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盘思想的起源


   日期:2023/8/20 18: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涅槃思想研究

简 序


本书作者张故教授曼涛博士,为我国唯一研究现代佛学理论之权威学者。毕生致力於佛教文化学术思想之搜研,夙以整理中国佛教文化之艰钜自任。於五年前独资创设本「大乘文化出版社」,专门出版纯学术性之现代佛学丛书,以广阅读。使凋敞长达百年之中国佛教文化,重现生机,其已编纂完成问世之百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巨构,不独对中国佛教文化学术思想,有启迪导引之功,且对复兴中华文化尤多贡,其功实不可没。

张故教授生平,除致力完成上述丛刊之艰钜编纂工作外,并着有学术性专书甚多,其中《思想、宗教、信仰》与《佛教思想文集》等书,均已陆续由本社出版,发行海内外,广蒙中外学术、佛教两界人士所推崇,佳评如潮。而其为整理中国佛教文化之坚苦卓绝精神,尤为我佛教界高侩信士所景仰,誉为现代玄奘,诚非偶然。惜张故教授英年早逝,诚国家与佛教界之一大损失,令人悼念不已!

本社为继续发扬张故教授末竞志业,除改进出版业务,以为我佛教、学术两界提供服务外,兹应各方要求,决定就张故教授生前末及刊行之遗着中,慎选《湼盘思想研究》一书,先行出版以向读者。

本书为张故教授毕生心力所聚,对湼盘思想有独到之研究,足资参研。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

第一节 绪言

佛教的问题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可说莫过於盘盘,这因为盘盘原是佛教一个最高的理想,也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所在;後世佛教的经论,对此阐说得特多,其因也即在是之故。佛教,假若舍去了涅槃,便可说已无价值可言,也无什么目的可得。基於此,故本人对这一问题特感兴趣,而欲予以作一较深之探究。且人之追求宗教,或任何一真理思想,似乎亦应先有一深刻之认识,而後再作实践修证,始切实义。我之选择「涅槃思想问题」作一专题研究,其用意原亦在斯,然心中最大之目的,则却在为解决许多学人对此一问题之误解错释者而发,虽然在我未细心地探究此一问题之前,不见得会较某些学人了解得为多,但在对大乘佛教思想之了解中,总觉得涅槃的意义,绝不至如西方一部分学者所了解的是什么「虚无」,或中国儒家学者们所了解的是什么「沈寂」。涅槃,在中西某些学者间,的确是被认为无多大深远意义的,其理境只不过是逃避现实人生的一种悬标,由於不时读到此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致引起我久欲对这问题作一深刻而正确的探究。

自然,要彻底地了解这一问题,也绝非易事,首先,我们就需要对释迦佛陀所证之盘盘其具体理念,求一直接深切的了解。其次,必须从部派到大乘,从空有到各宗,乃至各经各论,都得作一精细的推察,始可获得完备的解答。浮泛的说,佛教各经各论,各宗各派,都自有其独特的意义,不可以混淆一味,此所谓应病与药,随机设教者是。然就深一层看来,所谓大乘小乘、各宗各派,无非共同发挥「盘盘」之深义。以思想史的观点说,所有後出的经论,亦莫非是「涅槃」理念之多方展开。故欲真正把握「涅槃」一义,必须从释迦佛陀的本身,及佛教全面的经论中去考察,才可完整地认清。且涅槃思想之出现,就人类文化产生的规律看,它又必须有它历史的背景,及其社会因素。综贯此历史的背景和社会因素,便可进一步探出其思想渊源。此所以任何事物之产生,均有其因果规律;思想、文化之产生自亦不能例外。印度是一特别富有宗教色彩的民族,释迦世尊既出自这样一个民族,其思想当必然受此一民族文化之影响而後始创其自家的理念。当我们探讨释迦佛陀的思想之时,自然不可忘却了他民族本身的古代文化。兹基於这一原则,乃特在未正式探讨佛教的涅槃思想之前,首从古印度文化的思想说起,而在这一敍说中,又特侧重它的思想倾向,以期探讨出涅槃思想最原始的意义。

一、印度思想的倾向

印度本是一个极缺乏历史观念的国家,要想凭藉其史实记载,理清她清晰的面目和文化发展的过程,实是一相当困难之事。但好在还有些古代宗教圣典的保存,以及大量的佛典流在他国,使得後来的历史学者,还可以从诸多宗教圣典的记载中,探出一些思想史的轮廓。近代的学者们,对有关古印度思想的发展,莫不以《奥义书》(Upanisaden)为其考察之根据;中古以还,则以佛教典籍为其探研之凭依。即实际说来,印度的历史就其有文明开始,迄至後世,也可说只是一部宗教史而已,或说是一部宗教文化的发达史。从这点,我们对印度思想的特徵和倾向,当就可思过其半。

根据一般学者的意见,大多认为印度的文明,肇始於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年之间①;其思想也即在该一时期,昭露了莫大的曙光。代表此一时代的思想著作,即为近代学界所特别重视的《梨俱吠陀》 (rgveda Samhita)十卷②。自後,印度思想的整个发展及倾向,便大多依据此一时期的思想而推演前进③。木村泰贤氏对印度思想的历程,曾作了七个阶段的分期,他称《梨俱吠陀》的成立时代,为天然神话时期,自思想方面言,又称为天启时期。此後则分为婆罗门时代(公元前一OOO——五OO年) ,教派兴起时代(公元前五OO——二五O年),佛教隆盛时代(公元前二五O——公元五OO年),婆罗门教复兴时代(公元五OO——一OOO年) ,印度教全派成立、回教侵入时代(公元一OOO——一五OO年) ,现时代(公元一五OO年——)④。此种划分,就对於印度思想的检讨上,自是较为便利的,但在史实上并不可以作为定论。本文不在讨论此种历史发展的规划,暂且不予置评。现仅就天然神话时期,至教派兴起时代,其间思想的特别倾向处,略作一探述。

通常,称佛教以前的时代,统谓之古印度文化⑤。代表古印度思想的,有举世着名的《奥义书》。细分之,则为《四吠陀本集》、《梵书》、《奥义书》、《经书》等:合起来,亦可统称做《奥义书》,或分为新、旧《奥义书》⑥。要探索古印度思想的倾向,自然要以此作为根据。

《奥义书》的思想,总括了古印度文明底精华,也胚胎了中古时代产生的佛教⑦。就其中心思想的趋向看,无疑的乃是印度人一种特别发达的厌世观。此种厌世观,在新《奥义书》中及学派时代,更加显着⑧。但它的由来,据考乃发端於梵书(Brahmana)时代⑨。其思想之萌芽,原系由死和彼岸两个观念而来,在吠陀时代,雅利安民族, 「本是一种乐天主义,和现世主义⑩。但至後来却转成了世界中一最富厌世色彩的民族」 ,这确是令人惊奇!然若细心地考察,则又可知其由来有故了。这原因是,远在吠陀神话时代中,便已启发了人们去追求一个离开现实的理想世界,如特尤斯(DYaus) 、婆楼那(Varuna)等神所居的天界(p),即被形容为一光明的世界。布咸(Pusan)邑神且能导死者的灵魂达於天国⑾。又谓最高处之中天,为诸神和祖先所住的行乐之所。梨俱吠陀时代一部分人士的理想,便云死後往生彼处。如有颂云:「归依神者,享受福乐,将至彼之安乐之乡,是实昆纽簌所领之高天,彼为我等之亲族,彼处涌有甘露之泉。」⑿此种天国思想与其说是神话,勿宁说是当时印度人底理想世界的倾向,这颂中已经说明了彼处是安乐之乡,彼处有甘露之泉,很显明地这已完全把昆纽铰神所领导的高天,构成了人们一个极向往的理想地方。并反应出当时人们的心理,已不以自身所处的现实世界,是美满的地方;这可说初步地透出了雅利安民族底厌世的思想。再如乌舍(USaS)赞歌,更显着地表现了它厌世的意识,如叹息众生生命的消费,和人的生命短暂。木村氏评此说:「後来印度思想之一特质(厌世),殆已萌芽於此矣。」⒀据这些看来,以後印度思想的演变倾向於厌世,原来自有其本质上的渊源了。盖神话之发达,不仅易促使人们产生丰富的想像,且自然地会为人类展出一幅理想的蓝图,此蓝图一旦落於宗教的信仰中,不用说,便必然地将演成欣求神的世界,而厌离现世。此徵诸希伯来、犹太等地,也莫不皆然。

虽是如此,但印度厌世思想的极端表现,仍在吠陀以後,特待彼岸、业、轮回、苦等思想成熟之际,厌世戚才普遍地炽然。

彼岸问题,在印度思想中亦出现得特早,不但於《梵书》中曾数度提及,且在《梨俱吠陀》古圣歌里,已屡屡出现。此观念之形成,据奥登堡克(H·01denberg)氏的意见,是当时印度思想家们对世界运行的法则和人格的构造,发生了探究的兴趣;於是,渐渐由思考的愿望,及外在的要求,遂产生了这个彼岸观念,同时加上祭事的发展,由祭事而对祖界天界,拟以想像,此观念便迅速地成熟了⒁。继彼岸接着产生的另一观念,则是「再死」。再死,这本是原始民族问极流行的想像,但这想像中却含有转生的意义,与稍後《梵书》中产生的轮回思想,有着很深的影响关系。如说:「他死了,他们就把他置於积薪之上,他若从那儿到达了另一所存在,他便得到了第三生。」⒂由再死联想着不死,由不死而知求取解脱,这都是沿着一个倾向彼岸底观念而来的,也都是以後印度思想家们共同探讨的目的。关於此,《梵书》上记载甚多。

不用说,不死这个观念,和以後的涅槃思想,正有着密切的关联。不死、再生,以及轮回、业等这些都连着一个(人类)共同的基本观念构成的,此共同的基本观念,便是人的死後存在问题,及如何存在的问题,这观念是古印度思想家们特别注意到的,也是他们特别倾向而发挥的。由於这一倾向以致造成了後来《奥义书》中的涅槃思想。无疑的,湼盘观念的产生,乃是统摄了整个古代印度思想家们所倾注的彼岸、不死、甘露、天界等种种理想的构划,而予以一新的理念作其表象。

正如达尔曼(Dammann)氏在他的大作(Nirvana s.I.)中所述:

对如印度的精神生活,实在莫如涅槃理想之构成了,此不但是独创的观念描写,也是古代印度一奇异的特质,完全异於他类而反映出印度的状态及其倾向的表象。……涅槃,乃是从印度人的冥想最深底思索中生起的,此一冥想,於数千年问,对国民和时代的内在均有莫大的效果。⒃

涅槃思想既是印度一奇异的特质,那么,佛教承受此一问题,而作更进一层地探究追求,乃自是当然的了。

二、佛教接受後的革新

然而,佛教虽是以湼盘作为教义的中心,但在内容上却完全回异於古代的吠陀和《奥义书》等所倾注的(涅槃)观念,就宗教的动机和目的上言,自然,佛教并未有异於《奥义书》的思想家们所追求的根本问题,更勿宁说,她仍是承继着古印度的传统而来,故其基本观念如解脱、轮回、业、彼岸等莫不与以往者相同。只是在解说的内容上,却大异其趣,不用说,这乃是对传统宗教和思想一种突出的革命。

大约的说来,自吠陀神话时代起,至婆罗门兴起时代止,那时的彼岸、不死,和湼盘等观念,都看做是脱离此世界後与神同存在的一个实有世界或状态,如同原始人类心里的日月星辰,其世界有着无限的美好,实实在在地高悬在遥远的天空(其实,现代人亦仍然有着这种悬想)。即学派兴起时代的诸家们亦大多同是这一观念。及至释尊出世,始将这一外在世界的超越倾向,转回到自我的内在来。这便是佛陀所证的缘起法观,由此法观而倡出心解脱与慧解脱的涅槃思想。此即佛教与各学派和传统思想的差别所在,其所谓革新者(思想的革命)亦即在斯。今我们探究涅槃思想的内容,虽重在佛教的涅槃,但为了解整个湼盘内容的演变起见,亦必须对佛教以前的涅槃观念,及佛陀同时的诸家各派的涅槃观念,作一全面的探寻。盖唯有了解佛教以前及其同时各学派的涅槃思想,才能对佛教的涅槃内容,有一真正而深切的认识。了解佛教以前的,可知此一思想之过程及其渊源所自;了解各学派之差异,则知此一思想之多彩多姿,涵蕴广大。今本文所论,即根据这一原则,第一章所述者,即秉探源溯始的方法,而旁及於各各学派。第二章则述说佛教根本教义的涅槃意义(即佛陀自身所表达的涅槃思想) ,及阿含、部派、大乘等教义渐渐展开的涅槃内容。此二章是一概括地论述,故亦可叫做总论。第三章原是以《大般涅槃经》作为中心,今拟以充实而作出版之打算,乃改将般若、《大智度论》等一面体系补入。第四章则以《华严》、《法华》等所显之涅槃思想为趣。第五章复以《大般涅槃经》为其中心,旁涉《楞伽》、《胜鬂》等内容,纳入《涅槃经》之同一体系。第六章则总结印度空有二宗所显涅槃一义之比较论述。此外,再拟将中国佛教所发展的涅槃意义(亦即中国佛教大师所了解而阐发出来的独特意义) ,补撰二章。此则以侩肇、智者、澄观等为一章之中心,另一章则专述禅宗的活水源头,实践(日用中)价值上的涅槃意义。就佛教发展的情形看来,其涅槃思想似乎亦非统一的体系,有原始佛教,有部派佛教,有大乘佛教,各种差别;但虽有差别,却非如印度各派哲学或传统中的根本歧异。自根本佛教,以至於大乘佛教,若论差别,亦只有深浅角度上的差别,而无思想上根本观念的歧异。此原因何在?就在於佛教的发展,不论如何演变,都不离世尊一个基本思想的原则,此原则便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anicca vcatSankhara UppadavaYadhamminO Cppajjitva nirujihan tesam vupasamo SukhO)这原则在原始佛教曾把它定为佛法中心的「三法印」⒄,及至大乘佛教,又将其演为「一实相印」⒅。基於这一原则的关系,不问其如何演变,要言之,仍是同一体系的。只是由於佛弟子们对此偈之理解和观察不同,致有其深浅发挥之不同。佛陀的涅槃观便是这偈的具体表现。然今天要如何才能真实地了解这一偈的意义,也就是要从原始佛教贯通到大乘佛教,对其涅槃的意义有一整个的认识,始可完全了解。

第二节 涅槃的意义及其起源

从上节绪言中,已知道在《梨俱吠陀》和《梵书》里便有了彼岸及追求不死的思想,到了《奥义书》,此种思想更相当发达;轮回、解脱,这在《奥义书》里已是非常圆熟的观念。

但湼盘一语,在古《奥义书》中(包括《吠陀》和《梵书》)并不曾见其出现,就若干学者的考察⒆,认为此语最早的出现,乃是侩怯派的梵涅槃(Brahman—Nirvana) ,可是据奥登堡克氏的意见,则又非起源於侩法(amkhYa)派的梵涅槃,而是从古瑜伽派的「消灭」(Nirvan) 一语而来,此语的意义是:「吹消」 ,或「吹散」⒇,如新《奥义书》 (KshurikX—up)中云:

恰如灯火之燃尽而息(清)灭(Nirvama)

瑜伽行者之业果烧尽乃人灭。

又如《圣婆伽梵歌》里云:

内有愉乐、幸福和光明

此即瑜伽之行者

与梵合一而达梵涅槃。(21)

这是湼盘一语最早出现之处,及至佛陀时代,此语已成为各学派共同表达理境的名词。如顺世派的「最上现法涅槃」(Parama—Dittha—Nirvana) ,耆那教的「离非命涅槃」(22),数论派的求神我独存之涅槃等(23),这都是共同以湼盘为用语而表达其理境意趣的。然为何各家都用此涅槃一语而表达其理境呢?涅槃所含之意义又究竟如何呢?这值得所有研究印度哲学的专家们和佛教的学者们特别注意的,现在,请就从此一术语的语原本义说起。

涅槃——Nirvaana就字义解释是:Nir,原是一个否定辞:vana,其本义是「吹」 (va是风意) ,直译起来,此词应译为「吹散」 ,或「消灭」 。在采用此词作为精神理境的表象时,其本意有两种解说,一是由於此词的语根与风有关,於是便特借其作熄火之意(即藉风把火熄灭或吹熄) ,所谓火即佛教尝以众生的贪瞠痴三欲喻为三毒之火的「火」 ,证涅槃者,即是已熄灭了此三毒之火者之谓。故凡已解脱世之欲而臻圣境者,无以名之,便名之为Nirvana。各家均采其作为解脱者之理境状态,其取意就在於是。盖印度之思想家们,其考虑人之最高境界,莫过於去脱现实人间之欲,而抵一宁静和谧的境界,欲抵此一境界就必得摆脱一切而作修持。由於各领导者对修持方法之不同,以及对此种境界体验之不同,於是而有了各各派别,有谓真正欲熄灭世间之毒火(即痛苦之谓)者,唯有求生於梵天,此所以有婆罗门教生梵天即系证湼盘之谓。有谓唯有苦炼此身心,厌弃此现实生命,始可得到最後(後世)之安息(愉乐)境界,此即苦行外道者所求的涅槃境界。总之,由各各对此境界之体认与方法不同,而可各各安立一特有的涅槃名词,如现此涅槃、离非命涅槃等等,但共同都向往和追求这样一个境界,却是同一的。另一意义是:如 L De La ValleePoussh氏所说,原语有「寒洽」 (有「成寒冶」或「作寒冷」)之意,由此种意义,复又展开了宗教的和哲学的两种说法(24)。即:一在痛苦的人间中,求其冷静,不为欲望、慰快、平和、喜乐等所挠,而成一最极的冷静。一是消去欲情之火(义我亦同上所释) ,消灭苦痛的感情,和个我的存在。该氏又综合地解释说:

一、涅槃是清净的,因为欲望之火已不再燃烧了,被消灭了。 (证此湼盘之)圣者,则是冷静的。

二、涅槃是人间究极之目的,是圣者逝後之状态,故湼盘之本义不仅是苦热之冷却(即从寒洽之意来) ,并有永远的苏生,和存在之绝灭意。

蒲苏(Poussin)氏此一解说,大致是对的,他一方面根据原始的意义,一方面就部派佛教无余涅槃所显的意义而说;但实际上,他仍没有完全解释清楚。一般欧洲学者,都喜欢就Nirvana的语根底消极一面意义看,因此只知道是消灭、吹散,或(成)寒冷等义,知道是冷却人间的苦热和欲情。而在语根上另有较积极之一义,以及从佛教敦义展开来所形成的更广大更深微而纯积极一面之义,却完全被忽略了,这是他们始终未能正确地了解涅槃思想的缘由,其故也就在此了。

现在再请看曰本学者寺本婉雅氏,对湼盘一语的语根所作的详细解释:

(一)Nirvana—Nir+va+na(形)吹消、消灭……(男、女、中)寂灭、湼盘。

1. Nir=Out, forth aWaY(Nis=外v ,前>)va=b10W(吹)2irva=t btOW(aS Wind),tO CeaSe.

2 nir=without(不,发)Nirvana=a COUmrY WithOut fOrest(无森林之国,无烦恼林之国。)

㈡Nirvana (Nir+vana)——

1. Nir=不,无,va=dWdling going hUsting(烦恼),Weaving(编织),Weaver(织者)

2.vana则有五义:

①drY(乾)frui(果实)

②the aCt OtWeaving(织所业),SeUring(缝)

③a hOle in Wallof hOUSe(家之壁穴)

④an intelligence,man(智慧者::有知识的人,或有理解的人)

⑤relating to dwelling in a woods(讲述「故事」森林中之住者。)

3.vana——

①b10Wing

②going

③the relling OfWater

㈢Nir-va(动词,为他格)吹、消、消灭。

1. Nir——vapaYati上e消(催)

2. Nir——vapayisYati(添上主词的消去,或吹消—散)

㈣vana=vana(男、女、中之形容词) (附注:这里男、女之形容词是梵文文法中的定格,非一般所谓之男女。) (S·E.D bY Williams)

1.Nir+vana (having nO WOOd)

2.Nibbana=deStrUCtiOn,annihilatiOn eXtinCtiOn(by Ch二derS)

此语根之本义,就消极方面说是㈠Nirvana(Nir+va+na) ;就积极方面说则是㈡NirVana(Nir+Vana)此(一)和㈡两种涅槃的差异是,在动词的语根va後面添加名词na时,便读成舌音,其义就成为消极的名词了。与此相反,而在va叫後面添加没有舌音的na时,便成为积极一面的意义了。且在动词根添加语尾na而连缀成vana这个名词时,又可作为形容词用的。(25)

以上就一般学者(寺寸本氏所释者乃据Williams和Chl-lders而来)对湼盘此一字源的本义之解释说,从字源的本义中,我们已就可了解,「湼盘」 一词原就有消极和积极的两面意义。但今天许多批评佛教的东西学者,却只知道消极一义,而就消极一面说,也并不彻底的了解,佛教在消极一面所取之湼盘,又究竟显示了何种意义。不可讳言的,佛教在沿用印度传统(也是共同)的这个「湼盘」的观念後,并没有脱离字源消极和积极两面之本义,在大小经论上,相反地更较任何一个学派而着力展开这同具的两义。例如《大昆婆沙论》,共举了十三种涅槃(26),其中第一、二、三种是纯消极意义的,属Nirvana一词之语源。从四到十三,则表积极一义属Nirvana一字之语义。特别是关於第七「盘名为织,涅名为不,以不织故,名为涅槃」这与语原㈡Nir+vana对照看正好是同一的,此译语也即知纯是直译的。又如第六「盘名稠林,涅名为出,出稠林故,名为涅槃。」此与上述语原㈠ Nirvana(Withououtforest) 一语也是相当的。大乘佛教的涅槃观,谓是从此一积极面之意义而展开出来的,那当是共同绝可承认的。这如《昆婆沙论》的十三种湼盘,除了前三种,以後十种就正是构成《大般涅槃经》里的(十种)大乘涅槃思想(27)。藏译的涅槃 MYa—nanhdas一语,和《昆婆沙论》中的「超度一切生死苦难义」,「烦恼恶行解脱之义」,「欲、色、无色解脱之义」等均正相应。尤其以此而构成大乘涅槃思想的《涅槃经》,其中如卷三十三里所述:「善男子,断烦恼者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此义和藏译涅槃的语义,并正是暗合。

又如在《中阿含经》卷第三<分别圣谛品> (M,N-lII.P.248——252)里译盘为「息切」 (blowing), 「或见涅槃止息」 。此乃是Nirbbana(Nirvaana)一义,非Nirvaba之语义的,由是便可知在阿含经中涅槃的语原,不仅是Nirvana(Pali,Nibbana) ,也使用了Nirvana(Nibbana) 一语的。佛音在《善见昆婆沙》 (Samanta-Psadika) (律注)里并说va=va(织)同义,其言「不绣织」 一义可见。因此,vana和vana(vana=vana) (男、女、中形容词)也就相同了。(28)

此外,中译的「涅槃」二字,据宇井伯寿博士说,原是从巴利语的Nibbana(涅槃那)一字音译过来的,但漏脱了一个母音。为什么会漏脱一个母音,宇井氏认为是佛教人中国,经过了西域地方,时代已距离原始甚远,其问语文必多少发生变化,一般说,其中变化最显着者,便是许多语句最後母音的脱落。此语亦正是如此,由最後母音的脱落而断成了「湼盘」。汉(中)译者即据这脱了最後母音的字而译,故湼盘一语并非直接从Nibbana译来。後世引用中国这字的音译,便不免陷於脱落母音而重复鼻音的错误中。(29)且Nibbana又是印度的俗语,其雅语则是Nirvan。

宇井博士这个说法,或许我们也可以同意的,不过,就中国人翻译的习惯说,一向是喜欢简略的,很多翻译的术语,都常省略了它的尾音、或连着主中音;仅仅呼带头音及次中音而已。例如菩萨,它的全音应该是;菩提萨堙(Bodhisatta) ,而中国的翻译家们却喜欢省除它的中音(提)和尾音(埵) ,简称为菩萨。这情形以梵语涅槃的全音Nirvana(涅鲁盘那)来看,也正相同,(省除主中音「鲁」和尾音「那」,不就成了「涅槃」这个简称的音译么?)照此说来,我们也就难以赞同宇井氏的说法,说不定当时译经的大德们就正出於这种省略的心情。否则何以数百年来(自魏晋至隋唐)译经的大德们,未曾有一个发现此语最後母音的脱落,而加以纠正?即未发现,也应知道印度雅语的Nirvana,而予以再一次的全译,来补正旧译的(脱了最後母音的)涅槃。这尤其应该从玄笑、义净等新翻译中找出,因为他们所得的梵本,并非得自西域,而直从印度的本土得来。

以上,乃就大体的说明涅槃的起源,及其语原的定义,以下,再请看佛教对涅槃所诠释的同义异语,从许多同义异语又可看出湼盘一义中的含蕴之广。

第三节 涅槃的同义异语

湼盘,是人生一个最高的境界,但这境界的状态,要想将其说明,却实非语言文字可以形容。然为了使人对此一境界能引起欣求的想像(概念) ,而又不得不假以言说,这便是「涅槃」 一语虽属施设的名词,却仍有其莫大的意义和价值。但单单只是此一专名(术语),自然,仍不足显其境界之高超,及其渊大广深之意义。因是,为了表达此一境界的整个意义,经论上便不得不出现了种种与涅槃同义而异语的名词,从各各异语中,当又可进一层地对涅槃有一深刻而完整的了解。

兹就以赤沼智善氏的《原始佛教之研究》(30)一书所集之涅槃同义异语,略加以校勘,排比分类於次,以便对其定义易求判别。

第一类 後否定式所诠显的涅槃意义

所录同义里语,原根据Udana(4)Abhidhnappadlpika(10) Nettipakarana P·55·《四谛论》卷三(大正三十二·页三九O下) ,《法蕴足论》卷六(大正二十六·页四八一中)等所集。

1无为(ASamskrta) 。

2无边(Anta Ananta) ,又译终边。

3钮i漏(AnaSrava) 。

4无老衰(ajajjara) ,或译无坏。

5不见(Apeokita) 。

6无显示(Anidassana) 。

7无停滞(Nippapa) 。

8下死(Amata) ,此词亦译为甘露。

9无有(Abbhuta) ,此在《四谛论》中译为「未曾有」 ,或另写成Abhuta一字,亦同译为「无有」。

10无祸(Anitika) ,或译无枉。

11无祸法(Anitikadhamma) ,或译无灾。

12无病(Avyapajja) ,或译无损。

13无住屋(AnalaYa ,或译非住,此语近似大乘涅槃之「无住处」义。

14无生(ajata) ,或译不生。

15无作(Akata) 。

16无色(Arupa),或译无相,亦有译作「无堕」。

17无字(Akkhara。

18无死(AcCuta)。

19无作界(ASankhatadhatU)。

20不群(Apavagga) ,此语原译离群,为显其超越义,今改「不群」。盖「离群」一语,易看作寡合解。

21无险(新译)(AnUpasagga)

22无险法(新译)(AnUpasaggadhamma) 。(上二语出自南传 Nehpakar,anaP.55,中国无译语,兹特译出,故名新译。以下有此情形者,均注明新译 。)

23无等(Asama) 。

24无上(Anuttara) 。

25无比等(新译)(Appatisama) 。

26无诤(Arana) 。

27无失(Anangana) 。

28无疑惑(新译)(Akaca) 。

29无量(Appamana) 。

30无所有(Akincana) 。

31无戏论(AppapanCa)。

32湼盘(Nibbna)。

以上自南传巴利圣典对照勘出者,以下无原文对照,仅出《法蕴足论》及《四谛论》者:

33无下。

34无流。

35无誓。

36无求。

37无害。

38无畏。

39无数。

40不舍。

41无假。

42无炽然。

43无热恼。

第二类 从肯决式所诠显的涅槃意义

l真(Sacca) ,或译真谛。

2彼岸(Para) 。

3微妙(Nipun)。

4难见(SUdUddaSa) 。

5坚固(Dhuva ,或译恒在,无争。

6寂静(Santa) 。

7甘美(Panita) 。

8吉祥(aiva) 。

9安稳(Khema 。

10爱尽(TanhakkhaYa) 。

11希有(ACChariya) 。

12离贪(Viraga) 。

13清净(Scddhi) 。

14解脱(Mutti) ,此词英译Rdease解放,或Freedom自由。

15岛(Dipa) ,或译洲、灯、洲渚。

16避难所(Lena) ,或译舍。

17渡场(Tana) ,或译能度,亦译救护。

18归依所(Sarana) ,或译皈依。

19终极所(ParaYana)。

20离轮回(Vivatta)。

21完(或完满) (Kevala ,英译Londy,Unmixed.NOhee等。

22足(Pada或无迹。

23瑜伽安稳(Yogakkhema) 。

24离爱(Uisoka ) 。

25甚深(Gambhira) 。

26难解(DUppaSSa) 。

27胜(Uttara) 。

28至尊(Settha) 。

29最上(Settha 。

30离垢(Vimala) 。

31乐(Sukha)或安乐。

32止(Patitha)或住。

以上为巴利与汉译对照勘出者,下无巴利文,仅存汉译者。

33难思。

34为等。

35圣果。

36逼满。

37尊。

38应赞。

39清凉。

40善事。

此外,云井昭善氏的(关於涅槃的同义异语) 一文(31)中,亦集有三十多个同义不同语的异名(词) ,但其中大多数与上述者相同,不同者再引其於次:

l无出。

2窟宅。

3光明(ejasjyotis)。

4灯明(Dradipa) 。

5无退。

6无二。

7一行。

8无阁。

9无碍。

10广大(Akhkara) 。

复次,除以上所引,再检《瑜伽师地论》及《阿昆昙论》校有异者如下(同者略) :

l常,2恒,3久住,4无变,5有法,6救护,7所趣,8淡泊,9无转,10无没,11无炽,12无热,13无病,14永绝一切戏论。 (《瑜伽师地论》。大正三十·页五七七下。)

15寂灭,16依止,17不终没,18归趣,19无焦热。 (《舍利弗阿昆昙论》卷十六。大正二十八·页六三三中。)

在这些同义异语中,许多已在《奥义书》中出现,尤其如彼岸、甘露等语,自吠陀以来,即已成为代表印度人向往最高理境的概念。就这些用语的意义看,我们对西洋学者们说的:「佛陀的涅槃思想,是继承优婆尼沙昙的梵我一如的思想」(32),也可以承认其有一部份理由的,但谓佛陀不过是继承梵我一如思想的忠实躬行者(33),则便似是而实非了。

这或许也正是若干西洋学者,不能真实地了解佛陀思想之故吧。

从以上各各异语中,我们当可知湼盘这一理念其所含之意义,是如何广大深邃。同时由是亦可想到,後世佛教致所以产生大乘思想,其因素自非偶然,盖涅槃之本义,根本上即已展示了大乘理念的趋向。

且由上面所分之两大类语义,使我们更可清楚地了解涅槃一字之否定和肯定两义。然为何涅槃要必具此两种含义,尤其关於否定一边,更是字源上特定的表现,其因何在?实值得再作进一层的追究。

有关字源之否定义,已在第二节中详述过,现在所需要补述的是:印度人对於最高理境的表现,喜用否定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理念,乃是一种超绝言思的共同方法,这不论是婆罗门教、耆那教或佛教,在《奥义书》中尤多使用,如说明不死(Amata)的境界,或我(atman) ,或梵(Brahman)的状态时,都采用否定方法,其显着的例如:「此我唯非非,彼为不可得」 , 「非非」 (Neti Neti)这在古《奥义书》——《布利哈德奥义书》二·三,六·九,二六,四·二四,二二,四五,一五等——中使用得最多了。盖其觉得人之理境,或宇宙真相,绝非一般人的经验或知识可以了解,与其不能用形式、言思予以摹拟,则自不如以消极的「非非」一语用作否定的表示,来得更恰切了。这如表达圣者之境说:「加尔格(Gargi)乎!圣者所名为不坏(AksuH)者,非粗、非细、非长、非短、非赤、非湿、无影、无暗、非风、非空、不粘着、无味、无臭、无眼、无耳、无语、无觉、无生力、无生气、无口无度、无内无外,不灭何物,无论何物,亦不能灭之。」 (《布利哈德奥义书》三·八八。)(34)这显明地已把圣者之境指出无相无物,也非任何语言可以形容,既是如此,则除了以否定一法,非这非那以外,还有何可号口?

佛教的湼盘,就其在求解脱生死的目的,和理境的状态而言,的确,并没有越出此种思想或梵涅槃的范围。对理境的描述,以初期佛教的涅槃观念来看,几乎完全相同。此外,与佛陀同时代的Gotamaka派,mundaka派等也都同样采取了此否定一法作理境形状的表现。如Kathaka—up·(V·15) 《奥义书》对Gotamaka派的圣境描述言:「彼处无日之辉,无月、无星、亦无电光之辉,况地上之火耶?彼若辉,一切皆随彼而辉,依彼之光而照耀全世界。」(35)

此种描述,不仅对一般之概念已加以否定,即自然现象也予以否定了,佛教,类似此种否定法者可说是特多,大小乘经论中,随手皆可查得(详将在以後各章申述及) ,现仅就南传的巴利圣典中引一节如次,以证共同所使用之否定方法,且同时又可以此一节代表初期的佛教的涅槃观念:

「彼处星不闪,日无光,月不照,唯牟尼(muni)自知彼处,由其寂灭而成如梵,尔时彼即解脱色,无色,苦与乐。」又言:「比丘众啊!彼处亦无地水火风,亦无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无此世彼世,日月俱无。比丘众啊!我於彼处不名来,不名去,亦不名住或灭或生。彼非定住,非发端,亦非依存之物,是即苦灭涅槃。」 (Udana,P.9(36)这便是佛陀所述的涅槃境界,依据此经文的描述看,佛教的「彼处星不闪,日无光,月不照」与Gotamaka派的「彼处无日之辉,无月、无星、亦无电光之辉」 ,正是同一境状。仅就此种否定方法所显的理境概念看,自也无法区别佛教与各学派或梵涅槃的不同所在。要区别当要作更进一步之探究,始可明了其虽是同一否定,而却各有其否定之境界意义不同,此在第二章中将再予明之。

以上系就共同使用否定方法而言,从是便可明白Nirbana致所以以否定辞带头,自是一必然之理,由其一否定辞,亦正显示了印度思想之特性,及印度思想家们、圣者们对宇宙真理、人生实相之观察认识。所谓否定者,通常亦看作一消极的表现(实际上是否消极的意义,又另当别论) ,此表现之内涵,已如上述。然消极一面并不能完全表达涅槃的深义,亦即是否定之本身,并非是一完全的空无所有,而只是一方法之过程,因此,仅从此一面看又不能尽满足人们求知之要求。於是,往往於否定之解说後,又再作一积极的肯定面之写象。这在《奥义书》中亦有甚多之例。木村泰贤氏曾对此作过这样的评说:「耶鸠略瓦该一方面作消极的说明,他一方面又作积极的说明。骤观之,似属矛盾,实际则不然。盖说明之法,有正说假说二门,既达正说之目的,更栘之於假说以定其义,亦未尝不可也。但始终不可忘其为拟说,是为至要。」(37)木村氏认为消极的说法,乃是一种正说,积极的说法,则为一种假说。事实上这也不能说是十分正确的,盖积极一义,本为涅槃一语所具有,如上所举的第二类湼盘同义异语,及第二节中所述之语源字根意义。即木村氏本人在接着此节评语後面亦说道:「《奥义书》又如何积极说明之乎?《布利哈德》三·九,二八,说明梵即本体云:『智(Venana)也,妙乐(Xnanda)也。』又同四·一,说梵之六相云:『智识(praj6a) ,爱乐(PdYam) ,实有(SatYam),无终(Anautam) ,妙乐(Anandam),安固(Sthiti)也。』」(38)从这一说明,亦又可证明《奥义书》中的理境思想底本身,原即具备了消极和积极两义;迨至佛教,积极的思想,不过更较显明而已。其实,就在否定一义上也否定得比《奥义书》的否定来得更彻底。这在前面所引巴利圣典Udana中一节,已可证实(大乘经论中更深了一层,後详。)也许就因为否定得比各学派更彻底,於是表现於积极一面也就愈积极。此层情理,正如所谓「否定即肯定」之意,否定得深自然也就肯定得切了。故比较诸《奥义书》也就更深一层地发挥了圣境底消极和积极的意义,现请看下面一节经文,是如何确切地表达此两面意义:

「比丘,不生(Ajata),不成(Abhuta),无作(Akata),无为(Ank—hata)。比丘,若无此不生、不成、无作、无为,则无彼之生、成、作、有为之依处(Nissama),故比丘当知虽然不生、不成、无作、无为,而实有生、成、作、有为之依处。」 (Stivuttaka 43 text P.37)(39)这是多么显明,不生、不成、无作、无为正是消极否定的,而此种否定却恰是生、成、作、有为之依处,亦即由有此一否定乃始肯定其真正有生、有成、有作、有为。这讲法,是多么有意义而深远!也可说唯有此种讲法才可把诸法讲活,也才真正发挥了积极的要义。後世大乘中论的空观,可说,对此又更深一层地发挥了其否定与肯决(遮拨辞正)的实义。由是,亦便可知涅槃为何而具有此两种定义矣。

第四节 印度传统各学派的涅槃观

在上面已经说过,涅槃,是印度各学派共同追求的理境,也是各自任发机抒所探讨的问题。其肇始自《奥义书》而来,但其远因则出在梨俱吠陀时代人们对彼岸的向往。然正式成为有哲学意义,有思想价值的涅槃观,则自是起於(婆伽梵歌) (Bhaga-vadgita)中的梵涅槃;以及新《奥义书》里的梵我一如之发挥。但真正展开作为共同追求的境界,则仍在佛陀同时的各各教团。这些教团(或称学派)对湼盘阐说的内容如何,现在已很难找到各派的原始材料,以明真相(除了婆罗门、耆那教等) 。但在佛教原始的圣典中,却还留下了一些可以反映的材料。从那些材料里便可窥悉若干学派的涅槃观念。此等反映的材料,在巴利圣典里有长部第一经的Brahmajalasutta,汉译中有《长阿含》的《梵动经》(吴支谦译为《梵网六十二见经》) ,稍晚出之材料中又有《楞伽经》内的(涅槃品)。这些材料都反映出了当时许多有名的学派,各自的涅槃思想。《长阿含》的《梵动经》,乃是就当时各学派的见解,归纳之称为六十二见,在六十二见里,对湼盘的看法,又统归摄为五见。这便是佛世时着名的(而被称为外道的)五种湼盘观。在该五种湼盘观内,第一即是「现法涅槃」 ,所谓於「现世中五欲自恣」者是。意即在现世中纵寻五欲之乐,而以之看做湼盘。此种湼盘想法,换言之,纯是一现实的官感主义。以官感的快乐,看做人生的极致。这与中国的杨朱思想,西方唯物的官能主义者,几同出一辙。然不管它怎样,此种涅槃思想,却在另一面,反映出来一个共同性的定义,及其积极意味。此所谓共同性的定义者,即当时人们都以「涅槃」为人生最快乐之指标,最理想的幸福境地。只要人能将其指标的内涵道出,并示以方法,即可成一家(追求理想)之言。再浅显一点说,当时一般印度知识分子所谓之「涅槃」者,正如我们今天所谓之人生观者相似。谁能道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的,他就可树立一家之思想,一独特的人生哲学,或所谓人生观。这人生观的意义,以「现法涅槃」一义来对照看,正好如是,无丝毫神奇或秘密之处。但至各学派林立,问题不止是探讨人生的时候,涅槃的意义又有了些改变。其改变原亦从「梵湼盘」的思想而来,有些学派把涅槃看做宇宙的起源,又当做人生的最後。有的则只看做一快乐之境或幸福之地。所谓当做人生的最後者,亦即和宇宙的起源合一,或谓回到宇宙的本源。此与梵湼盘的思想,都极相近。关於这种涅槃的意义,在《楞伽经》的(涅槃品)里,已敍说得极为显明。一般来说,自《奥义书》起,所谓湼盘,其正确的定义,乃是指解脱而言,能解脱者即是湼盘。此点,即六师学派与佛教全体,亦都是共同承认的。当然,解脱的意义亦有深浅,纵乐主义者的现法湼盘,在他们自己看,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解脱的内容,在佛陀时代,亦和涅槃一样,言说纷纷,莫衷一是。佛陀在此时期,则绝不宽容,凡属偏执,与驰心外在的追求者,均予以无情的破斥。这从《六十二见经》及阿含各部中破斥外道处,都可以看出。

就较原始的经典看来(40),我们已知道当时在各学派中盛行了五种涅槃,但在後出的大乘经典中(41),则反映出佛陀灭後已增至了有二十家不同的湼盘观。这样看来,湼盘在印度一般人心中,始终仍是一个牵扯未清的问题:其末清之故,或即因此乃是人生最终的理境所致。盖人在未真正达到此一理境之前,自不免有许多猜测和假定。兹就据《入楞伽经》卷第六(涅槃品) ,及提婆菩萨所着之《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在此略为论说,以俾稍窥各学派的涅槃意义何在。

据《楞伽经》所统计的学派,在当时共有二十家(时间大约起源在佛陀的同时代,有的或者更早一些,有的也许稍後一些,但在佛教部派时期,此二十家仍然存在。这从《楞伽经》本身成立的时代(42)。而仍记载着此二十家的湼盘思想,可以推知。)其中一家且属於佛教小乘的一派,除去此派,亦仍有十九家存在,《楞伽经》对於其中小乘的一派,只因其对涅槃的观念有所偏差,便即评其为外道之见,从是又当可想到,佛教本身的大德,对涅槃思想已曾有过歧异的看法(此在第二章中另详。)现且引《楞伽经》文一则,看该经对小乘某派的涅槃观念破斥如何。经云:

佛告大慧,有诸外道,厌诺境界,见阴界入灭,诸法无常,心心数法,不生现前,以不忆念过去未来现乐境界,如灯火灭,种种风止,不取诸相,妄想分别,名为涅槃。

提婆菩萨释此云:「何等外道说诸受荫尽如灯火灭,种种风止名涅槃?答曰:第一小乘外道论师说。」(就此所斥内容看,似指经量派。)此所指斥的涅槃观,在今日来说,即学者们常所称述的虚无论的涅槃。(有关虚无论者的涅槃,在下节附论中详述)。「如灯火灭,种种风止」 ,这的确是一个最易引起误解的表述。(43)此表述亦最易引起唯物论与断见论者之同意或附和。《楞伽经》中所言二十家涅槃观念,舍此一家为虚无论者之观念外,其他则多从一元或多元来阐释涅槃。现请看以下所举:

㈠方论学派(空间论的湼盘)

问日:何等外道说方名涅槃?

答日:第二外道方论师说,最初生诸方,从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後,还入彼处,名为涅槃,是故方论师说方是常,名涅槃因。

「天地灭後,还入彼处,名为涅槃」 ,这显明地是以归到宇宙之本源处,而称做涅槃。此本源者何?即是「方」。若以哲学的名词解释说,此「方」亦即是一元的空间本体论,如说:「从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这与神的创造宇宙说,并无分别。人从「方」而来,亦必待回到「方」处,才是他的本来所在,(此与西方宗教的观念近似,人由上帝创造,亦必回到上帝的身边去,才是天堂。)此所在便是究竟的乐地了,於是而名为涅槃。

与此方论相对待者,又另有一时论学派。时论者则立「时」为万物之生因,其创造力量与方论相同,故亦名为湼盘。它的主张是:「时热一切大,时作一切物,时散一切物,是故我论中说,如被百箭射时不到不死,时到则小草触即死,一切物时生,一切物时熟,一切物时灭,时不可过,是故时论师说,时是常,生一切物,名涅槃因。」以时为宇宙之源,为万物之本,并且有生杀宰夺之权和力,此种讲法,诚以将「时」转为神化,已非一般哲学家的时间论可比了。(不过,事实上时论者亦有其片面之理,较之纯抽象的因创造神论,似乎反易为一般人在理论上所推知。因「时」 ,在概念上是更较神而熟悉的,且任何人都可在自身的变迁中或事物的推栘中,感觉其主宰力之存在。)时空,这原是许多思想家共同争论的问题,在部派佛教中亦起过极大的争议。

以上两派可说是时空的对立论者,然另有一派主张空间论的,比起方论派来更为显明而切实。盖方论派所述者,重点(论之所宗)乃立在「方」义,并未显明地彰说「空间」一词。 「方」虽亦是空间意,但已有主观认识上的规划,以逻辑的定则说,它已经不可构成一个「绝对概念」 。要构成一个绝对的概念,必须取消已被认识论上构划出来的「方」之一义。此一更进一层有胜於方论派之空间论者。便是口力论师所主张的以「虚空」为万物之创生者。虚空,其本身之状态已即是绝对,不容许人再予以主观上的构划或拟议。提婆菩萨对此释之曰:

何等外道说见无物名涅槃因?

答日:第十九外道口力论师说,虚空是万物因,最初生虚空,从虚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暖,暖生水,水即冻凌坚作地,从地生种种药草,从种种药草生五谷,从五谷生命,是故我论中说,命者是食,後时还没虚空名涅槃。是故外道口力论师说,虚空是常,名涅槃因。 (此一论说,就某种观点看,亦可以把它叫做素朴的科学宇宙观。因为从虚空生风,从风生火,由火生暖,而至於万物,这在近代原子论之前,而实有其自然观上相当之理由的。此种自然观,以其近乎科学的推知法,我们便不妨予其名为素朴的科学宇宙观。)

这一派便就是彻底的空间论之涅槃。我人由虚空而生,灭後再还到虚空,便证了涅槃。这种说法,在我们看来虽说是可笑的,其结局亦一如虚无论的涅槃,但在时他们却是一种从本体出,又证人本体的主张。把虚空看作万物的本体,这在直觉上,也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只是在它的创生过程及还灭时,又名虚空为涅槃,这却不是直觉的看法了,已建立了一推理的虚空论的体系。此体系以之言涅槃,便下免和方论派等同样可笑了。

㈡风仙论派

问日:何等外道说风为涅槃因?

答日:第三外道风仙论师说,风能生长命物,能杀命物,风造万物,能坏万物,名风为涅槃,是故风仙论师说风为常,是涅槃因。

此一学派的主张,其前提与方论学派并无差异,只是把内容改换以「风」代替「方」罢了。且特强调「风」之威力,能生命物,能杀命物,以及造万物,坏万物。这是纯从自然界观察风的威力而立论者,此种立论亦仍如西方宗教希伯来、耶稣教等所讲之神一样,是那么绝对主宰而全能的。就此种风的威力全能处而名其为之涅槃,以此意义观之,则又可明了,涅槃在当时印度人之心中,不仅是一最高妙乐的境界,也是一绝对全能的宇宙的主宰处。与此一风仙论派相似者,又有一水论学派,其观念与前所述者可说同一模型,仅把风易之为水而已。如说:「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无命一切物,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皆水为主。水能生物,水能坏物,名为涅槃。」能生物,能坏物,这是同样就自然界之威力处而观察说的。就统名此种涅槃论为威力观念的涅槃观,亦未尝不可。在探讨湼盘原始意义的目的下,当然,此种观念乃是更值得注意的。

㈢唯神论的涅槃——梵与自在天的涅槃观

时与空、风与水,这种万物起源和还灭的涅槃观,虽是一本体论的主张,但其思想,质言之,仍是直觉的自然观,而非超自然的思想或抽象的理性。因此,他们的「方」 、「时」 、「虚空」 ,乃至「风」与「水」等论,尽管其威力形容得如何伟大,而究不是超自然的或全能的人格神;只是自然之本身。至若超自然者,则唯有从围陀论派和摩陀罗论派始可看出。此二派所主张的,即是梵天和自在天的存在观念。现请看提婆的释论说:

问日:何等外道说梵天是涅槃因?

答日:第四外道围陀论师说,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物从梵口中生,婆罗门两臂中生,刹利两脾中生,见舍从梵两脚跟生,首陀一切大地,是修福德戒场生,一切草华以为供养,化作山野禽兽人猪羊驴马等,於界场中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涅槃。

无疑的,此观念,已不属自然界所可感觉的事物,而是出於一超自然的想像观念。虽然想像的是极原始的神话观念,但仍同样说明了此一派对涅槃抱着有「创生宇宙」(万物)的基本意义。不用说,此观念亦系出自正统派的婆罗门的梵天,也同时是《奥义书》上的「梵」义之变质的(44)。其次:

何等外道说见自在天造作众生名涅槃?

答日:第十二外道摩陀罗论师言,那罗延论师说,我造一切物,我於一切众生中最胜,我生一切世间有命无命物,我是一切山中大须弥山王,我是一切水中大海,我是一切药中谷,我是一切仙人中迦昆罗牟尼,若人至心以水草华果供养我,我不失彼人,彼人不失我。摩陀罗论师说:那罗延论师言,一切物从我作生,还没彼处名为涅槃。是故名常,名湼盘因。

这与梵天说同样是一超自然的造物主。造物者自身是涅槃之体,还到彼处时,便是名为湼盘。这种讲法与以上各派者均同,假若以哲学的观点予以解说,它们这些讲法,也不能说全无道理。至少,可以取其(涅槃)涵有的思想意义是:从一个绝对体下生到万象,然後再从万象寻源到绝对体的本身,这在思想上说,原是一个虚拟的理体(形而上的——如梵、自在天、方等概念),由此一理体,而创造一价值世界(如所谓创造一切生命物,能毁一切生命无生命物。)再从价值世界回到原来的理体,便见到真实的宇宙底本身了。此真实者,就是涅槃。就这样一个观点来解说,可以说,已发出了它们在涅槃概念上共同所构成的定义。有了此定义的认识,那么,尽管它们的内容不佳,甚至是可笑的(如从梵之身上生出种姓阶级人等),可是涅槃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却从其创生与还灭(即宇宙完成的过程)的敍说中而显示出来了。

㈣人生论与原子论的涅槃

此外,(在二十家中)另有两派的意见,可以值得提出来介绍。一是人生论的,一是原子论的。所谓人生论,即是苦行论师、净眼论师、侩怯派等这一流。他们都舍去了外在的本体观念,而就人生现实的本身来谈涅槃。我们对此无以名之,就姑暂名其曰「人生论的涅槃」 。实际,侩怯派是讲自性的,名他为唯性论或许也可。不为统一介缙这三家的思想以「人生论」一语则更适宜。因为自性亦本含在人生的自身中,所谓原子论,即是昆世论师们的物质底多元观(亦可叫做唯物派) 。以下详明:

问日:何等外道说身尽、福尽名为涅槃?

答日:第八苦行论师说。

苦行,是一种行为的表现;虽然提婆菩萨在此节问答中未将苦行派的内容详细说出来,但从这简单的提示说:「身尽福尽名为涅槃」 ,亦可以看得出苦行派表现的(涅槃)思想了。它是一种重视个人行为,而不重视形而上的本体或权威(全能)观念,仅仅就人生的本身最後处,安立一个涅槃。但却又不免带着一些虚无色彩,如说「身尽、福尽」 ,身尽了,福尽了,最後是怎样一个境界呢?谓身尽福尽名为涅槃,这只是止於身尽福尽了的虚无状态而已,并不能意味出一个(身尽福尽後的)真实的世界。然不论其结局如何,其表现意义却揭出了一个新的观念来,此观念就是以人之自身,为涅槃问题的中心课题,而不假外在之神或物,来烘托它的涅槃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此派之思想,乃是就纯人之立场而立论的,故谓其涅槃观念亦即是人生论。与此派同一意趣者,则就是另一派行苦行的论师(称为第十外道) ,他们的主张是:「罪福尽,德亦尽,故名涅槃。」这说法似乎比第八外道苦行派的观念更要进步一些。第八外道所说者,只是身尽福尽,还不到完全重视必修的行为,因为自然的结束,亦将结束此身,是否此生之身结束了,就算尽了呢?若尽了,那湼盘的证入便太容易了。不假丝毫修为,人人就都可启然而得。当然,揆之苦行派的真意,也绝非就是此种结束了自然的身体就算已完尽的意味。可是在理念上,总究不如第十外道表现重视行为的意味来得重。「罪福尽,德亦尽」, 这是十分直截了当的说法,一看罪福和德,就知道此派是主张着人生行为论的涅槃观。(罪福尽和身尽的意义完全不同。身尽可看作身体的灭亡,而罪福则是纯行为的表现,其尽当不能看作等如身体的灭亡。)至如其说法是否正确,那又是另一回事,且不去追究。仅就重视人生自身的修为看,此乃是值得赞叹的,且其予涅槃又下了一个新的定义(此定义就是人生的。)它不承认求涅槃要寻到宇宙的本体来处,再回到宇宙本体去,才算是证入。此两派的思想,就人文的价值看,也可说已超过了以上所述诸派。

复次,又有一派可说更超过了上两派的内容,这便是净眼论派的涅槃。净眼论师的思想,可说已与小乘佛教的涅槃思想,非常接近。例如说:「何等外道说烦恼尽,故依智名涅槃?答曰:第十一外道净眼论师作如是说。」

「烦恼尽,依智名涅槃」 ,这也正是小乘佛教承认的通说;就断烦恼言,即大乘佛教亦同意其是证入涅槃一重要的条件(45)。然既如此,何以提婆菩萨又批评它是外道呢?这当必有其故,同时,由是又当可见佛教的涅槃,在提婆菩萨的心目中,亦绝非仅是「烦恼尽」 一义而已了。否则,便无法评净眼派为外道之见。(关於提婆何故评「烦恼尽,依智名涅槃」为外道之见,在《释楞伽涅槃论》中并没有提出,但就度论者之意看,证涅槃,而不是尽烦恼和依智的,或者净眼派的烦恼意,在当时亦与佛教有别。)

再就侩法派看:

……自性是常,故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意,从意生智,从智生五分,从五分生五知根,从五知根生五业根,从五业根生五大,是故论中说随何等性修行二十五谛,如实知从自性生还入自性能离一切生死得涅槃,如是从自性生一切众生,是故外道侩怯说,自性是常,能生诸法,是涅槃因。

侩法派的思想在印度历史上也是很早的一派,《乌婆尼沙昙》书中已有记载,且其思想并曾影响到佛教(46)。故其所讲之自性深义,已非方论时论梵天等所可并论。兹就其以「自性是常,能生诸法,是涅槃因」一义看,则又知涅槃的意义,在侩法派中又更深刻了一层。此一意义,便成为了内在的和唯自性的观念。这与其外在的天、神、风、水、虚空等涅槃思想,显已相反;即较苦行派等的行为论的观念也深进了一步。只是尚未脱出自以性为实在本体的观念而已,未脱出此一观念,则与外在的本体论的涅槃观,亦并不能区别其多少上下来。

以上且就统名之为人生论的湼盘观。

下面请看原子论的涅槃观(或亦可叫做多元论的涅槃观。)

问日:何等外道说见一切法自相同相名涅槃?

答曰:第七外道尸世师论师作如是说,谓地、水、火、风、虚空、微尘、物、功德、业胜等十种法常故,和合而生一切世间知,无知物。从二微尘次第生一切法,无彼者,无和合者。无和合者即是离散,散者即是涅槃,是故儿世师论师说,微尘是常,能生一切物,是涅槃因。

微尘,换句现在的话说,就等如原子。「微尘是常,能生一切法」 ,无异就是原子论者的想法,(早若干年前,科学的原子论者亦认为原于是实在的,是常的。至到现代原于科学的发展,始知道原子亦非物质构成的最後——实在或常。)此种微尘的原子论,当然,不及今日的原子论者,实实在在地对物理作了一番精细的试验而後求到的了解。但这且不去管它,因为微尘论者究不是科学者,现仅就此种原子(微尘)的观点,而以之可以说明印度原来亦有过视物质不变的微粒为涅槃的主张。有了此种主张,自然会转到唯物的观念上去,「无和合者即是离散,散者即是涅槃」 ,这正说明了此一观念的表现。昆世论师们认为世间一切物都是地、水、火、风、虚空、微尘等和合而生,将此和合者拆开(离散) ,就是一绝对的「空无」 ,以「空无」之状态而名为涅槃,不就是极虚无之极唯物观么?

综上观之,虽各家所述的涅槃内容不同,但对湼盘的定义,除了苦行论派和净眼论派外,却有几个这样的共同点:

一、视涅槃之体,为诸法之源。

二、涅槃之体亦即能生者,能创造者之宇宙实在。

三、涅槃之体是常(永恒不变) ,凡常者即名涅槃。 (如时论、虚空论、侩怯派之自性论等均是。) 统就各家之内容分析看,亦可类别为宇宙的(如时、方、虚空、风仙、水等) 、行为的(苦行派、行苦行派等) 、唯神的(梵、自在天等) 、唯性的(侩法派) 、唯物的(昆世论派) 。总括之,不过是从本体论与人生论的两个观点出发。然不论是横说竖说,总而言之,「涅槃」的定义,在学派兴起时代的印度,它包括了所有思想的总体、价值、目的,和人生最後的归宿、宇宙的实在等种种涵义。它是一切生因,亦是一切灭因,回到那里,那就是真正永恒的所在。

注释:

①参照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二氏共着《印度哲学宗教史》总敍篇第二节。山口益、佐佐木教悟氏合译《印度文化史》四十三页。

②同注①。

③参昭注①及H·OIdenberg氏着Die Lehre der UpaniShaden Und die Anfange des BuddhiSmus,之绪论篇C9tting EN 1915。日译本二十五——四十七页。

④《印度哲学宗教史》三十八——四十二页。

⑤参照注④及《印度文化史》第一章。

⑥参照注④第三篇(奥义书)第一章,及注③第一、第二章。

⑦参照注③最後一章(佛教之起源)。

⑧同注⑥。

⑨《印度哲学宗教史》第二篇(梵书)。

⑩同注上第一篇第三章第一节·一五一页。

⑾同上九十二——九十三页。

⑿《梨俱吠陀》第一卷一五四第五颂·日译本。

⒀同注⑨七十七页。

⒁参看注③第一节(死与彼岸)。

⒂H·Oldenberg氏之原注云:第一生为自然的生,第二生由於行祭而获得的资格。

⒃《印度精神》二八二页。

⒄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此三法印与本偈对照看来便知其如何依据分判了。

⒅《智度论》卷二十二日:「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所谓一相无相,即统摄三法印,以寂灭之空义而显者,故谓从三法印,而演成一实相印。

⒆见羽溪了谛氏的(佛教涅槃之特异性) ,刊於《哲学研究》二十号卷九,昭和十年。及同氏着(解脱与涅槃) ,载於《印度精神》(世界思想讲座) ,昭和十五年。奥尔登堡氏的《从乌婆尼沙昙到佛教》第三页、四四九亦作是说。但他又认为湼盘一语最早是古瑜伽派使用的术语·见注②。寺本婉雅氏则谓:「涅槃之语原,使用於优波(乌婆)尼沙士(云)哲学,为表婆罗门教之理想境者。」(《根本佛教中的净土教之起源》三十一页。)赤沼智善氏的《原始佛教之研究》 一三七页,亦作如是说,并指出「梵涅槃」一语出《薄伽梵歌》中。

⒇Die Lehre der UpaniShaden Und die Antange deS BUddhiSmUS,(《从优波尼沙昙到佛教》)日译本三八八页。

(21)同上。

(22)参照《印度精神》二八三页。

(23)宇井伯寿氏(涅槃论) ,《理想》杂志六四号。

(24)《涅槃之道》二五O页。木村善尧氏译。

(25)《根本佛教中的净土教之起源》三十五——三十六页。

(26)参看《大昆婆沙论》卷第二十九(大正藏卷二十七·页一四七) 。

(27)同注(25)第三十七页。

(28)寺本婉雅氏引自「Sk广E.D bgWilliams·P.542」 。

(29)《佛教思想研究》五二九页,宇井博士着。

(30)《原始佛教之研究》 一三八——一四四页。昭和十年版。

(31)《山口益博士还历纪念论文集》四十七页。

(32)寺本婉雅氏着《根本佛教汇於汁为净土教起源》三十二页。

(33)同注上。

(34)此节译语引自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氏共着《印度哲学宗教史》(中译本)二五八页。

(35)《印度精神》二九二——二九三页。羽溪了谛氏(解脱与涅槃)内引文。

(36)同上。

(37)《印度哲学宗教史》二五九页。

(38)同上。

(39)引自木村泰贤氏着《原始佛教思想论》三四O页。

(40)巴利的长部第一经及汉译阿含的《梵动经》、《梵网六十二见经》等,这是学者们共认在原始佛教时期出现的经典。

(41)大乘经典均晚出於阿含部,尤其是《楞伽经》更较晚出。见山田龙城氏的《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椎尾辨匡氏的《佛教经典概况》、宫本正尊氏的《大乘佛教成立史的研究》诸着。

(42)《入楞伽经》成立的时代,据部分学者们的意见,晚於《大般涅槃经》,照此说则约在佛灭度後七百年代。然以提婆菩萨着《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看来,则应较早。确实年代尚有疑问待考。

(43)如灯尽火灭,这在《游行经》(大正藏·卷一·页二十)中云:「灭行无有余,如灯尽火灭」 ,乃是指灭尽烦恼而言,并非一灭即都无所有。灭行无有余,是原始佛教涅槃的果境,此果境在《本事经》中解释云:「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大正十七·页七六五)这当可较易理解的。但假若只以「如灯尽火灭」 ,来形容圣者的「灭行无有余」就是什么都没有了,那就难免容易引起後人作「虚无论」之误解的。

(44)《奥义书》中的「梵」 (Brahma)原是哲学上的,但自婆罗门的形式主义兴起後,便将哲学上的梵而转变成纯宗教上的人格神之梵天了。

(45)参照第五章(释大涅槃) 一节。

(46)H·Oldenberg氏:Dielehie def UpaniShadenUnd die Antange deS BUddhiS,mus,第三部第二章及第三章(佛教之起源)各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