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董群教授:宗密年谱简编


   日期:2023/8/29 22: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密年谱简编

董群


圭峰宗密是中唐时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学者,他提出了融合的佛教建设思路,外以佛教为本,融会儒道,内以教门为主融合禅宗,也主张禅宗内部的顿渐会通。这种融合,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于今人的佛教建设,包括佛教教育,都有深层的启发,比如说,宗密在谈到三教融合时,也在道德层面论证,五戒与五常同,由此可以反映,三教作为"教化",都有其道德功能,因此,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道德教育,培养人的完善的道德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在此,特将宗密年谱的初步研究结果,就教于诸学者、大德。

780年(唐建中元年),1岁

是年,宗密生于果州西充一个富裕并且世代习儒的何姓家庭,裴休《圭峰碑》称其家为"豪家"。赞宁《宋僧传》卷6称其"家本豪盛"。续法《圭峰传》称其"家世业儒"。但其家庭显然没有权势的背景,因此富而不贵,宗密对此感受颇深,在其《遥禀清凉书》中自称"贱士"。宗密少年时代遭受的最大不幸,是其双亲早亡,这对其心灵创伤极大,他在《盂兰盆经疏》中谈到"每履雪霜之悲,永怀风树之恨"。所以他对生死、贫富、贵贱等社会、人生问题很早就予以关注。

786年(唐贞元二年),7岁

是年宗密开始习儒学,历10年,《大疏》之自序中宗密自述为"髫专鲁诰",《大钞》卷1之下又载"七岁乃至十六七岁为儒学"。广泛学习儒学经典,使其对儒学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裴休《圭峰碑》和赞宁《宋僧传》都称其"少通儒书"。其间可能参加过科举考试而没有成功,受阻的原因可能和"计吏"有关,故赞宁称其"负俊才而随计吏"。其科举的命运由计吏掌握。宗密具有"好道不好艺"(《遥禀清凉书》)的哲学情怀,对重艺轻道的儒学产生失望之意,感觉到在儒学中,心灵无所归趣,"每觉无归"。(同上)

797年(唐贞元十三年),18岁

在对儒学感觉无所归趣之时,宗密又自发地转向佛学,历4年,《大疏》本序称"冠讨竺坟"。《遥禀清凉书》称"复傍求释宗"。《大钞》卷1之下称"十八九岁,二十一二之间,素服庄居,听习经论"。接触了佛教的小乘和大乘法相教之类的思想,"余先于大小乘、法相教中发心习学数年。"(《大钞》卷13之下)即指此事。但并没有从佛学中找到所思问题之答案,与习儒阶段一样,"俱溺筌蹄,唯味糟粕"。"无量疑情求决不得。"(同上)"但以学亏极教,悟非圆宗,不造心源,惑情宛在。"(《遥禀清凉书》)

800年(唐贞元十六年),21岁

据《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卷2,是年韩愈作长诗《送僧澄观诗》,诗中云:"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澄观与韩愈交往较深,韩愈又是儒家的杰出代表,而宗密则是澄观的弟子,因着澄观与韩愈的这种交往,宗密对韩愈的思想应有更深的接近和了解。

802年(唐贞元十八年),23岁

在习佛也难以解决心中疑惑的情况下,宗密又重新回到儒学,到遂州上正规的义学院,再次准备科举考试,历2年,"二十三又却全功,专于儒学。"(《大钞》卷1之下)"遂州有义学院,大阐儒学,遂投诣进业。"(同上)《景德录》卷13明确称宗密此次习儒是"将赴贡举"。

804年(唐贞元二十年),25岁

是年宗密弃儒向佛,"乃至二十五岁过禅门,方出家矣。"(《大钞》卷1之下)基本原因在于道圆禅师到遂州,宗密拜谒之,感到心性相投,"一言之下,心地开通"(《大疏·本序》)。就决定从其出家,归依禅宗。道圆的法系,宗密认为是荷泽一系,"遂州大云寺圆和尚法门,即荷泽之裔也。"(《遥禀清凉书》)

宗密在道圆会下当沙弥时,有过三次重要的经历,一是宗密曾多次向道圆请教平常所思身心因果和色空等问题,道圆给了宗密一部《华严法界观门》,宗密和同道好友多方研习,"同志四人,琢磨数载"(同上)。此是宗密和华严的渊源之始,他从此著中悟得的是融合之理,"净刹秽土,非坏非成,诸佛众生,何起何灭?由是念包三世,同时互促互延;尘与十方,全体相即相入。"(同上)二是在府吏任灌家得《圆觉经》,宗密从此经中化释许多疑情,"一轴之中,义天朗耀"(《大疏·本序》)。并在此后的几年中,注意搜求有关此经的注疏,先后收集到上都报国寺惟悫法师的《疏》1卷,先天寺悟实禅师的《疏》2卷,荐福寺坚志法师的《疏》4卷,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的《疏》3卷。三是到过一些讲场听习讲法,甚不满意,"历诸讲场,不添己悟。名相繁杂,难契自心。"(《遥禀清凉书》)

通过这些修学及思考,宗密已经解决了人生的根本性的问题,"于始终根本、迷悟升沉道,已绝其疑。"(《大钞》卷13之下》)但是随着研究和思考范围的扩大,还有一些问题难以理解,"至于诸差别门,心境本末,修证行位,无量义门,及权实教,犹未通决。"(同上)这些问题成为宗密新的思考点。

和道圆相见并从其出家的年份,裴休记为元和二年(807年),"元和二年印心于圆和尚。"(《圭峰碑》)此年宗密应是28岁,后各种资料均依此说,与宗密的自叙有异。依裴休和后来赞宁的记载,似乎宗密在从道圆出家的当年,就受具外出游方,其实非也,所谓"同志四人,琢磨数载",是在道圆门下,这些"同志",也应该是同门的好友,宗密并没有带着他们一起游方。因此,裴休所记的元和二年,就可能是受具的时间。

得《圆觉经》后,宗密将其感悟告诉道圆,道圆建议他外出寻访高僧,"汝行矣,无滞一隅。"(《圭峰传》)

807年(唐元和二年),28岁

是年宗密从拯律师受具足戒,并外出游方,"此年,进具于拯律师。"(《宋僧传》卷6)拜访的第一个高僧,是活动于四川的益州南印(荆南唯忠,俗姓张),南印给予宗密很高的评价,并鼓励他到首都发展,"传教人也,当盛于帝都。"(《圭峰碑》)宗密接受建议出川,"行诣百城"(《大疏·本序》)。并继续研究《圆觉经》,收寻相关的研究成果,继续思考未有答案的问题。

810年(唐元和五年),31岁

是年,宗密游方到湖北襄阳,"跋涉江山,至于襄汉。"(《圭峰碑》)襄为襄阳,汉指汉水,汉水在襄阳以下一带称襄河,因此,所言襄汉,即指襄阳。

在襄阳恢觉寺,遇病重卧床数月的华严宗僧灵峰,他对宗密观察了解3天后,将其所藏的《华严经》80卷和澄观所著的《华严经疏》60卷、《华严经疏钞》90卷赠予宗密,未及示法,就圆寂于此寺,"相见三日,才通其情,愿以同声之分经及疏钞,悉蒙授与,议论未周,奄然迁逝。"(《遥禀清凉书》)

宗密立即对这些作品加以研习,"攻《华严》大部,清凉《广疏》,穷本究末。"(《大钞》卷1之下》)心中所有的疑惑,全部释除,"一生余疑,荡如瑕翳,会所习义,于此大通,外境内心,豁然无隔。"(《遥禀清凉书》)具体而言,宗密开始形成宗教和会的观念,"五周四分,一部之网在纲;六相十玄,三乘之流会海。义则色空同于中道,教则权实融于圆宗,理则体用即寂而性相宛然,智则凡圣混同而因果不坏。显随缘而不变,弘经则理趣周圆;指幻而识真,修观则禅心使旷。荡九会经文,无不契心,由斯可谓契经矣!使一真心地,无不印经,由斯可谓心印矣!是知执三藏文者,诚为失道;局一性义者,犹未圆通。"(同上)由此反观其余各种经论及禅宗、天台等宗,不知和会,不重顿法,不直接指示真灵之心,"每览古今著述,在理或当,所恨不知和会。禅宗、天台,多约止观,美则美矣,且义势展转滋蔓,不直示众生自心行相,虽分明入处,犹历渐次,岂如《问明》释文殊偈,印灵心而心识顿祛?"(同上)

至此,可以总结对宗密的思想影响最大的三因素,即荷泽南宗之法、《圆觉经》和华严大法(《华严经》及澄观的疏钞),"吾禅遇南宗,教逢《圆觉》,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今复得此大法,吾其幸哉!"(《圭峰传》)

是年宗密于襄阳讲澄观的《华严经疏》1遍,"元和五年于襄州初讲一遍。"(《大钞》卷1之下)讲得非常成功。由是,宗密也萌生了从师澄观,皈依华严的想法。

811年(唐元和六年),32岁

是年宗密到东都洛阳,礼荷泽神会祖师塔,"襄阳讲罢,暂住东都,礼祖师塔。"(《遥禀清凉书》)"元和六年,往东都礼祖塔,驻锡永穆寺。"(《圭峰传》)

得知宗密在洛阳的消息后,在襄阳听宗密讲疏的一些信众又追到洛阳,要求再讲一遍,宗密应允,"六年,于东都再讲。"(《大钞》卷1之下)其中一位叫泰恭的听众听后自断一臂,表达修学华严大法的决心。

是年,宗密在洛阳拜访东京神照,神照称赞说:"菩萨人也,谁能识之?"(《圭峰碑》)

9月13日,宗密在东都洛阳写信给上都长安的澄观,叙述自己的学问生涯和思想变化,表达归宗华严、从师澄观的意愿,并派弟子送上,于10月12日送到澄观手中(《遥禀清凉书》)。

10月某日,澄观给宗密回信,认可其法子的地位(《清凉国师诲答》)。

10月23日,宗密收到信后,回信表达喜极成悲的心情(《裁书再拜》)。

是年底,宗密到长安拜见澄观,澄观称赞宗密:"毗卢花(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圭峰碑》)在执弟子礼的最初两年,宗密随侍澄观,不离左右。

813年(唐元和八年),34岁

是年,宗密开始在京城诸寺讲学,但有疑问时,还随时向澄观请教,"初二年间,昼夜不离,后虽于诸寺讲传,每月长两上听受菩提心戒,乃至无量法门,有疑则往来咨问不绝。"(《大钞》卷1之下)同时大量阅藏,继续对《圆觉经》的研究,"又遍阅藏经,凡所听习、咨询、讨论、披读,一一对详《圆觉》,以求旨趣。"(同上)同时开始扩大社交面。

815年(唐元和十年),36岁

是年,宗密离长安,到京城南郊的终南山专门写作,整理思想,因为他撰成的第一批作品,是在次年的正月完成的,"至元和十一年正月中,方在终南山智炬寺出科文科之,以为纲领。"(同上)至少在正月之前,就到了此山,因而可以推断为元和十年离京。

816年(唐元和十一年),37岁

在终南山智炬寺撰成《圆觉经科文》和《圆觉经纂要》2卷,在禅界传阅,"元和十一年春,于南山智炬寺下笔科判,及搜检四家疏义,集为两卷,私记检之,以评经文,被于禅学之辈。"(《大钞》卷1之下)

同时在智炬寺大量阅藏,"坐探群籍"(《大疏·本序》)。"宗密比所遇释门中典籍,未有不探讨披览,且终南智炬寺,誓不下山,遍转经藏三年。愿毕,方下山。"(《大钞》卷1之下)智炬寺藏经丰富,宗密发誓不读完这些经,决不下山,这样一读就是3年,所阅经典,无所不包,这次的阅读为其下一步的写作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学问基础。

819年(唐元和十四年),40岁

此年,宗密回到长安,在兴福寺写成《金刚般若经纂要》和《金刚般若经疏钞》各1卷,"元和十四年于兴福寺采集无著、天亲二论,大云等疏,肇公等注,纂其要妙,以释《金刚般若经》也,勒成《疏》一卷,《钞》一卷。"(《大钞》卷1之下)

此年冬,宗密在长安兴福、保寿两寺,根据玄奘所译的《成唯识论》和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的精纯正义,解释世亲的《唯识三十颂》,开始撰写《唯识论疏》。

820年(唐元和十五年),41岁

继续撰写此疏,于是年春天完成《唯识论疏》2卷,"元和十四年冬至十五年春,于上都兴福、保寿等寺,采缀大论、大疏精纯正义,以释三十本颂,勒成两卷,显发彰明唯识宗趣,令人易见诸法唯是自心之义理。"(同上)

821年(唐长庆元年),42岁

在写作的同时,又要化缘,太费心神,是年,宗密又回到终南山中,居草堂寺,"后自觉化缘劳虑,至长庆元年正月,又退在南山草堂寺,绝迹息缘,养神炼智。"(同上)宗密的许多著名作品,就是在此寺完成的。草堂寺也是澄观造疏之寺,澄观曾在此写成《华严经疏》10卷(《宋僧传》卷5),选择此寺,亦有纪念澄观之意。

在回草堂寺之前,宗密还到过五台山,"北游清凉山,回住鄠县草堂寺。"(《景德录》卷13)如果此记载有据,很可能在此时。澄观曾在大历十一年(776年)游五台山,又游峨嵋,再回到五台,居大华严寺(《宋僧传》卷5)。澄观卒于元和十二年左右(汤永彤据《宋僧传》之澄观传考证,见其《隋唐佛教史稿》)宗密这样做,也是有怀念其师之意,也说明汤氏的考证也是有据的。同样的事,宗密做过多次,比如礼荷泽塔,祭双亲墓。

822年(唐长庆二年),43岁

是年,宗密在终南山草堂寺,将以前所撰《圆觉经科文》、《圆觉经纂要》及所收集的诸种《圆觉经》的注疏,对照各种经论,加以进一步的研究,开始撰写《圆觉经大疏》,"二年春,遂取先所制《科文》及两卷《纂要》,兼采数十部经论,数部诸家章疏,课虚扣实,率愚为疏,至三年夏终,方遂终毕。"(《大钞》卷1之下)所参照的经论,涉及面很广,其中包括"《起信》、《唯识》、《宝性》、《佛性》、《中观》(《摄大乘论》自有数本)、《智度》、《瑜伽》"(同上)等如来藏系统和唯识系统的经典。

是年在终南山丰德寺又以《圆觉经大疏》的思想会通《华严经》,撰成《华严纶贯》5卷,"长庆二年,于南山丰德寺以《疏》中关节纶次贯于一部经文,令讲者克意记持经文,经将释于此疏,勒成五卷,题云《华严纶贯》。"(同上)这种会通,是华严禅的集中体现,惜此书已不存。

823年(唐长庆三年),44岁

继续撰写《圆觉经大疏》,并于冬季完成,"长庆二年于草堂寺再修为疏,并开数十段章门,至三年秋冬方得终笔。"(同上)

据续法《圭峰传》分析,《圆觉经大疏钞》13卷也在是年完成,至于《圆觉经略疏》2卷、《圆觉经略疏钞》6卷也许是此年完成,也许稍后。宋僧观复在其《圆觉经钞辨疑误》中说,《略钞》并不是宗密自己一人略出,而有其弟子参预其中,加以刊板添改的问题,因而错处较多。

是年,宗密在丰德寺撰成《四分律疏》3卷,"因遍讨大毗尼藏五部律等,又听《四分》新章,见律文繁广,事数重叠,或是天竺风俗之事,不关此方,传者融于重重句数,致令修持者不知克实要用之处,遂以长庆三年夏于丰德寺因听次,采集律文、疏文行人要行用者,提举纂出,接引道流,勒成三卷。"(同上)此是针对中国佛教的实际状况,将《四分律》有关适合中国僧人有条目纂要举出,以严僧律,也是将教门之律中国化的尝试,极有价值,惜已不存。

对宗密这一年的经历,有人表示怀疑,观复在其《圆觉经钞辨疑误》中说:"岂有身在草堂寺造疏,同时又在丰德寺听《四分》,故作提挈等取?况二年、三年,皆在丰德寺,为造疏之资,又二年、三年,皆在草堂寺造疏,不审何得?"对此,元僧清远在其《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中的解释很简明,"今谓草堂、丰德,同在一山,有何不可?"所以研习佛教,也应该了解佛教地理学。

824年(唐长庆四年),45岁

据《昌黎先生诗文年谱》,韩愈是年作《原人》。此论对于断定宗密《原人论》写于《大疏》之后有决定意义,因为宗密的《原人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韩愈《原人》所代表的唐代儒家思想而发的。

是年五月,史山人制诚向宗密提出十个问题,宗密在当天就作了回答(《祖堂集》卷6)。

827年(唐太和元年),48岁

是年9月,宗密开始在圭峰撰写《圆觉经道场修证仪》18卷,于同年冬天完成,"此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门,并是宗密,大和元年,从九月终一冬,独自初入圭峰,结方丈草屋,自述己心迹,从始至今,迷错之念,而忏、愿等文已,后觉此文亦通一切修行人心,诸便删减偏属己之事,润饰之,以通诸人用之。"(《修证仪》卷8)这是对《四分律疏》所做工作的深化和系统化。

828年(唐太和二年),49岁

宗密的《大疏》、《大钞》等作品给其带来极大的声誉,是年,唐文宗诏宗密进宫,垂问佛法,赐紫方袍,赐号"大德","大和二年庆成节,徵入内殿问法要,赐紫方袍,为大德。"(《圭峰碑》)这使宗密声望益隆,宗密此次在京居留3年内,"中间被追敕入内,住城三年,方却表请归山也。"(《都序》卷1)在此期间,宗密结交了一大批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

与宗密关系最密切的是裴休,应裴休之问,宗密回答了关于禅宗的一些问题,后人整理成文,为《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宗密与温造相交也较深,温造在太和初年(827年)任尚书右丞,太和四年(830年)任礼部尚书,宗密曾回答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而成《答温尚书书》,阐明顿悟渐修之理。

831年(唐太和五年),52岁

是年,宗密上表,要求归山,

归山之前,可能回过家乡扫墓,与双亲诀别,写下《盂兰盆经疏》2卷,阐述中国佛教的孝论,比较儒之孝和佛之孝的异同,作者标为"充国沙门"。宗密外出游方之前,也可能回家扫墓,但还不可能写疏,因为对三教还没有系统的思考和比较,只有此次学业已成的情形下,才有能撰写此疏。

是年10月,刘禹锡在苏州刺史任上,写下《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一首,"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刘禹锡集》卷29)此诗显示宗密和刘禹锡的极深交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宗密对于唐代儒学的了解之深。

宗密终南山中写下一批晚年的著作,总结一生的思考,这些作品包括《华严原人论》、《禅源诸诠集》(《禅藏》)等。

833年(唐太和七年),54岁

是年,白居易作《赠草堂宗密上人》一首,"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口藏宣传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尽离文字非中道,长住虚空是小乘。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全唐诗》卷454)此诗显示宗密和白居易的交往之深。

834年(唐太和八年),55岁

《禅源诸诠集都序》可能作于是年或稍后,据《都序》卷1载,宗密"舍众入山,习定均慧,前后息虑,相计十年(云'前后'者,中间被敕追入内,方却表请归山也)。""舍众入山"在长庆元年(821年),"敕追入内"在太和二年(828年),这段时间为7年。居京3年,太和五年(831年)归山不出,加3年,应是太和八年(834年),前7后3,相加是10年。这个太和八年是撰写《都序》的最早的年限。以此年为准,可以推断《禅源诸诠集》的大致写作时间,当然要区分序文是在此集之前或之后的情形。

835年(唐太和九年),56岁

是年宗密好友李训发动甘露门之变,清除宦官,失败后逃到终南山投宗密,宗密欲将其剃度为僧,被手下制止,后李训逃往凤翔,被宦官仇士良追杀。仇以藏奸之罪逮捕宗密,意欲置于死地,宗密表现得很有骨气,亦为宗密赢得声誉。后经中尉鱼恒志调停,宗密得以生还(见《宋僧传》卷6)。

841年(唐会昌元年),62岁

是年1月6日,宗密卒,遗嘱"勿墓,勿塔"(《圭峰碑》)。22日,在圭峰全身供奉,23日火化。唐宣宗谥号"定慧","暨宣宗再阐真教,追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景德录》卷13)碑文由裴休撰写。

同年,诗人贾岛作《哭宗密禅师》一首:"鸟道雪岑巅,师亡谁去禅?几尘增灭后,树色改生前。层塔当松吹,残踪傍野泉。唯嗟听经虎,时到坏庵边。"
 

------

参考资料:

宗密:《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简称《遥禀清凉书》),《续藏经》第1辑第15套。

宗密:《宗密裁书再拜》,《续藏经》第1辑第15套。

宗密《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续藏经》第1辑第14套。

宗密:《圆觉经大疏钞》(简称《大钞》),《续藏经》第1辑第14、15套。

宗密:《盂兰盆经疏》,《续藏经》第1辑第35套。

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简称《修证仪》),《续藏经》第2编乙第1套。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简称《都序》),《大正藏》第48卷。

裴休:《圭峰定慧禅师碑》(简称《圭峰碑》),三秦出版社1985年6月影印版。

赞宁:《宗密传》,《宋僧传》卷6。

道原:《景德传灯录》(简称《景德录》),《大正藏》第51卷。

续法:《五祖圭峰大师传》(简称《圭峰传》),《法界宗五祖略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金陵刻经处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董群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董群教授)  

 董群教授:从慧能禅学看禅宗的内在超越性 

 董群教授:论华严禅在佛学和理学之间的中介作用 

 董群教授: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 

 董群教授:佛教对“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董群教授:简论中国佛教伦理对国民伦理精神的积极意义 

 董群教授:论佛教伦理的基本特点 

 董群教授: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 

 董群教授:从目录学角度看佛教 

 董群教授:道宣所揭示的──中国佛教之禅观 

 董群教授:沟通与对话略谈中国佛教发展的开放性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