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如何参话头,关于夜睹明星


   日期:2023/9/4 15: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参话头,关于夜睹明星

佛教里经常提到各种用功的方法,其中有个“参话头”,何为“话头”?你们在内心是否有答案?如果说你们要参话头,可是不知何为“话头”,又怎么参呢?你说“了了觉知”,不是已经有了念头?你说“不能了了觉知”,不是如同石头?通常的答案是:“前念未生为话头,前念已生为话尾”。实际上是错误的。既然念头未生起为话头,那么当念头未生起时,你在哪里?如果现在大家未生起念头,我问你,你的念头是怎么处理的?既然已产生了念头,那又落在话尾上了。

你们是否可以想象,念头没产生时是一种什么状况?比如说你们每天在出坡的时候,既没有人与你讲话,你的头脑又没胡思乱想,手在不停地劳动,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你干了很多活,可一点也不知道疲劳。这时的你,是一种什么状态?像这种情况,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常出现。处在这种状况时,当有人喊你一声,跟你聊天时,你发现自己已经干了很多活,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这时你的疲劳也随着出现了。

通常大家说:干活干得起劲的时候,不觉得疲劳,活干完了疲劳出现了。你们平时是否在这方面用过功?观察过?用功不仅仅是在禅堂里打坐的时候。每天、每时、每刻,都可以用功。如果你掌握了一种方法,任何时候都能用功。如果你在一个地方会用功,在什么地方都会用功,不只是在禅堂里。就像一个人会讲中国话,跑到美国、英国、日本还会讲。

你们出坡时,比如锄地,你的心思是否放在锄头尖上?如果没有放在锄头尖上,就会出偏差。有草看不见草,本来要挖这儿,却挖到那儿去了。念念起,念念能看、能觉,叫“看话头”;起每个念都能看到,才能达到“参话头”。其基础是必须能集中在话头上。

要想集中在话头上,先要会看得见话头,只有看得见话头,才能渐渐集中在话头上,只有能集中在话头上,才能逐渐达到参话头,最后达到悟话头,无话头,看话头为定,参话头为观(也即慧)。

如果你说自己在参话头,但又根本不能集中在这个话头上,怎么能“参”?不能“看”就不能“参”,又如何能“悟”?例如你要明白一道数学题,你还没有找到这道题,怎么能解答?就算是找到了,但不能集中在这道题上,又怎么能解答得出来?你的散乱心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是不可能把数学题完整地解答出来的。“看话头”是为了修“定”,“参话头”是为了修“慧”。

“参话头”与“参公案”,从本质上讲没有区别。实际上大家现在连“看话头”都不能达到,又怎么能达到“参话头”呢?严格地讲,现在连话头都没有找到,又如何去“看话头”呢?佛教里有个大家都普遍知道的话头:“父母未生以前,我是什么样子?”,比如说你要参这个话头,首先要身心高度集中在这句话上,才能参明白。如不能高度集中,又如何能参得明白?话头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参”字,不用一个“探”字?大家是否想到过?

平时你们的眼睛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如果在用功,头脑为什么会乱转?眼睛怎么会乱看?真的用起功来,身体发僵、目光发呆,头脑发木,这是用功的第一个阶段的表现。可是我看你们来到这个道场的时候,一个个眼睛溜溜的转,说明你们连第一个阶段还没有出现。你们看没看过风钻机在打钻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况?一旦选定了一个点,就一直钻进去,不换位置。“参”就是这个境界,“参”必须要参进去。一旦进入,就是两眼呆滞。绝对不会是两眼溜溜乱转。看到你们的眼神,就知道你们的内心有多么散乱。

当参进去又出来以后,会是一种什么境界呢?“日头突破乌云外”。到此时,自然达到“风平浪静月投江”。你们可以想象,大江大海无风三尺浪,可这时大江大海风平浪静,月投进去了。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河住江翻水倒流”;再之前已经历了“知话头”、“看话头”、“参话头”、“悟话头”的过程。实际上这个“话头”,上根器的人,可以在一念之间完成!中根器者可在两念之间完成。如果现在你们能抓住话头,我就要恭喜你们了。可目前,你们连何为话头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参话头呢?就算抓住了,又未必能走进去,只要能走进去,就一定会走出来。平时偶尔抓住了,未必能参进去。

“河住江翻水倒流,风平浪静月投江”,前半句指生理上的境界。后半句指的是心灵上的境界,如果以后找不到话头,找不到公案,可以在这句话上去参。这句话足以让你们开悟成佛。它已包含了“见地”、“修证”,但没有“行愿”。如何行愿?悲满天下,心存众生。

如果连自己的起心动念还看不到的话,怎么可以叫做一个修道的人呢?大家都想了脱生死、往生西方,你是否有把握呢?是否出现过苗头呢?你说:“既无把握,更无苗头”。那么临终怎么能去?会到哪里去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像你们今天晚上睡着以后,做梦会到哪里去,是否知道?你知道明天不会死,明年也不会死。我如果告诉你,明天会死,你今天晚上可能会很焦虑。如果做梦的时候,梦中不能把握,临终和临终后都没办法把握自己。睡眠是小昏迷,你都不能把握自己,那么临命终时的大昏迷你又怎么能把握自己呢?什么时候能把握得了呢?必须要达到“风平浪静月投江”,才能做得了主。就算处在这个境界,大主也做不了。只能说做得了一部分主。如此说来,在座的有几个人达到了“风平浪静月投江”?既然没人有这种境界,那么我们学佛又都学到哪里去了呢?

现在你们有谁看见了星星?星星在哪里?当初释迦佛“夜睹明星”,是看见了哪里的星星?在哪里睹见了星星?如果是看见了天上的星星,他天天在树林里打坐,天天都可以看到。我们也天天都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怎么没有开悟?如果他真的“夜睹明星”,就可以大彻大悟,为什么又要入定七天呢?都知道他入定七天后才具备了五眼六通,也有说是49天的。不论是多少天,说明他的确入过大定。如果没有入大定,是不可能具有五眼六通,以及证得三身具足。这就说明看见“明星”,距离圆满的“道”还很远。但是一旦睹见了“明星”,就如接通了电线,千尺外,万尺外的电灯,刹那间就亮了。也许在座的人,有偶尔见过“明星”,那仅仅是刹那间,绝对不是如影随形地跟着你。如果明星天天跟随着你,这时你自然天天在定中。至于密宗讲的左、中、右三脉早已都通了。道家讲的大、小周天也已全部通达。对方的起心动念,见与不见没有区别。他动,如同你动。他未动,你先知。
今天就讲这么多。下边留一点时间,给你们提问题。我知道今天讲的,对你们在座的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做记录,所以才讲。我是为了留给后人。千万人中有一个人受用,就不错了。后人以后会看。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

问:为什么佛有三身?

师:是三个身,又是一个身。比如从四个方面看一幅画,四个方面看到了四幅图像,实际上是一幅画。“法身”,不生不灭;“化身”,随处可见;“报身”,偿还业报。一个阶段了却了,报身就没有了。佛讲过,六祖也讲过“三身是一身”,“三身”是针对众生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化身”全凭功德修,“法身”是由理入,“报身”也是以功德成。就像许多参禅、悟道者,多数是证得了法身。因为“报身”是功德成。即便是达到了报、法身,更没达到“千百亿化身”。为什么罗汉没有化身或者极少?因为未行菩萨道,就没办法与佛、菩萨相比,有“千百亿化身”。我的书中有句笑话:不想当教主就没有必要修化身,证个法身就算解脱啦。“独觉佛”,已证法身、报身。虽然知道还有“化身”,但是不愿再修下去,已足够受用了。

问:怎么用功为参话头?

师:万念汇为一念,一念不放,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即是参话头。若能如是,即能入话头。现在你们用功,千万不要落入“无事于心,无心于事”,那样会落入顽空,百劫不能相见。实际上这句话,你们目前都观察不到,那么是处在哪种状态中呢?像无头的苍蝇,四面乱撞。没事胡思乱想,狠狠地劳动一天,就不会胡思乱想了。但心里还会有“游丝”,就像苍蝇的翅膀,虽然无力乱飞了,还不时地动一动。因此古人提倡(尤其是年轻人)先要把体力降下来,疲劳后,杂念特别少。修禅也要动、静结合。当体力旺盛时,可通过劳动把体力降下来;当体力衰弱时,通过劳动把体力增上去。但要掌握适度,像前几天栽树,三天栽了三万棵,那样的劳动对体力是一种透支。那是为了抢时间,因为树苗在路上已经走了三天,快要死掉了。如果长期那样劳动是不行的。

问:将话头放在心上,是否住在了心上?

师:放一万个心。如果真能执着一件事在心上,一天一念,一念一天,万行要恭喜你们了。

* 何为定?一天一念即为定。降低一点,前几天一天栽一万棵树,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如果心灵能保持这种状态,三年就有大成就。

* 身是心的载体。“载体”没有修好,还谈不上修“内在”。未入道者,身心分开;入道后身心一体。

* 身端正(调姿)—呼气(调呼吸),气通后—(调心)心才能静下来。

* 张开口呼气,是粗犷的呼;用鼻吸气,是细微的。因此调呼吸是:细微的吸,粗犷的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