观察其我,有则有害,能成其无而成定解,是求解脱者,不容或少之方便’,要通达所缘的我是没有的,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依经教、教理来观察这个所缘的我。先是观察有害,有这个我的话,‘灾害百损门’,一切灾害、一切损害都会产生。然后再观察这个我到底是不是有,在《入中论》也好,《菩提道次第广论》也好,后面都有很多观察补特伽罗无我的,就是毗钵舍那的一些观法。
  这是要靠智慧的。你说我不要智慧,我就是要这么了生死,怎么了呢?没有智慧,就不能通达所缘的我是没有的,那你怎么了生死呢?所以,这是一步一步,很严密的有逻辑的次第。一定要靠智慧,通达这个我没有。要通达智慧、通达我没有,必须要靠经教。靠经教来观察这个我,第一是它有危害性,第二是它确实没有自性。这样子得到定解,要使得能够生出肯定的定解,毫不怀疑,这个是求解脱的人不能少的方便。要求解脱、了生死,这些是不能再少的东西。如果你这些没有的话,你说你要求解脱,那就是因缘不够,解脱不了的。一切都是缘起法,这些缘起是解脱的缘起,如果没有这些缘起,你怎么解脱呢?

  如是于我我所无少自性获定见已,由修此义而得法身。如《明显句论》云:‘若诸烦恼业身作者及诸果报,此等一切皆非真实,然如寻香城等惑诸愚夫,实非真实现真实相。又于此中何为真实,于真实义云何悟入耶?兹当宣说。由内外法不可得故,则于内外永尽一切种我我所执,是为此中真实性义。悟入真实者,慧见无余烦恼过,皆从萨迦耶见生,通达我为此缘境,故瑜伽师当灭我,此等应从《入中论》求。’
  ‘如是于我我所无少自性获定见已,由修此义而得法身’,这样子,先生定解——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我、我所是相对的,有我就有我所——我有个东西,这是我所有的;那么我没有,我所也没有。所以从经教里边,慢慢去思惟观察,一切我、我所没有一点点自性,当体就是空。这样一个见获得决定之后,就把那个见在定中好好地修,最后证法身,法身就这么证的。
  我们要证法身——证法身就是证空性,要证空性的次第都给你讲了。前面那些证空性的因、缘起,一个也不能少,而且一层一层地上去,一层一层地严密,最后达到依经教而观察我、我所一点自性也没有,这都是在毗钵舍那章里广讲的东西。确实证明它是没有自性,然后这个见肯定了,这个是什么见呢?正知正见。这个见决定不动摇了,再从定中去修,证空性——法身。
  ‘由内外法不可得故,则于内外永尽一切种我、我所执’,当你去观察,内法、外法,内外空,这都不可得,在内外这些法里边永远灭尽一切种——就是各式各样的我、我所执都灭除了。‘是为此中真实性义’,这就是真实性义,一切宇宙的真理就在这里。
  怎么‘悟入真实’呢?就是开示悟入这个道理,‘慧见无余烦恼过,皆从萨迦耶见生。通达我为此缘境,故瑜伽师当灭我’,这是《入中论》的一个颂,这里引上来了。智慧看到很多很多——‘慧见无余’,所有的烦恼过失都能够见到了,用智慧去见。我们很多人,凡夫,不但不见到烦恼的过失,连烦恼都认不到。我总碰到好多人,最近有一个人又是这么说,‘我是没有烦恼的,我这个人很自在,很逍遥’。怎么叫没有烦恼的呢?你生在五浊恶世里边,又是欲界人间,你没有烦恼,怎么会投生到这里来的呢?你有烦恼还认不到,满肚子的烦恼,还自以为自己没有烦恼。那就是不学,不学就是愚痴。烦恼是你的敌人,你跟敌人打堆堆,在你的家里边,那些院子毒蛇都充满了,你说我这里无忧无虑,安全第一,这个你不是说大话嘛?所以说这个是愚痴,我们说一定要学教理,就是这个道理。
  悟了真如的人,他是‘慧见无余烦恼过’,要把所有的烦恼过失都看到。看到是怎么来的呢?‘皆从萨迦耶见生’,都是从我见产生的。因为有我,所以才产生各式各样的烦恼,顺我的就要,逆我的就消灭,起嗔恨心来消灭它,那么贪嗔痴慢疑等等大小的烦恼都一起来了。那么根本的过失就是我见——萨迦耶见。这个萨迦耶见,‘通达我为此缘境’,这个我见是个能缘的心所发了,是见了。这个见所缘的境什么,就是我,执著有我。所以说‘故瑜伽师当灭我’,既然萨迦耶见所缘的境是我,那么瑜伽师,就是修行的人,先把这个我看破,灭掉它,然后萨迦耶见就倒下去了。萨迦耶见倒下去之后,一切烦恼都会没有,那么烦恼没有了,生死也就了了。
  人空、法空从哪里下手?《入中论》里边就很明白地指示我们,要从人空下手。虽然大乘的菩萨知道一切法空,这是近似知道,早应当知道的,但是真正下手断的时候,却从人空下手。这个颂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慧见无余烦恼过,皆从萨迦耶见生。通达我为此缘境,故瑜伽师当灭我’,首先是要灭我,把人我先灭掉。‘此等应从《入中论》求’,这些道理要从《入中论》好好地看。

  又云:‘修观行者,若于真实起悟入欲,而欲无余永断烦恼及诸过失,应如是观何者为此生死之本。彼若如是正观察已,则见生死以萨迦耶见而为其本。又见我是萨迦耶见所缘境界,由我不可得故,则能断除萨迦耶见。由断彼故,永断烦恼及诸过失。故于最初唯应于我谛审观察,何为我执所缘之境,何等名我。’
  ‘修观行者,若于真实起悟入欲’,对这个真实的空性,假使生起要悟到的心,希望开悟。‘而欲无余永断烦恼及诸过失,应如是观’,而从心里面要想把烦恼及其过失永远断掉,应这样子观。怎么样子观呢?‘何者为此生死之本’,就是观察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彼若如是正观察已’,这样子如理地观察之后,就看到生死以萨迦耶见为本。和前面一样的,这是引用了两部论证明这个道理。
  ‘又见我是萨迦耶见所缘境界’,萨迦耶见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而萨迦耶见所缘的,所依靠的东西,就是这个我,缘这个我的境界。‘由我不可得故’,这个我到底有没有?有我的话,萨迦耶见就破不了,萨迦耶见是执有一个我的。他们其它宗教执著有一个灵魂,所以说我们佛教不讲灵魂,灵魂就是我的代名词。又是我性,大我、小我等等之类的东西,都是一个不可泯灭的补特伽罗自性,有这么个东西。而我们佛教到处都观察这个我到底是有没有。而‘由我不可得故’,最后观察下来,我是不可得,没有的。那么好了,萨迦耶见也摧伏了,生死也可以了了。
  ‘能断除萨迦耶见’,我既然不可得,萨迦耶见缘了个空的我,萨迦耶见不成立了。如果萨迦耶见缘了个真正的我,萨迦耶见就破不了。而萨迦耶见缘的这个我是没有的,那么萨迦耶见本身也是可以摧伏的。
  ‘由断彼故,永断烦恼及诸过失’, 萨迦耶见断了之后,烦恼过失也不生了。为什么?都是为了我自己,才产生烦恼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没有之后,一切烦恼都没有。‘故于最初唯应于我谛审观察,何为我执所缘之境,何等名我’,所以说,最初应当对这个我好好地仔细观察,我到底是什么?‘我执所缘之境’,这个萨迦耶见所缘的境是我,而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个我们想一想禅宗,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念佛是谁,都是在追究这个我,都是动脑筋用智慧来考察这个问题。所以你说参禅不要智慧的,恐怕不是那回事情。参禅都是以前的人学教学透了,学透了之后从教下打不出一条路,都是有现成的话给你做答案了。那么从禅里边,脱离文字去追求那个道理。这个真正不能依文字了,真正地修观的时候也是不依文。尽执著文字,当然是不能开悟的。文字是一个梯子,到了那个时候你要把它放掉。开始是要依文的,慢慢是文义两个。《俱舍》都讲过了,闻所成慧是依文的;思的慧,有的时候依文,有的时候依义;修的时候就不依文了,脱离文字了。所以说真正的定中境界都没有文字的。真正能够达到无我的阶段都是这样子的。禅宗也不过是中间一个特殊的方法而已,并不是整个佛教之外又来一个方法,不是那个事情,总的原则是一样的。

  又于无量各别之法,佛说无量破除自性之理,然修观行者悟入之时,应略决择修习我及我所悉无自性。此是《中论》第十八品之义,月称论师依佛护论师所说而建立。《入中论》说补特伽罗无我,亦即广释第十八品之义。
  修行的人要悟入,要开悟,怎么开悟呢?‘应略决择修习’,开始先要决择,要用智慧去简别、去决断。修什么?‘我及我所悉无自性’,那就是修毗钵舍那这一品。要去决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考察我及我所都没有自性。这样子你先把它得了定解,然后定中才能修。如果你对这个道理还不知道,或者知道得不踏实,犹犹豫豫的,那就证不到。所以我们要证空性,先要理解空性。
  这里我们又回到前面讲的文字般若,先通过文字般若,理解什么叫般若,然后修观照般若,在定中去观修,最后证到实相般若。就是这个道理,一样的。我们这里还是先要把这个理论学通,得到决定的定解,不可动摇,然后在定中去修。就是通过文字,经过观察,得到定解——如何定中熏修,脱离文字,证到实相。这是《中观论》第十八品的道理。

  若谓此中,岂非宣说悟入大乘真实之法,故唯灭尽我我所执,非是所得真实性义。又唯决择我及我所悉无自性,亦未决择诸法无我,故名悟入真实之道不应正理。答曰:无过。于一切种永灭我我所执略有二种,一若以烦恼更不生理而永断者,虽于小乘亦容共有,然由永断内外诸法戏论之相,皆无可得,即是法身。
  这里有人提一个问,他说大乘跟二乘都是灭我、我所执的,二乘也灭我、我所执,一般都这么说,二乘的人也是要把补特伽罗的我、我所灭掉的,那么大乘小乘有什么差别呢?他说,‘于一切种永灭我我所执略有两种’,整个来说,灭掉我我所的分两种情况。
  ‘一若以烦恼更不生理而永断者,虽于小乘亦容共有’,烦恼不再生了,永远断掉了,这个二乘也有。‘然由永断内外诸法戏论之相,皆无可得,即是法身’,大乘的法身。烦恼永断之后,还要知道内外一切法,那些不实在的戏论相都能够断除,那就是大乘,能够证法身的。
  所以说二乘的东西是基础,再加上大乘的条件,那就证法身。不能说排除二乘的,单要大乘的,那是没有基础。那么这里就是说,二乘、大乘的差别并不混淆,是有一定的层次的。

  又若通达我无自性,于彼支分诸蕴亦能灭除有自性执,譬如烧车则亦烧毁轮等支分。如《明显句论》云:‘依缘假立,诸具无明颠倒执者着为我事,即是能取五蕴为性,然所执我为有蕴相耶,为无蕴相耶,求解脱者当善观察。若一切种善观察已,求解脱者见无所得。故于彼云:‘我性且非有,岂能有我所。’由我不可得故,则其我所我施设处亦极不可得,犹如烧车,其车支分亦为烧毁,全无所得。如是诸观行师,若时通达无我,尔时亦能通达蕴事我所皆无有我。’此说于我达无性时,亦能通达我所诸蕴无我无性。《入中论》释云:‘由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不能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诸蕴施设我事而缘执故。如云,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此说未达蕴无自性,不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性故。
  证得了人空,如何进入法空?根据《明显句论》,‘我性且非有,岂能有我所’,把我性去掉,我除掉之后,那我所也站不住脚了。‘由我不可得故,则其我所我施设处亦极不可得’,我已经破掉了,那么我与我所它所要安立的地方——假使说我所是我的眼睛,我的眼睛要安在色法上,这个色法也靠不住,色蕴也是空了。所以说能够悟入人空的话,很容易悟入法空。打个比喻,‘犹如烧车,其车支分亦为烧毁,全无所得’,假使把车子烧掉了,它的支分——轮子、坐垫、各式各样的零件,也都烧完了。那么我空掉了,组成我的那些五蕴不也是都空掉了吗?所以转过来就是法空。
  龙树菩萨有一部《中观宝鬘论》,这部论有一句话,‘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另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法执、人执这两个是辩证联系的,不能脱开的。照一般说,先由二乘断人执,再由大乘断法执,这个截然分割的说法是不行的。只要有蕴执的话,‘尔时有我执’,五蕴的这个法的执着还在的话,我执还是没有断掉的。就是说真正断我执的话,还是要断一部分法执的。《金刚经》,‘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你执着法的话,我、人、众生、寿者的相就还没有除掉。所以说,‘乃至有蕴执’,只要你五蕴的执着、法执还在,我执是没有全部去掉的,了生死也是了不了的。所以真正的应成派的中观见,就是二乘也破法执。上次我们讲经也提过这个问题,二乘破法执不究竟,没有破完;大乘破法执是彻底破完的。二乘如果不破法执的话,生死也了不了。单是破人执,不破法执是不可能的。要破补特伽罗我,多少要触及一部分的法执——把它空掉。

  正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慧,虽不即执蕴无自性,然即由此慧不待余缘能引定智,决定诸蕴皆无自性,能断蕴上增益自性诸增益执。故说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时,亦能通达蕴无自性。
  下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正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慧’,正在观察补特伽罗无自性——人空的时候,这个观人空的智慧,不能马上就去照见一切五蕴法都是空性,一切法空。因为对象不同,一个观的是所执着的我是没有的。
  ‘然即由此慧不待余缘能引定智,决定诸蕴皆无自性,能断蕴上增益自性诸增益执。故说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时,亦能通达蕴无自性’,这个观察补特伽罗无我的智慧,当它观察的对象是法的时候,不需要其它的缘,就能照破法是自性空。因为补特伽罗空,就是观补特伽罗没有自性,这个智慧就是无自性的智慧,所以它转过来观法的时候,法也是没有自性,那就是法空。所以说,你观了人空,虽然你观人空的时候,不一定就能够照到一切法都是空;但是就是这个观人空的智慧,不需要其它的因缘,它能够生起一个决定的智慧,来决定一切五蕴都是空。因为它本来的智慧就是观我没有自性,反过来观蕴的时候,蕴也没有自性,那就是法空。
  所以说‘能断蕴上增益自性诸增益执’,如果能观察到五蕴都没有自性——‘照见五蕴皆空’,那么五蕴实在有、有自性的执着也能断掉,那就是法执断掉了。‘故说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时,亦能通达蕴无自性’,所以说,能够通达人空,也能够通达法空。但是修行要从人空下手,这是我们修行、开悟一些具体的事实,我们要明白。
  重点地说,我们开悟,不是两个眼睛闭起来,自己会开悟的。要学教的,要经过前面那么多的思惟,一连串的思惟:要断生死,先要找到它的根本,生死根本是烦恼。烦恼又从何来?萨迦耶见来。萨迦耶见缘什么?缘我。那么这个我到底有没有?根据经教去决择,最后决择到我没有。我没有,萨迦耶见就破掉了,烦恼也不生了,生死也就了了。这个是人空,法空怎么办?就是观人空的那个智慧,回过来观一切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没有自性,把法执也除掉,这样就可以证法身。
  所以说我们真正要修证,就是从这里下手的,开始还得要观生死无常——生死苦,还得要从下士道开始走。你如果一下子跳上去,‘这些东西等而下之,我不要的,我是高级的,是大根器的,我只要法空好了;我跟六祖一样,《金刚经》一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子一句话,我就开悟了’。你去开吧!你天天念《金刚经》,你开了没有?下面都没有,开不了的。我们经常打这个比喻:画龙点睛。古代的张僧繇画龙是画得最好的,当然这带有神话色彩。他把龙画好了,眼睛一点,马上龙就飞了,跟活的一样,真地飞起来了,那就是说他成功了。但是你呢,龙都没有,你墙上去画几万个眼睛好了,什么东西去飞呢?没有东西好飞的。所以说你要画龙点睛,整个龙身画好了,然后眼睛一点(一点,画个眼睛很简单了),这个龙就飞出来了。你也想占便宜,我来画个眼睛,这个龙就飞起来了,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不经过下面的一番苦修,你想跟六祖大师一样,马上就开悟了?画龙点睛的意义你想一想好了,你龙都没有,这个眼睛有什么用呢?再说你龙都没有,你眼睛也画不像。
  这都是因为不学教,而产生的一些愚痴的想法。这样盲修瞎练,也是徒劳,耽搁时间。辛辛苦苦地,父母也离开了,也不养他了,对人民的服务也不干了,什么事情都放下了。单是吃喝,有施主供养你吃的、穿的、用的,东西都是施主的。你又是干啥呢?什么都干不成,盲修瞎练,还要入魔。你想因果这么重,你受得了啊?这个是受不了的。既然出了家,就要好好地如法地学。不学的话,你连正道都不知道,就这么乱走怎么会走到涅槃城呢?那是不可能的。出家的如此,在家的也是放弃了很多的家务,放弃了很多的工作,抽了很多时间来学法,也得要走上正路。否则地话家里会怨你,你家里什么事都不干,工作也不干,你在搞些空事,最后还着了个魔回去,那还不骂死了。所以千万不要走那些不正之路,不正之路着魔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走了正路,那就可以保证稳速登涅槃城,又稳又快。
  这个决择靠什么?靠智慧。智慧哪里来?佛的教诫中来。我们自己哪有什么智慧呢?凡夫都是烦恼贪嗔痴,没有智慧。一定要从佛菩萨那里吸取智慧,从文殊菩萨那里吸取智慧。那就是要向他们学习,不学地话智慧是没有来源的。道之泉源,一切智慧的泉源是文殊菩萨,我们好好向文殊菩萨学习,他是三世诸佛的师,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一样的。所以我们再三强调要学,闻思修这个次第不能超越。
  二十空、十地颂都是上面的东西,都是很高层次的东西。我们现在看了它,然后积聚资粮,并不是说不要知道。怎么样才能达到上面的果,我们预先要积集什么资粮,因把它搞好;然后因缘具足,后面的果会来。因不去追求的话,果是来不了的。佛教是讲缘起,不是讲迷信的。迷信的说法:你只要发个愿,‘我要开悟’,哪个加持你一下,你就开悟了。在佛教里没有这一套东西。

  再补充一点,第十七、十八个,‘实空’、‘无实空’,海公上师讲的我们都已讲过了,再略略提一遍。‘实空’,就是说无为法当体是不实在的,这个实在的性是没有的,叫实空。在《俱舍》里边,无为法是实,就是实在的东西,有部认为是实在的;按照《大般若经》来看,这个实在也是空的。所以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非择灭无为,《入中论》里边还包括其它几个无为法,都是自性空,实空。
  ‘无实空’,海公上师的意思进一层,实空也没有,你执着个实空也不对,实空也把它扫掉。那么就是缘起法,不管你有的、无的、实的、不实的都是空,所以说若得若失、有法无法都是空。那就是一切都是缘起性空,没有个实在的东西。实空跟无实空,无实空更进一层,连实空也把它空掉了。
  在《入中论》里边,它的名字不一样。‘实空’叫‘无性空’,‘无实空’叫‘有性空’。实空,就是无性空,指的是无为法本身是无性,就是空。无为法,它自性是没有东西的,自性是空,叫无性空。有性空,指的是有为法,五蕴——这是总的五蕴,这五蕴当体也是空。这两个颂我们念一下。
  ‘总言无性者’,什么叫无性呢?‘是说无为法’,指的是无为法。‘彼由无性空’,这个无为法本身是无性,也是空。无性就是无为法,无为法也是空,前面我们讲过,‘有为相待故’,本身也是缘起,所以说也没有自性,也是无性空。这个就叫‘名为无性空’。
  什么叫有性空?‘应知有性言’,有性是什么意思?‘是总说五蕴’,五蕴总地来说,不是分开来说,合起来说,整个的五蕴叫有性。‘彼由彼性空,说名有性空’,这个五蕴是由五蕴自性空,前面都讲过的,所以叫做有性空。这个名相有点不一样:无性空跟实空内涵是一样的;无实空跟有性空,无实空更进一层。这是海公上师跟《大般若经》翻的不一样的地方。《大般若经》里边也是无性空、有性空,也是这两个意思。
  我们昨天把二十空讲了。最高的趣向就是证得空性,如何趣入人空、法空也讲过了。证空性的缘起是从持净戒下手,明因果,知无常,畏恶趣,这样子一步步上去。只有对缘起的那些法,能够确实明白,才能够证入自性空。这是龙树菩萨说的话,这个话我们经常说,也希望大家记住。‘先得法住智’,先把缘起法、一切法搞清楚。‘后得涅槃智’,然后再得到涅槃智,一切法空的智。这个是龙树菩萨再再教导,我们要再再记住的话。
  我们再略略说一下,学习空性,不是一下子把《金刚经》、《大般若经》拿起来就学的,而是要先学有。这不是矛盾吗?不是矛盾,是辩证。你要知道空性的话,先要知道有,所以第一步先学有部。有部是三世一切有,一切法,无论是有为、无为,过去、未来,都是有。先把有学好,把每一个缘起法弄清楚,然后学经部的空。经部的空,有为无为法里边,无为法是空;三世法里边,过去、未来是空;蕴处界里边,蕴跟处也是空,这样就空了不少。经部的空学到之后,把有部的有扫除了很多部分,然后再进一步学唯识的空。唯识的空,一切外境都是空,都是阿赖耶识内心所变,这样就把外境整个扫空了。唯识的空还留下一个阿赖耶识,再进入中观的空,把阿赖耶识也扫掉。那么这样的空是踏实的。最起码要经过这几个层次,有部、经部、瑜伽再到中观。
  如果不经过这几个层次,学的中观就是泛泛的,豁达空——就是说空来空去的话,实际什么内涵不知道,就是在嘴里挂一个空。我们汉地也有的,佛教里边有一句话叫‘鼠唧鸟空’,六即,道理不懂的话,跟老鼠叫一样,唧唧唧,唧了半天,什么意思不知道;鸟空,鸟在空中飞,嗡嗡嗡,空空空,空了什么东西,一样地糊里糊涂。那个就是豁达空。
  我们学法要踏实,一个界限要搞清楚,那就是藏地、印度原来科学的办法,先从有部下手,经经部的空、唯识的空,最后是中观的空。中观也要分层次,先要经过自续派的空,然后才是应成派的空,一层层上去,那才是踏踏实实,一点都不含糊。这样的空性得到定解之后,在定中去修,就证到这个空。如果空的定解没有,含含糊糊的,那证到的也是含含糊糊的。如果空搞错了,理解得不对,那定中修出来的,也是个不对的空。所以说外道,不能说他没有修证,但是他的东西都是错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比如做陶器,如果做一个很好的坯子,经窑里一烧,很好的陶器出来了;如果做一个歪的坯子,烧出来也是歪的;如果做一个烂坯子,烧出来还是烂的。所以学空的时候,一开始的认识非常重要,有的人就不想学,就是想自己证。这个道理我们昨天也讲了,今天再重复一下。没有学的话,证是不会来的。一定是要先学,由闻思而修。

  吉祥愿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上师哀摄受。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三宝哀摄受。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护法常拥护。
  吉祥愿,‘昼夜六时恒吉祥’的愿,希望昼夜都能够吉祥。这个吉祥是我们修行的吉祥,不是世间享受的吉祥。我们修行要有顺缘,要清净的环境,要寺院的具足,还要有经验的师承教导,有行梵行的同伴互相促进,这样才能够达到修行的目的,那么这些都属于吉祥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始终都是求加持。自己在末法时期的能力很差,福报也很差,要求这些缘不容易,那么就要求上师三宝、护法加持。
  第一个,‘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上师哀摄受’,希望上师能够慈悲摄受我们,加持我们。
  第二个,‘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三宝哀摄受’,求三宝加持我们,达到这样的昼夜六时的顺缘。
  最后,求护法。‘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护法常拥护’,希望护法菩萨能够护持我们,能够得到如此的顺缘,能够修行成就。
  (吉祥圆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智敏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智敏上师)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一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二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四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六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七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八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九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十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