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胡晓光教授:略论慧能禅学三无观念实质


   日期:2023/8/16 18: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略论慧能禅学三无观念实质 

胡晓光

太虚法师在《中国佛学》一书中曾说过“中国佛学特质在禅”,这是对中国佛学史性质的深刻结论,一语道破玄机。在以禅为特质的中国佛学中,禅宗之禅是最为特胜的法门可以说禅宗之禅是中国佛学的主流。而中国化的禅宗之禅的开,创者就是南宗慧能六祖大师。慧能禅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六祖坛经》一书中。所谓慧能禅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就在于讲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对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践方法,则是《六祖坛经》一书的一贯之旨。关于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的理论根据与实践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禅学的总纲;通过实践方法的现实性来显现理论根据的逻辑性,这是慧能禅学的别具风格;三无观念就是慧能概括出的禅学三大要素,一无念为宗、二无相为体、三无住为本。我们认为方法与思想应是一致的,禅是通过方法来表达思想,尽管具体的方法不能全部显现出禅的整体思想,但也能使得学人由方法而悟入整体禅观。从现代哲学角度看,慧能禅师在《六祖宜坛经》一书中所提出的三无观念,具有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涵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三无”命题的研究分析,从而澄清三无观念的内在实质,以便学禅人立正知见,如理亲修,证无言妙道耳。

无念为宗可谓禅学实践方法的第一观念。慧能禅师在《坛经》中是这样解释无念的,“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为无念。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我们都知道,慧能禅师是在五祖弘忍处闻听《金刚经》中“应无所往,而生其心”后,开悟见道的。可以说慧能的禅学都是在阐发其所悟证的般若真性之理。他在开悟前曾有一偈,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认为此偈已经对佛性真心有所领悟,但是尚须进一步深悟般若真谛,因此,更为说《金刚经》。慧能听《金刚经》彻悟时曾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时五祖便认可慧能彻悟了万法根本之自性。慧能偈语是从真空门道出,五祖则认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只知真空尚不彻底,还需深悟般若玄义,从般若空义中再悟万法不离自性的妙有观来才算圆融。慧能闻经后之叹语则属于从妙有门道出。真空妙有本为一味,慧能深契一味真如之理,便成为一代祖师。后来他就以真空妙有不二而二的辩证观来阐释他的禅学理论。对于“无念为宗”这一命题,也是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所谓无念,并非止念,而是在念离念,无念本质上是一种中道观。在慧能的理解上,无念就是般若三昧。何谓般若?般若是梵语音译词,汉意是智慧。般若有三重内容:一是文字般若,指理智思维与语言符号;二是观照般若,指禅观体认的智慧;三是实相般若,指真性与智慧不二性。无念是属于观照般若义,故可称为般若三昧。在《坛经》中,慧能曾说: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在慧能禅学中,定慧是体用关系,故在讲无念般若之定时,即时也就显现般若菩提所亲证的诸法真如自性了。慧能的禅学是一个不二法门。因此,无念中道也是不落两边的正观,无念中道法是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的共同法则,只有无念才能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而无念的合理性是什么,则有必要进一步地阐明。无念是什么?为何无念?无念后会有什么境相呈现?无念就是在念离念,心不被相转。心有念即落两级,或常见或断见,常断二见与真如自性相违,故不能契入佛境。只有通过无念修为,才可能断除两极执见而直入佛境,由于无念之时为正定,在无上定中所呈现的就是法身自性的全体。因此,无念是学禅的基本信念,只有践行无念行,就会顿悟成佛与明心见性。无念的实质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执之心是真心,真心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无念,在无念的观念上建立禅的实践论。

与无念观念相应的是无相为体观念。如果说无念义是从主体建立的禅学命题,那么无相义就是从客体上建立的禅学命题。慧能在《坛经》中是这样解释无相义的:“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时以无相为体”。建立无相义的理由是:作为一切客体现象,都是缘起自性空的,当体无实性可言。因此《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坛经》也云“本来无一物(相)”。物相本无,故称为无相,无相之体是实相,故称为无相之体。无相与无念,是从主客两方面来建立的中道方法原则。有念则必有相,有念则为妄念,有相则为妄相,离妄则真,真相无相,真念无念。由于学禅之人易有两极执情,一是执外为实,二是执内为实,或一是执外为虚,二是执内为虚。本来法性无实无虚,但由凡夫执着而有。慧能禅学是开中道正门。双破两极,故立无念无相义。无相义的深蕴是极其奥妙的,它可以解决存在论的本性问题。在一般哲学中,客体事物是离心而独立存在者,它不以主体心识为转移的。在禅学维度看,一切事物皆于主体心识功能而有差别相生,离心万物无体,万物皆依心而生。无相义实质就是认为相不离心,心体无念,物体则无相,主体与客体统一为一体真如本体时,无相与无念的真义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不过对真知的体证有两种:一是证入真如、二是言诠真如。一切经教典籍都是言诠真如,但依此即可行入离言真如。真如有二性:一是本体不变性,这是指理体而言;二是现象随缘义,这是指事相而言的。“诸法无常”就是对真如之相的定义,“无常”之理则常恒不变,就是真如之性的定义。由于无常无住,故无一法可相,无一法可念。为此,慧能禅学立无念无相义为其要素,做为学禅的方法论。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这样说禅学不是哲学,但是禅学确实包括了哲学的本性问题,并且给予了禅的解答。

无住为本是三无观念的最后一个命题。其实无住在理论逻辑上是无念与无相的前提。何以证之?《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一个证明。而生其心就是无念之真心,而无念之真心是在以无住为前提而提出的,只有应无所住,才能生其无念真心。诸法性体缘起缘灭,无常住之性,一切诸法都以无住为本性,因无住为本,才能有无相为体,这就是又一证明。

无住观念的哲学意义也是极为深刻的。从哲学维度看,无念与无相都是在主客境遇中静态的观照,而无住则是在万有变化中动态地整体体认,静态与动态的统一观构成了禅学方法论的整体轮廓。通过三无统一的体认,禅学的真如自性本体才能呈现。禅要实现的是宇宙大统一的活生命,而在凡夫必然的境域里,只有通过大彻大悟之圣者们慈诲的既定方法来做指南,去获得那活自在。三无观念是互为表里的统一观念,缺一不可。三无思想高度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全部教义,处处体现缘起性空的实相法印。然而禅学又以独传“佛祖心印”为自居,其实教内所传的实相印与教外别传的佛心印是一致的。就连慧能禅师也是听经悟道的,在理论的层面上,三无的义蕴就是这么大概意思。但从纯禅学来看,一切万法都不离自性,所谓无念、无相、无住都不过是自性所生之法而已,诸法自性本心唯证乃知。因此禅学是以真参实悟为其本怀。至于在禅学中解决了多少哲学问题,那不过是禅学的副产品而已。

正因禅学的副产品在世间上有一定学术价值,才在当今哲学界有一席之地,虽然世间治禅学者不修禅观,只从文字上揣摩禅义,但在文化发展上确实也有推动作用。只要学人是以寻求终极本体为己任,并且力图用实事求是的观念看问题,也许有一天也会从迷转悟的,因为佛性人人都有。禅的着眼在于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慧能的禅学理论与方法就是提供理论实在的根据和方法的现实性。作为一种表义之言,它就会有其目的性与逻辑合理性的,否则就是无意义之举。禅学的目的性是切实的,它的表义言也是有其逻辑性的。因此,用现代逻辑规范禅学的一般范畴命题也不失一种方便。现代哲学习惯把哲学内容划分为三大类: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我们也可用这个模式来比附禅学。从慧能的禅学内容看,属于本体论性质的问题就是他所提出的“万法不离自性”这个命题。万法作为宇宙中的事事物物,它都是真如自性心所生,这个自性心就是万法的终极本体,所以可称禅学为心性本体论;属于认识性质的问题就是他所提出的“三无”,在禅学中认识论就是方法论,主体上的无念,客体上的无相,和主客统一的人本性的无住,都是要澄明心性作为万法的本体而呈现出无限的自由境界之本然。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明其真心之无念,见其真性就是见其无住为性的真性本体,所以可以称禅学为体认认识论;属于实践论性质的问题就是他所倡导的“顿悟成佛”说,由于三无观念本性所决定,学禅人要彻悟万有之本体,只在顿悟上,因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万有一理,明则一切明,迷则一切迷,所以悟即顿悟。所谓“顿除妄想,悟无所得”。

禅学是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其中贯穿着一贯之中道,用哲学的方式讲禅理有助于树立正知见。但我们也深知道,慧能禅师的一切言教都是对治方法,其本旨在于化导凡夫亲证自性本真之体而已,这与佛陀是一致的,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笔者是学禅之人,深知自我无修无证,对终极本体真如自性未能体认,但又不揣浅陋,拉杂一席,目的仅在于让世人知道禅学是最胜法门,并以此死句为抛砖,望求善士痛杖三十棒,与天下同道共沾法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胡晓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胡晓光教授)  

 胡晓光教授:唯识二题刍议 

 胡晓光教授:从永明禅师的唯心观谈起看中国佛教的基本特质 

 胡晓光教授:答关于“真常唯心论思想初探”一文中相关问题之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 

 胡晓光教授:佛教缘起哲学统观 

 胡晓光教授:略论佛学的语言观 

 胡晓光教授: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胡晓光教授:略论中道义的逻辑特质 

 胡晓光教授:中观唯识思想与真常思想之比较研究 

 胡晓光教授:唯识观是瑜伽行学之必然结论 

 胡晓光教授:略论恒审与遍计 

 胡晓光教授:略论中道缘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