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涅槃思想研究 第三章 大乘经典的涅盘思想


   日期:2023/8/21 14: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章 大乘经典的涅槃思想

第一节 初期大乘经典的涅槃思想——般若经的涅槃观念

初期的大乘经典,经本世纪若干学者的探究,已经共同确认,是以般若经系为主①,这主要的是,般若经的内容,一开头便提出了菩萨道的经旨,大乘佛教,无疑的,便是以菩萨精神为主旨的一个对抗部派佛教运动。换言之,部派佛教的聚讼纷纭,加上声闻侩团的保守和个己自利,已经引起了另一部分信乐释迦本怀人士的不满,因此,便从另一角度探寻佛陀的根本精神,和掀起新的信仰集团了②。这就是纪元前大约二世纪半至一世纪半左右的一种现象。般若经典便在这样一种状况中应运而生了。今天探讨此一阶段佛教历史的学者很多③,我不必在这里多所陈述,我们只要确定的是,般若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唯一经典,同时它也具体的呈现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和智慧,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现在只有两个原则,一是般若经系的经文相当庞大,从梵文的八千颂,到二万五千颂、十万颂,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在我国的翻译中,由支娄迦谶的《道行般若》到无叉罗的《放光》,竺法护的《光赞》,鸠摩罗什的《小品》,施护的《佛母》,乃至最後玄奘大师的六百卷《大般若》等,实是一个最大系列的经群。我们需要从这一大系经群中,确定一部最早最能接近初期原始般若型的经典作为代表,来透过它了解初期大乘精神和涅槃观念。二是确切地透过般若来理解涅槃思想,从原始、部派佛教发展阶段後,转入一个新运动世纪,有了什么变化。涅槃,在佛教思想中,应是与所有的佛教的教义有密切关联,教义的变化或推衍外延,涅槃的内涵亦即在同时扩大和展延。因为这是佛教最理想的目标,和思想的指向,如果它的内容不变,那么也就证明佛教的思想并无发展性和周延性,大小乘的区别,也即在主要的目标上,并无拣择。佛教的原始理想,亦即是一成不变的了。假如是这样的话,大乘佛教时兴起,也即无多大意义。如果有变,那么又要怎样来了解它新的内涵呢?现在且从第一原则说起。

第一个原则是,确定最早接近原始般若经型的般若经,这所谓原始,乃就比较後来的般若经或部派时期可能已出的经典而言,要说真正的原始,很难说出是怎样一种状况,现在我们说的八千颂般若,一般已认为是较原始的般若经,但一起始就有八千颂,这是很难令人置信的。刚才我们提到,般若经群的发展,有八千颂、二万五千颂、十万颂等的不同。过去有些学者认为十万颂的般若,是最早产生的般若,理由是由十万颂的般若,慢慢缩少,到了後来就产生了二万五千颂,由二万五千颂缩少为八千颂。就像《般若心经》一样,从《大般若经》里抽出来一点精华。这个说法,当初似乎很有道理,但到了英国的孔慈(Edonze)和日本的干泻龙祥,他们两位深深的探讨之後④,对上述的说法已经不能接受了,他们提出的意见是,最早出现般若经应该是八千颂,而後才是二万五千颂,再後才是十万颂。这是由小推衍而扩大出来的。这个说法的支持,我想大略还是根据中国般若经的翻译过程来看,所产生的。中国般若经的翻译过程,最早是支娄迦谶,他的翻译大约是在公元一七九年(汉灵帚光和二年) ,其次是三国时支谦的重译《大明度经》,然後是西晋的无叉罗、竺法护,到後来的鸠摩罗什、施护、玄奘等各种异译。今天对照梵文的般若来看,支谶的《道行般若》正与八千颂同型。这就证明八千颂是最早型的般若经了。但在八千颂前,是否还有最早简短一点的原始型般若,目前尚无人敢作肯定,但此层推想,却不能说没有可能。只是在文献不足徵之下,也就无法再去找一种比支娄迦谶的《道行般若》更早的更原始的般若经型了。因此,就此点说,也就反过来更可确定了支娄迦谶的《道行经》,是最早的八干颂型的般若经了。我们要了解最早期的般若经的涅槃思想,换言之,初期的大乘经典的涅槃观,也即必须透过《道行般若》不可。我们在这里一方面以《道行般若》为主,同时也不忽略以後陆续译出的《放光》 、《光赞》、 《小品》和《佛母》等般若经群。因为这些都是较为接近初期的大乘般若。至於《文殊》、《能断金刚》等般若,虽稍晚出,但在必要处,我们亦同样参考其经义内容,印证早期般若的涅槃观念。整个般若经群,学者们⑤通常分为四类,四类是:八千颂型,二万五千颂型,十万颂型,个别般若:文殊师利、能断金刚般若型。与密宗结合的理趣般若。在这四型里,不用说,理趣般若是最晚期产出的般若经型了。在这里我们末对密教作为一个讨论的对象,自然也就省除「理趣」作为参考了。

现在就从《道行般若》的内容说起。

《道行般若》 一共十卷分成三十品。三十品中涉及涅槃语句的只不过五六节而已。仅凭这五六节处来谈般若思想的涅槃,或者会感觉有所不足,但问题是要谈这五六节处提到的涅槃问题,我们仍然要通观《道行经》全经的内容才可,事实上,通观了《道行》全经的内容,也等如通观了其他(如《放光》、《佛母》等)般若的全经内容一样,因为尽管各译本的经文有所差异,而经内的主旨则仍出一辙。就这点说,我们如能贯通全经的主旨,再来讨论般若的涅槃内容,也就相差无几了,即使只有一二句涉及「涅槃」的话,也可以从全经的主旨中贯穿来厘清这一二句涉及「涅槃」的真义。这一二句也即可看做代表了全般若的涵义。基於此,我们现在就先来看看全经的主旨意义何在,然後再谈它涉及的涅槃观念。《道行》的全经要旨,简单地说来,只不过两个基本观念,也就是两条线索,贯通全经的整个脉络。两条线索是什么?一是代表大乘主体精神的菩萨行,一是代表大乘智慧的般若波罗蜜。菩萨行与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菩萨没有般若,是不足称之为菩萨的,而般若没有菩萨来践行,也即无法显示般若之真实,及其被称为诸佛之母、万德之门之意义。众生无般若即无以解脱,菩萨无般若即无以行。整个般若经群,就只是这两个观念的相互交织,反覆说明而已。因此,我们要了解般若的涅槃思想,也就需要先从这两个观念下手。

但要了解这两个观念,不能从佛教的常识下手,从佛教的常识下手的话,那就太过简单,三言两语将其字义解释一番,也就大致清楚了,假如这样解释,那就对我们探讨般若经的涅槃意义毫无帮助,我们需要了解的乃是般若经本身所阐述的菩萨意义和般若的观念,从般若经的全面来看,自然要把握这两者的涵义,要费相当纸笔。但我们为了照顾全面性的涵盖旨意,尽管辞费甚多,也只得从头一一道来,现在就(道行品)的开宗明义说起,该品辟头便说:

佛在罗阅只耆合崛山中,摩诃比丘侩不可计,诸弟子舍利弗、须菩提等,摩诃萨菩萨无央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月十五日说戒时,佛告须菩提:今日菩萨大会,因诸菩萨故,说般若波罗蜜,菩萨当是学成。这是《道行经》一开始就揭橥出来的两大目标:「为诸菩萨故说般若波罗蜜」 ,然後是:「菩萨当(於)是学成。」

一是为菩萨说般若,一是教菩萨行般若。说是解述,行是学习(亦即是实践) 。对菩萨们说明了般若的意义,亦即要嘱咐菩萨们如何学习、践行。这就是全部般若经的主旨。菩萨与般若在《道行经》来说,可说是一体两面,也可说是一体一面。所谓一体两面,那就是菩萨之成佛,没有般若固不能成就佛的境地,没有菩萨行,当然也无法到达。以佛为体而说,或以大乘为体来说,这算是一体两面。但若以菩萨道本身而言,那就是菩萨道便是般若行,般若行也就是菩萨道,这二者是浑而为一,无法分开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对这两个名词的初浅意义,亦还需要在文字上先作一解释,然後再从经句来逐一察省。

从文字上来解说,般若波罗蜜(praj6a—paramita)便是通常所译的「智慧」,但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才智,而是一通体透忒,彻上彻下,了悟一切诸法实际的直观,这Praj6a实在无法用一句简单的中国语言来解释,译经的大师们为了保持这个名词的尊贵性和特别周延的涵盖性,就只好以「般若」二字来作音译了。波罗蜜多(Paramita)是另一个独立名词,连缀在般若的後面,就成为了 Prajna—Par,amita的复合语。过去都把Paramita译作「度」 ,或「到彼岸」 ,这是根据教义的语义解释,自是不错,例如龙树的著作「MahaprajaaParamitapadees ,我们就译作《大智度论》。

PrajRa—Paramita,便是「智度」二字。但就波罗蜜多这个字源说,它却还有「完成、熟达、至高」等意。若以这字源的含意来说,那么「般若波罗蜜多」这句连缀的复合语,我们就应该译作「智慧的完成」 ,或「至高的智慧」了⑥。这不单使读者一目了然,也就更清楚表显般若经的含义了。般若经的主旨,一直都是强调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追求的对象,是菩萨渴望达到的目的;那么说「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菩萨追求「智慧的完成」,不是顺理成章,使人更清楚,更明白了么?智慧的完成,也就是成就菩萨一种最高的境界——一切种智。(这是佛所具备的一种智慧。菩萨追求的目标,也即在此——成佛。所谓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就字的解释来说,若要详察其内涵,那就整个千数百卷的大小般若,都可以说是这句话(般若波罗蜜多)的注脚。现在我们再看看「菩萨」一词的含义。

菩萨的具体称呼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 ,在我们中国人的习惯上,喜欢简称,所以「菩提萨埵」就成了「菩萨」一语的流行。它的字面意思是:「觉有情」 ,或「觉悟的有情」。Bodhi是「觉」 ,Sattva是「有情」 ,这个「觉悟的有情」 ,不仅是自觉,且要令人觉。是一个怀抱天下为己任,自求解脱,先为人求解脱,自求自在,先为人求自在的人物,像这样一个众痼环抱,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求道者,他如果没有智慧,没有悲心,怎么能达到这个地步。智慧是无限的,众生的病症,是无穷的。因此,菩萨的行止也就永远是誓愿无尽。地藏菩萨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正是一切具有菩萨名号的写照,地狱是不易空的了,他也就只好永远在地狱里苦度众生了。菩萨精神是这样一种伟大的无穷愿望⑦,勿怪乎早期的翻译家,无法从中国的字眼里找出一个贴切的辞汇来遥译「菩提萨埵」这个名词了。只好照音译出,再加简化,便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特徵的名词——菩萨。虽然也曾经以「开士」或「大上」试译过菩提萨埵的意义,但都不大通行,「大士」二字且也是梵文mahasattva的意译,伟大之士,伟大的有情,可是在人的心目中,仍不如「菩萨」二字来得有意义,来得令人有尊贵感和神圣感,甚至神秘感,事实上,人类也有这种通病,凡是特别高贵而尊敬的对象,总喜欢带几分神秘感去看他的,越看越神圣,也就越看越神秘,当然,这种神秘是神不可测而又尊敬的神秘的。在这样的心理下,自然「菩萨」二字,要比「伟大之士」或「伟大的有情」,乃至「开士」等奸过千万倍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越来越神圣,越来越神话,神话到比超自然的神还要伟大而神不可测了⑧。在原始的梵文里,是没有这种意义的。袍的本意,只是作为与声闻、缘觉、辟支佛三者作一区别,这三者叫做小乘,菩萨称做大乘。小乘只求自己的安乐和解脱,便感十分满足,大乘则觉得个己与一切众生同体,不能一己解脱就谓之解脱了,应天下人共同解脱或先己而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安乐。所以相对前三者而言,菩萨的确是与众不同,而应称为伟大之士了。这种精神,也才算是真正表达了释迦牟尼的本怀,否则又何以能称佛陀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⑨呢?

般若经中的菩萨,一起始便表露了大乘最高的精神,并且完成了最圆满的崇高概念。它与般若结合一起,不仅显出了无限的智慧,也呈露了无著无执,不受不住的心境,这是智慧的运行,也是悲心的毕露。菩萨之道,是以行般若波罗蜜为准则,行般若波罗蜜,亦即为回归菩萨作实际。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无法截然作划别。例如就《般若心经》来说,一开始就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般若波罗蜜多其目的不外为二:一是照见五蕴皆空,不着不执,习达智慧。一是「度一切苦厄」 ,悲心恳切,眉毛拖地。这是多么的显明而扼要。般若是解决世间痛苦的良方,也是能照见五蕴皆空的睿智。勿怪乎古德把「般若」译成为「度彼岸」 ,这原是菩萨以智慧度脱一切(众生)的苦厄,而达到涅槃的彼岸,这是《道行般若》,也是全部般若经系的通篇旨意,那么译成为「度彼岸」 ,又确是恰如其意了。然而我们上面引述梵文的原意,何以又有「智慧的完成」 一层意思呢?其实这也非常简单,正也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具的双层意思,就菩萨的主体而言,是「智慧的完成」 ,就客体而言,则是为度脱众生一切苦厄的「度彼岸」了。这原是一语二义,菩萨行般若正好是兼而有之罢了,不需再烦琐解说。自然,整个菩萨的形象,还不只这一点意义,般若波罗蜜,亦不只就是这点语义上的含义,更深的意义,更深的概念,那就需我们读透全部般若经後始可深知了。现在就请从《道行般若》几则原文上,看看这两个名称的涵义。

须菩提白佛言,佛使我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从中学成。佛使我说菩萨,菩萨有字便着菩萨。((道行品)卷第一。大正No·二二四·页四二五)菩萨有字便着菩萨,这是开宗明义的指出,菩萨是不可着的,有字便「着」了。 「了不见有法菩萨,菩萨法字了无。亦不见菩萨,亦不见其处。」(同右)有字不可有,「法」字亦不可有,如果认为菩萨有可「法」 ,则又是一层执着。因此,这则经文就说,「法字」也「了无」。不但法字了无,且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处。这才是究竟,才是「教般若波罗蜜」 、「说般若波罗蜜」 (连接在引句下的经文) 。般若波罗蜜要如何说法?就是上面所引这样,教菩萨不可执不可着。不见,也不见其处,这就是般若,也就是菩萨行。当然不只是菩萨,观一切诸法也是如此,菩萨不见自身,不见自身处,也要以此去观一切诸法。

何所法中作是教,人本所生,释提桓因言:无有法作是教者,亦无法作是教住置,设使有出者但字耳,设有住止者但字耳,但以字字着言耳,有所住止处但字耳,了无所有,但以字字着言耳,人复人所,本末空无所有。

这里的但字,也就是假相,人的实在不单是生相不可得,住相不可得,人复人所乃至本末等,都是「空无所有」 ,也一如菩萨一样「人可得见不?释提桓因言,不可得见。 」

不可得见,是从人的体相而言,人的体相与诸菩萨的体相,诸法的体相都是平等的,若诸法的体相不见,人的体相当然也是不见的。

在前面我们也谈到菩萨怀抱(发心)的伟大,菩萨的誓愿是无穷的,他何以要誓愿无穷呢?这原来也是诸法的实相,人是无穷的,菩萨的发心也就跟着无穷了。经云

人展转自相度,其所生者宁有断绝时不?释提桓因言:无有断绝时,何以故?人无有尽时。须菩提言:人无有底,……行般若波罗蜜法如是。(大正八·页四三O)

「人无有尽时」 ,这就十分清楚了,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就要如此到底,众生无尽,他的悲愿也就无尽。这个心怀,不是从世间法可以学到的,必须要从般若波罗蜜里才能学到,才能体认到。所以说「人无有底,般若波罗蜜无底,菩萨学当作是了,当作是知。」总之,般若经对菩萨心怀的显示,实无法用一般字眼来形容的,伟大、崇高,这都无法形容於万一,我们最难了解的那就是,在纪元前二世纪、一世纪中为什么印度人就产生了这么一个强大的形象。释迦佛的伟大,如果不是透过「菩萨」这个形象来显示,我们实在也无法认知,最多也只不过把他看做和耆那教、吠檀多等那些创敦者或学派的宗师一样。可是有了般若经,有了菩萨这种形象後,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菩萨要学习一切,要住持世间,要度尽众生,却又要「如鸟行空,了无痕迹」⑩,这是多么的艰难,又多么的了得。他何以能达到这个地步,这就是深习般若、深行般若,以此无比的空慧观照一切,始渐可臻完境,由初发意,到阿惟越致(Avini,varlaniza 意即不退转) ,到最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下sambodhi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般若的概念是什么,请看《道行·泥犁品》一则敍说:

般若波罗蜜者多所成,天中天,因般若波罗蜜无不得字者,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极照明,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悉授道路,天中天,萨芸若者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母,天中天,无所生无所灭,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具足三合十二*轮为转是般若波罗蜜。天中天,般若波罗蜜,其困苦者悉安隐之,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於生死作护,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於一切法悉皆自然。(大正No·1二二四·页四四O)

这就是般若的大致涵盖。但它又同样是无所有,「若人於中有所求,谓有所有,是即为大非,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同右·页四四一) 。这里的「自然」,应是後来译的「法性本空」的意思。因为下文也接着提示到说:「般若波罗蜜可得见闻不,佛言不可得见闻。」不可得见闻,这就是第一义谛,也就是诸法性空的第一义境。般若就是这一义境的理体,自然也就不可得见闻了。但却能於「生死作护」,能於「困苦者,悉安隐之。」此即般若之意义。在六波罗蜜中,它是为上首的。「譬如极大地,人种散其中,同时俱出其生大株,如是阿难,般若波罗蜜者是地,五波罗蜜者是种,从其中生。」也因为如此,以般若波罗蜜为中心的这部经,也就格外受到赞叹和重视了:「是经如空甚深,无有与等者,如诸法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爱欲天子梵天等白佛言:诸世间人希有信是深经者,世间人所欲皆着,愍念之故,当为说是深经耳。」这也同时说明了般若经诞生的宗旨。 「世间人所欲皆着」 ,大约在部派佛教那些议论纷纷的诤执,也算是一种「着」 ,一种法执的大着,因此大乘行者,愍念之故,而就说出了这部经,专以破执破着为主。破要破得彻底,就如般若本身的意义一样,般若空慧,其本身也不能让人有所沾着,一沾着便不成般若,便不能为菩萨之轨持,诸佛之母胎了。因而经本身也得声明是:「天中天,经本空耳,不可复於空中说经,是经不可逮,如何了佛语,诸法不可逮,佛言如是,诸法不可逮。」这就是经与经义的圆满主旨。有了这层主旨和菩萨的意义,那么再回过头来看看般若经中的涅槃思想,也就不难预知了。菩萨与般若俱不可得,而又积极无尽,度脱一切众生,其涅槃意义与涅槃境界,自是与原始部派时期的观念,大不相同了。但怎样的不同法呢?让我们先将有关的经文,摘述於次,然後再一一作一分析比较,相信就十分清楚本经(般若)的涅槃真意了。

1复次舍利弗,萨芸若不受,何以故?菩萨不当持想视萨芸若……亦不於外痛痒思想生死识余处见慧,亦不於余处脱,以学成就佛。了知从法中以脱去,谓法等一泥洹,菩萨莫作是行,莫内外视法,吁与般若波罗蜜等,一切无所受无所从,谁得法,无所持无所收,亦无所泥洹想。是故菩萨般若波罗蜜亦不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受,亦不中道般泥洹。 (大正八·页四二六中)

2佛言菩萨摩诃萨心念如是,我当度不可计阿倌只人悉令般泥洹,如是悉般泥洹,是法无不般泥洹一人也。(同右·页四二七下)

3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语诸天子言:幻如人,人如幻乎,我呼须陀洹 ,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悉如幻,正使佛道我呼亦如幻,诸天子语须菩提,乃至佛道亦复呼如幻,须菩提言,乃至泥洹亦复如幻:……设复有法出於泥洹,亦复如幻,何以故?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同右·页四三O上)

4泥洹虚空无所有,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当如是。(同右·页四七O中)是时世有佛,名昙无竭阿祝竭罗佛般泥洹以来甚久,……是时化佛语萨陀波伦菩萨,受我所教法,悉当念持之,诸经法本无恐惧,本净无端诸住,诺经法一切无所里碍,本端无所因住,诸经法本无所因端绪无所说住,诸经法无所说教,如虚空无形,本无端绪,如泥洹无有异。诸经法如泥洹无有异,无所从生,无形住。(同右·页四七一上、中)

5昙无竭菩萨报言:空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萝中人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泥洹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譬如梦萝中与女人通,视之本无,般若波罗蜜亦本无如是,所名本无,般若波罗蜜亦本无如是,阿罗汉,泥洹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亦无所生如是。(同右·页四七三下、四七五上)

6贤者欲知成佛身,如是无有形,亦无有着,因缘所生,世世解空,习行空,一切生死无,死生为因缘,佛智悉晓,本无死生,本亦无般泥洹者。(同右·页四七六下)

以上是《道行般若经》中所能找出的有关涅槃观念的几则经文,我们现在就以这几则经文作一分析,其他较晚译出的般若经文,与涅槃有关者,我们亦尽量引出或录在注释中补充,备作参考。以求对般若的涅槃思想作一完整的认识。

上述六则经文,从上下连接涅槃的语气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层意义,一层是与原始、部派佛教有关的,顺着从前的用法含义而沿引下来。这是认为涅槃有可取的,也是与生死烦恼相对待的,如二乘人之求证涅槃,或如阿罗汉、辟支佛所般之无余涅槃,这是求道者的终极理想,也是传统佛教开示众生所要追求的最後目标。如云:菩萨摩诃萨心念如是,我当度不可计阿僧只人,悉令般泥洹,如是般泥洹,是法无不般泥洹一人也。菩萨的誓愿,是要为一切众生解脱痛苦的,解脱痛苦,就是令其般入涅槃。这是非常简单明了的。「我当度不可计阿侩只(AsaImkhYa,意译就是无数或无央数。)人悉令般泥洹」,正是菩萨的发心。但此处的泥洹(涅槃)是什么意思呢?不用说,和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涅槃意义,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是解脱後的境界,是了蜕生死後的大休歇处。可是问题是,这与菩萨本身又有什么关联呢?他发心度脱一切众生,令其悉皆般入涅槃,而自身是否般入涅槃呢?如果苦厄尽,就是般入涅槃,那么菩萨在行般若波罗蜜的过程中,度一切苦厄的行持中,是否自身的苦厄已尽,是否自身已入涅槃?如果没有,他何能度脱他人,又何能知涅槃之安稳?如果他已入涅槃,又怎能住於涅槃而起悲心,行持救度众生之道?这两层意义如无适切的解说,则湼盘与菩萨,与般若都不相干,涅槃的意义也就止於原始、部派佛教解说中的空义了。大乘的新佛教,也就毫无实质的、新观念的涅槃可言了。可是揆诸大乘经典的事实,又不尽然,那么若从与大乘相应,与菩萨相应这含义来看般若的涅槃,那这涅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且从上引的第一、三、四、五、六节说起。

复次舍利弗,萨芸若不受,何以故?菩萨不当持想视萨芸若……亦不於外痛痒思想生死识余处见慧,亦不於余处脱,以学成就佛。了知从法中以脱去,谓法等一泥洹,菩萨莫作是行,莫内外视法,吁与般若波罗蜜等,一切无所受、无所从、谁得法、无所持、无所收,亦无所泥洹想。

这里所谓的萨芸若,就是梵文的Sarvajnata,鸠摩罗什的译音是:萨婆若(多) ,译意便是「一切智」 。这是菩萨对诸法存在所观察的根本智慧。此智慧不仅是菩萨具有,二乘人亦具有,但菩萨却於此不「受」 ,受是受取,亦即是不着的意思。菩萨不执着一切智,意思就是虽具有而不执着,为什么不执着,经文的顺序是:「菩萨不当持想视萨芸若,……亦不於外痛痒思想生死识余处见慧」。不当持想视萨芸若,萨芸若不是有迹有踪可寻的,不能持「想」看做或看到萨芸若,就是於「外痛痒思想生死余处」(即五蕴余处意)亦不能看到萨芸若(见慧)。萨芸若不是有相可见的东西,因此於「想」处五蕴中求,或於五蕴外处求,都是不可得的。萨芸若如此,解脱亦是如此,进而就与诸法平等性的泥洹亦如此。菩萨要在此种紧要处观行、观法。事实上,一切法也是无所受无所从的,没有得法者,也没有法可持可收,甚至连泥洹想也不可得,这才是所行的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的涅槃观,也就在这般若波罗蜜多的行法中一样,是不可着也不可取的。菩萨不能於五蕴处取着萨芸若,也不能於中道处取般泥洹。那么这样的泥洹观念,也就不是原始的沙门四果所取的有余无余涅槃果法,也不是独觉、辟支佛等所取的不受後有,烦恼皆尽的涅槃果了。不过这一则经文,在语义上还不够十分突显涅槃的无所得无所有义,就如般若、菩萨法一样。但在第三、第四两则中,就十分清楚显示出来了。如第三则的:圣位如幻,佛道亦如幻,於是须菩提言,「乃至泥洹亦如幻」 ,不只泥洹如幻,还进一步说,假如有法超出於泥洹,「亦复如幻」。这就充分说明了一切法性平等,不论是有为法、无为法,在菩萨境界的层次上,皆如幻化虚空一般。在这则经文中,特别用「幻人」一词来做比喻,世间一切皆如幻人,幻人所作不问是高是下,是有是无,或是圣是凡,最後终归一种真相,那就是「幻本空无」 。经文中回答何以「复如幻」的时候,很直截地说:「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这也就指出涅槃的实义了。幻人本无生死,又何来涅槃,假如幻人也有生死,那涅槃也只不过是幻化的涅槃。幻化的涅槃又那能实在?那能取着?不实在,不能取着,这不是「空无所有」是什么?菩萨以般若智透视这一切,因此,二乘人的涅槃,一到了(菩萨)这个境地,便成了「空无所有」「空无所执」了,反过来说,也唯有「空无所有」 ,「空无所执」的境界,才是菩萨的涅槃境界,也就是般若经中的涅槃观念。这也是由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转入大乘初期,第一次揭示出来的涅槃观念。与般若、菩萨相应的一个观念。

「空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泥洹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大正八·页四七三下)这是更贯通经旨的一连串的道出诸法的本然,菩萨依止的观照。在般若的空义中,何法有所从来,去亦有所至呢?一切本然性空,悉如梦中人一样。这就是因缘所生法,依般若义言,凡因缘所生者,皆无自性,无自性者即是空性。有漏法如此,无漏法亦然。事实上,世间若无「有漏法」 , 「无漏法」也无从安立。此所以前引的第六则中便云:「一切生死无,死生为因缘,佛智慧悉晓,本无死生,本亦无般泥洹者。」这就更直爽地表明了般若的涅槃大义。涅槃原为了脱生死而立,生死是因缘法,因缘法中本无生死,生死既然本无,那里又有泥洹可入,这就是大小乘之差别,小乘有实有的涅槃观念,有有余依和无余依的可取。可是一转到大乘的般若空义,那涅槃也就在大乘的空义中消逝了。这样的涅槃观,你也可以说,是完全否定了涅槃,也等如取消了涅槃,换言之,等如说般若经里没有涅槃观,或者更具体说,般若经否定了佛教原有的涅槃思想,或者说不承认有「涅槃」这回事,涅槃本是「空」 ,是「幻」 ,是「无所有」 ,这不是不承认有涅槃这么回事了么?然而问题是,既然这样,那又为什么菩萨发心要度脱一切苦厄, 「悉令一切众生般入涅槃一呢?这岂不是两相矛盾吗?不错,从表面看起来,的确如此,但若深入般若经义後,也就知道这却正是般若经里表达思想的一大特色,以否定的方式再作肯定,原是般若辩证的特色,这在比八千颂般若较晚出的《能断金刚经》般若,更将此一辩证方式化成了一种公式,如云:「佛说波罗蜜,即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这固是一否定式的肯定,亦为现代学者所称为的「即非」辩证法⑾,但事实上了解了诸法因缘义後,也的确只有这种表达方式,才能说明一切事物存在的实相。根据上面所指陈的来说,我们要说明为什么「涅槃是空、是幻、是空无所有」 ,何以又要「悉令众生般入涅槃」 ,那也就是说从众生身边看,有苦有厄,有生有死,这是众生见,凡夫见,世间见,有漏见,因缘见。也就必然的要度尽一切众生,悉令般入涅槃,但若从法性边看,诸法性净,诸法性空,那生死之相何在?苦厄之相何在?涅槃之相又何在呢?这是佛见,般若见,菩萨见,无漏见。由是可知,生死与涅槃,原只是一法见法执,我见我执而已。并不真有一涅槃城可期,一生死相可尽。不过梦幻体虽无,而幻象宛然仍在。只是此一梦幻在凡夫边,众生边,甚至二乘人边不易勘破,故《道行般若》尽管已显示为大乘经典,亦仍然保有为二乘人而设的涅槃观念在,故亦须强调悉令一切众生般入涅槃。但一回到般若的立场,那涅槃观念,就同时相应了般若的深义,是如「梦」如「幻」 ,是「空无所有」了。假如我们再进一步结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了知此种灭度之而又实非灭度。那就真正了解般若的涅槃实义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不从相,下从色、声、味、触等诸境取着涅槃,那么这也就是正确的涅槃了。一种无所得无所有,说是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的般若空义的大乘涅槃。同时也可说这就叫做「菩萨的涅槃」。在历史的发展上,它却是印度佛教初期展开的大乘涅槃,或初期大乘经典的涅槃思想。

注释:

①关於此点,东西学者论述的很多,可参考宫本正尊编辑的《大乘佛教成立史的研究》,山田龙城的《大乘佛教成立史论序说》,西义雄的《初期大乘佛教研究》及平川彰的《初期大乘佛教研究》等书。

②大乘佛教的兴起,在现代学者们的考察下,共同承认是以菩萨观念为催生的,并且都指出是以在家众为中心的,平川彰氏的研究更指出,是一群崇敬塔信仰的在家集团而掀起的菩萨运动。见平川彰氏的《初期大乘佛教研究》第六章。这就是以纯粹探究释迦根本精神的一群菩萨集团。

③除注①所引诸氏著作系关系此一阶段之研究,此外尚有西义雄氏的《原始佛教於般若研究》 ,梶芳光运的《原始般若经研究》,干泻龙祥的Scvikda—mrami-pariprOCha praina PaTanDita,Sctra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OrYESSaY,KYUShU UniverSitY,FUkUOka 1958. N· Dutt 的:ASpeCt of MAHAYXNA BUddhiSm and itS Rdation toHINAYXNA LOndOn,1930.

④孔慈(Edward Conze)对於般若之研究,可称为当代西方之权威,孔慈除了着有The praj6a paramita hterature和《八千颂般若经索引》。尚有:SdectedSayingS trOmtheperteCtiOn OfWiSdOm,LOndOn-1955。等书。干泻龙祥氏则早在大正时代(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就发表了《般若经诸问题》,论究了般若经的发展过程和初期大乘经典兴起的情形,其最着名之代表著作《本生经论研究》,对此亦有甚多讨论。孔慈与干泻龙祥二氏在般若的构成过程上,有甚多相同的意见,尤其对《八千颂般若》,都主张接近最早期之般若经型。

⑤见梶山雄一氏所释《八千颂般若经》1三四二页(解脱篇)。(日本中央公论社《大乘佛典》2。)

⑥此处参考了梶山雄一氏新译《八千颂般若经》的解说意见。

⑦正如大慈菩萨的发愿偈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见(禅门日诵礼佛发愿文)所引)弛是那么永远无穷。永远无尽的踏着弛的誓愿走下去。此外如普贤菩萨的十二大愿,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在在都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显露了菩萨精神的特别意义。

⑧在我国通俗的「菩萨」观念中,菩萨和神是一样的,是神秘的,也是神而不可测的。一般人拜菩萨,也就如同拜「神」 一样,求保佑、求平安,甚至求发财。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社会的演变中,不仅是救苦救难的救世象徵,也是千万妇女在不孕时唯一能祷告的「送子圣母」 。至如神奇莫测,威灵赫赫,更是一般人所想像的「菩萨的属性」 ,「其实在经典里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假如用「开士」或「伟大之上」作通常称呼,就无法演化到如此的神秘或神奇、神话了。此所以文字语言的模糊性,最易带引观念也跟随着变动和模糊。

⑨《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此一大事因缘是什么?经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 (大正N0.二六二·页七上)佛之知见是什么?就是解脱知见就是觉悟,就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佛欲令一切众生解脱而出世,如无菩萨此种付诸行动的觉他精神,大乘精神,则何以能表达出释迦佛陀此一出世的伟怀。

⑩《放光般若经·了本品》中有云:「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足迹,菩萨义者亦如是。」此正说明了菩萨利生的心怀。虽令一切众生灭度之,而实无一众生灭度。宗门下常所称引的「如鸟行空,了无痕迹」 一语,正是体悟般若此一无相的菩萨行持也。

⑾日本学者如西田几多郎、铃木大拙等对《金刚经》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此种「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的论证精神,即称做「即非」的论理学,是一当体(即物)遮拨的辩证法,认为是般若学的一大特徵,远非其他论理辩证者可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