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胡晓光教授:唯识观是瑜伽行学之必然结论


   日期:2023/8/16 10: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识观是瑜伽行学之必然结论

胡晓光

慈云演音

第287期(2000.05)

页44-47

现在治佛学者,多用西方哲学为参考系,每每把哲学基本问题当成划分佛学之性质的标准。由于佛学以心为主,讲心枢论,所以治佛学者便认为佛学是哲学唯心主义。大乘唯识学有言“三界唯心”之说,故更被当成彻底地主观唯心主义。这种判别是“格义”方法造成的,其实佛学唯心主义,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唯心主义,而是一种瑜伽行唯心主义。可以说,全体佛学都是观心治心之唯心主义。佛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哲学理论,因而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佛学中也不被当成基本问题来看。

佛学是修道之学,是成佛之学,成佛在于开智,而智是心灵的妙能,转识心为智心为佛学一大要旨。所谓哲学之基本问题,在佛学来看,是玄学,不是真实之学;也就是说,不是凡夫经验所觉之境相。

佛学的出发点和基本信念是一个先验的心物一体论〈佛学称为心色不二、一真法界〉,佛学关注的是人生问题,以求证人生终极价值为目的。生存的人生总言为苦,离苦得乐就是价值的寻求。佛学认为苦之因是由于无明故,所以破无明是离苦的关键,灭尽无明就是智的升显,由智的实现方有乐的获得,因此佛学是一种纯粹的心智之学。

东方文化有一个共同的思维方法,那就是都十分注重内省反观,所谓尽心明心就是这种思维工夫。佛学也不例外,也是以反观内省心性本然为工夫,它认为穷尽心性,即可转变心用,化识为智,得无上道果。

东方文化思维是以人为中心,是人学。异于西方。佛教的瑜伽行法就是反观内省的思维法,是理性与直觉统一的方法。然而西方哲学则一直是理性与直觉分开的,所以西方哲学之所谓学只是慨念的逻辑分析,而是一种对心性的直觉工夫。

在佛学中,“法”这个范畴是最高范畴。然而“法”并不指客观的物,如世界的物,而是一个观念之“有”,“法”就是可规定性的“有”;而一切能规定性者〈能相〉是主体识。

所谓万法唯识者就是讲心灵之物,不能离心独立存在,故为唯识有。佛学的唯识观是根于瑜伽行工夫而来的必然理性结论。而瑜伽行本为人的共同之心用,“识”是一个先验存在,它不是实体,它是功能。

把识当成精神实体,这是错误的认为,这是因为不知佛学的妙趣,以西方哲学唯心主义来格义唯识观。当我们放弃西方哲学的参考系时,从佛学的具体实际情况来看唯识观,我们就不难发现,唯识观仅反对于瑜伽行为而言建立的,是为了强调主体能动性,“心尊心使,心为法本”而已。 

佛学瑜伽行工夫是一种纯思之学,是理性〈尽智〉与直觉〈如智〉有机相用的智能工夫。佛学所谓之心、之识都是现象学式的心识,并不是物在境域的实体之物,可供质测研究的客体。

人是万物之灵,万物皆备于我,我是观念的主体,灵是主体的功能,我灵〈先验之自我〉是逻辑居先性,唯识论就是这种居先性之学理。唯人有反观之功,故人可谓万物之灵也。

人学就是以人为本之学,人本之学就是心学,心学就是唯识学,可以说唯识学的体系构成,是标致东方文化思维的彻底完型。唯识学不是一种世界观之学,而是一种转变世界观的方法论,它的最极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涅槃本体,是宇宙无极的大全大道。唯识学的方法就在于转识成智,这是瑜伽工夫的目的和必然归旨。

无独有偶,我国孟子的心性之学也近于唯识学。孟子讲:“尽其心,知其性,知性则知天矣”,这是要达到“合内外为一道”“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合一”的无上境界。这和《易传》的“穷理尽性以致于命﹂的理想是一致的天道理论。天道者即法尔自然之性理,佛学称为涅槃法性,要得天道涅槃不是通过凡夫报身之官能可觉知,必须走内在超越之路,即反观内心。因心性与天道是一道,佛学称为“自性涅槃”。孟子之“尽其心”就是转识心为智心,“知其性”就是见其本有之心性,“知性则天矣”就是内心性与外天道是一理而已,因此合内外为一道即是天人合一之成就,内外合一是诚之功,诚者无妄,就是专一瑜伽之工夫也。不过孟子心性学没有精密的行持方法,所以在实践上内圣之功是无效的,唯有佛学唯识学有完整的行持方法体系可效用。

治佛学应从佛学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望文生义。多读一些原典,就可能了解一些佛学的实际情况。佛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种工夫,单从概念范畴上进行理性逻辑分析,本身就有偏颇,怎么能得知佛学之实际哪?

编按:本文系学术界吉林大学胡晓光教授所谈“人学即人本之学即心学即唯识学”,而其最极境界是转识成智,达于涅槃本体的瑜伽〈相应〉功夫。并与儒家“天人合一”之说相参照。佛法是多方面的,勿限于一隅,故乐于引介学术界的佛学观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胡晓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胡晓光教授)  

 胡晓光教授:唯识二题刍议 

 胡晓光教授:从永明禅师的唯心观谈起看中国佛教的基本特质 

 胡晓光教授:答关于“真常唯心论思想初探”一文中相关问题之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 

 胡晓光教授:佛教缘起哲学统观 

 胡晓光教授:略论佛学的语言观 

 胡晓光教授: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胡晓光教授:略论中道义的逻辑特质 

 胡晓光教授:中观唯识思想与真常思想之比较研究 

 胡晓光教授:略论慧能禅学三无观念实质 

 胡晓光教授:略论恒审与遍计 

 胡晓光教授:略论中道缘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