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程恭让教授:《楞伽经》如来藏段梵本新译及对吕瀓关于魏译相关经文批评的再批评


   日期:2023/7/20 14: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楞伽经》如来藏段梵本新译及对吕瀓关于魏译相关经文批评的再批评

程恭让

《楞伽经》之如来藏学说,不仅是印度佛教哲学思想发展中提出的重要观念,也是中国南北朝迄隋唐间佛教哲学研究与诠释的中心。而在20世纪中国佛教的复兴思潮中,此一学说又一度成为佛学思考的核心问题,成为各种意见与争论的焦点。然而,《楞伽经》传译,颇多错舛,致使古今学人义解纷纭,此学研讨始终难入正轨。为此,本文先据《楞伽经》梵本,将第六刹那品中如来藏部分整段译出,然后针对着名佛教学者吕瀓先生关于北魏译本本经相关部分的批评,试作讨论,并略陈管见。

一、《楞伽经》第六刹那品中如来藏段梵本新译

兹依Dr.P.L.Vaidya所校刊的梵文底本(Vaidya),将上述标题所示内容试译如下:

当时,菩萨摩诃萨大慧又曾启请薄伽梵:希望薄伽梵能为我开示,希望善趣能为我开示,蕴、界、处的转现及消灭。如果阿特曼不存在,对于什么而言,转现或消灭(存在着)?依止于转现及消灭的诸愚稚者,由于不能觉悟于苦之销尽,不认识涅槃。薄伽梵说了:大慧!请你如此地听闻,适当地正确地作意思惟。我将为你宣说。菩萨摩诃萨大慧禀告薄伽梵说:薄伽梵!太好了。

薄伽梵说了此话:大慧!如来藏乃是具有善与不善之原因的,是作出一切的生命、趣向的;如同演员似地,它转现于(诸种)生命趣向之厄途中,乃是无有自我及我所的。由于不觉知于它,以(根、境、识)三(因素)之和合作为条件的作用之结合转现着。执着于作者因之固执的诸外道们,不理解(这个如来藏)。由以无始以来的种种虚妄推论作为过失的习气所熏染的,称名阿赖耶识的(它,如来藏),总是同由住于无知的地所产生的七种识一起而转现,如同大海水的波浪似地,乃是具有不间断的身体的;(因此)它是舍弃无常之过失的,(又)是舍离我论的,是彻底的自性清净的。生而即灭的,具有刹那性的,此(如来藏)以外的意、意识等等七种识,也是从具有虚妄的遍计分别的原因所生的,是依赖于以形相、状貌作为差异的结合的,是执取于名称、事相的,是觉知于要显现自心的色相的,是不经验于苦、乐的,是不具有解脱的诸能作因的,乃是从发起名称、事相的贪所产生的,是以能生作为它们的诸因及诸缘的。在称名根的被执受的这些(诸识)的销尽、灭尽处,由于无间相续的无生,对于不觉知于妄想分别于自心的苦、乐的,证入止息想、受的三摩钵底的,精通于四禅、(四)谛、(三)解脱的其他诸修持者们来说,无有转现的解脱之觉知存在着。

当以如来藏之声所称名的阿赖耶识乃是未得转净的时候,七种现转识的灭尽则不存在。这是什么原因?由于诸识的以彼(阿赖耶识)为因、为缘的转现性,由于(它,阿赖耶识)不是相应于一切声闻、独觉、外道之修持的境界,由于不觉知具有自己之补特伽罗的无我性,由于取着于自相及共相,蕴、界、处的如来藏转现着。由于观见具有五种法、(三种)自体的法之无我,通过在地上渐次相续地转净,它(如来藏)则止息着。不能通过其他的外道之道路、观念,去审思(此,如来藏之止息)。因此,安立于不动地之菩萨地者,得到十种三摩地的乐、门、道。正由诸三摩地佛所任持者,通过以出乎自己意愿之方式审观不可思议的佛法,在遮止具有三摩地之愉乐的存在之极致之后,通过自内地要证悟圣智之趣向的,不与一切声闻、独觉、外道相等的诸修持道,他得到具有十种圣之种姓的道,并且得到超越三摩地之概念的智意所成之身。由此,大慧!称名阿赖耶识的如来藏,乃是要被希求殊胜的诸菩萨摩诃萨们净化的。

大慧!所谓“称名阿赖耶识的如来藏在此不存在”云云,大慧!当称名阿赖耶识的如来藏乃是不存在的时候,转现不会存在,止灭不会存在。大慧!对于诸愚者、诸智者们来说,转现及止灭存在着。诸不舍于轭而难以通达的修持者们,通过自内地以圣智之趣向作为现见之法的愉乐之安住,他安住着。大慧!此以如来之胎藏作为阿赖耶识的境界,对于具有一切声闻、独觉、外道的思惟、观见的这些人来说,即使乃是自性清净的,也以被客尘烦恼所污染的方式而显现为是不清净的;不过,对于诸如来来说,它并非如此地显现。再者,大慧!对于诸如来来说,如同(观看)掌中的庵摩勒果似地,分明显现的境界成就着。大慧!为了胜鬘夫人之故,为着具有微妙、敏锐、清净的智慧的其余菩萨摩诃萨们,此——称名阿赖耶识的如来藏,和七识在一起转现——在教法章句中,为了开导诸执着的声闻们的法无我,乃是由我(所开示的);为着胜鬘夫人所开示的如来之境界,不是具有声闻、独觉、其他外道们之寻思的境界;大慧!如来之境界,就是以如来之胎藏作为阿赖耶识的境界,除了是与你相似的,具有微妙、敏锐的思想、觉智、判断的,依止于义的菩萨摩诃萨们的境界之外,不是如其言说地执着教法之章句的一切其余外道、声闻、独觉们的境界。因此,大慧!为了此具有一切如来之境界的,以如来之胎藏作为阿赖耶识的认识、修持,乃是要由你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们作出的。而(它,修持)不是由诸满足于只是听闻而已的(人们)所要成就的。

在此,这些伽他被诵出:诸如来们的胎藏,确实,乃是和七种识相结合的,乃是非二重性的;由于取执,它转现;由于观智,它消灭。如同影像似地,义之行相,被显现为由心、意等等心所熏习的;由于如实地观察,义则不存在。如同在指之前端,一个愚者不取于月亮一样;如此地,一个乐着文字的(人),不理解我的真实。心涌动着,如同演员似地;意,是和丑角相似的;和五识在一起,要显现的意识当妄想分别着,如同舞台似地。

二、对吕瀓关于北魏译本此段经文批评的再讨论

20世纪中国佛教学者的《楞伽经》研究、诠释中,南京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吕瀓师弟的工作,尤具现代学术意义。吕瀓着有《〈大乘起信论〉考证》一文,文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楞伽经》梵本第六品如来藏段的魏译问题。因而本文以下的评议,即依此文为准。

照吕瀓先生的看法,印度全部佛学的中心思想,乃是在于“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这一根本原理。大乘佛教兴起之后,《般若经》首先将此一原理发挥成“法性本净”的命题,并且提出转染为净的转依思想,但《般若经》一系的思想在生命的主观方面少有施设,所以仍嫌空洞。接着《涅槃经》提出“佛性如来藏”的看法,将这一命题引向对众生内在心性方面的探索。后来出现的《胜鬘经》把《般若经》、《涅槃经》两系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如来藏就是空性智”及“如来藏本身就是自性清净心”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详于还灭而略于流转,仍不够圆满。接下来有《深密经》、《对法经》的“阿陀那识”着重于“阿黎耶识与转识相互为因”的说法,详细地证成流转的原理。再后才有《楞伽经》来作更高度的综合,构成新的命题:“如来藏名识藏,与七识俱生”,从而将流转的原理、解脱的根据及解脱的方法三个方面的问题,都一举圆满地给予了解答。(吕瀓,第338-339页)吕瀓先生并且认为,《楞伽经》梵本第六品开头部分关于如来藏问题的段落,就是“专门讨论这一命题的章节”。

《楞伽经》的传世译本,有刘宋求那跋陀罗的宋译本,北魏菩提留支的魏译本,及实叉难陀的唐译本。三个译本中,关于魏译本段经文,吕瀓的看法是:“上述思想,魏译《楞伽》,完全译出来没有呢?译得正确不正确呢?可以说都没有译出,并且全盘错了。”(同上,第340页)其对魏译本基本采取全盘否定的立场,故而批评甚剧。

根据吕先生所谓《楞伽经》此段经文中“如来藏名识藏,与七识俱生”这一命题内涵的三个方面,他对魏译本段经文的批评,相应地也就包括了三个方面。如关于生命流转的方面,吕氏说:原来经文解释那个命题,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而魏译莫名其妙地把它拆散开来了。原来用“如来藏”和“阿黎耶”连在一道说,是经过许多人的思想和实行的证明,不是简单从事的。但魏译轻轻地便将它分成两截了。原本(用宋译本代,宋译与原本最接近)这样说:“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而魏译改为:“大慧。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何以故。彼七种识依诸境界念观而生。”和原文一对照,真不知错到那里去了。非但对原文不了解,还给了一种歪曲的解释,把众生流转的根本完全弄糊涂了。(同上,第341页)吕先生所引宋本“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句,参之梵本,可以译成:“当以如来藏之声所称名的阿赖耶识未得转净的时候,七种转识的灭尽则不存在。”魏译此句确实犯错。不过,本句的意思是说明“转净如来藏藏识”对于“转净七识”的先决意义、决定意义,如果按照吕先生规定的“如来藏名识藏,与七识俱生”这一命题的三个方面来看,恰好属于第三个方面即解脱方法的问题——解脱的根本方法,是转净如来藏,而不是转净七识——而非着眼于解释生命的流转问题。因此,简单地根据这一句误译,指责魏译“把众生流转的根本完全弄糊涂了”,似乎有些过分。

其次,关于第二个方面,即解脱的根据问题,吕先生认为:原本(宋译)上又说:“其诸余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着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而魏译改为:“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七识由彼虚妄因生。不能如实分别诸法。观于高下长短形相故。执着名相故。能令自心见色相故。能得苦乐故。能离解脱因故。”原译说“阿黎耶”以外的各识,都是有生灭的(这生灭作间断讲,如前六识在无心等五位,就有间断,所以这类识称为“转识”),有时候对人生不觉苦乐,所以不会发生解脱的要求。经魏译一改,说生灭念念不住之法能得苦乐,便把感觉苦乐放在七识上,因而要求解脱的动机也就说不明白了。(吕瀓,第34页)此句经文次于如来藏句下,对显“其诸余识”,即“如来藏藏识”以外其余七识之性质。其中“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svacittadrsˊ〖〗yarūpalaksanvabodhaknisukhaduhkhpratisamvedakni amoksakranni),在梵本中是指陈七识性质的几个复合词,据梵本可译成:“是觉知要显现自心的色相的,是不经验于苦、乐的,是不具有解脱之诸能作因的”。宋译为“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第一个复合词译错,余二词译得正确;魏译“能令自心见色相故。能得苦乐故。能离解脱因故”,第一、第三两词译得正确,第二词译误;唐译“不了色等自心所现。计着名相起苦乐受”,第一、第二两词译误,第三词漏译。可见,就此句译文而论,宋、魏二译可以说各有对错,不相上下,至于唐译,则不可讳言,真的全译错了。尤其魏译中关键点睛的一词,所谓“能离解脱因故”,即是说七识离于解脱之原因,这词译意非常精巧,应当丝毫不会使人读后误以为七识是解脱之根据。吕先生似未认真考虑魏译此句中的正确方面,而是仅根据这句魏译的错误方面,判定魏译“说不明白”“解脱的动机”,仍是比较过分的结论。

再次,关于第三个方面,吕先生说:原本在下文更进一层地说:“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藏识名。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而魏译改作:“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故有生有灭。以依阿梨耶识故。”原意说菩萨欲求胜进的,“当净如来藏及藏识名”,魏译又曲解了,把“阿黎耶”同“藏识”分开,并看生灭和“如来藏”无关,这样,解脱的方便如何也不明白了。(同上)吕先生所引宋本“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藏识名”句,参诸梵本,可译为:“由此,大慧!称名阿赖耶识的如来藏,乃是要被希求殊胜的诸菩萨摩诃萨们净化的。”魏译将“求胜进”译为“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译家自己对经文的理解确实不适当地混入译文之中。然而魏译此句明明一称“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一称“如来藏阿梨耶识名”,将“如来藏”、“阿梨耶识”两概念连称;至于魏译下面两句中的“阿梨耶识”,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对前句中“如来藏阿梨耶识名”的省称。吕先生这里断言魏译“把阿黎耶识、藏识分开”,使如来藏同非生灭有关,使阿黎耶识同生灭有关,从而使得“解脱的方便如何也不明白了”,批评仍欠公允。

《楞伽经》这段关于如来藏问题的讨论,按文义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中,大慧提出问题:佛家针对外道神我阿特曼之论,提出无我之说,既然“神我”不存在,则生命之转现与消灭,是相对于什么而存在的?佛提出“称名阿赖耶识的如来藏”之说,说明它乃是生命的依持,这部分规定了如来藏的若干性质,并以如来藏的这些性质作为比照,附带地讨论到七识的性质问题。第二个部分着重说明了转净“称名阿赖耶识的如来藏识”对于转净七识的重要意义,只有当“称名阿赖耶识的如来藏”得到彻底的转净时,七转识的彻底的止息才会实现。第三个部分说明转净如来藏的方法、过程,还附带说明在转净程度不同的圣人生命里,此如来藏显现的不同方式。

可以看出,《楞伽经》有关如来藏问题的讨论,基本的出发点仍是解决“有我”、“无我”的争论。这一争论在原始佛学中是作为佛教与外道思想区别的标志之一的,是构成佛教哲学之基本问题之一的。通过般若学说的发展,这一争论不仅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反而更加尖锐、激烈了。《楞伽经》本段关于如来藏问题的讨论,把生命的依持问题,或“有我”、“无我”的问题(佛教哲学的传统问题),同生命的净化问题(大乘佛教哲学的基本问题)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这可能是本段经文的思想特色所在。这里,有两点需要提出:其一,吕瀓先生注意到本段经文的重要的转依思想,但是他基本上离开传统佛教哲学“有我”、“无我”争论的思维框架,来处理《楞伽经》相关的如来藏问题,由此他对于如来藏学说思想意义的解说,是否多少有些背离佛教哲学的思想传统?其二,与此相关的是,吕瀓先生显然是将《楞伽经》之如来藏说视作佛教哲学史的“顶峰”的,而事实上,如来藏学说虽然是《楞伽经》中的重要学说,但却未必是《楞伽经》的核心学说。由此他对《楞伽经》如来藏学说重要性的提倡,是否多少有些背离《楞伽经》的本文?

总之,《楞伽经》梵本第六刹那品中如来藏段的魏译,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吕瀓先生发现了这些问题,为中国佛教文献学、特别是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问题,这是吕先生的历史功绩,是我们今日应当予以高度评价的。不过,吕瀓先生对《楞伽经》如来藏学说思想意义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和他的老师欧阳先生一样,其学术工作深受《大乘起信论》真伪问题思想论战的促发,深受“批判传统中国佛教、回归印度佛教传统”的佛教批判思潮的影响,遂使得他在高抬《楞伽经》如来藏学说思想价值的同时,对魏译中的某些“错误”不知不觉中会有所“放大”乃至失真。学术工作和思想工作之间,是应当谨守或维持必要的界限的,不如此则或者会产生伪思想,或者会影响到学术的科学性。我们从吕瀓对《楞伽经》如来藏段魏译的批评中,就看到了一个具体的例证。

参考文献

吕瀓:《〈大乘起信论〉考证》,见《吕瀓佛学论着选集》第1册,齐鲁书社。

Vaidya,P.L.,1963, Saddharmalakavatrasūtram,the Mithila Institute of PostGraduate Studies and Research in Sanskrit Learning Darbhanga.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责任编辑:冯国超(《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