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胡晓光教授:中观唯识思想与真常思想之比较研究


   日期:2023/8/17 2: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观唯识思想与真常思想之比较研究

胡晓光

法音论坛《法音》1997年第1期(总第149期)第11页

一、中观与唯识。我认为中观与唯识是统一的体系,是构成大乘教理的两个基本要素。中观是大乘教理的原则,也是学理形成的初步;唯识是大乘教理的方法、认识,也是学理体系的终结。我们不否认在历史上,中观与唯识各有其学派传承,但学派的传承和学理思想的演进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唯识学全承了中观哲学原理,并在其理论基础上,对观心修行做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释。在印度佛教史上,大乘佛教就有两轮,一空一有,而空有是无碍的。佛在《解深密经》中,对学理的演进分为三时,初有(小乘)、中空(中观)、后不有不空(唯识),由此可见唯识学是佛法的极谈。

二、唯识与真常。唯识学有染心唯识和净心唯识之分。染心讲阿赖耶识,净心讲如来藏,但是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是一个东西。如经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正统的唯识学派多从染心转依上讲唯识之理,然而在圣教中,也有从净心上讲唯识之理的,如《华严》、《胜》等就是。由于如来藏阿赖耶识是主体,外道与愚夫就容易把它当成神我;而在佛教内部有一些不明唯识深义之士,把净心当成不变的宇宙真心本体,形成了一种梵化的真常唯心论。在印度是受婆罗门教的神我论影响,传入中国又受中国形而上学本体论之影响。在唯识学中,心是主体,是有为法,是事;真如是本体,是无为法,是理。然而在真常学中,心成了主体与本体的统一物了,心成了真如心,心有不变与随缘二义,这和唯识学是截然不同的观念。以真常唯心论为基石,逐渐演成中国化的佛教,这是值得深思的事。

三、性寂与性觉。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在基本观念上是有区别的。印度佛教是讲性寂论,而中国佛教则讲性觉论。寂是宁静、是无为,故云“自性涅槃”,性即真如,真如之性不变为义,变则不称之为性。印度佛教认为本性就是寂然。然而中国佛教则讲本性妙觉,觉为慧力之功,属有为法,这就是讲不变之性有能变之功了。觉是菩提,故性觉论讲“自性菩提”。这与印度佛教的原义不合,在逻辑上没有契合点。然而,性觉论较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佛教史上占主导地位,印度佛教性寂论反而鲜为人知了。

四、依因与生因。印度佛教认为真如是万法之理性,是原则、规律,不是实体,所以是万法的依因,也就是说一切法都要合理而存在。作为万法之理的真如是无为法,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经云:“真如凝然,不作诸法。”由于真如是理,不是实体,所以真如是不受熏习的,如《华严》云:“譬如真如,不受熏染。”然而中国佛教则认为真如是实体,有不变、随缘二义,是事理的合一物;真如能生万法,真如是万法之生因,所以中国佛教讲真如缘起。这种观念在印度佛教看来是不合乎真如本义的,所以唯识宗斥责真如缘起论为神我外道。

五、有为缘起与无为缘起。印度佛教认为,一切诸法都是缘起而有,都是变化不居的,所以视缘起法为有为法。在唯识学中,讲万法唯识而变现,也就是讲唯识缘起。由于识体是有为法,所以它可以缘起诸法。无为是有为之性理,故无为法不为缘起因。然而中国佛教则专讲无为缘起,这是因为中国佛教把无为真如实体化,总是从内在相关性讲理与事。无为法若是理体就无法缘起,若存在一个实体,自身既是无为不动的法,又可以生因,那么这个实体就违反缘起性理了。缘起性空就是破实体性的,所以无为缘起是自教相违的。

六、染净与真妄。印度佛教讲主体心时,有染心与净心之分,无真妄之别。这是因为心是有为法,是变化之流。《大智度论》说心有生灭心和相续心,《瑜伽师地论》说心有积聚心和集起心,大乘空有二宗都没有讲有一个不变的真心存在。在印度佛教中,染净是二元性的,主体心是净的,由客尘所染。中国佛教从体用的内在相关性出发,对染净之心做了真妄之释,把个体主体之心扩大到宇宙心的高度,并将心性实体化,成了生成万有的生因。真是本体,妄是相用,依真起妄,妄灭归真,是真妄一元论。这种心性观确实是独特的,是彻底的唯心论。印度佛教讲去染生净,而中国佛教则是止妄归真,全妄即真。我认为净与染是主客关系,而真与妄则是体用关系,两者混融,实是佛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变化。

七、理事与体用。事与理是外在相关性,体用是内在相关性。印度佛教讲外在相关性,用理事这两个范畴,讲内在相关性则用性相这两个范畴,而不用体用。真如与万法的关系是外在相关性,所以可用理事来表达。真如是理,理是理则,理是事之所以然,但不等于理即是事。中国佛教把真如与万法当成内在相关性,并用体用范畴来表达,结果真如成了万法的质体因了,没有成为原理。这也就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在真如观上的不同点。

八、菩提与涅槃。菩提译为觉,涅槃译为不生不灭之理。涅槃是万法之本体,是一切之所依因,它是无为法;菩提是有为心的妙智之果,它能证知涅槃之理。所以菩提为能,涅槃为所;涅槃为理,菩提为事。印度佛教认为成佛要得二胜果,一是菩提果,二是涅槃果。然而中国佛教则把菩提涅槃视为同体异名,有菩提心、涅槃心,云云。菩提与涅槃是外在相关性,不是内在相关性。中国佛教把体用当成最高哲学范畴,这是不符合印度佛教原义的,虽然它的理论有其独特价值。

九、心识是精神单元。唯识学认为宇宙中有无数众生,一个众生有一个阿赖耶识,也就是说宇宙中有无数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主体精神,它是一个单元性的存在者。阿赖耶识是精神性的,所以它不占有具体空间,但它却又无所不在。单元与单元间可以互为增上缘。单元之间是有差别的,唯识宗所讲“五种姓”就是讲单元的的性质区别。精神单元是个体的本体,但它不像外道的神我灵魂那样有常一主宰固实不变之义,单元是恒动不居的,并且是无我的,因而才有希望转依成佛。单元是主体性存在,但不是主体性的实体性存在。唯识学确实立两重本体,但这是存在的实然。内在主体世界以阿赖耶识为本体,无数个阿赖耶识所依之宇宙真空界是共相本体。这在逻辑上似乎容易被指责有矛盾,然而却是实情。

十、革新与返本。成佛究竟是革新还是返本?我认为成佛就是一种革新。印度佛教认为人本非佛,修行方能成佛。人有佛性,那是可能性,也就是说,佛对人而言,是“可能是”和“应该是”,而不是“已经是”。正因为“不是”才要修行为“是”,从“不是”到“是”就是一个创新革命。心性虽净,但仅是定体,由定生慧方能正觉,在这里要有艰苦的努力、不断的创新。然而中国佛教则讲返本归真,认为自性本来就是佛体,只要息灭妄想即可回归到真元佛体。成佛成了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无须创造,自然就是佛果。这是受了道家无为之道的影响。其实佛教是讲无漏有为行的,是要全面彻底地进行生命大升华的。在主体心上若要无为则成无记性了。菩提妙觉是无漏有为之法,成就广大佛果也是尽未来际行大行愿,无执地有为创新。

十一、因果律之必然性与价值之永恒性。佛学在世俗谛中就是讲因果决定性,《瑜伽师地论》讲“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可是一般人都把佛学的因果论,当成外界事物的普遍理则来讲,其实这是错误的,是不知佛学立因果的意趣和范围所致。佛学的因果是就心相的相续性(时间性)讲的,是一维因果。所谓三世两重因果就是一线而贯穿三世,前后相待,此有彼有,此无彼无。然而外界之物因果性极为复杂,知性因果、理性因果、直觉因果等,那是科学实验的范围,是自然性的存在,不是自为性的人心存在。佛学因果律的必然性是要为价值的永恒性提供保证。成佛就是一个最高价值,然而如何成佛,成佛是何理由?对此,佛学从人伦价值的维度出发,提出善恶因果必然性之定律。所以研究佛学因果要在人伦价值上着眼,要在意志自由上着眼,而不要从自然科学上着眼,不要从理性逻辑上着眼,否则佛学的因果论也会遭到攻讦。佛学的精义在于实证体悟,确实不在言诠上。由于人类的言思有局限性,所以在表达上总是不完善的,甚至于有立就必有破。但如果仅仅站在中间立场上,那么永恒性价值又会受到漠视。所以唯识学在中道认识论的基础上,也讲价值的正道论,这是佛学的善巧处,是普度有情的大方便。对此我们学佛人应深思之,千万要依正理而抉择,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十二、唯识理论的来由与形成。唯识之理,源由佛说。如《杂阿含》“心持世界去,心拘引世界,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这是最初的心识观。到大乘佛教中,如《大乘理趣经》则讲“诸法非因生,亦非无因生,虚妄分别有,是故说唯心。”《华严》更进一步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由此视心为主体世界的所依,这就是唯识理论的根据。唯识学在圣言量的基础上,演绎成系统的体系——唯识认识论。唯识学的心识观是建立在三法印中“无我”的前提上的,如《成唯识论》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这和《华严》讲的“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心法犹如幻,世间亦如是”之句是理有相通的。唯识学的建立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解脱道——即观心治心方法。心识(指阿赖耶识)是染净依,所以可以转染成净,这是唯识学的观心所务。由心净后,再精进努力,方能开智,了达涅槃之理。唯识学从头到尾都是净心之运动(即无漏有为行),它没有把主体心识实体化,更没有所谓的“宇宙真实之心”说。也可以说印度佛教都是把心当成主体性的存在,一种有为法,这是印度佛教理论的内在逻辑。

十三、真常唯心理论的来由与形成。真常唯心论的体系建成于《大乘起信论》,所谓“一心二门”是也。真常唯心论者认为,在大乘经中讲真常观念的经典很多,一般常举的有:《华严》、《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涅槃经》、《楞伽经》、《楞严经》、《大法云经》、《无上依经》、《不增不减经》、《大哀经》、《大乘密严经》、《圆觉经》等,还有《宝性论》。实与真常学有必然联系的只有《大乘起信论》、《楞严经》、《圆觉经》,其它经只是涉及了净心缘起和如来藏观念而已。真常学所依据的经典都是旧译经典,即旧传唯识观念。由于当时人们对唯识的本义尚未通达,所以一些译典难免有讹谬之处,这就是为什么玄奘法师要去印度求法,得其正义,而后再创新译的原因。真常学的理论来源于旧译经典,并且多被新译所否定,但是真常学者创造性地把它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而产生了中国化之佛教。他们把染净问题扩展为真妄问题,把“心与理”之理事关系问题,解释成为“心即理”的体用关系问题,把“主体心”扩大为“宇宙本体心”,从认识论的唯心论走向本体论的唯心论。真常学系的大德往往道心纯正,对佛教有使命感,重视律仪,“扶律谈常”,这是极为可敬的。他们创发的理论也已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化思想史有推动作用。但是,在学理上的区别总还是客观的事实,我也只是想从学理的角度对此作一不成熟的评议,尚祈高明之士教正为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胡晓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胡晓光教授)  

 胡晓光教授:唯识二题刍议 

 胡晓光教授:从永明禅师的唯心观谈起看中国佛教的基本特质 

 胡晓光教授:答关于“真常唯心论思想初探”一文中相关问题之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 

 胡晓光教授:佛教缘起哲学统观 

 胡晓光教授:略论佛学的语言观 

 胡晓光教授: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胡晓光教授:略论中道义的逻辑特质 

 胡晓光教授:略论慧能禅学三无观念实质 

 胡晓光教授:唯识观是瑜伽行学之必然结论 

 胡晓光教授:略论恒审与遍计 

 胡晓光教授:略论中道缘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