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丛林中的规矩


   日期:2023/8/29 2: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丛林中的规矩

佛教传到唐朝时,马祖、百丈创丛林、立清规,一直到现在。在两位祖师未创丛林、清规之前,那些出家人都是找个山洞或结个茅蓬自己清修。很少有大众集中到一块修。自从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到唐朝时开悟证果的特别多。但对佛教推动的特别慢。自从有了丛林后,把佛教传布开了,固然是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但佛教的衰弱也从此开始。我想两位祖师创立丛林是看到了这一点的,那为什么还要创建呢?因为利大于弊。有了丛林,就有了矛盾。大家都是学佛的,但毕竟不是佛。内部的境界、素质都不一样。即使当时在佛身边的人,还有菩萨和罗汉的区别。

台湾的佛教都是各自为政、各占山头、互不来往。中国大陆避免了这一点。因为政治上统一管理。西方国家的宗教乃至佛教,也都是这样,彼此之间,互相并不往来。

当时立的规矩,随着时代的需要在不断地改进、变动。因为时代在变,你不去适应社会,自然会被社会淘汰。出家人的戒律好几百条,都是随着这几百条变来变去。但都离不开五条根本戒律。丛林共住规约有十条根本规约,虽然各丛林规约有所不同,但也都离不开这十条。清规戒律并不是用来约束我们的,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改变习气毛病、改变命运、成就我们的。因为一个俗人很难管住自己。有几个人能达到孔子讲的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圣人已经超越了,已达到无持、无犯的境界。而作为一个没有超越三界的人来说,是一定会被因果束缚。这时只有用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一个修行人一定要相信因果,否则一切免谈。越往上修,越要深信因果。只有深信因果,他内在的“质”才会突飞猛进地发生改变。一个人的智慧为什么不出现?就是因为悲心生不起来。

修行人,一定要学会约束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怎么做都没有错,当两个人相处时,对方就是一面镜子。你会用,会回光返照,看到别人的毛病,就会发现自己类似的缺点。所以祖师们比较注意共同熏修。从丛林里出来的人素质不一样,比较懂规矩。从小庙里出来的即使是内在境界很高,由于没有长期的熏修,许多毛病习气很难改掉。如果一个人在团体中能够适应,能和周围的人很好相处,说明他内在的境界有一定的层次,习气也比较轻微。他才能在丛林里呆得住。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独来独往?喜欢清净,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主要是因为他无法接受别人的种种习惯,或者说“习气毛病”,不能包容别人。

实际上在一个团体里没有规矩确实不行。五花八门,你一个样子,我一个样子,没法管理。团体里出来的,代表团体的形象。天下丛林那么多,为什么都有各自的规矩?如果你不能适应某个团体,你在这个团体就住不下来。如果能适应这个团体,说明你内在的境界和这个团体是一样的。人们常常说和这里有缘,和那里无缘,“缘”是什么呢?就是彼此适应。这个道场定的规距和自己相适应,就是有缘。如果这个道场定的规矩约束你,你感到难受,就觉得没缘。一个道场有了规矩就不需要人来管而是用制度来制约。

一个人要学着去适应规矩,当你适应后,会发现规矩什么都不是,对你来说就好像不存在。比如说“吃素”,开始不让你吃肉,你会感到很难受;当过了几个月或者半年以后,习惯了吃素,你对“吃素”并不感觉到受约束。你超越了这个戒律,它对你来说就等于没有了戒律。没有超越,这个戒律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得你难受。到任何一个团体都要适应这里的大众,遵守这里的规矩。适应了住着就舒服,不会感到难受。为什么有的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适应?如果一个人内在的主观意识不是太强,到任何团体,都能很快与这个团体衔接在一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